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整理:亚里士多德的范畴理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书整理:亚里士多德的范畴理论
/s/blog_514aaed001008uzs.html
(2006-03-11 22:40:00)
转载▼
标签:
分类:阅读过去※读的书
亚里士多德
范畴
{由随堂讲义参考资料整理而成,有待修改,请勿转载}
[1]
形而上学:对所有事物进行的研究;
研究的最终目标是神,形而上学思辨的最高境界是思考神或像神那样思考。

形而上学的首要研究对象:being
关于being的研究:就某物自身去询问“是”是什么,就“作为是的是(being qua being)”展开的研究。

目的是理解事物本身是什么。

具体两种研究__/ 范畴理论:逻辑的/概念上的分析;为当代形而上学研究提供基本框架。

\ 神学(theology):从事物的解释性原则展开。

=>在神学意义上理解形而上学,则形而上学是寻求智慧的学问,即为第一哲学。

神学——
原因(cause):用来解释事物的东西;不同于现代哲学中所说的因果关系(causation)。

四因说:
质料因(material cause)、形式因(formal cause)、动力因(efficient cause)、终极因(final cause)。

神:最高的原因,不动的推动者,最高的目的,所有事物的原因。

/ 亚里士多德神学:所研究的神是理性思辨的一种预设。

\ 亚`之后的神学:对信仰的超验对象进行的研究。

[2]
being,是——
1.等同(identity):being前后的词都代表对象。

eg. 2 plus 2 is 4.= 4 is 2 plus
2.
2.述谓(predication):
being所引导的部分对主语所表示的对象有所描述(description);
主语和谓语的功能不同__/ 主语:指称作用,代表一个对象\__ 功能不对称,不能互换。

eg. The rose is red.≠Red is the rose.
\ 谓语:描述作用,描述这个对象/
范畴理论建立在being的述谓意义上,通过范畴划分来分析being的意义。

[3]
范畴(category):构成描述的方式,每个范畴都对应于being的一种意义;
有多少范畴,being就有多少意义;“是”的多种意义与一个核心意义相联系。

十范畴:种属、数量、质、关系、位置、时间、姿态、拥有、行动、被动。

(置疑:位置和被动都属于关系?)
[4]
对being的两种理解__/ 理解为系动词to be:x本身是什么=>"是"是什么;
范畴被当成描述的方式,语言层面的理解\__ 范畴理论两种
\ 理解为名词being(s):能够被说成"是什么"的那些东西;/
范畴被当成对事物进行的分类,事物层面的理解。

/
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就已有从动词到名词的跳跃=>形而上学/哲学研究的基本面貌受制于问题的提法。

形而上学从作为being的东西(存在物)方面思考being(存在),因而错过最本真的东西。

(海德格尔)
[5]
范畴理论的第二种方式:范畴是借助于述谓关系而对事物进行的分类。

词语对应于事物:两个词之间的关系=============>两个事物之间的关系
(being(is)连接)
述说关系(后者被用来述说(be said/predicated of)前者)=>三个区分
1. / 殊相(particulars):只能用来述说单个东西的事物__/ 个体(individuals) eg.Mimi
\ \ 特定的性质eg.Mimi的白色,这支粉笔的白色 \共相(universals):能用来述说许多东西的事物__/ 种类
\ 性质、关系eg.白色
2. / 不能述说其它事物的东西=所有殊相eg.Mimi;被用来述说时只表示等同关系。

\ 能述说其它事物的东西=所有共相eg.白色
3. 不同范畴的事物<=不同类别的共相<========共相(构成范畴)
(述说关系)
/ 只能述说属于同一类别的共相eg. 有White is color. Color is quality.
\ 不能交叉述说不同类别之间的共相
eg.没有White is three years old. Being three years old is color.
[6]
考察being的核心意义——
逼近法:考察属于个范畴的东西之间的依赖关系=>各范畴(being的各种意义)最终依赖的那类东西就是being的核心意义。

