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理论和四季养生

经络理论和四季养生
经络理论和四季养生

经络理论和四季养生

经络理论是中医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看法是,经络是在发现穴位的基础形成的;也就是说,穴位在先,经络在后。然后近来有些研究人员提出,先有经络,然后发展为穴位。

根据传统的看法,经络的发现乃源自实践。从穴位到经络的发展过程如下:人们对伤口进行烧灼→用细尖的石头刺某些点和烧灼→确定穴位的位置并给予命名(即穴位的发现)→把穴位连成线,而许多线根据其类似的特性组合为经络(十二经络的形成)。

阴阳和五行学说是经络理论的思想基础。

经络理论的主要内容在内经时代即已形成。从形态学上说,经络分为两类,即“经”与“络”。十二经络和相应的内脏器官连接起来,并且与外部的皮肤和肌腱相联系起来,形成为人体的整体。从机能方面来说,经络具有促进气血、抵御疾病和各种致病因素的作用。

继“内经”一书完成之后,经络理论又有进一步的发展。许多著名的医书问世,对经络和穴位作广泛的讨论。直到今日,经络理论在中医的各个临床学科中仍起重要作用。

春温、夏热,秋凉、冬寒,年夏一年,以每年为一个气象变化周期。顺气气候的周期性变化,适当进行养生调摄,春夏时节培育阳气,秋冬季节涵养阴精,从而维持机体内部脏腑经络的正常生理活动,提高机体的适应能力,以求得健康长寿的方法。

春季养生法:春季自然界中的阴寒之气开始收敛,阳热之气逐渐升华,气候温暖,草木萌芽,万物复苏,到处充满了生机。这种气候环境对人体的生长发育十分有利,是养生的最佳季节。在这一季节里,人们可采用《内经》“夜卧早起,光步于庭,被发缓形”,即强调春季应在保证有充足睡眠的情况下要早些起床,起床后可做些轻微运动,以舒缓形体,流通气血,让身体沐浴在春光之中,适应自然界的勃勃生气,以动员机体内部潜藏的能量,充实或修复组织器官,从而达到养生的目的。

夏季养生法:初夏之时,暖热之气渐盛,人们应“夜卧早起,无厌于日”,坚持户外锻炼及日光浴。年老体弱者还应注意防治疰夏症。盛夏之时,气候炎热,应避免在烈日下暴晒,注意劳逸结合,适当饮用绿豆汤,酸梅饮等清凉饮料,加强室内通风,以防中暑。同时要注意不可在房檐、走廊中纳凉过久,更不可于星月之下露宿或用风扇直吹劲吹,以免导致手足麻木、面瘫、肢节疼痛病症。大暑以后,往往天署地湿,暑湿之气交蒸,天气闷热,不仅容易导致痞胀、泻痢等病症,还易使人患疖疮,痱子等。因此,要以藿香、佩兰泡茶饮,以祛暑化湿,调理脾胃功能。同时还应保持皮肤清洁。从小署前后至立秋后的一段时间,是全年之中气温最高,阳气最旺盛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对一些冬季常发病症,如风湿关节痛、慢性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病等进行调治,往往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就是所谓的“冬病夏治”。

秋季养生法:秋季阳气开始收敛,阴气逐渐凝聚,经过酷暑炎夏,人体精气已大量亏耗,适应能力及抵御能力均已下降,因此夏秋之交是一年之中发病率及死亡率较高的时期,必须特别注意养生调护。秋季养生首要谨防秋凉之气侵伤人体,人们常说“白露下、不露宿”是有其科学道理的。秋季气候以凉燥为主,凉燥最易袭肺,因此要格外注意饮食调护,多食用甘平柔润的食物,如豆浆、牛奶、鸭蛋、龟肉等,以达到防燥润肺的目的。

冬季养生法:冬季寒风凛冽,室内外温差明显。对于健康的中年人仍可坚持室外锻炼,改善组织与器官的供氧,提高机体的抗寒能力。对老年人及体弱多病者若要进行冬季室外锻炼,则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一旦遇到大风,严寒以及下雪的天气,则应进入室内锻炼。此外,冬至前后还可根据个人不同的体质,采用不同的食补和药补方法,因此时进补易于吸收并逐渐发挥功能。

中医五脏养生之四季养生教程文件

中医五脏养生之四季 养生

傅杰英中医五脏养生之四季养生 养生就是放弃,放下,简单。 养生是减法,不是加法,不是补。 阳亢:春天耳鸣,眼充血发红,牙痛,血压高,偏头痛。 春:肝,疏泄条达,肝主筋,肝藏血,开窍于目。 伤肝:郁结压抑;过度饮酒,食品不安全;过度治疗;食品热量摄入过多(脂肪肝),久坐不动,关节不利,韧带钙化;用电脑,看电视,看书伤眼睛。 养肝:以形体舒展为主,抻拉牵引筋骨,关节,韧带,尤其是脊柱,髋关节,肩关节,手指,春季晚上用热水泡手(冬季泡脚),穿宽松的内衣裤,春捂,晨练避开马路污染,增加扩胸运动,压腿,拉筋,前后左右弯腰,跑步,要心情舒畅。 饮食:增加安抚肝脏的食物,淮山,红枣,莲子,番薯,麦芽糖,蜂蜜,胡萝卜,猪肚,黄芪。辛窜鼓舞肝脏的食物 (耳鸣,失眠,口疮,血压高,脾气躁,眼发红,不要吃,春困的人宜多吃,生脾) ,韭菜,葱姜蒜,香菜,香椿,荆芥,荠菜,春笋,春茶,红酒。保肝排毒的食物,春笋,木耳,猴头菇,香菇,生姜,辣椒,大枣,绿豆,葱(香葱沾醬,越吃越壮),洋葱,花菜,西兰花,芹菜,大蒜。 有皮肤病,呼吸道疾病,过敏体质不要吃发物,容易旧病复发:海鲜,牛肉,虾,香菜,春笋,香椿。

