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血站供血科加强科室管理提高临床科学合理用血的体会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烟台血站供血科加强科室管理提高临床科学合理用血的体会
第一篇:烟台血站供血科加强科室管理提高临床科学合理用血的体会DOC格式论文,方便您的复制修改删减
烟台血站供血科加强科室管理提高临
床科学合理用血的体会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关键词】科室管理;科学合理用血;体会
血站供血科作为一个职能科室,是保证血液质量,保障临床输血安全,大力宣传成分用血,为临床提供安全、可靠的血液成分的重要部门。

同时供血科又担负着如何合理利用血液资源、及时全面地满足临床用血中的各种要求的任务,而且供血科作为血站重要的对外服务窗口之一,对血站的形象、信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从2004年血站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到“一法两规”的实施以来,本科加大科室管理,指导临床科学合理用血,取得一定成绩,方法如下。

加强人员培训,保障储血设备正常运行,管理设施到位,是保障临床用血的根本。

1.1 人员培训首先结合本站“三体系”内容对科室所有人员进行培训,要求科室所有人员必须持证上岗。

即每人必须持有与本专业类别对应的血站上岗证,同时每位科室人员必须经过有关输血知识、技术等考试,取得合格证方可上岗。

而且在岗的每位职工要求具备良好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服务热情周到,以“十字用语”服务每位用血顾客。

1.2 储血设备运行正常是供血科保证血液质量的根本为此对本科所有储血设备做到标识清楚,定期校验,定期清洁保养,消毒除霜。

各种储血设备都配有高低温报警装置,同时设有24h温度监控及记录,设备有专人管理、维护,并做好使用及维护记录。

不在工作状态中的设备同样做到标识清楚。

对用血客户设有取血送血专用箱及预约咨询专用直线电话和录音系统。

1.3 设施管理在供血科尤为重要设施布局要求做到符合技术操作
规程和卫生质量控制学要求,环境清洁,空气流通,远离污染源。

血液的存储和发放区有明确的标识,工作区内办公室、值班室、更衣室、卫生间划分合理,配备齐全,为24h面向临床供血和有关血液知识咨询提供合理的平台。

加强临床科学合理用血的指导,保护血液资源,减少输血并发症。

(1)2009年结合以往的工作经验,参照《实用临床输血指南》,编制《临床输血知识问答》,给临床科主任灌输血液知识以及输血存在的风险,使领导层认识到科学合理用血的重要性,自觉进行全院培训,加强了临床医护人员输血技术知识的更新和输血观念的转变。

(2)树立血液保护认识,加强临床血液管理。

根据《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第4、17条规定加大对2000ml用血量的审核力度,24h达到审核标准的一定要审批,对于肝移植用血量、心外手术用血
量及肾移植用血量等都要有一个平均值,一定勿超!血液不等于补品,缺血容量不等于缺血,可以用胶体液、晶体液交替补给,以增加血容量,避免输血。

通过严格的用血把关,使临床输“安慰血、人情血”的现象大幅度减少。

(3)讲解输血适应证的同时,对医院麻醉科麻醉师进行必要的血液保护知识的宣教,以利于减少麻醉期间手术出血。

具体方法是通过与麻醉科主任的交流,组织麻醉科参加各级输血部门举办的高级培训班、研讨班,使其感到本科室在输血领域的重要性,从而加强自身的输血知识学习,引起每位工作者的重视,不断提高麻醉质量。

经过麻醉期间的有效血液保护,最大限度地避免和减少了输血。

总之,通过大力加强科室管理,进行有关输血知识、输血安全教育,使本辖区内的医疗机构用血趋于合理,走向正轨,用血量保持平稳,本科室及各医院输血科基本做到责任胜于能力。

作为血液使用的决策者意识到有义务更有责任利用好每一滴无偿捐献的血液。

第二篇:血站供血科科学指导临床用血的作用与措施
血站供血科科学指导临床用血的作用与
措施
供血科是血站的窗口服务部门,其职责不仅在于及时、准确地发放临床用血,而且应加强对用血单位的业务指导,做到科学指导临床
用血。

这样才能真正履行好自己的职责,提高服务的水准,进而提高临床用血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降低输血风险把好关。

科学指导临床用血是血站职责的本质要求
《血站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第44号令)第二章明确指出:血站的主要职责是“按照省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的要求,在规定范围内开展无偿献血者的招募、血液的采集与制备、临床用血供应以及医疗用血的业务指导等工作”,可见指导临床用血是血站供血科的重要职责。

