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学,视角,清朝,其他论文文档]符号学视角下的清朝宫廷服饰纹样特征分析
符号学视角下的清朝宫廷服饰纹样特征分析
符号学视角下的清朝宫廷服饰纹样特征分析符号学视角下的清朝宫廷服饰纹样特征分析摘要:从清朝宫廷服饰纹样的符号化过程,指示行为和系统化的角度剖析了清朝宫廷服饰纹样的符号属性及特点。
将符号学作为研究清朝宫廷服饰纹样的理论工具,对清朝宫廷服饰纹样的造型、色彩、构图方式传达寓意等进行研究和分析。
同时提出了将纹样符号转化为设计元素,更好的融入设计中。
关键词:符号学;清朝宫廷服饰;纹样;特征“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
服饰图案是人类记录生活经验和表达审美意识及寄托精神、信仰的特殊语言,是传承历史与文明的重要载体,就此角度而言,服饰图案则是种极其典型的符号。
随着“中国风”的席卷,清朝宫廷服饰在当今已不仅仅代表服饰文化,它已成为了中国元素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作为符号的清朝宫廷服饰纹样完整的符号系统包括符号化与指示行为两个层次。
世界上的任何符号,无论是用于科学分析的推理性符号,还是用于表现情感的表征性符号,必定经历过符号构建与运用的过程。
符号化是符号的构建,相当于语汇的形成,指示行为是符号的使用,相当于特定的言语,它们共同构成一个语言系统。
符号学中所指的符号必须是能指和所指的双面体,应具有表现层面和抽象的内容层面,表现层面称为“符号表现”或“符号形式”,也称“能指”;内容层面称为“符号内容”也称“所指”。
在符号学过程中实现的人类对符号的创造,对符号形式进行赋义、赋值,使符号形式具有对应的符号内容。
纹样本是由构图、线条、色彩等能指成分构成,它的寓意即所指表现的是一个民族丰富的文化内涵、精神信仰的寄托和表达。
就皇家和皇权而言,国盛民强王道仁政就是封建统治的者最高目标。
清朝时期纹样发展达到顶峰时期,其宫廷服饰纹样综合运用了政治、经济、文学、历史、风俗、宗教和民间传说等各方面因素作为构思的基础。
778论文在线清朝宫廷服饰纹样的本质可以概括为功能基础、符号意义及审美价值三个方面。
纹样作为当时社会思想、观念存在的表现形式,具有装饰性、象征性和寓意性。
浅析清代服饰装饰纹样
浅析清代服饰装饰纹样清代服饰装饰纹样在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体现了古代人们的审美观念,还反映了社会的文化风貌。
清代服饰的纹样设计精美细腻,包括龙纹、凤纹、麒麟纹、蝙蝠纹等,这些纹样不仅仅是装饰,更是象征着吉祥、权力和财富的象征。
通过对清代服饰装饰纹样的浅析,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的内涵和精髓。
清代服饰中的纹样种类繁多,其中以龙纹、凤纹最为常见。
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吉祥图腾,代表着权力和尊贵,因此在清代的服饰中经常可以看到龙纹的设计。
龙纹在清代服饰中的应用非常广泛,不仅出现在宫廷贵族的服饰上,也出现在百姓的衣物中。
而凤纹则代表着美好和吉祥,通常用于女性的服饰装饰中。
除了龙纹和凤纹之外,麒麟纹、蝙蝠纹等纹样也常常出现在清代服饰的装饰中。
这些纹样的运用,不仅增加了服饰的华丽感,更体现了古代人们对吉祥和美好生活的追求。
清代服饰中的纹样设计具有浓厚的宫廷文化特色。
在清代,宫廷文化达到了极致,服饰装饰纹样的设计也受到了宫廷文化的影响。
宫廷中的服饰装饰纹样通常采用贵重的丝绸和金银线绣制而成,纹样设计精美细腻,呈现出独特的宫廷风格。
比如龙袍上常常绣有五爪龙纹,象征着皇帝的尊贵地位;而妃子的服饰上则常常绣有凤纹,代表着她们的吉祥和美丽。
宫廷文化对服饰纹样的设计影响深远,使得清代服饰装饰纹样充满了华丽和尊贵的气息。
清代服饰中的纹样设计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阶层和地位差异。
在清代社会中,人们的服饰不仅仅是一种装饰,更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不同阶层的人穿着的服饰纹样也有所差异。
比如宫廷贵族的服饰纹样通常十分精致华丽,常常采用金银线绣制的龙纹和凤纹;而百姓的服饰纹样则相对简单朴素,常常以花草纹和吉祥图案为主。
这种阶层和地位差异在服饰纹样设计中得到了充分表现,体现了当时社会的等级制度和阶层观念。
清代服饰中的纹样设计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影响,包括儒家思想、佛教和道教等。
在清代的服饰纹样中,经常可以看到一些传统文化中的符号和图案。
基于符号学视角的清朝官服补子研究
基于符号学视角的清朝官服补子研究
清朝官服作为清王朝封建制度中的一种特殊制度,其背后有着深厚的符号学意义,而补子则是这些符号中的重要一环。
补子是清朝官服上的一种编织花纹,不仅仅是装饰品,更是对官员身份等级的标志,体现了清朝官服的等级制度和等级秩序。
补子一开始是指官服上织成的装饰图案,主要用于增添官服的华丽度和美观度。
后来随着明清交替,补子逐渐发展成为唐卡、悬带、飞龙纹、云氅等各种形式的编织花纹。
这些编织花纹根据官阶不同,呈现出不同的形态,使得官服上的补子能够准确地反映出官员的身份等级。
例如,一等科臣的官服上的补子显示为“九龙灵脉”图案,象征着九龙因气息属灵,而这种优秀的气质也会体现在一等科臣的身上。
此外,在清朝太监装束上,补子也被广泛使用。
虽然太监在封建体制中并不算是真正的官员,但他们拥有独特的身份地位,补子也能很好地呈现出太监的等级区别。
太监官服上的补子以兽形为主要图案,注重图案的高度象征性,表现出太监的特殊身份。
例如,太监二品官服上的补子为“裘脊兽属”图案,充分表达了太监的特殊意义。
总体来说,清朝官服上的补子不仅仅是一种花纹图案,也是一种非语言符号体系,是官服、政治和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补子具有明确的阶级标志和位次差别,并在政治和文化上对官员和太监的身份特征进行了充分的表现和准确的刻画。
可以说,补子符号系统是清朝政治制度的重要标志,也是清朝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研究清朝政治和文化,了解清朝官服中各种符号的涵义和意义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清宫后妃氅衣的皮尔士符号学解析
Vol.36No.8Aug.2015第36卷第8期2015年8月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 (S oc.S ci )符号学是一种研究人文和社会科学的方法论,所涉及的学科有哲学、语言学、文学理论、美学、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等,是上述学科中十分有用的一种分析工具[1]。
现代符号学近一百年的发展迅猛,经过一系列学派的竞争更替,经过各国学者的努力,已经发展成为一门比较完整而系统的学科[2]。
近年来,符号学已成为艺术学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
皮尔士符号学,由美国哲学家查尔斯·皮尔士提出,有别于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创立的符号学,突出了符号的三元性,提出了符号三分法,对当今的符号学领域影响至深。
本文试图从皮尔士符号学的角度,对清代后妃氅衣的视觉符号系统进行解析,探明清代后妃氅衣中符号的构成关系及其内涵,以期对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以及中式元素在现代时装设计实践活动中的应用有所启发。
一、基于“符号———对象”的符号三分法(一)符号三分法的理论基础符号三分法是皮尔斯符号学理论的重要组成之一,其理论基础是皮尔士现象学的三个范畴理论,即皮尔士认为现象是由性质、事实与思维三个范畴组成的。
性质,被皮尔士认为是第一范畴(firs tness ),是一种独立的客观存在;如果说第一范畴涉及的是事物自身的性质,那么第二范畴(s e condness ),就不再局限于这一点,而是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即事实,可以理解为若干无内在逻辑逻辑未来事件的集合。
而第三范畴———思维或法则,是联系第一、第二范畴的“桥梁”,如果将第一范畴比作起点,第二范畴比作终点,那么第三范畴则可看做由起点到终点的路径。
(二)基于“符号———对象”的符号三分法符号分类问题是皮尔士符号学研究的重点之一。
根据三个范畴理论,皮尔士提出了多种符号三分法,比较有代表性的有“质的符号(qualis ign )———单一符号(sins ign )———法则的符号(legis ign )”、“图像符号(icon )———指示符号(index )———象征符号(sym bol )”、“表位符号(rheme )———命题符号(dicis ign )———论证符号(argum e nt )”。
符号学视角下的清代暖帽形制研究