肝气太过,去过饮品:绿茶,决明子,夏枯草,菊花,金银花泡水喝,注意中病即止,热去即停。 肝气生发不及,无力:逍遥丸配补中益气丸。 经络:太冲,曲池,风驰,太阳,睛明,胸胁。 内热重反应在皮肤,刮痧,拔罐,稍微放点血。 夏:心,心主神明,阳中之阳, 伤心:要心肾相交,水火既济,阴阳和谐。信息爆炸;温室效应;空调使用过度;吃咸过度;心静不躁动。 养心:可晚睡,要保证午休,不要暴晒(正午),夏季前打扫空房间,为开空调做准备。 饮食:清泻暑热心火的食物,苦瓜(有胃寒凉拌放姜丝蒜汁),黄瓜,冬瓜(鸭肉煲冬瓜),西瓜,丝瓜(滚丝瓜汤,不要炒,要保留丝瓜皮),绿豆芽,灯心草,白茅根,绿豆水(水滚绿豆刚开花,皮还绿时关火,吃皮喝水),酸梅汤。养心气应苦夏的食物(汗出太多,耗散心气,全身乏力,心慌),西洋参,生脉散(人参,麦冬,五味子)。应对暑湿伤脾胃的食物,扁豆,莲藕,生姜,薄荷,薏仁,藿香。 经络:刮痧,简单的放痧(放血),湿气太重,伤脾胃,吃寒凉,腹泻,灸上腹部和肚脐,后背刮痧,前面灸腹部和肚脐。 阳虚,痰湿,湿热,瘀血体质不宜用空调,夏天是瘀血体质调理的最佳时机。长期空调促发痰湿体质。 使用空调时间:夏季最热的闷热天气,中午午休,晚上睡觉(温度28-29,定时2小时),室内温度达到30度以上,室外35度以上再开空

中医经络理论在现在康复中的应用

小白说中医经络理论在现在康复中的应用 阜陽市殘疾人康復研究中心白蔚階 经络学说是祖国医学基础理论的核心之一,源于远古,服务至今,在两千多年的医学长河中一直为保障中华民族的健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二千五百年前,中国诞生了第一部医学巨著——《黄帝内经》,在这部典籍中,一个重要的概念贯穿于全书,那就是经络。《黄帝内经》载: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而经脉则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其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并有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的特点,故针灸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营其逆顺出入之会,令可传于后世。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古人发现人体上有一些纵贯全身的路线,称之为经脉;又发现这些大干线上有一些分枝,在分枝上又有更细小的分枝,古人称这些分枝为络脉,“脉”是这种结构的总括概念。《黄帝内经》对经络作了系统的总结,在经脉之外,增加了络脉、经别、经筋、皮部和奇经等新的概念,它们共同组成了经络系统,成为古人心目中人体最重要的生理结构。《黄帝内经》还阐述了经络的功能,即运行气血、平衡阴阳、濡养筋骨、滑利关节、联络脏腑和表里上下以及传递病邪等。经络理论主要如下: 1.经络,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如环无端,是运行气血的通道。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之命名,不是依据解剖出来的实际人体器官,而是依据阴阳五行、八卦、干支、二十八宿这些气数。经络在内归属于脏腑,在外联络于四肢末节,是运行沟通人体内外气血的通道。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有路径的含义,是经络系统中的主干;“络”,有网络的含义,是经脉的分支。两者纵横交错,遍布全身,是气血运行的通道。中医学将人体的主干经脉分为十二条,又称“十二正经”。十二正经分手三阳经、手三阴经;足三阳经、足三阴经。经络系统是由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十二皮部共同组成。经络内联脏腑,外络肢节,由头走足,由足走腹,由腹走胸,由胸走手,由手走头,再由头走足。循环往复,周而复始。就像圆环一样,没有开头,没有结尾。 2.经络,判断脏腑盛衰、预知人体死生的晴雨表《灵枢·经脉篇》指出:人在孕育之初,先由男精女血会合成精,精发育而生成脑髓,再逐渐生成人体,骨为支柱,脉为营运气血的通道,筋来约束骨骼,肉像围墙一样卫护机体,到皮肤坚韧毛发生长,出生之后,脉道内外相通,水谷入于胃,化生精微,血气开始运行不止。经脉,是用来决断死生,处治疾病,调节人体虚实的,做医生的不可以不通晓。也就是说,人体自生成之日起,就由血气、经脉维系着生命活力。由此可知,判断脏腑盛衰,预知人体死生,经络就像预测天气的晴雨表一样。 3.经络的气血运行与二十八宿同度《灵枢·营卫生会》详细介绍了“饮食进入胃”而生成的精气:清轻者为营气,重浊者为卫气,营气在脉中运行,卫气在脉外运行,周流不休,各运行五十周次,而后会合,阴阳相互贯通,如圆环没有开端没有终止。卫气运行于阴分二十五度,运行于阳分二十五度,划分为昼与夜,故气运行至阳分为开始,运行到阴分为终止。 经络学说的应用一、阐释病理变化在正常生理情况下,经络有运行气血,感应传导的作用。所以在发生病变时,经络就可能成为传递病邪和反映病变的途径。“邪客于皮则腠理开,开则人客于络脉,络脉满则注于经脉,经脉满则人舍

中医四季养生食谱集教学文案

中医四季养生食谱集

中医四季养生食谱集 从人类的生命开始以来,盘古开天地,无论是君王还是百姓,都十分希望自己能够健康长寿。在一千多年前,《黄帝内经》就已经提到,君王众庶,尽欲全形。人人都希望自己能够健康! 中医四季养生的理论和方法极其丰富,但其要旨不外乎是顺时养生。自然界阴阳五行运动与人体五脏六经之气的运动是相互收受通应的,《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里说:“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指出一年四时寒热温凉的变化,是由于一年中阴阳消长所形成的,例如冬至-阳生,由春至夏是阳长阴消的过程,所以有春之温,夏之热;夏至-阴生,由秋之冬是阴长阳消的过程,所以有秋之凉,冬之寒。四时阴阳消长的变化造就了自然界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黄帝内经·灵 枢·本神篇》说:“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须四时而适寒暑……如是,则避邪不至,长生久视”。视和生是延长生命、不易衰老的意思。为何能延长生命呢?是因为避邪不至——病邪不能侵袭,是顺四时而适寒暑养生的结果,也可以说是养生长寿的法宝。 明代大医学家张景岳也说:春应肝而养生,夏应心而养长,长夏应脾而变化,秋应肺而而养收,冬应肾而养藏。说明人体五脏的生理活动,必须适应四时阴阳的变化,才能与外界环境保持协调平衡。 春季养肝春季万物荫生,正是调养身体五脏的大好时机。按照中医“四季侧重” 的养生原则,春季补五脏应以养肝为先。俗语说:药补不如食补,养肝也是如此。 现介绍春季养肝的几种方法。 ●推荐食疗方 1.以脏补脏,鸡为先。鸡肝味甘而温,补血养肝,为食补养肝之佳品,较其它动物肝脏补肝的作用更强,且可温胃。具体用法是:取新鲜鸡肝3只,大米100克,同煮为粥服食。可治中老年人肝血不足,饮食不佳,眼睛干涩或流泪。此外,老年人肢体麻木者,也可用鸡肝5只,天麻20克,两味同蒸服,每日一次,服用半月,便可见效。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习题集