该办法第二十条同时指出:“血站应当根据医疗机构临床用血需求,制定血液采集、制备、供应计划,保障临床用血安全、及时、有效”,这里包涵着科学指导临床用血的意思,也就是说血站供血科应当把科学指导临床用血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从过来血站工作的情况看,凡是供血科指导临床用血职责履行好的,临床用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就能得到保障,工作成效就比较明显;凡是供血科指导临床用血职责履行欠缺的,临床用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就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工作成效就会下降。

2004年我站有意对市内一家二级医院(甲医院)实行要什么血给什么血的办法予以供血,对市内另一家技术力量相当的二级医院(乙医院)则实行在其提出要求的基础上给予适当指导的办法予以供血,结果当年两家医院用血情况相比,各种用血存在着差异,特别是成分血比率(不包括血浆)明显不同,即甲医院成分血比率为74.02%,乙医院为90.96%,甲医院明显低于乙医院,体现了是否进行科学指导的不同效果。

据记载,2003年两家医院成分输血都沿用过去一直以来靠行政手段、供血科缺乏科学指导的办法,结果成分血输血比率相差无几。

从2005年起,两家医院都在血站供血科的指导下进行供血,结果成分血比率均得到了逐年上升。

两家医院根据输血患者的不同情况,基本上做到了缺什么补什么,提高了输血治疗效果,达到了一血多用、节约血液资源、科学合理用血的目的。

随着形势的不断发展变化,血站工作越来越规范,用血单位要求越来越高,供血科如何进一步做好临床用血供应以及医疗用血的业务指导,真正达到科学指导临床用血的要求,显得格外的重要。

2 人员
素质是科学指导临床用血的重要因素
供血是一项比较复杂和全面的技术工作,要求对血液质量作出判断,对质量标准有较深刻的理解,对用血单位的提问进行说明时注意答话的策略及表达方式。

因此要做好科学指导临床用血这项工作,要求供血科人员必须具有高度的责任感、良好的质量意识、敏锐的观察力和分析力。

同时应具备系统的医学理论知识和血液安全知识,及时学习了解与输血有关的新理念、新知识,使自己所拥有的知识与不断发展的形势相适应,保持知识更新。

从我站供血科工作的实际来看,供血科人员素质直接影响着供血的质量、用血的效果、直至血站的形象,是做到科学指导临床用血的重要因素。

我站供血科有3名工作人员,一名为护理专科毕业,有15年医院临床护理及管理经验,进入血站后多次参加过输血知识培训学习;其二为护理专科毕业直接进入血站工作者,参加过输血知识培训学习;另一名为建站初进入血站的一般工作人员,参加过输血知识培训学习。

经统计我站2005—2006年3人的发血情况,这3人因个人素质的差异,造成供血科供血效果有明显的差别。

第一位综合素质较高,成分血比率达99%;第二位综合素质次之,成分血比率在90-92%之间;第三位综合素质较低,成分血比率在78%-85%之间,反映了人员素质与科学指导临床用血的关系,体现了临床用血的最终效果。

科学指导临床用血的具体措施 3.1 培训并印发宣传资料
临床医师是确定临床用血的主体,他们对用血知识的认识,决定着用血是否合理、用血品种是否恰当。

从过来的情况看,有不少临床医师对输血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少数医生喜欢用等量的全血补充所估计的失血量,并认为越是新鲜的血越好;个别医生明知术中出血不多也要输上几百毫升全血以保病人平安;还有人认为输血能够补充营养、增加机体抵抗力。

为了改变这些旧观念,我们应举办成分输血学习班,运用培训班的形式普及血液知识,尤其是成分输血的先进知识;把各种血液品种的临床应用知识编印成小册子送到各用血单位;在开辟新的成份血品种时印发详细的使用指南来加强输血知识培训。

3.2电话沟通 3.2.1针对性地指导使用全血或新鲜血全血并不全,4℃保存的全血
24小时后血小板全部丧失活性,白细胞离体后功能很快丧失,凝血因子Ⅷ一天后活性丧失50%,保存3天的全血凝血因子Ⅴ的活性也丧失50%,再加上输全血不但增加循环负荷,而且保存的全血中细胞碎片多,又增加了代谢负担。

