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明代与日本的关系

略论明代与日本的关系
略论明代与日本的关系

略论明代与日本的关系

李建钢

随着14世纪—15世纪中国和日本航海技术的突飞猛进,明代与日本的交往越来越频繁。这一时期日本文化正在逐步完备,国内人口增长,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对外交往尤其是与强盛的明王朝建立较为稳固的贸易关系的要求非常强烈。同时,日本此时的室町幕府是以各地守护大名的支持为基础的,因而幕府对大名们的约束力很弱,日本西部山田、丰后、大隅、萨摩、博多、对马和五岛列岛的守护大名、庄官、商人、游民结成团伙在无法进行贸易或在正常贸易无法达到获取暴利的情况下,开始用武力不断地侵扰朝鲜和中国沿海地区,朝鲜、中国的史籍称之为“倭寇”。

双方之间的贸易问题和倭寇问题构成了明代与日本关系的的主线,据此可以把明代与日本的关系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一、前期——勘合贸易时期:中日之间官方往来日益增多,并建立了较稳固的官方贸易即勘合贸易。日本向明称臣纳贡,奉为正朔。倭寇问题尚不十分严重,双方之间处于相对和平的无大战时期。前期时间从明太祖洪武年间一直到世宗嘉靖年间,根据日本对明政府的态度及勘合贸易的情况,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1.第一次勘合贸易时期:明初洪武一朝的前25年中,日本始终是在南北朝的动荡中渡过的,征战不休、政令难以统一,倭寇乘机不断劫掠中国沿海地区,明廷于1369年(洪武2年)与日本南朝的征西大将军怀良亲王进行了接触,朱元璋派遣杨载等7人出使日本,责问其倭寇问题,这是明代与日本最早官方接触的记录。1370年(洪武3年)明廷再次遣使责问倭寇之事,但怀良亲王非常傲慢,虽然迫于压力称臣并贡献马匹等物,送还劫掠人口但却在回复明廷的信中称:“顺之(明廷)未必其生,逆之未必其死。相逢贺兰山前,聊以博戏,臣何惧哉!倘君胜臣负,且满上国之意;设臣胜君负,反作小邦之羞。”①此外,明初

胡惟庸案中,派遣日僧如瑶诈称入贡,暗藏兵刃到南京,准备帮助胡惟庸的,可能也是怀良亲王。加之倭寇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解决,朱元璋非常愤怒::“……而怒日本特甚,决意绝之,专以防海为务。”明廷自此实行了严厉的海禁政策:“禁濒海民不得私出海”;“禁濒海民私通海外诸国”;“申禁人民无得擅出海与外国互市”。②民间海上私人贸易被一概禁止。

1392年(明洪武25年、日明德3年)日本室町幕府的杰出人物足利义满统一了南北朝,日本政治趋于稳定。急于发展经济,从对明贸易中获得利益并吸收中国先进文化的义满将军,苦于明政府严禁私人贸易的海禁政策,只能选择与明官方进行合作。1401年(建文3年)足利义满遣使向明廷上表称臣纳贡,奉明为正朔,这是明代日本第一次“上表入贡”。1404年(永乐2年)明成祖朱棣派赵居任等赴日,赠给足利义满金印、①冠服和勘合(分由中日两方各执的贸易许可征)100道,并规定日本向明皇帝朝贡每十年1次(事实上并未严格遵守),在宁波港上岸由陆路进京,每次朝贡人数不得超过200人,船只不得超过2只,并不得携带武器。以后明廷又赠给日本船只两艘,用于朝贡。且在浙江宁波设立浙江市舶司,专门管理对日贸易,由此开始了中日双方较大规模的勘合贸易。

所谓勘合贸易,也就是中日间的官方贸易,在此贸易形式中一方面日本朝贡使者献给明皇帝贡物,②以换取回赐;另一方面用明廷所颁的勘合牌,在市舶司的监控下,用来明船只上的日本货物进行贸易。在此两方面中日本均获利颇丰,一则明廷回赠的多为钱银、丝绸,其价值远远高于日本贡物。景泰年间,日本贡使一次从明廷拿走34700两白银,仍然不满足,又要求景帝增加制钱数万和布帛1500匹,才“终怏怏去”。二则日本政府组织商船赴明进行沿海贸易(由于贸易必须持有明政府颁发的勘合牌,而在日本分发勘合的是室町幕府,幕府在此贸易中占据主体地位,因而这种贸易形式当然也是官方的),日本商人在此种贸易中可获取重利,除了可以免除关税外,仅湖丝(浙江湖州产的生丝)一项商品,经转手后就可获得1倍甚至几倍的利润。

1408年,足利义满去世,其子足利义持就任幕府将军。义持不再愿意做明朝的臣属,改变了义满的对明政策,于1411年(永乐9年)中断了与明政府的关系。“自是,久不贡”,以后明廷虽也派出了几次使者赴日责问不贡之事,但都没有结果,至此中日之间第一次勘合贸易结束。

2.第二次勘合贸易时期:1433年(宣德8年),幕府将军足利义教在此年中两次遣使赴明,再次向明称臣并希望恢复贸易关系。此时距第一次勘合贸易结束已有22年之久了。室町幕府显然无法承受与明断绝官方关系和贸易往来在政治、经济上带来的巨大损失,因此显示出强烈的贸易愿望,由此开始了中日的第二次勘合贸易时期。

中日之间用于勘合贸易的勘合牌照,明廷在每朝初期都要重新颁发。经过几朝,在日本幕府手中的勘合牌照越来越多,而且逐渐地大量流失到日本各藩,因此与第一次勘合贸易不同,第二次勘合贸易日方的主体变成了日本各地的守护大名和豪强商人。因而在朝贡中派出的使臣变得良莠不齐并缺少管束,以至于发生了好几起日使杀死、殴伤、杀伤中国百姓的事件,并最终在1523年(嘉靖2年)酿成了非常严重的“争贡”事件。嘉靖2年,幕府管领①细川氏与统治博多的大名大内氏先后派遣使者和商人与明政府进行勘合贸易,双方在宁波不期而遇,随之为了争夺朝贡的贸易特权,发生了激烈的械斗,并在宁波烧杀抢掠,还劫持和杀死了数名明政府官员。“争贡”事件使明廷大为震怒,要与日本“闭关绝贡、徐议征讨。”虽当时未能实行,但明政府对勘合贸易管理更加严格,严令勘合牌照必须以旧换新,否则不再发给。同时调整永乐以来的对日贸易政策,严格执行十年一贡,并将日本使团规模控制在100人,并不得有武士参加。以后又规定赴北京的使团人数不得超过50人,且重申海禁政策。在严格的监管下,官方的勘合贸易极度萎缩,加之1529年(嘉靖8年)撤消了浙江市舶司,官方贸易实际上已没有前途,最终于1548年(嘉靖27年)完全停止,勘合贸易至此完全结束。

在前期的100多年中,明政府共派遣使者15次赴日(另有一次在琉球返回,未到日本),而日本幕府和各藩大名派遣使者赴明至少有37次,而且使团的规模也远超前代(详情可见

附表《明代与日本关系前期互派使者表》)。由此带动起来的中日民间贸易更是远远超过了官方贸易,民间贸易最盛时,10年间平均每年仅去日本长崎的民船就有57艘。还有一点值得注意,从足利义满时期开始,由于明永乐制钱铜质优良从此在日本全国流通,一贯永乐钱在日本当黄金一两,比明朝内部兑换比例高的多,由此永乐制钱大量流入日本并一直使用了200多年,稳定了日本币制,有力地促进了日本国内和对外经济的发展。中日之间在这一时期进行的广泛和大规模的经济、文化、科学的交流,加速了日本的发展,对日本文化的最终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明代与日本的勘合贸易中,明政府主要从政治方面着眼,希望通过这种方式使“四方蕃国皆来朝”,同时谋求利用日本官方的权势来解决日益严重的倭寇问题。而日本则政治、经济并重,无论是幕府还是各地大名都愿意与强大的明王朝建立政治关系,从而巩固自己的统治并通过勘合贸易获得财富。

二、后期——征战时期:由于官方贸易的停止,明政府又严禁民间海上私人贸易,正常贸易没有了通道,致使中国沿海的海上武装走私和海盗劫掠声势大盛:“……倭患日剧,……而势已不可扑灭。”加之日本结束战国时代的统治者丰臣秀吉:“誓将唐(明)之领土纳入我版图。”②而发动了朝鲜战争,因而这一时期中日关系主要表现为征战不休,并可分为两个阶段即先在中国国内而后在朝鲜。

1.平定倭寇时期:事实上,在勘合贸易时期,虽然双方往来不绝,但倭寇问题却一直没有完全解决。直到1419年(永乐17年)辽东总兵刘荣①在辽东金线岛望海埚(辽宁金县东北)击败倭寇,才使“(倭)寇掠为稀,……。