第五章 经络 一、选择题 (一) A 1型题 1.经络学说形成的标志性着作是( ) A 《十四经发挥》 B 《难经》 C 《扁鹊心书》 D 《吴医汇讲》 E 《内 2.正经是指( ) A 督脉 B 冲脉 C 十二经别 3.循经取穴的理论依据是( ) A 阴阳学说 B 卫气营血理论 C 脏腑学说 D 经络学说 E 五行学说 4.十二经脉命名的主要依据 是 A 阴阳 五行 脏腑 B C 手足 五行 阴阳 D E 手足 五行 脏腑 5.下列哪一经的名称是错误 的 A 手太阴肺经 B ) 内外 脏腑 五行 手足 阴阳 脏腑 ) 足少阳胆经 C 足太阴肾经 6.下列经脉循行流注次序错误的是( ) A 肺经,大肠经,胃经 B 肾经,心包经,三焦经 C 心经,小肠经,膀胱经 D 心经,膀胱经,肾经 E 三焦经,胆经,肝经 7.经脉的分支是( ) A 奇经八脉 B 经筋 C 皮部 D 络脉 E 气街 8.分布于四肢外侧、头面和躯干的经脉是( ) A 阴经 B 带脉 C 奇经 D 阴维脉 E 阳经 9.手三阴经在上肢的分布规律是( ) A 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 B 太阴在前,少阴在中,厥阴在后 C 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 D 少阴在前,厥阴在中,太阴在后 E 厥阴在前,少阴在中,太阴在后 10.十二经脉中阴经与阳经的交接部位在( ) A 头面 B 手足 C 胸腹 D 上肢 E 下肢 11.手足阳明经的交接部位在( ) A 食指端 B 小指端 C 鼻翼旁 D 目内眦 E 目外眦 12.手足三阳经在四肢的分布规律是( ) A 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 B 阳明在前,太阳在中,少阳在后 C 少阳在前,阳明在中,太阳在后 D 少阳在前,太阳在中,阳明在后 E 太阳在前,阳明在中,少阳在后 13.足太阳膀胱经所络的内脏是( )经》 D 足太阴脾经 E 手少阴心经 D 十二经脉 E 任脉

中医经络学说概述(第一部分)

中医经络学说概述 第一节、经络的含义和内容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统称,是人体内气血运行的通路。“经”有经络的意思,为纵行主干;“络”有网络的意思,是从“经”分出而遍布的小支。“经”和“络”虽有区别,但循行、分布是紧密相连,彼此衔接,沟通人体的上下、内外,构成一个有机整体,经络分为经脉和络脉两大类,包括:十二经脉、十二经别、奇经八脉、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十二皮部和难以计数的孙络等。 一、经脉 经脉可分为十二经脉、十二经别和奇经八脉三种。 (一)十二经脉 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故又名十二正经。它是以手足阴阳定名,并根据在体表左右对对称的分布位置和它所络属的脏腑,计有手、足阳经各三对。在上、下肢体内侧的经脉为属脏的阴经,称手三阴和足三阴,联络相为表里的腑;在上、下肢外侧的经脉为属腑的阳经,称手三阳和足三阳,联络相为表里的脏。十二经脉的循行和分布都有一定的规律。循行方向为:手三阴从胸走手,手三阳从手走头,足三阳从头走足,足三阴从足走胸或腹。在它的循行路线上,各分布着许多穴位,称为经穴。为治疗本经脉所主治的和所络属脏腑的有关疾病的治疗点。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分布和循行见附表1-1、1-2、图1-1、1-2、1-3.

手足三阴和手、足三阳根据脏腑生理和病理的特性,构成了太阴与阳明、厥阴与少阳、少阳与太阳的表里关系,这种关系对临床上的诊断和治疗都具有指导意义。又根据十二经脉的主治性能,在治疗上可按照本经取穴和异经取穴,本经取穴,是病在某经,可取该经的有关穴位,异经取穴,可取与该经有关的经脉(如相为表里的经脉)进行治疗。 表1-1 十二经脉体表分布和相互关系 经别阴经(内侧)(里)阳经(外侧)(表) 位置名称络属关系名称络属关系 前中后手太阴肺经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阳心经 属肺,络大肠 属心包,络三焦 属心,络小肠 手阳明大肠经 手少阳三焦经 手太阳小肠经 属大肠,络肺 属三焦,络心包 属小肠,络心 前 中(侧)后足太阳脾经 足厥阴肝经 足少阴肾经 属脾,络胃 属肝,络胆 属肾,络膀胱 足阳明胃经 足少阳胆经 足太阳膀胱经 属胃,络胃 属胆,络肝 属膀胱,络肾 表1-2 十二经脉循行与分布 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阴心经 体内 体表 体内 体表 体内 体表 属肺,络大肠,与胃联系 从胸→手臂内侧前缘→手姆指 属心包,络上、中、下三焦,通过横膈 从胸→手臂内侧中间→手中指 属心,络小肠,与眼联系 从胸→手臂内侧后缘→手小指 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 手少阳三焦经 手太阳小肠经 体内 体表 体内 体表 体内 体表 属大肠,络肺 从食指→手臂外侧前缘→肩→颈→头面 属上、中、下三焦,络心包 从无名指→手臂外侧中间→肩→颈→头侧面 →与耳、眼眶联系 属小肠,络心,与胃联系 从小指→手臂外侧后缘→肩→头面→眼耳 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 足少阳胆经 体内 体表 体内 体表 属胃,络脾 从头面→胸腹→腿外侧前缘→足次趾 属胆,络肝 从头侧→胸胁→腿外侧中间→足第四趾

浅谈四季养生

浅谈四季养生 “养生”一词,出自《灵枢·本神》,即保养生命,防病抗衰,延年益寿。《黄帝内经》中说:春天养生,夏天养长,秋天养收,冬天养藏,也就是常说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指出养生与自然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只有顺应自然物候的更替和变化,才能真正做到合理养生、益寿延年。四季养生依照中医四气调神理论,根据二十四节气的变化和阴历月亮盈亏的变化,应季顺势养生。四季养生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即“天人合一”,认为人应顺应自然环境、四时气候,即春暖,夏热,秋凉,冬寒的变化!通过种方法颐养生命,主动调整自我,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正如古代医家强调“顺四时则生,逆四时则亡。” 一年四时气候的更迭、阴阳寒热的变化,都会直接影响人的生命活动。欲得安康,必须依照自然界周期性的四季变化作出相应的调节。四季春、夏、秋、冬四时寒热温凉的变化,是一年中阴阳消长形成的。冬至阳生,由春到夏是阳长阴消的过程,所以有春之湿,夏之热; 夏至阴生,由秋到冬是阴长阳消的过程,所以有秋之凉,冬之寒。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不能脱离客观条件而存在,而是要根据自然界一切生物的规律变化来达到阴阳平衡的养生保健目的。在现代化的今天,随着社会快速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四时养生作为中医传统养生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调整人的心态,维持人的健康,延缓人的衰老,提高人的寿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春季养“生”

