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机和情绪

合集下载

动机与情绪理论知识点

动机与情绪理论知识点

动机与情绪理论知识点在心理学领域中,动机和情绪是两个重要的概念。

动机可以理解为人们行为背后的驱动力,而情绪则是人们主观感受的一种反应。

本文将介绍一些关于动机和情绪的理论知识点。

一、动机理论知识点1. 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这是由亚伯拉罕·马斯洛在1943年提出的理论,内容包括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和爱的需求、尊重需求以及自我实现需求。

这个理论提出,人们在满足低级需求后才会追求更高级的需求。

2. 成就动机理论(Achievement Motivation Theory)成就动机理论由大卫·麦克莱伦提出,它指出个体在实现自我成就感和成功感方面存在差异。

根据这个理论,人们可以被划分为两组:任务导向型和竞争导向型。

任务导向型个体更注重个人的成长和个人目标的实现,而竞争导向型个体更注重与他人的比较和相对的成就。

3. 期望理论(Expectancy Theory)期望理论由维克托·弗鲁米提出,它认为个体的动机取决于他们对于个人努力和绩效之间关系的认知。

这个理论基于三个因素:期望、价值和期望力。

期望指的是个体相信自己的努力可以带来预期结果的程度,价值指的是个体对于结果的重要性和吸引力,期望力指的是个体相信自己的努力能够实现预期结果的程度。

二、情绪理论知识点1. 六种基本情绪(Six Basic Emotions)根据保罗·艾克曼和沃利特·弗里曼的研究,情绪可以分为六种基本类型:喜悦、恐惧、愤怒、厌恶、悲伤和惊讶。

这些基本情绪是人类共通的,不受文化差异的影响。

2. 情绪调节理论(Emotion Regulation Theory)情绪调节理论认为,情绪不仅仅是自发产生的,个体也可以通过调节策略来主动管理和改变自己的情绪。

情绪调节策略可以分为表面策略(如冷静表情)和深层策略(如让自己平静下来)。

3. 情绪智力(Emotional Intelligence)情绪智力是指个体管理自己的情绪、理解他人的情绪以及有效应对情绪的能力。

动机与情绪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动机与情绪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动机与情绪心理学知识点总结动机和情绪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

在人类的思维和行为中,动机和情绪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总结一些与动机与情绪心理学相关的知识点,包括动机的类型、动机与行为的关系、情绪的定义与分类等。

一、动机的类型1. 生理动机:生理动机是基于生物需求的动机,例如饥饿、口渴、疲劳等。

生理动机驱使着我们去满足基本的生存需求。

2. 社会动机:社会动机是基于社会需求的动机,包括社会认同、归属感、尊重和关爱等。

社会动机推动着我们与他人建立连接和关系。

3. 成就动机:成就动机与我们对个人成长和成功的追求相关,如追求竞争胜利、获得荣誉、实现自己的目标等。

二、动机与行为的关系1. 动机是行为的动力:动机是推动行为发生和持续的内部力量。

我们的行为往往是为了满足某种动机,例如为了满足饥饿的生理动机而去寻找食物。

2. 动机影响目标设定:我们的动机会影响我们设定的目标。

例如,如果我们有强烈的成就动机,我们可能会设定更具挑战性的目标,以达到个人成长和成功的欲望。

3. 动机调节行为:动机可以调节我们的行为,帮助我们控制和调整自己的行为。

例如,当我们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时,我们可以调整我们的动机和努力,以改进结果。

三、情绪的定义与分类1. 情绪的定义:情绪是一种主观的、个体的反应,通常伴随着生理上的变化和心理上的体验。

情绪可以是积极的,如喜悦、幸福,也可以是消极的,如愤怒、悲伤。

2. 情绪的分类:情绪可以分为基本情绪和复合情绪。

基本情绪是与生俱来的、具有普遍性的情绪,包括喜悦、愤怒、恐惧等。

复合情绪是由基本情绪组合而成的,例如羞愧、惊喜等。

四、动机与情绪的关系1. 动机驱动情绪:动机可以驱动我们产生不同的情绪。

例如,当我们达到了一个重要的目标时,我们可能会体验到喜悦和满足的情绪。

2. 情绪调节动机:情绪可以调节我们的动机和行为。

不同的情绪状态会对我们的决策和行为产生不同的影响。

例如,当我们感到害怕时,我们可能会避免面对恐惧的情境。

理解社 会心理学中的动机与情绪管理理论

理解社 会心理学中的动机与情绪管理理论

理解社会心理学中的动机与情绪管理理论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动机和情绪无处不在,它们影响着我们的行为、思维和决策。

社会心理学中的动机与情绪管理理论为我们理解这些现象提供了宝贵的视角和深入的洞察。

动机,简单来说,就是驱使我们行动的内在力量。

它可以是生理上的需求,比如饥饿促使我们寻找食物;也可以是心理上的渴望,比如对成就的追求推动我们努力工作。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动机不仅仅是个体内部的驱动,还受到外部环境和社会因素的影响。

比如,社会比较就是一个常见的影响动机的因素。

当我们看到身边的人在某个方面取得了成功,可能会激发我们产生超越他们的动机。

这种比较既可以是向上的,促使我们追求更高的目标;也可能是向下的,在我们处于困境时通过与不如自己的人比较来获得心理安慰。

此外,社会期望和文化价值观也在塑造我们的动机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某些文化中,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这会促使人们的动机更多地围绕着为集体做出贡献;而在另一些文化中,个人成就和自我实现可能被视为更重要的动机。