勘合贸易结束后,由于明廷又开始执行严厉的海禁政策,东南沿海倭寇问题变成了严重的“倭患”。倭患最重时,每天有大小1200余艘船只在中国海岸活动,倭寇侵扰的地区自朝鲜沿海直到北部湾,几乎漫延了中国沿海地区,尤其是明朝经济的根本地区江浙一带和福建、广东等地倭患最重。

明廷深刻地认识到日本人和蒙古人的威胁一样大,把主要精力开始放在倭寇问题上。先后派遣了佥都御史王抒和李天宠、兵部尚书张经、工部侍郎赵文华、御史胡宗宪、佥都御史阮鹗、右副都御史朱纨等人赴浙江、福建除倭,但面对组织严密、武器精良且有战术优势的强悍倭寇,长年处于和平状态并缺乏严格训练的明军是不堪一击的。1555年,一股六七十人的倭寇就曾在登陆后深入中国内陆,越过杭州,入安徽,迫近芜湖,又侵扰了驻扎12万明军的南京,前后共3个多月,杀伤明军4000余人,如入无人之境。同时,实际上通常称之的“倭寇”中,真正的日本人较少,绝大多数是中国本地居民,而首领大多数也是中国人,如王直、徐海、陈东等,《明史》称:“大抵真倭十之三,从倭者十之七。”这正是倭患常年不平的重要原因。

长年的倭患使中国沿海地区损失异常惨重,嘉靖年间,明政府倾全力平倭,除加固明初在沿海设立的防倭卫所外,还建立了相应的制度,如:添设提督军务巡抚凤阳都御史,总督浙江、福建、江南兼制江西军务,巡抚天津地方赞理军务等重要官职防倭;镇戌将校中专设备倭一职;舟车制度中专设备倭船等等,并起用戚继光、俞大猷等将领。戚继光重新招募新军组织部队,通过严格纪律、鼓舞士气、重点训练士兵的协同作战能力等一系列举措,造就了一支坚强的“戚家军”。②1564年(嘉靖43年),戚继光在福建仙游大败倭寇,这是一次决定性的胜利,倭寇随之被逐出浙江、福建。俞大猷在广东潮州、惠州、海丰等地又击败倭寇,终于在16世纪七十年代比较彻底地解决了自元代后期起延续了200多年的倭寇问题。

平倭过程中,明军锻造出了一定的战斗力,在与北方蒙古各部、东北女真各部的战斗中,取得了优势,因而中国国内开始了一个短暂的和平时期。

2.朝鲜战争时期:15世纪七十年代到16世纪九十年代是日本的“战国时代”,日本各地领主、武士以军事实力为后盾,扩充势力,自立为王,开始独立于幕府体制之外,同时相互征战,以谋求更多的领土和人口。长期混战后,逐渐形成了几个强大的“战国大名”,并最终由尾张大名织田信长的大将丰臣秀吉统一了日本全国,成为日本社会新的权力中心。而日本

历史由此发生了重大变化,从对外关系而言,日本开始具有了侵略别国,以获取领土和财富的强烈愿望,向本土以外扩张的国策长久不变,在日本近代明治维新后立刻重新表现出来。丰臣秀吉是一个野心勃勃的人,在1592年发布的《迁都北京准备令》中充分说明了他的侵略构想:以朝鲜为跳板,占领中国,征服印度,建立称霸亚洲的大日本帝国,而出兵朝鲜则是这个构想的第一步。1592年(明万历20年,日文禄元年)4月,丰臣秀吉的18万大军在釜山登陆,两个月内便占领了汉城和平壤,9月,日军先头部队就已抵达鸭绿江和图们江,当时的朝鲜王宣祖李日公,一面逃向义州,一面向明政府求援,一时之间:“请援之使,络绎于道。”明廷认为朝鲜为国之屏障,必须争取和加以保护,并先后派出了两支军队驰援,但都全军覆没,大败而归。明政府至此才不得不重视朝鲜问题,以兵部右侍郎宋应昌为经略,李如松为防海御倭总兵官,率军5万入朝与日作战。

朝鲜战争前后延续了7年,一直到1598年(明万历26年,日庆长3年)因丰臣秀吉死去才结束,期间由于经历了3年多谈判而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592年4月到1593年4月(日本称之为“文禄之役”);第二阶段:1597年1月到1598年12月(日本称之为“庆长之役”)①,明史学者称其为“万历三大征”中的“朝鲜之役”。中朝和日本双方在此间战斗无数,互有胜负,由于中、日、朝三国错综复杂的关系和中、日内部对和谈的极大分歧,中日之间最终未能达成和平协议而恢复正常往来。

朝鲜战争几乎遍及朝鲜的所有地域,战况极其激烈,明王朝付出了惊人的代价:仅1598年2月的蔚山战役,明军就伤亡二万人;1598年11月,明水军都督邓子龙与朝鲜统制使李舜臣一同战殁。7年的战争,明政府用于援朝的军饷支出约白银2400万两,这里还不包括马匹、机械、火药所需费用在内。若按当时钱粮比价,所支费用相当于当时每一个中国人要负担100斤大米的军费。特别严重的是明政府与日本的战争,给努尔哈赤提供了一个难得机会,此时明廷不得不对东北女真族采取守势并进行安抚,只能毫无办法地看着努尔哈赤一步步的发展起来。朝鲜战争结束后,努尔哈赤的女真族军队的战斗力甚至超过了日本军队,并最终发展到与明政府分庭抗礼。这恐怕是朝鲜战争带给明政府最大的影响了。

日本方面由于劳师远征,兵力、民力、财力均疲惫不堪,丰臣秀吉正是由于害怕国内发生动荡,一直不敢亲临朝鲜战场。在他死后,日本国内果然是混战不休,丰臣氏一族被德川家康所灭,由此开始了德川家族的江户幕府时代。朝鲜战争的失败使日本认识到与明王朝实力上的差距,由于害怕明政府的报复及其它一些重要原因,江户幕府于1614年发布了锁国令,从此开始了日本长达两个多世纪的闭关自守时期,这场战争对日本历史的影响同样是巨大的。

朝鲜战争后,掌握日本权力的德川家族又先后派使者与明政府和福建总督、巡抚接触过几次,要求进行官方的互市,但最终都没有结果。需要说明的是,中日双方虽然官方关系已经交恶,但民间的私人贸易却一直没有停止过,而且逐年在扩大规模,非法走私贸易也越来越盛。明代与日本贸易的最盛期恰恰是在1614—1644年间。

南明时鲁王政权和曾是走私集团头目时任唐王政权平国公郑芝龙,因为与日本之间有贸易关系,曾先后向江户幕府、萨摩大名岛津氏求助共同抵御清军,虽然未果但也可以算是明代官方与日本最后的交往了。

三、综述:明代与日本交往,在广泛性、深刻性及其对后世影响上都令人惊叹。

1.贸易问题和倭寇问题始终伴随着这一时期的中日关系。元末倭寇入犯,源于元代与日本断绝关系日久,正常贸易无法进行。明初永乐朝倭寇逐渐平消,也是由于明政府与日本之间开展了勘合贸易。而真正解决嘉靖朝倭患问题的关键,正是隆庆、万历年间采取了比较开放灵活的贸易政策,逐步放弃海禁,使中日间能够进行大规模的民间海上贸易。

与明代的贸易是日本发展的关键所在,这一时期几乎所有的日本幕府将军或掌权者都认识到了这一点。1593年5月在朝鲜战争和谈期间,丰臣秀吉提出的和谈条件中就仍然要求与明政府发展勘合贸易。江户幕府虽下达“锁国令”,却也允许在长崎与中国进行贸易交易。对日贸易对明政府来说也是重要的,对日贸易曾经给明王朝带来过大量的白银,但随着德川幕府不允许澳门商人在日交易,加之明与菲律宾和美洲贸易的萎缩及国内银锭生产不敷需

要,崇祯朝陷入了严重的财政危机,只能靠增加税收来剥削本已十分贫困的农民,这也是国家最后崩溃的主要原因。

2.明代与日本之间除了经济往来外,依然在进行文化交流。明代时,禅宗在日本逐渐兴盛而且研究宋代朱熹学说之风正炽。值得注意的是日本派往明廷的使者绝大多数是僧侣,这固然因为他们通晓汉文,另一方面也是到中国来精研佛法并求解朱子之学。1477年(成化13年)日使僧妙茂竺芳就曾向明政府要求赠与《佛祖统记》等大量书籍。南明时期,朱舜水、陈元赟赴日定居。朱舜水治学注重实际,对日本近代文化影响很深。朱舜水去世后,日本学者尊称他为文恭先生。陈元赟兼精文武,日本柔道的形成得益于他所授的拳术。

