运动障碍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脑系统损伤
平衡障碍(躯干性共济失调):难以站立、坐及行走,在采 取某种动作姿势时呈姿势性震颤。 共济失调:意向性震颤,轮替动作差,辨距不良 眼球震颤 肌张力减低:反击征,关节过度伸展,钟摆样腱反射 小脑性语言:吟诗样;爆破样 书写障碍:字迹不整齐,直线写成锯齿状,有时写字过大。 肌阵挛:软腭肌阵挛(Guillain-Nollaret三角区病变,三 角区的边相当于橄榄齿状纤维、中央被盖束和小脑上脚)
下颈段 (颈膨大C5~T2)
பைடு நூலகம்
①上肢疼痛及感觉 障 碍 (C5~T2 后 角 及 后根) ②病损部位以下传 导束型感觉障碍(后 索及脊髓丘脑束)
①两上肢腱反射减弱或 消失 ②两下肢腱反射亢进、 病理反射阳性 ③浅反射减弱或消失
轻度障碍
胸段 (T3~12)
①肋间神经痛(T3~12 的后角及后根) ②病损部位以下传 导束型感觉障碍(后 索及脊髓丘脑束)
运 动 ①四肢中枢性瘫痪 (锥体束) ②肋间肌麻痹(锥体 束) ③膈神经麻痹(C3~4 前角)
①两上肢周围性瘫痪 伴肌萎缩(C5~T2前角) ②两下肢中枢性瘫痪( 锥体束) ③肋间肌瘫痪(锥体束) ④何纳征(C8~T1侧角)
反 射 ①四肢腱反射亢进 ②浅反射减弱或消失 ③病理反射阳性
括约肌功能 轻度障碍
上运动神经元损伤
●内囊型 内囊区域狭窄,锥体束、丘脑皮质束和视放射的纤维 聚集紧凑,损伤时可出现二偏、三偏。 ●脑干型 *结构特点: *定位原则:确定病变是否位于脑干;确定病灶水平(纵定 位);确定病变范围(横定位);髓内或髓外。 *常见表现:颅神经(核性/髓内纤维/根性);长束(锥体束/ 内侧丘系/脊髓丘脑束);小脑(结合臂/桥臂/绳状体)。 一侧损伤交叉瘫,双侧损伤四肢瘫。
小脑系统损伤
小脑半球与身体是同侧关系的解剖基础 传出:齿状核
结合臂
对侧中脑红核(齿状核红核束) 中脑红核
对侧脊髓(红核脊髓)
上运动神经元损伤
●皮质型 刺激性病变表现为局限性运动性癫痫,从一个肢体的 某一局部开始的单肢痉挛发作,可扩散发展成为半身或全 身性癫痫发作。破坏性病变表现为单瘫,偏瘫少见。 ●皮质下型(放射冠) 锥体束纤维通过放射冠向内囊聚集,病损时则出现对 侧不完全性偏瘫。丘脑皮质束受累,可伴有对侧半身感觉 障碍;若视放射完全受累可伴有对侧同向偏盲(中心视力保 存即存在黄斑回避:在偏盲时视野的缺失绕过了注视区, 使该区仍保持完整,一般约回避2~6°)。
①两下肢中枢性瘫 痪(锥体束) ②可有部分肋间肌 麻痹(前角)
腰膨大 (L1~S2) 圆锥 (S3~5)
两下肢疼痛及感觉 两下肢周围性瘫痪 障 碍 (L1~S2 的 后 角 、 (L1~S2 的 前 角 及 前 后根和传导束性) 根) ①会阴部疼痛(S3~5 的后角及后根) ②马鞍型感觉障碍 (S3~5的后角) ①下肢无瘫痪 ②肛门、性器官肌 麻痹,性功能障碍
运动障碍
运动系统
神经运动系统由四个部分组成
①上运动神经元(upper motor neuron):随意运动 Betz巨锥体细胞→皮质脊髓束→(前角细胞) Betz巨锥体细胞→皮质延髓束→(颅神经运动核团) ②锥体外系统(extrapyramidal
system):不随意运动
③小脑系统(cerebellar system):不随意运动 ④下运动神经元(lower motoneurons):“最后公路” 前角细胞/颅神经运动核团→神经肌肉接头→肌肉
上运动神经元损伤
●脊髓型
脊髓横贯性损害的临床表现 脊髓局限性病变的临床表现 脊髓圆锥与马尾病变的鉴别诊断 脊髓完全横断与部分横断的鉴别诊断 脊髓髓内与髓外病变(肿瘤)的鉴别诊断
脊髓横贯性损害的临床表现
病变部位 上颈段 (C1~4) 感 觉
①颈枕部疼痛 (C2~3 后 角及后根 ②面部感觉障碍(三叉 神经脊束) ③颈部以下传导束型 感觉障碍(后索及脊髓 丘脑束)
2.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脊髓前角、前根、神经丛及周围神经损害 后引起的瘫痪,其特点是:①瘫痪多较局限。②由于牵张反射弧的中断 引起瘫痪肢体肌张力减低,呈现弛缓性瘫痪。③反射弧传出通路的损害 导致腱反射减低或消失。④不出现病理反射。⑤因运动神经兴奋传导障 碍至一部分肌纤维废用,加之末梢部位的乙酰胆碱释放减少,致使交感 神经营养作用减弱,肌肉萎缩明显,可有肌肉颤动。⑥电检测呈变性反应。
