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
1、知道1954年颁布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知道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简述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的史实。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1954年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与和平共处原则的主要内容。
2、简述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的史实。
二、过程与方法:
1、在对1954年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学习中,利用分析归纳和判断的逻辑方法,使学生认识到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2、通过分析比较周恩来在万隆会议的外交政策,了解周恩来高超的外交艺术,逐步培养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提高对历史的理解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1954年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艰苦奋斗、不懈努力的结果,认识到依法治国的必然性,认识到从专制到法制,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从而不断强化民主法制意识。
教学重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及其意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万隆会议的史实。
教学难点:
如何采取有效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对宪法、原则、会议这些枯燥、理性的知识产生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教学方法:
问题教学法、讨论法、讲述法、比较法。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视频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认真预习新课。
课型:
新课型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曾经采取了哪些措施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
学生回答:稳定物价、土地改革、抗美援朝等。
教师(在学生回答基础上进一步设疑):政权的巩固为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那么接下来新中国又是如何去发展我们的内政和外交的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看第三课内容。
(设计意图:通过两个连环的问题把前后两节课内容有机的联系到了一起,既复习了旧知识,又为新内容的进行做好了铺垫。)
二、新中国的内政
教师播放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制定通过的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相关视频资料。
学生观看视频,展开讨论,学习兴趣逐渐调动起来。
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出示表格要求学生分别从召开时间、地点、重要文件、文件内容、选举国家领导人等方面填写第一届政协会议和第一届人大会议相关内容。
填完后,教师进行补充指正。
(设计意图:利用录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集中学生的注意力。通过表格设问,既联系已有的知识,又学习未知知识,培养学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师指导学生参阅教材第18页每课一得,继续提问:
1、为什么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1.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什么?
2.宪法的颁布有什么意义?
(其中第一个和第三个问题不太容易理解,在此我设计两段材料加深学生理解,出示材料)
材料1,《汉穆拉比法典》的内容:奴隶主可以任意杀死奴隶,凶手只要赔偿奴隶主的财产,无需偿命,可以买卖奴隶,也可以用奴隶抵债。
材料2,《人权宣言》的内容: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围绕两段材料,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帮助学生分析社会主义有哪些基本特征,与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人治有何不同,与资本主义社会的民主和法制又有何不同。进而说明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利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宪法确立了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他是我国的根本**,把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固定下来,使人民的利益得到了切实的法律保障。)
(设计意图: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补充材料分步解析则帮助学生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也进一步强化了本节的重点。)
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教师(出示资料展示资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的遏制,通过解析材料感受新中国当时所处的恶劣国际环境和寻求有利环境所面临的困难。)
教师提问:为了摆脱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孤立政策,维护国家的独立和主权,为国内经济建设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新中国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外交原则?
(师生互动,学生展开讨论,讨论结果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教师展示中印、中缅领导人领导人会晤图片,指导学生可模拟中、印、缅三国领导人展开谈判,从三国的具体国情出发,该如何处理三国之间的关系,由此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当代国与国之间应该保持什么样的关系。)
教师出示相关资料进行提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过程、内容和影响。
(问题答案由学生填写,其中第三问则参照前面学生讨论的结果,由学生举例说明。)
如时间充分,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胡主席提出的“和谐社会”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两者之间的关系,把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
(设计意图:这部分内容学生比较熟悉,因此我把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尽量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
四、周恩来与万隆会议
教师出示资料并提示:这是周总理在万隆会议上发言后大家对周总理的评价。
中国总理的发言应受到最大的重视。
——尼赫鲁
这个演说是对抨击中国的人一个很好的答复。
——吴努
周恩来善于等待时机的外交才能简直是登峰造极。
——一个美国记者
(学生的积极性再次被调动起来,对周总理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教师展示示会议相关视频并出示表格,要求学生填写万隆会议的时间、地点、参加国家性质、共同愿望、出现矛盾原因等等。
教师补充指正,并指导学生参阅课本第17页小字特别指出一些国家对中国产生的怀疑及原因,让学生化身为当时中国代表讨论对策。(此时的讨论为接下来的分析进行铺垫。)
讨论完毕后,出示周总理在会议上发言的图片及资料,师生共同分析“求同存异”方针的含义和影响,教师注意提炼学生分析的主要知识点。
教师把周总理50年代不同时期的外交图片汇总向大家展示,使学生从中体验周总理的外交智慧和争取和平的不懈努力,树立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和平的正确思想认识。
(设计意图:继续以学生为主体,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课堂练习
1、宪法是国家的根本**,1954年,新中国制定的第一部宪法,它的类型是( B )
A资本主义类型 B 社会主义类型 C 资产阶级民主类型 D 共产主义类型
2、下列关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C )
A 首次提出是在1953年12月。
B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包括五点。
C 它是毛泽东在访问印度和缅甸时正式提出的。
D 它是我国外交的指导方针。
3.“中国代表团时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周恩来的上述发言是在(
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