同时这一时期中日文化交流呈现了新的现象,中国成为日本直接接触欧洲文化的桥梁和中介。葡萄牙人以澳门为基地,在与日本进行贸易的同时把天主教传入了日本,日本人曾称澳门是“东方的梵蒂冈”。西班牙人等其他的欧洲人则通过中国宁波的双屿湾与日本人交汇,并由此传入其文化。到1605年,日本全国天主教徒已达75万人,遍及日本西部,天主教在日本人生活中深深地扎下了根。随着天主教的传播,给日本带来了欧洲的音乐、绘画、地理、天文、医学、文学知识,大大开扩了日本人的眼界,为日本民族文化输进了新鲜血液,奠定了日本近代文化的基础。

3.明政府对日本始终执行的是怀柔、安抚的政策。明初朱元璋有鉴于忽必烈征日失败的穷兵黩武政策,就曾立下《祖训》将日本、朝鲜等十五国列入“不征之国”,并要求后代子孙永记。因此即使在倭寇屡犯中国沿海,甚至在朝鲜开战7年,明政府也从未进攻日本本土,战争始终以明王朝防御为主。这项对外“怀柔不战”的国策一直沿续到清代及以后。

明代与日本的交往是中、日两国在经济、文化、科学上大规模交流的最后时期,中国文明与日本文明在最后定形的时期进行了广泛和猛烈地碰撞,最终形成了不同的体系。综上所述可以看到,明代与日本关系在中日关系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附录:《明代与日本关系前期互派使者表》

参考书目:

1、汪向荣、夏应元编《中日关系史资料汇编》,中华书局出版。

2、赵建民、刘予苇主编《日本通史》,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

3、樊树志著《国史概要》,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

4、 [美]牟复礼、[英]崔瑞德编,张书生等译《剑桥中国明代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5、黄仁宇著《万历十五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

6、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吴象婴、梁赤民译《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

7、沈起炜编著《中国历史大事年表(古代)》,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

8、[日]木宫泰彦著《日中文化交流史》,商务印书馆。

①《明史·日本传》。以下未注明出处的,皆摘自《明史·日本传》。

作者:李建钢,男,1971年出生,在宝鸡文理学院历史系工作,讲师。

①樊树志著《国史概要》,377页。

②即龟纽的“日本国王之印”,金质。日籍《荫凉轩日录》称此金印:“光辉照人,斤两尤重,两手难以提持,实国家之遗宝也。”

③日本贡物据《吾学篇》和《筹海图编》载有以下物品:马、铠、硫黄、贴金扇、牛皮、枪盔、苏木、涂金装采屏风、剑、洒金文台、玛瑠、描金粉盒、描金笔匣、水晶数珠、抹金提铜铫。

①管领为室町幕府中的核心官职,地位仅次于幕府将军。

②赵建民、刘予苇主编《日本通史》,110页。

①有些史籍称其官职为军都督府左都督,名字为刘江。

②《明史·戚继光传》中称:戚继光调任蓟州总兵后,带浙兵3000人北上,一次陈兵郊外时:“……天大雨,(浙兵)自朝至日昃,植立不动。边兵大骇,自是始知军令。”

①第二阶段明军官员为经略杨镐(后改为万世德)、备倭大将军麻贵、兵部尚书邢王介总督蓟、辽。

大明藩王郡王表

大明藩王郡王表 (基本上把大明分封的藩王都写上了,里面有重叠的封号是某王死后把封号再封的) 把蒼龍天帝前辈修改的版本放上去了,在此谢谢他 太祖、惠宗、成祖、仁宗、宣、英、代、宪、孝、武、世、穆、神、光、熹、威、安、绍、昭,凡十叶十九帝,兴、睿、恭、礼、敬、顺、端、裕八赠帝,秦、晋、燕、周、楚、齐、潭、赵、鲁、蜀、湘、代、肃、辽、庆、宁、翼、岷、谷、韩、沈、安、唐、郢、伊、虞、吴、衡、徐、润、汉、赵、郑、越、蕲、襄、荆、淮、滕、梁、卫、郕、沂、德、许、秀、崇、吉、忻、徽、兴、岐、益、昌、衡、雍、寿、汝、泾、荣、申、蔚、岳、裕、景、颍、戚、蓟、均、靖、潞、邠、福、沅、瑞、惠、桂、永、简、齐、怀、信、湘、惠、怀、定、永、悼、悼、颖、德、邓、陈、沅、涪、沔、沣亲王九十八国。 后先秦二十一王,晋十四王、周十四王、楚十二王、齐一王、潭一王、赵一王、鲁十四王、蜀十四王、湘一王、代十三王、肃十二王、辽九王、庆十一王、宁五王、翼一王、岷十三王、谷一王、韩十四王、沈十三王、安一王、唐十四王、郢一王、伊八王、虞一王、吴一王、衡一王、徐一王、润一王、汉一王、赵十三王、郑十一王、越一王、蕲一王、襄十一王、荆十二王、淮十一王、滕一王、梁一王、卫一王、郕一王、沂一王、德九王、许一王、秀一王、崇九王、吉十王、忻一王、徽五王、兴一王、岐一王、益九王、昌一王、衡七王、雍一王、寿一王、汝一王、泾一王、荣八王、申一王、蔚一王、岳一王、裕一王、景一王、颍一王、戚一王、蓟一王、均一王、靖一王、潞二王、邠一王、福二王、沅一王、瑞二王、惠一王、桂五王、永一王、简一王、齐一王、怀一王、信一王、湘一王、惠一王、怀一王、定一王、永一王、悼一王、悼一王、颖一王、德一王、邓一王、陈一王、沅一王、涪一王、沔一王、沣一王,凡三百九十一王。 郡王: 秦则永兴、保安、兴平、永寿、安定、宜川、临潼、合阳、渭南、汧阳、崇信。 晋则高平、平阳、庆成、宁化、永和、广昌、平阳、闻喜、和顺、交城、阳曲、西河、方山、临泉、云丘、宁河、徐沟、河东、太谷、义宁、河中、襄阴、新化、安溪、靖安、旌德、荥泽。 周则汝南、顺阳、新安、永宁、汝阳、镇平、宜阳、遂平、封丘、罗山、内乡、胙城、原武、鄢陵、河阴、项城、宜阳、颍川、义阳、汝阴、临汝、沈丘、上洛、鲁阳、临湍、堵阳、河清、新会、义宁、平乐、崇善、海阳、安定、曲江、博平、聊城、汾西、鲁阳、信陵、邵陵、莱阳、东会、富阳、会稽、浦江、丽水、应城、益阳、奉新、南陵、京山、华亭、宝坻、汤溪、瑞金、商城、临安、柘城、修武、安吉、汝宁、彰德、顺庆、保宁、仪封、安昌、遂宁、洧川、宁阳、仁和。 楚则巴陵、永安、寿昌、崇阳、通山、武陵、黔阳、通城、景陵、岳阳、江夏、东安、大冶、缙云、保康、武冈、宣化、汉阳、兴国。 齐则乐安、长山、平原。 鲁则安丘、钜野、邹平、乐陵、东阿、东瓯、郯城、馆陶、翼城、滋阳、阳信、高密、归善、新

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外交关系

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外交关系 中国的崛起在很大的程度上,将取决于周边关系的稳定,而周边关系的稳定将取决于一些敏感问题的解决。由于历史和地缘政治等多种原因,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非常复杂,周边的问题也很棘手。朝鲜核试爆就是一个缩影。近年来,中国致力于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基于“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原则处理与周边国家外交关系,推进了一些周边问题的解决,中国的周边外交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显著成就。但是,由于中国周边地区的复杂性,加之安全机制尚未成形,有些地区甚至仍深陷在冷战阴影的影响之中,如何处理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特别是解决好周边出现的问题,已成为中国和平发展面临的紧迫挑战。当前,国际形势及我国周边安全环境出现了一系列的新情况与新变化,对此应高度重视,并应将其联系起来加以思考,以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并制定通盘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力量急剧增长:十多年来经济不断高速增长,国民生产总值和经济总量一再成倍加大,对外贸易的地域和规模也迅猛扩展。在2009年发生了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后,中国的经济总量仍然保持了9%左右的增长。并且,中国的经济总量于2010年成功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崛起,引起了世界的密切关注,也引来了诸如“中国威胁论”等影响中国与世界关系的言论。 从大的格局来说,冷战结束,终结了中国与邻国间的政治分割。各国之间都基于各自长远战略利益与现实实际利益加以考、处理国家之间的关系。中国的邻国包括了诸多国情差异巨大的国家,在整个世界上是较为少见的,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的复杂性。 在东北亚,历史问题迄今一直是影响中日关系的最大障碍。日本不能在彻底深刻地反省、总结近代侵华战争的前提下早日面向未来,成为我国与日本建立互信的一条鸿沟。2007年4月,温家宝总理出访日本。这是时隔7年中国总理对日本的首次访问,也是中日打破政治僵局之后的“融冰之旅”,使中日关系站在了新的起点上。然而2010年9月7日,我国渔船在钓鱼岛附近海域遭日本巡逻船两次冲撞,并遭日方登船检查,还抓扣中国渔船船长。钓鱼岛的归属问题、东海海底资源开发问题更为凸显,引起了两国民众的“口水之战”,两国的经济交往、民间往来倍受影响。中日关系出现了严重危机。但中日两国始终是一衣带水的邻邦,是搬不开的邻居。作为世界上两大举足轻重的经济体,中日两国的矛盾将对世界经济产生巨大的影响,也影响着世界的和谐稳定。对于俄国,俄罗斯是世界主要力量之一。我们将按照中俄两国元首达成的“世代友好、永不为敌”共识,努力维护和发展两国政治上相互尊重、经济上相互合作、安全上相互信任的新型睦邻关系。 在西南方,我们与周边中小国家的友好关系历经时势变迁考验,具有强大生

