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乡村民间布艺的审美意蕴考究修改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南乡村民间布艺的审美意蕴考究

黎红波

摘要:乡村民间布艺作为民间美术中最质朴、最生动、最丰富、流传最为广泛的一朵艺术奇葩,不仅是传承民俗活动和民俗文化的物化形式,更是传递情感体验和审美理想的艺术载体。本文通过对河南乡村民间布艺审美特征和文化意蕴两个方面的阐释,进而探究河南乡村民间布艺在审美活动、审美认识以及审美创造中所承载的独特的审美意蕴。

关键词:民间布艺;审美特征;文化意蕴

乡村民间布艺作为民间美术中最质朴、最生动、最丰富、流传最为广泛的一朵艺术奇葩,不仅是民间大众智慧的结晶,更是民间大众审美的结果。在情感体验和审美意识的体悟、感受、表达、传递之中,缔造了一个“人化”的物化形式,完善了一个“化人”的艺术载体。作为自生自发、土生土长的艺术样式,河南民间布艺以其集体的、牢固的社会审美力量影响和支配着民间大众的审美趣味、审美感受和审美特征。那么,如何在乡村民间布艺的审美活动、审美认识以及审美创造过程中解读河南乡村民间布艺所承载的审美特征,阐释河南民间布艺独特的文化意蕴,已成为一个值得探究的重要命题。

一、河南乡村民间布艺

1、乡村民间布艺

布艺,俗称布扎。仰韶文化遗址中出土的石纺轮、陶纺轮、骨棱以及《周礼》中“刻绘为雉翟”中都有很好的证明。是以布为原料,集民间剪纸、民间刺绣、民间绘画、民间泥塑、民间面花等制作工艺为一体的综合艺术,通过剪、缝、绣、贴、扎、拔、缠、纳、叠、镶等技法来制作的一种布饰手工艺品。乡村民间布艺作为出现最早、流传最广的民间艺术样式,拥有深厚的历史渊源。

2、河南乡村民间布艺

河南乡村民间布艺术按照物化形式主要可以分为五种类型:一是生育用品,包括百家衣、虎头枕、虎头帽(俗称栲栳)、虎头鞋(俗称花托)、裹肚、牛兜裤、虎袖头、五毒鞋、鱼鞋、猪鞋、兔鞋、长命锁、围嘴、布玩具等;二是婚俗用品,包括合枕顶、帐内坠花(俗称喜篮儿)、帐沿坠花(俗称花篮)、盆莲、大红门帘腰儿、门帘坠花、小猴针葫芦、上轿鞋、如意挂瓶等;三是生活用品,包括挂件彩凤献瑞、摆件吉庆有余、配饰荷包、香囊(俗称香草袋或香包)、耳暖、针葫芦、墨线袋、针扎、如意缠线板等;四是寿诞用品,包括五福捧寿、

摆件双福双寿、小挂件等;五是丧俗用品,包括寿枕、寿鞋、寿群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简介:

黎红波男(1978--),硕士,新乡学院艺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美术教育与艺术设计.(河南新乡 453000)通信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新乡学院艺术学院办公室. 邮编:453000 联系电话:

二、河南乡村民间布艺的审美特征

审美是人类掌握世界、反映和认识社会生活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人、社会与自然形成的一种无功利的、形象的、情感的关系状态。作为审美主体的民间大众通过审美实践活动,在审美客体中发现、感知、认识和欣赏它的美,或把握它的美学特征。河南民间布艺就是以现实生活中的情感体验和审美理想为原点,表达民间大众自己的情绪、格调、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在生发、演绎、传承的过程中,形成了较为明显的、独特的审美特征。

1、材料质朴

质朴,是艺术作品具有的一种风格。“质”可解释为本质、质地、本色,“朴”字意指树皮,引申为未加工的木材,再引申为原始与天然状态,不加修饰之容。质朴就是本色的淳朴与真率。亦如别林斯基论民间诗所言:“纯洁无暇的素质”和“朴素无华的、并且常常是粗糙的形式”的和谐。人类学会了织布,某种意义上说布艺就已经诞生了。伴随着农耕文化的发展,布艺得以传承和演绎。河南乡村民间布艺作为民间大众从生活出发,就地取材,即兴而作,相继而生的艺术样式。不管是生育用品、婚俗用品、生活用品、寿诞用品还是丧俗用品,都是利用各种各样的布质材料,经过简单的加工制作、修饰点缀,突出布质材料本来的色彩、纹理、质感,从简约粗朴的审美形态中展示质朴淳厚的艺术魅力。百家衣就是利用各家各户讨来的碎布,拼贴而成,经过简单的重组、拼缝,制作出实用又美观的物品。常见的民间布艺如:布老虎、虎头枕,虎袖头,小猴针葫芦、如意挂瓶香囊(俗称香草袋或香包)、针葫芦、墨线袋、针扎、如意缠线板、五福捧寿、摆件双福双寿、寿枕等大部分也都是先用彩布缝制出各种造型的外壳,然后填充以棉花、谷糠、稻皮或药用的绿豆皮、菊花、灯草以及香料等,最后再补贴上需要的图案。亦如鲁迅所言:“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无卖弄。”这就是河南民间布艺的精神气质,朴实无华。