《素问》中提到“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杀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春天充满发陈之气,白天变长,夜晚变短,所以人们应当早起工作,晚些睡觉"并且给身体一个自然生发之态,不要过分抑制自己,让机体自然平和,故“被发缓形”中医学强调顺势而为,顺应春之气机,否则阳气被抑制不畅,风温之邪易乘虚而入。 春天之时,气血经肝气的疏调渐走于外,对于体质较差的人,特别是老人和小孩,因肝血外行而使肝血不足,因而容易出现春困,春天我们可服一些补养肝血、疏调气机的中药,如生地、白芍等。而且春季又是冷暖交替、气候多变的季节,衣着要适当厚一些,注意防寒。春季下部的血液循环比上部差,我们可以通过晚上睡觉前用热水泡脚,以引血下行,安定心神。 春季肝功能比较活跃,人的情绪易激动,所以我们需要顺肝调达疏泄以降赶货,不要压抑情绪,让情绪顺应自然而生机盎然,保持愉快的精神状态。我么可以通过踏春,游山玩水使情趣得以生发,开阔心胸。 夏季养“长” “夏三月,此为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这一段话摘自《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夏季是人体新陈代谢最

中医基础理论 经络

经络 细目一经络学说概述 1.经络的基本概念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信息的通路系统。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2.经络系统的组成 细目二十二经脉 1.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 2.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 ①相表里的阴阳两经在四肢末端相交接 ②同名手足阳经交接于头面部(“头为诸阳之会”)

③足、手阴经交接于胸部 3.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1)头面部的分布 头为诸阳之会:阳明经分布于面部,其中足阳明经行于额部;少阳经分布于头侧部;手太阳经行于面颊部,足太阳经行于头顶、后头部。 总的来说是阳明在前,少阳在侧,太阳在后。 (2)四肢部的分布 阴经分布在四肢的内侧面:“内侧前中后,太阴厥少阴”。但足三阴经在内踝尖上八寸以下的分布,前中后部位依次是厥阴、太阴、少阴。 阳经分布在四肢的外侧面:“外侧前中后,阳明少太阳”。 (3)躯干部的分布 阳明经腹面,太阳经背面,少阳经侧面,足三阴经腹面。 循行于腹面的经脉,自内向外依次是: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 4.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 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 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 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 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 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 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 5.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

细目三奇经八脉 1.奇经八脉的含义及特点 奇经八脉,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的总称。 奇者,异也。所谓奇经,是指这些经脉与十二经脉不同。它们与十二正经的区别是: (1)它们的分布不如十二经脉那样有规律; (2)它们与脏腑没有直接的络属关系; (3)彼此之间也无表里关系。 “八脉”是指奇经共有八条,故称“奇经八脉”。 2.奇经八脉的生理功能 (1)密切十二经脉的联系 督脉——“总督诸阳”(与六阳经交会于大椎,称为“阳脉之海”) 任脉——“阴脉之海”(与足三阴经交会于关元脐下三寸,足三阴经又接手三阴经,故任脉称为“阴脉之海”) 阴维——维络诸阴经,联络所有的阴经而与任脉交会(于廉泉喉结上舌骨下、天突); 阳维——维络诸阳经,联络所有阳经而与后督脉相合; 冲脉——通行上下前后,渗灌三阴三阳“十二经脉之海”; 带脉——约束纵行诸经,沟通腰腹部的经脉; 阴跷、阳跷——“分主一身左右阴阳”。 (2)调节十二经脉中的气血 除任、督直接参与十四经气血循环外,其他奇经还具有涵蓄和调节十二经气血的功能。 (3)与某些脏腑关系密切 奇经八脉虽然不似十二经脉那样与脏腑有直接的属络关系,但它们在循行分布过程中与脑、髓、女子胞等奇恒之腑以及肾脏有较为密切的联系。从而加强了某些脏腑之间的相互沟通。 3.督脉、任脉、冲脉、带脉、跷脉和维脉的循行特点和基本机能 督脉 (1)循行部位 督脉起于胞中,下出会阴,沿脊柱里面上行,至项后风府穴处进入颅内,络脑,并由项沿头部正中线,以头顶、额部、鼻部、上唇,到上唇系带处(龈交穴)。 分支1:从脊柱里面分出,络肾。

春夏秋冬四季养生法则

春夏秋冬四季养生法则 我国古代对一年季节的划分有四季和五季两种方法。因人体有五脏,故常用五脏与五季相对应来说明人体五脏的季节变化。《内经素问.脏气法时论》就是以肝主春、心主夏、脾主长夏、肺主秋、肾主冬来分别对应的。其含义是说春天肝脏功能强盛,夏天心脏功能强盛,长夏脾脏功能强盛,秋天肺脏功能旺盛,冬天肾脏功能强盛。正因为五脏与五季相应,因此在春、夏、长夏、秋、冬这五个季节应分别以相应的脏器作为养生重点。具体的保健方法如下: ○春、立春到立夏养肝之道 春天的到来,温暖的气候将会使人的活动量日渐增加,新陈代谢日渐加快。在人体内部,血液循环加快,营养供应增多,以适应人体各种生理活动的需要。血液循环的加快主要在于血量的调节;营养供给的增加则重在消化、吸收。这些功能在中医看来,均与肝脏有密切的关系。“肝藏血”其意为肝脏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之功能。肝的另一功能是管理情志,情绪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人体对营养物的消化和吸收。在春天,人体的新陈代谢与肝脏有很大关系。要适应自然界的变化,就必须保持肝脏旺盛的生理机能。如果肝脏运作失常,适应不了春季的气候变化,就有可能出现一些病症,精神病及肝病患者尤其容易在春季发病。中医的“春宜养肝”、“春应在肝”是很有道理的。 因此,春天的养生重点要放在对肝脏的保养之上。在春天三月里,切忌过分劳累,以免加重肝的负担。与此同时,肝病患者及高血压病患者,也应在春季到来之时,加强服用养肝、降压之药物,精神病患者宜于此时定期服药,避免精神受到刺激。这些都是顺应春季变化特点,保肝养肝之养生法则。 春天为何要养肝: 春天万物复苏,细菌也大量繁殖,肝脏是人体的解毒器官,细菌大量的繁殖加大了肝脏解毒的负担,所以春天要补充肝脏能量。 养肝蔬菜、水果:白菜、菠菜、四季豆、胡萝卜、青枣、青苹果、柠檬等。 生活养肝:晚上11点-3点式肝胆经运行时间,保持正常睡眠、有益于养肝。保持心情平和、性格开朗、多穿平底鞋走路等。 ○夏、立夏到小暑养心之道 夏季是人体体内新陈代谢最活跃的时候,室外活动多,运动量也相应增大,加上夏季昼长夜短,天气炎热,不易入睡,人的睡眠时间自然比其他季节少一些,因而体内消耗的能量多、血液循环加快、流汗也多。上面这些因素决定了在夏季