情绪,是我们对各种刺激的主观体验和反应。

它可以是喜悦、悲伤、愤怒、恐惧等等。

情绪的产生不仅仅取决于个体的内在状态,同样受到社会情境的影响。

例如,在一个欢乐的聚会中,我们很容易感受到快乐和兴奋;而在面对冲突和压力时,可能会产生愤怒或焦虑的情绪。

社会心理学中的情绪管理理论强调,我们并非被动地接受情绪的摆布,而是可以通过一定的策略和技巧来管理和调节自己的情绪。

其中,认知重评是一种常用的方法。

这意味着我们改变对某个事件的看法和解释,从而改变情绪反应。

比如,当面临工作上的挫折时,如果我们认为这是一次宝贵的学习机会,而不是个人能力的失败,那么我们所体验到的情绪可能就会从沮丧转变为积极和充满动力。

另外,情绪表达规则也是社会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

不同的社会文化和情境对情绪的表达有着不同的期望和要求。

在某些场合,我们可能需要压抑自己的真实情绪,表现出符合社会规范的表情和行为;而在另一些情况下,适当地释放情绪则被认为是正常和健康的。

情绪与动机大脑中的情绪对行为动力的影响

情绪与动机大脑中的情绪对行为动力的影响

情绪与动机大脑中的情绪对行为动力的影响情绪与动机:大脑中的情绪对行为动力的影响情绪和动机是人类行为中不可或缺的因素,它们在我们的大脑中密不可分地相互影响,塑造着我们的行为动力。

本文将介绍情绪和动机的定义、大脑中的相关区域以及它们对行为动力的影响。

一、情绪的定义及其在大脑中的表现情绪是一种心理状态,通常与主观体验、生理反应和行为表现相关。

在大脑中,情绪与多个区域密切相关,包括扣带回、杏仁核和前额叶皮层等。

这些区域相互协作,参与调节情绪的生成和表达。

在情绪的形成过程中,大脑中的扣带回起着关键作用。

它连接了大脑的情感中枢和认知中枢,帮助我们在刺激面前做出情绪反应。

杏仁核则负责基本情绪的快速识别和表达,如恐惧、愉悦等。

前额叶皮层则调节和抑制情绪反应,帮助我们更好地控制情绪。

二、动机的定义及其在大脑中的表现动机是指推动行为的内部驱动力,它激发人们去追求某种目标或满足某种需求。

在大脑中,动机与多个区域密切相关,包括奖赏系统和前额叶皮层等。

这些区域在动机的形成和维持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奖赏系统是大脑中与动机密切相关的区域,它包括边缘系统和伏隔核等部分。

当我们体验到奖赏时,这些区域会释放多巴胺等神经递质,产生愉悦感,并增强我们追求目标的动力。

前额叶皮层与动机的调节和控制密切相关,帮助我们做出合适的决策和行为反应。

三、情绪对行为动力的影响情绪和动机在大脑中紧密相连,并共同影响我们的行为动力。

具体而言,情绪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影响行为动力:1. 决策和注意力:情绪状态可以影响我们的决策过程和注意力分配。

例如,积极的情绪可以增强注意力和创造力,促进积极的行为动力;而消极的情绪则有可能导致注意力缺乏和决策偏差,降低行为动力。

2. 奖赏和行为反馈:情绪与奖赏系统密切相关,不同的情绪状态会对奖赏的感受和行为反馈产生影响。

例如,愉悦的情绪可以增强对奖赏的感受和满足感,提高对目标的追求动力;而消极的情绪则可能导致对奖赏的感受减弱,降低行为动力。

心理学中的动机与情绪障碍分析

心理学中的动机与情绪障碍分析

心理学中的动机与情绪障碍分析动机和情绪在人类心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心理学中,动机指的是一个人为了达成某种目标而驱使自己行动的因素,而情绪则指人在面对不同的情境下所产生的感受和反应。

这两个概念在个体的心理状态中有着密切的联系。

如果一个人没有充分的动机去完成某项任务,那么他就可能会面临情绪上的困扰,比如焦虑、抑郁和失落等。

本文将对动机和情绪障碍的关系进行深入分析。

动机作为心理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是人类行为的内在因素之一。

它是人类行为的主要驱动力,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产生想法、制定计划和执行行动的源动力。

动机可以分为两类,即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

内在动机指的是人们满足自身需求和价值观的动机,其最终目的是获得自我实现和满足感;而外在动机则指的是人们为了外部因素,如金钱、荣誉和名声而行动的动机。

在人类的日常生活中,动机对于个体的行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能够帮助人们克服种种困难和挑战,推动个体不断前进。

然而,在某些情况下,个体可能会失去动机,这种情况被心理学家称为“失去兴趣的状态”。

例如,一个人做着自己不喜欢的工作,或是努力追求一个自己并不感兴趣的目标,很可能会失去动机。

这时候,个体就会面临着情绪上的困扰,比如情感低落、无助感和失去自信等。

与动机密切相关的情绪障碍是抑郁和焦虑。

抑郁是一种心理障碍,它常常表现出来的症状是情感低落、自尊心降低、对事物的兴趣下降,甚至会有自杀的念头。

抑郁的发生常常与个体失去了动机有关,无法积极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类似地,焦虑也是一种常见的情绪障碍,它包括过度担心、紧张和恐惧等症状。

不同于抑郁,焦虑与个体的动机密切相关,它常常是由于个体面临的压力和挑战过大,未能得到有效的应对和处理而导致的。

除了抑郁和焦虑之外,还有一些其他的情绪障碍与动机有关。

比如,人际关系障碍可能会导致个体失去对人际交往的兴趣,从而导致所谓“社交恐惧”。

注意力缺陷过动障碍也与动机有关,这种障碍会导致个体缺乏集中注意力,很难完成复杂的任务,因此个体容易感受到无助和挫败感。

心理学中的情绪与动机

心理学中的情绪与动机

心理学中的情绪与动机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情绪和动机就像两个形影不离的伙伴,时刻影响着我们的思维、行为和决策。

它们是心理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对于理解人类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具有关键意义。