历史与文化丝绸JOURNAL OF SILK符号学视角下的清代暖帽形制研究Research on the shape of warm hats in the Qing Dynasty based on the semiotics theory李华文,苏日娜,范彦辰(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北京100081)摘要:暖帽是清代冠饰的重要组成部分,因造型独特㊁装饰华丽成为清代官员冬季昭名分㊁辨等威的重要工具,蕴含满族贵族阶级的统治思想与民族特色㊂本文在符号学视角下,采用相关文献与实物标本互证的方法,针对清代暖帽的外观形制与裁剪结构进行多重分析㊂首先,对暖帽外型和结构进行比较处理;其次,总结清代暖帽帽盔的结构图谱㊂清代的暖帽折射出满汉不同文化的象征意义,其形制中多民族符号的增加与衰减展示了清代统治阶级的文化变迁,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关键一环㊂运用符号学理论对清代暖帽的形制与结构进行解读,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㊂关键词:暖帽;符号学;清代;形制特征;结构研究;满族中图分类号:TS 941.12;K 892.23㊀㊀㊀㊀文献标志码:B ㊀㊀㊀㊀文章编号:10017003(2023)05014309引用页码:051304DOI :10.3969/j.issn.1001-7003.2023.05.019收稿日期:20221005;修回日期:20230403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9ZDA 183)作者简介:李华文(1994),男,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民族服饰结构与工艺研究㊂通信作者:苏日娜,教授,mgsurina @ ㊂㊀㊀冠帽是头饰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修饰头部,古代概称 头衣 或 首服 ㊂清代坚持以满洲的传统服饰为基础, 清宫冠帽及帽饰,起于努尔哈赤开国早期,天命八年(公元1623年),经努尔哈赤谕令,开始颁布系列服装及冠帽制度,对冠帽的样式㊁帽顶装饰等做以初步规定 [1];皇太极时期结合当时统治发展行情进行冠帽制度的修定,至乾隆帝之世才基本确定下来,形成了清代严格的宫廷冠帽与帽饰制度㊂清代的冠帽有礼㊁便之别,依性别不同又分男女二式,其款式有二:冬暖帽与夏凉帽,‘建州闻见录“记载:赫图阿拉的女真人所戴的帽子 寒暖异别,夏则以草结成 冬则以毛皮为之,顶上皆加以红毛一团为饰 [2]㊂由于暖帽存世的实物数量较少,且当前研究重文化而轻 技艺 ,因此以往学者对暖帽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文化制度等方面,如‘清代明蓝石顶冬朝冠形制考“[3]㊁‘台湾考古出土与传世清代官帽与顶戴研究“[4]㊁‘清代后妃头饰的渊源与流变“[5],但对冬朝冠㊁冬吉服冠㊁冬常服冠等暖帽的形制与结构还缺乏系统性研究㊂本文基于符号学视野,采用二重证据法,通过对男女暖帽不同标本的分类与比较,进行全方位信息采集与结构图绘制㊂并利用符号学理论进行分析,发现不同品级的冠帽帽盔在裁剪方式上有极大的相似性,其整体与部分构成了完整的符号体系,具有国家认同㊁民族特色㊁身份标定三个层次㊂通过强化暖帽中的民族符号来确立自己的民族身份,增强族群认同感,同时吸收多民族服饰文化,形成以满族为主㊁汉族为辅,相互交融㊁互相构建的暖帽体系㊂从物质文化角度,对探索清代多民族服饰文化的融合具有重要的实证意义㊂1㊀清代暖帽制度的符号学解读符号由同一社会中的各个主体共同构建而成,具有重要社会意义㊂清代满族人无论男女老幼,均有戴帽习俗,在满语中帽子被称为 Mahala ,直译为 玛哈拉 ,其历史悠久,文化内涵深厚,是重要的民俗惯例之一㊂清代暖帽隶属清冬冠服饰的规章制度,其形制有明确规定, 帽檐材质根据寒冷程度不断变换,也是身份地位的重要象征,形制为圆形,周围有一道檐边,颜色以黑色为多,材质多用皮质,也有呢㊁缎布制成,最初以貂鼠为贵,次为海獭,再次则狐,其下则无皮不用 [6]㊂清代的冠帽是服饰体系中最为繁复的部分,冠帽的佩戴场合㊁时间和服装的搭配都有严格规定㊂‘清史稿“载: 凡寒燠更用冠服,每岁春季用凉朝冠及夹朝衣,秋季用暖朝冠及缘皮朝衣,于三㊁九月内,或初五日,或十五日,或二十五日,酌拟一日,均前一月由礼部奏请,得旨,通行各衙门一体遵照㊂ [7]不同时间佩戴的暖帽与材质也有明文规定(图1),‘清稗类钞㊃服饰类“载: 暖帽者,冬春之礼冠也 海骡之属㊂ [8]341Vol.60㊀No.5Research on the shape of warm hats in the Qing Dynasty based on the semioticstheory图1㊀礼部为换戴暖帽日期致民政部咨文Fig.1㊀Message sent by the Ministry of Rites to the Ministry of Civil Affairs for the date of changing warm hats符号是被认为携带意义的感知㊂意义必须用符号才能表达,符号的用途是表达意义㊂ [9]构成暖帽的结构㊁用材㊁纹样㊁形制等部分皆是满族社会文化的符号化表现,承载着重要的社会意义㊂‘清会典“载: 皇帝朝冠,冬用熏貂,十一月朔至上元用黑狐,上缀朱纬,顶三层,贯东珠各一,皆承以金龙四,余东珠如其数 吉服冠,熏貂为之,上缀朱纬,顶用东珠 [10]可见,清代暖帽在服用制度体系下的划分标准为冬朝冠㊁冬吉服冠㊁冬常服冠与冬行冠;根据服用人及服用场合的不同其材质与装饰也不相同,这也是冠帽制度中重要的制度划分依据㊂秋冬季节宫廷举办重大的典礼及祭祀活动时,皇帝㊁皇后㊁皇太后㊁嫔妃㊁福晋及百官㊁命妇等佩戴的礼冠为冬朝冠㊂皇帝㊁皇后㊁皇太后的冬朝冠制作材质均为熏貂,上缀有朱纬㊁冬珠和珍珠;皇帝冬朝冠装饰金龙,皇后冬朝冠装饰金凤且冠后有护领和垂带,装饰物还有猫眼石㊁青金石等㊂皇帝每年冬至㊁元旦等重要节庆场合所佩戴的礼冠为冬吉服冠,依据佩戴时间,有海龙皮㊁熏貂皮与紫貂皮三种冠檐㊂皇后吉服冠佩戴的场合㊁时间同皇帝吉服冠一致,与吉服相配,但冠檐材质皆以 熏貂为之,上缀朱纬 ㊂皇帝及君臣在祭祀㊁社稷坛祈雨及平时做事时佩戴冬常服冠,其形制与冬吉服冠类似,顶部用红绒装饰,不加梁,无宝石㊂皇帝与大臣进行巡幸㊁狩猎等活动时佩戴男子冬行冠,冠檐为黑狐皮㊁黑羊皮㊁青呢材质制成,其形制及装饰与冬常服冠相同㊂女子秋㊁冬季所佩戴的常服冠较为特殊,被称为 坤秋帽 ,坤秋帽的外观样式与清王公贵族所佩戴的冬朝服冠㊁冬吉服冠颇为相似,区别在于坤秋帽与男性冠帽相比无顶㊁无缨,帽盔后缀两条飘带㊂崇彝在‘道咸以来朝野杂记“载: 妇女 冠则戴困秋帽,与男冠相仿,但无顶,无缨,皆以组绣为饰,后缀绣花长飘带二条,此冬季所用者㊂ [11]清代暖帽的类别如表1[12]所示㊂表1㊀清代暖帽类别Tab.1㊀Types of warm hats in the Qing Dynasty冬朝服冠‘清会典图上册“皇帝及王公百官秋冬时节宫廷重大典礼与祭祀活动佩戴㊂‘清会典图上册“皇太后㊁皇后㊁嫔妃及公主㊁福晋㊁命妇等秋冬时节宫廷重大典礼与祭祀活动佩戴㊂冬吉服冠‘清会典图上册“皇帝及王公百官秋冬时节宫廷重大吉庆节日㊁筵宴等活动佩戴㊂‘清会典图上册“皇太后㊁皇后㊁嫔妃及公主㊁福晋㊁命妇等秋冬时节宫廷重大吉庆节日㊁筵宴等活动佩戴㊂冬常服冠‘清会典图上册“皇帝及王公百官秋冬时节宫廷丧礼等严肃庄重场合佩戴㊂(台北故宫博物院院藏)清宫档案中亦称为 飘带冠 ,是旗人女性秋冬所戴的一种便帽,搭配常服,晚清也曾搭配吉服使用㊂441第60卷㊀第5期符号学视角下的清代暖帽形制研究㊀㊀潘诺夫斯基在‘图像学研究“中对作品的解释落在三个层次上,第一层次即暖帽自身所承载的主题,一种御寒保暖的用具,兼有身份区别的功能;第二层次是对暖帽用材及饰品样式的 所指 进行分析,如皇帝朝冠上承以金龙四和皇后朝冠上周缀金凤七,这些暖帽的外观装饰,即表现出一种特定主题或概念的世界;第三层次内涵的是 一个民族㊁一个时代㊁一个阶级㊁一个宗教和一种哲学学说的基本态度 [13],朝冠自身及其皮料的区分,深刻遗传了满族尚居住于白山黑水之间时所诞生㊁发展的文化基因,在时间与空间的继承与衍变中,暖帽成为一个复合文化的载体㊂它既是象征着清朝的时代符号,又是象征着皇权的政治符号,同时也是划分种族的民族符号,来源于不同地区的材料本身成为帝国疆域的符号,对男女暖帽的划分让它成为性别符号,其朝冠与便帽的区别使其成为一种情境符号,而满㊁汉象征的融合应用又彰显了其作为多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的文化符号的特殊地位㊂可见,暖帽成为一个多种符号共存的文化载体,是由单一符号发展为复杂的符号体系,也是中华文明多元交流融合的重要见证与象征㊂2㊀清代暖帽的标本分析及其符号化表达符号学不是基于结构概念,而是基于多个结构共同作用而产生的符号概念[14],通过对清代暖帽进行符号学分析,不仅要注意其符号自身的所指,也要注意多个符号组合而成后产生的多重所指㊂这些所指可能是现实世界中的,也可能是概念世界中的㊂在人类全部生产交往和文明进程中,主客体通过思想㊁实体与符号之间的联系,产生出巨大的 文化生产力 [15]㊂清代的冠服制度以满族旧有服饰体系为一种符号,以汉族㊁蒙古族服饰文化制度又为一种符号,使其制度本身成为多重复号的复杂整体,承载巨大的文化价值与社会观念㊂清代冠帽形制及制度也在保留满族实用功能的基础上,借助冠帽外在装饰作为身份㊁等级的象征工具㊂清代满族暖帽作为冠饰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帽盔形制为圆筒形,周围有一圈帽檐,以黑色为多,多选貂㊁狐等皮制成,不同品级所用的皮毛不同,表面坠有红玮,帽顶用珠宝或红绒装饰,并依附帽顶的不同装饰体现尊卑之分㊂清叶梦珠‘阅世编“卷八: 暖帽之初,即贵貂鼠,次则海獭,再次则狐,其下者滥恶,无皮不用㊂ [16]清代暖帽外观装饰虽复杂繁缛,但裁剪的内在结构也是非常值得探究的问题㊂因此,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男子暖帽冬朝服冠㊁冬吉服冠与女子暖帽冬常服冠(坤秋帽)进行标本的个案分析,通过对实物进行信息采集与结构剖析,对清代暖帽的形制分析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㊂2.1㊀清代男子暖帽分析清代乾隆时期‘钦定大清会典“记载: 王公大臣和各品级官员暖帽由帽盔㊁帽檐㊁帽顶㊁红缨和绊带构成㊂ [17]帽盔为圆筒形,帽顶面呈圆顶或平顶;帽檐上仰,均以貂㊁狐等皮质制成,各品级官员所用毛皮略有不同,文㊁武一品官用薰貂㊁青狐皮,文㊁武二品及文三品官用薰貂㊁貂尾,武三品及文㊁武四品至文㊁武九品官均用薰貂;表面缀有红玮,长出檐,帽顶顶戴和帽缨是分辨冬朝冠㊁吉服冠㊁行服冠的主要特征,朝服冠顶戴外观呈塔柱状,由上中下三层构成,上层宝石㊁中间层嵌小宝石㊁下层顶座,顶石多为长圆状或角柱状两种,冠缨分前后两个部位,上脚月子圆面尺寸宽大,带双提梁,下脚缨子质地细密繁厚,材质为丝或绒;冬吉服㊁常服与行服顶戴外观呈圆钮状共两层,由顶珠㊁底座和零散的螺丝部件构成,座底与座柱螺丝用来栓合圆球形顶珠,与座底螺丝则栓合帽缨与帽胎,冠帽缨特徵,上脚月子圆尺寸较朝冠小,月子上为单提梁,可固定帽顶[4]㊂标本Ⅰ为六品缎面冬朝冠,呈圆盔㊁平顶㊁翻檐,由帽盔㊁帽檐㊁绊带㊁红缨和顶戴构成㊂帽盔由本料和里料构成,帽盔顶部表面缀有红色细密丝状红缨,以绗缝线固定缝合,尾端散开呈棉絮状,因此帽盔的本料形状和材质无法知晓;但经观察其内部结构,帽盔里料材质为红色棉布,且帽顶上折八角收作平顶,两侧缝缀蓝色绊带;帽檐倾斜上仰,侧看呈倒梯形,材质为石青色缎面,顶戴由三层组合而成,外观呈塔柱状,缀白色角柱状宝石,带双梁㊂标本Ⅱ为三品缎面冬朝服冠,外观形制同标本一基本一致,帽顶依旧用红缨覆盖,带双梁,两侧缀蓝色绊带,不同之处为帽顶顶珠材质与帽盔的里料裁剪结构,顶珠为明蓝色宝石,帽盔里料裁剪由四块红棉布合缝而成㊂标本Ⅲ㊁标本Ⅳ和标本Ⅴ均为冬吉服冠,三者的外观形制基本一致,呈圆台型㊁平顶或圆顶㊁翻檐㊁冠上缀朱纬㊁有顶珠,两侧缀蓝色绊带,帽顶带单梁,不同之处在于顶珠的材质和帽盔本料与里料的裁剪结构㊂标本Ⅲ为四品青缎吉服冠,顶珠材质为青晶石,帽盔呈平顶,本料材质为石青色缎面,里料为红色棉布,二者的工艺均在帽顶上折八角收作平顶,标本四为五品呢面吉服冠,顶珠材质为水晶,帽盔呈圆顶,本料材质为石青色缎面,里料为红色棉布,二者结构均由四块布合缝而成;标本Ⅴ为一品缎面吉服冠,顶珠材质为红色珊瑚,帽盔呈圆顶,本料材质为石青色缎面,里料为红色棉布,本料结构为四块布合缝而成,里料结构由两块布拼缝而成,且面料中间有一段缝合线㊂由此可见,不同品级官员所佩戴的暖帽裁剪结构均由上折八角收作平顶与四块布合缝而成两种样式,这也恰恰说明了从吉服冠到朝服冠的清代暖帽体系裁剪结构系统性(表2)㊂541Vol.60㊀No.5Research on the shape of warm hats in the Qing Dynasty based on the semiotics theory表2㊀清代冬朝冠㊁冬吉服冠形制分析Tab.2㊀Analysis of the shapes of winter official hats in the Qing Dynasty标本Ⅰ六品朝服冠杜江波藏标本Ⅱ三品朝服冠王小潇藏标本Ⅲ四品吉服冠标本Ⅳ五品吉服冠杜江波藏2.2㊀清代女子坤秋帽分析女性佩戴的坤秋帽样式与男子暖帽相似,整体造型由帽盔㊁盖花㊁帽结㊁飘带和帽扣构成㊂帽盔多呈半圆形或圆台形,清代织物设色齐全,民间更恣意用色以期辟邪招福[18],坤秋帽常以红㊁蓝㊁紫或绛色缎子作面;盖花多用涂抹浆糊的绸缎或棉布,剪成六瓣或八瓣花型图案覆于帽顶之上,工艺有串珠㊁刺绣㊁堆绫㊁点翠㊁镶嵌等;坤秋帽帽顶的红绒结子也称帽结㊁帽结子,多以各色丝绒线或小珊瑚串线缠绕编制而成(图2)[19]㊂帽盔后缀两条长度近66.66cm (二尺)的飘带,飘带外观呈上窄下宽,形似剑型,上角缝缀金属勾,穿过帽檐沿后侧的开口与帽体衔接,有的飘带的锐角尖上还钉有各色的丝线穗作为装饰㊂飘带的纹样装饰主要以文字纹㊁吉语纹㊁动物纹和植物纹为主,晚清在多民族服饰融合和西风东渐的背景下也少许使用人物纹样,有典型的汉俗特征;工艺有平绣㊁珠绣㊁堆绫㊁贴布等㊂佩戴时露出额头,并在帽子左右两侧装饰鲜花或假花,卡尔在‘清宫回忆录“里讲到 皮帽取代了夏天的漂亮头饰,帽子前部饰有珠宝,精致的帽顶由珍贵的宝石制成,头饰两侧亦如夏天,插有一串珠花 [20]㊂巴尔特指出:在物体和所指的象征关系中存在着一种移位性关系,以此指在其整体中看到的一个物体,虽然参与意指的只是其诸属性之一[21]㊂珠花本身具有多重所指,但在此处,它却仅选取其中有关夏季的象征来使用,被物体表象所意指的不是 珠花 整体,而是其夏天的属性,由此形成了意义的移位,同一物体在不同时间㊁空间中使用时,意义也会随之不断变化㊂因此,难以使用某一固定的所指来分析能指,而必须将其放置在更大的情境性范围中,加以诸多条件,这样分析的结果才会真实可靠㊂于是,这种移位也就凸显了人们在不同情境下所更看重的那一方面,同样的珠宝,便帽的花朵与朝冠的金凤便体现了641第60卷㊀第5期符号学视角下的清代暖帽形制研究不同场所里佩戴者所着重体现的美丽或高贵,丰富的所指使得暖帽在任何场景下都能得到恰当的使用,具有较高的适配性㊂图2㊀坤秋帽的正背面Fig.2㊀Front and back of a Kunqiu hat以收藏家王金华先生收藏的红色珠绣博古纹平顶坤秋帽作为标本Ⅵ进行分析㊂标本呈圆盔㊁平顶㊁翻檐,帽顶覆盖花,中心留一小孔穿红丝绒线结,脑后垂带,高14.3cm,帽檐倾斜上仰,环转相连,上张下敛,有沟环围,侧看呈倒梯形㊂帽檐的本料与里料材质均为短寸水獭皮,里料翻檐与帽盔缎面连缀,本料翻檐与帽盔里布连缀,帽檐的后部有开口㊂帽盔由本料㊁里料和棉衬三个部分制成,呈倒圆台体,盔顶上折八角收作平顶㊂主料材质为红缎,里料为红棉布,本料与里料中间夹有棉衬,三者用拱针固定,因此帽盔缎面与里料可见三圈均匀的线迹;帽顶覆刺绣㊁钉珠工艺的盖花,盖花以蓝棉布为底,表面缀八个绸缎制成的博古纹花型,具有典型的汉俗特征㊂从一般意义上来讲,盖花的作用是加固帽顶和包覆帽顶折横,这是它的基本功能,但更强调其象征性与教俗的文化内涵,展现为表尊里卑的主流意识;脑后垂缀的两根飘带材质为红绸缎,外型呈长窄下宽,上端缝缀金属挂钩,飘带穿过帽檐开口与帽体衔接,末端呈锐角状,两侧用平针固定,上饰珠绣竹子和蝴蝶纹样,具有汉俗传统,竹子寓意平安,蝴蝶寓意家族兴旺,蝴蝶和竹子组合寓意富贵满堂,也充分反应了清代满汉文化的交流信息㊂图像之所以在人们眼里成为图像,是因观者自身在一块纷乱的色彩组合中将希望看见的事物描绘出来,这也是 所指 的观念再现[22]㊂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皮尔斯提出一种三项式符号学,认为 符号学过程就像是一种带有三个词项的关系:一个符号(或一种表象)是一种事物,它在某个方面与第二个符号即它的对象联系着,同时使该符号把第三种事物即对它的解释与这一对象建立起关系,以此类推,及至无限 [23]㊂他的三项符号关系包含三个词项:符号㊁对象和解释㊂将其应用于坤秋帽飘带上的纹样进行分析时便可发现,这些图案具有明显的人格化和象征性的特点,一方面人们赋予这些图案与人相同的品质和人所渴望的高洁㊁美丽㊁平安㊁兴旺;另一方面它也象征着佩戴者拥有这些品质,可获得好运㊂标本Ⅶ(红色盘金绣如意云纹圆顶坤秋帽)与标本Ⅵ外观形制及装饰手法基本一致,标本呈圆盔㊁圆顶㊁翻檐,帽顶覆盖花,中心留小孔穿红丝绒线结,脑后垂带㊂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帽盔的本料结构与帽顶样式㊂帽盔本料由四块布合缝而成,外观呈圆顶,里料结构与标本Ⅵ一致,呈帽顶上折八角做折叠式(表3)㊂表3㊀清代女子坤秋帽形制分析Tab.3㊀Analysis of the shape of a female Kunqiu hat in the Qing Dynasty标本Ⅵ水獭珠绣博古纹平顶坤秋帽741Vol.60㊀No.5Research on the shape of warm hats in the Qing Dynasty based on the semiotics theory㊀㊀据实物与文献双重研究考证,坤秋帽虽是满族女性秋冬所佩戴的便服帽,但其外观形制及内结构与清朝男性所佩戴的冬朝服冠㊁冬吉服冠及冬常服冠一致,包括半圆形帽盔㊁翻檐结构㊁顶部的装饰,帽盔本料呈四块布合缝结构或折叠式和里料呈上折八角做折叠式的裁剪结构㊂区别在于坤秋帽无顶㊁无缨,帽盔后缀两条飘带㊂此种差异与崇彝在‘道咸以来朝野杂记“所记载基本一致,坤秋帽虽为便服,但就其保暖功能和裁剪结构,与属于礼服的冬朝服冠与冬吉服冠无大差异,具有一定的同质性㊂由此可见,在构建暖帽所具有的的民族符号和贵族暖帽所具有的阶级符号基础之上,坤秋帽也具有与清代男性所佩戴的冬朝服冠㊁冬吉服冠及冬常服冠相似的符号与功能㊂3㊀清代暖帽结构图谱的符号学分析美国人类学家罗伯特㊃F㊃墨菲曾说: 在无论多么可怕的各种环境中,人类尽力谋求生存的大量精巧方式,正是他们通过习得性行为去适应严酷环境,这种能力是最具说服力的证明㊂ [24]罗兰㊃巴尔特认为,没有任何物体没有目的,即使是无用的饰物也具有美学的目的性,物体有效地被用作某种目的,但它也用作交流的信息[21]㊂从功能性的角度来看,地理㊁气候及物产影响着满族冠帽的形制㊁结构及制作材料,不同民族的生活环境因此造就了多彩的服饰及民族文化㊂而当佩戴暖帽的人出现在其他人面前时,暖帽所承载的传递信息的功能便会清楚地传达给人们以佩戴者的身份㊁佩戴者的民族㊁佩戴者所处的情境等诸多信息㊂图像学将艺术作品视为创作者的人格表征和文化或文明之历史档案的表现形式的综合与整体[25]㊂由于暖帽是有明确的佩戴者而非广泛的观赏者的用品,前者在此处应适配于其佩戴者的人格表征,但它毫无疑问是文明的历史档案,从其纵向时间上看,可以看到满族生活方式㊁生活环境㊁生产模式㊁思想观念等方面的诸多变化与传袭,由此构建出一条满族发展变迁的历史脉络㊂在结构上来讲,暖帽以四瓣瓦式结构为基础,因制四片瓦形而得名,此种结构也被称为 