中医四季养生 版

中医四季养生 “春三月,此谓发陈”。春天,五行属木,对应人体器官是肝脏,应多吃辣的食物,少喝果汁。 一年四季春为首,五脏春季肝当令。故此,四时养生,要特别抓紧春天生发季节的肝脏养生。按照中医的“天人相应”理论,春季为人体五脏之一的肝脏当令之时,所以,在春季养生,我们就要紧紧抓住以养肝为主线,春季养肝是纲,用适当的中医养生方法,抓住春季养肝,维护和加强人本机体阴阳平衡,从而真正做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健壮目的。 春天气机升发,植物都长出了嫩芽,此时人也一样,气血经过肝气的疏调渐走于外,对于体质较差的人,特别是老人和小孩,因肝血外行而使肝血不足,因而容易出现春困,春天我们可服一些补养肝血、疏调气机的中药,如生地、白芍、当归、枸杞、柴胡、麦芽等中药组成的方剂。另一方面,由于春天气温渐热,肝气升发,肝开窍,天目又主藏血,所以春天我们还易患与肝气有关的疾病,如:俗称“红眼病”的急性卡他性结膜炎等,由于血热所致的湿疹、牛皮癣在这个时候也常常发作加重。 老人们经常会在春天时提醒年轻人“春捂秋冻”这句谚语,这是因为在冬天的时候,气血都在体内运行,毛孔处于闭合状态,当春天到来的时候,阳气升发,气血渐行于外,毛孔渐开,在欲开未开之时,由于“乍暖还寒”,气温变化大,这个时候只有捂着点,才能有利于毛孔的自然开放,从而保持肝气气血的舒畅,有利于人体的健康。 春季养生小常识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穴位“太冲穴”。中医认为春季木旺肝火盛,如果日常生活工作遇到不顺心的事,就会脾气大容易发火。胆红素高是西医的说法,在中医里面,就是木旺肝气盛。有一个穴位可以缓解,在脚背上的拇指和食指骨头交汇处,有一个穴位叫太冲穴,早晚穴位这个穴位可以平肝气,舒郁结。不仅春季可以自己经常按摩,日常工作被老板训了、生活遇到不平事了,都可以按摩这个太冲穴。只要常持逢事遇物心情舒朗的养生观,其实养生的根本目的也就达到了。 春天到来之时,人体阳气渐趋于表,皮肤舒展,末梢血液供应增多,汗腺分泌也增多,身体各器官负荷加大,而中枢神经系统却发生一种镇静、催眠作用,肢体感觉困倦。这时千万不可贪图睡懒觉,它不利地阳气升发。 “夏三月,此谓蕃秀”。夏天,五行属火,对应的人体器官是心脏,应该多补充水和盐分。 夏天阳热已盛,万物繁茂。中医认为夏天内应于心,心主血脉,其液为汗。夏天我们的气血都走到了体表,毛孔开张,因而汗出较多,以利暑热的排出。这时千万不可过于贪图凉快,使毛孔闭塞,汗液不畅,暑热内闭不能外泄,轻则感冒不适,重则暑热内迫心包,致神昏谵语,变证多端。夏天开空调温度最好保持在26-28度为好,以不热为度,并且不要长时间呆在空调房中。 在夏天的时候,理应要保持情结的平稳,不要使情志过激,以保持心神的饱满。?如果暑热过盛,汗出过多,容易损伤心气,导致胸闷,心慌等心气不足症状。可服用生脉饮,方用人参、麦冬、五味子。人参补养心气、麦冬清心养阴、五味子固摄心气,以益气养心,生津止渴。亦可用黄芪、生石膏为方,黄芪补气升阳,生石膏清热解暑生津。以补气清暑。 夏天一定要多喝水,要主动喝水,及时补充盐分,特别是老年人一定要做到这点。每天要喝七八杯白开水,身体要随时保持水分和补充水分,水在人体内起

经络的作用和经络学说的临床运用

经络的作用和经络学说的临床运用 一、经络的作用 (一)联系脏腑、沟通内外 《灵枢·海论》指出:“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府藏,外络于肢节。”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骨等组织器官,之所以能保持相对的协调与统一,完成正常的生理活动,是依靠经络系统的联络沟通而实现的。经络中的经脉、经别与奇经八脉、十五络脉,纵横交错、入里出表、通上达下,联系人体各脏腑组织;经筋、皮部联系肢体筋肉皮肤;浮络和孙络联系人体各细微部分。这样,经络将人体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 经络的联络沟通作用,反映出经络具有传导功能。体表感受病邪和各种刺激,可传导于脏腑;脏腑的生理功能失常,亦可传导于体表。这些都是经络作用所为。 (二)运行气血、营养全身 《灵枢·本藏》指出:“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全身各组织器官只有得到气血的营养才能完成正常的生理功能。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能将营养物质输布到全身各组织脏器,使脏腑组织得以营养,筋骨得以濡润,关节得以通利。 (三)抗御病邪、保卫机体 营气行于脉中,卫气行于脉外。经络“行血气”而使营卫之气密布周身,在内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在外抗御病邪,防止内侵。外邪侵犯人体由表及里,先从皮毛开始。卫气充实于络脉,络脉散布于全身、密布于皮部,当外邪侵犯机体时,卫气首当其冲发挥其抗御外邪、保卫机体的屏障作用。如《素问·缪刺论篇》所说:“夫邪客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入舍于孙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络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经脉,内连五脏,散于肠胃。” 二、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一)说明病理变化 经络是人体通内达外的一个联络系统,在生理功能失调时,又是病邪传注的途径,具有反映病候的特点。如在有些疾病的病理过程中,常可在经络循行通路上出现明

健康讲座-中医四季养生—春季养生

健康讲座-中医四季养生—春季养生 一、春季养生重养阳 ?养阳的方法——运动呼吸晒太阳 ?部位:晒后背,和脾胃。晒双腿,不抽筋。晒头顶,生头发。 ?时间:上午10点到11点(温暖柔和)。 ?人群:婴幼儿每次15—30分钟, 中青年人每次1—2小时,老年人每次20—30分钟。 ?锻炼项目‐‐根据自身体质及状况选择适宜的锻炼项目:步行、踏青、田间劳 动,行动不便的老人可就近朝阳呼吸。 二、春季养生宜养“生” 春应肝而养生,春季的特点在于阳气开始萌动,是长养人体生命活力的最佳时机。春天天气开始暖和了,身体的阳气也就开始慢慢地从闭藏状态变成一种“生”长状态。 ? 养“生”的方法——活动喝茶畅心情 ?1.户外活动,长养生机:踏青春游,慢行骑车 ?2.摆脱春困,充满生气:平卧除困,春茶提神。(卧则血归于肝。平卧时,血就会充分流到肝内,肝的气血充足、气血条达,心脑供血充足,春困便可解决) ?3.心情愉快,朝气蓬勃 ?春季养生茶:黄芪30克,枸杞子15克,菊花10克,红枣3枚。 水煎入冰糖少 许,代茶饮。

