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理论和四季养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络理论和四季养生
经络理论是中医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看法是,经络是在发现穴位的基础形成的;也就是说,穴位在先,经络在后。然后近来有些研究人员提出,先有经络,然后发展为穴位。
根据传统的看法,经络的发现乃源自实践。从穴位到经络的发展过程如下:人们对伤口进行烧灼→用细尖的石头刺某些点和烧灼→确定穴位的位置并给予命名(即穴位的发现)→把穴位连成线,而许多线根据其类似的特性组合为经络(十二经络的形成)。
阴阳和五行学说是经络理论的思想基础。
经络理论的主要内容在内经时代即已形成。从形态学上说,经络分为两类,即“经”与“络”。十二经络和相应的内脏器官连接起来,并且与外部的皮肤和肌腱相联系起来,形成为人体的整体。从机能方面来说,经络具有促进气血、抵御疾病和各种致病因素的作用。
继“内经”一书完成之后,经络理论又有进一步的发展。许多著名的医书问世,对经络和穴位作广泛的讨论。直到今日,经络理论在中医的各个临床学科中仍起重要作用。
春温、夏热,秋凉、冬寒,年夏一年,以每年为一个气象变化周期。顺气气候的周期性变化,适当进行养生调摄,春夏时节培育阳气,秋冬季节涵养阴精,从而维持机体内部脏腑经络的正常生理活动,提高机体的适应能力,以求得健康长寿的方法。
春季养生法:春季自然界中的阴寒之气开始收敛,阳热之气逐渐升华,气候温暖,草木萌芽,万物复苏,到处充满了生机。这种气候环境对人体的生长发育十分有利,是养生的最佳季节。在这一季节里,人们可采用《内经》“夜卧早起,光步于庭,被发缓形”,即强调春季应在保证有充足睡眠的情况下要早些起床,起床后可做些轻微运动,以舒缓形体,流通气血,让身体沐浴在春光之中,适应自然界的勃勃生气,以动员机体内部潜藏的能量,充实或修复组织器官,从而达到养生的目的。
夏季养生法:初夏之时,暖热之气渐盛,人们应“夜卧早起,无厌于日”,坚持户外锻炼及日光浴。年老体弱者还应注意防治疰夏症。盛夏之时,气候炎热,应避免在烈日下暴晒,注意劳逸结合,适当饮用绿豆汤,酸梅饮等清凉饮料,加强室内通风,以防中暑。同时要注意不可在房檐、走廊中纳凉过久,更不可于星月之下露宿或用风扇直吹劲吹,以免导致手足麻木、面瘫、肢节疼痛病症。大暑以后,往往天署地湿,暑湿之气交蒸,天气闷热,不仅容易导致痞胀、泻痢等病症,还易使人患疖疮,痱子等。因此,要以藿香、佩兰泡茶饮,以祛暑化湿,调理脾胃功能。同时还应保持皮肤清洁。从小署前后至立秋后的一段时间,是全年之中气温最高,阳气最旺盛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对一些冬季常发病症,如风湿关节痛、慢性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病等进行调治,往往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就是所谓的“冬病夏治”。
秋季养生法:秋季阳气开始收敛,阴气逐渐凝聚,经过酷暑炎夏,人体精气已大量亏耗,适应能力及抵御能力均已下降,因此夏秋之交是一年之中发病率及死亡率较高的时期,必须特别注意养生调护。秋季养生首要谨防秋凉之气侵伤人体,人们常说“白露下、不露宿”是有其科学道理的。秋季气候以凉燥为主,凉燥最易袭肺,因此要格外注意饮食调护,多食用甘平柔润的食物,如豆浆、牛奶、鸭蛋、龟肉等,以达到防燥润肺的目的。
冬季养生法:冬季寒风凛冽,室内外温差明显。对于健康的中年人仍可坚持室外锻炼,改善组织与器官的供氧,提高机体的抗寒能力。对老年人及体弱多病者若要进行冬季室外锻炼,则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一旦遇到大风,严寒以及下雪的天气,则应进入室内锻炼。此外,冬至前后还可根据个人不同的体质,采用不同的食补和药补方法,因此时进补易于吸收并逐渐发挥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