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题》教案文档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无题(相见时难)》教案
教案:《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课程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诵读并背诵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意象及修辞手法;掌握通过诗歌鉴赏分析诗人情感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讨论、解析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引导学生通过诗歌意象理解诗人的情感世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兴趣,培养他们对爱情的珍视与尊重;通过诗歌学习,引导学生感悟人生哲理,提升个人情感修养。
课程准备•教学材料:《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全诗及注释、李商隐生平及创作背景资料、诗歌鉴赏指南、PPT课件、配乐朗诵音频。
•预习任务:学生需提前预习《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尝试理解诗歌大意,并查找李商隐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课程结构一、导入新课(约5分钟)活动设计:•情感导入:播放一段轻柔的音乐,营造浪漫而略带忧伤的氛围,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情感世界。
•背景介绍:简要介绍李商隐的生平及创作背景,特别是他坎坷的爱情经历,为理解诗歌奠定基础。
•设疑激趣:提问:“‘相见时难别亦难’这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你认为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诗歌诵读与初步感知(约10分钟)活动设计:•示范诵读:教师首先进行配乐朗诵,注意节奏、韵律和情感表达,为学生树立榜样。
•学生跟读:学生跟随教师轻声诵读,逐步熟悉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分组诵读:学生分组进行诵读比赛,每组选出一名代表进行展示,教师给予点评和指导,强调诗歌中的情感表达。
三、诗歌解析与意象分析(约20分钟)活动设计:•整体解读:教师引导学生逐句解析诗歌,理解每句诗的大意,注意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意象分析:重点分析诗歌中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等意象,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意象背后的深层含义,如春蚕吐丝象征爱情的执着与奉献,蜡炬成灰象征爱情的坚贞与牺牲。
•修辞手法:讲解诗歌中的比喻、象征、对仗等修辞手法,引导学生体会这些手法在诗歌表达中的作用,如通过比喻增强诗歌的形象性和感染力,通过象征深化诗歌的主题和意境。
九年级语文上册《无题》教案、教学设计
4.培养学生勇于表达自己观点的勇气,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
5.增强学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全面提高。
-诗歌表达了哪些情感?
-你最喜欢诗中的哪一句?为什么?
-诗中的意象有哪些?它们起到了什么作用?
2.各小组展开讨论,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给予评价和补充,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课堂练习
1.仿写:请学生仿写一首以《无题》为题的诗歌,要求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感。
4.能够准确把握课文中的意象,理解作者如何通过意象表达情感,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5.学会通过课文学习,进行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见解,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以下过程与方法:
1.通过引导、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与互动。
2.采用分组合作、角色扮演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8.评价反馈,关注成长:
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多方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鼓励学生持续进步。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展示李商隐的画像和简介,让学生对作者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李商隐的诗作,如《锦瑟》、《夜雨寄北》等,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通过比喻,描绘无私奉献的精神。
《无题》原创教案-教学文档
《无题》原创教案教学目标1.领会诗歌中所表达的身受阻隔的痛苦和心有默契的喜悦和悲喜交集的心理。
2.理解诗的艺术特色。
教学设想(一)教学重点领会《无题》中所表达的身受阻隔的痛苦和心有默契的喜悦和悲喜交集的心理。
(二)教学方法诵读、赏析(三)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由“李杜”→“小李杜”→课文二、初步感知1.介绍作者李商隐,字义山,号玉谿生,又号樊南生。
原籍怀州河内,晚唐著名诗人。
与村牧一起并称“小李杜”。
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善于用典尤其以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历来为人们所传诵,表现了语言的艺术魅力。
李商隐的作品中,最为人传诵的是他的爱情诗,这类诗或名《无题》,或取篇中两字为题,以“无题”名诗是李商隐的一大创造。
据说以“无题”命名主要出于两方面的考虑:一是因为诗中所写的男女情爱,在那个时代未便向人明言,二是因李商隐一生中在牛李党争的夹缝中求生存,对朋党倾轧深深忧惧,故凡有政治感触,多拖以男女情事,为避嫌疑,干脆题为“无题”。
2.找出诗中押韵的字,并说明押什么韵?3.找出诗中的对偶句,并加以分析。
4.借助注释,理解诗的大意。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白花残。
见面的机会真是难得,分别时也难舍难分,况且又兼东风将收的暮春天气,百花残谢,更加使人伤感。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春蚕结茧到死时丝才吐完,蜡烛要燃完成灰时象泪一样的蜡油才能滴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女方早晨妆扮照镜,只担忧丰盛如云的鬓发改变颜色,青春的容颜消失。
男子晚上长吟不寐,必然感到冷月侵人。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对方的住处就在不远的蓬莱山,却无路可通,可望而不可即。
希望有青鸟一样的使者殷勤地为我去探看情人,来往传递消息。
5.朗读,背诵。
三、赏析诗歌1.诗人写了哪些意象?东风,百花,春蚕,蜡炬,晓镜,云鬓,月光,蓬山,青鸟。
2.它们是些怎样的意象,诗人是怎样描写的呢?东风是无力的;百花残败凋零;春蚕到死它的丝才到尽头;蜡炬燃成灰烬,泪水方才流干;镜子里的人是愁容满面,鬓发脱落;月光是寒冷的,和“我”一样的孤寂;蓬山是神话里的仙山,缥缈不定;青鸟是作为“我”的使者出现的。
《无题》 教学设计
《无题》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文本的基本内容,掌握关键的词汇和语句。
