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治疗皮肤肿瘤的临床疗效分析
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在皮肤性病的应用进展
势, 比如无 瘢痕形 成 、 容效 美
果 好 、 同时 治 疗 多处 皮 损 可 等 。不 过 , 对 于 侵 袭 性 的 它 基底 细胞 癌或鳞 状细胞 癌 的 疗 效 不 好 。 还 有 学 者 提 出
A A— D I P T可 能 会 对 一 些 有
l cai p o dnmi teayidm nt f em r sf ade teta te htdn itea cd ht ya c hrp e o s a dt b 0e a I ci l 0lr 00y啪 c hr— o s re 0 e l v }n l p
激 或化学 退激 过 程 释 放 出能 量 而 返 回基 态 , 物 理 节 型基底 细胞癌 完全反 应率 > O ;oe 的完 全 其 8 % Bw n病 退 激过程 可 以产 生荧 光 , 以进 行疾 病 的诊 断 ; 化 反应 率达 到 8 % 。浅 表 型基 底 细胞癌 在第 1年 的复 可 其 3
学退 激过 程产 生 大 量 活 性 氧 , 性 氧 与 多 种 生 物 大 发 率为 2 , 第 2年 的复 发率 为 7 。 活 % 在 %
分 子相互 作 用 , 伤 细 胞 Nhomakorabea结 构 或 功 能 , 生 治 疗 作 损 产
一
项 研究发 现 , L A A外 用 联 合 内用 小 剂 量 的 血
Ke y wOr s 5_ mi 0 e u i i cd p 0 0 y 枷 i h r p d : a n l v l c a i h td n n c t e a y;S n n o Is ;C0 d l ma a u n t m k. e p a ms n yo c a u
Ad a cs f -ⅡioeIii cdP oo y a l h rp n De瑚 t1 aI Ⅱ rI 肋 v ne a I l lIcA I b td n Ⅱi T ea yi r 0o o5 n V lI c I Ve eoo d s uP , u Q n 。g ( r ^ _ 一 凡 . DeM r D n £ 印Ⅱ , mz Ⅱ 0 z d 口 f , n 死口
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治疗宫颈环状电切术后高危HPV感染的疗效评价
[Key words] ALA—PDT;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s;loop electrosurgieal excision procedure;high
risk human papilloma viru s
宫 颈 上 皮 内瘤 变 (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 sias,CIN)是 子 宫颈 鳞 状 上皮 不 同程 度 非 典 型 增 生 和 原位 癌之 间变 化 阶段 的一组 疾病 的统 称 ,与 宫颈 浸 润 癌密 切相 关 [11。研 究 表 明 ,HR—HPV 持 续 感 染 是 导 致 CIN发 生 的 重 要 病 因 ¨2]。宫 颈 环 形 电切 术 (Loop Electrosurgieal Excision Procedure.LEEP)目前 广泛 用 于 CIN的治疗 ,不仅 可 以切 除病 变 ,明确 诊 断 ,还 可 以 消 除 大 部 分 HR—HPV 感 染 。部 分 病 人 经 LEEP 术 后 .复查 HR—HPV仍持续 阳性 ],导致 CIN复 发 。研
(ALA—PDT),once a week,fo 3 times.Th e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interferon,800
000 IU ,once a day, 10 times each m enstru al cycle fo r 3 months.R esults:Forty—two patients were collected.
aocheng 252000,China Correspon d ing author:LUAN ttong,E—mail: ̄srmyy@ 126.con
光动力疗法治疗恶性皮肤肿瘤及癌前期皮肤病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卜彬彬刘萍毕海霞江馨蕙
光动力疗法治疗恶性皮肤肿瘤及癌前期皮肤病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卜彬彬刘萍毕海霞江馨蕙发布时间:2023-05-16T02:34:35.078Z 来源:《健康世界》2023年8期作者:卜彬彬刘萍毕海霞江馨蕙[导读] 目的:为改善恶性皮肤肿瘤及癌前期皮肤病患者的免疫功能,降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云南省楚雄州人民医院皮肤科云南楚雄 675000摘要:目的:为改善恶性皮肤肿瘤及癌前期皮肤病患者的免疫功能,降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提高安全性,对光动力疗法的治疗效果作进一步探究。
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7月-2022年10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恶性皮肤肿瘤及癌前期皮肤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共计40例,按接收治疗顺序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20例)。
结果:观察组免疫功能指标、炎症因子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治疗总有效率、患者满意度更高,差异明显,P<0.05,存在对比意义。
结论:光动力疗法在恶性皮肤肿瘤及癌前期皮肤病手术治疗基础上应用效果显著,有效改善患者免疫功能,降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治疗效果更满意,建议推广此项治疗方案。
关键词:光动力疗法;恶性皮肤肿瘤;癌前期皮肤病;临床效果;安全性恶性皮肤肿瘤及癌前期皮肤病多采用手术治疗来控制疾病发展,防止出现转移,但会对美观度会造成一定影响[1]。
光动力疗法是目前临床上出现的一种新型治疗方法,是利用光动力效应,特定波长照射肿瘤部位,选择性杀灭肿瘤细胞,破坏肿瘤,减轻对机体皮肤组织的损伤。
本文对40例恶性皮肤肿瘤及癌前期皮肤病患者采用手术联合光动力疗法治疗与单纯手术治疗对照研究,具体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21年7月-2022年10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恶性皮肤肿瘤及癌前期皮肤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共计40例,按接收治疗顺序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20例)。
观察组男12例,女8例;年龄(53-78)岁,均值(63.77±3.35)岁;病程2-5年,均值(3.63±0.27)年;对照组男13例,女7例;年龄(52-79)岁,均值(63.52±3.64)岁;病程1-5年,均值(3.47±0.32)年;两组数据比较,p>0.05,具有可比性。
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联合二氧化碳激光治疗尖锐湿疣临床疗效分析
论著China &Foreign Medical Treatment 中外医疗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联合二氧化碳激光治疗尖锐湿疣临床疗效分析刘育新,刘丽环,吴晚娥漳浦县医院皮肤科,福建漳浦 363200[摘要] 目的 探究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5-aminolevulinic acid photodynamic therapy, ALA-PDT )联合二氧化碳(carbon dioxide, CO 2)激光与单纯光动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 PDT )治疗尖锐湿疣(condyloma acumi⁃natum, CA )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2月漳浦县医院皮肤科收治的64例CA 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临床治疗方案分为单纯组(32例,单纯光动疗法治疗)与联合组(32例,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联合二氧化碳激光)。
比较两组基线资料、临床疗效、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 HPV )改善情况、复发情况、不良反应情况。
结果 联合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3.75%、HPV 转阴率为87.50%、明显高于单纯组的75.00%、6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67、5.333,P <0.05)。
联合组的疾病复发率12.50%,明显低于单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33,P <0.05)。
联合组HPV 病毒载量下降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 CA 临床治疗过程中,ALA-PDT 联合CO 2激光治疗方案的临床应用效果较好,在患者治愈率、HPV 转阴率提升,复发率减少等方面具有促进作用。