中国近现代史 中日关系的历史回顾与展望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课 程 论 文 学号: 2015年11月25日中日关系的历史回顾与展望 一、中日关系的历史回顾 中国和日本都地处亚洲东部;中国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贡献巨大,是世界四大文明发源地之一。日本为中国之东邻,隔海相望,有史以来,日本即以吸取中华文化作为自己生长的活力,从而使自己不断向前发展。因而中日两国的交往关系,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汉代中日间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事件开始,距今已有2000多年。 在中日关系史上,既有2000多年的中日两国相互借鉴、共同进步的友好交往史,也有70年的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使中国人民遭受深重灾难,也使日本人民付出沉重代价的不幸历史。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日关系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1949年新中国成立,1952年日本独立,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成为两国正式开始平等交往的新起点。 从历史的角度看,中日关系在不同历史阶段分别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并蕴含着两国关系错综复杂的根源和两国关系巨大发展潜力的源泉漫长的中日关系史从古代至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可以划分为3个历史时期:一

是在2000多年中占主流地位的中日友好交往和文化交流时期;二是近代日本侵华70年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时期;三是20世纪50年代至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前的和平行来时期。 (一)古代中日间的友好交往和文化交流 古代的中国文明不仅仅是东亚的文明中心,在近代西方文明兴起之前,也是世界上最先进且具有影响力的文明。作为近邻,日本曾经不断接受中国文明的洗礼。很早以前就有徐福东渡的古老传说,据考古发现,远在旧石器、新石器时代中日两国已有交往的关系,这都说明中日两国人民交往历史的悠久。 在约2000年间,日本需将学习中国的政治与文化列为国家事业。尤其隋、唐时代。中日往来比较频繁,日本不断向中国派“遗隋使”“迢唐使”、学问僧等到中国学习,从中国吸收、引进了大量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甚至中国在政治、经济方面的一些制度、规章,亦被日本照搬、借用或参考、借鉴。此后,宋、明时代,中日两国的通商往来也比较频繁。在这一历史时期,中日两国互相借鉴,共同进步,截至现代西方文明进军亚洲前,日本一方面从属于中国的文明圈,另一方面,又作为岛国保持相对的独立性。 (二)近代时期日本的侵华战争和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发生在中国的鸦片战争和日本的明治维新,标志着两国的历史进入以发展资本主义为内容的近代史时期。近代发端,中日两国有着几乎相同的命运。但是由于西方帝国主义侵略重点不同,由于中日两国的当政者面对西方侵略的措施有异,两国的发展道路却截然相反,中日两国的关系也相应发生了巨大变化。 (1)明治维新后日本逐步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开始对中国进行侵略。 (2)甲午战争后日本成为列强的重要成员之一,妄图灭亡并独吞中国。 (3)抗战胜利后中国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闰,中日关系掀开了新的一页。 (三)20世纪50年代至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前的和平往来 战后世界形势发生重大变化.并逐渐进入和平与发展的新时代。日本被美国单独占领后,进行了历史性的民主改革,特别是制定了和平宪法,保证了日本的和平发展。中国的变化亦翻天覆地,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49年宣

中国媒体上的日本和中日关系

中国媒体上的日本和中日关系 ------冷战结束前后《人民日报》日本报道分析 新闻媒体在政治生活和国际关系中具有独特的作用。我们对于世界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借助新闻媒体,国际事务尤其如此,因为很多东西不是普通人所能亲历的。人们生活的“世界”,除了自己所在地之外,相当一大部分都在报纸上、广播电视里、互联网中。新闻报道不仅具有信息功能,还具有舆论功能。新闻舆论态度鲜明或潜移默化地影响社会舆论,所以媒体的国际报道又影响受众心目中他国的形象。同时,媒体也反映所在国公众的情绪。此外,新闻报道往往产生“设定议程“的作用------新闻话题很快成为公众舆论乃至政府决策者关注的重点。最后,经验表明,媒体既能够对决策的过程施加压力,也常常被官员们用来试探风向、释放烟幕、诱导舆论。总之,新闻媒体是信息的提供者、舆论的制造者、议程的设定者和政策的参与者。虽然受到政治体制、新闻观念、文化背景的影响,各国媒体的运作存在差异,但上述功能都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的方式得以表现。 本文试图对《人民日报》的日本报道进行分析。《人民日报》是中国共产党的机关报,是“党和政府的喉舌”,是中国政治新闻报道最严肃、最具有权威性和代表性的报纸,并且对其它媒体具有引导作用。本文假设,在中国的政治和新闻体制下,媒体国际报道的取向从整体上和《人民日报》具有一致性。这是本文选取《人民日报》的理由。作者在此将选取《人民日报》2001年1-6月的有关报道作为分析对象,这些报道可以被认为反映了本世纪初中国对日本的关注点和态度。为了更好的实现这一目的,本文会对比同时期《人民日报》对其它两个与中国有着重要关系的国家---美国和俄罗斯---的报道,还会对比1996年、1991年、1986年同期《人民日报》的日本报道,希望以此找出横向和纵向的异同。1996、1991和1986年分别是以5年为间隔期确定的;1996年可以代表90年代中期,1991年可以代表冷战刚刚结束的年代,1986年则可以代表80年代中期;而且它们避开了特殊的年份(即中日战争爆发和结束的重大纪念年份)。本文的资料全部来源于《人民日报索引》和《人民日报缩印本》。 《人民日报》的国际报道按照其索引中的分类,可以包括两个方面:一类是中国外交/对外关系中,有中国-日本、中国-美国、中国-俄罗斯等,主要报道中国与这些国家的关系;另一类是国别与地区,主要报道这些国家的政治、经济、 社会、文化、外交等各方面,并发表评论、感想等。本文的统计就是按照这些分类进行的。由于新闻报道具有较大的事件引导性,所以本文的分析最能适用于报道所产生的时段,尽管它们对于其他时段的报道可能也具有启发意义。

中国和日本的比较

中 国 和 日 本 的 比 较 经济121班 1223150101 蒙娜

中国和日本的比较 一、社会制度的区别 (一)、总体社会制度区别 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日本:资本主义 (二)、政治制度差异 中国:我国现代政治制度主要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日本:日本实行以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为基础的议会内阁制。天皇为国家象征,无权参与国政。国会是最高权力和唯一立法机关,分众、参两院。内阁为最高行政机关,对国会负责,首相(亦称内阁总理大臣)由国会选举产生,天皇任命。 (三)、政治文化的差异 中国: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化最显著的一个特征是国际主义思想。国际主义体现在外交上,从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制定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日本:日本主义作为日本政治文化中的重要特征,与中国政治文化中的国际主义形成鲜明的对照。日本主义本质上是一种狭隘的民族主义,实质是强调大和民族的优越性,主张建立以日本为中心的国际秩序,不仅排外,且为了本国利益不惜侵略他国。 二、经济体制的区别 中国:从经济上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以公有制为主体、包括私人经济在内的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条件下运行的市场经济。 从政治上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由政府有力地进行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 从奋斗目标上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原则。 日本:第一,政府通过规制对经济实行干预是日本战后经济体制的一个突出特点。第二,政府在工业部门的规制逐渐被弱化。第三,金融系统作为资源集中动员的工具,服务于赶超战略。 三、经济发展模式的区别 (一)、发展模式差异 中国:从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模式转向内需拉动型经济增长模式。2.从传统成本优势转向技术优势和新成本优势。3.在资源与环境问题的巨大压力下形成环境友好型与节约型社会。 日本:日本经济增长的动力: (1)技术进步:吸收和创新使得日本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经济的发展。 (2)劳动力 (3)企业家精神:日本的企业家除了盈利之外,还积极承担部分社会责任,这使得日本的经济有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发展。 (4)政策与制度:日本政府扶植私人企业。