提高阅读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能够准确把握作者的意图和情感。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阅读、小组讨论和课堂分享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感受文本中所蕴含的情感和思想,激发学生对生活、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文本的深层含义,分析文中人物的形象和性格特点,体会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语言风格。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从文本中获得启示,将其与自身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和感悟。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文本中的重点词汇、语句和段落,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2、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和见解,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和碰撞。
3、引导启发法通过提问、引导等方式,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教学过程1、导入(1)通过展示一段与文本主题相关的视频或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2)或者讲述一个与文本相关的小故事,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入学习状态。
2、初读文本(1)学生自主阅读文本,标注出生字词和不理解的语句。
(2)教师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讲解生字词的读音、意思和用法。
3、精读文本(1)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文本的主要内容、结构和主题。
例如:文章主要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作者是如何组织材料的?文章的主题是什么?(2)学生分组讨论问题,然后每组派代表发言,分享小组的讨论结果。
(3)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和总结,进一步深化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4、研读文本(1)分析文中人物的形象和性格特点,探讨人物的行为动机和心理活动。
例如:文中的主人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性格有哪些特点?他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选择?(2)体会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语言风格,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和技巧。
苏教版高二下册语文《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教案
教案设计:《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深度鉴赏与教学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诵读并背诵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理解诗词中的关键词汇及典故,掌握诗词的基本结构和韵律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诗词朗读、意境分析、小组讨论、情感探讨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诗词鉴赏能力和文学审美素养,提高语言表达和思维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理解并感悟诗人在爱情中的深情厚意和无奈,培养珍惜眼前人、珍惜情感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诗词内容,体会诗人对爱情的执着与无奈,以及诗词中表达的复杂情感。
•难点:分析诗词中的象征、隐喻等艺术手法,以及这些手法如何服务于主题表达,理解诗词深层的意境和情感内涵。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包含诗词原文、注释、背景资料、相关图片及音乐)•学生预习材料(诗词原文、作者简介、时代背景简介)•小组讨论任务卡•诗词朗诵音频或视频示例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约5分钟)•情境创设:播放一段古典音乐,如古筝或琵琶曲,营造一种古典而深情的氛围。
•教师引言:“爱情,自古以来就是诗人笔下永恒的主题。
今天,我们将走进唐代诗人李商隐的心灵世界,感受他在爱情中的深情与无奈,一起品读他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约10分钟)•李商隐简介:简述李商隐的生平、文学成就及其诗歌特点,如朦胧多义、深情细腻等。
•时代背景:介绍晚唐时期的社会状况,特别是文人墨客在仕途上的坎坷和情感上的波折,为理解诗词提供背景支持。
(三)诗词朗读与初步感知(约15分钟)1.集体朗读:教师先示范朗读,注意节奏、停顿和情感表达,然后引导学生集体朗读,感受诗词的韵律美。
2.个人朗读:鼓励学生自荐或抽签进行个人朗读,教师点评,强调情感投入和语音语调的变化。
3.初步感知:学生自由讨论,分享初次阅读后的感受,教师归纳整理学生的初步印象,引导学生关注诗词中的关键词汇和意境。
九年级语文上册《无题》优秀教学案例
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借鉴他人的意见,共同完成讨论任务。
(四)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会邀请各小组代表汇报讨论成果,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补充。然后,对《无题》这首诗的主要内容、艺术特色和文化内涵进行总结,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把握诗歌的意境、情感和修辞手法。
九年级语文上册《无题》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无题》是九年级语文上册中的一首经典诗歌,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时光流转中的美好与无奈。在教学这首诗时,我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为目标,充分挖掘诗歌内涵,引导学生感受生活中的美好瞬间。本案例通过情境创设、互动讨论和创意表达等方式,帮助学生领略《无题》的魅力,激发他们对文学作品的热爱。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使他们在品味诗歌的同时,提升语文素养。
(二)过程与方法
1. 通过情境创设,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所描绘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情感。
2. 运用问题驱动法,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
3. 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提高他们的表达与沟通能力。
4. 创设创意表达环节,鼓励学生运用诗歌元素进行创作,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
4. 文化背景拓展:介绍诗歌创作的时代背(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会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1. 诗句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有哪些?它们分别起到了什么作用?
