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数学高二-人教A版选修4-5练习 第四讲 复 习 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复习课

[整合·网络构建]

[警示·易错提醒]

1.数学归纳法的两个关注点.

(1)关注用数学归纳法证题的步骤.第一步称“归纳奠基”,是递推链的起点;第二步称为“归纳递推”,是递推链具有传递性的保证.两步缺一不可,否则不能保证结论成立.

(2)关注适用范围,数学归纳法适用于某些与正整数n有关的问题,这里n是任意的正整数,它可取无限多个值,但是,并不能说所有与正整数n有关的问题都可以用数学归纳法.

2.数学归纳法的两个易错点.

(1)在数学归纳法中,没有应用归纳假设.

(2)归纳推理不到位.

专题一数学归纳法

在学习数学归纳法时,常会遇到两个困难,一是对其实质不容易理解,二是对归纳步骤的证明感到难以入手,其实在数学归纳法中只有两个步骤:归纳奠基,归纳递推,二是缺一不可.

(1)不可缺第一步.

有的同学会认为第二步有递推作用,且k 可以取任意值,因此第一步就无关紧要,有没有均可.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它忽略了第一步的奠基作用.因为如果没有n =n 0时成立,归纳假设也就没有了依据,递推性就建立在毫无根据的结论之上,当然也不可能得到正确的结论.

(2)不可缺第二步.

在刚接触数学归纳法时容易觉得,既然一个数学命题对开头的一些自然数成立,那么由n =k 成立推导出n =k +1成立是必然的,因此第二步流于形式,证与不证一个样.显然这是不正确的,原因在于没有认识到归纳步骤所起的递推作用,如果没有递推性,虽然一个数学命题对于开头的许多自然数都成立,但是对于后面的并不一定成立.因此我们不能把不完全归纳当做数学证明,用数学归纳法证明时不可缺第二步.

[例1] 求证对任意正整数n ,有13+23+33+…+n 3=(1+2+…+n )2成立.

证明:(1)当n =1时,左边=1,右边=1,左边=右边,

所以原等式成立.

(2)假设当n =k (k ≥1)时,等式成立,

即13+23+…+k 3=(1+2+…+k )2.

在上式等号两边同时加上(k +1)3,

得13+23+…+k 3+(k +1)3=(1+2+…+k )2+(k +1)3=⎣⎢⎢⎡⎦⎥⎥⎤k (k +1)22+(k +1)3=⎝ ⎛⎭⎪⎪⎫k +122[k 2+4(k +1)]=⎣⎢⎢⎡⎦

⎥⎥⎤(k +1)(k +2)22

=[1+2+…+k +(k +1)]2.

所以当n =k +1时,13+23+…+n 3=(1+2+…+n )2也成立. 综合(1)(2)可知,对任何正整数n ,原等式成立.

归纳升华

1.证明代数恒等式的关键是:第二步将式子转化成与归纳假设结构相同的形式——凑假设,然后利用归纳假设,经过恒等变形,得到结论所需要的形式——凑结论.

2.证明不等式的题型多种多样,所以不等式的证明是一个难点,在由n =k 成立,推导n =k +1也成立时,过去讲过的证明不等式的方法在此都可以使用,如比较法、放缩法、分析法、反证法等,有时还要考虑与原不等式等价的命题.

3.利用数学归纳法证明整除性问题时,第二步一般先将n =k +1代入原式,然后将原式作适当的恒等变形,凑出归纳假设,这是证明的关键和难点.

[变式训练] 设a n =1×2+2×3+…+n (n +1)(n ∈N +),

求证:12n (n +1)<a n <12

(n +1)2. 证明:①当n =1时,

a 1=2,12n (n +1)=1,12

(n +1)2=2, 所以1<2<2,所以n =1时,不等式成立.

②假设当n =k 时不等式成立,

即12k (k +1)<a k <12

(k +1)2, 当n =k +1时,

12k (k +1)+(k +1)(k +2)<a k +1<12

(k +1)2+ (k +1)(k +2),

12k (k +1)+(k +1)(k +2)>12k (k +1)+(k +1)=12

(k +1)·(k +2)=12

(k +1)[(k +1)+1], 12

(k +1)2+(k +1)(k +2)=12(k +1)2+k 2+3k +2<12(k +1)2+⎝ ⎛⎭⎪⎫k +32=12

(k +2)2=12[(k +1)+1]2, 所以12(k +1)[(k +1)+1]<a k +1<12

[(k +1)+1]2, 即当n =k +1时,不等式也成立.

根据①②可知对任意的n ∈N +,不等式12n (n +1)<a n <12

(n +1)2恒成立.

专题二 归纳、猜想、证明思想的应用

归纳、猜想、证明属于探索性问题的一种,一般经过计算、观察、归纳,然后猜想出结论,再利用数学归纳法证明,由于“猜想”是“证明”的前提和“对象”,因此务必要保持猜想的正确性,同时要注意数学归纳法步骤的书写.

[例2] 数列{a n }满足S n =2n -a n .

(1)计算a 1,a 2,a 3,a 4,并由此猜想通项公式a n ;

(2)用数学归纳法证明(1)的猜想.

(1)解:当n =1时,a 1=S 1=2-a 1,

所以a 1=1.

当n =2时,a 1+a 2=S 2=2×2-a 2,

所以a 2=32

. 当n =3时,a 1+a 2+a 3=S 3=2×3-a 3,

所以a 3=74

. 当n =4时,a 1+a 2+a 3+a 4=S 4=2×4-a 4,

所以a 4=158

. 由此猜想a n =2n -12n -1(n ∈N *). (2)证明:①当n =1时,a 1=1,结论成立.

②假设当n =k (k ≥1且k ∈N +)时,结论成立,

即a k =2k -12k -1. 当n =k +1时,a k +1=S k +1-S k =2(k +1)-a k +1-2k +a k =2+a k -a k +1 ,

即a k +1=2+a k -a k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