?1.养肝要会养肝气‐‐肝气指肝的“生气”, 养肝的生气目的在于振奋肝的生 机以利于生血气。(养“肝气”的方法—舒情温阳生发品) ?(1)舒畅心情:身体融于大自然,以美好的春天振奋自己的心情。 ?(2)宜吃生发之品:春韭、春笋、豆芽、香椿 ?(3)宜吃温阳补品:鸡汤、羊肉、狗肉 ?2.养肝要会养肝阴‐‐肝体阴而用阳 体阴: ?一是肝居膈下,位于腹中,属阴脏; ?二是指肝藏血,血属阴,肝脏必须依赖阴血的滋养才能发挥其正常的生理功能,肝为刚脏非柔润而不和。 用阳: ?一是从肝的生理功能讲,肝主疏泄,性喜条达,主升、主动,属于阳; ?二从肝的病理变化看,肝阳易亢,肝风易动。同时,肝以气为用属阳,以血为本属阴,阳主动,阴主静,因而称“肝体阴而用阳”。 养肝阴的方法:多吃枸杞与当归,减少熬夜与劳累。 ?3.养肝重在舒肝气‐‐肝主情志,肝主疏泄,性喜条达(柳枝),属木应 春。所以春天应借大地复苏,万物生发之机舒畅心情;心情舒畅了,气血方能调达;气血调达了,五脏才能安和。所以春天养肝贵在舒肝理气,避免抑郁。 肝的疏泄功能影响气机的调畅。 ?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 ?舒肝气的方法:顺其自然调情志,橘皮萝卜畅气机。

中医经络理论主要内容

中医经络理论主要内容 中国的中医经络理论和建立在经络理论上的中医针灸疗法,是最为辉煌的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之一。《黄帝内经》认为:将人体各器官、各组织联系在一起的正是经络。“经脉者,所以能决生死,除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经络学说是祖国医学基础理论的核心之一,源于远古,服务至今,在两千多年的医学长河中一直为保障中华民族的健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经络理论主要如下: 1.经络,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如环无端,是运行气血的通道 中医“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的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之命名,不是依据解剖出来的实际人体器官,而是依据阴阳五行、八卦、干支、二十八宿这些气数。经络在内归属于脏腑,在外联络于四肢末节,是运行沟通人体内外气血的通道。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有路径的含义,是经络系统中的主干;“络”,有网络的含义,是经脉的分支。两者纵横交错,遍布全身,是气血运行的通道。 中医学将人体的主干经脉分为十二条,又称“十二正经”。十二正经分手三阳经、手三阴经;足三阳经、足三阴经。经络内联脏腑,外络肢节,由头走足,由足走腹,由腹走胸,由胸走手,由手走头,再由头走足。循环往复,周而复始。就像圆环一样,没有开头,没有结尾。 2.经络,判断脏腑盛衰、预知人体死生的晴雨表 《灵枢·经脉篇》指出:人在孕育之初,先由男精女血会合成精,精发育而生成脑髓,再逐渐生成人体,骨为支柱,脉为营运气血的通道,筋来约束骨骼,肉像围墙一样卫护机体,到皮肤坚韧毛发生长,出生之后,脉道内外相通,水谷入于胃,化生精微,血气开始运行不止。经脉,是用来决断死生,处治疾病,调节人体虚实的,做医生的不可以不通晓。也就是说,人体自生成之日起,就由血气、经脉维系着生命活力。由此可知,判断脏腑盛衰,预知人体死生,经络就像预测天气的晴雨表一样。 3.经络的气血运行与二十八宿同度 《灵枢·营卫生会》详细介绍了“饮食进入胃”而生成的精气:清轻者为营气,重浊者为卫气,营气在脉中运行,卫气在脉外运行,周流不休,各运行五十周次,而后会合,阴阳相互贯通,如圆环没有开端没有终止。卫气运行于阴分二十五度,运行于阳分二十五度,划分为昼与夜,故气运行至阳分为开始,运行到阴分为终止。早晨行于阴分之气尽而阳分开始受气,如此无休无止,与天地之气运行规律相一致。 人体由饮食入胃而生成气血,气血即是营气与卫气,营气与卫气在经脉之内、之外同时运行。气血运行的通道——换句话说,人体经脉的长短,包括每一条经脉的长短,是根据一呼吸——“息”的时段来进行测定,而且,由“息”测定的气血在人体二十八脉的周流往复,与天球大圆二十八宿所代表的周天度数是相同的。 4.经络的测定与命名是根据气的阴阳消长 中医学不仅把十二正经与一年十二个月直接对应,而且把十二正经与一日十二个时辰直接对应。这种对应的原理的根据是天地之气的阴消阳长,阳长阴消(见下表)。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十二支 十二经胆肝肺大肠胃脾心小肠膀胱肾心包三焦经络学说的应用 一、阐释病理变化

中医四季养生精辟理论

中医四季养生精辟理论 文章目录*一、中医四季养生精辟理论*二、中医四季养生食疗有哪些*三、老中医告诉你如何养生才能长寿 中医四季养生精辟理论1、中医四季养生精辟理论之春季养生 春天气机升发,植物都长出了嫩芽,此时人也一样,气血经肝气的疏调渐走于外,对于体质较差的人,特别是老人和小孩,因肝血外行而使肝血不足,因而容易出现春困,可服一些补养肝血、疏调气机的中药。 2、中医四季养生精辟理论之夏季养生 夏天阳热已盛,万物繁茂。中医医认为夏天内应于心,心主血脉,其液为汗这时千万不可过于贪图凉快,使毛孔闭塞,汗液不畅,暑热内闭不能外泄,轻则感冒不适,重则暑热内迫心包,致神昏谵语,变证多端。 3、中医四季养生精辟理论之秋季养生 秋天,五行属金,对应的人体器官是肺,应该多吃“水果等酸性食物。水果等酸性食物。要收敛自己的神气,不要使神志外驰,借以缓和秋天肃杀之气对人体的不利影响。 4、中医四季养生精辟理论之冬季养生 冬季草木凋零,水寒成冰,大地龟裂,树木已成枯枝,许多动 物也已入穴冬眠,不见阳光。人地此时也顺应天地闭藏之势,气血内收,运行于内。