2. 诗人是如何通过对景物的描绘来表达情感的?
3. 《无题》与《静夜思》在意象和情感上有何异同?
(二)问题导向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设计一系列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歌的内涵。例如:“诗中的意象有哪些?它们分别代表了什么?”“诗人是如何运用修辞手法表达情感的?”等问题。通过问题导向,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他们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充分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使课堂成为充满活力的探究场所。
李商隐无题教案
李商隐无题教案教案标题:李商隐《无题》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通过本课学习,能够了解李商隐的《无题》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和主题,并理解其中的动情之处。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诗歌欣赏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无题》这首诗,培养学生对文学艺术的热爱和情感体验,感受到诗歌的美和力量。
二、教学重点1. 了解李商隐的创作背景和诗歌特点;2. 理解《无题》所表达的情感和内涵;3. 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1. 帮助学生理解《无题》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2.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欣赏能力。
四、教学方法1. 导入法:通过导入相关背景知识,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讲授法:讲解诗词的背景和意义,介绍其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3. 分组讨论法:利用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思维的碰撞和深入分析;4. 归纳总结法:引导学生总结诗词的主题和特点,培养学生的归纳整理能力;5. 示范指导法:通过教师示范诗词的朗读和解读,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诵读。
五、教学准备1. 李商隐《无题》诗歌文本;2. 课堂多媒体设备;3. 学生诗词欣赏笔记本。
六、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李商隐的写作背景和其诗词作品的影响力,引起学生兴趣和思考,准备进入课堂话题。
2. 讲解与分析(15分钟)a) 介绍《无题》的创作背景和李商隐的写作特点;b) 分析诗歌的篇章结构和意象表达;c) 解读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感情表达;d) 引导学生对诗词的主题和内涵进行深入思考。
3. 小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就自己对《无题》的理解展开讨论,激发学生自主思考和交流,培养彼此合作的能力。
4. 总结与展示(10分钟)请学生归纳总结讨论的结果,展示各组学生对《无题》的理解和感受。
5. 朗读与欣赏(10分钟)请学生自愿朗读《无题》,通过音乐和画面的搭配,运用课堂多媒体设备播放相关的艺术作品,引导学生对诗词的美感和情感的体验。
《无题》教案
《无题》教案《无题》教案《无题》教案1教学过程师:请大家打开书P167,按你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遍李商隐的《无题》诗。
生大声或小声读诗,有人最后一句读错字。
师:听了大家的朗读,有两个字需要注意。
看最后一句:“为”读wei4,替的意思。
“看”读kan1,尝试的意思。
学生在书上注音师:好,下面同学再读一遍诗,然后告诉我,这是一首什么诗。
从内容上形式上说都可以。
学生再读诗。
师:谁能说说,这是一首什么诗?生1:离别诗。
师:生1是从内容上来说的。
你应该把句子说完整。
生1:从内容上来看,这是一首离别诗。
师:好。
还有同学能说的更具体么?或者从形式上说说。
生2:律诗。
生3:写在夜里的离别诗。
师:生2是从形式上来说的。
是几言律诗?(生纷纷:七言。
)既然是律诗,我们就要注意对仗,注意第三四联表现的内容。
生3说了写作这首诗的时间是夜里。
(问生3)你是怎么知道的?生3:这里有一句:“夜吟应觉月光寒”。
所以是夜里。
众生纷纷:不是夜里。
一生小声说:是春末。
师:哦,有一个同学说是春末。
你怎么知道?生4:第二句:东风无力百花残。
东风无力是指春天,春末的风无力。
百花残,春末百花凋零。
师:有理有据。
好。
其他同学同意他的分析么?生:同意。
师:同学说这是一首写于春末的离别诗(板书),能不能看出来诗人是和什么人分别呢?生5:朋友。
生6:女朋友。
(其他学生笑)师:既然是女朋友,那么这首诗就是一首写男女分别的恋情诗了。
(众生笑)师:再请同学读两遍这首诗,揣摩一下,告诉我你哪一句读不懂。
生读书。
生7:第三联我不懂。
师:读一读。
生7:“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我不知道“晓镜”“夜吟”什么意思。
师:其他同学知道么?无人举手。
师:没人举手么?那么我们一起来看。
“夜吟”的“夜”指?(夜里)。
“吟”指?(一生答“呻吟”。
众笑。
)师笑:呻吟?夜里病了呻吟?“吟”在古诗中一般指?(众:吟诗)。
夜里对月吟诗,是多么浪漫风雅的事啊,为什么诗人还觉得“月光寒”呢?生8:因为思念,诗人思念朋友,就觉得夜里吟诗都寒冷了。
李商隐无题教案
李商隐无题教案李商隐《无题》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李商隐的背景及其对唐代文学的贡献;2. 理解《无题》的主题和意境;3. 掌握《无题》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技巧;4.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 了解《无题》的主旨和思想内涵;2. 理解《无题》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3. 分析《无题》的结构和语言风格。
三、教学难点1. 理解《无题》中暗示的情感和意境;2. 分析《无题》的表现手法及其与主题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1. 讲授与呈现相结合的方式;2. 分组合作讨论的方式;3. 课堂展示和评价的方式。