四块瓦 ㊂徐珂‘清稗类钞㊃豪侈“载: 四块瓦,即便帽中拉虎也,以其上分四块,如瓦形,故以为名,下垂带,普通多用薰貂,佳者值三十余金㊂ [8]四瓣瓦的裁剪结构,在缝合后自然形成符合人头部结构的半球形,对头部结构做了最大面积的覆盖,多余檐边上折固定,起到非常好的保暖作用㊂此种结构在清代入关前,帽檐可上折,两侧可搭下遮住耳朵,入关后生活环境发生变化,气温相对关外较高,折檐的部分功能性被装饰性取代,结构也发生变化,分瓣裁剪演变成折角的一体式样㊂关于清朝暖帽的结构及裁剪工艺,清栖清山人王侃所撰的‘皇朝冠服志“有详细记载: 暖帽盔子形如半瓜,连帽檐剪石青缎,四大瓣合缝,以面糊厚纸为衬,红蓝布作里;亦有盔子不必圆顶,不用纸衬,缝里面著棉;上折六角收作平顶,于老人最宜㊂皆自下口将帽檐反上斜出寸余,外边贴硬纸糊,环转相连,上张下敛,有沟环围,盔子以帽沿之,上边翻向沟中与缎面连缀,下边纳入盔子下口与布里连缀㊂帽沿随时,或毡片,或绒,均用黑色皮,则骚鼠㊁骨种羊随便㊂ [27]清朝文献记载的暖帽,外形呈半圆形,有两种裁剪结构样式,一种是四瓣合起来的式样,加衬里;一种为内部在帽顶六角折叠成形的帽式,不加纸衬,使用棉质填充物㊂通过对男子冬朝服冠㊁冬吉服冠㊁女子暖帽坤秋标本的信息采集㊁测绘及结构图复原,三种不同的暖帽形制皆呈半圆形,帽盔由主料和里料加填充物缝合而成㊂帽盔主料和里料的裁剪结构为三种样式:第一种主料和里料均为四个瓦瓣形拼接而成,瓦片底边长为帽口围的1/4㊂第二种主料为四个瓣瓦形拼接,里料有两种样式,两个拼合的瓣瓦形和两个梯形结构拼接而成,梯形结构拼接帽顶内部为八角折叠的样式;裁片高为帽盔高度加帽顶宽,瓦片或梯形底边长为帽口围的1/2㊂第三种主料和里料帽顶均为梯形结构拼接,帽顶内部也为八角折叠的样式,底边长为帽口围的1/2㊂工艺制作上,瓣瓦形结构需拼缝合成圆弧顶;梯形结构帽顶折八角拼合成圆平顶,侧檐用绗缝线固定,二者的顶部均留口穿红绒结㊂研究发现帽盔的结构有四片瓦瓣,两片瓦瓣拼合与两片梯形,裁片数量逐渐递减;外形样式从圆弧顶到圆平顶,制作工艺从四片瓦的合缝到两片梯形 折布成器 的转变(表4),这种结构的自由组合,也呈现出 表里不一 的结构样貌㊂暖帽实物标本主料与里料的结构分解样式,也对王侃文献所讲的清代暖帽半球状的帽盔㊁四瓣合缝的结构进行了很好的实物信息的佐证,说明了清代暖帽体系结构的系统性,由此可以发现暖帽中蕴含着丰富的满族文化变迁痕迹与清晰的历史变化轨迹,构建有关满族文明衍变的历史档案与文明模型㊂此外文献中所提的上折六角与实物标本Ⅰ㊁标本Ⅱ和标本Ⅴ互证,并不一致,因此仍需进一步考证㊂由此可见,服饰的意义不是单一的,其实用意义和象征意义是并行存在的㊂徐万邦[26]在‘中国少数民族文化通论“一书中将民族服饰文化内涵分为六个方面, 服饰反映了民族的生活环境㊁经济从业和生活方式,服饰是民族工艺的一面镜子,是民族文化的载体,是原始崇拜的载体 ㊂清代暖帽作为满族服饰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仅具有防寒保暖㊁防风防沙的功能,随着清代政权的建立和统治制度的完善,原来的暖帽成为具有装饰象征意义的 冠 ,在保留旧有民族习惯的同时,也具有了层级分化的功能,成为统治阶级彰显其社会地位的工具,具有明显的象征意味㊂皮尔斯认为,象征符号是与其所指对象偶合却相沿成习的东西,即在一个群体中只需有某种标记㊁某个语音(调)或某件物品代表别的某某东西的约定,这种象征关系便可成立㊂在民间与朝堂,以约定俗成的惯例和明文规定的礼服制度,将 暖帽 这一固定阶级所佩戴的品类被赋予的最高统治者的含义与不同材料及装饰所具有的差别意义整合起来,成为一个复合的整体㊂于是 暖帽 在整体841。
符号学视野下的清代官服补子纹样特征分析
凸显“武 备 而 不 为 害 ”的 王 道 人 君 形 象,寓 有 “海 水 江
崖,江山永固”之 义 的 海 水、岩 石 纹 样 在 整 体 纹 样 布 局
上也具可观的影 响,这 些 深 受 清 代 传 统 文 化 熏 陶 的 内
涵性符号 标 志,让 更 多 的 学 者 秉 传 承、创 新 经 典 的 理
纺织科技进展
· 48 ·
2019 年第 11 期
符号学视野下的清代官服补子纹样特征分析
俞晓倩
(武汉纺织大学 服装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3)
摘
要:以清代文、武官补子的纹样为两条主线,对清代官服 上 补 子 纹 样 进 行 系 统 地 分 析 与 创 新 应 用,从 而 揭 示 出 纹
析出历史文化与 当 今 时 尚 之 间 的 关 系,揭 示 出 纹 样 在
全被确定,但依主纹样的个数及摆放样式,可以大 致 分
现代服饰时尚领域里的审美意蕴 [1]。
1 符号的含义及二次关系理论
为单团、单立、单飞、双团、双对、双立的禽纹,构 成 基 本
划分文官主纹样造型的标准。而基本纹样是由分 别 代
等纹样(图 1)。
图 2 清武官补服纹样图例
面范围内的创意 性 设 计,通 过 不 同 的 纹 样 划 分 出 由 上
至下的社会阶级地位,区别官阶大小、地位高低尊 卑 成
为了它们存在的 基 本 意 义,譬 如 “龙”作 为 传 统 物 化 图
案的代表,图腾之首,它与帝王“万人之上”的地位不 谋
1994
-),女,硕 士 在 读,研 究 方 向 为 服 装 设 计 理 论 与 实
践,
浅析清代服饰装饰纹样
浅析清代服饰装饰纹样清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末代王朝,历时287年,其间分为清初、中期和晚期,每个时期的服饰装饰纹样有着明显的特点。
清初(1644年至1722年)在清初,服饰的纹样还保留了明代的一些传统,但已逐步向更加简洁、朴素的方向发展。
男子的上衣采用宽松的袍子或直身的便服,裤子上面则配合着紧身小肚兜,这是一种类似内裤的下身服饰。
这时期的标志性装饰主要是在下摆或前襟,以为纹样的装饰为主,这些纹样多采用蟒蛇、生肖以及花卉等寓意吉祥、富贵的图案。
女子的服饰同样朴素,上衣采用褂子或对襟衫,衣身呈玉蝴蝶形,下摆藏于裙内,外可穿歌舞袖。
此时,装饰主要是集中在领襟、袖口、衣襟等部分,纹样多为莲花、菊花、牡丹等优雅的花卉图案。
此时期的服饰在别具一格的同时也十分飘逸,展现了清新脱俗的美感。
中期的服饰在清朝历史上具有了重要的地位,其特点是更加简洁、优美、舒适,不再以华丽和浮夸为主,所以服饰的花纹也更加稳重,不再那么艳丽。
构造上,男性服装上衣变得更为紧身,腰间加带,裤子改为腰裤,这是使用褶皱做法将腿型提升,富有层次感。
腰间还配带西洋式的卡子,这是清朝时期引进来的新式装饰。
在纹样方面,多采用桔梗、蝴蝶、瓶花、云头以及如意等图案,给人以稳重、端庄的印象。
女性的服饰同样是简约优美,上身的褂子呈塔形,下摆微微收口,下穿裙子,个头略长,露出小鞋跟,更具革新气息。
丝带、绸带、流苏等多用于装饰,纹样则以云头、瓶花、锦缎、如意、蟾蜍凤凰等图案为主。
此时期的女性服装舒适、大方、优美,成为了清代后期服饰的基础。
晚期的服饰以更加进一步的简约为特点,秉承着“天下并大,身材并肆”的理念,不分阶层、男女老少,皆受欢迎。
此时男女装饰元素的差异逐渐消失,上草帽、裤子、鞋子更趋标准化,让它们可以在跨国范围内通用。
纹样的变化主要表现在材质上,流行使用黑色、蓝色等耐用的材料,图案也更注重简洁、明确。
在女性的服饰上,褂子与裙子统一为一体,化简着装流程,而纹样则多以“福”、“寿”、“喜”、“爱”等短语图形为主,更加注重寓意。
中国服饰文化之清代服饰的特点与特征-服装设计论文-艺术论文
中国服饰文化之清代服饰的特点与特征-服装设计论文-艺术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中国服饰论文范文第五篇:中国服饰文化之清代服饰的特点与特征摘要:本文介绍了清朝男女的服饰特点及有关的发展与创新问题,并侧重介绍了清朝宫廷服装的特点以及官员服装的情况。
通过研究发现,清朝服饰主要以满族服装的特点为主,同时带有一些北方少数民族的主要特征。
但从总体角度来讲,其主要的实质内容仍与我国民族服装体系特点基本保持一致,它的发生和发展是对我国古代少数民族服饰的传承与创新。
关键词:中国服饰文化;清代服饰;传承;作者简介:孙盛文(1985-), 女,馆员,历史学学士。
;Abstract: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ress of men and women in the Qing dynasty and the related issues on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on, and focuses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urt dress and official dress.Study found that the Qing dynasty costumes mainly hav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anchu clothing and main features of northern minority.But from the overall point of view, its main substance is still consistent with characteristics of Chinas national clothing system, and its development is th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ancient minority costumes.Keyword:Chinese clothing culture; Qing dynasty clothing; Inheritance;1 清代男子的主要服装特点清代是我国历后一个封建制王朝,所以清代对衣着的要求和设计豪华程度比以前的任何一个朝代都要奢华得多。
