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基础知识与欣赏作业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选择两首你喜欢的音乐作品并欣赏,然后带着下列问题对它们进行分析:这些音乐作品是否激起情感?这些情感与你在日常生活中所经历的情感是否相同?

答:

(1)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有一名美国陆军士兵,名字叫米查姆。他非常热爱自己的国家,并为自己是一名光荣的美国巡逻兵而感到自豪!于是他写下这首流芳百世、著名的《巡逻兵进行曲》。瞧!一对美国巡逻兵,迈着整齐的步伐,从远方向这边走来了!

这首曲子是D大调、2/4拍、三部曲式。乐曲开始,高音木管乐器和小军鼓在一起演奏,由行军的小军鼓鼓点演变为带装饰音的曲调,由远而近。描写一队美国巡逻兵迈着整齐的步伐,从远方向这边走来。这时A段主题出现,有高音乐器主奏,反复一遍后,力度逐渐加强,队伍走近了。B段转为G大调,他的曲调由《哥伦比亚,海上的明珠》发展而成。曲调宽广、稳重,自豪又充满信心。之后,前面的鼓点再现,力度减弱,描写队伍由近而远。

《巡逻兵进行曲》表现的是士兵的庄严、荣誉与自信,这种情感会随时出现在你的生活中,也是作为一个人坚强与快乐的表现。其中最令我心潮澎湃的是那小军鼓的鼓点,它带来了希望,带来了勇气,带来了前进的动力。每当听起他时,我都会产生于生活中同样的情感,这说明艺术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

(2)你有没有养过小狗呢?下面这个音乐叫《口哨与小狗》,是在描写一个叫天天的男孩牵着小狗、吹着口哨出去散步的情景。(第一段)你听,有几只大狗看到了天天他们,跑过来说:“小狗啊,和我们一起玩好不好?”于是天天就让小狗自己去玩,他也在路边休息一会儿。(第二段)过了一会儿,小狗玩累了回到了天天的身边,于是天天又牵着它去散步了,其他的小朋友看到了就对天天说:“我们一起散步好不好?”天天说:“好哇,欢迎你们。”天天走在最前面,小狗紧跟着他,其他的小朋友走在后面,他们高兴极了!(第三段)哎呀!糟糕,小狗跑散了,天天赶紧吹口哨,叫它回来!瞧!口哨也能吹出这么好听的旋律,还这么有用!

这是一个典型的回旋曲式,A-B-A-C-A。其中第一段A被反复了一遍。A段是整首乐曲的中心。也正是这一段体现出口哨音色与小狗节奏型的结合。你们听见了吗?在所有音色的上面漂浮的就是口哨声,而在所有音色中最低的,也是最重的八分音符节奏型就是表现小狗走路的神态的,口哨声时不时会有些滑音出现。插部B和C是没有口哨声的,B段中,有低音管乐器与高音弦乐器的对答,节奏不像A段中那样规整,在尾部还有一个上行渐快音型,短暂的停顿后,再现A、C段,是一支短小的进行曲,它保持了A段中的小狗节奏型。旋律从弦乐器的演奏已到高音木琴上,“队伍”逐渐壮大。最后再次出现A。

口哨艺术有着悠远的历史。19世纪,口哨艺术风行世界,无论绅士淑女,贵族平民都喜欢它。据说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也常在工暇之余吹口哨自得其乐呢!由于具有广泛的群众性,世界各国涌现了一批技艺超群的口哨演奏家且有的以口哨吹奏为业,也出现了专门吹奏古典音乐的古典口哨音乐家。《口哨与小狗》这是一曲欢快的口哨曲,无论是谁都会被故事中天真的孩子和可爱的小狗所感染。我就是一名口哨爱好者,每当我放松地吹起口哨都会发自内心的放松快乐。

今天,我们不仅和同学之间要成为朋友,和小动物之间也应成为好朋友,以后我们要多多爱护所有的小动物,和他们成为真正的好朋友吧!

