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剧的故事教学设计
姹紫嫣红昆曲教案
姹紫嫣红昆曲教案教案标题:姹紫嫣红昆曲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昆曲的起源、发展和特点。
2. 学习昆曲的基本动作和表演技巧。
3. 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
4. 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教学重点:1. 昆曲的基本知识和技巧。
2. 昆曲的表演要求和艺术特点。
3. 学生的表演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的培养。
教学准备:1. 昆曲相关的音频、视频资料。
2. 昆曲表演服装和道具。
3. 教室内的音响设备和投影仪。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介绍昆曲的起源和发展历史,引发学生对昆曲的兴趣。
2. 知识讲解(15分钟)通过展示昆曲的经典片段和表演技巧,讲解昆曲的基本知识和表演要求。
3. 实践操作(30分钟)分组让学生进行昆曲基本动作的学习和练习,包括手势、步法、身段等。
老师可以示范并指导学生。
4. 表演展示(20分钟)每个小组选择一段昆曲片段进行表演,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学习情况进行创作和演绎。
5. 艺术鉴赏(10分钟)播放昆曲表演的音频或视频资料,让学生欣赏昆曲的艺术魅力,引导他们分析和评价表演。
6. 总结(5分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鼓励学生继续学习和探索昆曲艺术。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参观昆曲表演或请专业演员进行现场指导。
2. 组织学生参加昆曲比赛或演出,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
3. 鼓励学生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戏曲文化,拓宽他们的艺术视野。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实践操作环节的学习情况,包括动作的准确性和表演的自信度。
2. 评价学生在表演展示环节的创意和表现力。
3. 收集学生对昆曲的理解和欣赏的反馈意见。
教案扩展: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兴趣,进一步深入学习昆曲的不同剧目、流派和表演技巧,提升学生的昆曲艺术水平。
昆曲教学活动方案策划
昆曲教学活动方案策划一、活动目的昆曲是中国传统的戏曲艺术形式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表演风格。
本次昆曲教学活动的目的是通过向学生普及昆曲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情感表达能力和表演能力,提高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二、活动时间和地点1. 活动时间:为了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学习和练习,本次昆曲教学活动计划持续两个月,每周在周六进行。
具体的活动时间为每周六上午9:00-12:00。
2. 活动地点:为了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舞台表演场地,活动地点选择在学校的音乐教室和大礼堂。
三、活动内容和安排1. 第一周:昆曲基础知识讲解和舞台表演技巧初级培训- 讲解昆曲的历史、发展和特点,介绍昆曲的基本构成要素和表演形式。
- 学习昆曲的基本舞台表演技巧,包括身体语言、眼神表达和手势动作等。
- 安排小组活动,让学生通过模仿和表演一段简短的昆曲片段来体会昆曲的艺术魅力。
2. 第二周:昆曲音乐和唱腔演唱训练- 介绍昆曲的音乐特点和唱腔表达方式,学习昆曲的基本音乐记谱和音域控制技巧。
- 指导学生演唱昆曲中的经典唱段,让他们通过模仿和演唱来感受昆曲的音乐之美。
- 组织学生合唱昆曲片段,培养他们的集体合作和协调能力。
3. 第三周:昆曲舞台化妆和服饰造型训练- 简要介绍昆曲舞台化妆和服饰造型的基本原则和要求。
- 指导学生学习昆曲的舞台化妆技巧,包括脸谱化妆和眉目描绘等。
- 给学生提供昆曲的服饰道具和造型指导,让他们亲自体验和学习昆曲的舞台装束。
4. 第四周:昆曲角色扮演和表演训练- 介绍昆曲中的不同角色类型和特点,例如生、旦、净、末等。
- 指导学生学习角色扮演技巧,让他们通过模仿和表演来感受不同角色之间的差异。
- 组织学生进行昆曲小品表演,让他们亲自体验昆曲的表演魅力和艺术表达。
5. 第五周:昆曲舞蹈动作和演出编排训练- 讲解昆曲舞蹈的基本动作和表演技巧,包括身体平衡、韵律控制和舞步变换等。
- 指导学生进行舞蹈动作训练,让他们通过模仿和练习来感受昆曲舞蹈的优美和花样变化。
昆曲教学设计
昆曲教学设计第一篇:昆曲教学设计昆曲知识目标:初步了解昆曲,了解南曲北曲的异同以及艺术特色;学唱昆曲,初步感受昆曲的唱腔等特点。
能力目标:欣赏、学唱、感受、《牡丹亭》,《去家乡,望路遥》片段,唤起学生学习昆曲的兴趣。
情感目标:唤起学生学习昆曲的兴趣,激起学生对民族戏曲的热爱以及为昆曲的传承做贡献。
教学难点:学唱昆曲片段一、导入:出示奥运会视频,问:1、你知道以上画面出自什么场景吗?你知道演员唱的是什么曲种吗?你知道演员念的是什么诗句吗?(以上画面展示的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的一个片段,随着改编自唐诗《春江花月夜》张若虚的名句“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唱起了昆曲,拉开礼乐篇章)2、为什么奥运会开幕式为什么选择昆曲,而不选择京剧之类的?(昆曲被誉为世界三大戏曲的源头之一,是我国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特别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被称为“百戏之祖”。
昆剧是中国戏曲史上具有最完整表演体系的剧种,因此,更古老的昆曲更有资格成为中华雅文化的标志性符号而亮相在奥运会开闭幕式上,让世界为之惊艳。
于是一个是人类体魄美的极限,另一个是人类精神美的极致———奥运与昆曲,这两种不搭界的东西,在第29届奥运会人文奥运理念的催化下,在2008年的北京有一次破天荒的因缘际会。
二|、走近昆曲。
(一)、介绍昆剧1、让我一起走近昆曲的世界!(出示昆曲的剧照)介绍昆曲:昆曲又名昆腔、昆山腔,专唱昆腔的剧种称作“昆剧”。