全血比任何血液成份更易产生同种免疫,以致发生输血不良反应或输血无效。

全血能抑制癌症病人的免疫功能,使复发率增高,全血只适应于血容量不足且有进行性出血的急性大量失血病人。

新鲜血是指红细胞存活率接近正常,2,3—DPG接近正常,钾含量不高,CPDA保存液保存7天内的血完全符合这三个条件。

新鲜血中淋巴细胞活力强,可能存在螺旋体、寄生虫等病原体,输注不安全。

因此,在与用血单位电话沟通时,不仅要问清楚对方要血的型号和数量,而且要询问患者情况,准确地了解患者血液中缺乏哪一种血液成分,是需要补充红细胞提高血氧饱和度,还是需要补充血小板或凝血因子改善凝血功能,抑或是其它血液成分。

同时告知输全血和新鲜血的利弊。

建议对新生儿、严重肝肾功能障碍、严重心肺疾病、DIC输血者输7天内的血;建议对癌症病人输少白细胞红细胞或洗涤红细胞;建议对将要施行骨髓或器官移植治疗的患者输成份血。

3.2.2推介使用血小板及冷沉淀血小板及冷沉淀在临床抢救中,对止血、凝血效果良好。

对于血液病来讲主要是补充凝血因子,如血友病补充Ⅷ因子,血小板减少症补充血小板,足量的血小板有维护血管壁完整性的功能,对血液凝固也有重要促进作用[1]。

冷沉淀可使Ⅷ因子浓缩10倍以上,它富含纤维蛋白,是机体的一种重要调理蛋白,可缓解临床症状,改善出血情况,达到止血目的。

冷沉淀血小板的应用可在短时间内改善血小板的质量,使凝血因子迅速上升,达到止血目的,度过应激期,这是补充全血所不能达到的[2]。

因此在与用血单位电话沟通、知道是抢救大失血和血小板减少导致凝血因子缺乏的患者时,要问清体重多少,建议尽快使用足量的血小板、冷沉淀,并以病人能耐受的速度快速输入。

一般成人一次8—10U手工分离血小板,冷沉淀每公斤体重1—1.5U。

对于血小板减少性疾病、凝血因子缺乏、大失血的患者,使用血小板冷沉淀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能节约血液资源,提高临床抢救成功率,大大减少因凝血因子缺乏而死亡的情况出
现。

例如2004年1月12日我市某医院,一个30岁患者剖腹产后1小时开始出血不止,输悬浮红细胞6U,全血900ML并行子宫次全术仍未控制病情发展,医院要求准备3000ML新鲜全血。

我站供血科在了解情况后,建议先使用血小板12U(手工分离)、冷沉淀10U、血浆600ML,再输悬浮红细胞10U,并告知新鲜全血准备需要一定时间。

最后医院按供血科提供的方案输注后,病人出血得以控制,最后痊愈。

3.2.3正确合理使用血浆部分临床医师习惯用血浆补充血容量。

但就科学而言补充血容量应使用晶体液和胶体液,而不主张使用血浆。

主要是血浆具有传播病毒性疾病的潜在危险且输注血浆也容易发生超敏反应。

血浆常用于严重肝病病人血浆置换,大面积烧伤,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

因此在使用血浆时要严格把握血浆的临床适应症,以提高血浆的临床应用质量。

对血浆的应用指征应由扩容、补充营养为目的转为用于替代治疗、纠正病人存在的出凝血机制障碍,使血浆用量逐渐下降。

3.3上门服务
往往临床输血出现输注无效的主要原因是输注剂量不足,或患者病情引起;其次是免疫因素导致的。

少量多次输血,因血液大多来自不同的供血者,一方面会输注无效,达不到治疗目的,另一方面极易出现输血反应,且增加传播疾病的危险。

因此当临床遇到输血不畅、出现输血不良反应、输注无效时,供血科工作人员应深入到临床科室,现场观察医患情况,准确判断出现的各种输血反应,协助临床制定科学、合理、安全的输血方案,妥善处理临床输血的各种问题。

结论
目前,在临床输血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陈旧的输血观念。

临床医护人员对各种输血的新观念、新理论,新技术感到陌生,尤其是基层医院有一些医生对血液有形成分的了解不足和对输血适应症的掌握不够,习惯于输注全血或用血浆作为营养剂来输注。

如果不迅速更新这些观念,树立合理用血的新观念,就不可能做到科学用血和合理用血。

因此,血站供血科人员应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加强学习,熟练掌握成分血输注的适应症、并发症、操作方法及不良反应的处理,了解成分输血的原理及疗效。

