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设计]对现代生活中艺术设计的认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现代生活中艺术设计的认知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艺术设计越来越多地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小到一个香烟盒,大到一架飞机,艺术设计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本文从艺术设计的概念界定入手,结合工业设计的发展以及设计师原研哉、雷蒙德罗维、埃罗沙里宁的设计理念对现代生活中的艺术设计进行了再思考。
【关键词】艺术设计;社会经济;工业;现代生活
1 艺术设计的科学概念
设计是什么?在原研哉看来,设计师要进行的不仅仅是一个设计实践。在当前环境下,设计师应当要做的是为设计找到一个适当的空间,并重新配置设计领域。设计不是一种技能,而是捕捉事物本质的感觉能力和洞察能力。所以,设计师要时刻保持对社会的敏感度。
设计在哪里?众所周知,设计无处不在,我们就生活在设计的海洋里。我们所穿戴的服装,所居住的房屋,所使用的各种电器与日用品,以及辅助我们进行劳动的工具。生活本身,就是设计的起源地;而设计,归根结底就是我们对生活的发言。
2 艺术的独立性研究
关于艺术,大家知道,它的一定的繁荣时期同社会一般发展成正比例的,因为也不是同物质基础的发展成正比例的。这是马克思曾在《大纲》中所提到的。他告诉我们,艺术并不是严格地由社会物质基础决定的,它具有超越社会、超越时空的价值,艺术设计是一种意识形态。艺术是心灵的体验和释放,而设计作品是这种体验和释放的途径和方式。
在现代生活中,艺术设计转化为一种独立的表现形式,意识形态需要表现形式来体现,也就是需要受众群体的存在,并且能够通过两者的交流产生艺术共鸣。这样,个性存在于共性之中,没有个性就没有共性。但是,个性并不是艺术设计。首先,个性应该是每个设计师所要具备的天性,没有个性这种天赋或者只能称为匠人。然而,个性必须寓于共性之中,艺术设计当然也是如此。艺术必须在与受众群众的交流中产生共鸣,才能得到大众的心理和情感上的共鸣,从而使得个性寓于共性之中,两者相互依存。
3 艺术设计在现代生活中的意义
设计活动具有一个基本特征:人们在生产和创造活动中,需要将功能与形式相结合,赋予物体物质与精神双重作用。通过这些设计产品在现代生活中的投入与应用,带动了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从而改善了人们的生活环境。下面,我们分别从日本和美国的工业发展来看待艺术设计在现代生活中的意义。
二战结束后,日本工业受到严重的打击,面对如此的状况,松下幸之助在结束了对欧美市场的考察回到日本后,走下飞机说的第一句话就是:设计的时代即将到来。显然,这是具有高度发展意识的企业家在看到设计的发展前景后所做的坦率而直接的发言。之后,由于日本设计行业的蓬勃发展,日本成为世界工业品的生产工厂,经济从而得以高速发展。
雷蒙德罗维,他在美国的设计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出生在法国巴黎,后移居美国,是美国工业设计的重要奠基人之一,他涉及工业产品设计、包装设计及平面设计,他的公司是20世纪世界上最大的设计公司之一。在他的影响下,设计有了高度的专业化和商业化。在这里,我们要研究的是他流线型运动。20世纪30年代兴起的流线型造型是典型的美国式设计。它的推广和流行,使产品设计得到了发展。
在今天的产品将在明天显得过时这样一种理念的影响下,设计在现代生活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各种设计产品开始不断地改变自身的包装与外形,通过外观造型的改变从而产生消费动机,进一步促进社会的发展。在此基础上,人们为了让设计产品持续保持较高的存在价值,出现了品牌这一名词,艺术设计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
埃罗沙里宁,20世纪美国最具创造性的建筑师之一。他在所设计的有机家具(马铃薯片椅子、子宫椅子、郁金香椅子)都是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最杰出的家具作品。正是由于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才为设计师的设计提供了物质保障和技术保障。有机家具之所以可以投入使用跟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科技的进步有着很大的关系。通过这些椅子的设计,埃罗沙里宁把有机形式和现代功能结合起来,开创了有机现代主义的设计新途径。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社会生产力不断提升,为艺术设计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也为产品质量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产品不仅应当具有使用价值,满足人的物质需求,更重要的是要求产品具有相应的文化品位和审美价值,从而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
结语
通过对工业设计有关内容的再思考以及对现代生活中艺术设计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分析,充分说明艺术设计在现代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艺术设计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生活的各个环节,深入地侵润到人们的生活轨迹。因此,设计师要时刻保持对社会的敏感度,顺应时代的变化,重新对设计领域进行配置,以便更好地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促进社会的繁荣。
参考文献:
[2]贡布里希.《艺术发展史》.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年.
[3]原研哉.《设计中的设计》.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11月.
[4]凌继尧,徐恒醇.《艺术设计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