• 肌肉本身或神经肌接头部位病变所引起 的瘫痪。 • 四肢呈现弛缓性瘫痪,无感觉障碍。见 于周期性麻痹、重症肌无力、癌性肌病、 多发性肌炎等。
肌力分级
0级 完全瘫痪,肌肉无任何收缩 1级 可见肌肉轻微收缩,但不能产生动作 2级 肢体能在床上平行移动,但不能抬起 3级 肢体可以克服重力抬离床面,但不能抵抗 阻力 4级 肢体能做抗阻力动作,但未达到正常 5级 肌力正常,运动自如。
①浅反射减弱或消失 ②两下肢腱反射亢进、 有病理反射 ③脊髓自动反射及总体 反射(尤其上胸段损害 时) ①两下肢腱反射减弱或 消失 ②无病理反射
肛门反射消失
明显障碍
显著障碍
显著障碍
下运动神经元损伤
1 临床特点 瘫痪肌肉张力降低,呈弛缓性瘫,肌肉萎缩,腱反射减 弱或消失。 2 定位诊断 ●脊髓前角细胞:无感觉障碍;瘫痪分布呈节段型,可 见肌束颤动或肌纤维性颤动。 ●前根:瘫痪分布呈节段型;后根常同时受侵,伴有根 性疼痛和节段型感觉障碍。 ●神经丛:一个肢体的多数周围神经的瘫痪和感觉障碍。 ●周围神经:瘫痪及感觉障碍的分布同单一周围神经干 的支配关系一致。
上\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区别
神经原性瘫痪:根据运动通路受损的部位又分为: 1.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皮质运动区至支配脊髓前角的锥体束(皮 质,内囊,脊髓)发生病变所产生的瘫痪。特点是:①瘫痪范围较广泛。② 由于锥体束损害后牵张反射的释放,瘫痪肢体上肢屈肌、下肢伸肌肌张 力增高,称为痉挛性瘫。但急性期(休克期)肌张力低下,呈弛缓性瘫。 ③正常受抑制的腱反射被释放,出现腱反射亢进。④正常被抑制的原始 反射又复出现,即病理反射阳性。⑤除久病后瘫痪肢体呈废用性萎缩外, 无肌肉萎缩,无肌肉颤动。⑥电检测无变性反应。皮质运动区损害引起的 瘫痪虽也属上运动神经元生瘫痪但临床表现多不全同(详见后文)。
护理措施
• 一般护理 保持床单整洁、干燥、减少对 皮肤的刺激 • 保持瘫痪肢体功能位 • 康复护理 制定计划,配合理疗、针灸 等 • 心理护理 加强沟通交流,解除焦虑和 紧张情绪,帮其树立信心
锥体外系损伤
锥体外系主要包括基底节(豆状核及尾状核)、丘脑底 核、中脑的红核及黑质、脑干的网状结构、小脑的齿状核和 某些脑桥神经核等。其解剖生理特点为: ①其神经纤维下行途中不经过延髓锥体。 ②其作用不能直接抵达下运动神经元,而是在下行传 导过程中,于纹状体、小脑、脑干、网状结构等部位经过一 系列神经元的转换。 ③锥体外系的中枢各部位(包括皮质部位4S、6、8、5、 7、18、19等区)都不能引起肌肉的随意运动,而是影响肌肉 运动的协调、准确,并通过影响肌紧张的变化以维持正常姿 势。
锥体外系损伤
●肌张力增强-运动减少综合征(苍白球、黑质损害时) (1)肌张力增强:肌强直,铅管样,蜡样,齿轮样 (2)运动过少:随意运动始动困难,主动运动显著减少而 又缓慢,可表现于全身。假面具脸;言语含糊而单调; 手笨拙,写字过小;联合运动减少;慌张步态;路标征
●肌张力减低-运动增多综合征(尾状核、壳核损伤) (1)舞蹈症 (2)手足徐动症 (3)扭转痉挛 (4)肌阵挛 (5)半身跳跃(偏侧投掷)
小脑系统损伤
●小脑蚓部=古旧小脑-躯干性小脑共济失调(坐、 立、走障碍)
下肢障碍重而上肢基本正常,双脚站立时分开距离 较大,全身摇晃,头及躯干摇晃尤甚(即姿势性震颤)
●小脑半球=新小脑-运动性小脑共济失调(四肢 运动时的共济失调)
病灶同侧上、下肢共济失调,小脑脚病变比小脑本 身病变更易出现共济失调,而平衡障碍较轻
上\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区别
•
上运动神经元瘫痪 下运动神经元瘫痪 瘫痪分布 整个肢体为主 肌群为主 肌张力 增高,呈痉挛性瘫痪 降低,呈弛缓性瘫痪 腱反射 增强 降低或消失 病理反射 有 无 肌萎缩 无或轻度废用性萎缩 明显 肌束颤动 无 可有 肌电图 神经传导 正常 异常 失神经电位 无 有
肌原性瘫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