昆山腔早在元末明初之际产生于江苏昆山一带,它与起源于浙江的海盐腔、余姚腔和起源于江西的弋阳腔,被称为明代四大声腔,同属南戏系统。
明朝中叶至清代中叶戏曲中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很多剧种都是在昆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也有“中国戏曲之母”的雅称。
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2、昆曲四大行当生旦净丑称为家门,昆曲的行当不仅提炼了昆曲人物的类型,还各自具备相应的程式化表演,歌舞结合虚实相生的表演形式,反而使演出如行云流水,一无拘束。
《古雅的昆曲》 教学设计
《古雅的昆曲》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昆曲的历史渊源、艺术特点和文化价值。
2、引导学生欣赏昆曲的经典曲目,培养学生对昆曲的审美能力。
3、鼓励学生尝试模仿和表演昆曲的片段,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体验和传承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昆曲的发展历程和艺术特色。
(2)经典昆曲作品的赏析。
2、难点(1)理解昆曲的演唱技巧和表演风格。
(2)激发学生对昆曲的兴趣和传承意愿。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昆曲的基本知识和历史背景。
2、欣赏法:观看昆曲表演视频,直观感受其艺术魅力。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对昆曲的感受和理解。
4、实践法:让学生模仿表演昆曲片段,加深体验。
四、教学过程1、导入(1)播放一段简短的昆曲音乐或表演片段,引起学生的兴趣。
(2)提问学生对昆曲的初步印象和了解程度。
2、知识讲解(1)昆曲的历史介绍昆曲的起源、发展和兴衰,让学生了解其在戏曲史上的重要地位。
(2)昆曲的艺术特点①音乐:讲解昆曲的唱腔、曲牌和伴奏乐器。
②表演:介绍昆曲的行当、身段、手势等表演技巧。
③文学:分析昆曲剧本的文学价值和诗词韵味。
(3)昆曲的文化价值阐述昆曲所承载的传统文化内涵,如礼仪、道德、审美观念等。
3、作品欣赏(1)播放经典昆曲作品,如《牡丹亭》《长生殿》等片段。
(2)在欣赏过程中,适时暂停进行讲解,引导学生关注表演细节和艺术特色。
4、小组讨论(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所欣赏的昆曲作品,分享感受和体会。
(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疑惑,进行共同探讨。
5、实践体验(1)选择简单的昆曲片段,让学生模仿演唱和表演。
(2)教师进行指导和纠正,让学生亲身感受昆曲的魅力。
6、总结(1)回顾本节课所学的昆曲知识和学生的表现。
(2)强调昆曲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关注和了解昆曲。
7、作业布置(1)让学生写一篇关于昆曲的观后感。
(2)推荐学生观看更多的昆曲作品。
五、教学资源1、昆曲表演视频和音频资料。
2、相关的图片、文字资料。
昆曲教案
xx教学目标:1.对昆曲有初步的了解,学唱歌曲,激发学生对家乡昆曲艺术的热爱.2.学唱《牡丹亭》片段,,唤起学生的自豪感,激发学习昆曲的欲望。
教学重点:感受昆曲艺术的博大精深,激发学生对昆曲的热爱教学难点:学唱《xx》片段教学准备:多媒体、服装教学过程:教师一、导入:你了解xx吗?学生学生讨论有关xx的知识二、让我们一起走进昆剧的世界!1、xx剧照2、昆剧的历史:xx,起源于引导交流,主要围绕xx,被誉为戏曲百花园中xx的代表剧目、演的一支奇葩。
奏乐器和主要特色3、昆剧的唱腔:xx、xx唱腔进行。
昆剧,是xxxx的戏曲声腔、剧种。
在历史的演变过程中,昆剧曾经有“xx腔”(简称“xx腔”)、“xx调”、“xx 曲”、“xx”、“南音”、“雅部”等各种不同的名称。
一般而言,着重表达戏曲声腔时用xx腔,表达乐曲、尤其是脱离舞台的清唱时用xx,而将指表演艺术的戏曲剧种,则称做昆剧。
4、了解xx的特色:(1)曲调委婉、唱词xx。
学生模仿(2)服饰隽丽、行当xx。
介绍一套服装(出示实物):了解小生巾、护领、彩裤、厚底靴、披。
xx互动,学生能自主融(3)表演细腻、程式精美。
教师示范表演,学生入教堂中,注意力集中了解“四功”指的是唱、念、学做兰花指、兰花做、打;“五法”指的是手、掌、兰花拳;学习开眼、身、法、步。
关门的动作等。
三、学唱xx1、欣赏《xx》片段:学生欣赏丫鬟学老师一段:“xxxx……”2、学习《xx》片段:学习一句念白:春xx,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学生模仿练习)(教师示范)3、学习一段唱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两人的对话,一下子吸引学生的,唤起学生的自豪感,激发学习昆曲的欲望。
4、示范把念白与唱词连接起来,学生尝试练习。
四、小结xx总结学生讨论成果。
第18课百戏之祖——昆曲-岳麓书社版选修六教案
第18课百戏之祖——昆曲-岳麓书社版选修六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简单了解昆曲的起源、发展历程以及在中国戏曲中的地位;2.能够了解昆曲的舞台布景、道具、服饰等元素;3.能够分析昆曲中的表演技巧和表演形式;4.能够通过观看精彩的昆曲表演,感受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二、教学重点1.昆曲的起源、发展历程及特点;2.昆曲的表演技巧和表演形式;3.认识昆曲中的舞台布景、道具、服饰等元素。
三、教学难点1.对昆曲的表演技巧进行深刻的分析和研究;2.能够把握昆曲表演中的节奏和节奏感。
四、教学过程1. 昆曲的起源、发展历程及特点1.讲解昆曲的起源和发展历程(5分钟);2.分析昆曲的唱腔、表演方式和舞台布景等特点(10分钟)。
2. 昆曲的表演技巧和表演形式1.分析昆曲的表演技巧和表演形式(10分钟);2.观看昆曲表演视频,通过观察和感受,进一步了解昆曲表演技巧和形式(20分钟)。
3. 认识昆曲中的舞台布景、道具、服饰等元素1.分析昆曲中的舞台布景、道具、服饰等元素的作用和意义(10分钟);2.带领学生欣赏昆曲表演视频,重点关注其舞台布景、道具和服饰等元素(20分钟)。
五、教学方法1.讲解;2.观看视频;3.问题导学;4.分析讨论。
六、作业1.了解国内外的其他戏曲形式,利用课余时间欣赏比较,并写一篇心得体会;2.制作一份关于昆曲的信息资料,要求包括昆曲的历史、特点、表演技巧和表演形式等方面的内容。