明朝藩王列表4南明分封诸王非皇族诸王明朝追赠诸王南明分封及追赠异姓王

明朝藩王列表4南明分封诸王、非皇族诸王、明朝追赠诸王、 南明分封及追赠异姓王 明朝藩王列表4南明分封诸王、非皇族诸王、明朝追赠诸王、南明分封及追赠异姓王 弘光朝 颍冲王朱由榘,追赠(初封颍上王) 德怀王朱由桦,追赠 隆武朝 皇太子朱琳源,幼殇,谥庄静太子 邓王朱器盛(初封德安王) 唐王朱聿?,后任监国,后即位为绍武帝 陈闵王朱聿鈵,追赠 陈世子朱琳渼 永历朝 怀愍太子朱慈爝[注36] 悼愍太子朱慈? [注37] 皇太子朱慈煊[注38] 沅哀王朱慈?,幼殇,追赠 涪悼王朱慈炜,幼殇,追赠 沔殇王朱慈熠,幼殇,追赠 澧冲王朱慈焯,幼殇,追赠

永兴王[注39] 新田王[注39] 江华王[注39] 嘉善王[注40] 监国鲁王 世子朱弘? 世子朱弘枬 朱弘棅 翼王朱议氻[注41][ 非皇族诸王 根据明朝会典等制度的规定,只有皇族可以在生前封为王爵。非皇族者生前最高爵位为国公,死后可追赠郡王爵。此制度一直实行至明朝灭亡,及南明的弘光、隆武两朝。但是至永历朝时,在孙可望的逼迫下,永历帝打破了异姓不封王的惯例,先后封其为平辽王(不受)、冀王(不受)和秦王。此 后又封李定国为西宁王(进封晋王),刘文秀为南康王(进 封蜀王),白文选为巩昌王,冯双礼为庆阳王,马进忠为汉 阳王,郑成功为延平王(进封潮王,未受)等。 明朝追赠诸王 大王,明太祖外高祖,洪武二年追赠[注42][10][6] 高王,明太祖外曾祖,洪武二年追赠[5] 扬王陈公,明太祖外祖父,洪武二年追赠[5]

徐王马公,孝慈高皇后父,洪武二年追赠[5] 郭子兴,太祖追赠滁阳王[11][6] 徐达,封魏国公,太祖追赠中山王,谥武宁 常遇春,封鄂国公,太祖赠开平王,谥忠武 李贞,封曹国公,太祖赠陇西王,谥恭献(尚曹国长公主)李文忠,封曹国公,太祖赠岐阳王,谥武靖(陇西王李贞之子) 邓愈,封卫国公,太祖赠宁河王,谥武顺 汤和,封信国公,太祖赠东瓯王,谥襄武 沐英,封西平侯,太祖赠黔宁王,谥昭靖 沐晟,封黔国公,英宗赠定远王,谥忠敬(黔宁王沐英之子)张玉,追封荣国公,仁宗赠河间王,谥忠武 张辅,封英国公,英宗赠定兴王,谥忠烈(河间王张玉之子,土木堡之变死事) 张懋,嗣英国公,武宗赠宁阳王,谥恭靖(定兴王张辅之子)朱能,封成国公,成祖赠东平王,谥武烈 朱勇,嗣成国公,英宗赠平阴王,谥武愍(东平王朱能之子,土木堡之变死事) 朱希忠,嗣成国公,世宗赠定襄王,谥恭靖(平阴王朱勇之后) 朱永,封保国公,孝宗赠宣平王,谥武庄 南明分封及追赠异姓王

论中国与日本未来的发展趋势

论中国与日本未来的发展趋势 摘要:公元57年(光武帝中元2年),日本和中国即开始交往,光武帝赐以印绶。隋朝,日本派遣“遣隋使”来隋朝的首都长安学习。后来唐朝建立,日本又派遣大量的“遣唐使”,意味学习中国文化。但是在唐朝经历了两国第一次战争“白江之战”后,两国关系就开始有了变化,在后来发生了元日战争(1274年和1281年)、万历朝鲜战争、甲午战争(1894年7月25日—1895年4月17日)和抗日战争(1937年7月7日-1945年8月15日)。到20世纪30年代。中日关系 已经你死我活,不共戴天。但在建国初期经历了一段蜜月期,之后中日关系就如同现在一样,摩擦不断。 关键词:中日邻国摩擦主权和平 从古代来思考中日 中日交流,在汉代就有,只是那时候的日本尚未完成统一。在公元三世纪,日本兴起了一个以大和为中心的大国,史称大和国。当时时值我国南北朝时期,大和国兴起以后,曾先后13次向东晋,宋梁等国遣使朝贡,请求册封,应该说在这个时候,中日就已经形成朝贡关系。 统一后的日本,在隋朝,日本就派遣“隋使”来隋朝的首都长安学习,,后来唐朝建立,日本又派遣了大量的“遣唐使”,唐朝时双方使节往来相当密切,密切的原因就是,日本为了学习唐王朝先进的政治模式、经济文化、生产技术等。邦交最高最密切的时期是隋唐时期。 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两国的交往源远流长.公元7世纪至9世纪的隋唐时期,以日本官方派出20余次遣隋唐使为表征,两国的交往出现一个高潮.日 本派出"遣隋唐使"的动机不排除学习隋唐先进文化的因素,但从理性的角度深层 次地分析思考,日本"遣隋唐使"是岛国心态的日本为了打破封闭和孤寂,发展本土 文化、扩展生存空间和加强对外联系方面需要的物化表现形式. 明朝时期,双方交流更为频繁,设计面更光。出科学文化外,还有民间交流和经济交流。 中日战争,在公元659年,中日因为朝鲜半岛三个国家的主权问题,爆发了第一次战争,之后虽然唐朝始终与当时的倭国保持联系,但密切程度已经低于圣德太子起至孝德天皇这段期间与中国隋唐两朝的关系。日本方面担心唐朝对日用兵,未能主动发起大规模的与唐朝密切联系。本天武天皇登基后派遣规模更遣唐使,中日两国历史上最友好和文化交流最密切的时期终于开启。公元16世纪末,日本由丰臣秀吉统一,统一后他妄自尊大,竟要求朝鲜臣服(朝鲜一直为中国藩国)。于是中日在朝鲜展开了一系列会战。后来德川幕府建立后,中日又重现开始建交,而由于中国闭关锁国的关系,中日交往逐渐中断。 到了后来,日本经历了明治维新,而中国仍然在封建主义踏步,日本开始了侵略中国的道路。 中日甲午战争1894年(农历甲午年),包括后来的抗日战争,中日的关系已经是你死我活。而中日关系也是有如万年玄冰,万年不化。 中日的发展心态 在中日两国两千多年的交往史中,既有密切的现实联系,又有历史的恩怨,两国关系中的曲折变迁对各自国运兴衰都产生过重要影响,也都证明了中日两国“和则两利,斗则两伤”这一亘古不变的道理。首先我们应正视中日关系。自古

明朝藩王世系表

明朝藩王世系表 明朝藩王世系表明太祖朱元璋于1368年推翻了 元朝的统治,建立了明王朝,为了加强对各地人民的统治,有力地监督地方官吏效忠于朝廷,同时防止发生争权夺位的争斗,维系并巩固朱家王朝的统治,朱元璋推行分封制,把皇子皇孙分封到各地做藩王,共同来“夹辅皇室”。朱元璋从洪武三年至洪武十八年(公元1370-1385年),先后分封诸子为王,分镇各地,使皇权不陷于孤立。朱元璋有子女42人,其中皇子26人,除长子朱标被立为皇太子、皇二十六 子朱楠出生刚满月就殇亡外,其余24人均封为亲王(一字王)。其中皇八子朱梓,洪武三年封潭王。十八年就藩长沙。朱梓“英敏好学”,善作文章。在长沙时,他常召集王府儒臣 饮酒赋诗,亲自评品其高下。他温文儒雅,“有恩于民”。其时,朱元璋大兴党狱,法网森严。,谭王妃的父亲都督於显,哥哥宁夏指挥於琥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坐胡惟庸案被杀,朱梓惶恐不安。朱元璋派了使者安慰,并召他进宫,朱梓非常害怕,就和王妃於氏一道自焚而死,没有儿子,撤消了封地。朱元璋的儿子们大多数不是野心勃勃便是残暴荒淫,好不容易有这麽一个温文儒雅,安分守己的,却不得其死。很多后人都为他抱屈,如永乐,洪熙,宣德三朝元老名臣夏元吉,公安派的创始人袁家三兄弟中的老三袁中道都写有悼