情绪,简单来说,是我们对周围环境和自身状况的一种主观感受和反应。

它可以是喜悦、悲伤、愤怒、恐惧、惊讶等等。

这些情绪的产生并非毫无缘由,而是由我们的大脑对所接收到的信息进行加工和评估后产生的。

比如,当我们收到一份期待已久的礼物时,喜悦的情绪会油然而生;当面临威胁时,恐惧会占据我们的心头。

情绪对我们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它能够影响我们的身体健康。

长期处于负面情绪,如焦虑和抑郁中,可能会导致身体出现各种问题,如心血管疾病、免疫系统功能下降等。

其次,情绪也会影响我们的认知和思维方式。

当我们处于积极的情绪中时,思维会更加敏捷,创造力更强;而在消极情绪下,可能会变得思维狭窄,难以集中注意力。

此外,情绪还在人际交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我们的情绪状态会通过表情、语言和肢体动作传递给他人,从而影响他人对我们的看法和与我们的互动方式。

动机则是推动我们行动的内在力量。

它驱使我们去追求某种目标,满足某种需求。

动机可以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

内在动机来自于我们内心对某件事情的热爱和兴趣,比如因为喜欢绘画而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去创作。

外在动机则是由外部的奖励或惩罚所驱动,比如为了获得奖金而努力工作。

内在动机往往能够让我们更加持久地投入到一项活动中,并且在过程中体验到更多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因为我们是出于自身的意愿和热情去做这件事情,而不是仅仅为了获得外部的回报。

相反,过度依赖外在动机可能会在奖励消失时失去行动的动力。

情绪和动机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一方面,情绪可以影响动机。

当我们处于积极的情绪中时,往往会更有动力去追求目标,充满信心地迎接挑战;而消极的情绪可能会削弱我们的动机,让我们感到沮丧和无力,从而失去前进的动力。

另一方面,动机也会反过来影响情绪。

动机与情绪理论知识点归纳

动机与情绪理论知识点归纳

动机与情绪理论知识点归纳动机与情绪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的心理过程。

了解动机与情绪的理论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管理自己的情绪,激发内在动机,并提高工作和生活的效果。

本文将对动机与情绪的相关理论进行归纳,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点。

一、动机理论1. 来自生理需求的动机理论生理需求理论认为,人们解释和适应外界刺激的动机是由体内生理需求驱动的。

最著名的是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它将需求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这个理论认为,人们的需求是有层次的,只有满足了低层次的需求,才会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

2. 来自认知的动机理论认知动机理论认为,人们的行为决策是基于他们对外界刺激的认知和预期结果的评估。

最知名的是期望理论,它认为人们的动机是基于期望效应的:动机等于期望的值乘以希望实现的结果的价值。

3. 来自成就的动机理论成就动机理论认为,人们的动机是通过对任务成就的需求和对能力的评估来驱动的。

最著名的是成就动机理论,它认为,人们在追求成就时会具备三个基本需求:成就预测、成就需求和成就评估。

二、情绪理论1. 来自生理反应的情绪理论生理反应理论认为,情绪是由特定的生理反应引起的,如心率变化、肌肉紧张和血压升高。

这个理论认为,情绪是自动激发的,并且在情绪发生之前会出现生理变化。

2. 来自认知评估的情绪理论认知评估理论认为,情绪是由个体对特定情境进行主观评估所引起的。

最著名的是拉扎鲁斯和福克斯的情绪理论,它认为情绪是基于个体对外界刺激的认知评估结果产生的。

这一理论强调个体对情境的解释和意义赋予在情绪产生中的作用。

3. 来自社会文化的情绪理论社会文化情绪理论认为,情绪是社会和文化因素塑造的结果。

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下的个体可能对情绪有着不同的表达和解读方式。

情绪的表达和管理方式受到社会规范和文化期望的影响。

三、应用与实践了解动机与情绪理论对于个人和组织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在个人层面上,了解自己的动机和情绪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增强内在动机,激发更高的工作动力,并提高工作和生活的满意度和效果。

7第七章 动机与情绪情感

7第七章   动机与情绪情感

第七章动机与情绪情感第一节动机与行为一、动机的定义(一)需要相当一部分社会问题(青少年犯罪、“差下生”、心理障碍)都在一定程度上与需要的满足与否有关。

1、定义: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不平衡状态或缺乏状态,它反映了个体内部环境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较为稳定的要求,是人脑对生理和社会需求的反映。

例:饿与渴的不平衡与缺乏状态;生理需要,受尊重需要,交往需要,成就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2、需要的特点:(1)需要总是有一定的客观对象,是对一定客事物的需求。

比如,人作为生物实体,为了维持生命、延续种系,当肚子饿、口渴时就有对食物、水的需求,这些需求反映在人脑中,为人所感受,就成了求食等基本的需要。

同样,人又是社会实体,不能离开群体与社会而孤立地生活,于是人就有了在群体中交往、劳动等社会性需要。

所有人的需要都是指向一定客体的。

(2)需要是个动态的过程,随着需要得到满足而减弱,随着个体缺乏某种东西而增加,在不同时期需要的类型也不相同,即所指向的客体不相同。

(3)需要具有驱动性,是人的行为的内部动力源泉,总是同人的活动联系着,它推动着人以一定的方式向一定的方向行动以满足自己的需要。

(4)需要常以意向、愿望、动机和兴趣的形式被人体验着。

3、根据需要的来源来分:生理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劳动、学习、娱乐、交往);按需要的对象来分: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知识、文化艺术、道德、审美)。

(二)动机的概念激发、维持、调节人们从事某种活动,并引导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动力。

动机以内在方式支配着行为的方向和强度。

动机是由需要转化而来的。

动机是需要动力作用的直接体现。

当需要以意向和愿望的形式被体验着时,不一定会引起人的行为活动,而动机总是和活动联系着的。

比如想去旅游,但如果没钱也没时间,这种需要是以愿望的形式被体验着的。

等到工作了,有了钱,又有很多假日,于是旅游的需要就进一步上升为动机,开始行动了。

(三)动机的功能1、激活功能:引起和发动人的活动,调动人的积极性。

情绪的组织和动机功能

情绪的组织和动机功能

情绪的组织和动机功能一、情绪的概念和表现形式情绪是指人在特定的环境中,对外界的感官信息作出的生理和心理的反应。

情绪是复杂而独特的心理现象,包括主观体验、生理反应、行为表现等多个层面。

情绪的主观体验通常包括情感的感受、情绪的调整和表达等;情绪的生理反应主要是指神经活动和荷尔蒙水平等方面的变化;情绪的行为表现也是情绪重要的一个方面,人在情感体验中的语言、动作、面部表情等都是其表现形式之一。