[关键词] 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二氧化碳激光;尖锐湿疣;临床疗效[中图分类号] R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23)12(a)-0009-04Clinical Effect of 5-aminolevulinic Acid Photodynamic Therapy Combinedwith Carbon Dioxide Laser in Treatment of Condyloma AcuminatumLIU Yuxin, LIU Lihuan, WU Wan´eDepartment of Dermatology, Zhangpu County Hospital, Zhangpu, Fujian Province, 363200 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5-aminolevulinic acid photodynamic therapy (ALA-PDT) combined with carbon dioxide (CO 2) laser and simple photodynamic therapy (PDT) in the treatment of condyloma acu⁃minatum (CA).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64 CA patients admitted to the dermatology department of Zhangpu County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21 to December 2022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According to the clinical treat⁃ment plan, th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a simple group (32 cases, photokinetic therapy alone) and a combined group (32 cases, 5-amino-ketovalerate photodynamic therapy combined with carbon dioxide laser). Baseline data, clinical ef⁃ficacy, human papilloma virus (HPV) improvement, recurrence and adverse reaction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groups.Re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and HPV negative conversion rate in combination group were 93.75% and 87.50%, which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75.00% and 62.50% in single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χ2=4.267, 5.333, P <0.05). The recurrence rate of combined group was 12.50% lower than that of simple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χ2=5.333, P <0.05). The decrease rate of HPV viral load and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in combination group were better than those in control group, but and the difference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0.05).Conclusion In the clinical treatment process of CA, ALA-PDT combined with CO 2 laser therapy has a good clinical application effect, which can promote the cure rate of patients, the increase of HPV negative conversion rate, and the reduction of recurrence rate.[Key words] 5-aminolevulinic acid photodynamic therapy; Carbon dioxide laser; Condyloma acuminatum; ClinicaleffectDOI :10.16662/ki.1674-0742.2023.34.009[作者简介] 刘育新(1985-),男,本科,主治医师,研究方向为光动力治疗相关皮肤病。
5_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治疗增殖性红斑一例_王婷梅
DOI :10.11786/sypfbxzz.1674-1293.20140531作者单位:430030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皮肤性病科(王婷梅,刘冬先)作者简介:王婷梅,女,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皮肤病性病免疫,E-mail: dwtm198935@ 通讯作者:刘冬先,E-mail: dxliu@临床资料患者,男,45岁。
主因龟头红斑、肿块、溃疡、结痂伴轻微疼痛感4年余,于2014年5月就诊。
患者4年前龟头出现直径约1 cm 的红斑,渐出现糜烂、结痂,伴轻微疼痛。
曾于外院诊治,具体诊疗经过不详,病情未见好转。
皮损渐扩大,且局部隆起形成肿块,2个月前皮损中央出现溃疡、结痂。
患者既往体健,否认有特殊疾病史及冶游史,家族成员无类似疾病史,无包皮过长史。
体格检查:系统体检未见明显异常。
皮肤科情况:龟头见直径约2.5 cm 的红色斑块,中央溃疡,其上见棕黄色结痂及少许渗液(图1),中等程度压痛,双侧腹股沟淋巴结未触及增大。
实验室检查:血、尿、粪、肝功能及肾功能正常,梅毒血清学试验及艾滋病病毒抗体均阴性。
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角化过度伴角化不全,棘层增厚,皮突不规则延长,表皮局部细胞排列紊乱,有大小、形态异形,部分胞质淡染,较多核分裂相;真皮浅层血管增生、扩张、充血,大量淋巴细胞浸润(图2a-2b )。
诊断:增殖性红斑。
治疗: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治疗;光动力治疗结束后口服胸腺肽肠溶片(30 mg/d )维持治疗。
5-氨基酮戊酸(上海复旦张江生物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治疗前用灭菌生理盐水配制成20%浓度。
He-Ne 激光器(武汉凌云光电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波长为635 nm ,输出功率为100 mW 。
治疗前清除患者皮损表面鳞屑或痂皮,纱布浸取适量配制好的5-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治疗增殖性红斑一例A case of erythroplasia of queyrat treated by 5-aminolevulinic acidphotodynamic therapy王婷梅,刘冬先[关键词] 红斑,增殖性;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中图分类号] R758.7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1293(2014)05-0398-02龟头处直径2.5 cm 的红斑,中央见溃疡及棕黄色结痂图1 增殖性红斑患者治疗前龟头皮损2a2c2b 2a )表皮角化过度伴角化不全,棘层增厚,皮突不规则延长,真皮浅层血管增生、扩张、充血,大量淋巴细胞浸润(×40);2b )表皮局灶性细胞排列紊乱(×100);2c )局部表皮细胞大小不一,有异形性,可见多核、巨核细胞及核丝分裂相(×400)图2 增殖性红斑患者皮损组织病理(HE 染色)氨基酮戊酸溶液湿敷于皮损及其周围1 cm处,外用塑料薄膜封包及厚纱布避光4 h。
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
P T的作 用基础是 光动力效应 , D 光敏 剂 、 激发光 和分 子氧
是构成光动力效应 的 3个基本要 素 , 最终产 生一种有 氧分 子参
与 并 伴 随 生物 效 应 的光 敏 化 反 应 。光 敏 剂 是 指 一 种 能 够 吸 收 光
传统疗法不可 比拟的优势。笔者推荐在临床治疗 中采用以下方 案: ①尿道尖锐湿疣 : 局部用 5 1%A A溶液敷药 3 5h采用 %~ 0 L - ,
约 6 5n 0 c 4 m 10 /m 的红光 照射 剂量 ; 鲍恩样丘疹病 : J ② 局部用
1%~ 0 0 2 %AL 霜 剂 涂 药 4 5h 红 光 照 射 , 照 射 剂 量 为 10 A ~ 后 0~ 10 /m , 5 c 同时给以 5 J %咪喹莫特乳膏外涂皮损 , 日 1 。 隔 次
[ 键 词 】 5 氨 基酮 戊 酸 ;光 动力 疗 法 ;皮 肤 病 关 一 【 分类号] R 5 . 中图 715 0 【 献 标 识 码 】A 文 【 章 编 号 1 10 — 9 3 20 )5 0 3 — 3 文 0 0 4 6 (0 9 0 — 3 7 0
19 90年 K ne y l en d 等【 _ 首次将 5 氨基酮戊 酸光 动力疗法 ( 一 一 5
面 积 小 的 表 浅 性 乳 房 外 P gt 或 对 大 面积 而无 法 直 接 手 术 切 ae 病
肤科 领域 , 由于其具 有高度选 择性和科临床研究与应用 中. 0年 该技术愈
加成 熟与完善 , 它不 但 用 于 治疗 非 黑 素 性 皮 肤 癌 I , 涉 及 多 一 还 种 皮 肤 病 的 治 疗
a nlvl i ai h t ya c teay L — D ) 用 于 皮 mi eui c cd p o d nmi hrp ,A A P T 应 o n o
5-氨基酮戊酸联合光动力疗法可显著抑制内皮细胞生长并诱导细胞凋亡
5-氨基酮戊酸联合光动力疗法可显著抑制内皮细胞生长并诱导细胞凋亡葛文佳;马晓荣;欧阳天祥【摘要】背景:增生性瘢痕目前缺乏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增生性瘢痕形成的关键点在于成纤维细胞过度增殖、血管内皮细胞增生及新生血管形成.有研究表明,激光连续照射可会诱导成纤维细胞凋亡.光敏剂5-氨基酮戊酸联合光动力疗法已广泛运用于许多临床肿瘤及皮肤疾病治疗,为治疗增生性瘢痕提供新方法.目的:观察5-氨基酮戊酸联合光动力疗法对于诱导内皮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实验分为4组,对照组无处理,单加药组加入5-氨基酮戊酸2 mmol/L,单照光组采用光动力3 J/cm2照射8 min,加药照光组加入5-氨基酮戊酸2 mmol/L孵育4 h后再用光动力3 J/cm2照射8 min.避光培养24 h.结果与结论:①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发现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内荧光累积量呈5-氨基酮戊酸浓度依赖性,并在浓度为2 mmol/L时达到峰值;②CCK-8细胞毒性实验显示:单加药组细胞活性无显著差异.加药照光组细胞活性在药物浓度为2,4 mmol/L时受到显著抑制(P<0.01);③Hoechst 33258染色和流式细胞分析显示:5-氨基酮戊酸浓度为2 mmol/L时,5-氨基酮戊酸联合光动力疗法可以诱导内皮细胞出现凋亡(P<0.05);④结果证实,5-氨基酮戊酸联合光动力疗法可显著抑制内皮细胞生长,诱导内皮细胞发生凋亡.【期刊名称】《中国组织工程研究》【年(卷),期】2018(022)036【总页数】6页(P5840-5845)【关键词】光动力治疗;内皮细胞;增生性瘢痕;5-氨基酮戊酸;凋亡;坏死;pPIX;5-氨基酮戊酸;成纤维细胞;修复;组织构建【作者】葛文佳;马晓荣;欧阳天祥【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整形外科,上海市 200092;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整形外科,上海市 200092;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整形外科,上海市 20009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18文章快速阅读:文题释义:光动力疗法:是用光敏药物和激光活化治疗肿瘤疾病的一种新方法。