念的诗篇。皇九子朱杞,洪武三年受封赵王,第二年去世,年仅三岁。朱元璋考虑随着子孙繁衍,可能会名字重复,于是亲自为子孙们制定了取名命字的原则和方法。他为有后代的23个儿子,从孙子辈算起各拟定了20个字的后代世系,每个字为一世。几子孙初生,由宗人府依据世次顺序取双名,双名中的前一个字即太祖所取,后个字则必须是一个以五行做偏旁的字,五行则以“火、土、金、水、木”为顺序,“火”为朱元璋孙子辈命名所用偏旁,以下依此类推。在朱元璋为23房子孙所取派语分别是:太子房:允文遵祖训,钦武大君胜,顺道宜逢吉,师良善用晟。秦王房:尚志公诚秉,惟怀敬谊存,辅嗣资廉直,匡时永信惇。晋王房:济美锺奇表,知新慎敏求,审心咸景慕,述学继前修。燕王房:高瞻祁见祐,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周王房:有子同安睦,勤朝在肃恭,绍伦敷惠润,昭格广登庸。楚王房:孟季均荣显,英华蕴盛容,宏才升博衍,茂士立全功。齐王房:贤能长可庆,睿智实堪宗,养性期渊雅,寅思复会通。鲁王房:肇泰阳当健,观颐寿以弘,振举希兼达,康庄遇本宁。蜀王房:悦友申宾让,承宣奉至平,懋进深滋益,端居务穆清。湘王房:久镇开方岳,扬威谨礼仪,刚毅循超卓,权衡素自持。代王房:逊仕成聪俊,充廷鼐鼎彝,传贻连秀郁,炳燿壮洪基。肃王房:瞻禄贡真

日本与中国发展的历史关系概要

日本与中国发展的历史关系概要 钓鱼岛事件从去年的九月份发生到现在大半年的时间,这短短的一个时间区间,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中日两国之间的关系的曲曲折折,作为在亚洲一个区域发展的两个国家,未来的发展究竟什么才是它的主题或者说是主流呢?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要对一个事物未来的发展脉象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明白事物发展的趋向,就需要了解一个事物发展的来龙及其现在的状态.在这样一个理论建立的前提上,事物是历史的一种联系的关系,现在的决定未来,过去的决定现在,也就是因果论,也就是说,事物发展是在绵延在因因果果之间的横向联系之中.当然,特殊因素的介入,是否会是事物的发展脱离一般事物的发展规律,是否这样地规律就是正确的,这也同样是一个疑问,可是我们姑且假设认为这符合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或许有人会说这样的论述有什么价值呢,是不是臆想主义呢?可我相信,有人会明白这样事物存在的价值,当然这是题外话。下面我们进入主题。笔者从中日之间历史探究某种事物存在的联系,为了探究影响中日两国之间关系的因素,也许笔者不会遵循具体的历史事件和发生的时间。当然即使这样,你也会发现我们所论述的主线在哪,只是不太明显罢了. 中国经历了战国时期的孕育,终于在公元前221年,由秦统一纷争格局的局面,开启了中国的大一统时代.经过当政者一系列制度和政策的实施,中国的社会已经初步具备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而同时期的日本处于怎么样的一种社会状态呢?从历史教课书上我们可以看到日本进入封建社会是在大化革新之后,应该是在中国唐玄宗时期,正逢中国社会封建社会的顶峰时期. 那么我们就推测日本诸岛正处于奴隶社会时期,各地区之间正处于纷乱的战争状态.从中日历史上来看,秦汉时期,由于使用工具的和技术水平的限制,各地区之间的联系,虽然有,但毕竟不太频繁,因此隔海相望的中日之间发生发生深刻的联系,两个社会群体之间进行深层次的文化,经济甚者是制度上的交流是不现实的,仅仅出现了’徐福东渡扶桑”的传说故事. 也就是说,在政治制度上,中国比日本先进很多,同时也以为着在生产方式的变革和社会生产关系的调整上也远远领先于日本.为什么要论述这样的一个问题呢?笔者想要表达的是一个地区政治的组织形式代表着本地区社会生产调整的状态的最佳模式,请大家记住这个观点,后面笔者还会再次论述这样的一个问题.进入唐朝时期的中国,在法律儒家化上达到了技术了思想体系的成熟,并且这样的成熟不仅仅体现在对人们思想道德观念上的影响,而且对人们日常的经济生活的行为方式也起到了决定性的影响,乃至整个国家机器及国家政治组织形式,统治思想也深受其影响.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发展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这就是生产关系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威力.从这样的一个角度来看,中国社会的力量的变革完全源自于内部力量的发展推动的结果,中国社会是一个内源性的社会.从春秋战国时期封建社会的孕育,从秦汉封建制度的建立,到隋唐封建制度的全面完善,我们可以看出一个政治制度的全面地成熟完善的内源性发展模式,经历了一千多年的发展历程.笔者再次考察基本主义制度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到,从荷兰第一个资本主义制度的启蒙,到二战之后资本主义制度全面建立,或者说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资本主义制度的全方位推广,也经历了五百年的时间,当然科技的进步导致人类文明传播途径和传播方式的多元多样化,是在封建社会无法比拟的.笔者再次比较英美的政治制度的不同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到,英国是一个内源型的资本主义国家,从17世纪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到19世界建立世界霸权,用了也近两百多年的时间.而美国来说,我们从制度起源来说,美国应该是一个外源型的资本主义国家,它不是靠本身地区力量发展成一个全新的政治制度的国家,其实依靠英国的制度移民,参考法国资本主义学家的理论建立的一个国家,它的政治制度的行为模式的开端沿袭了英国的传统,在政治制度的设计上采取了三权分立的学说来设计自己政治模式,所以美国是一个外源性的国家.从英国和美国的发展史来看,外源性和内源型的国家究竟是否会强大,是不是内源性的依靠本土力量发展起来的政治制度就会有越于外源性靠移植它国政治制度的国家呢?这个问题,我们必须首先搞明白,因为它在研究中日之间关

论中国与日本的关系

论中国与日本的关系 纵观历史,中国与日本的关系既有合作又有摩擦,双方关系由近及远,再由远及近,其摆动幅度之大世界少有。近代中国与日本可以说是水火不容,南京大屠杀,371毒气,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等事件使得中国人对日本人恨得是咬牙切齿,但随着事件的推移,中国对日本的关系缓和了不少,不过中国人对日本的仇恨是不可磨灭的。近几年来,当中日经贸关系渐趋佳境之际,双边的政治关系却进一步滑向冷淡的深渊,其间的反差越来越大,几乎到了如不对政治局面加以改善,经济关系也难以维系的底部。 当今中国与日本的关系可谓复杂之极,由于历史原因,日本垂涎中国的资源和领土,用他的鼠目寸光发动了侵华战争,犯下了种种罪行,导致了中华民族难以释怀的仇日情节。但是笔者在此认为,事实就是事实,已无法改变,更重要的是中华民族的未来的生存和发展在整个中日关系中,经济合作占有中心地位,对于整个中日关系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从现状看,中日两国互为最重要的经济合作伙伴之一。在贸易方面,日本已连续11年保持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对日本来说,中国也是位于前列的重要贸易伙伴之一。虽然说经济上的合作拉近了两国的关系,但理由一还有不小的差距。而且日本在政治对中国的态度是极其强硬的,使得中国人对日本的反感越来越大。近几年中日两国的首脑一直没有实现互访,虽然说距离不是问题,不过这对于两个尽在咫尺的国家来说是不正常的。经济上的往来这只是利益上的需要,政治上的问题才是中日关系的关键。而且政治上的不和睦将会导致以后几十年甚至永远中国和日本是敌对的关系。所以政治上的改革才能给中日关系带来希望。 历史问题迄今已只是影响中日关系的最大障碍。日本不能在彻底深刻的反省,总结近代侵华战争的前提下早日面向未来,对中国人民来说是一大憾事。现在日本的政策决定了他是亲西方的,这也是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笔者认为日本不会永远亲西方,因为日本继承的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日本骨子里一直流淌着中华的血液,日本的野心是由于日本客观的自然条件决定的,日本面对的民族存亡与中华民族很相似 也许未来日本与中国会爆发战争,笔者认为战争的发动取决于日本,因为中国无意日本狭小的领土和匮乏的资源,而中国的领土和资源也许是日本垂涎若渴的,如果日本的决策层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前提下,应该能认识到发动侵华战争是最不明智的选择。但受到损害最大的是日本自己。这成为日本与周边国家建立互信的一条鸿沟,也使日本在成为“普通国家”,成为联合国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席位,在世界上发挥其与经济大国地位相称的作用等问题上无法取得中韩等国的由衷支持。两国之间的战争虽然早已结束,但这份沉重的历史遗产却一代又一代传了下来,长期的战争状态粉碎了中日两个民族自古以来形成的相互师从,相互仰慕的美好感情与和平氛围,民族情绪开始发生历史逆转,这种逆转对后来中日关系造成的影响 其程度之深,时间之持久,范围之广泛,无论怎样估计也不为过分。与历史问题相伴而来的还有两国在台湾问题,领土问题以及日美安保问题等分岐。这一系列原则分歧的存在,再加上今年数起具体事件的发生,如参拜靖国神社问题,钓鱼岛事件等等。 中国和日本在近年来崛起是比较迅速的,两强并起。在亚洲。中日两国的综合国力都在上升过程中,是未来世界多极化格局中不可忽视的力量。日本迟早要成为政治大国,这与中国成为经济大国同样是不可避免的趋势。上面已经提到日本跟中国文化相似,没有被西方所同化,而中国无意与日本为敌,虽然历史造成的痛苦无法抹去。但双方同时向前看才是最重要的,日本的经济和技术可以帮助中国富裕起来。而中国可以促进日本的高技术产品的消费以及基本产品的供应。中日两国告别了“一强一弱”的时代后必须适应相互容忍和接受对方。