二、情绪的组织和调节情绪的组织和调节主要包括以下两个层面:一是情感调节的心理过程,即人在情感表达时其自我控制的心理过程;二是生理进程,即人在情感表达时伴随产生的身体反应。

1.情感调节的心理过程情绪的组织和调节主要是指个体在情绪体验中如何管理情感的心理过程,这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主观调节,即个体自己对情绪体验的自我调节;二是社会性调节,即他人对个体情绪表达的反馈和影响。

个体在情绪体验中会对自己情感的感受、表达和意义进行评估和解释,从而对情感做出调整。

此外,个体在情感体验中还要考虑到周围环境中其他人和物的影响,以及所处场景的目的和要求等,因此需要进行情感的调节。

2.身体反应的生理过程情绪的组织和调节不仅涉及到心理过程,还会伴随有一系列的生理反应。

人在情感体验中可能会产生脸红、出汗、心跳加速等生理反应,这些反应通常是由交感神经和内分泌系统控制的,用以面对外界刺激的反应。

三、情绪与动机情绪和动机是心理学中的两个重要概念,二者之间有很大的联系。

1.情绪对动机的影响情绪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影响个体的动机,这是因为情绪的偏好和意取向通常会在心理层面上激发和调节人的行为。

例如,一个人在快乐、愉悦的情绪下往往有更强的动机去做一些有趣的事情;而在恐惧、不安的情绪下,人的行为往往会收到限制或者避免。

动机也对情绪的产生和表达有重要的影响。

一个人的目标和期望通常都是基于内部的动机驱动的,而这些动机会不断地激发情感的产生和表达。

例如,一个人在追求自己的目标时,往往会伴随有强烈的愉悦、满足和自信的情感体验。

动机与情绪心理学主要知识点总结

动机与情绪心理学主要知识点总结

动机与情绪心理学主要知识点总结动机与情绪心理学是研究人类行为背后动机和情绪的科学领域。

它对于理解人类行为和心理健康非常重要。

本文将对动机和情绪心理学的主要知识点进行总结和概述。

一、动机心理学动机心理学研究的是人们行为背后的动机和驱动力。

其主要知识点包括:1. 基本需求理论:基本需求理论认为人类有一些基本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包括食物、水、安全、归属感和自尊等。

当这些需求得不到满足时,个体会感到不满和压力,从而产生动机来满足这些需求。

2. 动机的分类:动机可以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

内部动机是个体内部产生的,例如追求人类的好奇心和自我实现的动机。

外部动机是外界环境对个体行为的影响,例如奖励和惩罚。

3. 自我决定理论:自我决定理论强调人类追求自主性、能力和归属感的心理需求。

它认为当人们感到自主性和能力被满足时,他们会更加有动力追求自我实现。

4. 动机与目标设置:动机与目标设置理论认为个体对于实现目标有动机。

目标设置的过程中,个体会设定短期和长期目标,并且设定可行的、具有挑战性的目标可以激发个体更多的动机。

二、情绪心理学情绪心理学研究的是情绪的形成、表达以及对个体行为和体验的影响。

其主要知识点包括:1.情绪的分类:情绪可以分为基本情绪和复杂情绪。

基本情绪是人类普遍共有的情绪,例如喜悦、愤怒、悲伤和恐惧等。

复杂情绪由基本情绪组合而成,例如羞愧、嫉妒等。

2.情绪的生理反应:情绪的体验不仅体现在主观上,也会引起一系列的生理反应,例如心率加快、呼吸加深等。

这些生理反应是身体对情绪的自然反应。

3.情绪的表达方式:人们通过面部表情、肢体语言和语言表达来展现情绪。

这种情绪表达不仅是人际交往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有助于情绪的调节和共嗣。

4.情绪的调节:情绪的调节是个体对情绪的管理和控制。

情绪调节可以通过认知重评、情绪再认知和情绪表达等方式实现。

5.情绪与心理健康:情绪与心理健康息息相关。

积极情绪对身心健康有积极影响,而负面情绪则会导致心理问题的出现,如抑郁和焦虑等。

动机与情绪心理学主要知识点归纳

动机与情绪心理学主要知识点归纳

动机与情绪心理学主要知识点归纳动机与情绪心理学是心理学的重要领域之一,研究人类行为背后的动机和情绪因素。

本文将对动机与情绪心理学的主要知识点进行归纳,包括动机的类型、动机理论和情绪的基本概念、理论和调节机制。

一、动机的类型1. 生理动机:生理动机是由人体内部的生理需要引起的,如饥饿、口渴、疲劳等。

满足这些基本生理需求是人类行为的重要动机之一。

2. 知识动机:知识动机是由于求知欲望而产生的动机。

人们在追求新知识、解决问题和理解世界时会受到知识动机的驱使。

3. 成就动机:成就动机是指人们追求个人成就和成功的动机。

追求成功、面对挑战和获得认可都会激发成就动机。

4. 社会动机:社会动机是指人们因为社会关系和他人的认同而产生的动机。

人们追求社会地位、友谊和群体认同感都会受到社会动机的影响。

二、动机理论1. 需求层次理论:由亚伯拉罕·马斯洛提出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类的动机可以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个层次。

这一理论认为,只有满足了低层次的需求,人们才会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

2. 自我决定理论:由理查德·瑞恩和爱德华·迪西发展而来的自我决定理论认为,人们的行为动机是基于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的。