基于符号学视角的清朝官服补子研究
基于符号学视角的清朝官服补子研究作者:魏佳来源:《艺术科技》2019年第02期摘要:由于我国历史悠久而且存在较长历史的封建帝制社会,在历史发展与沉淀过程中产生和保留了大量的传统习俗和多种多样的艺术品。
本文将从符号学的角度来简要探析清朝官服的补子。
关键词:补子;清朝官服;符号学;封建礼教0 引言补子,作为清朝官服最具特色的服饰之一,在清朝服饰的发展中起着标志性作用。
[1]清朝时期,为了区分不同官职和品阶,官员们一般会在官服前胸以及后背上添加一块织物。
一般而言,文职官员官服上补子为禽,比如仙鹤、孔雀、云雁、鹌鹑等图案;武职官员官服上补子为兽,比如麒麟、狮子、豹、虎等图案。
除了文职武职官员补子图案类别的不同,在相同官职中对于官级图案的使用也极其严格。
即不同官阶对应相应的图案,不可僭越。
比如文官一品可用仙鹤图案作为补子图案,而三品文官则只能使用孔雀图案,武职官员也是如此。
严格规定补子图案可以帮助区别官职和品阶。
[2]1 补子与符号学的联系符号学作为研究符号本质、符号变化规律以及符号与人类活动之间联系的理论,其主要可以阐述为能指和所指的二次元关系。
由此可见,所有事物都可以看作符号,那么人们在看见某一特定符号时就可以联想到对应的事物。
同时,对于符号的界定并不局限于具体的实物,符号也可能是人们虚拟想象出来的。
符号能够帮助人们通过具体的外观特征联想到符号背后深刻的意义内涵。
基于符号学的角度分析,清朝官服上的补子就可以看作一个符号。
这个符号通过不同的纹理图案对不同官职和品阶的官员以及皇亲国戚进行身份标注。
当人们看到不同的补子图案时就会联想到这身官服的主人的身份地位。
除此之外,补子这个符号也包含着封建帝制的社会下对于身份的严格区分以及阶级不可僭越的思想。
在当时封建帝制的社会下,对于补子图案的使用具有详细的规定,相较于现代放松的社会环境,在当时对于人们阶层的分级是十分严格的。
这也是补子符号背后封建思想的反映。
当时的人们对于阶级概念十分明确,正所谓“君臣父子”“人伦纲常”,这些概念都在不断强化人们对于自己身份的认识。
清宫后妃氅衣的皮尔士符号学解析
清宫后妃氅衣的皮尔士符号学解析作者:王竹君,邢英梅,袁萌萌等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8期王竹君,邢英梅,袁萌萌,叶春喜(安徽工程大学纺织服装学院,安徽芜湖241000)摘要:清代后妃氅衣作为清晚期后妃流行的日常便服之一,具有艺术符号的典型特点,是多元而复杂的符号系统。
本文根据皮尔士符号学的理论,从基于“符号——对象”的符号三分法的角度,将清代后妃氅衣的符号系统划分为图像符号、指示符号和象征符号,剖析了这三类符号在氅衣中应用的特点,以期对传统民族视觉符号在现代中式服装中的传承与创新有所启迪。
关键词:符号学:皮尔士符号学:氅衣:清宫后妃中图分类号:K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 2596(2015) 08- 0020- 03符号学是一种研究人文和社会科学的方法论,所涉及的学科有哲学、语言学、文学理论、美学、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等,是上述学科中十分有用的一种分析工具。
现代符号学近一百年的发展迅猛,经过一系列学派的竞争更替,经过各国学者的努力,已经发展成为一门比较完整而系统的学科。
近年来,符号学已成为艺术学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
皮尔士符号学,由美国哲学家查尔斯·皮尔士提出,有别于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创立的符号学,突出了符号的三元性,提出了符号三分法,对当今的符号学领域影响至深。
本文试图从皮尔士符号学的角度,对清代后妃氅衣的视觉符号系统进行解析,探明清代后妃氅衣中符号的构成关系及其内涵,以期对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以及中式元素在现代时装设计实践活动中的应用有所启发。
一、基于“符号——对象”的符号三分法(一)符号三分法的理论基础符号三分法是皮尔斯符号学理论的重要组成之一,其理论基础是皮尔士现象学的三个范畴理论,即皮尔士认为现象是由性质、事实与思维三个范畴组成的。
性质,被皮尔士认为是第一范畴(firstness),是一种独立的客观存在:如果说第一范畴涉及的是事物自身的性质,那么第二范畴(secondness),就不再局限于这一点,而是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即事实,可以理解为若干无内在逻辑逻辑未来事件的集合。
符号学视野下的满汉服饰文化融合
符号学视野下的满汉服饰文化融合*王昱纯,崔荣荣(江南大学 纺织服装学院,江苏 无锡 214122)摘要:以满汉两民族的服饰为研究对象,从符号学的角度对清朝时期满汉的代表性服饰进行梳理和分析。
通过对满汉两民族服饰文化的变迁研究,反映了清朝满汉服饰融合的趋势。
对服饰融合的符号进行解读挖掘出其深层的内涵,为当代满汉服饰文化的传承和复兴提供参考。
关键词:符号;满族服饰;汉族服饰;满汉融合中图分类号:TS9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3-0968.2019.01.003服饰既是人们的日常生活用品,又是人们表达审美意趣和记录生活的特殊语言,是传承历史和文明的重要载体。
而符号作为人的创造活动的产物,是历史与文化的结晶。
从此角度而言,服饰是典型的符号。
本文从符号学的角度出发,对清朝时期满汉两民族服装的符号系统进行分析解读,挖掘出满汉服饰文化的递进融合,梳理满汉服饰的多层文化内涵。
1 满族服饰符号化能指元素清朝,是以聚居在我国东北地区的满族为主体而建立起来的我国最后一个君主专制的封建王朝。
满族是在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落的基础上形成的。
与农耕文明的汉族服饰对比,在结构和材质上都有着鲜明的差异。
1.1 裘皮的普遍使用满族历居于东北的极寒地带,过着狩猎、采集的生活。
服饰最基本的功能是实用,因此满族服装的首要功能就是能够保暖御寒。
满族的祖先肃慎人就以狩猎和驯养的方式获取大量的猪皮、兽皮等,作为服装的原材料。
穿着皮衣、戴皮帽也是这一时期形成的穿着习惯。
据《大金国志》卷三十九记载:“化外不毛之地,非皮不可御寒,所以无论贫富皆服之。
”《建州闻见录》记载建州女真“冬寒皆服毛裘。
”[1]崇尚裘皮成为了满族服饰最鲜明的特征。
即使之后入关,仍旧以皮毛为贵,对于满族而言,这不仅是保暖的服装材质,也是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女工所织”也只有麻布,不如汉族服饰的纺织材料丰富。
1.2 便于骑射狩猎的习俗Cultural Integration of Manchu-Han Clothing under Perspective ofSemioticsWang Yuchun, Cui Rongrong(College of Textile and Garmen, Jiangnan University, Wuxi 214122, China)Abstract: Taking the costumes of Manchu and Han nationalities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this paper combs and analyzes the representative costumes of Manchu and Han national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emiotics. Through the study of the vicissitudes of Manchu and Han costume culture, it reflects the trend of the fusion of Manchu and Han costumes in the Qing Dynasty. By understanding the symbols of costume fusion, its deep connotation is dug out, providing a reference for the inheritance and revival of contemporary Manchu and Han dress culture.Keywords: symbol; costume of Manchu; costume of Han; fusion of Manchu and Han nationalities*基金项目:江苏省社科项目“江苏省江淮地区民间服饰技艺的活态保护与传承研究”(16YSB007)。
符号学视角下的清朝宫廷服饰纹样特征分析
符号学视角下的清朝宫廷服饰纹样特征分析
袁蓓;王小平;初建杰;葛畅
【期刊名称】《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0(030)001
【摘要】从清朝宫廷服饰纹样的符号化过程,指示行为和系统化的角度剖析了清朝宫廷服饰纹样的符号属性及特点.将符号学作为研究清朝宫廷服饰纹样的理论工具,对清朝宫廷服饰纹样的造型、色彩、构图方式传达寓意等进行研究和分析.同时提出了将纹样符号转化为设计元素,更好的融人设计中.
【总页数】4页(P53-55,81)
【作者】袁蓓;王小平;初建杰;葛畅