七、教学反思本课以昆曲为主题,通过讲解、观看视频和分析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全面了解和认识昆曲的起源、发展历程、表演技巧和表演形式等方面,加深对昆曲艺术的理解和感受。
同时,通过让学生制作资料和写心得,提高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需要指出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应重点关注昆曲表演中的节奏感,让学生能够更深刻地感受昆曲表演的艺术魅力。
幼儿园昆曲情韵:传统文化艺术教学案例
幼儿园昆曲情韵:传统文化艺术教学案例《幼儿园昆曲情韵:传统文化艺术教学案例》1. 引言在当今社会,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备受关注。
作为我国的传统艺术之一,昆曲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备受人们的喜爱。
而在幼儿园教育中,如何将昆曲这一传统艺术融入教学,并让幼儿在欣赏中学习,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本文将通过深度和广度兼具的方式,探讨幼儿园昆曲教学的案例,旨在促进传统文化在教育领域的传承和发展。
2. 案例1:昆曲欣赏在幼儿园昆曲教学中,首先要进行昆曲欣赏。
老师可以选择一些经典的昆曲剧目,如《牡丹亭》、《汉宫秋》等,带领幼儿进行观赏。
在观赏过程中,可以适时地向幼儿介绍昆曲的起源、发展历史等背景知识,让幼儿对昆曲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3. 案例2:昆曲体验除了观赏外,幼儿园还可以组织昆曲体验活动。
可以邀请专业的昆曲老师到幼儿园进行昆曲基础动作的教学,如“扇子舞”、“穿针引线”等。
通过这些基础动作的学习,可以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表演欲望,同时也让他们更加深入地了解昆曲艺术。
4. 案例3:昆曲表演在昆曲教学的最后阶段,可以组织幼儿进行昆曲表演。
可以将幼儿分成小组,让他们根据学习的昆曲基础动作,编排简单的表演节目。
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幼儿的团队合作能力,还可以让他们在表演中体会昆曲的魅力,让传统文化艺术得以生动体验。
5. 总结与回顾在本文中,我们通过深入分析了幼儿园昆曲教学的案例,从昆曲欣赏、昆曲体验到昆曲表演,全面地探讨了如何将传统文化艺术融入幼儿园教学。
在幼儿教育中,传统文化的教学不仅能够开阔幼儿的视野,还可以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
我们应该重视传统文化在幼儿教育中的地位,为幼儿搭建更多了解和体验传统文化的机会。
6. 个人观点与理解作为幼儿园教学的一名教育工作者,我认为传统文化艺术教学对幼儿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幼儿园昆曲教学中,不仅可以传承和发扬传统艺术,还可以激发幼儿的学习热情和创造力。
我愿意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如何更好地将传统文化艺术融入幼儿园教学,为幼儿的全面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昆剧的故事教学设计
昆剧的故事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昆剧的故事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昆剧的故事,了解昆剧的起源、特点和发展,了解昆剧在中国传统戏曲中的地位和影响。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演能力,提高学生对戏曲艺术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3.情感目标: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
二、教学内容1.昆剧的起源与发展2.昆剧的特点和表演技巧3.昆剧中经典故事的欣赏和表演三、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通过播放一段昆剧的经典删节片段,引起学生对昆剧的兴趣。
师生共同讨论,学生自由表达自己对昆剧的印象和认识。
2.知识讲解(30分钟)(1)昆剧的起源与发展:教师讲解昆剧的起源和发展历史,包括昆曲的音乐、唱腔、表演形式等特点,以及昆曲在中国传统戏曲中的地位和影响。
(2)昆剧的特点和表演技巧:教师讲解昆剧的特点,如音乐高亢激昂,唱腔独特,表演细腻生动等,并结合视频示例进行讲解。
3.欣赏与分析(20分钟)教师播放昆剧的经典片段,引导学生观赏并分析片段中的表演技巧和情感表达方式。
学生可以根据感受和理解,用自己的话描述对表演的评价和欣赏。
4.合作学习(30分钟)(1)学生自由分组,每组选择一则昆剧的故事,并进行深入研究。
(2)每组学生根据昆剧故事的剧情,设计并表演一段小品或者删节片段,要求包括昆曲的唱腔和动作表演。
(3)每组学生进行小组内评价,根据评价结果进行改进和提升。
5.展示和总结(20分钟)每个小组轮流进行表演,其他学生观看并进行评价和点评。
教师对学生的表演进行总结,强调学生在表演过程中的问题和亮点,并给予建议和指导。
四、教学资源1.删节版昆剧视频片段2.昆剧故事选段的书籍和资料3.学生自带的小道具和服装五、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在欣赏和分析过程中的表现,了解他们对昆剧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3.学生进行小组内评价和改进,了解他们在合作学习中的互动和合作情况。
昆曲文化教案
昆曲文化教案教案标题:昆曲文化教案教案概述:昆曲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中的重要分支,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本教案旨在通过昆曲文化的介绍和学习,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理解,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教学目标:1. 了解昆曲的起源、发展历程和特点;2. 了解昆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3. 学习昆曲表演的基本技巧和动作;4. 培养学生对昆曲艺术的欣赏能力和表演能力;5.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教学重点:1. 昆曲的起源、发展历程和特点;2. 昆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3. 昆曲表演的基本技巧和动作。