五、教学过程1. 课前准备让学生预习李商隐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并了解其在唐代文学中的地位。
2. 导入新课出示《无题》的全文,并问学生是否猜测出了《无题》的主题和意境。
3. 分析全文(1)教师解读请学生先读一遍《无题》,然后教师解读全文的主题和意境。
指导学生将注意力放在诗歌中表现的情感和意境上,引导学生从字面和间接意义上分析李商隐的表达方式。
(2)拓展理解提问:李商隐在这首诗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这些手法有什么作用?师生共同分析并拓展理解。
4. 分组合作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首唐代诗歌,然后分析该诗的主题、意境以及修辞手法,并与《无题》进行对比。
让学生分组展示讨论结果。
5. 总结归纳(1)请几个小组进行学生作品展示,每个小组讲一首诗,解读该诗的主题和意境,以及修辞手法的运用。
(2)教师给出评价和点评,总结归纳学生对唐代诗歌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6.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内容,概括学生掌握的知识点和方法。
七、课后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唐代诗歌或现代诗歌,分析该诗的主题、意境和修辞手法,并写一篇200字左右的读后感。
八、板书设计李商隐《无题》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九、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李商隐的《无题》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了解了唐代诗歌的写作特点和修辞手法。
八年级语文下册《无题》教案、教学设计
-设计创意写作任务,让学生借鉴课文中的词汇、句式进行创作,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
-开展角色扮演、诗歌朗诵等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表现力和自信心。
5.情感渗透,培养价值观:
-通过课文学习,引导学生感悟诗人的家国情怀和人生哲理,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观念。
-结合现实生活,让学生认识到美好品质的重要性,激发他们追求真善美的愿望。
2.学生在分析诗歌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上,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分析和课堂讨论,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
3.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对课文的部分内容产生疑问,需要培养他们敢于提问、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
4.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有待提高,教师应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给予适当的指导和鼓励。
5.能够独立分析课文内容,概括文章大意,提炼中心思想。
(二)过程与方法
在本章节教学过程中,教师将采取以下方法引导学生学习:
1.通过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内容。
2.运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3.采用问题导向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5.参与一次家庭或学校举办的诗歌朗诵活动,选择《无题》或其他李商隐的诗作进行朗诵,注意把握诗歌的节奏、韵律和情感。
6.深入了解古代士人的生活状态和审美观念,撰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研究性报告。
4.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感受诗歌的魅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5.设计丰富的课堂活动,如朗诵、表演、绘画等,多角度、多层面地理解课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尊重、欣赏古典诗词,提高文化素养。
李商隐无题 教案
李商隐无题教案教案标题:李商隐《无题》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李商隐的背景和创作特点;2. 分析《无题》的主题和意境;3.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欣赏能力;4.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无题》的意境和主题;2. 学习诗歌的鉴赏方法;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教学准备:1. 李商隐《无题》的诗歌原文;2. 课件或黑板;3. 学生课前阅读材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图片或音频引入李商隐的背景和创作特点,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二、课堂讨论(15分钟)1. 学生分享对李商隐的了解和对他诗歌的印象。
2. 引导学生分析《无题》的主题和意境,鼓励学生就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等进行讨论。
三、诗歌鉴赏(20分钟)1. 分析《无题》的诗歌结构和韵律,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构成要素。
2. 解读诗歌中的隐喻、比喻等修辞手法,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义和情感表达。
3. 分组让学生互相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四、个人思考(10分钟)1. 学生个人阅读《无题》,思考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2. 学生写下自己对诗歌的评论或感悟,可以是自由写作或诗歌创作。