【作者单位】西北工业大学,机电学院,陕西,西安,710072;西北工业大学,机电学院,陕西,西安,710072;西北工业大学,机电学院,陕西,西安,710072;西北工业大学,机电学院,陕西,西安,71007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O-05
【相关文献】
1.符号学视角下的明清龙凤服饰纹样研究 [J], 许仲林
2.符号学视角下明晚期宫廷应景丝绸纹样的解析 [J], 雷文广;
3.符号学视角下明晚期宫廷应景丝绸纹样的解析 [J], 雷文广
4.基于符号学视角下的侗族服饰纹样解析 [J], 赵茜
5.基于符号学视角的清朝官服补子研究 [J], 魏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析清代服饰装饰纹样
浅析清代服饰装饰纹样
清代是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一个时期,服饰装饰纹样在这个时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和
变化。
清代服饰装饰纹样主要分为宫廷服饰、民间服饰以及士人服饰三类,其中又以宫廷
服饰最为繁华华丽。
一、宫廷服饰
清代宫廷服饰的装饰纹样主要是内宫的袍褂、衣裙等等,这些服饰在造型上较为复杂、繁琐、细致,而且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意蕴。
其中最为典型的有龙袍、凤冠、蟠龙袍等等。
这些服饰上的纹样主要是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贵族象征,如云、龙、凤、蝴蝶、荷花等等。
二、民间服饰
清代民间服饰的装饰纹样比起宫廷服饰来说稍微简单一些,在形式上也相对比较自然、随性,但是在细节的处理上也非常考究。
在传统的繁琐复杂的宫廷服饰与朴素自然的皮草
服饰之间,民间服饰则成为了一个中间的过渡。
其中最具特色的是北方少数民族的服饰,
其装饰纹样更富于野性和原始感,如鸟、兽、草等等。
三、士人服饰
清代士人的服饰与宫廷服饰同样具有形式上的复杂和繁琐,以及贵族象征,这也是他
们用来展现身份地位的一种方式。
但是和宫廷服饰相比,士人服饰的装饰纹样相对更简洁,更加强调色彩的搭配与配比。
其中最典型的就是绸缎、锦缎等等质地的服饰,其上的纹样
一般是一些与文学、诗词、书画等等相关的图案,如葫芦、虫、竹、石、松等等。
总的来说,清代服饰装饰纹样在造型和构图上都具有严谨、准确而具有文化意蕴的特征,同时也在色彩、细节方面不断进行创新。
这些传统的服饰文化及其多样化的纹样也为
我们了解古代文化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浅析清代服饰装饰纹样
浅析清代服饰装饰纹样清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因为在这个时期的社会、经济、文化各个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并从根本上影响了中国的未来。
同时,清代的服饰装饰纹样也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重要话题。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清代服饰装饰纹样进行浅析。
清代服饰的特征清代的服饰以明朝时期的服饰为基础,但在设计、用料、制作工艺等方面进行了改良和调整。
清代服饰主要包括头饰、上装、下装、鞋袜等几个部分。
其中头饰主要有官帽、小帽、头巾等,上装有袍、褂、衫等,下装有裤、裙等。
而在服饰装饰纹样的设计上,清代也有着独特的特点。
清代服饰的装饰纹样非常多样化,包括刺绣、织锦、织花、织水波、织缎等等。
其中,刺绣是清代服饰上最常见的一种装饰纹样,因为它不仅可以美化服装,还可以起到防御破裂的作用。
刺绣的纹样更是多种多样,有兽头、兽面、人物、花草等。
除了刺绣以外,清代服饰上还有很多其他的装饰纹样。
比如织锦,它是一种用金属线和彩色绸缎织成的花纹,常常用来装饰龙袍和御服。
而织花则是一种在绸缎上织出花朵的技法,常常用在妇女服饰上。
此外,织水波则是一种用不同颜色的绸缎织成的水纹,常常用来装饰男子、女子的长袍。
而织缎则是一种织带特殊处理的面料,可以用来制作各种高级服饰。
清代服饰的颜色也非常丰富,其中以暗红色、暗蓝色、黄色、紫色最为常见。
这些颜色都是属于清代服饰的特定配色范围内,比较符合当时的审美习惯。
同时,在清代服饰上还常常可以看到各种采用金线、银线、色线相互交织的花纹,使得清代服饰更加华丽、奢侈。
总结清代服饰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的服饰,它继承了明朝时期的传统,又在设计、用料、制作工艺等方面进行改良和升级。
同时,清代服饰的装饰纹样非常多样化,包括刺绣、织锦、织花、织水波、织缎等等。
这些装饰纹样都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点,反映了当时的审美习惯和文化背景。
清代宫廷服饰中的纹样与寓意解读
清代宫廷服饰中的纹样与寓意解读Interpretation of Patterns and Symbolism in QingDynasty Court ApparelDeep within the extravagant splendor of the Qing dynasty, one finds a tapestry of intricate patterns and symbols embroidered onto court apparel. These aren't just decorative elements; they carry rich cultural meanings that reflect the era's profound values and beliefs. Let us delve into their mystery and understand their symbolism.The dragon motif stands as the paramount symbol of imperial authority. It embodies majesty and strength, often seen writhing gracefully across robes or crowns. Dragons were believed to possess supernatural powers, making them an apt representation of absolute rule. Their scales are meticulously detailed, each scale reflecting the artisan's skill and dedication.Equally important is the phoenix motif, which represents femininity, elegance, and harmony. Often paired with the dragon, it signifies the union of Yin and Yang, the complementarity of masculine and feminine forces in maintaining social order. The elegant curves of its plumage add grace and beauty to any garment.Other motifs such as clouds, waves, mountains, flowers, birds, and butterflies all contribute to creating a picture-perfect landscape on fabric. Each element conveys specific messages: clouds represent Heavenly blessings, whileflowers symbolize prosperity and fertility. Butterflies dance gracefully, embodying joy and lightness of heart.But beyond aesthetics, these patterns hold deeper significance. They were used by the emperor and his courtiers to communicate their status, rank, and affiliations visually. Different pattern combinations denoted different offices and responsibilities. In essence, they functioned like silent badges of honor and authority.Furthermore, these designs served as a medium for storytelling and ideological dissemination. Through symbolic representations, royalty communicated moral lessons, virtues, and aspirations to the general populace. This practice not only solidified their grip over power but also fostered a sense of cultural unity among diverse ethnic groups under the Qing dynasty's reign.In conclusion, the patterns found in Qing dynasty court apparel are more than mere decorations—they are living testimonies to an era's culture, values, and aspirations. By understanding their symbolism and interpretations, we gain insights into how visual language shaped identity politics during this tumultuous period in Chinese history.。