教学难点:1. 学生对昆曲艺术的欣赏和表演能力的培养;2. 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的培养。
教学准备:1. 昆曲相关的图片、音频和视频资料;2. 昆曲表演服装和道具(如条件允许);3. 音响设备和投影仪。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特点;2. 提问:你们对昆曲这种艺术形式有了解吗?你们对昆曲有什么印象?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介绍昆曲的起源、发展历程和特点,通过图片、音频和视频资料进行示范和讲解;2. 分析昆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引导学生思考昆曲对于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三、技能训练(30分钟)1. 分组进行昆曲动作的学习和模仿,教师示范并指导学生正确的动作和表情;2. 引导学生练习昆曲的基本技巧,如舞台步法、手势和身体语言等;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表演,鼓励学生展示自己学到的昆曲动作和技巧。
四、欣赏和评价(15分钟)1. 播放昆曲表演的音频或视频,让学生欣赏昆曲的音乐和表演艺术;2. 引导学生对昆曲表演进行评价,包括音乐、舞蹈、表情等方面的表现。
五、拓展延伸(10分钟)1. 鼓励学生了解更多的昆曲表演和演员,介绍昆曲的传承人和经典作品;2. 提供相关的阅读材料和网站链接,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昆曲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沪教版《昆剧的故事》教案1
姹紫嫣红开遍——昆剧的故事市三女中语文组徐萍2004/11/14昆剧的故事刘厚生教学目标:1、了解、学习本文分析与综合的说明方法。
2、通过学习本文,了解昆曲的基本常识,学会欣赏中国传统戏曲。
3、就如何传承民族文化展开思考与讨论,从而拓展学生思维。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继承、传播、发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
课前预习:(1)阅读课文,就文本提出课堂设想;归纳文章要旨,初步了解昆曲的特点。
(2)阅读课外资料,并且自己收集一些关于昆曲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引言:1、播放多媒体课件;2、引出课文二、了解昆曲之美1、通过预习课文,请同学谈谈:(1)以前有没有接触过昆曲?你心目中的昆曲是怎样的?(同学发言)(2)课文介绍了昆曲哪些知识?(3)本文于一般科技型的说明文有何区别——运用综合说明的方法,使文章看来生动活泼,融知识性、趣味性、文学性于一体。
(但是就文本而言,最大的遗憾是缺乏直观性,引出录像《牡丹亭》)2、播放昆曲录像《牡丹亭》,让学生对昆曲之美有一个比较直观的了解。
3、结合录像体会昆曲的特点:(1)昆曲有着极为深厚的文学基础——文学美(2)昆曲有成熟优美典雅舞台艺术体系——音乐美和表演美。
4、教师具体分析《牡丹亭》中“袅晴丝”和“皂罗袍”两段,体会上述两个特点。
三、既然昆曲艺术具有如此巨大的魅力,那么为何会逐渐式微呢?1、文中是怎样概括昆曲走向衰微的原因的?(1)外因:社会动荡,竞争激烈(其他戏曲的兴起)(2)内因:艺术走向凝固保守,没有继续推陈出新。
2、其他戏曲取代昆曲的优势何在呢?观看录像越剧《西厢记》片断,结合沪剧、黄梅戏,请同学谈谈昆曲与其他戏曲的区别,体会昆曲衰微的原因。
教师观点:新兴戏曲更接近于百姓生活;节奏加快,符合社会发展;师法于昆曲,又不拘泥于昆曲,保留了昆曲的优点,加以发展。
3、这两点原因与今天昆曲的境遇有没有异同之处?请你谈谈自己的看法。
4、纵观历史,一代又一代的昆曲人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对昆曲的执著追求,解放初期一出《十五贯》曾经拯救了一个剧种,今天,上海昆剧团又新编了《班昭》,让我们一起走进班昭的心灵世界,去窥视一番她的心路历程。
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大象版选修6教案
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大象版选修6教案一、背景介绍昆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列为中国古典戏剧之一,以其精湛的唱、念、做、打而闻名于世。
2001年,昆曲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昆曲成为国策。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已经不了解昆曲,甚至不知道它的存在。
故而,我们有必要将昆曲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和热爱它。
二、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昆曲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渊源、演出方式、剧目情节以及相关文化内涵,培养学生对昆曲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让他们越发深刻地领会昆曲这一传统戏曲的独特魅力。
三、教学重点1.昆曲的历史渊源2.昆曲的唱、念、做、打技巧和表演方式3.昆曲的剧目情节和相关文化内涵四、教学难点1.昆曲传统表演方式和现代表演方式的比较2.昆曲的文化内涵的深刻理解五、教学内容第一部分:昆曲的历史渊源昆曲,又称昆山戏,起源于明朝正德年间的昆山,发源于江苏、浙江、上海、安徽等地。
据说,昆曲始于黄梅戏、常熟戏和沪剧之后,形成于明代宫廷音乐,大量吸取了南北曲之长,继承了南曲的流畅清新,同时又融合了北曲的雄浑沉厚,形成了昆曲独特的艺术风格。
第二部分:昆曲的唱、念、做、打技巧和表演方式昆曲的表演形式分为唱、念、做、打四个部分。
昆曲唱腔如玉律银丝,仿佛映照着人间三千情感,其中昆腔最为著名。
念是指昆曲的讲唱、吟诵、高低音尤其是吟唱。
做是指舞蹈、行走、动作表演等。
打是指昆曲音乐演奏,包括打击乐器、弹拨乐器、管乐器、弦乐器和打击乐器等。
昆曲的表演方式最大的特点是“半说半唱”,在表演中加入了很多精妙绝伦的唱腔,如用音乐来代替对白等,在演出时给人一种非常独特而自然的美感。
第三部分:昆曲的剧目情节和相关文化内涵昆曲的剧目情节包括传统剧目和新编剧目。