2、色彩热烈

四万年前山顶洞人在死者身旁放置红色粉沫就是原始人类对色彩的最初理解。人类运用色彩来表达意愿,表达情感,表达精神上的追求。色彩,常常构成特有的艺术形象,给人们带来独特的审美视角和审美感受。河南民间大众在相对稳定的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中逐渐形成了相对稳定的色彩形式和色彩观念。以红、绿、黄为主色,形成红、黄、蓝、绿、黑等色彩互相搭配的用色规律,从而营造出大红大绿的色彩基调,大块设色,对比强烈,突出热烈的色彩情绪,追求明快的视觉印象和鲜明的视觉效果。河南民间流传的用色口诀“红靠黄,亮晃晃”,“粉靠绿,人品细”,“红要红得鲜,绿要绿得娇,白要白得净”,“黑靠紫,色发死”就是很好的证明。虎头鞋(俗称花托)、五毒鞋、牛兜裤、布老虎、裹肚、如意锁、虎枕、虎袖头、小猴针葫芦等民间布艺大部分都是以红、黄为主,再配以小面积的绿、蓝、黑等色彩,使其色彩更加明快,更加喜庆。同时又不失镇惊辟邪,祈福平安的主观意念。“根据色彩本身的性格,使之倾向于理想化,达到一种超于形象自身的作用,从而创造一种意境”就是对其最好的阐述。

3、造型生意

乡村民间布艺不管是外部变化多么丰富,样式如何多彩,其基本造型都是要表现赋予对象的主体意识。布老虎、虎头鞋(俗称花托)、虎头枕、虎袖头、鱼鞋、猪鞋、青蛙香包、四脚娃娃、鸡儿叼花儿、鸡枕等河南民间布艺都是造型简练,神态生动。徐书城在谈到民间布艺时就认为:“现实中的真老虎,它的固有的自然特征是十分明确的——威武、勇猛、凶险,但在这些艺术品中,老虎的固有的基本自然特征被抛弃得无影无踪。艺术家把老虎刻画得比小猫还要稚气可爱,……”。河南乡村民间大众又把布老虎制作成好几种样式,更显其独特造型和审美意境,以造型为基础,表达民间大众内心的意念和意象。呆头虎、调皮虎、逗逗虎都是布老虎,基本造型大致相同,但是其感觉和表达意念却大不相同。呆头虎的憨厚稚嫩,调皮虎的敏捷智慧,逗逗虎的活泼可爱,尽显其审美情趣和审美意念。

三、河南乡村民间布艺的文化意蕴

所谓“意蕴”,是指艺术作品内在的含义、意义或意味。英国艺术理论家克莱尔·贝尔把艺术作品的特性解释为“有意味的形式”,从而把艺术作品的“意义”(“意味”、“意蕴”)放在了重要的理论层面。民间布艺作为民间大众在审美活动和审美认识过程中缔造的一种艺术样式,民间布艺的意蕴是感性的、具体的、多义的。同时又具有历史的生成性,这种生成性与民间大众这个创作主体的认识、感受、体验和民俗文化紧密相连。

1、图腾崇拜

在原始社会的混沌年代里,人类还匍伏于大自然的威慑之下,对于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山崩地裂、洪水滔天以及生老病死等等,只能以其幼稚朦胧的意识来体验。社会生产力的低下和对自然的无知,成为图腾崇拜产生的基础。民间图腾文化伴随着民间故事、民间神话、民间宗教得以流传。河南民间布衣中涉及图腾崇拜的内容很多,如龙的图腾、虎的图腾、蛙(蟾蜍)的图腾、葫芦的图腾、莲花的图腾等等。以民间布艺牛兜裤和裹肚上蛙(蟾蜍)的图腾崇拜为例,来诠释图腾崇拜的文化意蕴。即是说,在端午节之前做母亲的赶制出绣有五种毒虫形象服饰,给孩子穿在身上,以避毒趋吉。河南民间大众公认的五毒是蛙(蟾蜍)、蛇、蝎子、蜈蚣、蜥蜴,一般以蛙(蟾蜍)为中心,其余毒虫围在四周,绕成一圈。有以毒攻毒,五行相生相克之说,寓意孩子平安、健康。虎头鞋、虎头帽、青蛙香包、玉兔鞋等都有图腾崇拜之文化意蕴。

2、生殖崇拜

原始社会中,人类对于生命繁衍生息的无知,给生殖和生命蒙上了一层神秘而神圣的色彩,虔诚的祭祀生殖之神。河南民间布艺多以鱼、蛙、蝉,葡萄、莲花、葫芦等象征多子的神祗动物和神祗植物来隐喻男女相交,阴阳相合,人类繁衍,生生不息之文化意蕴。民间布艺帐内坠花(俗称喜篮儿)就是河南乡村民间大众对于生殖崇拜很好的佐证。花篮在民间通常比喻为女子,俗语“生一闺女多一个麻糖篮儿(因出门后的闺女回娘家看望母亲,过去都挎一篮麻糖)”,故而它又是母体的象征。喜篮儿的下体是一“盘瓜”,瓜上有鸳鸯嬉戏在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