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美术下册教案《16.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人美版(北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教学设计

一、教学分析

1、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知道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在生活中随处可见。物体的近大远小现象只是人视

觉的一种感受,理解物体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宽远窄透视规律。知道什么是视角、视平线、消失点。

2、能运用纸材制作表现近大远小的小学具,总结出近大远小的规律,绘制一幅

表现近大远小透视现象的作品。培养学生的三维空间形象思维能力和想象力。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分析、制作和绘画实践等活动使学生深入理解相关透视知识,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自觉地用美术的眼光去认真观察周围的事物。

2、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美术知识的欲望,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逐步形成学生

对西方绘画艺术的理解。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感受生活中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宽远窄的现象。体会客观物象所呈现的近大远小的透视透视规律。

教学难点:

理解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宽远窄的三维透视规律,能用二维绘画的形式表现物体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

3.教学内容与学生情况的分析

教学内容:

《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一课是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中第十册的内容。与《深远的空间》(欣赏评述)和《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电脑美术)》组成一单元。近大远小是绘画透视中最基本的现象,它可以表现出画面的空间感,是一种运用广泛而富有表现力的绘画语言。本课旨在引导学生从生活环境中观察、思考,感悟近大远小这一客观现象,通过对大量图片的观察与分析,运用纸立体造型设计制作和以绘画的形式进行艺术实践活动,加深对近大远小透视现象的理解,并总结出“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宽远窄”的透视规律,提高形象思维能力。本节课概念、规律较抽象,学生经验较少,有一定难度,是本单元中重要的一课。

学生情况:

五年级的学生对生活中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并不陌生,只停留在视觉感受,还没有正式接触到透视知识,对透视的变化规律尚不明确,对用平面表现三维空间的具体方法也基本停留在前后遮挡关系上,对本节课知识有一定困难。但学生能够进行仔细的观察,有一定的分析、探究问题能力,能够大胆提出问题说出自己的想法,并且有学习新知识的欲望。这就需要提供有效的方法、手段及学习资源,进行精心的设计,发挥学生自身的能力,引导学生观察、思维、探究、总结,感悟近大远小这一客观现象和规律,巧妙的化解难点,并在绘画创作中体会验证。

二、教学设计思想

1、教学策略设计

《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一课属于造型·表现领域,是美术专业知识性很强的一课。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通过对比观察、实验论证,从中发现规律,加深认识,建立概念,并尝试运用这一规律表现生活场景,是发展学生形象思维、提高绘画表现力的重要内容,对学生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本课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对教学实施过程做出合理安排。

在《美术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感知觉是思维的必然前提。形象思维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在学校体系中,大多数课程都是建立在抽象符号的基础上,而美术课程则更多地让学生接触实际事物和具体环境,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从而为思维提供丰富的营养。”本课依据这一基本理念,制定有效的教学步骤和策略。首先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画片创设情境,引导观察,发现现象。进而组织学生观察生活中常见的透视现象,总结出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宽远窄的透视规律,再解释视角、视平线、消失点等相关美术概念,帮助学生建立起知识树。再通过制作简单的小学具,实验、观察,更好的体验物体由近到远时,感知里发生的由大变小的变化过程;接着演示一幅典型的表现景物近大远小的图片,让学生直观感悟到借助视平线和消失点在二维平面上表现出三维立体空间的具体方法。通过实践创作,帮助学生实现运用美术知识指导绘画实践的目标。学生作品和大师绘画作品的展示帮助学生,进行评价和提升。

2、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应用

《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这节课的技术准备工作主要是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制作教学课件、资源,上课时在各个教学环节通过多媒体电脑展示给学生。教学导入环节,由动画片《喜洋洋与灰太狼》片段,创设情境,引导观察,发现现象,引入主题。新授环节,为学生提供展示特点鲜明的景物图片欣赏和分析,从中引导学生发现、总结透视规律。应用电子白板交互功能,在原图中画出视平线、消失点,结合真实画面为学生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新知,突破重难点。并让学生自己在白板上画出图片中的视平线和消失点,使学生参与、体验,加深认识、理解,体验成功的快乐,增强探究、参与实践的愿望。艺术实践环节,欣赏大师和小朋友的作品,体会作业的不同表现形式,进行创作;运用音乐为学生创作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反馈评价环节,及时展示学生作品师生交流评价,激发学生成功的喜悦和进一步提高的愿望。提升拓展环节,通过各类表现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的作品图片,有名画《米德尔哈尔尼斯的道路》、山水画、儿童画、还有电脑制作的画等,帮助学生理解透视现象的不同表现形式和方法,为学生动手实践提供更广阔的思路。信息技术与本堂美术教学的整合应用,为美术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崭新的理念和手段,有效的教学策略,巧妙、有效的化解了抽象的概念和规律,为美术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3、教学媒体的准备及使用环境

硬件要求:普通多媒体教室,有交互式白板。

具体准备情况:《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这节课的技术准备工作主要是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制作Power Piont演示文稿,上课时通过多媒体电脑展示给学生。一是搜集大量的景物图片供学生欣赏和分析,从中发现、总结透视规律;二是搜集各类表现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的作品图片,有名画《米德尔哈尔尼斯的道路》、山水画、儿童画、还有电脑制作的画等,帮助学生理解透视现象的不同表现形式和方法,为学生动手实践提供更广阔的思路;三是通过演示文稿讲解视角的概念和透视现象的形成的原因,使学生明白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是一种视觉感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