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治疗皮肤肿瘤疗效观察
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治疗皮肤肿瘤疗效观察易勤;刘珈言;梅蓉;赵文彬;李二龙【期刊名称】《临床合理用药杂志》【年(卷),期】2020(0)5【摘要】目的观察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治疗皮肤肿瘤的效果。
方法择取2017年5月-2019年5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皮肤性病科收治的皮肤肿瘤患者6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2例。
对照组患者接受外科手术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治疗。
比较2组患者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对患者进行为期12个月的术后随访,记录2组患者复发情况。
结果试验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3.75%,高于对照组的75.00%(P<0.05)。
试验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25%,低于对照组患者的21.88%(P<0.05)。
试验组患者复发1例,而对照组患者复发4例,试验组患者复发率为3.12%,低于对照组的12.50%(P<0.05)。
结论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治疗皮肤肿瘤疗效较好,建议在临床中进行推广应用。
【总页数】2页(P152-153)【作者】易勤;刘珈言;梅蓉;赵文彬;李二龙【作者单位】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皮肤性病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9.5【相关文献】1.5-氨基酮戊酸乳膏光动力疗法治疗皮肤癌前病变和浅表皮肤肿瘤疗效观察2.5-氨基酮戊酸散光动力疗法对皮肤肿瘤患者的疗效观察3.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治疗尖锐湿疣和皮肤肿瘤的疗效观察4.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治疗皮肤肿瘤的临床疗效观察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治疗皮肤癌前病变及浅表皮肤肿瘤的疗效观察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氨基酮戊酸(ALA)光动力治疗面部皮肤癌和癌前病变的疗效及不良反应
氨基酮戊酸(ALA)光动力治疗面部皮肤癌和癌前病变的疗效及不良反应刘秀英【摘要】目的分析氨基酮戊酸光动力在治疗面部皮肤癌和癌前病变患者的有效性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方法对60例面部皮肤癌或癌前病变患者,行氨基酮戊酸光动力治疗,在治疗疗程结束后的6个月内评价疗效、观察和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治疗结束后12个月内复发情况.结果 60例患者在获得氨基酮戊酸光动力治疗后,治疗总有效率可达96.67%,总的完全缓解率可达78.33%;其中对汗腺和皮脂腺癌、Paget病、Bowen病和日光性角化的总治愈率高达100%;而在治疗后大部分出现轻微的红肿、瘙痒、疼痛等不良反应,但均在较短时间内自行康复,有小部分患者出现溃疡和灼伤症状,也能在针对性辅助治疗后痊愈;治疗后的总复发率仅为16.66%.结论氨基酮戊酸管动力疗法对面部皮肤癌和癌前病变,具有疗效好、不良反应轻、复发率低等效果,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期刊名称】《实用癌症杂志》【年(卷),期】2016(031)008【总页数】3页(P1383-1385)【关键词】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面部皮肤癌;有效性;不良反应【作者】刘秀英【作者单位】102600 北京市仁和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9.5面部皮肤癌(facial cutaneum carcinoma)是皮肤癌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
根据组织学检查,可分为基底细胞癌、鳞状细胞癌、汗腺和皮脂腺癌等[1]。
面部皮肤癌常发生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的裂隙处,如鼻唇沟、鼻翼、鼻额部、眼睑等。
面部皮肤癌的治疗一直是临床上的难点和热点,传统的手术治疗能够彻底切除肿瘤,但容易造成面部组织的缺损,导致容貌发生严重变化,给患者带来严重的身心创伤;而外用药或冷冻等治疗方面,因治疗深度有限,易导致复发。
氨基酮戊酸光动力治疗法(aminolevulinic acid photodynamic therapy,ALA-PDT)作为1种新型无创的皮肤癌治疗方法,越来越受到关注。
ALA光动力疗法治疗皮肤鳞状细胞癌的临床研究
Xl —s n 1 E Yu he g , CHE Ya 2 ENG e i& ,AN e - h g , N n , P Xu -b a F W n c en ’ SONG e- u’ U Pig— u n , EI W ix ,Q n y a W Cuipig’ — n
Ab ta t jcieT b ev h l i l fc c n ea s aeo h - mioe uii a i p oo y a c tea y src: e t oo s retecic f a ya d rlp ert f e5 a n l l c c h td n mi h rp Ob v n a ei t v n d
( .emaoo yD p r n o - N o itl n rl o itl f a z o o 1D r tl e at t f g me AN NIG H spa, ea H s a o n h uC mma do L , n h u7 0 7 , Ge p L n f A L z o 3 0 0 P a
h s O a h I qia x mi a i n we e t a e y AL it p t O O c I a n t r r t d b A—PDT f r4 t t e o e o o 1 i s a d c mp i d wi h s a i n s wh r 1 me , n o ar t l o e p t t o we e e h e t ae y s r e y f ra r lp e r t r t d b u g r o e a s a e.Re u t T e c mplt e iso e s I s h o e e r m s i n we e a he e i 9 p t t r m r a me t r c iv d n 2 a i s fO te t n en
光动力诊疗中的5 ̄氨基酮戊酸及酯类衍生物的研究进展
光动力诊疗中的5 ̄氨基酮戊酸及酯类衍生物的研究进展蒋㊀捷1ꎬ邹㊀健1ꎬ朱杏楣2ꎬ胡永基2ꎬ李伟军1ꎬ黄㊀正1∗(1.福建师范大学光电与信息工程学院ꎬ医学光电科学与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ꎬ福建省光子技术重点实验室ꎬ福州350007ꎻ2.东华学院医疗及健康科学学院ꎬ香港999077)摘㊀要:5 ̄氨基酮戊酸(ALA)是体表光动力疗法的一个重要前体药物ꎬ通过代谢产物原卟啉Ⅸ(PpⅨ)介导发挥光敏作用ꎮALA制剂的研发和优化促生了一系列产品和技术ꎬ不仅推动了体表光动力疗法的应用ꎬ而且ALA介导的PpⅨ荧光还可用于肿瘤的荧光可视化和辅助手术ꎮ本文将对光动力诊疗中ALA及其酯类衍生物和PpⅨ的研究进展作一个系统介绍ꎮ关键词:5 ̄氨基酮戊酸ꎻ酯类衍生物ꎻPpⅨꎻ光动力诊断ꎻ光动力治疗中图分类号:R454.2文献标志码:ADOI:10.3969/j.issn.1007 ̄7146.2019.04.001ResearchProgressof5 ̄AminolevulinicAcidandItsEstersinPhotodynamicDiagnosisandTherapyJIANGJie1ꎬZOUJian1ꎬEllieS.M.Chu2ꎬRickyW.K.Wu2ꎬLIWeijun1ꎬHUANGZheng1∗(1.FujianNormalUniversityꎬKeyLaboratoryofOptoElectronicScienceandTechnologyforMedicineofMinisterofEducationꎬFujianProvincialKeyLaboratoryofPhotonicsTechnologyꎬFuzhou350007ꎬChinaꎻ2.TungWahCollegeꎬSchoolofMedicalandHealthSciencesꎬHongKong999077ꎬChina)Abstract:5 ̄Aminolevulinicacid(ALA)isanimportantprodrugintopicalphotodynamictherapy(PDT).Itsphoto ̄sensitizationismediatedthroughprotoporphyrinⅨ(PpⅨ).TheALA ̄relateddrugdevelopmentandapplicationoptimi ̄zationpromoteaseriesofproductsandtechniquesthatexpandedtheclinicalapplicationsoftopicalPDT.PpⅨfluores ̄cencevisualizationnotonlyplaysanimportantroleintopicalPDTꎬitisalsousefulinfluorescence ̄guidedsurgeryforbladdercancerandgliomas.ThisreviewwillprovideanoverviewonsomeprogressinALAꎬALAestersandPpⅨappli ̄cations.Keywords:aminolevulinicacidꎻesterderivativesꎻPpⅨꎻphotodynamicdiagnosisꎻphotodynamictherapy㊀㊀5 ̄氨基酮戊酸(5 ̄aminolevulinicacidꎬ5 ̄ALA或ALA)是一种小分子ꎬ是人体细胞中的卟啉合成途径的起始物ꎮ原卟啉Ⅸ(protoporphyrinⅨꎬPpⅨ)是该合成途径的一个中间物质ꎬ也是一个具有荧光性的内源性光敏剂(photosensitizerꎬPS)ꎮ自1990年报道联合使用ALA和照光ꎬ通过PpⅨ的光敏化介导的光第28卷第4期2019年8月激㊀光㊀生㊀物㊀学㊀报ACTA㊀LASER㊀BIOLOGY㊀SINICAVol.28No.4Aug.2019收稿日期:2019 ̄01 ̄15ꎻ修回日期:2019 ̄03 ̄11ꎮ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1471703)ꎻ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专项项目(2017L3009)ꎮ作者简介:蒋捷ꎬ硕士研究生ꎮ∗通讯作者:黄正ꎬ教授ꎬ主要从事生物医学光子学和光医学研究ꎮE ̄mail:huangz@fjnu.edu.cnꎮ动力疗法(photodynamictherapyꎬPDT)可治疗皮肤肿瘤ꎬ体表光动力疗法逐渐成为皮肤科的一个重要治疗技术ꎮ随着ALA及其医学应用的深入研发ꎬ促生了一系列ALA和酯类衍生物相关的制剂和技术ꎬ不仅推动了体表光动力疗法的临床应用ꎬ还推动了光动力诊断(photodynamicdiagnosisꎬPDD或PD)ꎬ如PpⅨ荧光介导的肿瘤病灶可视化和荧光辅助手术ꎮ本文对光动力诊疗中ALA及其酯类衍生物和PpⅨ的研究进展作一个系统介绍ꎮ1㊀5 ̄氨基酮戊酸(ALA)5 ̄氨基酮戊酸或δ ̄氨基酮戊酸(δ ̄aminolevulinicacid)ꎬ也被称为5 ̄氨基乙酰丙酸ꎬ分子式为C5H9NO3(MW=131.13)ꎮ是卟啉合成途径中的起始化合物ꎮ卟啉合成途径是哺乳动物合成血红素(heme)和植物合成叶绿素的重要代谢途径ꎮ对人体而言ꎬALA是一种内源性非蛋白氨基酸ꎬ也是一种内源性5 ̄碳氨基酮(胺酮)ꎮ氨基酮是同时含有酮基和胺的化合物ꎬ如苯乙胺类兴奋剂 ̄卡西酮和丁苯丙酮ꎬ即熟知的安非他酮ꎮALA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合成中间体ꎬALA作为一种环境相容性及选择性高的新型光活化介质ꎬ有着广泛的用途ꎮ如在农业领域ꎬ可利用调节叶绿素合成和促进光合效率等作用调节植物生长ꎻ利用ALA和卟啉化合物大量积累ꎬ诱发光照下的过氧化反应ꎬ达到除草和杀虫效果ꎮ在现代医学中ꎬ药品级ALA的重要作用是作为前药在光动力诊断和光动力疗法中的独特应用[1ꎬ2]ꎮALA介导的光动力诊疗技术是目前真正实现临床应用的同位一体化诊疗(theranostics)ꎮ光动力诊断和光动力疗法中使用的是5 ̄氨基酮戊酸的盐酸盐(aminolevulinicacidhydrochlorideꎬALAHCl)或其酯类衍生物(esters)ꎮALAHCl的化学名称为5 ̄氨基 ̄4 ̄氧戊酸(5 ̄amino ̄4 ̄oxopentanoicacid)盐酸盐ꎬ分子式为C5H10ClNO3(MW=167.59)ꎮALAHCl是一种无味的结晶固体ꎬ颜色可呈白色至灰白色ꎮALAHCl可溶于水ꎬ但在水溶液中不稳定ꎻ微溶于甲醇和乙醇ꎬ几乎不溶于氯仿㊁己烷和矿物油ꎮ2㊀ALA/PpⅨ代谢上世纪四十年代初ꎬ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Shemin等[3]验证了可以通过甘氨酸和琥珀酰合成ALAꎬ并提出ALA参与血细胞中的卟啉合成ꎮ卟啉(porphyrin)是在卟吩环上拥有取代基的大环化合物ꎬ卟吩(chlorin)是由4个吡咯环和4个次甲基桥联结起来的大π共轭系统ꎮ在非光合作用的真核生物ꎬ如动物㊁真菌㊁原生动物ꎬ以及α ̄变形菌纲细菌中ꎬALA的生物合成主要是在线粒体中通过Shemin途径ꎬ由甘氨酸和琥珀酰辅酶a在ALA合成酶的作用下合成的[4]ꎮ而在植物㊁藻类㊁细菌(α ̄变形菌除外)和古生菌中ꎬALA的生物合成主要是通过C5或Beale途径ꎬ以谷氨酸为起始物ꎬ在连接酶的作用下通过形成谷氨酰基 ̄1 ̄tRNA激活1位羟基ꎬ通过还原酶的作用将羟基还原为醛基ꎬ最后在转氨酶的作用下形成ALA[5]ꎮ在大多数含有质粒的物种中ꎬ谷氨酰基 ̄1 ̄tRNA是由质粒体基因编码的ꎬ其转录以及C5途径的其余步骤发生在质粒中[6]ꎮ在人体中ꎬALA是血红素的前体ꎮ生物合成的ALA在胞液中经过一系列代谢反应ꎬ最终在线粒体内由原卟啉原氧化酶等酶介导转化为原卟啉Ⅸꎮ这种原卟啉分子在铁螯合酶的作用下与铁螯合生成亚铁血红素或原血红素(图1)[7]ꎮPpⅨ是血红素㊁细胞色素c和叶绿素等生物必要辅基的重要前体ꎮ因此ꎬ许多生物能够从基本的前体ꎬ如甘氨酸和琥珀酰辅酶a或谷氨酸ꎬ合成这些四吡咯分子ꎮALA是生物体的内源性物质ꎬ是动物血红素和植物叶绿素生物合成的前体物质或前体药(prodrug或predrug)ꎬ其本身不具有光敏性ꎮ在正常情况下ꎬ机体通过细胞内血红素的含量反馈抑制ALA合成酶ꎬ控制ALA的生成量ꎬ所以体内不会产生过量的ALA蓄积ꎬ并维持稳定的PpⅨ和血红素水平ꎮ但提供过量外源性ALA后ꎬ能被增生活跃的细胞选择性的吸收ꎬ在线粒体内产生和积聚过量内源性PpⅨꎮ癌细胞缺乏铁螯合酶或铁螯合酶活性降低ꎬ则可进一步导致PpⅨ的积累ꎮPpⅨ是一种光敏性强的内源性光敏剂ꎮ它在一定波长的光照射下ꎬ发生光物理和化学反应ꎬ产生单态氧和荧光ꎮ单态氧可引起细胞膜㊁线粒体和核酸的损伤ꎬ使细胞或其他增生活跃的细胞坏死㊁凋亡ꎮ从而起到治疗疾病的作用ꎮPpⅨ也是一种相对容易实现可视化的荧光物质ꎮ外源性ALA介导的内源性PpⅨ合成ꎬ以及PpⅨ的这些光学特性ꎬ为光动力治疗和光动力诊断提供了一种独特的物质基础[8]ꎮ092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激㊀光㊀生㊀物㊀学㊀报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第28卷图1㊀5 ̄氨基酮戊酸和血红素代谢中间产物和过程图Fig.1㊀Intermediateproductsanddiagramof5 ̄aminopentanilicacidandhememetabolismprocess3㊀ALA酯类衍生物自1990年加拿大安大略省女王大学Kennedy等[9]提出了基于外源性ALA和内源性PpⅨ介导的光动力疗法治疗皮肤疾病的可行性后ꎬALA的临床应用引起了许多研究者的兴趣ꎮ目前ꎬALA及其酯类衍生物在全球已有广泛的临床应用ꎮ但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在ALA的皮肤科临床应用初期ꎬ使用者就注意到ꎬ尽管ALA制剂在浅表基底细胞癌的治疗中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ꎬ但由于皮肤角质层的存在[10]ꎬ基于ALA的体表光动力模式并不能有效的透过完整致密的角质层ꎬ实现完全破坏增厚的结节病灶ꎮALA的研究者认为这可能是由于ALA分子在完整皮肤组织的渗透性有限ꎬ导致深层的病灶生产的卟啉和PpⅨ含量有限ꎮ显然ꎬ如何提高增厚的皮肤病灶中的ALA和PpⅨ剂量是光动力治疗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ꎮ因此ꎬ增强ALA吸收和ALA介导的卟啉衍生物在结节病变中的产量也成为当时的研究热点ꎬ其中一个研究方向就是ALA酯类衍生物的合成和比较研究ꎮ九十年代中期ꎬ挪威奥斯陆Radium医院的Peng等[11]利用荧光光谱检测技术ꎬ率先对ALA的甲酯㊁乙酯和丙酯衍生物在正常小鼠皮肤中产生卟啉的规律进行了研究ꎮ他们发现使用ALA酯类衍生物乳膏时ꎬ皮肤组织中PpⅨ的产生速率快且荧光强度高ꎮ在体研究结果显示ALA酯类衍生物在皮肤粘膜组织中的吸收速率较ALA更高ꎮ基于ALA酯类衍生物的这一优势ꎬ目前已开发出两种用于光动力诊断和治疗的ALA酯:1)甲基ALA或ALA甲酯:甲基左旋利酸盐酸盐或5 ̄氨基酮戊酸甲酯盐酸盐(methylaminolevulinatehydrochlorideꎬMALHCl)ꎬ分子式为C6H11NO3HCl(MW=181.62)ꎮ左旋利酸是氨基乙酰丙酸的共轭异构体ꎮ2)己基ALA或ALA己酯:己基左旋利酸盐酸盐(hexylaminolevulinatehydrochlorideꎬhexylALAHClꎬHALHCl)ꎬ分子式为C11H21NO3HCl(MW=251.75)ꎮ毫无疑问ꎬ细胞对ALA及其酯类衍生物的摄取依赖于其本身在脂相和水相环境的分配比㊁分子量和特异性跨膜转运机制等ꎮ其中的脂相和水相分配比可用它们在辛醇(亲脂)和水(亲水)介质之间的分配比ꎬ即LogP辛醇/水比值加以描述ꎮ瑞士日内瓦大学的Lange[12]团队对ALA及其酯类衍生物的LogP辛醇/水特性做了详细的分析总结:ALA和它的甲酯为负值ꎬ表示它们是亲水性的ꎬ对它们来说ꎬ通过细胞膜的被动扩散是困难的ꎬ其吸收需要通过特定的受体ꎮ其他所有的酯类都更亲脂ꎮ中度亲脂性允许大多数的酯类衍生物穿过生物膜ꎬ但最大亲脂性的ALA辛酯的细胞摄取则是被抑制的ꎮ这也是膀胱和宫颈的表面病灶的PD和PDT诊疗选用ALA己酯的理由ꎮ但需要注意的是ꎬ无论使用ALA甲酯还是ALA己酯ꎬ这些酯类衍生物在细胞内都还需要一个去甲酯或去己酯的过程ꎬ因为只有游离的ALA分子才能直接参与PpⅨ的合成(见图1)ꎮ尽管有这192第4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蒋㊀捷等:光动力诊疗中的5 ̄氨基酮戊酸及酯类衍生物的研究进展㊀㊀㊀一限速环节ꎬ但由于ALA甲酯和ALA己酯具有在组织中渗透深和被细胞吸收快的高生物利用度优势ꎬ在较短的时间内使用少量ALA甲酯和ALA己酯既可产生满足治疗量和诊断量PpⅨ的ALAꎮ图2展示了ALA及其酯类衍生物的化学结构和它们的LogP辛醇/水分配系数ꎮ图2㊀ALA及其酯类衍生物的结构和LogP辛醇/水分配系数[12]Fig.2㊀StructureofALAanditsesterderivativesandLogPoctanol/waterpartitioncoefficient[12]4㊀PpⅨ的光学特性和检测PpⅨ是一种有机化合物ꎬ分子式为CH34H34N4O4(MW=562.658)ꎮ是自然界最常见的卟啉之一ꎮ它是一种深颜色的颜料ꎬ不溶于碱性水ꎮPpⅨ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平面分子ꎬN ̄H基团为反式(图3)ꎮ在自然界中ꎬ游离PpⅨ以铁复合物的形式存在ꎮ与亚铁络合时形成heme[13]ꎮ㊀㊀PpⅨ是一种光敏剂和荧光色团ꎬ但因其水溶性差ꎬ直接使用时组织和细胞无法吸收ꎬ因此不能直接作为光敏剂使用ꎮ在离体研究中ꎬ如溶液体系可使用PpⅨ粉剂或水溶性好的PpⅨ二钠盐配制适当浓度的PpⅨ溶液ꎮPpⅨ是在体内自然产生的ꎬ但系统给药和局部图3㊀原卟啉Ⅸ化学结构式Fig.3㊀ChemicalstructureofprotoporphyrinⅨ外敷非荧光前药ALAꎬ可以绕过血红素 ̄生物合成途径的负反馈控制ꎬ从而诱导暂时性的PpⅨ合成的增强ꎬ并导致代谢活动发生改变的组织细胞中的PpⅨ选择性地潴留[14]ꎮ光敏剂的本征光学性质是评价光敏剂的一个重要指标ꎮPpⅨ的光学特性具有血卟啉类光敏剂的典型性ꎮ图4为PpⅨ的归一化的吸收光谱和发射光谱ꎮ由图4中可见PpⅨ分子在400nm附近有一个很强的Soret带吸收峰ꎬ使用该吸收带的蓝紫光激发ꎬPpⅨ会发射砖红色荧光ꎬ荧光发射光谱在600~750nm之间呈连续光谱ꎬ在635nm和705nm分别有一个较强和较弱的发射峰ꎮ㊀㊀在皮肤性病领域ꎬ体表病灶局部敷用ALA后的PpⅨ荧光检测有助于潜伏病灶和亚临床病灶的可视化和鉴别诊断ꎬ并指导病灶的识别和精准照光ꎬ特别是PpⅨ光漂白的评估有助于指导分量照光剂量的规划ꎬ如使用两步法ꎬ在提高疗效的同时ꎬ减少副作用(如减少大面积治疗的疼痛)[15ꎬ16]ꎮ在泌尿科领域ꎬ膀胱灌注ALA可诱导膀胱癌细胞中PpⅨ的积累ꎬ对原位癌和扁平病灶的可视化有显著临床意义[17]ꎮ在神经外科领域ꎬ口服ALA可用于诱导脑胶质瘤中PpⅨ的积累ꎬ该技术已被应用于脑瘤的荧光辅助切除(fluorescence ̄guidedresectionꎬFGR)ꎬPpⅨ荧光的可视化可提高恶性脑瘤的全切率[8ꎬ18]ꎮ多项临床研究正在考虑利用PpⅨ荧光的光学测量手段来增强病灶(如肿瘤)与周围正常组织的对比度ꎬ这些不同临床专业的研究促进了组织中的PpⅨ荧光发射的各种光学采样方法的发展ꎮ如基本成像方法是利用激发波长的宽场照明产生的PpⅨ荧光强度的原始数据进行采样分析ꎬ从而对视野内PpⅨ浓度的变化进行一种相对评价ꎮ而分光光谱法则能够292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激㊀光㊀生㊀物㊀学㊀报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第28卷解混PpⅨ分子和内源性荧光色团的荧光发射ꎬ纠正由于背景光学性质造成的畸变ꎮ其中许多方法可以给出PpⅨ荧光的定量指标ꎬ这使得不同测量位置之间的测量具有可比性ꎮ所有这些光学测量的设备都有一个共同的要求ꎬ即采样获得的PpⅨ的荧光强度要与PpⅨ的浓度成正比ꎮ如图4所示ꎬPpⅨ通常在蓝色波长区域可被激发ꎬ在400nm的强吸收带可有效地诱发荧光ꎮ然而ꎬ蓝色激发与血红蛋白Soret带的背景吸收相竞争ꎬ从而得到的是PpⅨ的组织表面加权的估计值ꎮ如果利用接近633nm的红光激发PpⅨꎬ虽然产生的荧光信号效率较低ꎬ但避免了血红蛋白介导的强衰减ꎬ可实现更深处的采样ꎮ通过双波长荧光激发结合组织光学检测对荧光激发光和发射光的衰减矫正ꎬ则可更准确地对PpⅨ荧光和浓度做定量检测[8]ꎮ图4㊀归一化的PpⅨ的吸收光谱和发射光谱图Fig.4㊀NormalizedabsorptionandemissionspectraofPpⅨ㊀㊀如图4所示ꎬPpⅨ在Q带还有若干个小的吸收峰(如633nm)ꎬ利用这些红蓝光波长的激光或LED甚至日光作为光源的激发光照射PpⅨꎬ可诱发单态氧的产生ꎮ单态氧的氧化性极强ꎬ当细胞组织中的单态氧的积累超过细胞组织的抗氧化能力后ꎬ即光动力治疗的剂量超过细胞和组织的氧化损伤阈值后ꎬ即可引起不可逆的细胞和组织的损伤ꎬ从而达到消融性和非消融性的治疗目的ꎮ特别是对皮肤粘膜组织的局部用药和照光的便利性和良好的可操作性ꎬ使得光动力诊疗更易于实施ꎮPpⅨ是光动力治疗多种皮肤良恶性疾病的重要光敏剂介质ꎬ局部应用ALA可快速诱导PpⅨ产生和进入癌前和癌性病变皮肤ꎮ剂量学研究表明ꎬPpⅨ荧光的光学测量有助于评估和预测患者对治疗的具体反应[19]ꎻPpⅨ的光致产物的检测也有助于照光剂量的实时监控[20]ꎮPpⅨ荧光寿命的检测则可用于组织氧含量的监测ꎬ但需要注意消除PpⅨ光致产物对检测的干扰[21]ꎮ5㊀用于临床的ALA及其酯类衍生物表1列出了目前在国内外临床使用的ALA及其酯类衍生物制剂ꎮ由表1中可见ꎬ除了ALA纳米乳剂和ALA甲酯乳膏制剂配方可保证ALA制剂长期稳定保存[22ꎬ23]ꎬ治疗用药可以即开即用之外ꎬ其它制剂的ALA需单独包装ꎬ治疗用配方药剂需要新鲜配置[1]ꎮ㊀表1㊀临床上使用的ALA及其酯类衍生物Tab.1㊀ClinicaluseofALAanditsesterderivativesTypeActiveingredientFormulaCompoundingRepresentativeproductUsageNon ̄esterALAHClPowderFreshlypreparedliquidꎬcreamorgelofappropriateconcentra ̄tionAila®(Aminolevulinicacidhydrochloridefortopicalpow ̄der)TopicalPDTALA+Ethanoldiluentkitpre ̄mixLevulan®Kerastick®TopicalPDTCream2.4mmdiameterpatchAmbulight®TopicalPDTNano ̄emulsionReadytousegelAmeluz®TopicalPDTEsterMALHClCreamReadytouseMetvix®Metvixia®TopicalPDTHALHClOilycreamHAL+Water ̄baseddiluentkitPre ̄mixAllumera®Facialreju ̄venationPowderHAL+Lipiddiluentkitpre ̄mixHexvix®Cysview®BladdercancerPD392第4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蒋㊀捷等:光动力诊疗中的5 ̄氨基酮戊酸及酯类衍生物的研究进展㊀㊀㊀㊀㊀除了Allumeraꎬ表中所列的代表性产品均为获得批证的药品ꎮ基于ALA己酯的Allumera目前是用于面部皮肤年轻化的光动力美容产品ꎮ㊀㊀除了上述已获批证的ALA和酯类衍生物制剂ꎬ可穿戴(wearable)的光动力药械联用器件也是一个研发方向ꎬ如欧美临床实验使用的一款放置于阴道内的宫颈帽式的可穿戴药械联用器件 ̄CeviraꎮII期临床研究结果显示ꎬ这款基于ALA己酯和红光LED的可穿戴器件对治疗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ervicalintraepithelialneoplasiaꎬCIN)和人类乳头瘤病毒(hu ̄manpapillomavirusꎬHPV)感染有一定临床价值[24]ꎮ的确ꎬ由于对HPV感染的重视ꎬ体表光动力疗法在治疗女性下生殖道HPV感染及其相关癌前病变的潜力也成为研究热点ꎮ随着PDT的抗感染作用日益得到重视[25]ꎬALA/PpⅨ在控制局部感染中的应用潜力值得进一步研究ꎮ国内外的临床经验显示ꎬ对一些特殊部位还可使用黏附膏药类的ALA产品ꎮ如女性外阴部的乳房外派杰氏病(extramammaryPaget sdiseaseꎬEMPD)病变区ꎬALA的敷药时间往往较长ꎮ这不仅会带来不便ꎬ由于敷药和治疗与尿道口和肛门较近ꎬ还会产生较强的刺激作用ꎮ由于女性患者这些部位不平整且潮湿ꎬ也会影响ALA的吸收ꎮ应对这些潜在的问题ꎬ英国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研制了一种女性外阴专用的水溶性ALA生物黏附膏药(bioadhesivepatch)ꎮ这种膏药含甲基㊁乙烯醚和顺丁烯二酸酐共聚物ꎬ以及防水支撑材料聚酯纤维ꎬ联合发光织布则更适合治疗女性外阴部EMPD[26]ꎮ6㊀总结与展望ALA至heme合成过程中的中间产物PpⅨ是一个具有荧光性的内源性光敏剂ꎬ其光学特性具有血卟啉类光敏剂的典型性ꎮ如受400nm附近波长的激发光照射时会生产强烈的红色荧光ꎬ受红蓝光照射时会产生光动力反应介导的单态氧ꎮ这些光学特性是一个良好的光动力诊疗光敏剂的重要基础ꎮ外源性ALA可导致PpⅨ在增殖活跃细胞中的线粒体内过度产生并聚集ꎮ通过合适波长的激发光照射ꎬ光子与PpⅨ的相互作用ꎬ一方面可产生特征荧光ꎻ另一方面ꎬ在氧分子的参与下ꎬ单态氧介导的光动力氧化损伤可直接导致线粒体损伤ꎬ诱发靶细胞不可逆的细胞调亡和坏死ꎮ这些光物理和光化学特性是ALA/PpⅨ光动力诊疗光敏剂的重要基础ꎮ自1990年以来ꎬ基于ALA/PpⅨ的体表光动力疗法逐渐成为皮肤科的一个重要治疗技术ꎬ是对系统用药的传统肿瘤光动力疗法的重要补充ꎬ特别是近年欧美对ALA及其应用的研发促生了一系列ALA和酯类衍生物相关的制剂和技术ꎬ不仅推动了体表光动力疗法的临床应用ꎬ也使光动力疗法的适应症从传统的恶性肿瘤扩大到良性疾病㊁感染性疾病和美容ꎮ另外ꎬALA和酯类衍生物介导的PpⅨ荧光可视化不仅在皮肤粘膜病变的体表光动力疗法中有着重要的作用ꎬ而且还可作为荧光标识物用于膀胱癌和脑胶质瘤的荧光辅助手术切除ꎮALA/PpⅨ介导的荧光检测对亚临床病灶的辅助诊断也有一定价值ꎮALA/PpⅨ所介导的光动力诊疗技术是目前真正意义上的已经能实现临床应用的同位诊疗ꎮ需要注意的是ꎬ虽然目前依旧沿用 光动力诊断 一词ꎬ但ALA/PpⅨ或其它光敏剂介导的荧光可视化过程并不像PDT产生单态氧过程那样需要氧分子的介入ꎮ鉴于ALA在体表光动力疗法中的重要作用ꎬ国内习惯称ALA及其酯类衍生物为 第二代光敏剂 ꎬ如前所述ꎬ真正发挥光动力作用的其实是ALA介导产生的内源性PpⅨ光敏分子ꎮ可以预见ꎬ随着以提高ALA和PpⅨ的生物利用度㊁提高激发光效率和单态氧产额为目的的新材料㊁新技术和新光源的发展ꎬ将使ALA的使用更加便捷㊁使敷药和照光这两个关键步骤更加优化和简化ꎬ这些都有助于进一步推动基于ALA和PpⅨ的光动力诊疗技术的临床应用ꎮ参考文献(References):[1]㊀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光动力治疗研究中心.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临床应用专家共识[J].中华皮肤科杂志ꎬ2015ꎬ48(10):675 ̄678.PhotodynamicTherapyResearchCenterofDermatovenerealDis ̄easesBranchofChineseMedicalAssociation.Expertconsensusontheclinicalapplicationofaminopentanilicacidphotodynamictherapy[J].ChineseJournalofDermatologyꎬ2015ꎬ48(10):675 ̄678.[2]FANLꎬYINRꎬLANTꎬetal.Photodynamictherapyforrosa ̄ceainchinesepatients[J].PhotodiagnosisandPhotodynamicTherapyꎬ2018ꎬ24:82 ̄87.[3]SHEMINDꎬRUSSELLCS.δ ̄Aminolevulinicacidꎬitsroleinthebiosynthesisofporphyrinsandpurines[J].JournaloftheA ̄mericanChemicalSocietyꎬ1953ꎬ75(19):4873 ̄4874. [4]BURCHJSꎬMARCEROJRꎬMASCHECKJAꎬetal.Gluta ̄mineviaα ̄ketoglutaratedehydrogenaseprovidessuccinyl ̄CoAforhemesynthesisduringerythropoiesis[J]ꎬBloodꎬ2018ꎬ132(10):987 ̄998.[5]BEALESI.Biosynthesisofthetetrapyrrolepigmentprecursorꎬdelta ̄aminolevulinicacidꎬfromglutamate1[J].PlantPhysiolo ̄492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激㊀光㊀生㊀物㊀学㊀报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第28卷gyꎬ1990ꎬ93(4):1273 ̄1279.[6]ANDRADEPꎬCAUDEPONDꎬALTABELLATꎬetal.Complexinterplaysbetweenphytosterolsandplastiddevelopment[J].PlantSignaling&Behaviorꎬ2017ꎬ12(11):e1387708. [7]MALIKZꎬDJALDETTIM.5 ̄Aminolevulinicacidstimulationofporphyrinandhemoglobinsynthesisbyuninducedfrienderythroleukemiccells[J].CellDifferentiationꎬ1979ꎬ8(3):223 ̄233.[8]HUANGZꎬSHISꎬQIUHꎬetal.Fluorescence ̄guidedresectionofbraintumor:reviewofthesignificanceofintraoperativequanti ̄ficationofprotoporphyrinⅨfluorescence[J].Neurophotonicsꎬ2017ꎬ4(1):011011.[9]WENXꎬLIYꎬHAMBLINMR.Photodynamictherapyinder ̄matologybeyondnon ̄melanomacancer:anupdate[J].Photodi ̄agnosisandPhotodynamicTherapyꎬ2017ꎬ19:140 ̄152. [10]㊀李伟军ꎬ方玉宏ꎬ董葵ꎬ等.