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水(节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秋水(节选)
庄周
一、教学要求
1.了解本文的寓意,并进一步分析庄子的思想。
2.体会庄子散文想象奇幻、构思洒脱的艺术特色。
二、学习要点
1.题解:
秋水,雨水生于春而旺于秋,秋天雨季一到,河水暴涨,称为秋水。
2.内容概述:
《秋水》是《庄子·外篇》中最重要的一篇,课文节选《秋水》开头的一段,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有限,如果眼界放宽一些,就会看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本文的写作意图主要是以相对论宣扬道家之“道”的无限性,并进而嘲讽孔孟所宣扬的儒家之道。儒、道之争另当别论,文中关于宇宙无限、认识无止境的观点,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3.写作特点
第一,采用了寓言的形式,使抽象的道理变的生动形象;
第二,采用了对话形式,北海若的话代表了庄子的思想,黄河伯的话代表了庄子要批判的思想。
三、关于作者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字子休,战国时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曾在蒙邑(yì)中为吏,主督漆事。是老子之后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后世并称二者为“老庄”。
思想意识:唯心主义。主张顺应自然,提倡无为而无不为。承认事物的相对性,但又否认客观事物的差异性。
生活态度:顺应自然。
政治主张:无为而治。
四、作品特点
庄子的文章想象丰富,笔调恣意,构思巧妙,辞藻瑰丽,并多采用寓言形式,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庄子对后人的影响主要是《庄子》一书。《庄子》今存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内篇一般认定为庄子自撰,外篇、杂篇出于庄子门人及后学之手。
五、创作背景
庄子生活在一个社会矛盾极其尖锐的时代,社会剧烈动荡的战国中后期,奴隶主的统治已经分崩离析,而封建君主制度尚未建立。诸侯纷争,天下混乱。在当时他,激烈批判“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
的现实,在一定程度上揭露剥削阶级残暴和虚伪的本质,不与统治阶级合作,但又无力反抗,便从批判现实走向了消极厌世的极端。一生清贫。
六、行文赏析
第一段:
秋水时⑴至,百川灌河,泾(jīn g)流之大,两涘(sì)渚(zhǔ)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⑵为天下之美⑶为尽在己。顺流而东⑷行,至于北海,东⑷面⑸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⑹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⑺道百,以为莫己若⑻者’,我之⑼谓也。且夫我尝闻少⑽仲尼之⑾闻而轻⑿伯夷之义者,始⒀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⒁也,吾非至于⒂子之门则殆(dài)矣。吾长见笑于⒃大方之家。”
通假字:泾,通“径”;辩通“辨”。
注释:⑴时,名词作状语,按时;⑵以,动词,以为;⑶美,形容词作名词,美景;⑷东,名词作状语,向东;⑸面,名词作动词,面向;⑹始,副词,才;⑺闻,动词,听到;⑻若,动词,比的上;⑼之,结构助词,提宾标志;⑽少,形容词作意动,认为…少;⑾之,结构助词,的;⑿轻,形容词作意动,认为…轻;⒀始,名词,开始;⒁穷,形容词作动词,尽;⒂于,动词,到达;⒃于,介词,被;
古今异义;
1.至于北海:至于:古义,到了。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表示另提一事。北海:古义,北方的大海。今义:专指地名“北海”。
2.百川灌河:古义,特指黄河。今义,天然的或人工的大水道,泛指河流。
3.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古义,脸。今义:脸的形状,相貌。
4.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古义深明大义的人,或专通某种学问的人。今义:①不吝啬;②自然,不拘束;不俗气。
译文:
秋天的洪水随着季节涨起来了,千百条江河注入黄河,水流巨大,两岸的水边、洲岛之间,不能辨别牛马。于是乎黄河神河伯自己十分欣喜,以为天下的美景全集中在自己这里了。顺着流水往东走,到了渤海,脸朝东望去,看不到水边。于是乎河伯才收起(改变)了欣喜的脸色,抬头看着海神叹息道:“有句俗话说,‘听到了许多道理,就以为没有人比得上自己’,就是说的我呀。并且我曾经听到有人小看孔仲尼的见闻、轻视伯夷的义行,开始我还不相信;如今我看见您的大海难以穷尽,我如果不到您的面前来,那就危险了,我会永远被明白大道理的人所讥笑。”
概述:
第一段写河伯望洋兴叹,自识其丑。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展现河水暴涨的景象,突出河伯的沾沾自喜;第二个层次展现北海的浩瀚景象,突出河伯自知其陋。两个层次形成鲜明的反差。
第二段: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⑴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dǔ)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
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⑵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lǘ)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⑶量数。而吾未尝以⑷此自多⑸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⑹,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lěi)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tí)米之在大(tài)仓乎?号⑺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⑻;人卒⑼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毫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⑽以⑾为⑿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⒀水乎?”
通假字:虚,通“墟”;大,通“太”。
注释:⑴于,介词,与;⑵于,介词,比;⑶为,介词,用;⑷以,介词,凭借;⑸多形容词作意动词,认为…多;⑹少,形容词作意动,认为…少;⑺号,称;⑻焉,于此(与万物之中);⑼卒,尽。人卒。即大众;⑽之,代词,天下;⑾以,名连词,来;⑿为,动词,取得;⒀于,介词,由于、因;古今异义:
1.东面而视:古义,脸朝东。今义,东边。
2.计中国之在海内:古义,黄河流域一带。今义,一个国家。
译文:
海神说:“对井里的蛙不可与它谈论关于海的事情,是由于它的眼界受着狭小居处的局限;对夏天生死的虫子不可与它谈论关于冰雪的事情,是由于它的眼界受着时令的制约;对见识浅陋的人不可与他谈论关于大道理的问题,是由于他的眼界受着所受教育的束缚。如今你从河岸流出来,向大海观看,才知道你的浅陋,这就可以与你谈论大道理了。天下的水,没有比海更大的了。万千条江河归向大海,不知什么时候停止,可它不满盈;尾闾排泄它,不知什么时候停止,可它不虚空;春天、秋天它没有变化,洪水、大旱它不知道。这表明它的容量超过长江、黄河的容量,不可计数。但是我未曾藉此自我夸耀,因为自以为列身于天地之间,从那里汲取阴阳之气,我在天地里面,犹如小石小木在大山上一样,正存有自己所见很少的想法,又怎么会自我夸耀呢?计算一下四海在天地间,不像小洞在巨大的水泽里吗?计算一下中原在天下,不像稊米在大仓里吗?称事物的数量叫做‘万’,人类只是占其中的一类;人类遍布天下,谷物所生长的地方,车船所通达的地方都有人,令人只是占其中的一千;这表明人与万物相比,不像毫毛的末梢在马体上吗?五帝所连续统治的,三王所争夺的,仁人所担忧的,以天下为己任的贤人所劳碌的,全不过如此而已。伯夷以辞让君王位置而博得名声,孔子以谈论天下而显示渊博,他们这样自我夸耀,不正像你刚才自我夸耀河水之多一样吗?”
概述:
第二段写北海若以自然之广大、宇宙之无穷开导河伯。可分为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说明人的认识要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第二个层次说与天地、阴阳相比,大海也微不足道,所以自己不敢自满;第三个层次阐发世间万物的大小都是相对而言的道理;第四个层次是对伯夷、仲尼的“自多”进行嘲笑。
特殊句式
1.判断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