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心下痞36例体会_朱延胜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查肝功7项正常。

病例2 胡某,男,30岁,农民,于2002年6月2日因“失眠、猜疑、骂人、自言自语6年、加重2月”住院。

入院后体查及神经系统检查正常。

精神检查:神清,接触被动,引出评论性幻听、物理影响
妄想,情感淡漠,无自制力。

入院后查肝功7项正常,诊断为“偏执性精神分裂症”。

用舒必利系统治疗,量0.2~1.0g/d ,服药40d 后患者出现纳差、腹胀、右胁隐痛、肝脏无肿大、肝区有轻度触痛,查肝功7项GPT 116U/L ,考虑为抗精神病药所致药源性肝炎,予保肝合剂250ml/d ,分2次温服,服2个疗程(60d ),纳差、腹胀、右胁隐痛、肝区轻度触痛等症状消失。

复查肝功7项正常。

5 讨论
祖国医学认为,精神疾病病因与七情密切相关,故《灵枢・本神篇》有:“心怵惕思虑则伤神,神伤则恐惧自失……”这是有关情志改变可以导致精神异常的最早记载。

《证治要诀》指出:“癫狂由七情所郁,遂生痰涎,迷塞心窍。

”肝主疏泄,性喜条达,其基本病理有二种情况,一是疏
泄不及,则肝气郁结;二是疏泄太过,则肝气横逆。

肝气郁结多偏于虚,肝气横逆则偏于实。

“气
有余便是火”,故肝气易化肝火,而肝火则灼伤阴血,肝血不足又可引动肝阳,诚如王旭高所指出:“肝病有肝气、肝风、肝火之别,然皆同出而异名。

”肝火旺盛,日久灼伤阴血;阴血暗耗,气滞日久则致血淤。

另外,精神疾病病程日久,治精神病药物多由肝脏代谢,日久服用,会损害肝脏,化火伤津。

自拟保肝合剂中益母草、陈皮活血化淤,疏肝理气;女贞子、旱莲草为滋补肝肾之要药,补而不腻;生地黄、桑椹、枸杞、猪苓、牡丹皮甘寒质润,滋阴生津;五味子调和诸药。

另据现代药理研究证实,五味子所含五味子乙素等4种成分能明显降低四氯化碳引起的动物谷丙转氨酶升高,并对肝脏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抗精神病药对肝脏的损害为无黄疸性肝脏损害,主要表现谷丙转氨酶升高,属中毒性过敏性肝炎。

以前治疗主要以西药为主,效果不太满意。

自拟保肝合剂经3年来的临床应用,取得了显著效果,其优点为药性平和,易于长期服用,适合精神科疾病病程长的特点,为抗精神病药所致药源性肝炎
治疗找到了又一途径。

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心下痞36例体会
朱延胜1,袁得材2
(1.武威市人民医院,甘肃 武威 733000;2.甘肃中医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收稿日期:2004-03-04
作者简介:朱延胜(1960-),男,主治医师,从事中西医结合心血管、消化疾病的临床与研究。

摘 要:目的:观察半夏泻心汤加减内服治疗心下痞的临床疗效。

方法:对符合诊断标准,排外标准
的36例患者,进行治疗前后观察比较以及临床疗效评价。

结果:痊愈25例,占69.7%;显效5例,占13.9%;有效4例,占11%;无效2例,占5.5%;总有效率为94.6%。

结论:半夏泻心汤对心下痞有较为满意的疗效。

关键词:心下痞;中医药疗法;半夏泻心汤;治疗;临床运用中图分类号:R256.3 文献标识码:D 文章编号:1003-8450(2004)02-0026-02 心下痞又称胃痞,在《内经》中称为痞、满、痞满、痞塞等,属内科脾胃肠病证中较为常见的病证。

以自觉痞满不舒,闷塞不适为主症;按之柔软,触之无形,压之无痛,望无胀大,常伴有胸膈满闷,得食则胀,嗳气则舒。

多为慢性起病,时轻时重,反复发
作,缠绵难愈。

笔者自2003年3月至2004年2月应用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本病36例,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36例病例中,男性31例,女性5例。