去角质化的光学相干成像检测[J].激光生物学报ꎬ2017ꎬ26(6):508 ̄511.LIWeijunꎬFANGYuhongꎬDONGKuiꎬetal.Opticalcoher ̄encetomographyimagingofexfoliation[J].ActaLaserBiologySinicaꎬ2017ꎬ26(6):508 ̄511.[11]PENGQꎬMOANJꎬWARLOETꎬetal.Build ̄upofesterifiedaminolevulinic ̄acid ̄derivativeinducedporphyrinfluorescenceinnormalmouseskin[J].JournalofPhotochemistryandPho ̄tobiologyB:Biologyꎬ1996ꎬ34(1):95 ̄96.[12]FOTINOSNꎬCAMPOMAꎬPOPOWYCZFꎬetal.5 ̄Aminole ̄vulinicacidderivativesinphotomedicine:characteristicsꎬappli ̄cationandperspectives[J].PhotochemistryandPhotobiologyꎬ2006ꎬ82(4):994 ̄1015.[13]SACHARMꎬANDERSONKEꎬMAX.ProtoporphyrinⅨ:thegoodꎬthebadandtheugly[J].JournalofPharmacology&ExperimentalTherapeuticsꎬ2015ꎬ356(2):267 ̄275. [14]FUJINOMꎬNISHIOYꎬITOHꎬetal.5 ̄Aminolevulinicacidregulatestheinflammatoryresponseandalloimmunereaction[J].InternationalImmunopharmacologyꎬ2016ꎬ37:71 ̄78. [15]PARAGHGꎬZEITOUNINCꎬTwo ̄stepirradiancetreatmentcanachieveexcellentpaincontrolduringredlight5 ̄Aminolevu ̄linicacidphotodynamictherapyforactinickeratoses[J].Pho ̄tomedicineandLaserSurgeryꎬ2018ꎬ36(3):174 ̄176. [16]DESOUZAALRꎬLAROCHELLEEꎬMARRAKꎬetal.As ̄sessingdaylight&low ̄doseratephotodynamictherapyefficacyꎬusingbiomarkersofphotophysicalꎬbiochemicalandbiologicaldamagemetricsinsitu[J].PhotodiagnosisandPhotodynamicTherapyꎬ2017ꎬ20:227 ̄233.[17]MAYMꎬFRITSCHEHMꎬVETTERLEINMWꎬetal.Impactofphotodynamicdiagnosis ̄assistedtransurethralresectionofbladdertumorsontheprognosticoutcomeafterradicalcystecto ̄my:resultsfromPROMETRICS2011[J].WorldJournalofU ̄rologyꎬ2017ꎬ35(2):245 ̄250.[18]CHANDTMꎬYIPSHꎬPOONWS.5 ̄Aminolevulinicacidfluorescenceguidedresectionofmalignantglioma:HongKongexperience[J].AsianJournalofSurgeryꎬ2018ꎬ41(5):467 ̄472.[19]KANICKSCꎬDAVISSCꎬZHAOYꎬetal.Pre ̄treatmentpro ̄toporphyrinⅨconcentrationinactinickeratosislesionsmaybeapredictivebiomarkerofresponsetoaminolevulinic ̄acidbasedphotodynamictherapy[J].PhotodiagnosisandPhotodynamicTherapyꎬ2015ꎬ12(4):561 ̄566.[20]TYRRELLJꎬPATERSONCꎬCURNOWA.Regressionanaly ̄sisofprotoporphyrinⅨmeasurementsobtainedduringdermato ̄logicalphotodynamictherapy[J].Cancers(Basel)ꎬ2019ꎬ11(1):E72.[21]HUNTOSOVAVꎬGERELLIEꎬZELLWEGERMꎬetal.EffectofPpⅨphotoproductsformationonpO2measurementbytime ̄resolveddelayedfluorescencespectroscopyofPpⅨinsolutionandinvivo[J].JournalofPhotochemistryandPhotobiologyB:Biologyꎬ2016ꎬ164:49 ̄56.[22]REINHOLDU.AreviewofBF ̄200ALAforthephotodynamictreatmentofmild ̄to ̄moderateactinickeratosis[J].FutureOn ̄cologyꎬ2017ꎬ13(27):2413 ̄2428.[23]NOVAKBꎬMORTONCꎬREINHOLDUꎬetal.Ananoemul ̄sionbaseddrugdeliverysystemforPDT:developmentandclini ̄calapplicationofBF ̄200ALA[J].PhotodiagnosisandPhoto ̄dynamicTherapyꎬ2017ꎬ17:A4 ̄A78.[24]HILLEMANNSPꎬGARCIAFꎬPETRYKUꎬetal.Arandom ̄izedstudyofhexaminolevulinatephotodynamictherapyinpa ̄tientswithcervicalintraepithelialneoplasia1/2[J].AmericanJournalofObstetricsandGynecologyꎬ2015ꎬ212(4):465.e1 ̄465.e7.[25]周盼ꎬ谢小燕ꎬ熊力ꎬ等.抗菌光敏剂的分类及研究进展[J].激光生物学报ꎬ2017ꎬ26(3):193 ̄197.ZHOUPanꎬXIEXiaoyanꎬXIONGLiꎬetal.Theclassificationofantibacterialphotosensitizeranditsresearchprogress[J].ActaLaserBiologySinicaꎬ2017ꎬ26(3):193 ̄197. [26]MORDONSRꎬ邱海霞ꎬ黄正.光动力疗法治疗乳房外派杰氏病的技术进展[J].中国激光医学杂志ꎬ2018ꎬ27(2):7 ̄14.MORDONSRꎬQIUHaixiaꎬHUANGZheng.Advancesinthetechniqueofphotodynamictherapyforthetreatmentofextra ̄mammaryPaget sdisease[J].ChineseJournalofLaserMedi ̄cine&Surgeryꎬ2018ꎬ27(2):7 ̄14.592第4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蒋㊀捷等:光动力诊疗中的5 ̄氨基酮戊酸及酯类衍生物的研究进展㊀㊀㊀。
光动力疗法联合手术治疗面部皮肤肿瘤的临床观察
[] nti He o ,ikR e 1 rcin l h ttemoyi: 4Mase D,  ̄ n GSSn K, a. at a ooh r ls a n t F o p s
尤其可提高对增生性瘢痕的疗效。 其具体作用机制 的研究 尚
需进一步开展 。
[ 参考 文献] [] 1吴信 峰, 方, 焱 , . 晶磨削 治疗面部瘢痕疗 效观察[】 方 王 等微 J. 中国
[ 收稿 日期]0 0 —9 【 2 1 -60 修回 日期10 0 -9 l 2 1 -72 1
医学院学报,0 53() 25 . 2 0 ,31: .3 5 [] elt Abaieadf co a sr [】 nDemao nro, 6B yo C. lt at n laes J. r tl ee l vn r i l An Ve
2 0 ,3 () l 914 0 81 53: 8—9 . S
Cl cal i ni ob er at n t t s v i o he r m en f h - on eat to e 5 am i olv i i d o ody am i h ap t n e ul c aci ph t n n c t er y
( A PT o AL — D )c mbn d s r e y o ca kn c cn ma ie ug r nf iI i ario a s
n w o c p o u a e u e o ei sn ir s o cpatr so e c n e tfrc tn o srm d l ngu igm co c pi ten f
光动力疗法联合微波治疗宫颈尖锐湿疣的疗效观察
治疗组 采用 A L A — P D T联合微波治疗 , 对照组
仅采用微波治疗。
微波治疗 : 手术 时 间选 择在 月 经后 3 d或经
1 资料 与方法
1 . 1 临床资料 6 8 例患者均来 自我 院皮 肤科 门诊 , 确诊 为尖
锐湿疣 , 醋 酸 白试验 阳性 , 排 除淋病 、 非淋 菌性尿 道炎 、 自身免 疫 性疾 病 。病程 l一 9个 月 , 平均 3 个月 , 年龄 2 0— 5 5 岁, 平均 ( 3 2± 5 ) 岁 。将 6 8例 患者随机分为治 疗组 和对照组 , 每组 3 4例 , 两 组 年龄 、 病程等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 , 具有可 比性 。
个月 。
微波治疗宫 颈尖锐 湿疣有 操 作简单 、 易于 掌 握、 手术 时间短 、 治疗 中不 出血 、 无碳化臭味 、 术后
不易 感染 等优点 , 但 均 存 在 复 发 率 高 的 问 题。
3 6
J Di a g n T h e r De r ma t o — Ve n e r e o l ,F e b .2 0 1 3 .Vo 1 . 2 0,No . 1
・
经 验 交 流
・
光 动力 疗 法 联 合 微 波 治 疗 宫 颈 尖 锐 湿疣 的 疗 效 观察
胡 燕卿 , 卢艳 , 胡永轩 , 朱德 江 , 韩雪 , 毛祖 豪, 刘康 兴 , 吴 中,
周 冼 苡
( 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 医院皮肤科 , 广 东 广 州 5 1 0 6 3 0 )
[ 摘要] 目的 : 观察 5 - 氨基 酮戊 酸光 动 力疗 法 ( A L A . P D T ) 联 合 微 波 治疗 宫颈 尖 锐 湿 疣 的 临床 疗 效 。 方法 : 将6 8 例病 人 随机分 为治疗 组和对 照组 , 每组 3 4 例 。治疗 组采用 A L A - P D T联合 微波 治疗 , 对照组 采用微 波治 疗 , 比较 两组 患者 的疗 效 和复发 率 。结 果 : 治疗 组 的 治愈 率 和治 疗后 3个月 后 的 复发 率 分 别为 8 5 . 2 9 %和 1 4 . 7 1 %; 对照组 分别 为 4 1 . 1 8 %和 5 8 . 8 2 % 。两组 比较 , 差异均 有统 计 学意 义 ( x 值 均