五、展示和总结(10分钟)1. 学生展示自己的评论或感悟,进行交流和讨论。
2. 教师总结课堂内容,强调诗歌对于情感表达和文学素养的重要性。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阅读更多李商隐的作品,进一步了解他的创作风格和主题。
2. 组织学生进行李商隐作品的创作研讨,培养他们的创作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评估:1. 课堂讨论和个人思考的参与度;2. 学生对《无题》的理解和表达能力;3. 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的提升。
教学资源:1. 李商隐《无题》的诗歌原文;2. 学生课前阅读材料;3. 课件或黑板。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无题》 教案.doc
《无题》教案一、学习目标:1、能有感情的朗读,体会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2、能用诗的语言译读全诗。
3、能理解诗中的美句。
4、能理解诗中的难句。
二、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直接导入,朗读作者介绍,诗的创作背景。
作者介绍:李商隐是我国唐代后期最为杰出的诗人,继盛唐“大李杜”(李白和杜甫)后,他和杜牧并称为“小李杜”。
(学生读)李商隐对于诗歌的贡献,特别在于他所独创的“无题诗”。
这些无题诗音调谐美,深情绵邈,含蓄隐涩,且富于象征和暗示色彩,将唐代诗歌的抒情艺术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峰。
(教师介绍)创作背景:在唐时,人们崇尚道教,信奉道术。
李商隐在十五六岁的时候,即被家人送往玉阳山学道。
其间与玉阳山灵都观女氏宋华阳相识相恋,但两人的感情却不能为外人明知,而作者的心内又奔涌着无法抑制的爱情狂澜,因此他只能以诗记情,并隐其题,从而使诗显得既朦胧婉曲、又深情无限。
(学生读)李商隐所写的以《无题》为题的诗篇,计有二十首,大多是抒写他们两人之间的恋情诗,这首《无题》诗也是如此,并且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篇。
(教师介绍)批注:朦胧婉曲、深情无限(二)一读解其意: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注意节奏,读出感情学生齐读,点评教师范读,学生再读体会学生个别朗读,点评2、要求:用现代语言说说诗的各句的含义,句式要整齐,最好押韵。
3、学生对照注释思考,两两互译。
4、全班交流,点评。
5、归纳:别离之景-别后思念-别后期待(三)二读赏其美:1、问:诗中哪句写得美呢?请思考,并且用笔写下你的感受。
学生体会,批注,交流教师点拨,重点评析颔联颔联品析:颔联连设两喻,“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两个意象的出现,极为熨贴。
“春蚕”自然承上,并用“蚕吐丝”、“蜡流泪”巧妙比喻,用“丝”谐音“思”,用“到死”、“成灰”与“方尽”、“始干”两相对照,妙句天成,传达出刻骨铭心、生死不渝的至情。
缠绵悱恻,炽热浓郁,成为表达坚贞不渝的爱情的千古名句。
《无题》教学设计(精选5篇)
《无题》教学设计(精选5篇)《无题》篇1一、教材分析:《无题》是七年级上半学期的一篇古诗,根据《课程标准》中要求初中学生“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的要求,以及“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我确定了本文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的重难点。
二、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1)了解作者李商隐及其代表作品。
(2) 理解诗中“相见时难别亦难”这句诗中的两个“难”的含义以及“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诗的本意和今天人们常用它来表达的感情。
2、过程和方法:在朗读、自由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结合注释看课文,使学生初步理解诗歌的内容及含义。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古代女子在悲伤与痛苦的爱情之中仍然富有灼热的渴望和坚忍的执着精神以及感受到作者李商隐的诗歌常以清词丽句构造优美的形象,寄情深微,意蕴幽隐具有朦胧婉曲之美。
三、教学重点:1、理解诗中“相见时难别亦难”这句诗中的两个“难”的含义以及“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诗的本意和今天人们常用它来表达的感情。
2、熟练背诵全诗。
四、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正确理解诗中“相见时难别亦难”这句诗中的两个“难”的含义及“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诗的本意和今天人们常用它来表达的感情。
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教学过程:1、导入:由李白、杜甫的诗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说出唐朝有“小李杜”之称的是李商隐和杜牧,从而导入本课。
2、作家、作品简介: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晚唐诗人,与杜牧齐名,称“小李杜”。
其中李商隐的诗风与杜甫更为接近,“唐人知学老杜而得其藩篱者唯义山一人”(王安石语),杜牧的诗风则更近似李白。
《无题》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无题》,了解诗歌的基本特点,掌握诗歌的阅读方法,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探究、讨论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魅力,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诗歌的阅读方法、诗歌的基本特点。
2. 教学难点:诗歌的鉴赏能力、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出示一首优美的诗歌,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