内在动机是指人们出于兴趣和满足感而从事某项活动,外在动机是指人们出于外在奖励和避免惩罚而从事某项活动。

三、情绪的基本概念1. 情绪:情绪是人们对特定事件或经历产生的主观体验,通常伴随着生理和行为上的变化。

情绪可以分为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两种。

2. 情绪表达:情绪表达是指通过言语、面部表情、肢体语言等方式来传达自己的情绪状态。

情绪表达对于人际交流和沟通起着重要作用。

3. 情绪识别:情绪识别是指通过观察他人的面部表情、声音和肢体语言等来判断他们的情绪状态。

情绪识别对于理解他人和构建良好人际关系至关重要。

四、情绪理论1. 六基情绪理论:由保罗·艾克曼和菲利普·汤普森提出的六基情绪理论认为,人类的情绪可以归纳为喜悦、惊恐、厌恶、愤怒、悲伤和惊讶六种基本情绪,这些情绪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适应反应。

动机与情绪心理学知识点

动机与情绪心理学知识点

动机与情绪心理学知识点动机和情绪是人类行为的核心驱动力,它们在个体的认知、情感和行为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介绍动机和情绪心理学的相关知识点,探讨它们的定义、分类以及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一、动机心理学知识点1. 动机的定义动机是个体为实现特定目标而展开的行动的内部推动力。

它涉及到个体的需要、愿望和期望,是触发和维持行为的原因。

2. 动机的分类动机可以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

内在动机指的是个体出于个人兴趣和享受而进行某项活动,外在动机则是受到外部奖励和惩罚的影响。

3. 动机理论- 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将动机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等层次,个体追求满足一个层次需求后才会去追求下一个层次的需求。

- 自决理论(Self-Determination Theory):认为人类有三种基本的心理需求,包括自主性、能力感和人际关系需求,满足这些需求可以提高个体的内在动机。

4. 动机对行为的影响动机可以影响个体的行为表现和持久性。

当个体对某项任务有高度的自主性、能力感和任务重要性的认知时,他们更有可能表现出积极的行为。

二、情绪心理学知识点1. 情绪的定义情绪是一种由主观感受、生理反应和行为表现组成的心理状态。

它是个体对特定刺激产生的评估和反应。

2. 情绪的分类情绪可以归类为基本情绪和复杂情绪。

基本情绪是指具有普遍认知和生理反应的情绪,如喜、怒、哀、惧、恶、惊等;复杂情绪则是由基本情绪组合形成的,如嫉妒、痛苦、愉悦等。

3. 情绪理论- 六基本情绪理论(Paul Ekman):认为人类有六种基本情绪,它们是普遍存在于所有文化中的,包括喜悦、愤怒、悲伤、惧怕、厌恶和惊讶。

- 情绪体验理论(Richard Lazarus):情绪是由个体对外界刺激进行评估和解读后产生的,评估的结果会触发情绪的产生和相应的生理反应。

4. 情绪对行为的影响情绪可以影响个体的认知、决策和社交行为。

心理学第七章动机与情绪情感

心理学第七章动机与情绪情感

情绪情感对动机的影响
情绪情感激发动机的产生
积极的情绪情感如快乐、兴奋等可以激发个 体的探索和参与动机,而消极的情绪情感如 恐惧、焦虑等可以激发个体的逃避和防御动 机。
情绪情感影响动机的强度 和持久性
积极的情绪情感可以提高动机的强度和持久 性,而消极的情绪情感则可能降低动机的强
度和持久性。
动机与情绪情感的相互作用
05 动机与情绪情感的关系
动机对情绪情感的影响
动机驱动情绪情感的产生
动机是引发个体行为和心理活动的内部驱动力,当个体有某种需求或目标时, 会产生相应的情绪情感反应。
动机影响情绪情感的强度和性质
不同的动机强度和性质会导致不同的情绪情感体验,如追求成就动机强的人在 成功时会感到自豪和满足,而追求权力动机强的人在失败时会感到愤怒和挫败。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心理学第七章:动机与情绪情感
目 录
• 动机概述 • 情绪情感概述 • 动机理论 • 情绪理论 • 动机与情绪情感的关系
01 动机概述
动机的定义
动机:指激发和维持个体进行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动力。 动机是一种内在的心理状态,它推动个体采取行动,并使行动指向特定的目标。
动机是激发和维持个体行为的心理力量,是推动个体行动的内在原因。
社会交往
情绪情感在人际交往中起到重要 的作用,通过共情和情绪共鸣来
促进人际关系的建立和维护。
03 动机理论
驱力理论
总结词
驱力理论认为,个体行为是由内在需求驱动的,这些需求产生驱力,驱力进而推动个体采取行动以实现满足。
详细描述
驱力理论认为,个体行为的动力源自于内在需求。这些需求包括生理需求,如饥饿、口渴、睡眠等,以及心理需 求,如归属感、成就感等。当这些需求得不到满足时,会产生驱力。驱力是一种内在力量,推动个体采取行动以 消除不满足的状态,从而满足需求。

教育心理学中的情绪与动机

教育心理学中的情绪与动机

教育心理学中的情绪与动机教育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学习和教育过程中心理变化的学科。

其中,情绪和动机是重要的研究领域,对于教学和学习都有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教育心理学中情绪与动机的相互作用及其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

一、情绪与学习情绪对学习过程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

积极的情绪有助于提高学习者的注意力、记忆力和思维灵活性,从而促进知识的吸收和理解。

相反,消极的情绪则会干扰学习者的认知过程,影响学习成绩的提升。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学生的情绪状态,创造积极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1.1 情绪调节与情绪管理情绪调节是指个体对情绪状态进行自我调节的过程。

情绪管理则是指个体通过适当的策略控制和处理情绪,以达到积极的情绪体验和情绪应对的目标。

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学习情绪调节和管理的技巧,如情绪自我观察、情绪标注和积极情绪修复等,从而提高学生的情绪适应能力。

1.2 情绪与注意力情绪状态对注意力有着重要影响。

积极的情绪能够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并促进信息的加工和记忆。

例如,通过创设积极愉快的学习环境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增强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效果。

然而,消极情绪会导致学生的注意力分散和集中力下降,进而影响学习成果。

因此,教师应及时有效地帮助学生调整情绪,保持良好的注意力状态。

二、动机与学习动机是个体在学习过程中产生行为的内在驱动力。

学习动机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习者的学习情绪、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

