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新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末新政(庚子新政)

一、清末新政的时间

1、开始:1901.1.29慈禧太后以光绪帝名义颁布变法上谕,之后又成立督办政务处(1901.4.21)具体负责变法事宜,奕劻,荣禄,李鸿章为督办大臣,张之洞,刘坤一,袁世凯遥为参与,拉开清末新政序幕

2、结束:1911年清朝覆亡

3、上谕

二、清末新政的背景

1、义和团运动的震荡,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兴起以及八国联军侵华的打击和《辛丑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内外交困,面临空前严重的社会危机和民族危机

2、帝国主义以华制华,加深对中国的全面控制

3、为了实现王朝的自我救赎:朝野上下态度的转变;顽固保守势力遭到沉重打击;慈禧太后态度转变,接受变法主张

三、《江楚会奏变法三折》——清末新政期间指导变革的纲领性文件,规划了改革基本框架

主要内容:育才兴学;整顿中法;吸收西法

四、清末新政的主要内容

1、文教改革:

废科举(1905.9.2);改革书院制度,兴学堂;派遣和鼓励留学;设立教育行政机构学部(1905);颁行新学制癸卯学制

2、军事改革:

编练新军,设立练兵处(1903),改建兵制(1904,把新军分为常备、续备和后备三等),统一全国军事编制(1905);废除武举;裁减绿营;编制巡警;建设军事学堂(至1911,全国共设各类军事学堂40多所,连成新军26镇)

3、经济改革

设立商部(1903.7);劝设商会,奖励实业;改革财政;制定商律

1903年清廷设立商部,以“振兴商务”,奖励发明创造,鼓励私人投资设厂,保护工商业者的权利。1905-1910年国内新设厂矿企业资本在万元以上的有209家,总资本7525.5万元;各省铁路公司兴起“保路”、“招商筑路”热潮。财政上1903年在北京设铸造银钱总厂,1905年在天津办户部银行,至1911年,全国共有30家银行,保险公司14家,投资公司1家。

4、法制改革:修订法律

修改《大清律例》,打破了“诸法合体”的中国传统法律结构,并根据西方近代司法体系行政、立法、司法分立的原则,实现了“政刑”分离和司法独立,并编篡了刑法、民法、商法、诉讼法。标志着中国法制的近代化。

5、政治改革:

前期:行政体制改革,调整机构,整顿吏治

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设立商部(1903)、学部(1905)和巡警部(1905);整饬(chi)吏治,裁汰胥吏,停止捐纳买官;裁汰中央和地方的冗暑机构;允许满汉通婚,令旗人自食其力

后期主要是政治体制改革,即“预备立宪”阶段

1906年8月正式宣布“预备仿行立宪”,1907年清廷下旨在京师资政院,各省设谘议局;1908年8月清廷颁布《钦定宪法大纲》,规定大清帝国万事一系,预备立宪期为9年;1910年底,清廷在压力下表示立即组织内阁,1913年召开国会;1911年5月,清廷宣布内阁名单,内阁成员13名,满族9人(皇族7人),汉人只有4名。

五、对清末新政的评价

1、是清政府为挽救自身统治而进行的经济政治改革运动,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2、积极:政治上,清末政权机构迈向近代化,立宪符合近代化的发展方向,并开启中国法制的近代化转型;经济上,促进了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军事上,编练新军,是中国陆军近代化的开始;思想文化上,结束了科举制度的历史,出现了办新学和留学热潮,培养了一批新知识分子群体,推动改革思想和改革的实践深入

六、失败的原因

1、清政府腐败透顶,借新政之名,增收苛捐杂税,加重了人民负担,加剧了阶级矛盾

2、清政府的宣布铁路国有,损害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

3、满族贵族加强集权,排挤汉族大臣,加剧了满汉之间的民族矛盾

4、清政府缺乏主动性,犹豫不定,举止失当,错失改革时机

5、缺乏一个将改革事业坚持到底的改革核心

6、极端不利的外部环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