2. 提问:这首诗歌有哪些特点?你是如何欣赏这首诗歌的?(二)新课导入1. 介绍《无题》的作者、创作背景及诗歌内容。
2. 让学生阅读诗歌,提出自己的疑问。
(三)合作探究1. 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以下问题:a. 诗歌的主题是什么?b. 诗歌的语言特点有哪些?c. 诗歌的表现手法有哪些?d. 诗歌的意象有哪些?2.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诗歌鉴赏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意象、表现手法、语言特点等,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拓展延伸1. 教师出示几首与《无题》风格相似的诗歌,让学生进行鉴赏,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2. 学生自由发挥,创作一首具有诗意的作品,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六)总结与反思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诗歌的阅读方法、诗歌的基本特点。
2. 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分享自己的收获。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2. 诗歌鉴赏能力:通过学生的诗歌作品和课堂讨论,评价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观察学生在创作过程中的表现,评价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五、教学反思1.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2.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古诗无题教案大班(3篇)
第1篇年级:大班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 培养幼儿对古诗的兴趣,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
2. 帮助幼儿理解古诗的意境,学会欣赏古诗的美。
3. 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幼儿的口语交际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古诗的意境,感受古诗的美。
2. 学习古诗的朗读技巧,提高朗读水平。
教学难点:1. 理解古诗中的一些生僻字词。
2. 感受古诗中的意境美。
教学准备:1. 古诗《无题》的文本。
2. 与古诗相关的图片或视频。
3. 纸笔等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出示与古诗相关的图片或视频,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2. 引导幼儿观察图片或视频,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你们觉得这幅画或这个视频美吗?为什么?”二、新课导入1. 教师出示古诗《无题》的文本,引导幼儿阅读。
2. 教师提问:“这首古诗叫什么名字?你们能读懂这首古诗吗?”3. 教师解释古诗中的生僻字词,帮助幼儿理解古诗的内容。
三、朗读指导1. 教师示范朗读古诗,引导幼儿注意朗读的节奏和语气。
2. 幼儿跟读古诗,教师纠正发音和节奏。
3. 幼儿分组朗读古诗,教师指导。
四、绘画活动1. 教师引导幼儿根据古诗的意境,发挥想象力,进行绘画创作。
2. 幼儿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创作心得。
五、总结与反思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幼儿回顾古诗的意境和美。
2. 幼儿谈谈自己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3. 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提出改进措施。
教学评价:1. 观察幼儿对古诗的兴趣和参与度。
2. 评价幼儿对古诗的理解程度和朗读水平。
3. 评价幼儿的绘画作品和创作心得。
教学延伸:1. 教师收集更多与古诗相关的图片、视频,丰富教学内容。
2. 鼓励幼儿课后与家长分享古诗的学习心得,提高家长对古诗教育的重视程度。
3. 组织幼儿参加古诗朗诵比赛,提高幼儿的口语交际能力和舞台表现力。
第2篇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古诗的基本特点,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 培养学生朗读、背诵古诗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中职无题李商隐教案(3篇)
课时:2课时年级:中职二年级教材:《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李商隐的生平及创作背景;(2)理解《无题》这首诗的意境、情感及艺术特色;(3)培养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通过朗读、讨论、赏析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2)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爱情的执着追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点:1. 理解《无题》这首诗的意境、情感及艺术特色;2. 鉴赏李商隐诗歌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1. 把握《无题》这首诗的朦胧含蓄之美;2. 分析李商隐诗歌中常见的意象。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介绍李商隐的生平及创作背景;2. 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自主学习1. 学生阅读《无题》这首诗,初步了解诗歌内容;2. 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中的关键词句。