"A in B"——
意为:A cannot exist unless B exists. 即一种存在上的依赖性,不能理解成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B应理解成作为个体的单个殊相,而非作为整体的整个殊相范畴。

单个殊相cf.整个殊相范畴:(①殊相包括个体和个体的性质、关系。

②变化包括部分变化与整体变化两种)
当单个殊相消失,整个殊相范畴还存在;当所有单个殊相都消失,整个殊相范畴就消失。

当个体消失,个体的性质还存在于其它个体;当所有个体消失,这种性质就消失。

当所有殊相都消失,共相就消失。

第二到十类共相====>第一类共相·种属(第二实体)=========>作为个体的殊相(第一实体)(in)(最终依赖于)
特殊的范畴——实体(substance) __/ 第一实体(primary substance):
个体=>作为个体的殊相是being的核心意义
\ 第二实体(secondary substance):种属
[7]
柏拉图___/ 共相独立存在<=共相的存在不可能依赖于殊相<=
\ <=殊相可变,共相是抽象对象,不可变<=殊相在可感世界之内,共相在可感世界之外
\ 共相具有不变性
亚里士多德___/ 共相具有不变性<=殊相由共相构成,而共相本身不变<=
\ <=殊相的变化由构成它的东西的替换/重新组织造成<=原子论
\ 共相是依赖于殊相而存在的抽象范畴(前提:所有存在物都必定在可感世界内存在)=>
=>只要理解了个体就完成了形而上学的任务
*原子论:如果一事物是由各个部分构成的,则这些部分的重构/替换就造成了整个事物的变化,而这些部分本身可以是不变的。

[8]
未例示的共相问题(the problem of un-exemplified universal):
共相不变而殊相可变=>共相相对于殊相而言是可分离的,
共相可离开某个特定殊相而存在__/共相存在于别的殊相
\共相不存在于任何殊相中<≠>所有存在物都必定在可感世界内存在
[9]
范畴分类:
[10]
形而上学研究起点:研究那些个体的存在物,研究个体如何构成、变化,以及推动其变化的原因。

[11]
“x本身是什么”——x指属于某个范畴的事物=>问题不再针对单个事物而是针对范畴
[12]
十范畴的新划分:种属
/ 一元谓词(monadic predicate, one-place predicate) eg. being white__/ 种类(kind)
\ \ 性质(property)
\二元谓词/多元谓词(dyadic/polyadic predicate) eg.being next to_______ 关系(relation)
\
空间关系、时间关系、因果关系
新的范畴:
行动(action),心灵(mind),人(person),时间,空间;
自由意志,上帝;
命题(proposition),事态(states of affairs),事实(fact),可能世界(possible world),必然世界;
新的形而上学问题:
心物关系问题(the body-mind problem),自由意志问题(the problem of free-will or volition),
灵魂不死问题(the problem of immortality)
[13]
存在争议:
1.殊相的构成、性质以及它们与殊相的关系。

(关于殊相是否存在已无争议。


2.共相是否独立存在的问题。

独立存在__/ 独立于单个殊相
\ 独立于所有殊相
3.共相是否存在的问题
/关于共相的实在论(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共相存在
\唯名论:共相的引入仅仅是关于殊相的谈话方式;真正存在的只是殊相(可感的事物);
“x本身是什么”=“对词语x的使用意味着什么”;范畴只能被理解为描述事物的方式,而不能理解为事物的种类。

4.对being的名词性/动词性理解
/分析的形而上学(analytical metaphysics):把对事物分析到一些基本的成分(这些成分也是存在者),
借此达到对事物的理解。

\解释学的形而上学(hermeneutic metaphysics):试图展示一种过程,
并在这种过程的延续中获得一种动词性的理解。

[14]
附:关于substance与entity的区别
/ substance:实体。

来自亚里士多德的划分,特指作为范畴的第一实体、第二实体。

\ entity:实体。

多为后人所使用。

它独立于单个殊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