有效的动机策略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2.1 动机类型动机可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两种类型。

内在动机是指个体基于兴趣和满足感而产生的学习动力,这种动机与个体的自主性和自我决定密切相关。

相反,外在动机是指个体在外部奖励或惩罚的驱动下进行学习的动机。

研究表明,内在动机对学习效果的影响更为显著。

2.2 动机的培养教师可以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提高他们的学习投入和主动学习精神。

一种常用的激励方式是设定目标,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并制定可行的学习计划。

心理学第八章动机与情绪情感

心理学第八章动机与情绪情感

高成就动机水平的人常把以往的成功归因于能 力与努力,而把失败归因于缺乏努力。
三、工作动机



最有效能、最为复杂的社会性动机之一,是一 种使个体努力工作,高质量创新并不断完善自 己工作的动机。 X理论:人工作是为了钱,个人的工作动机来自 于物质利益的驱动,并且常被外来刺激(诱因) 所吸引。 Y理论:把人看作是负责、有创造力的,人们工 作不是为了外在的物质刺激,而是出于一种要 将工作做好的内驱力。


V理论:认为个体的工作动机水平倾于为 实现自身的价值观而付出的努力,有雄心 的人们个人价值观比较高,并且会努力在 工作中寻求实现和证明。 Z理论:认为当个人价值观与组织的目标 协调一致时,个体的工作动机、士气和忠 诚度都会得到提高。
第三节 动机理论(P173)
一、本能理论 该理论认为:有机体生来即具有一些特定 的先天倾向,这些倾向是维持生存所不可 缺少的,人们的行为是受这些本能力量所 驱动的。 但是, 人的许多行为是由后天学习来加 以改变的,不完全是一种先天机制的驱使。
三、情绪情感的种类
(一)情绪的基本形式



快乐:追求并达到目的时所产生的满足体验。 愤怒:由于受到干扰而使人不能达到目标时产 生的体验。 恐惧:企图摆脱、逃避某种危险情景时所产生 的体验。 悲哀:失去心爱的对象或愿望破灭、理想不能 实现时产生的体验。
(二)情绪状态
1、心境 是一种具有感染性的、比较平稳而持久 的情绪状态。即个体平时的情绪状态。 心境体现了“忧者见之则忧,喜者见之则 喜”的弥散性特点。
(三)主导动机和从属动机


主导动机:人的行为可能是由多种动机 驱使的,有的表现强烈而稳定,起主导作 用。在行为的发生过程中,主导动机的作 用最大,支配着行为发生的方向和强度。 从属动机:在行为动机中,有的动机则处 于辅助从属的地位,所起的作用偏弱。

动机与情绪管理的心理学关系

动机与情绪管理的心理学关系

动机与情绪管理的心理学关系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动机和情绪如影随形,它们相互影响,共同塑造着我们的行为和心理状态。

理解动机与情绪管理之间的心理学关系,对于我们更好地掌控自己的生活、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以及实现个人目标都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让我们来明确一下动机和情绪的概念。

动机可以被看作是推动我们行动的内在力量,它促使我们去追求某种目标,满足某种需求。

动机可以是内在的,比如出于对知识的热爱而学习;也可以是外在的,比如为了获得奖励或避免惩罚而工作。

而情绪则是我们对各种情境和事件的主观感受和反应,包括喜悦、悲伤、愤怒、恐惧等。

情绪不仅影响着我们的心理体验,还会对我们的生理状态产生影响。

那么,动机和情绪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的关系呢?一方面,动机可以影响情绪。

当我们有强烈的动机去追求一个目标,并且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取得进展时,我们往往会体验到积极的情绪,如喜悦和满足。

相反,如果我们的动机受到挫折,无法实现目标,可能会产生消极情绪,如沮丧和焦虑。

例如,一个学生为了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而努力学习,如果最终成绩理想,他会感到高兴和自豪;但如果成绩不佳,可能会陷入失落和自责之中。

另一方面,情绪也会反过来影响动机。

积极的情绪能够增强我们的动机,使我们更有动力去追求目标。

当我们心情愉悦时,思维更加活跃,创造力更强,也更愿意去尝试新的事物,接受新的挑战。

而消极的情绪则可能削弱我们的动机。

当我们处于悲伤、愤怒或恐惧等情绪中时,往往会感到疲惫和无力,失去追求目标的热情和动力。

比如,一个人在工作中遭遇了不公平的对待,心中充满愤怒和委屈,可能会在一段时间内对工作失去积极性。

情绪管理在这种关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有效的情绪管理能够帮助我们调节情绪,从而更好地保持积极的动机。

当我们面临挫折和困难,产生消极情绪时,如果能够及时调整心态,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如进行自我安慰、寻求他人支持等,就能够尽快从消极情绪中走出来,重新激发追求目标的动机。

动机与情绪理论知识点总结

动机与情绪理论知识点总结

动机与情绪理论知识点总结动机与情绪是人类行为背后的重要驱动力,对于个体的行为、决策和心理健康具有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动机与情绪理论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理论。

一、动机理论1. 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需求层次理论是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提出的理论,它将需求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个层次。

个体从满足一个较低层次的需求逐渐迈向满足较高层次的需求,直至实现自我价值和成长。

2. 成就动机理论(Achievement Motivation Theory)成就动机理论由心理学家大卫·麦克莱兰提出,认为人们在追求成功和避免失败的过程中,存在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的驱使。

内在动机主要源于个体对自身能力和成就感的追求,而外在动机则来自于外部的奖励和认可。

3. 期望理论(Expectancy Theory)期望理论由心理学家维克多·弗鲁托提出,强调个体的动机来源于对行为结果的期望。

个体会根据自己对某一特定行为获得预期结果的信念,来决定自己的行为选择和付出的努力。

4. 自我决定理论(Self-Determination Theory)自我决定理论由心理学家爱德华·迪西和理查德·瑞安提出,认为人们具有内在的动机和追求自主性、能力和相关性的需要。