三、合作探究1. 小组讨论:诗歌中的“相见时难别亦难”表达了怎样的情感?2. 小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有哪些?它们分别象征着什么?四、展示交流1. 各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2. 教师点评,总结诗歌的意境、情感及艺术特色。
五、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 强调《无题》这首诗的朦胧含蓄之美。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2. 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深入赏析1. 分析《无题》这首诗中的意象,如“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等;2. 探讨李商隐诗歌中常见的艺术手法,如对比、象征、拟人等。
三、拓展延伸1. 学生阅读李商隐的其他诗歌,体会其诗歌风格;2. 学生结合自身经历,谈谈对《无题》这首诗的感悟。
四、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 强调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色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五、布置作业1. 撰写一篇关于《无题》这首诗的赏析文章;2. 阅读李商隐的其他诗歌,进行对比赏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诗宋词选修《无题》教案学习目标:1、了解李商隐的生平及其诗歌风格。
学习声情并茂地朗诵。
2、把握本文的意象及其传达的意境和情感。
3、把握本文比兴、谐音双关、用典等手法的运用。
4、理解诗人流露离别相思之悲苦、失落、惆怅和对爱情的忠贞、坚忍、渴望。
一、走近诗人李商隐(约813—858年),字义山,号玉谿生,又号樊南生,晚唐诗人,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与杜牧齐名,称“小李杜”。
一生与晚唐四十多年的牛李党争相始末。
初以文采为牛党人令狐楚所赏识。
25岁时举进士后。
次年,李党人河阳节度使王茂元也爱其才,任为书记,并把女儿嫁给他。
但当时的牛(僧孺)李(德裕)党争激烈,令狐楚属牛党,王茂元则属李党。
李商隐此举被视为投靠王茂元,因此被令狐楚之子令狐绹指责为“忘家恩,放利偷合”而受牛党排挤。
此后李商隐卷进两党纷争,既和他们都有交往,又反对两党争权夺利。
牛党主持朝政以后,他遂受冷遇、排斥,以致漂泊四方,最后李商隐满怀报国之志,在悲愤寂寞中死去。
终年四十六岁。
在爱情生活方面,诗人也屡遭不幸。
青年时期,他先后与女道士宋真人、洛阳商人少女柳枝相爱,均以悲剧告终。
与王茂元之女结婚后,夫妻感情甚好,幸福生活不过十余年,妻子因病亡故。
政治和爱情上的双重不幸,使诗人的诗作常寄予着深沉的身世之感。
二、无题诗界定李商隐的爱情诗是最为人们广泛传诵的。
他常取名《无题》,以“无题”作为诗的题目是李商隐的独创。
这类诗并非成于一时一地,大多以男女爱情相思为题材,其中有的可能别有寄寓,也可能以恋爱本事为依托。
情思婉转沉挚,辞藻典雅精丽。
其内容或因不便明言,或因难用一个恰当的题目表现,所以命名为“无题”,这是一类;还有一类无题诗,是用篇首或句中二字为题,如《锦瑟》、《碧城》。
三、无题诗基调浓烈而凄清构成了无题诗的情感基调。
所谓“浓烈”,是说它绝不作浮泛的情语。
所谓“凄清”,就是说,无论诗中的相思与追求是怎样的一往情深、缠绵萦回,那结果却总是伤怀,总是无望,总是迷茫。
这种基调除了有着时代内涵外,还打上了诗人自己的烙印。
诗人深爱妻子王氏,然而婚后他辗转奔波、漂泊四方,夫妻长年分居。
正届中年,妻子溘然病逝,更使他蒙受了巨大的痛苦。
正是个人的不幸和社会上的爱情悲剧互相融合,才形成了无题诗特有的感情基调。
四、无题诗代表作——《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进入文本:(一)、首联: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赏析1、.比较揣摩两个“难”字有何不同?理解:前者为“困难”,写出情人相见之苦;后者为“痛苦、难受”,写出离别之苦。
1.概括首联内容:惜别之苦。
2.理解“东风无力百花残”的作用(包括意境及手法等),理解:点明分离的季节(暮春)及环境(百花凋谢),用“东风无力”和“百花残”营造了离别的悲伤凄凉的意境,借景抒情,以暮春衰残景物映衬别离之情,倍增哀怨。
融情于景,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效果3、古人表送别、分手时,以哀景抒哀情,以乐景抒哀情的诗句有哪些,举例说明:理解:以哀景抒哀情: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难堪冷落清秋节。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以乐景抒哀情: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篷万里征;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等(二)颔联:“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1、此为名句,理解“春蚕”和“蜡炬”两个意象的表情作用?传达怎样的爱情观?理解:手法:“春蚕”、“蜡炬”两个象征意象,运用了比兴(比是比喻,兴为寄托,兴分起兴和寄托两种:先写一个事物(如写景)用来引起某种思想感情,放在开头,具有发端的作用,就是起兴;用这个事物寄托某种思想感情,便是寄托。
‘兴’在表现上比‘比’更曲折幽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也更为深远,耐人回味。
兴和比常常合一,既是兴又是比,「兴中有比」。
)的手法,极为熨贴)。
并用“蚕吐丝”、“蜡流泪”巧妙比喻,用“到死”、“成灰”与“方尽”、“始干”两相对照,妙句天成,表现相思之深和对爱情的忠贞、执着。
,形象贴切,含意隽永。
“方”和“始”强化了这种怀感。
成为表达坚贞不渝的爱情的千古名句。
谐音双关:用“丝”谐音“思”,古人写诗往往借同音字来表示另一种意思。
南朝民歌里使用的尤其多。
南朝民歌《七日夜女歌》“桑蚕不作茧,昼夜长悬丝。
”便是借蚕儿挂下来的丝比作情人心里的牵挂相思之思。
丝瓜(思念牵挂)。
例如:拿莲子的“莲”代替怜爱的“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怜)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拿莲藕的“藕”代替佳偶的“偶”。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情)。