明朝藩王世系列表

明朝藩王列表(鲁王系) 鲁国 明朝鲁国诸王编辑 洪武十八年(1385年)就藩兖州府 称号国君姓名关系在位年数注记 鲁荒王朱檀朱元璋、庶十子1370年—1389年洪武三年封。十八年就藩兖州府。二十二年薨。 鲁靖王朱肇煇朱檀、庶一子1403年—1466年永乐元年袭封。成化二年薨。 鲁惠王朱泰堪朱肇辉、嫡一子1467年—1473年成化三年袭封。九年薨。 鲁庄王朱阳铸朱泰堪、嫡一子1476年—1523年成化十二年袭封。嘉靖二年薨。 鲁怀王朱当漎朱阳铸、嫡一子追封成化十九年封世子。弘治十八年薨。諡怀简。以孙观 袭封。追封王,改諡曰怀。 鲁悼王朱健杙朱当漎、嫡一子追封弘治十六年封世孙。正德十五年薨。以子观 袭封。追封王,諡曰悼。 鲁端王朱观 朱健杙、嫡一子1528年—1549年嘉靖七年袭封。二十八年薨。 鲁恭王朱颐坦朱观 、庶一子1551年—1594年初封宝庆王。嘉靖三十年袭封。万历二十二年薨。 鲁温肃世 子朱寿 朱颐坦、嫡一子 不知何年封世子。隆庆三年 卒。无子。 鲁敬王朱寿鏳朱颐坦、庶六子1596年—1600年初封富平王。万历二十四年袭封。二十八年薨。无子。 鲁宪王朱寿鋐朱颐坦、庶七子1601年—1636年初封常德王。万历二十九年进封。崇祯九年薨。无子。 鲁肃王朱寿镛朱颐坦、庶九子1636年—1639年初封泰兴王。崇祯九年进封。十二年薨。 鲁安王 (鲁孝王)朱以派朱寿镛、嫡一子1640年—1642年 崇祯十三年袭封。十五年, 大清兵破兖州,自缢。 鲁王朱以海朱寿镛、五子1644年—1662年崇祯十七年袭封,寻寄居台

州,既监国於绍兴。清顺治三年六月,王师渡浙,以海航海,依郑成功。十一年病故於金门。 鲁世子朱弘?朱以海、一子隆武元年八月封世子。二年六月薨。 鲁世子朱弘枬朱以海、二子永历三年八月封世子。五年,舟山陷,申人毅挟之,不知所踪。 鲁王朱弘桓朱以海、八子1662年后—1683年永历十七年二月生。不知何年袭封。三十七年,降清,内徙於山西。 钜野国 明朝钜野国诸王编辑 宣德二年(1427年)封。 称号国君姓名关系在位年数注记 钜野僖顺 王 朱泰墱朱肇煇、嫡二子1427年—1464年宣德二年封。天顺八年薨。 钜野恭定 王朱阳蓥朱泰墱、嫡一子1469年—1505年 成化五年袭封。弘治十八年 薨。 钜野庄宪 王朱当涵朱阳蓥、嫡一子1506年—1529年 正德元年袭封。嘉靖八年 薨。 钜野端肃 王朱健櫏朱当涵、庶一子1531年—1555年 嘉靖十年袭封。三十四年 薨。 钜野惠荣 王朱观燖朱健櫏、庶一子1557年—1572年 嘉靖三十六年袭封。隆庆六 年薨。无子,除。 钜野王朱寿1645年—1646年隆武中袭封。二年十二月薨。 邹平国 明朝邹平国诸王编辑 宣德四年(1429年)封。

日本联合国外交的定位与演变

日本联合国外交的定位与演变 金熙德 【内容提要】二战后,日本从联合国的“原敌国”地位出发,致力于提高其国际地位, 并确定了争当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目标。日本在实现“常任梦”方面已取得了一定进展,但还存在着一味追随美国、否认侵略历史等致命弱点。日本能否圆其“常任梦”,主要取 决于联合国改革能否取得突破以及日本能否赢得广泛支持等因素。 【关键词】日本;联合国外交;常任理事国 【作者简介】金熙德,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北京邮编:100007) 【中图分类号】D81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550(2005)05-0020-06 2004 年以来,日本向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发起了新一轮冲击。2005 年,日本能否如愿以偿地圆其“常任梦”?本文拟透过日本联合国外交的定位与演变过程,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和展望。 一日本联合国外交的最初定位 所谓联合国外交,是指一个国家“对联合国开展的外交”和“在联合国内开展的外交” 的总和。对日本而言,联合国外交是与大国外交、周边外交、能源外交、经援外交等一道共同构成其整个战后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日本联合国外交的定位和演变,是与其国家战略和对外政策的调整进程同步进行的。在目标设定上,日本从摆脱被占领地位、重返国际社会的最初目标出发,经过拓展国际空间、追求更大利益的中间目标,形成了争当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更高目标。在理念定位上,日本逐步超越本国和本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概念,日益把“国际贡献”作为重要理念。在外交态势上,日本起初被动接受国际社会的安排,其后日益影响国际社会,为圆“常任梦”而积极创造条件。 联合国是由反法西斯同盟国于1945 年创建的,其初衷之一就是要防范法西斯势力的东山 再起。《联合国宪章》第53 条和第107 条的“原敌国条款”不时唤醒着人们对法西斯侵略战 日本联合国外交的定位与演变世界经济与政治2005 年第5 期 2 争的记忆。日本于1945 年8 月15 日宣告投降,被打着盟军旗号的美军占领。①日本的联合 国外交,以战败和被占领为起点,从“原敌国”地位出发,以重返国际社会为最初目标。在被占领期间,日本的惟一“外交”对象是美军占领当局,其首要目标是早日与美国主 导的战胜国一方实现媾和。如何为未来对外路线定位,成了日本制定媾和方针的中心课题。在美军占领当局的扶持下,战时曾受军部打压的亲英美派官僚币原喜重郎、吉田茂、芦田均等人相继成为日本首相和外相。他们上台后,在接受“战后改革”、与军国主义划清界限的同 时,在对外路线上实现了与“亚洲门罗主义”的决裂和向“国际协调主义”的回归。②他们 谋求以此及早结束日本的孤立状态,重归国际社会,同时实现与当代国际上的强者——美英势力为伍的目的。在他们看来,联合国是由美英主导势力的同盟国所创立,与美英为伍和以联合国为中心是一致的。于是,日本决策层逐渐形成了恢复外交权后加入联合国并置身于联合国机制监督之下的外交构想。美军占领当局起初也曾考虑把日本改造成一个像瑞士那样的和平中立国家,使其置身于联合国监督之下。在具体操作上,美国惟恐失去驻日军事基地,因而并不急于实现对日媾和。