传统剧目通常由四大类剧目组成,即历史剧、宫廷剧、闹剧和传奇剧,代表作品如《长生殿》、《西施》、《牡丹亭》和《碧玉簪》等。
教学设计3:第1课时 古雅的昆曲
第1课古雅的昆曲戏曲是中国传统戏剧的统称。
它包括宋元南戏、宋元杂剧、明清传奇、昆剧、京剧,以及数百种地方戏。
南戏起源于南方,是宋元时期在民间歌舞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南曲演唱的一种戏曲形式。
元朝末年,江苏昆山地区的南戏艺人演唱南曲时,与当地语音和民间音乐相结合,创造出一种南戏清唱新腔调。
这种新腔调的原创歌手是顾坚。
顾坚居住地在千墩,离昆山三十里,属昆山地区,所以人们称这种新腔调为“昆山腔”,简称“昆腔”。
昆腔的名称出现于明初。
昆腔具有婉转悠扬的特征,成为昆曲的灵魂和标志。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下列具体知识:1.昆腔产生的时间、地点和起关键作用的人物顾坚;梁辰鱼将昆腔推上戏曲舞台的重大贡献。
2.昆曲兴盛的具体表现:新剧作不断涌现;表演艺术精益求精;折子戏深受群众欢迎。
【过程与方法目标】运用学唱实践体会法,探究昆曲在“花部”与“雅部”竞争中落败的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昆曲是“近代百戏之祖”。
它体现出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2.不断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进行改革是永葆艺术青春的唯一途径。
【教学重点】昆曲兴衰的原因。
【教学难点】昆腔的特点。
课前准备1、本节课运用图片、幻灯、课件、录像、计算机、白板等多媒体教学设备;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多媒体的演示和示范。
一、导入新课通过一张图片引出今天的主题“古雅的昆曲”二、进入新课第一目从昆腔到昆曲教科书本目介绍了昆曲产生的过程。
昆曲产生的过程中有三个关键点,即昆腔的形成、昆腔的革新和昆腔登上戏曲舞台。
昆腔登上戏曲舞台,标志昆曲的诞生。
教科书正是抓住这三个关键点说明昆曲是怎样产生的。
(1)昆腔的形成戏曲是中国传统戏剧的统称。
它包括宋元南戏、宋元杂剧、明清传奇、昆剧、京剧,以及数百种地方戏。
南戏起源于南方,是宋元时期在民间歌舞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南曲演唱的一种戏曲形式。
元朝末年,江苏昆山地区的南戏艺人演唱南曲时,与当地语音和民间音乐相结合,创造出一种南戏清唱新腔调。
云南昆曲教学设计
云南昆曲教学设计引言云南昆曲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中的一种,是云南省地方特色戏曲艺术形式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表演风格。
在云南昆曲的教学中,我们需要设计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以提高学生对云南昆曲的了解和欣赏。
本文将从云南昆曲教学的重要性、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估等方面进行详细的探讨,并提出一份符合实际的云南昆曲教学设计。
一、云南昆曲教学的重要性1.1 传承和弘扬地方文化云南昆曲作为云南省的传统艺术形式,是当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云南昆曲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和传承云南地方文化,进一步弘扬地方特色和民族精神。
1.2 培养学生的艺术兴趣和审美能力云南昆曲的独特韵味和精湛表演技巧吸引着众多观众,通过学习云南昆曲,可以培养学生的艺术兴趣和欣赏能力,提高他们对戏曲艺术的理解和喜爱。
1.3 培养学生的舞台表演能力云南昆曲是一种舞台表演艺术,通过学习云南昆曲,可以培养学生的舞台表演能力,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
2.1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云南昆曲的发展历史、表演形式、剧目选段等方面的知识,掌握云南昆曲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技巧。
2.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舞台表演能力,提高他们的表演技巧和表达能力,使他们能够在舞台上自如地表演云南昆曲。
2.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云南昆曲的热爱和欣赏能力,增强他们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
三、教学内容3.1 云南昆曲的发展历史通过介绍云南昆曲的发展历史,让学生了解云南昆曲的源起和发展过程,加深对云南昆曲的认识。
3.2 云南昆曲的表演形式介绍云南昆曲的表演形式,包括唱腔、行当、服饰、化妆等方面的知识,让学生了解云南昆曲的特点和风格。
3.3 云南昆曲的选段学习选取云南昆曲中的经典选段,进行学生的选段学习。
通过学习经典选段,提高学生对云南昆曲的理解和表演能力。
4.1 讲授法通过讲解云南昆曲的基本知识和技巧,向学生传授云南昆曲的相关知识,提升他们的理论水平。
4.2 实践法通过练习唱腔、行当等云南昆曲表演技巧,让学生亲身体验云南昆曲的表演过程,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中国戏曲文化中的瑰宝——昆曲 》教学设计
《中国戏曲文化中的瑰宝——昆曲》教学设计
一、听辨戏曲回答问题:剧种剧名出处
二、课题展示《昆曲艺术》
三、昆曲的起源:昆曲是我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发源于元末明初苏州昆山的曲唱艺术体系,揉合了唱念做打、舞蹈及武术的表演艺术,现在一般亦指代其舞台形式昆剧,素有“百戏之母”的雅称
四、人物介绍:魏良辅
五、昆曲的伴奏乐器:昆曲的伴奏乐器,以曲笛为主,辅以笙、箫、唢呐、三弦、琵琶等(打击乐俱备)
六、昆曲的主要行当:
1.欣赏《牡丹亭》选段
2.闺门旦巾生贴旦大面
3.图示行当
七、昆曲的特点:昆曲的表演,也有它独特的体系、风格,它最大的特点是抒情性强、动作细腻,歌唱与舞蹈的身段结合得巧妙而和谐。
八、人物介绍汤显祖:“临川四梦”《还魂记》《紫钗记》《南柯记》《邯郸记》
九、欣赏梅兰芳大师《牡丹亭》之游园
十、教唱昆曲:原来姹紫嫣红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便赏心乐事谁家院!