爱情观:忠贞,执着,至死不渝,海枯石烂型2、表示类似爱情观的古代诗词句,你还知道哪些?你心中渴望的爱情是什么的?理解:《上邪!》乐府诗集·鼓吹曲辞“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离思五首其一》唐代.元稹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雁丘词》金代.元好问: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白头吟》作者: 卓文君: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结发为夫妻》苏武诗: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诗经》: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三)颈联:“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1.上面两句写的是诗人自己,下面两句就转到对方女主人公身上了,写她别离后的生活。
此联在写法上有何特点?我们以前学过的哪些诗句有同样的用法:理解:虚写:想象的、梦中的、未来的尚未发生的、过去已经发生的等。
举例: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等等。
2.“但愁云鬓改”怎样理解?“夜吟应觉月光寒”传达出情人怎样的心境?能想象一下早晨和夜晚女主人公有哪些细节化的无聊或忧伤的情景吗?理解:“但愁云鬓改”,早晨起来,因为思念的愁苦,连头发也散乱渐白,形象表达了主人公的离愁之深。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女为悦己者容;自伯之东,首如飞蓬。
)“夜吟应觉月光寒”是诗人想象姑娘感到月光的凄清和寒冷,传达出女主人公孤寂凄凉的心境。
不是光寒而是心寒。
(披衣觉露滋,还寝梦佳期;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今夜谁家扁舟子,可怜楼上月徘徊,海上明月生,天涯共此生,)想象:略:(四)尾联:“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1.理解典故及其作用——见课后注释。
理解:尾联用神话传说来表达自己的美好愿望。
以传说中的仙山---蓬莱山作为对方居处的象征,以王母驾下的青鸟使者代为打探她的下落。
既表达了对心爱之人的劝慰之情,也倾诉了自己绝对没有放弃再次相见的一线希望的恒心与决心,但这个寄希望于使者的结尾,并没有改变“相见时难”的痛苦境遇,不过是无望中的希望,前途依旧渺茫。
原本这两个意象在现实中虚无缥缈、不存在的,一个是仙山,一个是仙鸟,预寄此情难以实现。
这也是一种无奈的忧愁和渺茫。
但即使今次一别却是天涯永隔遥无期,虽今生不能相守,但还有来生,此情、此爱、此心不变。
“前尘往事不可追,一成相思一层灰。
来世化作采莲人,与君相逢横塘水”(谭嗣同夫人李闰)。
现在人们赋予“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什么样的新意?⑴原意:比喻恋人别后相思之苦。
⑵新意:比喻人们为某种理想而执着追求。
例子:重病期间,周总理仍旧坚持工作,在他身上,我们可以领悟到什么叫“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思考:有人说此诗为作者的政治寄托,也有人说此诗纯写爱情,你以为呢?•由于是个语言的多义性以及我国古代“诗言志”的传统,对诗歌的解读会存在一些分歧。
李商隐的这首诗,一般都认为是写爱情的,但也有人认为是写给执政人物,乞求他们援引的。
虽有附会之嫌,但也不是没有根据。
以夫妻或男女爱情关系比拟君臣以及朋友、师生等其他社会关系,乃是我国古典诗歌中从《楚辞》就开始出现的表现手法。
例如,中唐后期的朱庆馀《闺意献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再者,“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又有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崇高人格魅力。
所以说“可以言情”也“可以喻道”。
•艺术特色••1.回环往复的抒情方法。
四联各有侧重,每一联都是一个抒情角度。
开头从相见时难写到离别,表现一对恋人刻骨铭心的相思,痛苦难堪的真情;颔联从自己一方表白对爱情的忠贞不渝,九死不悔;颈联由己及推人,表现恋人双方苦苦思念;尾联化用神话传说,写自己渴望相见的心愿。
•2.比兴手法的运用与谐音双关手法的配合使用。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以春蚕之丝和蜡炬之泪这两个象征性意象,来表现相思之苦和对爱情的坚贞,形象贴切,意境隽永。
•3.婉曲柔密的风格。
全诗感情强烈,但没有外露的句子,而是用委婉绵柔的形式来吐露,或用残春季节的暗示,或用残春蜡炬表现,又用神话假托,呈现婉曲柔密的风格特点。
•4.艺术风格。
深情绵邈,绮丽精工的独特风格。
•小结•这首诗是描写爱情相思最为脍炙人口的名篇,千百年来其影响巨大深远。
颔联以“春蚕”“蜡烛”一对最有表现力的比喻来抒写强烈的相思和至死不渝的爱情,这是全诗最精彩的部分,也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这种忠贞的感情是一种高尚的精神,不管是对爱情、对友情、对工作、对事业都需要。
在悲伤、痛苦之中,寓有灼热的渴望和坚忍的执着精神,感情境界深微绵邈,极为丰富全诗构思巧妙,想象细致入微,比喻精确得当,语言生动精辟、意境优美,如同一支动人的歌,久久留在读者的心上。
让我们再来领略一下这首“爱情的绝唱”——你我的相见是多么的难得,犹如百花盛开须得期遇着春风一度;你我的离别却又那么难舍,好似东风无力想要挽留住百花凋残。
我对你的思念啊,就像那春蚕吐丝,不死则绵延无尽、哪有绝期?我想你的泪流啊,就像那蜡炬燃烧,不灭则长流不止、怎会停息?你早起对镜梳妆时的慵容,是否有着容颜转变的愁虑;你夜晚对月低吟时的孤影,怎经得起清辉遍洒的冷寒。
虽说此去蓬莱仙山的路途并不遥远啊,我却只能烦请殷勤的青鸟去代为探候!拓展无题(其一)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追忆昨夜相会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写今宵相思之情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描写宴会情景。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叙述天亮分别补充:无题诗的意象无题诗中主要包含两个大的意象群类。
一类是从神仙世界、历史传说中摄取的,如蓬山、瑶台、青鸟、紫鸾、仙郎、玉女、宓妃、莫愁一类;一类是从现实生活(主要又是女子的生活)中提出的,如凤尾罗、碧文帐、金翡翠、绣芙蓉、碧鹦鹉、红蔷薇一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