遵循科学合理用血原则,为临床提供科学合
理的血液制品,以保证受血者的健康。

向临床提供所了解的最新输血动态,及时反馈临床输血信息。

协助临床制定科学、合理、安全的输血方案,准确判断、处理临床出现的各种输血反应。

第三篇:临床科学节约合理用血及措施
科学用血、合理用血、节约用血的措施
血液是人类生命的源泉和动力,输血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但是目前除了存在血源紧张外,输血所带来的潜在危害,如传播肝炎、艾滋病等感染性疾病,伴随输血的严重并发症如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细菌污染、过敏反应、输血相关的急性肺损伤以及其他非特异事件的发生等,均显著增加了患者的死亡危险。

这是摆在临床医师面前不争的事实。

因此,下面就临床外科、骨科、妇科及急诊科等用血大户如何科学节约、合理
用有限的血源,达到供需平衡,做一简单的综述。

1 应严格执行输血指征
出血与输血是临床外科医生经常碰到的问题。

中国是人口大国,尤其近年来,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手术量逐年增加,临床用血量也剧增。

初步统计,中国目前每年血液消耗量约1 600吨。

虽然国家大力提倡义务献血,但血源紧张依然是外科临床面临的一大难题。

由于血源不足,各地经常发生“血荒”,不少医院相继出现被迫减少或停止手术的情况,严重影响了对患者的治疗;而另一方面,不合理用血,甚至浪费血资源的情况却时有发生。

因此,如何减少不必要的输血,减少血制品的使用,成为外科临床重要的课题之一。

临床节约用血方案和技术的进步不仅可以减少由于输血导致的不良反应和病毒传播,更重要的是能保证将有限而宝贵的血资源用在最急需的患者身上。

严格掌握输血指征
目前,临床用血在认识上存在许多误区,不少患者甚至医生都认为血制品可提高患者的营养水平,有利于患者的康复及吻合伤口的愈合,这其实是一种极端的错误,并有风险存在。

为了改进输血实践,将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降至最低,以及减少浪费和降低费用,我国卫生部以及欧美等许多国家和学术组织都制定了有关成分输血的指南。

在外伤手术等应激状态下,适度的血液稀释对手术患者是有益的,但是没有必要将血球压积(HCT)提高到“正常值”的水平,HCT 达到30%就不必输入红细胞。

对严重贫学者如Hb低于80 g/L,则应考虑输血。

红细胞中所含的Hb的唯一生理功能就是向组织和末梢器官输送氧以保证代谢的需要。

机体向组织输送的氧量是心输出量与Hb的乘积,在失血、手术、应激状态下心输出量大幅度增加可达正常的2倍以上。

这是机体的正常反应,并不决定于Hb的浓度。

此时Hb浓度太高如“正常水平”,反而不利于心脏工作,因为血液黏稠度过高,血流阻力加大,末梢微循环流速下降,势必减少氧输送量,导致重要器官如肾脏微循环血栓形成。

这就是前面所述的临床观察表明维持高Hb浓度病死率反而上升的原因。

只有对于那些心脏功能损害以及高龄者,心输出量不能在应激状态下大幅度提高的情况下,为保证重要器官灌注,才有必要将Hb维持在100 g/L左右。

倡导科学理智的成分输血成分输血的目的是为了达到科学、合理的用血,所以应从两方面入手:加强对临床医生的输血医学教育,采取多种教育形式使临床医师真正理解科学用血的涵义,特别是输血指征的掌握、各专科进行成分输血以及掌握输血量;仅以成分输血率作为评价成分输血工作的指标是不够的,它不能体现出科学用血的内涵,甚至掩盖了不合理输血。

红细胞是全血的主要成分,多数国家以红细胞输注比例高低来衡量输血技术是否先进,医疗行政部门应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制定一个合理的红细胞使用率作为评价成分输血的指标。

不同的血液成分发挥不同的生理功能。

输入悬浮红细胞,适应于临床上大量失血后导致红细胞压积过低的患者。

输入相当于400 ml全血的红细胞,可使体重70 kg 的患者HCT提高约3%或Hb提高10 g/L,但需注意的是,在补充红细胞时还需要同时补充患者血容量的不足,来维持血压以保证对重要生命器官的灌注。

临床推荐在输入红细胞的同时输入一定比例的人工代血浆,这样可以大大减少输注全血的比例,减少因输注血制品造成的感染风险。

新鲜冰冻血浆(FFP)只适用于出血量在3 000 ml以上或凝血功能有障碍的患者,FFP的使用目的是为了补充凝血因子,不应用于扩充血容量的目的。

临床研究表明,出血量达到血容量的80%以上,
才会因凝血因子的缺乏发生凝血功能障碍,而这在临床上是十分罕见的。

因此,只有当凝血因子缺乏,如凝血酶原时间(PT)或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明显增加(超过正常值的1.5倍)以及合并严重低蛋白血症时,才需要输入FFP。