5、四季养生的原则 五行之气,平衡且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分布在自然界中,人的身体中就暗含着五行运行变化之规律,因此才会有五脏生理这样的功能。不但如此,人又需要自然界提供身体所依赖的自然元素用于生存着,所以不法分割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这就好比古人所说的“水能浮舟,亦能覆舟”的道理一样,是一个即有利,又有不利方面的双仞剑。 虽然人对于自然大部分是无可改变的,但有些,还是可以预防的,只要人保证自身的五脏元气充实,让自身的血气流畅运行,就可以抵抗疾病,内存正气,让外邪不可侵犯到自身,这样就能使人的身体健康。 在了解了基本的五形运行对人体身体影响的关系后,基本可以总结得出,任何一种形式保健方法,其根本是对于人体正气的养存,及对于外邪侵袭的抵制。 养生的根本是,内养正气。不管是哪一种养生的方法,其最根本的目的都是为了保养正气,正气是指人体的精、气、神。 中医四季养生食疗有哪些春季饮食要掌握一个原则:根据气温变化,食物由温补、辛甘逐渐转为清淡养阴之品。 夏季饮食多清淡。夏季署热,人的脾胃消化功能相对较弱,应适当吃些清热解毒的食物,蔬菜类如茼蒿、芹菜、小白菜、香菜、苦瓜、竹笋、黄瓜、冬瓜等;鱼类如青鱼、鲫鱼、鲢鱼等,

国外对经络学说研究概况

国外对经络学说研究概况 针灸在很久以前就已传播到海外。随著现代科学的发展,针灸经络研究在日本和一些欧洲国家逐步展开。那些最早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针灸经络理论的人,是具有开拓精神的针灸医生。循经感传现象则是国外经络研究工作的起步。对中国的针灸界来说,外国学者对经络学说的研究工作,不仅具有借鉴的意义,更具有启发意义。 1. 对经络的几种看法 国外学者对经络的实质问题同样有各种各样的看法。有一些人认为,经络就是已知的神经、血管和淋巴系统功能的表现。这种观点在国外比较流行。当然,异议者也不少。如有人认为经络是位于皮下的低电阻通道。还有人提出经络是位于人体已知结构之间的流体通道,它存在于筋膜包裹的动脉、静脉、淋巴管和神经干的空隙中。这种空隙是经络赖以传导信息的体液通过的场所。而液体在脉管外的流动则主要依赖于肌肉的运动。Lonesau-Tirgooistec(1990)等认为经络可以被看作是已知结构(如肌肉、血管和神经)之间的间隙所构成的一个重要“通道”途径,可移动的电荷即可延著这些间隙从身体的一个区域移到另一个区域。日本的高野千石(1991)也支持这种观点,认为经络是某种粘滞度低,离子强度高,传递重要生命物质的血管外通道。当然也有人从组织学的角度进行探讨。比如Thomas(1977)提出经穴的物质基础可能是某种既非血管又非神经的,但又和二者密切相关的成网状分布的原始的组织丛。这种原始组织可能是一种特殊的结缔组织,并具有活跃的代谢和传递作用。近年来,间中喜雄也提出X信号系统的假说,认为人体中残留著种族发生初期形成的原始信号系统。它被以后发展起来的多层次的复杂信号系统(自动调控系统)的网络所掩盖。这个系统能够敏锐地感知和辨别体内外极其微弱的动因,并可向远隔部位传导,在针刺治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还有人从胚胎发育、生物场、电磁的生物效应等角度提出各种不同设想,反映了国外学者探索经络实质的各种思路和倾向。 2.对循经感传的研究 (1) 临床报道这类文章以日本为多见。 早在1948年,日本的柳谷素灵即提到在针刺穴位时,可出现循经感传现象。最详细、最典型的报道发生在一位叫白万郎的日本商人身上。他因为视神经萎缩而接受针刺治疗。在治疗过程中,感传现象非常显著。经统计,感传线与古典经络循行路线一致的有三条经,即大肠经、肾经、任脉;基本上一致的有十六条经,相似的有一条经。但对于这一病例,日本学者认为可能与该病人在幼年时被雷电击伤有关。

《黄帝内经》经络理论的发生和意义

《黄帝内经》经络理论的发生和意义 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系统,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黄帝内经》(简称《内经》)保留有经络知识发生的早期认识,可以窥测其从早期逐渐向理论成熟时期的发生路径。在我们言说经络理论时,应当对《内经》中该理论发生过程有所知晓。 一、《内经》经络理论的发生 1.解剖知识为经络理论建构的出发点 《黄帝内经》中经络的发现、经络理论的形成,“解剖学知识”的参与是不争的事实。如《灵枢·经水》曰:“经脉十二者……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脏之坚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气之多少,十二经……皆有大数。”《灵枢·经脉》曰:“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其常见者,足太阴过于外踝之上,无所隐故也。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在《灵枢·血络论》及《素问·刺腰痛论》的相关原文均能明确地告诉人们,经络理论的形成与古代解剖学知识的应用有十分密切的关系,这也就是《内经》中常用“脉”“经脉”“血脉”等属于解剖学概念予以表述的缘由。 2.临床经验是经络理论建构的基础 临床实践经验知识的积累是《内经》构建所有生命科学知识的基础,经络理论的形成也不例外,如《灵枢·经脉》之“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其常见者,足太阴过于外踝之上,无所隐故

也。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灵枢·血络论》中的“血出而射者,何也?血少黑而浊者,何也?血出清而半为汁者何也?”以及《素问·刺腰痛论》所记载的“刺解脉……刺之血射以黑,见赤血而已”内容,无一不是临床实践知识在经络理论形成过程中的实际记录。早期文献记载涉及四种古老的医疗手段:灸法、砭术、导引术、刺法,而人们当时认识的经脉则是这几种医术施用时借助的途径和基础,正因为《内经》中的经络理论逐渐趋于成熟,所以这一认识体现得尤为明显。 3.长期生活体验是经络理论建构的源头 《内经》中的腧穴知识是经络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现和形成,多来自于民众的切身体验。《内经》传载的“砭刺”技术、“九针”刺治技术、艾灸疗法、放血疗法、按摩治病技术、药物贴敷技术(《灵枢·经筋》)等外治方法,都是通过对人体肌表的刺激,达到治疗全身疾病的目的。在进行各种体表“刺激”时,被施治者就会有种种不同的“感应现象”,即所谓“痠、麻、胀、痛”等切身感受的体验,即所谓“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灵枢·经筋》)的反复表达,和“取之膺中外腧,背三节五藏之傍,以手疾按之,快然,乃刺之”(《灵枢·五邪》);“取之下胸二胁咳而动手者,与背腧以手按之立快者是也”(《灵枢·癫狂》)等。这些原文所载内容,既是临床实践知识积累的事实,也提示《内经》依据长期施针时患者针刺局部的“痛”“快”等感觉,确定针刺腧穴并构建腧穴知识的事实。正是在反复的切身体验和长期临床经验知识的积累基础上建构的经络理论、腧穴知识,至今仍然能够指导临床治疗取效如神,其根本原因也在于此。