ALA-PDT皮肤科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ALA- PDT皮肤科临床应用研究进展摘要: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ALA-PDT)通过特定波长的光照射皮肤病变区域,产生光动力效应,破坏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促使病变组织死亡,以达到治疗作用。
目前ALA-PDT已在鳞状细胞癌、皮肤基底细胞癌、尖锐湿疣等皮肤科疾病中广泛应用,但临床对于ALA-PDT治疗皮肤病的作用原理和机制尚不明确。
本文就ALA-PDT的作用机制、在皮肤科疾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等作一一综述,旨在为临床提供借鉴。
关键词: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皮肤科疾病;作用机制1.氨基酮戊酸(ALA)是一种光敏剂,其自身无光动力效应,主要通过参与患者机体内血红素的生物合成而产生内源性光敏物质。
光动力疗法(PDT)利用光敏剂对靶细胞的优先聚集特性,用特定波长的光照射病变区域,可形成光动力效应,促使光敏剂将能量传递给周围的氧,促使皮肤病损组织坏死、脱落。
同时,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ALA-PDT)具有高度选择性、可重复治疗、微创的特点,且对临近正常组织损伤较小,已在皮肤科中广泛应用[1]。
1 ALA-PDT的作用机制ALA是生物体本身具有的内源性物质,自身并无光敏性,当外源性ALA进入患者机体后能够迅速被病毒感染细胞、肿瘤细胞等其他异常细胞选择性吸收,进而在细胞内转化为光敏物质。
ALA被选择性吸收后,会积聚在靶组织中,随后使用PDT,借助特定波长的光照射皮肤病损处,形成光动力效应,进而产生单态氧和自由基,并作用于细胞的DNA、酶、蛋白,导致靶组织细胞凋亡、坏死,间接导致病变组织死亡,从而达到治疗皮肤疾病作用。
2 ALA-PDT在皮肤科疾病中的应用2.1肿瘤性疾病2.1.1 基底细胞癌(BCC) BCC属常见皮肤肿瘤之一,以往临床多采用手术切除病灶的方式改善患者症状,但其美容效果较差,且易损伤周围皮肤。
杨永华等[2]研究发现,将ALA-PDT应用于BCC患者中其疗效与手术疗效相当,均能够促使病变消失,但相比之下,ALA-PDT对肿瘤组织具有高度选择性,可最大限度保留周围正常皮肤,适用于难以耐受手术、病变部位特殊、有美容要求者。
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治疗在皮肤科的临床应用
1 光动 力疗 法 的发展 及 其原 理
有效成 分 主要 是双 血卟啉 醚或酯 ,占药物 总量低 ,
约为 2 0 % ~3 0 % l 3 ] 。第一代光敏剂需静脉给药 ,在 体内存 留时间长。其中的非活性成分不能对病变的
光动 力疗 法 ( P D T)又 称为 光辐 射疗 法 ,光化 靶组 织进行 杀害 ,反倒对 正常组 织发生光 敏 ,因此 学疗法 , 是一种利用光能激活化学反应 , 通过形成 其组织选择性和光动力损伤强度的稳定性都很差,
于广泛 ,不仅可用于多种非黑色素瘤皮肤癌和某些 光敏剂 、光源和氧合作用。 癌前病变 ,还可用于痤疮 、鲜红斑痣 、病毒疣及皮 1 . 1 光敏剂 目前共发现 了三代光敏剂。第一代 肤真 菌感 染 。本 文 就 近年来 5 一氨基 酮戊 酸光 动力 光敏剂血卟啉( H p D) 是 由8 种组分组成的混合制剂,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 0 1 5 年第 2 1 卷第 1 4期
I MHG N,J u l y 2 0 1 5 ,V o 1 . 2 1 N o . 1 4
・
专家述评 ・
王艳 芳 ,主任 护师 ,一直 从事 皮肤 病 、性 病 、麻风 病 的l 临床 护 理 和护理 管理 工作 。护理 专业 理论 扎实 ,对皮 肤病 的专 科护 理有 丰 富 的临床 经验 。熟 练掌握 常见 皮肤 病如 真菌 性 、病毒性 、免 疫性 、 变 态反应 性等 专科 疾病 的特 殊护理 工作 。尤其 擅 长对红 斑 角化性 皮 肤病 、麻风 病 、银 屑病 的系统护 理以及 “ 增生性 疤痕 ”的局部 封闭 、 重度痤 疮 的 面部治疗 等专 科 护理技 术具 有独 特 的临床经 验 。在 国家 级 专业杂 志发 表论 文多 篇 ,主持科 研项 目 2 项 。现 任广 州市 皮肤 病
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在皮肤病及性病的应用进展
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在皮肤病及性病的应用进展摘要:光动力疗法是一门新兴的肿瘤消融技术,疗效较好。
光动力疗法包括光动力诊断及光动力治疗,已在许多领域应用。
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是其中一种,具有安全、高效的优点。
许多专家在不断地尝试拓展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的治疗范围。
局部光动力疗法具有操作简单、不良反应少和美容效果好的优点,在皮肤科主要用于治疗病毒疣、皮肤肿瘤及其他一些炎症性皮肤病等。
本文就近年来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在皮肤科的疗效评价以及不良反应等予以综述。
关键词:光动力疗法;5-氨基酮戊酸;皮肤肿瘤;尖锐湿疣5- Aminolevulinic Acid Photodynamic Therapy in the Application of Skin Disease and Venereal DiseaseXU Min,QIAO Liang,TIAN Run-li,KANG Yan-xia,LIANG Xiu-ping(Department of Dermatology,Tianjin Harbor Hospital,Tianjin 300456,China)Abstract :Photodynamic therapy is a new and effective technique for cancer treatment,it includes photodynamicdiagnosis and photodynamic treatment. It has been applied to many fields. 5-aminolevulinic acid photodynamic therapy is demonstrated to be more safe and effective than other photodynamic therapy. The treatment indication has been enlarged in recent years. PDT is safe and effective,and produces excellent cosmetic results with few adverse effects. PDT is used commonly to treat precancerous cells,sun-damaged skin,and acne. It has reportedly also been used to treat other conditions including inflammatory disorders and cutaneous infections. This review discusses the principles behind how PDT is used in dermatology,as well as evidence for current applications of PDT.Key words:Photodynamic therapy;5-aminolevulinic acid;Skin cancer;Condyloma acuminate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是一种物理治疗方法,利用光动力反应进行疾病诊断和治疗的一种新技术,在上世纪末被引入我国,因其选择性好,创伤小,疗效明确,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医学研究和多种皮肤病及性病的临床治疗。
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治疗在皮肤科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
6 4 ・
西南 军医 2 1 3 年1 月
第1 5 卷
第1 期
J o u r n a l o f Mi l i t a r y S u r g e o n i n S o u t h w e s t C h i n a . V o 1 . 1 5 , N o . 1 . J a n . . 2 0 1 3
终 干扰 肿瘤 细 胞 的生长并导致其死亡, 达到治疗作用 …。 5 一 氨基酮戊酸 ( 5 - a mi n o l e v u l i n i c a c i d , A L A) 是 近
细胞癌 。A K是皮肤科 的一种常见上皮癌前病变 , 早 期、 有 效 的治疗 是 很重要 的 。传 统 的局部 治疗 方 法多
e t 病等皮肤癌 、 癌前期病变及其他皮肤 良、 恶性增生 性疾病 , 都获得了满意的疗效。特别是 国内外学者将 其 应 用 于 非 黑 色素 性 皮 肤肿 瘤 的治疗 , 这种 微创 、 安
全、 美观 、 方 便 的 治疗 方 式 越 来 越 引起 人 们 的关 注 。 作 者 现将 AL A— P DT近年来 在 皮肤 病 中的 临床研 究进
5 一 氨 基 酮 戊 酸 光 动 力治 疗在 皮 肤科 临床 应 用 的研 究 进 展
淡 克娜 综述 , 熊 霞 审校
[ 关键 词 】 A L A光 动力 疗 法 ; 5 . 氨 基 酮戊 酸 ; 皮肤 疾病 [ 中图分 类号 ] R 7 5 1 . 0 5 [ 文章 编 号 ] 1 6 7 2 — 7 1 9 3 ( 2 0 1 3 ) 0 1 — 0 0 6 4 — 0 4 [ 文 献标 识码 ] A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2 — 7 1 9 3 . 2 0 1 3 . 0 1 . 0 2 7
微波联合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治疗尖锐湿疣疗效观察
微波联合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治疗尖锐湿疣疗效观察秦智芬;王玲;尉莉;李春霞;李永喜;陆南晓【期刊名称】《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年(卷),期】2013(000)006【摘要】我科于2010年1月至2011年11月采用微波联合5一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5 - aminolev ulinie acid photodynamic thera-pv,ALA—PDT)治疗102例尖锐湿疣(CA)患者,取得较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1.1病例资料102例CA患者均来自我院皮肤科门诊,通过临床或实验室检查确诊,并排除有光敏史或近期服用光敏性药物者。
102例患者中,男70例,女32例,年龄17~67岁,平均29岁,病程5天~11个月,皮损位于尿道口34例,肛周24例,包皮20例,阴道18例,宫颈6例。