大清宫廷服装风格赏析
大清宫廷服装风格赏析摘要:作为游牧民族,清朝服饰呈现出很强的游牧民族特色。
作为封建王朝,清代的服饰也体现出繁缛的艺术风格和浓厚的封建意识。
长期的满汉文化交融对服装也产生了很大影响。
正是基于这样一个复杂的社会背景,本文对清朝服饰的特点以及服饰所体现出的政治内涵进行了详细梳理。
关键词:权力符号,色彩,典制,服装内涵,龙纹,补服,云纹一.权力符号(1)龙纹龙纹“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在进入阶级社会以后龙成为代表权势和等级的符号,龙袍成为天子的象征,龙成为代表皇室富贵与权利的符号之时,其面貌也转而变得威严、富丽堂皇起来。
体造型形式为曲线形,这种韵律的动感将帝王的威严与至高无上的权力展现的淋漓尽致。
龙纹主要有“C”和“S”两种曲线形式,其中正龙、团龙纹样为“C”形曲线;行龙纹样为“S”形曲线且动感极为强烈。
二是构成模式,据《大清会典图》规定:皇子,龙褂用石青色,绣五爪正面金龙四团,两肩及前后各一团,间以五彩;帝服的龙补,是胸前绣一正龙,即绣龙头正面龙身则盘旋成团,似乎是稳坐江山的象征,其意义要比历代升龙图案显得尊贵。
因此可将构成模式大致分为:自由模式、对称模式、适合模式及组合模式。
三是纹样的形式美法则,从视觉感受的角度来分析,龙纹的形态包含了诸多对立统一因素,在形态构成上融进了统一与变化、均衡与稳定;在造型上以曲线为主,形体的主要部位则以优美的曲线构成,龙形在自由度上的“三弯九转”、“盘曲回旋”、“腾越潜伏”的运动姿态,形成了动静、刚柔的强烈对比,从而产生了庄严整齐的感觉。
(2)补服补服图案作为清朝官员品级的徽识,体现了文官武将的等级差别。
文官补服纹样为禽,武官补服纹样为兽。
官员的品位是:文官一品为仙鹤;二品为锦鸡三品为孔雀;四品为云雁;五品为白鹇;六品为鹭鸶;七品为紫鸳;八品为鹌鹑;九品为练雀。
武官一品为麒麟二品为狮;三品为豹;四品为虎;五品为熊;六品为彪;七品、八品为犀牛;九品为海鸟。
首先,在造型方面补服纹样属于方形构图,整体造型非常规则。
从符号学角度解析清代帝王服饰中龙纹图案的审美意味
收稿日期:2017-01-06作者简介:许仲林(1980-),女,安徽合肥人,安徽宿州美术与设计学院讲师,硕士。
基金项目:2016安徽省社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徽剧背景下的动漫造型研究”(SK2016A0103)、安徽省社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项目“安徽畲族服饰文化艺术与传承保护研究”(SK2015A571)、宿州学院校级平台一般项目“灵璧石纹样在女装装饰工艺上的应用研究”(2015ykf09)阶段性成果符号是被人们认为具有携带意义的感知,符号学是指研究意义活动之语言的学说。
而符号本身就是意义,无符号即无意义,所以符号本质上是表示一个意义,而非实在的物体,符号学也即意义学。
符号包含能指和所指两个层面,其一,能指即现实的符号。
其二,所指与能指的统一艺术符号。
结构主义创始人弗迪南·德·索绪尔把语言的表现指标称之为能指,意义指标称之为所指,并把将两者连结成不可分割的整体单位称之为符号。
任何有意义的活动和存在物的发展变化以及表达意义的载体都是符号化的过程,理论学家赵毅衡在1993年把符号学定义为:“关于意义活动的学说”,并给出了符号的定义。
即“符号是被认为携带意义的感知:意义必须用符号才能表达,符号的用途是表达意义。
反过来说,没有意义可以不用符号表达,也没有不表达意义的符号。
所以服饰的图案纹样也是一种符号语言,是记载服饰语言发展的的特殊符号,表达服饰的历史演变过程。
有关龙的起源民间有几大传说,即图腾兼并说、神话动物说、超自然力量影响说等等。
一、作为符号的龙纹形态的发展与变迁龙纹的起源、发展及造型的稳定都有着非常明显的符号线索,远古时期的龙纹已经具有符号的意义,作为符号的标识意义大于其文字的解说意义与审美意义,在中国元代之前,龙纹大都具有符号的意义,是部落的标志也是图腾的标识,在商代、汉代龙纹作为图腾的崇拜开始减弱,龙纹转而在青铜器和玉器上广泛运用,其符号的意义与文字等同,到了秦汉时期,龙被确立为皇权的象征,对龙纹样的使用进行了限制,龙纹作为皇权的符号意义已经非常明确了。
《清中期宫廷服饰装饰纹样的考证及衍生设计研究》
《清中期宫廷服饰装饰纹样的考证及衍生设计研究》一、引言中国封建社会晚期的清王朝,特别是清中期,在艺术与工艺的融合中孕育了丰富而精致的宫廷服饰文化。
这些服饰不仅体现了皇家的尊贵与威严,更承载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本文旨在通过对清中期宫廷服饰装饰纹样的考证,探讨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并以此为基础进行衍生设计研究。
二、清中期宫廷服饰装饰纹样的历史背景及文化内涵1. 历史背景清中期,国家经济繁荣,工艺美术取得了巨大发展。
在这一时期,宫廷服饰装饰纹样充分展现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工艺的精湛技艺。
其图案丰富多样,以龙凤纹样为主,同时融合了各种动植物、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等元素,具有强烈的装饰性和象征性。
2. 文化内涵在纹样的选择和设计中,往往融入了特定的文化寓意和象征意义。
如龙纹代表皇家的尊贵与威严,凤纹则代表皇后等女性的地位与美貌。
此外,云纹、花饰等也寓意吉祥、和谐与幸福。
这些纹样在服饰上的运用,不仅彰显了皇家的威仪,更传递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
三、清中期宫廷服饰装饰纹样的特点与风格1. 特点清中期宫廷服饰装饰纹样以细腻、精美、寓意深远为特点,图案设计丰富多样,色彩鲜艳明快。
在纹样的构图上,注重对称与均衡,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观念。
同时,纹样在细节处理上极为讲究,无论是线条的流畅度还是色彩的搭配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
2. 风格清中期宫廷服饰装饰纹样的风格以华丽、典雅为主,体现了皇家的尊贵与威严。
在纹样的选择上,注重吉祥、富贵、长寿等主题的体现,如龙凤呈祥、万寿无疆等图案,寓意着皇家的福寿康宁和国家的繁荣昌盛。
四、清中期宫廷服饰装饰纹样的衍生设计研究1. 设计思路在深入研究清中期宫廷服饰装饰纹样的基础上,我们可以从中汲取灵感,将其与现代设计元素相结合,进行衍生设计。
例如,可以将传统的龙凤纹样与现代简约风格相结合,形成一种既有传统韵味又不失现代感的设计风格。
同时,我们还可以将纹样中的吉祥寓意与现代生活相结合,设计出更具现实意义的产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符号学视角下的清朝宫廷服饰纹样特征分析作者:袁蓓王小平初建杰葛畅摘要:从清朝宫廷服饰纹样的符号化过程,指示行为和系统化的角度剖析了清朝宫廷服饰纹样的符号属性及特点。
将符号学作为研究清朝宫廷服饰纹样的理论工具,对清朝宫廷服饰纹样的造型、色彩、构图方式传达寓意等进行研究和分析。
同时提出了将纹样符号转化为设计元素,更好的融入设计中。
关键词:符号学;清朝宫廷服饰;纹样;特征“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
服饰图案是人类记录生活经验和表达审美意识及寄托精神、信仰的特殊语言,是传承与文明的重要载体,就此角度而言,服饰图案则是种极其典型的符号。
随着“风”的席卷,清朝宫廷服饰在当今已不仅仅代表服饰文化,它已成为了中国元素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作为符号的清朝宫廷服饰纹样完整的符号系统包括符号化与指示行为两个层次。
世界上的任何符号,无论是用于分析的推理性符号,还是用于表现情感的表征性符号,必定经历过符号构建与运用的过程。
符号化是符号的构建,相当于语汇的形成,指示行为是符号的使用,相当于特定的言语,它们共同构成一个语言系统。
符号学中所指的符号必须是能指和所指的双面体,应具有表现层面和抽象的内容层面,表现层面称为“符号表现”或“符号形式”,也称“能指”;内容层面称为“符号内容”也称“所指”。
在符号学过程中实现的人类对符号的创造,对符号形式进行赋义、赋值,使符号形式具有对应的符号内容。
纹样本是由构图、线条、色彩等能指成分构成,它的寓意即所指表现的是一个民族丰富的文化内涵、精神信仰的寄托和表达。
就皇家和皇权而言,国盛民强王道仁政就是封建统治的者最高目标。