十一、课堂总结: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
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汤显祖
1。
昆曲教案
《中国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了解昆曲这一重要概念;知道昆曲诞生、兴衰的过程;”了解中国戏曲中的脚色、脸谱等;探究昆曲对中国其他剧中的影响。
二、重难点感受昆曲作为“近代百戏之祖”的艺术价值;认识昆曲独特的文化价值;探讨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继承与发展关系。
三、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展示图片(孙悟空、六小龄童)2、提出思考问题简单介绍六小龄童生平。
六小龄童家被尊称为猴王世家。
六岁从父六龄童练艺学武。
1976年6月在上海高中毕业后,考入浙江昆剧团艺校,专攻武生。
看了生平后,有一些疑问,为什么六小龄童不跟随父亲学习绍剧,而是学习了昆剧?到底昆剧有什么魅力吸引这六小龄童去学习呢?(二)新授课1、昆曲初体验。
(欣赏昆曲《牡丹亭·游园》)(1)引领学生从动作、服装、扮相、情节、舞台等多个角度去欣赏昆曲,并为后面的课堂教学做好铺垫。
(2)欣赏完昆曲后,让学生谈一谈对昆曲的第一印象。
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昆曲虽美,但难以听懂,第一印象并不是很好。
从这里得出本节课的主线索——叫好不叫座。
2、昆曲的亲密接触。
在这个环节,主要是对“叫好不叫座”几个字进行深入的剖析,让学生去了解昆曲的历史、文化价值及其面临的困境。
(1)学生讨论。
要求学生通过阅读教材,相互讨论,从中找出“叫好不叫座”的依据。
(2)旭日朝阳——原来姹紫嫣红开遍①历史悠久。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概括昆曲发展的历史。
昆曲从元末昆腔出现到清朝发展到顶峰。
在此过程中,顾坚、魏良辅、梁辰鱼等人对昆曲的唱腔、伴奏、表演等就行了改进,形成了昆曲的基本特点。
因此,在学生概括历史发展过程的同时,还要引领他们从中找出昆曲的基本特色。
通过学生再次精读课本,学生可以找到悠扬流畅、细腻缓慢、丰富等昆曲的特色。
教师在学生回答完成之后,对相关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并进行升华。
从历史演进角度看,昆曲历史悠久,是一门古老的艺术,故可以用“古”字概括。
从其基本特色看,昆曲优美高雅,故可以用“雅”字概括。
高二历史教案 古雅的昆曲教案
烈地吸引着观众。这是它能够在花、雅之争中取胜的根本原因。
问题解答
【学思之窗】
想一想,为什幺有清朝统治者撑腰的昆曲,最终还是在花部与雅部的竞争中,
而趋于败落了?[来源:高考资源网]
解题关键:政治干预不能最终改变艺术市场竞争的规律。
事业,而有中国的犹太人之称。余秋雨先生在《抱愧山西》中是这样说平遥
的。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紧随课文的介绍到平遥去进行一趟短暂的旅行吧!
第一目保存最完整的明清县城──平遥古城
(2)古城墙的结构
对古城墙外观的介绍,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利用幻灯片提供清晰的图片或者是
视频资料,以增强学生的直观印象。老师还可以提醒学生从历史小说的描述或
本课导入可以用余秋雨先生在《抱愧山西》中的一段话作为引言:
在上一世纪乃至以前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中国最富有的省份不是我们现在
可以想象的那些地区,而竟然是山西!直到本世纪初,山西,仍是中国堂而皇之的
金融贸易中心。在山西最红火的年代,财富的中心并不在省会太原,而是在平
遥、祁县和太谷,其中又以平遥为最;平遥人也因最善经商、理财和最会办金融
解题关键:注意从昆曲的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回答。
合,创造出一种南戏清唱新腔调。这种新腔调的原创歌手是顾坚。顾坚居住地
在千墩,离昆山三十里,属昆山地区,所以人们称这种新腔调为昆山腔,简称昆
腔。昆腔的名称出现于明初。昆腔具有婉转悠扬的特征,成为昆曲的灵魂和标
志。
教师运用讲述法讲授本目第三、第四自然段内容,然后播放一段昆曲的音像
资料,指导学生分析、欣赏、并学唱一两句词曲,随后交流一下对昆曲演唱特点
唱,农叟渔夫,聚以为欢,由来久矣。
昆曲教学设计语文小学
昆曲教学设计语文小学昆曲是中国传统戏曲的一种,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艺术底蕴。
如果要在语文课上进行昆曲教学设计,可以结合以下内容进行教学。
首先,可以在教学开始之前向学生简要介绍昆曲的起源、发展和特点,让学生对昆曲有个初步了解。
可以播放一些有关昆曲的视频片段,让学生感受昆曲独特的音乐和舞台表现形式。
然后,可以选择一段经典的昆曲剧目,如《牡丹亭》或《窦娥冤》,并找一些与剧情相关的片段进行教学。
可以在课前让学生预习剧情,了解故事背景和人物关系,以便更好地理解后续内容。
接下来,可以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剧本中的对白。
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扮演一个角色,通过朗读来感受角色的情感和特点。
同时,可以教授一些昆曲中的常用表演手法,如折子戏、走板等,让学生体验昆曲表演的独特魅力。
在角色扮演的基础上,可以进行一些戏曲表演的练习。
比如,教学设计可以包括学生分组编排一些简短的舞蹈动作,以表达剧情中的某个场景或情感。
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些参考的舞蹈动作,同时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进行创作。