只要维持各凝血因子在正常值的30%以上,就不会发生凝血功能障碍。

血小板功能正常者血小板计数低至5×109/L~10×109/L才有出血危险。

对创伤和手术的患者,最好将血小板计数维持在100×109/L以上水平。

大力提倡应用代血浆
近年来认为血浆不应用于扩容治疗,原因是输血浆有引起过敏反应和传播肝炎、艾滋病等疾病的危险。

因此,扩容治疗应尽可能用非血液制品。

使用代血浆,避免不必要的输血,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临床血源紧张的问题,不仅节约花费而且对患者来说也更加安全。

目前,国际上使用最广泛的是新一代的中分子羟乙基淀粉(贺斯,万汶),其稳定的扩容效力可以有效的增加心输出量,保证足够的氧输送。

另外,新一代的产品是植物源性产品,过敏反应发生率极低,对凝血和肾功能几乎无影响,其有效扩容时间可以维持6 h~8 h,而早期血浆代用品如羟乙基淀粉40、羟乙基淀粉20、氯化钠注射液(706代血浆)有一定的局限性,容量效力低,维持有效循环时间短,更重要的是其在安全性上存在许多隐患,如导致急性肾损伤和影响患者凝血功能等。

开展自体输血
自体输血是科学合理用血的主要措施之一,是最安全、最节省血液资源的方法。

目前,国内外医学界大力开展自体输血,2000 年国家卫生部颁布的《临床输血技术规范》中强调,自体输血应>18% ,由此可见自体输血的优点是具有不传播疾病,无血型不合引起的溶血反应,无异体抗体引起的免疫及发热反应,特别是实质器官破裂内出血,急需用又缺乏相合血液的人。

对一些稀有血型患者的术中输血十分有利,还可节约血源,减少患者经济负担等,但开展此项工作,必须依照相关指征选择病例,在实施过程中(尤其是急性等容血液稀释),根据患者的身体情况和相关检验结果,决定自体输血量,正确判断疗效。

调查结果表明,相当一部分医师没有掌握相关指征,对开展自体输血不重视,这可能是自体输血率提高
较慢的主要原因之一。

输血发展的趋势与展望
现代输血医学已进入科学、合理、安全输血时代,有关技术日新月异地发展,并逐步走向完善,同时相关领域研究的渗透、交融又极大地推动了输血医学的进展。

现代输血已成为涉及临床免疫学、移植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学科的多技术的综合治疗手段,应用前景非常广阔。

措施:1.定期公示医院的用血情况,做到医务人员对用血情况有了解。

2.认真执行输血指征。

3.数学病志及时审核。

4.保证血液全程冷链。

5.开展合理用血、科学输血的宣传。

6.规范用血操作。

第四篇:科学合理用血
科学合理用血
输血是一重要的治疗手段, 但不少医护人员对输血适应症、对实行成分输血的科学内涵至今认识不足。

有些医护人员仍抱着“全血比较全”的旧观念,把成分输血这一科学合理有效的输血原则当作行政命令,勉强执行。

有些医护人员对输血治疗风险认识不足,认为输血仅是一种辅助的治疗手段,多输一点或少输一点都没有关系,其表现之一是①只要患者有贫血表现就常规输血1-2单位(红细胞)、②手术出血量不多亦在术中或术后常规给患者输血、③久病体弱的患者经家属要求也给予输血、④肿瘤患者经化疗后常规输入1-2单位血,等等。

一.全血输注的弊端,为什么提倡成分输血?
目前,不少医务人员在输血及血制品方面还存在两大误区:
误区一,认为全血比较“全”,全血可以顺便补充白细胞和免疫球蛋白以提高抵抗力,补充凝血因子和血小板以增补止血功能,甚至把全血当作补充蛋白的营养品。

其实, 全血虽然含有血液的全部成分, 但一旦离开了循环就发生变化。

因为采血后通常用针对红细胞保存条件配制的ACD 或CPD-A 保养液在4 ±2 ℃条件下保存, 用ACD液保存的全血保存期为21天,用CPD-A液保存的全血保存期为35天。

在此条件下, 全血中的粒细胞1 d 后即丧失功能;血小板在12 h 后丧失大部分活性, 保存1 d 后丧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