清朝时期纹样达到顶峰时期,其宫廷服饰纹样综合运用了、、文学、历史、风俗、宗教和民间传说等各方面因素作为构思的基础。
778在线清朝宫廷服饰纹样的本质可以概括为功能基础、符号意义及审美价值三个方面。
纹样作为当时社会思想、观念存在的表现形式,具有装饰性、象征性和寓意性。
清朝宫廷服饰纹样具有符号功能的作用。
从符号学构成的角度研究纹样特征、符号学包括语义学、语构学和语用学三个部分。
语义学研究符号传达的寓意、社会思想,即研究纹样元素传达的文化内容、象征意义;语构学研究符号之间的关系,即研究其纹样元素间的组合规则;语用学研究符号与使用者的关系问题,即人类对纹样的解读。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语构学和语义学两个方面提取纹样特征。
清朝宫廷服饰纹样的本质可以概括为功能基础、符号意义及审美价值三个方面。
二、清朝宫廷服饰纹样符号学分析清朝宫廷服饰纹样十分丰富多样,主要包括十二张纹样、龙纹、水纹、补服纹样、吉祥纹样、云纹、边缘纹样七种。
本文以最具代表性的龙纹、补服纹样、云纹为例,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分析。
1.形式特征分析(1)龙纹“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在进入阶级社会以后龙成为代表权势和等级的符号,龙袍成为天子的象征,龙成为代表皇室富贵与权利的符号之时,其面貌也转而变得威严、富丽堂皇起来。
在清朝宫廷服饰纹样中,主要有正龙、行龙、团龙纹样,期间饰以五色云龙。
一是造型方面,龙的整体造型形式为曲线形,这种韵律的动感将帝王的威严与至高无上的权力展现的淋漓尽致。
龙纹主要有“C”和“S”两种曲线形式,其中正龙、团龙纹样为“C”形曲线;行龙纹样为“S”形曲线且动感极为强烈。
二是构成模式,据《大清会典图》规定:皇子,龙褂用石青色,绣五爪正面金龙四团,两肩及前后各一团,间以五彩;帝服的龙补,是胸前绣一正龙,即绣龙头正面龙身则盘旋成团,似乎是稳坐江山的象征,其意义要比历代升龙图案显得尊贵。
因此可将构成模式大致分为:自由模式、对称模式、适合模式及组合模式。
三是纹样的形式美法则,从视觉感受的角度来分析,龙纹的形态包含了诸多对立统一因素,在形态构成上融进了统一与变化、均衡与稳定;在造型上以曲线为主,形体的主要部位则以优美的曲线构成,龙形在自由度上的“三弯九转”、“盘曲回旋”、“腾越潜伏”的运动姿态,形成了动静、刚柔的强烈对比,从而产生了庄严整齐的感觉。
(2)补服纹样补服图案作为清朝官员品级的徽识,体现了文官武将的等级差别。
文官补服纹样为禽,武官补服纹样为兽。
官员的品位是:文官一品为仙鹤;二品为锦鸡三品为孔雀;四品为云雁;五品为白鹇;六品为鹭鸶;七品为紫鸳;八品为鹌鹑;九品为练雀。
武官一品为麒麟二品为狮;三品为豹;四品为虎;五品为熊;六品为彪;七品、八品为犀牛;九品为海鸟。
首先,在造型方面补服纹样属于方形构图,整体造型非常规则。
其次,补服纹样的整体构成模式是以具象生物为主体,不同等级的生物饰有不同的纹饰。
例如,清文二品官补子(盘金线补),锦鸡、海水、江涯、太阳(珊瑚珠绣)、祥云、曲水纹样(贯穿线状植物纹),清文五品官补子(盘金线补),白鹇、海水、江涯、太阳、祥云、曲水纹样(贯穿线状植物纹)。
在构成模式上补服纹样采用了对称模式、叠加模式、连续重复模式、组合模式。
第三,补服纹样在造型模式和构成模式中采用了统一与变化、对称与平衡、对比与调和的法则,使复杂的补服图案显得稳定、庄严、整齐。
(3)云纹在我国古代观念中,云行天空亦即为天。
云为神仙驾乘飞升的工具,也是滋润万物的雨水来源,具有丰厚的文化意义。
因此云素来被视为吉祥的象征,有“祥云瑞日”之说。
日趋精致和复杂的云纹形式演绎,在清代推出了铺张、繁复的叠云纹。
尽管一些传统云纹样式,如卷云、朵云或团云等,在清代装饰中并不鲜见,但叠云纹却是最具时代感的。
在团云纹的基础上,叠云纹以均匀细密的波折曲线、层叠重复的弧旋勾卷和自由多变、连绵不断的组合形式,加以形态上的形成自身的特色。
与明代相比,清代的云纹形态既保持着平面化结构、又表露出对“厚度”的追求,它体现在从内向外涟漪般层层推移扩张的同形反复,这种形式处理,巧妙地赋予图案化的云纹以叠加般的“立体感”。
虽然清代云纹的组合形式自由多变,但总体模式却保持朵云的意象,以便强调云形云态的流转飘逸。
778在线2.意义特征分析清朝宫廷服饰纹样不仅具有装饰作用,更多的是作为统治者权力的象征。
而在上升成为一种符号,代表了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精粹之一。
(1)纹样符号传达的内容纹样是一种装饰,在清朝宫廷服饰纹样传达的重要内容就是等级的差别。
通过不同纹样和色彩的差异来体现等级差别,官员的补服纹样明显的体现出等级。
例如,清武三品官补子(彩绣补),豹海水江涯太阳曲水纹样边框(贯穿以植物纹),小朵花卉;清武六品补子(彩绣补),彪海水江涯蝙蝠(两只),扇子、宝剑、荷花宝瓶、金鱼、牡丹、如意、云、太阳、寿字纹和蝙蝠相间的边框。
另外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权力的象征。
从符号学的角度来讲,清朝宫廷服饰纹样的设计还运用了象征的表现手法即象征性符号。
我们以龙纹为例,其实龙纹本身并不具有权利,在清代官服中,皇帝穿龙袍群臣穿蟒袍,以成为典型范例。
按清朝的服制,龙袍只限于皇帝,而一般官员以蟒袍为贵。
历代器物和服装上都出现过龙的形象,但到了清代用“龙”做天子服装上的装饰和作为皇室器物上的图案,已达到了十分成熟和完美的程度。
团龙,即以龙的正面形象组成团花装饰,有单龙或双龙圆形图案。
用在皇帝的龙袍上,团龙图案一般用于袍服的前胸、后背,以此表现“真龙天子”至高无上的地位。
云龙,是一条或二、三条巨龙在云纹中转动的姿态,由于云纹是用刺绣表现绣线有深有浅,宛如龙身在浩瀚的云海中翱翔。
由于图案变化生动灵活,故这种云龙多在龙袍、室内织物中表现,也经常在建筑、器物上出现。
行龙,这种龙形图案,多作行走状,表现得极为健壮有力,一般多在服装织物中的雕绣和建筑图案中表现。
在龙袍面料中表现为与海浪图案融合在一起的“海水龙”,以及与穿枝莲、吉祥牡丹结合在一起的“穿花龙”,都是清代织物中特有的图案。
除了上述内容以外,清朝宫廷服饰还传达的另外一个重要内容是吉祥寓意。
“吉祥”一词,始见于《易经》:“吉事有群”,“吉”意为善、利,“祥”本通指吉凶的征兆。
可以说真正的吉祥纹样在阶级社会中才得以产生。
清朝时期,宫廷服饰纹样主要有富、贵、寿、禧四类象征吉祥寓意的纹样。
如五福捧寿是民间流传极广的吉祥纹样,以谐音为主的寓意方法,利用“蝠”与“福”谐音,而代表“福”故历来被视为吉样物而广泛用于人们的装饰上。
五只蝙蝠象征五福,中心的寿字,有祝福长寿之意,也有福运拱寿,吉祥祝福之意。
因此,五福之意:一曰寿,二日富,三日康宁,四曰有好德,五曰考终命。
也就是一求长命百岁,二求荣华富贵,三求吉祥平安,四求行善积德,五求人老善终。
(2)纹样传达的文化内涵吉祥文化是一种带有强烈主观色彩的民俗文化现象。
需要有特定的表现手法来表示主观的美好愿望。
在长期的进程中,吉祥文化形成了一套固定的表现手法,也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
而后随着长期的社会发展和历史演变,期间又复合了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诸多因素。
中国文化在思想观念上强调人与的和谐统一,即“天人合一”的思想。
《易·说卦》曰:“立天与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构成了天地、自然、社会一体化的思维模式,并由此统治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审美思想、思维等多个领域。
作为一种审美思想,和谐并不仅仅体现于一种风格,它体现了艺术辩证法的原则。
老子的美学观点与他的整个哲学体系之核心———“道”直接相关。
老子认为“道”是真实存在的事物,是一切存在的根源,是万物之本。
他意识到自然与人、人与社会精神方面的关系,充分肯定了人与自然统一的美是美的最高境界。
在老子美学观点的影响下,清朝宫廷服饰纹样中对自然的模仿体现得十分明显。
因此体现出了自然之美。
3.色彩特征分析清朝宫廷服饰纹样中大量运用中国传统五色(即黑、白、赤、黄、青),其色彩表现是感性得和表象的,强调固有色的强烈对比,夸大了色彩的特性。
从唐朝开始,赤黄色(赫黄为帝王所专用),黄袍也被视作封建帝王的御用服饰,并以品级定袍衫的颜色,即所谓“品色服”。
这种规定一直延续到清朝。
在清朝,官服除以蟒数区分官位以外,对于黄色亦有禁例。
如皇太子用杏黄色,皇子用金黄色,而下属各王等官职不经赏赐是绝不能服黄的。
其次他们还注意色彩之间的相互协调,并采用晕色法,利用明度高度的提高或降低取得纹样的统一色调。
根据上述分析,清朝宫廷服饰纹样有三个鲜明的色彩特征:一是对五色的运用,二是鲜明色彩的对比运用,三是晕色法的运用。
三、结语清朝宫廷服饰图案符号作为丰富多彩的中华传统文化宝库中的重要部分,它的意义远远不限于服饰审美及文化传承,而是作为对于中国民族文化的成因源流的探究、对于民族意识及其文化情结的剖析、对于传统观念体系和社会历史进行深入了解的形式化因素和直观参照系,具有重要的例证价值和研究意义。
以中国元素为主体的设计风潮正在席卷设计界。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观察到,有不少带有中国传统纹样或传统色彩的产品。
这是以中国设计为主的必然的发展方向,但中国元素的融入不是表面的机械的模仿,而是要达到形神合一的完美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