2、了解音乐奏鸣曲。欣赏并研究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找出序奏——呈示部——以及展开部的起始。然后找出展开部的结束以及再现部的起始。发现其力度、速度的变化,试着描述音乐在旋律、和声、音色、力度、节奏、速度的对比运用等各方面的特征。

答:

奏鸣曲(Sonata)是种乐器音乐的写作方式,此字汇源自拉丁文的sonare,即发出声响。

在古典音乐史上,此种曲式随着各个乐派的风格不同也有着不同的发展。奏鸣曲的曲式从古典乐派时期开始逐步发展完善。19世纪初,给各类乐器演奏的奏鸣曲大量出现,奏鸣曲俨然成为了西方古典音乐的主要表现方式。到了20世纪,作曲家依然创作著给乐器演奏的奏鸣曲,但相较于古典乐派以及浪漫乐派的奏鸣曲,20世纪的奏鸣曲在曲式方面已有了不同的面貌。亦称“奏鸣曲套曲”。由3、4个相互形成对比的乐章构成,用1件乐器独奏(如钢琴奏鸣曲)或 1件乐器与钢琴合奏(如小提琴与钢琴合奏的小提琴奏鸣曲,长笛与钢琴合奏的长笛奏鸣曲等)。其中各乐章的基本特点和曲式结构如下:第1乐章为快板,用奏鸣曲式;第2乐章为慢板,用变奏曲式、复三段式或自由的奏鸣曲式;第3乐章为小步舞曲或谐谑曲,用复三段式;第 4乐章为快板或急板,用奏鸣曲式或回旋曲式。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创作于1959年。乐曲内容来自于一个古老而优美动人的民间传说:四世纪中叶,在我国南方的家村祝家庄,聪明扫盲情的祝员外之女祝英台,冲破封建传统的束缚,女扮男装去杭州求学。在那里,她与善良,纯朴而贫寒的青年书生梁出伯同窗三载建立了深挚的友情。当两人分别时,祝用各种美妙的比喻向梁吐露内心蕴藏已久的爱情,诚笃的梁山伯却没有领悟。一年后,梁得知祝是个女子,便立即向祝求婚。可是祝已被许配给一个豪门子弟--马太守之子马文才。由于得到不自由婚姻,梁不久即悲愤死去。祝英台得到这个不幸的消息,来到梁的坟墓前,向苍天发出对封建礼教的血泪控诉。梁的坟墓突然裂开,祝毅然投入墓中。遂化成一对彩蝶,在花丛中飞舞,形影不离。

这首绚丽多彩,抒情动人并带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的交响作品,在民族化,群众化方面,作了大胆的创新与成功的尝试,在国内外演出均受到热烈的欢迎,群众称之为"我们自己的交响音乐。"在1960年第三次文代会上,与其它一些文艺杰作被誉为:"是一个阶级,一个民族在艺术上走向成熟的标志。"它已在欧,亚,美各大洲演出,并以其中华民族的鲜明风格与特点,得到国际公认。香港艺术家们把它改编成高胡协奏曲,清唱及舞台剧,美国的舞蹈家还根据它改编成美丽动人的冰上舞蹈。八十年代初,彩蝶又飞过海峡,台湾唱片厂翻版出售<<梁祝>>,受到普遍欢迎,台湾刊物还发专论评介,引起各界人士很大的重视。香港唱片公司由于该片发行量超过一万张和两万张,曾奖给作者金唱片和白金唱片。如今<<梁祝>>已飞进世界音乐之林,活跃在国际乐坛上的彩蝶了。

这部作品以浙江的越剧唱腔为素材,按照剧情构思布局,综合采用交响乐与中国民间戏曲音乐的表现手法,深入而细腻地描绘了梁祝相爱、抗婚、化蝶的情感与意境。用奏鸣曲式写成,结构如下图:

(一)呈示部

主部,独奏小提琴从柔和朴素的A弦开始,在明朗的高音区富于韵味地奏出了诗意的爱情主题。在音色浑厚的G弦上重复一次后,乐曲转入A微调,大提琴以潇洒的音调与独奏小提琴形成对答(中段)。后乐队全奏爱情主题,充分揭示了梁祝真挚、纯洁的友谊及相互爱慕之情。

在独奏小提琴的自由华彩的连接乐段后,乐曲进入副部。这个由越剧过门变化来的主题,由独奏小提琴奏出(包括加花变奏反复),与爱情主题形成鲜明的对比。

第一插部为副部主题动机的变化发展,由木管与独奏小提琴信弦乐与独奏小提琴相互模仿而成。

第二插部更轻松活泼,独奏小提琴用E徵调模仿古筝、竖琴与弦乐模仿琵琶的演奏,作者巧妙地吸取了中国民族乐器的演奏技巧来丰富交响乐的表现力。这段音乐以轻松的节奏、跳动的旋律、活泼的情绪生动地描绘了梁祝三载同窗。共读共玩、追逐嬉戏的情景。它与柔和抒情的爱情主题一起从不同角度上反映了梁祝友情与学习生活的两个侧面。

结束部,由爱情主题发展而来,抒情而徐缓(B徵调,2/4拍子)现在已经是断断续续的音调,表现了祝英台有口难言,欲言又止的感情。而在弦乐颤音背景上出现的“梁”、“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