此外,还可以通过创作昆曲的“小品”,来促进学生对昆曲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比如,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所学和感受,编写一段简短的昆曲剧本,并进行演绎。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体验昆曲角色扮演的乐趣,同时培养他们的创意和表达能力。
最后,可以引导学生撰写一篇关于昆曲的观后感或理解。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昆曲剧目对他们的影响和感受,可以涉及到昆曲的音乐、舞台表现、剧情以及人物形象等方面。
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也可以加深他们对昆曲的理解和欣赏。
通过以上的教学设计,学生可以在语文课堂上全面感知和体验昆曲艺术的魅力。
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素养,还可以提高他们的课堂参与度和表达能力。
同时,这也为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保护传统文化提供了一个有效的途径。
幼儿昆剧表演教案
幼儿昆剧表演教案教案标题:幼儿昆剧表演教案教案目标:1. 培养幼儿的表演能力和自信心。
2. 通过昆剧表演,增强幼儿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兴趣。
3. 培养幼儿的团队合作和协作能力。
教学内容:1. 昆剧简介:向幼儿介绍昆剧的起源、特点和表演形式。
2. 角色扮演:让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并学习角色的基本动作和表情。
3. 对话练习:教授幼儿昆剧中常用的对话,让他们练习对话的表演和配合。
4. 舞台布置:引导幼儿参与舞台布置,让他们了解舞台的基本要素和布置技巧。
5. 剧本创作:鼓励幼儿在故事框架中进行创作,编写自己的昆剧剧本。
6. 排练和表演:组织幼儿进行排练,并安排表演场地和观众。
教学步骤:第一课:昆剧简介1. 向幼儿介绍昆剧的起源和特点。
2. 展示一段昆剧表演视频,引发幼儿的兴趣和好奇心。
3. 与幼儿一起讨论昆剧中的角色、表演形式和服饰特点。
第二课:角色扮演1. 让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并给予一定的角色介绍。
2. 教授角色的基本动作和表情,引导幼儿模仿学习。
3. 组织角色扮演游戏,让幼儿在小组内互动表演。
第三课:对话练习1. 教授幼儿昆剧中常用的对话,让他们学习表演和配合。
2. 组织对话练习活动,让幼儿在小组内进行对话表演。
第四课:舞台布置1. 向幼儿介绍舞台布置的基本要素和技巧。
2. 引导幼儿参与舞台布置活动,让他们体验舞台布置的过程。
第五课:剧本创作1. 鼓励幼儿在故事框架中进行创作,编写自己的昆剧剧本。
2. 分组讨论和指导,帮助幼儿完成剧本的编写。
第六课:排练和表演1. 组织幼儿进行排练,确保每个角色的表演和配合顺利进行。
2. 安排表演场地和观众,让幼儿有机会展示他们的表演成果。
教学评估:1. 观察幼儿在角色扮演和对话练习中的表现,评估他们的表演能力和配合程度。
2. 评估幼儿在舞台布置和剧本创作中的参与度和创造力。
3. 观察幼儿在排练和表演中的表现,评估他们的团队合作和自信心。
教学延伸:1. 组织观摩其他昆剧表演,让幼儿进一步了解和欣赏昆剧艺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昆剧的故事教学设计
昆剧的故事教学目标
根据的主体结构把握要点,初步了解有关昆剧这一传统戏曲的常识。
2、通过词句的品读,赏鉴、体验古老戏曲的优雅意境。
3、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对这一“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喜爱之情。
说明:XX年5月18日,昆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成为“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在首批19个项目中以全票通过,位列榜首。
它不仅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更是在世界文化宝库中占有了她不容小视的位置。
教材在“审美感悟”的单元中安排了这样一篇介绍昆剧的知识短文,意在让学生知道我们还有这样一种纯美的艺术样式,有百年的历史积淀,有丰厚的文化内涵,有卓越的戏剧品质。
它古老而年轻、博大而永恒,它是我们民族的文化经典,也是世界的艺术瑰宝。
这篇戏曲理论家刘厚生的《昆剧的故事》,不妨可以看作是一篇“昆剧简明小史”,但它并非是以艰涩而佶屈聱牙的学术论文的面目出现,而是以讲故事的方式来对昆剧的历史、昆剧的艺术特点、昆剧的振兴作了简明扼要的概括介绍,将知识性、趣味性与文学性有机地统一起来。
因此在课堂上主要是利用文本解读与多媒体辅助教学,试图尽可能拉近当代中学生与古老昆曲之间的距
离,提高学生对传统戏剧的审美鉴赏能力,让学生试着走近昆曲,尝试着去体味她的厚重,感受她的典雅,领略她的风姿。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通过朗读、联想、比较等方式感受昆剧文辞的典雅优美。
2、难点:通过片段鉴赏来初步感知昆剧戏曲表演、音乐唱腔的特点。
说明:
整个教学拟用二课时。
课时以文本解读为主,主要解决“昆剧历史”、“昆剧振兴”一头一尾这两部分,让学生对昆剧的大致历史、艺术成就、今后发展等有一个较为全面、理性的认识;第二课时主要是用赏析、朗读、借助视频等方式重点学习“昆剧魅力”部分,让学生了解昆曲剧本文辞的典雅华美,具有很高文学性的特点,同时也对昆剧的表演艺术的载歌载舞、形神兼备、抒情写意的特点有较为感性的认识和体会。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1、播放背景音乐。