62—
龄为16~63岁,其中16~20岁2例,21~30岁4例,31~40岁25例,40岁以上者5例。

病程最短者3天,最长者3年,其中3~12天者13例,13~25天者8例,半年者12例,3年以上者3例。

胃镜检查:诊断为慢性浅表性胃炎者1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者3例。

上消化道钡透诊断为胃溃疡者3例。

B超诊断为慢性胆囊炎者4例,未作检查者16例,其中过去有呕血、黑便者2例。

2 诊断标准
2.1 诊断标准
①以胃脘部痞塞、满闷不舒为主症,并有按之柔软,压之不痛,望无胀形的特点。

②起病缓慢,时轻时重,呈反复发作的慢性过程。

③发病与饮食、情志、起居、室温等诱因有关。

④上消化道X线钡透检查、胃液分析、胃镜检查有助于本病的诊断。

2.2 排外标准
胃癌以及其他病证中出现的痞满症状。

3 治疗方法
基本方为半夏泻心汤:半夏10g、黄芩10g、黄连10g、干姜6g、党参10g、甘草6g、大枣4枚。

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加减:心下痞塞较甚者加厚朴、枳壳;胸中烦热、口渴便秘、舌红苔黄者去党参加大黄、焦栀子、竹叶、麦冬;嗳气酸痞,舌苔厚腻者加生姜、白术、山楂;干呕心烦、脘腹隐痛或有下痢者,重用甘草(取甘草泻心汤主之),加白芍、木香、延胡索。

4 治疗效果
4.1 疗效标准
治愈:临床症状消失;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有效:症状有所改善;无效:症状无改善,与治疗前对比无变化。

4.2 治疗结果
治愈25例,占69.7%;显效5例,占13.9%;有效4例,占11.0%;无效2例,占5.5%;总有效率为94.6%。

治愈率为69.7%,治愈时间最短3天,最长15天,平均9天;显效时间最短2天,最长8天,平均5天;治疗有效时间最短为2天,最长10天,平均6天。

5 典型病例
李某,男,36岁,2003年10月12日就诊。

3个月前因“感冒”后不思饮食,服消食通便药1剂,药后行稀便2次。

尔后出现脘腹胀满,痞塞不适,食欲减退,时时嗳气,有时呕吐酸苦水。

多方求医,服保和丸、山楂丸、吗丁啉及中药汤剂,均无效或症状稍有减轻,始终未能痊愈。

1个月前行胃镜检查,诊断为慢性浅表性胃炎。

西医给口服庆大霉素片、胃必治等药物,无明显疗效。

刻诊:精神差,消瘦,脉弦,舌质淡,苔黄。

辨证为中焦失运,寒热互结于中的脘腹痞胀证。

治以和中消痞为法,方用半夏泻心汤加味:半夏10g、黄连10g、干姜6g、党参10g、甘草6g、大枣4枚、厚朴10g、枳壳10g、陈皮10g。

3剂后,嗳气减轻,饮食有加。

上方加减,再服5剂,诸症消失,食欲增加,精神好转,随访3个月无复发。

6 体会
心下痞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慢性胃炎、胃神经官能症、胃下垂、消化不良等疾病。

多由表邪入里、食滞中阻、心情失和、脾胃虚弱致中焦气机不利,升降失职所引起。

半夏泻心汤方出自仲景《伤寒论》,方以半夏为君,辛温散结除痞,又降逆止呕,臣以干姜温中散寒,黄芩、黄连之苦寒以泻热开痞。

党参、大枣、甘草补中益气,调和诸药。

全方寒热互用以和其阴阳,苦辛并进以调其升降,补泻兼施以顾其虚实,充分体现了寒热并用,补泻兼施,辛开苦降之治则,使寒热得减,升降复常,则痞满呕利自愈。

故在临床中,以半夏泻心汤为主方,加减运用治疗心下痞,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

若中虚较甚,可用甘草泻心汤;若水热互结、心下痞满、干噫食臭、肠鸣下利者,可用生姜泻心汤;胸中有热、胃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可用黄连汤。

正如王旭高所言“半夏泻心汤治寒热交结之痞,故苦辛平等;生姜泻心汤治水与热结之痞,故重用生姜以散水气;甘草泻心汤治胃虚气结之痞,故加重甘草以补中气而痞自除”。

至于黄连汤寒热并调,和胃降逆,则治上热下寒,腹痛欲呕之证。

由此可见,方随法变,量因证异,遣药组方,谨守病机,才能应手而效。


7
2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