【总页数】2页(P417-418)【作者】秦智芬;王玲;尉莉;李春霞;李永喜;陆南晓【作者单位】山东省青岛市市立医院皮肤科,266011;山东省青岛市市立医院皮肤科,266011;山东省青岛市市立医院皮肤科,266011;山东省青岛市市立医院皮肤科,266011;山东省青岛市市立医院皮肤科,266011;山东省青岛市市立医院皮肤科,266011【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联合微波治疗女性尖锐湿疣疗效观察 [J], 樊娟丽;郭志萍;杨改娥2.微波联合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治疗宫颈、阴道尖锐湿疣的疗效观察 [J], 丁克云;徐圣经;张宇;赵志国;尹雪峰;马朝东3.液氮冷冻联合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与CO2联合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治疗肛周尖锐湿疣的对比研究 [J], 曾祥凤;张桂花;张志忍4.棒状光源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联合微波治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阳性肛管内尖锐湿疣的疗效观察 [J], 张莲;黄敖;罗宏5.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联合微波治疗尖锐湿疣疗效观察 [J], 韩洪方;曹慧;谢芳;王辰琛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光动力疗法在皮肤恶性肿瘤及癌前病变的应用
光动力疗法在皮肤恶性肿瘤及癌前病变的应用
王茠茠;李秀丽
【期刊名称】《临床皮肤科杂志》
【年(卷),期】2012(41)6
【摘要】光动力疗法(PDT)是一种联合应用光敏剂及相应光源,通过光动力学反应选择性破坏病变组织的治疗技术,是一门新兴的肿瘤消融技术。
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ALA-PDT)是其中一种。
该文对ALA-PDT的基本原理及对ALA-PDT在皮肤肿瘤,包括基底细胞癌、鳞状细胞癌、鲍恩病及日光性角化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作一综述。
【总页数】3页(P384-386)
【关键词】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皮肤肿瘤;光敏剂
【作者】王茠茠;李秀丽
【作者单位】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皮肤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9.5
【相关文献】
1.关于皮肤癌前病变及浅表皮肤癌患者采用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治疗的效果分析[J], 李晓燕
2.皮肤病光动力疗法系列讲座(七)——δ-盐酸氨基戊酸光动力疗法在皮肤癌前病变及皮肤癌中的应用 [J], 林挺;杨慧兰;刘仲荣;贺益萍;李雪梅
3.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治疗皮肤癌前病变及浅表皮肤肿瘤的疗效观察 [J], 陈文静;伊力努尔;梁俊琴;玛丽亚;邹晓辉;李文政;阿娜尔
4.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治疗皮肤癌前病变及浅表皮肤癌的疗效探讨 [J],
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治疗皮肤癌前病变及浅表皮肤癌的临床效果分析 [J], 张杨琳;肖燕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治疗皮肤肿瘤的临床疗效分析
摘要】目的:观察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5-ALA-PDT)治疗皮肤肿瘤的疗效。
方法:对基底细胞癌44例、鲍温病18例、湿疹样癌15例、鳞癌12例患者进行
5-ALA-PDT治疗。
结果:基底细胞癌完全缓解率为75%,5例无反应,3例复发;
鲍温病完全缓解率为66.67%,4例无反应,1例复发;湿疹样癌完全缓解率为
53.33%,3例无反应,无复发;鳞癌完全缓解率为66.67%,3例无反应,2例复发。
结论:5-ALA-PDT治疗皮肤肿瘤,疗效好、痛苦小、美容效果满意;但对病
情严重的患者,可结合手术和5-ALA-PDT治疗。
【关键词】5-ALA-PDT;光动力疗法;皮肤癌前病变;皮肤浅表肿瘤
【中图分类号】R73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16-0139-02
近年来,随着老龄化人口的增多,伴随而来的疾病呈上升趋势,癌症因其有
较高的病死率而受到研究者的重视。
皮肤癌前病变和皮肤浅表肿瘤的发病人群以
中老年为主,近年来呈上升趋势;皮肤癌的临床症状多以瘢痕、溃疡、出血和糜
烂等为主,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本研究收集2014年1月—2017年6月,
我院皮肤科采用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5-ALA-PDT)治疗的皮肤癌前病变和皮肤浅表肿瘤患者数据,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次研究的所有患者均是本院2014年1月—2017年6月收治的患者,所有
患者均经过病理确诊。
一共89名患者,男性56例,女性33例,年龄范围:
52~79岁,病程范围:0.6~5年。
其中基底细胞癌44例、鲍温病18例、湿疹样癌 15例、鳞癌12例。
表浅型56例,结节型17例,单发病灶12例,多发病灶4例。
皮损分布:颜面部33例,头顶及颞部22例,颈部10例,下肢小腿9例,
腹股沟处9例,阴茎6例。
皮损面积大小:0.5cm×1.2cm~1.4cm×2.1cm。
治疗排
除标准:有严重系统疾病者、有光敏史者、有严重免疫功能受限或抑制者。
治疗前,所有患者均签订知情同意书,严格保密患者个人信息。
1.2 方法
1.2.1光敏剂5-ALA(上海复旦张江生物医药有限公司),调配成20%的ALA
溶液。
1.2.2光源635激光光动力治疗仪(武汉凌云光电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输出波
长635nm,输出功率200mW/cm2,能量密度为100~120J/cm2。
1.2.3治疗方法治疗前对用温水润湿患者皮损部位并取出该部位痂皮等,于
患者皮损部位均匀涂抹调配好的ALA溶液。
同时,包皮损部位使用黑色塑料布局
部避光封闭2.5小时后,用波长为635nm 的激光照射病灶部位,输出功率
200mW/cm2,光照剂量为120J/cm2,照射时间为每3平方厘米区域治疗10min,当肿瘤病灶较大时,必须延长照射时间和增加照射点。
再次治疗的时间间隔为一周。
1.2.4 5-ALA-PDT术后处理予以醋酸泼尼松20mg/d,富马酸酮替芬1mg/次
×2/d抗感染治疗。
治疗后严格避光3~7d,术后恢复过程中应避免搔抓。
1.2.5随访患者在全部治疗结束后每月复查1次,共随访12个月。
1.3 疗效判定依据
如下标准进行效果评价:完全缓解:皮损消退,仅留色素沉着或色素减退,
组织活检无原有病理改变;部分缓解:皮损缩小>50%;无反应:皮损缩小<50%、无明显变化或皮损面积增大[9];复发定义为随访过程中,在原有部位出现
新的皮损,并经组织病理学确诊。
2.结果
(1)临床疗效所有病例治疗结束后,均经过12个月的随访。
对治疗前后皮
损面积大小进行比较并观察复发情况。
基底细胞癌44例,平均治疗4.36次,治
疗后4个月,其中33例患者皮损获得完全缓解,6例部分缓解,5例无反应,其
中3例于治疗后第7个月复发。
鲍温病18例,平均治疗4.56次,于治疗后4个月,12例完全缓解,2例部分缓解,4例无反应,其中1例于治疗后第5个月复发。
湿疹样癌15例,平均治疗4.68次,于治疗后5个月,8例获得完全缓解,4
例部分缓解,3例无反应,随访期间无复发。
鳞癌12例,平均治疗4.68次,于
治疗后5个月,8例获得完全缓解,1例部分缓解,3例无反应,随访期间第7个月1例复发,第10个月1例复发。
(2)不良反应治疗前后查肝肾功能、血、尿常规均正常。
在局部外敷5-ALA
过程中,有3%~4%的患者多数患者诉局部灼热感及轻度疼痛,均能忍受;全部
患者治疗后均有局部轻度红肿,未予治疗,1~2天后可自行消退,肿胀明显者予
冷敷;部分患者皮疹消退后有色素沉着或色素减退。
3.讨论
以往治疗皮肤肿瘤的方式大多采用手术,但手术的皮损面积较大,容易留下
瘢痕,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带来严重的影响,因此局部无创或微创治疗已成为治疗
皮肤恶性肿瘤的研究热点。
PDT因其不仅对病发组织的选择性较高,且其治疗疗
效高、创伤小,并且对某些癌症的治疗效果不亚于手术、化疗或放疗[10]。
肿瘤
细胞具有高效摄取光敏剂的特点,涂抹的光敏剂多聚集在肿瘤组织,在特定波长
的激光照射下,光敏剂将所吸收的能量传递给氧分子发生光化学反应,产生单态氧,而肿瘤细胞中的新生态氧浓度增加时,可导致肿瘤细胞的死亡;PDT还可通
过抑制酶的活性,破坏DNA模板结构和功能,从而抑制肿瘤细胞DNA的合成,
起到直接杀伤肿瘤细胞的效果;最后,光动力效应可抑制肿瘤细胞的细胞膜的转
运功能,破坏其代谢。
PDT的另外一个重要的特点是,它能选择性的破坏癌细胞,对周围正常细胞的损害较小,且光敏剂对机体无毒副作用,加之癌细胞对光敏剂
的聚集性较强,光敏剂多聚集于癌组织,从而不会影响人体免疫功能,对人体的
造血功能也无影响;PDT大多不需要手术治疗,减轻患者的痛苦,且治疗时间相
对较短,效果迅速,也不会出现患者产生耐药性的问题;目前临床上大多采用PDT与5-ALA结合应用的5-ALA-PDT的治疗手段是治疗皮肤癌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我们所观察的治疗对象中,总的完全缓解率为68.54%;其中以基底细胞癌
的完全缓解率最高,为75%;其结果低于国内外的研究结果一致。
16.85%的患者
完全无反应,6例患者在随访的过程中出发复发,可能原因在于光动力治疗的有
效深度仅为1.0cm左右,而本次纳入的一部分患者的浸润深度较深,同时治疗的
效果也和肿瘤的大小有关;这也提示肿瘤侵入基底较深者,可将手术和5-ALA-PDT治疗相互结合,并适当延长光照时间,增加局部的能量密度,从而达到理想
的治疗效果,在另外一方面,我们可考虑先手术切除后再行光动力治疗,以达到
完全缓解。
综上所述,5-ALA-PDT治疗皮肤癌前病变和皮肤浅表肿瘤,有一定的疗效性,兼顾了患者要求外形美观及保留功能的要求,对于头面部及生殖器部位病变具有
明显优势;同时也提示对于病情严重的皮肤肿瘤患者,可考虑结合手术和5-ALA-
PDT相结合的治疗方法。
但5-ALA-PDT在降低复发率方面仍有待于进一步探索。
4.结论
使用5-ALA-PDT治疗皮肤癌前病变和皮肤浅表肿瘤,疗效好、痛苦小、美容效果满意;但对病情严重的患者,可结合手术和5-ALA-PDT治疗。
【参考文献】
[1]韩兵.皮肤恶性肿瘤及癌前病变临床探析[J].药物与人,2014(7):94-94.
[2]颉玉胜,陈燕,彭学标,等.光动力疗法联合手术治疗面部皮肤肿瘤的临床观察[J].中国美容医学杂志,2011,20(9):1417-1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