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致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格物致知前言
“格物致知”的学说源流最早是见于《礼记.大学》。在早期,格物致知,作为一种方法论和认识论,一开始是作为纯伦理学所命名出来的。1《大学》本身并没有深入地去解释“格物致知”,也没有为它下任何的定义。东汉
在了解了“格物致知”的源流后,本章节将会先为“格物致知”作解释,在接下的几个章节则会继续探讨从“格物”到“致知”的认识过程。何谓“格物致知”呢?南宋的理学家程氏兄弟中的程颐用义理的方法对“格物致知”重新做了解释。他强调了“格物致知”的重要性,认为“人之学而莫大于
知本末终始。致知在格物,则所为本也,始也;治天下国家,则所谓末也,终也。”3“格物致知”是人的修养功夫之基础,也是“治国平天下”的起点与基础,只有通过“格物”“致知”的过程以后,治国平天下的目的才能达到。
朱熹可说是理学“格物致知”之说的集大成者。他延续了程颐的“格物致知”之说,从中也进行了改造与发展,把“格物致知”之说发展成为一个完
颐:“格物是外物,是性中分物?”他回答说:“不拘。凡眼前无非是物,物
1刘泽亮:〈“格物致知”考辨〉,《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2期。
2刘泽亮:〈“格物致知”考辨〉
3[宋]程颢、程颐着:《二程集》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7月,页247。
4[宋]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10月,页4。
5[宋]朱熹撰:《朱子语类》,《文渊阁四库全书》第700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页256。
物皆有理。如火之所以热,水之所以寒,至于君臣父子间皆是理。”6程颐认为,“格物”就是“穷理”,火之所以热、水之所以寒、父子君臣之间的伦理秩序都是天理。
他之所以强调“格物穷理”,主要是希望人人能够通过“格物致知”,穷尽了世间的道理,把它一一结合起来,以天下之务所体现的天理来印证自己
7
理。”10天底下所有的事情都可被称作“物”,包括自然现象、社会现象,甚至自我的心理现象和道德伦理等。除此,朱熹认为“上而无极太极,下而至于一
6[宋]程颢、程颐着:《二程集》第一册,页247。
7刘泽亮:〈“格物致知”考辨〉,《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2期。
8张力文着:《朱熹思想研究》,北京:中国科学出版社,2001年12月,页297。
9[宋]朱熹撰《朱子语类》,《文渊阁四库全书》第700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页248。
10[宋]程颢、程颐著:《二程集》第一册,页247。
草、一木、一昆虫之微,亦各有理。”11朱熹的观点和二程一样,他们都认为上至天地,下至一草一木都有“理”的存在。无论事物的大小、细微皆有理,因而要“穷理”,连细小的事物都不能忽略,必须逐一格过来了解其中的道理。
虽然如此,但朱熹也认为,在穷格自然物和伦理道德之间,后者是更为重要的,因此他强调了“格物须分先后缓急”之说,提出把格物的重点放在道
解,不怕麻烦,不急于成果。一旦急于达到“贯通”的目标,没有花气力、不用功,即使“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也不见得会贯通。15
11[宋]朱熹撰《朱子语类》,《文渊阁四库全书》第700册,页258。
12陈来着:《朱子哲学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9月,页303。
13[宋]程颢、程颐著:《二程集》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7月,页188。
14张力文着:《朱熹思想研究》,北京:中国科学出版社,2001年12月,页308。
15张力文着:《朱熹思想研究》,页308。
积累和贯通两者之间即相差几分,但又相互依赖。两者之间不可缺少其中一个程序,否则就达不到“格物致知”。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人们可从近与远、浅与深和粗与精这三个步骤中达到积累与贯通。从近与远的角度来看,人们往往都会先从自身或是平时日常生活中接触的事物开始“格物”。在穷着一件事物的道理时,便会在里头旋转。旋转的当儿,至大至小的线索都不忽
事物也格尽,达到“格物致知”。
朱熹认为推类可被看作贯通的延续或者进一步地展开17。当人们从积累的过程升上了贯通以后,意味着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已经从特殊升上了普遍。他进
16陈来着:《朱子哲学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9月,页310。
17陈来着:《朱子哲学研究》,页311。
一步的说明,既然人们已经能够通过格物把握到普遍的原理,而还没格过的事物也被列为在普遍原理之下,那么只要真正了解普遍原理,人们就可以根据那个原理对还没格到的事物进行推类,这样也就会对那件事物有个大体上的认识了18。除此,推类也可以找到不同事物的共同点,这样一旦无法格尽所有的事物,但对每一件事物都有个大略的了解,也可达到朱熹所说的“穷尽天下之
“格物是物物上穷其致理,致知是吾心无所不知”21,格物是另细说,致知是全体说致知是全体说,也就等于是“另细说”和“全体说”的差别。第二类型就
18陈来着:《朱子哲学研究》,页311。
19[宋]朱熹撰《昭庵集》,《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4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页226。
20[宋]朱熹撰《朱子语类》,《文渊阁四库全书》第700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页344
21[宋]朱熹撰《朱子语类》,《文渊阁四库全书》第700册,页254,255
是物、我的不同,“致知是自我而言,格物是就物而言”22。第三种类型是理与心的不同,“格物以理言。致知以心言也”23。最后一种类型就是方法上的不同,“格物是逐物格将去,致知则是推得渐广”24。这四种就是格物致知的区别。
第二章:朱熹强调“即物穷理”的原因
“理”、“气”和“物”这三样事物是个回环,既能从“理”产生出“物”,也可从“物”回归到“理”。
22[宋]朱熹撰《朱子语类》,《文渊阁四库全书》第700册,页256。
23[宋]朱熹撰《朱子语类》,《文渊阁四库全书》第700册,页255
24[宋]朱熹撰《朱子语类》,《文渊阁四库全书》第700册,页254
25胡伟希着:《中国哲学概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页217。
26张力文着:《朱熹思想研究》,北京:中国科学出版社,2001年12月,页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