2、展示一幅画。
同时展示
明朝袁宏道的《虎丘》中的一段。
用笛韵雅歌、古画古文,为学生创设情景,让学生透过尘封的历史,依稀瞥见昆曲昔日的风采和曾经的辉煌。
利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从视、听、读等多角度入手,增进学生对昆曲的初步感知,激发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兴趣。
整体感知学习课文的、三部分1、要求学生初读课文,梳理的总体脉络,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在初读的基础上,进一步细致阅读课文的第2——5段和22——26段,了解与“昆剧历史”和“昆剧振兴”相关的主要信息。
学生通过阅读课文,达成以下认识:
全文由三部分组成:昆剧历史昆剧魅力昆剧振兴2、昆剧历史——起:元末兴:明中叶盛:明末清初衰:清中后期3、昆剧振兴——人才培植政府扶持整体阅读,初步感知,了解文脉走向与布局构思,对课文有一个较为宏观的把握。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较粗地阅读头尾两部分,理清文脉、了解历史后为下面的重点内容的学习打好基础。
赏析品味重点学习课文的第二部分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课文、品味关键词语、比较阅读、全班交流等方式,深入理解内容,大致步骤如下:
学习“文学基础”
对文中的四支套曲进行阅读赏析,并挑自己最感兴趣的一支曲子谈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学习“表演艺术”
为课文中的四个小故事“梨园掌故”列出小标题
学习“音乐唱腔”
在《虎丘》一文中找出相关内容。
细读课文,赏析①《琵琶记》之[孝顺歌]、②《牡丹亭》之[步步娇]、[皂罗袍]、③《桃花扇》之[哀江南],可以进行散读、圈划、品味、同桌交流等方式。
将自己的感悟在全班交流。
列出梨园掌故小标题:
①马锦私入相府摹态
②家班偷上朝堂观状
③颜容演杵臼感人
④陈明智扮霸王震场
关于昆剧的音乐伴奏与唱腔特点,在《虎丘》一文中写到:
“一箫、一寸管,一人缓板而歌”、“清声亮彻”、“音若细发”、“每度一字,几近一刻”等。
昆曲剧本的文辞文学性很高,唱词本身就是形象优美的文学作品,通过这部分学习,让学生认识到,昆曲文辞形成中国文学史上古典文学又一个高峰,堪称“一代之文学”。
戏剧从本质上说终究是舞台艺术,除了看剧本,更主要的是通过舞台表演展示给观众。
通过这部分学习,让学生认
识到,昆剧的表演艺术体现了中国戏曲独特的审美传统,也成为后来诸多地方戏曲模仿和借鉴的表演范本。
堪称“百戏之典范”。
观看视频
加深认识1、播放沈昳丽出演的《牡丹亭》之“游园”片段。
要求学生看:演什么戏,什么人物形象,人物造型、服饰、手中道具、脸上表情、肢体动作。
揣摩心态,解读人物的内心情感。
2、播放《玉簪记·琴挑》之[懒画眉],要求学生能感受昆曲唱腔“流丽悠远”、“舒缓曼妙”的特点。
:
杜丽娘随丫环春香来到姹紫嫣红的花园,她和春香边走边看,边看边叹。
这一段用双人舞来表现,姿态娴雅,身段多变。
一直独居深闺的丽娘面对满园春色的惊叹、欣喜,既有欢乐,又有惆怅的复杂心态。
而那支的曲子,人称“最是纡徐有致,极富韵味”。
让学生在观看实际的舞台演出中真正体会:中国的传统戏曲,偌大的舞台,布景极其简单,有大量的留白要靠演员的表演和观众的想象去填满。
观众要学会从演员的一招一式、一颦一笑、一举手一投足、一转身一回眸中去发现戏、品味戏。
总结全
学了课文,请学生说说对昆曲艺术的大致印象与感受。
昆曲是一门高度综合的艺术,有典雅的文词、优雅的表演、高雅的音乐。
“雅”是它最大的特点,它是戏曲中的空谷幽兰,散发着淡淡馨香。
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课后作业
阅读补充的课外读物:白先勇的《我的昆曲之旅》、陈从周的《园林美与昆曲美》。
2、给自己一个走进昆剧剧场的机会,双休日去上海大剧院、兰心剧院、逸夫舞台,或者绍兴路的上昆的兰馨小剧场看一场昆剧的现场演出,感受属于昆曲的,属于中国的600年不变的惊世之美。
按照要求,完成作业,作业不做强求,学生视实际情况和个人兴趣而定。
正如《牡丹亭》中杜丽娘的一句念白——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让学生试着来打开昆曲这扇门,看看门内是怎样一个陌生而美丽的世界。
藉此希望可以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戏曲的兴趣,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思路点拨
课文中还提及了不少相关的昆剧名家、名作,这些内容于学生而言也是较为陌生、生疏的,为了更好地消除学生与昆曲之间的隔膜感,不妨在课前布置学生自主借助工具书、查阅有关书籍、上网查资料等方式,分头查找相关信息,然后在全班交流,资源共享。
教师可事先布置一些查找内容,如、名家了解:①戏曲作家:魏良辅、梁辰鱼、高濂、汤显祖、孔尚任、洪昇等;②昆剧表演艺术家:俞振飞、张继青、
蔡正仁、张洵澎、王芝泉、计镇华、张军、沈昳丽等;名作了解:《牡丹亭》、《琵琶记》、《桃花扇》、《玉簪记》、《十五贯》、《赵氏孤儿》等。
这一环节放手让学生在课前分组或独立完成,可以让学生在此过程中先一步增加对昆曲的初步认识。
另外,课文导入还可以借助王力宏的一首歌曲《在梅边》,学生对耳熟能详的流行歌曲也许有更强的心理认可度,能较快、较自然地拉近90后学生与600年古老戏曲之间的距离。
练习举隅
除昆曲外,再另选择一个“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自查资料,做成PPT在全班作交流展示。
2、如果条件允许,观看白先勇新编的青春版的《牡丹亭》,将观后感写在“随笔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