中医养生练习题75966

中医养生一、单选题 1.中医认为正确的四季养生是 A. 春秋养阳 B. 夏季养阴 C. 秋冬养阳 D. 春秋养阴 E. 春夏养阳 2. 根据中医理论五味适量有益五脏,适量的苦味食品有益于 A. 肝 B. 心 C. 脾 D. 肺 E. 肾 3. 阴阳学说认为,机体健康时,阴阳之间的关系为 A. 阴阳对立 B. 阴平阳秘 C. 阴阳消长 D. 阴阳转化 E. 阴阳互根 4. 下列不宜用阴阳的基本概念来概括的是 A. 寒与热 B. 上与下 C. 动与静 D. 邪与正 E. 表与里 5. 七情致病,引起“气结”的情志是 A. 恐 B. 惊 C. 悲 D. 喜 E. 思 6. 下列有关情志相胜的论述中错误的是 A. 悲胜怒 B. 怒胜思 C. 思胜恐 D. 恐胜喜 E. 喜胜怒 7. 关于劳伤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久立伤骨 B. 久视伤精 C. 久卧伤气

E. 久坐伤肉 &下列中何项不属于房事养生的运用原则 A. 禁欲或纵欲 B. 注意房事卫生 C. 遵守房事禁忌 D. 杜绝性生活混乱 E. 节欲 9 ?下列穴位中,哪一个是最常用的保健穴 A. 大椎 B. 合谷 C. 足三里 D. 委中 E. 列缺 10 ?四气调神是指人们为了顺应( )更迭的自然变化而主动采取各种调摄形神的方法。 A. 阴阳 B. 寒暑 C. 时令 D. 冷然 E. 昼夜 11. 以下食物属于热性的是 A. 银耳 B. 韭菜 C. 猪肉 D. 带鱼 E. 香菇 12. 五劳所伤,久视伤 A. 血 B. 气 C. 筋 D. 肉 E. 骨 13. 由国家体委普及的“简化太极拳”是在谁的基础上改编的 A. 陈氏 B. 吴氏 C. 杨氏 D. 孙氏 E. 武氏 14. 枸杞子属于下列哪类药 A. 补气药 B. 补阳药 C. 养血药

经络的作用和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讲义

经络的作用和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第三单元 腧穴的分类 一、十四经穴 指分布在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上的腧穴,即归属于十四经的穴位,总称“十四经穴”,简称“经穴”。经穴具有固定的名称和位置,分布在十四经循行路线上,有明确的主治病证,是腧穴的主要组成部分。 经穴的数量:清代《针灸逢源》载经穴361个。2006年把经外奇穴印堂归入督脉,经穴总数达362个。 二、经外奇穴 是指未归属于十四经穴范围,但有固定名称和位置的经验效穴,统称“经外奇穴”,简称“奇穴”。 奇穴的主治范围比较单一,多数对某些病证有特殊疗效,如百劳穴治瘰疬、四缝穴治小儿疳积等。 奇穴的分布: 有的在十四经循行路线上,有的不在(如胆囊阑尾) 有的奇穴是多穴组合,如十宣、八邪、八风、华佗夹脊等; 有些名为奇穴,但实即经穴,如四花就是胆俞、膈俞四穴。 三、阿是穴 又称天应穴、不定穴,既不是经穴,又不是奇穴,而是按压痛点取穴。这类穴既无具体名称,又无固定位置,多位于病变附近,也可在与病变距离较远处。阿是穴无一定数目。 最新国家标准规定的经穴数目是 A.361 B.362 C.360 D.365 E.359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2006年把经外奇穴印堂归入督脉,经穴总数达362个。 注:清《针灸逢源》列出361个穴位(运动服品牌),2006年把本为经外奇穴的印堂穴归到 督脉,这样十四经穴位总数为362。 有关奇穴的论述,不正确的是 A.是经验效穴 B.分布都不在十四经的循行路线上 C.对特定病证有特殊疗效 D. 是在阿是穴的基础上发展来的 E.有固定的名称和位置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阑尾穴在足三里下二寸,胆囊穴在阳陵泉下二寸,都分布在其经络上。 第四单元 腧穴的主治特点和规律 腧穴的主治特点: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附答案)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附答案) 【典型试题】 一、选择题 (一)A型题 1.学习中医学的入门课程是: A.医古文 B.中医基础理论 C.中医临床医学 D.中医预防医学 E.中国医学史 2.中医学是发源于哪个国家的传统医学: A.中国 B.日本 C.印度 D.埃及 E.古希腊 3.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典籍是: A.《伤寒杂病论》 B.《黄帝内经》 C.《难经》 D.《神农本草经》 E.《温疫论》 4.下列哪部著作提出以解剖方法直接观察人体: A.《伤寒论》 B.《金匮要略》 C.《黄帝内经》 D.《神农本草经》 E.《难经》 5.中医学中成功运用辨证论治的第一部专著是: A.《黄帝内经》 B.《难经》 C.《神农本草经》 D.《伤寒杂病论》 E.《小儿药证直诀》 6.我国第一部药物学专著是: A.《本草纲目》 B.《新修本草》 C.《黄帝内经》 D.《千金要方》 E.《神农本草经》 7.药物的“四气”、“五味”是在哪部著作中首次提出的: A.《神农本草经》 B.《本草纲目》 C.《新修本草》 D.《难经》 E.《医学纲目》 8.最早提出“七情和合”药物配伍的著作是: A.《神农本草经》 B.《本草纲目》 C.《新修本草》 D.《难经》 E.《千金要方》

9.我国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是: A.《黄帝内经》 B.《难经》 C.《诸病源候论》 D.《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E.《温病条辨》 10.提出病因“三因学说”的医家是: A.巢元方 B.华佗 C.张仲景 D.陈无择 E.扁鹊 11.下列著名医家中被称为“寒凉派”的代表是: A.叶天士 B.张从正 C.刘完素 D.朱丹溪 E.李杲 12.下列著名医家中被称为“攻邪派”的代表是: A.李杲 B.李中梓 C.吴又可 D.张子和 E.王清任 13.下列著名医家中被称为“补土派”的代表是: A.叶天士 B.李东垣 C.李中梓 D.张介宾 E.朱丹溪 14.下列著名医家中被称为“养阴派”的代表是: A.朱震亨 B.李东垣 C.张从正 D.刘完素 E.吴鞠通 15.提出“百病多因痰作祟”的医家是: A.李中梓 B.朱丹溪 C.李东垣 D.张介宾 E.赵献可 16.倡“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理论的医家是: A.刘完素 B.张子和 C.李东垣’ D.朱丹溪 E.张介宾 17.明确提出“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的医家是: A.李中梓 B.赵献可 C.张介宾 D.李东垣 E.朱震亨 18.《温疫论》的作者是: A.叶天士 B.吴鞠通 C.薛生白 D.王孟英 E.吴又可 19.创“卫气营血”辨证的温病大家是: A.吴鞠通 B.吴有性 C.王孟英 D.叶天士 E.薛生白 20.创“三焦”辨证的温病大家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