当个体能够满足这三个基本需要时,其自我动机和心理健康将得到提高。

二、情绪理论1. 六种基本情绪根据心理学家保罗·艾克曼和威廉·弗里森提出的情绪理论,人类情绪可以归纳为六种基本情绪:快乐、悲伤、愤怒、惊讶、恐惧和厌恶。

这些情绪是人类进化的产物,对于个体的生存和适应具有重要意义。

2. 情绪表达与认知人类通过面部表情、声音、身体语言等方式表达情绪。

此外,个体在感知和理解情绪时,会受到自身经验、文化和环境的影响,产生不同的情绪认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动机与情绪情感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要求理解动机和情绪情感的概念,掌握动机理论飞了解动机和情绪情感的种类,把握动机和情绪情感的作用。

本章重点:1.动机的概念、功能与产生2.动机的种类3.社会性动机4.动机理论5.情绪情感的界定与种类6.情绪情感的表达7.情绪情感的功能本章难点:1.动机与行为的关系2.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的关系3.动机理论4.情绪情感与动机的关系二、课程内容第一节动机与行为一、动机的定义二、动机的产生三、动机的种类四、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第二节社会性动机一、交往动机二、成就动机三、工作动机第三节动机理论、一、本能理论二、匮乏与成长动机理论三、认知与期待理论第四节情绪情感及其种类一、情绪情感的定义二、情绪与情感的区别三、情绪情感的种类四、情绪情感的表达第五节情绪情感的功能一、情绪情感的动机作用二、情绪情感的调控功能三、情绪情感的健康功能四、情绪情感的信号功能三、考核知识点(一)动机的概念与特征(二)动机的产生与作用(三)动机的种类(四)社会性动机(五)动机理论(六)情绪情感的概念及二者的区别(七)情绪情感的种类(八)情绪情感的表达(九)情结情感的作用四、考核要求(一)动机与行为识记:动机、需要、诱因领会:动机的基本特征,动机的功能、需要、诱因与动机产生的关系,动机的种类应用:说明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的关系(二)社会性动机识记:交往动机、成就动机、工作动机领会:成就动机的成分,工作动机理论应用:影响成就动机高低的因素,社会性动机在人们生活、学习、工作中的意义(三)动机理论识记:本能理论、匮乏动机、成长动机、认知与期待理论领会:马斯洛的需要层次应用:用匮乏与成长动机理论、认知与期待理论解释人们在追求目标过程中的现象(四)情绪情感的概念识记:情绪情感、心境、应激领会:情绪与情感的区别,情绪情感表达的方式应用:如何保持良好的心境(五)情绪情感的功能应用:说明情绪情感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作用第一节动机与行为一、动机的定义(一)动机的概念什么是动机呢?当人们口渴的时候,就会去寻找水,找水的行为背后就是动机。

心理学家一般把动机定义为激发、维持、调节人们从事某种活动,并引导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心理过程或内在动力。

动机是无法直接观察到的,它是一种内部心理现象,入们只能从观察表面行为的变化来推测背后的动机。

动机作为行为过程中的一个中介变量,在行为产生以前就已存在,并以隐蔽内在的方式支配着行为的方向性和强度。

我们经常看到的是动机所驱动的行为,如好朋友们经常在一起玩、学习,但友谊行为背后的交往动机是无法直接观察到的。

(二)动机的功能动机具有以下几种功能:1.激活功能动机会推动人们产生某种活动,使个体由静止状态转化为活动状态。

动机的驱使下个体会产生某种行为并维持一定的行为强度。

例如,饥饿会促使个体做出觅食的活动。

生理的需求产生的动机往往比较急迫,需要立即获得满足。

2.指向功能动机使个体进入活动状态之后,指引个体的行为指向一定的方向。

例如,在成就动机支配下的人会积极的学习,主动选择有挑战性的任务去做。

动机不同,有机体行为的目标也不相同,这就是动机的方向性在起作用。

例如,同样是努力学习,有些孩子是为了获得教师和家长的赞赏,并不十分在意是否真的掌握了知识。

而有些孩子则是对所学的内容本身有浓厚的兴趣。

由于动机的不同,导致了行为目标的差异性。

3.调节与维持功能动机会决定行为的强度,动机愈强烈,行为也随之愈强烈。

动机也决定个体行为的久暂性,在没有达到目标之前,行为会一直存在。

有时行为看似不存在了,但只要动机仍然存在,行为就不会完全避免,它只不过是以别的形式存在,如由外显行为改为内潜行为。

二、动机的产生动机的产生受内外两种因素的共同影响。

个体内在的某种需要是动机产生的根本原因,而外在环境则作为诱因,引导个体趋向于特定的目标。

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生理与心理的不平衡状态,它是有机体活动的动力和源泉。

需要一旦产生、就成为一种刺激,人们便会想方设法采取某种行为以寻求满足,消除不平衡状态。

当一个人渴了的时候,体内便会出现一系列与渴有关的生理不平衡状态,在这种不平衡状态的驱使下,这个人会四处寻找解渴的东西。

此时,内在的生理需求成了他寻求解渴物品这一行为的直接推动力量。

所以,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

除了有机体内部的需要外,外在的环境刺激也可能成为行为的驱动力量。

环境刺激是动机产生的诱因。

所谓诱因是指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剌激物。

在一般情况下,诱因作为一种外在剌激物,能够吸引有机体的活动方向,有助于他寻求需要的满足。

如口渴的人急于寻求一个解渴的水源,有水源的地方便作为一个诱因存在,引导着口渴的人做出相应的行为来满足自身的需要。

有些情况下,即使有机体没有特别强烈的内在需要,外在诱因也可能成为动机产生的一个条件,如色香味俱佳的食物可能会使一个本来并不饿的人产生尝一口的想法。

在动机中,需要与诱因是紧密相连的。

需要比较内在、隐蔽,是支配人们行动的内部原因;诱因是与需要相联系的外界剌激物,它吸引有机体的朝向性活动,并使需要有可能得到满足。

所以,需要推动人们去活动,并使活动朝向外界的诱因,从而使活动具有目的性和方向性。

当人们的需要得到满足后,诱因的吸引力降低,动机的强度也随之减弱或消失。

三、动机的种类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有自然的生理的需要,也有社会和文化的需要。