高中优秀读后感:中国和日本的关系_读后感

高中优秀读后感:中国和日本的关系 高中优秀读后感:中国和日本的关系 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两个国家,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中华文化虽历经磨难,但也已走上了复兴之路;而日本也成为了文化强国。日本,与你为邻,我们应当相互尊重、学习,在合作与竞争中推动自己的优秀文化走向世界,共同创造更灿烂的文明。 与你为邻,或多或少会有冲突,但请你尊重中华文化,因为这是合作的前提。《西游记》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惩恶扬善,团结一心是它的核心价值,然而在你创作的动画作品中,却将唐僧化为女性,并与多位女性有恋爱关系,令这部作品的传统核心价值荡然无存,致使许多国外友人误解,这一点是我们无法容忍的。文化的发展需要创新,但必须要在保持作品核心价值的前提上。只有充分尊重我们的文化,才能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的精神,否则,胡乱地修改,只会给双方的文化与感情造成伤害。 与你为邻,我们要向你学习优秀的成果,因为这才能提升我们的竞争力,从而促使你也进步。我们动漫还处在萌芽阶段,因此有必要向你学习。我们通过借鉴你的创作理念、制作手法,打造出了大受欢迎的《三国演义》,既开拓了国内外市场,又得到了像包括你在内的多个国家的好评,同时也推动了你对传统文化的挖掘。我们积极向你学习,表达了我们对你的尊重和赞赏,也促使你更努力,锐意创新,1 / 2

与我们一竞高下。因此,相互学习,并不会使我们针锋相对,而是加强竞争,共同进步。 与你为邻,便不能回避,要大方地打开国门,因为这是相邻的必然要求,否则,便不利于我们的关系发展。在这一点上,我们承认自己有许多不足,例如限制你的动画在黄金时段播出,拒绝引进一些以人类、社会为题材的深奥的电影。但多年的合作也令我们意识到,“闭关锁国”无法保护自我,打开国门才能使自身充满生机。于是相关部门也制定法规,减轻壁垒,因此《日本人是丑陋的》等文学作品进入我们的市场,从而加深了我们对你的了解。同时,也希望你能以开放的心态迎接我们关于“二战”的历史研究书籍进入你的国门,这样才能更好地认识过去,迎接未来。与你为邻,便要与你为友,日本朋友,让我们用自己的优秀文化成果与开放的心态来互相面对,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希望中日文化都能不断辉煌,永葆生机! 高中优秀读后感,只要一谈到与日本的关系,绝大多数考生都习惯从抗战历史的角度构思成文,很少有学生能突破这种习惯思维。 2 / 2

明代藩王墓葬发现情况

明代藩王墓葬发现情况 作者:张琴197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四川博物馆在四川成都凤凰山南麓发掘了明初蜀王世子朱悦熑墓,该墓由三个砖筑的纵列式筒拱券组成,全长33米。墓内发现了五百余件各种类型的釉陶俑,有仪仗俑、武士俑、牵马俑、乐俑、侍俑、文官俑。而这批俑现在陈列于我院的展厅中。对如此众多的俑的随葬意义的探讨不能单纯的只研究俑,应该将俑放到墓葬中去,放到整个明代的历史背景中,同时结合其他地区明代藩王墓的情况进行研究。然而到目前为止,考古学界对明代藩王墓葬的研究还比较少,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全国的明代藩王墓葬的发现情况,供有兴趣的同事参考,大家互相交流,一起来进行明代藩王墓葬的研究。 一、明代的分封制度 洪武初年,明太祖感念宗族势力单薄,因此有意识扶植子侄,以期壮大羽翼,屏藩朝廷。于是,他将他的26个儿子,除长子朱标立为皇太子、幼子朱楠夭折无封外,其余24子皆封亲王。从而开启了明朝分封藩王的制度。 《明史&S226;卷一百十六》列传第四&S226;诸王:明制,皇子封亲王,授金册金宝,岁禄万石,府置官属。护卫甲士少者三千人,多者至万九千人,隶属兵部。冕服车旗、邸第,下天子一等。公侯大臣伏而拜竭,无敢钧礼。亲王嫡长子,年及十岁,则授金册金宝,立为世子,长孙立为世孙,冕服视一品。诸子年十岁,则授涂金银册银宝,封为郡王。嫡长子为郡王世子,嫡长孙为则授长孙,冠服视二品。诸子授镇国将军,孙辅国将军,曾孙奉国将军,四世孙镇国中尉,五世孙

辅国中尉,六世以下皆奉国中尉。其生也请名,其长也请婚,禄之终身,丧葬予费,亲亲之谊笃矣。 明朝自太祖到神宗总共有37位皇子开府京外,明朝在藩亲王前后共有266位。这些亲王中除掉末代王、废王、南明颠沛诸王,又加上追封王和他们的世子、世孙墓,全国所有明代藩王墓大约有280座。 二、明藩王墓发现情况 1、陕西省 分封于陕西的王有:太祖次子秦愍王于陕西西安。神宗五子瑞王于陕西汉中,被张献忠杀死于重庆。 已发现的藩王墓有:秦愍王朱樉墓,秦隐王朱尚炳墓,秦宣王朱怀埢墓,秦康王朱志墓,秦惠王朱公锡墓,秦简王朱诚泳墓,秦□□世子朱敬鉁墓,陕西长安。还发现一座郡王墓:秦藩兴平安僖王朱公铄墓,在陕西长安。 2、山西省 分封于山西的藩王有:太祖三子晋恭王于山西太原。太祖十三子辽简王于山西大同,不见其墓地。太祖二十一子沈简王于潞州(山西长治)。 已发现的藩王墓有:晋裕王朱求桂墓,在山西榆次。还有一个郡王墓:晋恭王第七子广昌王朱济熇(he)墓,在山西太原。 3、河南省

中国传统文化的流逝以及与日本文化的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的流逝以及与日本文化的关系 摘要:日本是个十分重视也十分善于吸收和输入他国文化的民族,“大化革新”大规模地学习大唐文化,“明治维新”全盘输入西方文化,都对日本的发展进步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相比较而言,中国在历史上就不太善于吸收其他国家、其他民族的文化,历史悠久、地大物博虽然是一种优势,但是如果只注意输出而不重视输入,不重视从其他国家、其他民族的文化中吸取营养、不断地发展自己,那么这种优势也会走向反面。 关键词:文化输入与输出模仿继承 在文化上,日本从古至今一直是在学习模仿外来先进文化,继承中国唐文化,明治维新后又受到西方文化的感染,可谓吸收了各种文化的优点又融合了自家文化。 而唐文化是中国文化历史上的巅峰,日本文化是在中国古代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发扬和创新而来的,而中国自己真正的优秀文化却在历史的各个时期都有遭到极大的破坏,从而许多优秀的文化没有流传下来,而日本却积极地保留下来了这些文化。 中国文化在历史上曾经经历过七次重大打击(参考:夏童雪《阻碍中国古代文明的七大事件》https://www.360docs.net/doc/987366440.html,/dstopg/blog/item/095eff1fba85b70a314e155b.html),第一件秦始皇的焚书事件;第二件事独尊儒术;第三件事金元入侵;第四件事明朝的统治方针;第五件事明朝的八股文;第六件事明清的海禁和刘大夏的极端愚蠢;第七件事洋务运动和百日维新的失败。其中我认为对我国文化打击最深的是焚书坑儒和元朝的入侵。 秦始皇在加强中央集权时,为了加强对人民思想的控制,将诸子百家的书籍大部分焚毁,摧毁了许多文化书籍,毁灭了诸多宝贵的先秦文化,限制了人民思想发展,不利于创新和发展,对后世造成恶劣的影响,是文化的倒退,知识分子的大摧残,在战国时期,已经出现百家争鸣的现象,假使,没有焚书坑儒,相信,中国古代的文化知识很有大的飞跃。不过这个秦朝的时候也有过徐福东渡的事件,把秦朝的一部分文化带给了日本,这就是说日本也继承了部分中国先秦文化。而另一个重大文化打击就是金人的入侵了,中国特色的封建文明达到了最高峰,宋朝的赋税收入在中国古代历史中也是最高,人民生活水平也相当高所以司马光慨叹:“卒类士服,农夫蹑丝履”有西方学者说当时一位欧洲君主的生活水平还比不上东京汴梁一个看城门的士兵。宋代的科学文化也达到了高潮,理学家程頤已经体现出科学研究的思想,沈括等科学家的成就达到了当时世界最领先的水准。而当时甚至已经出现了工厂生产等资本主义萌芽,就在这样一个发展的最好时机,由于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使这个时机被错过,否则中国可能是最先实现工业革命的国家,而这个时机的错过,导致中国再也没有在封建社会时期遇到这样好的发展时机,宋文化良好的继承了唐朝的文化,并发扬光大,虽然成就不如唐朝,但是文化的进步是有目共睹的,但是金人入侵后按游牧民族惯例大肆掠杀,使北方的人口降低很多,其中部分则迁移到南方,金元统治者还在中原实行原始的奴隶制度,在农业区进行放牧,以及民族歧视政策,这些都导致了中华文明的严重倒退。当然当满清的铁蹄又一次踏入中原的时候,他们也犯了同样的错误,例如歧视汉人,满人不从事生产,不读书,不过由于明朝的经济文化并没有唐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