当某种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时,相应的动机就会推动人们去寻找满足需要的对象,从而产生各种活动的动机。

依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将动机划分为不同的种类。

(一)生理性动机与社会性动机根据需要的不同性质,可以将动机分为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

1.生理性动机生理性动机也称为驱力,是由个体的生理需要所驱动而产生的动机。

它以个体的生物学需要为基础,对维持个体的生存和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如饥、渴、缺氧、母性、性欲、排泄、疼痛等,这些都是保证有机体生存和繁衍的最基本的生理性动机。

生理性需要得到满足后,相应的生理性动机水平便趋于下降。

20世纪20年代,心理学家们曾用动物做一实验来验证不同驱力的相对强度。

实验者设计了一种障碍箱,把有动机的老鼠和假定的动机物用电栅分开,老鼠必须忍受一定强度的电击才能通过栅栏以获取食物、水、性或子嗣。

结果表明,母老鼠忍受的痛苦最多,越过栅栏的次数最多,这就是母性动机最强有力的证据。

在人类的身上,纯粹的生理性动机很少见,因为人不仅是自然的人,更是社会的人。

如上述生理性动机中的母性动机,一方面它是天生遗传的一种动机,另一方面也受社会文化、道德规范的影响和约束。

在人类社会中,养育子女被认为是父母的义务和责任。

因此人类所表现出来的母性动机已不再是纯粹的本能的动机了。

2.社会性动机社会性动机是人类所特有的,它以人的社会文化需要为基础。

人在成长的过程中要逐渐社会化,接受其所在社会文化的熏陶。

为得到社会的认同,同时也满足自己的社会文化需要,就会产生各种社会性动机,如工作动机、交往动机、成就动机、成长动机等。

社会性动机是人的某些高级需要所产生的,所以,如果社会性动机长期得不到满足,虽然不会危及人的生命,但却有可能导致适应不良,出现某种心理障碍。

如交往动机长期得不到满足,会使人倍觉孤独,并有可能进一步出现心理障碍。

另外,在个体发展的过程中,高级需要出现得比较晚,因此,社会性动机也会比生理性动机出现得晚些。

如成就动机要到个体成长到一定阶段才会出现。

(二)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根据动机产生的源泉不同,可以将动机区分为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1.外在动机外在动机是在外部刺激的作用下产生的,是为了获得某种奖励而产生的动机。

如有些小学生为了得到老师和家长的喜欢或称赞而学习。

如果没有奖励,他们的学习劲头就不足,即学习动机减弱甚至消失。

但在儿童动机发展的早期阶段,外在动机具有重要意义。

儿童往往是先有外在动机,以后内在动机才逐渐发展起来。

2.内在动机内在动机是由个体的内部需要所引起的动机。

如学生认识到学习的意义,了解到学习对自己毕生发展的重要性,就会对学习产生很大的兴趣而能积极主动地学习,这时他们的学习动机就转化成为内部动机了。

一般来说,由内在动机支配下的行为更具有持久性。

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适度的奖赏有利于巩固个体的内在动机,但过多的奖赏却有可能降低个体对事物本身的兴趣,降低其内在动机,这就是动机心理学中的德西效应。

例如,一学生原本对学习充满兴趣,但他父母为督促他学习,不断地给予物质上的奖励,奖励多了,学生的学习目的可能就转向获取父母的奖赏,学习动机由内在动机变为外在动机。

一旦这种外在奖励减少,学生的学习劲头就会减弱甚至消失。

(三)主导动机与从属动机依据动机在行为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可将动机划分为主导动机和从属动机。

1.主导动机人的行为十分复杂,这种复杂性的表现之一,便是某一行为可能是由多种动机所驱使的。

推动行为的各种动机所起的作用是各不相同,有的表现强烈而稳定,起主导作用。

在行为的发生过程中,主导动机起的作用最大,支配着行为发生的方向和强度。

2.从属动机在行为动机中,有的动机则处于辅助从属的地位,所起的作用偏弱,称为从属动机。

主导动机和从属动机在不同人身上或不同情况下会相互转化。

在学习活动中会有多种动机并存,在众多动机中,有人把提升自己的能力作为学习的主导动机,而有人把获得赞赏、满足兴趣、成绩优异作为学习的主导动机。

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期,其主导动机也会变化,如在竞赛前期,会把获得优异成绩作为主导动机,而提升自己可能转化为次要动机。

四、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动机对于提高活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证明,各种活动都存在动机的最佳水平。

动机过强或不足,都会使工作或学习效率降低,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发挥最佳工作效率。

研究还发现,动机的最佳水平随活动性质的不同而不同。

在简单容易的活动中,工作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当活动难度加大时,动机强度要降低(见图7.1)。

图7.1 动机强度、活动难度和工作效率的关系第二节社会性动机社会性动机是以社会文化需要为基础的动机。

一、交往动机(一)交往动机及其获得交往动机是指个体愿意归属于某一团体,喜欢与人交往,希望得到别人的关心、友谊、支持、合作与赞赏。

交往动机是个体愿与他人接近、合作、互惠并发展友谊的内在需要。

这种动机会促使人们结交朋友,寻找支持,参加某一团体并参与其活动。

当这种动机促使人们满足了交往需要时,就会感到安全,有依靠和归属感;反之,就会感到孤独、寂寞、元助、痛苦、焦虑。

关于交往动机的获得方式有两种不同的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交往倾向是先天遗传的神经模式,是一种本能行为。

遗传的基本交往倾向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在远古时代,与其他食肉动物相比,人类是十分弱小的种族,需要大家集合在一起维护彼此的生命安全,保证种族的繁衍,因而具有交往倾向的个体便存活下来,并将这种倾向演化为一种可遗传的特性保留了下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