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路和对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杭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路和对策
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工业文明日趋式微,一种新型现代文明形态逐渐崛起,那就是生态文明。生态文明在工业文明基础上产生,同时又是对工业文明的扬弃与超越,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的一次新选择。这种选择,萌发于人类对灰色文明泛滥及其恶果的积极反思,起源于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思想的深刻领悟,是一种推崇、倡导绿色感召的探索与实践,大大拓展了人类文明的内涵和外延。实践证明,生态文明的崛起已成为不可逆转的世界潮流,将成为未来社会的主要文明形态。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一)国外生态文明建设综述
现代生态文明建设起源于霍华德的“田园城市”,以莱奇沃思和韦林为典型,展示了城市与自然平衡的生态魅力。本世纪七八十年代,世界范围内开始了关于“增长的极限”的讨论,各种环保运动逐渐兴起。1972年6月,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首次“人类与环境会议”,讨论并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揭开了全人类共同保护环境的序幕。1983年11月,联合国成立了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1987年该委员会在长篇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模式。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
《21世纪议程》,高度凝结了当代人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认识。此外,《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关于森林问题的原则声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生物多样性公约》等一系列有关环境问题的国际公约和国际文件相继问世,标志着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成为全球共识。
伴随着生态问题相关国际公约和文件问世,对生态文明建设思路和对策研究逐渐兴起。早在20世纪40年代,塞特把30年代CIMA 会议的文件总结成著作《Can Our City Survive》,警示了环境破坏的后果。芒福德最早认识到城市发展带来人与自然关系失衡。1962 年,生态学家卡森发表了科普著作《The Silent Spring》,反映了人们对生态环境的普遍关注。1972年6月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发表了人类环境宣言。1975年,理查德·雷吉斯特成立了以“重建城市与自然的平衡”为宗旨的非盈利性生态组织。之后,国际上生态研究蓬勃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理念逐渐变得丰满。
(二)国内生态文明建设综述
党的十七大第一次把建设生态文明写入党的行动纲领,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和四大文明建设的组成部分,这是我们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也是我国应对全球性生态危机的必然选择。国内学者围绕生态文明建设这项系统工程,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详尽而深入的探讨,提出了许多有参考价值的观点,如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加大政策推动力度、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立
2
以提高人民群众环境生活品质为主旨,以“环境立市”为战略,以生态市建设为抓手,以推动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解决突出环境问题为主线,以体制创新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生态法制建设为保障,倡导生态文明理念,统筹城乡环境保护,提高污染减排实效,切实加强环境管理,全面改善环境质量,着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努力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打造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生态文明城市的典范,共建共享与世界名城相媲美的“生活品质之城”。
杭州的生态文明建设富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地域特征,体现了政府与民众多元化的和谐发展诉求,打造了一种具有中国特色和杭州特点的生态保护与利用模式,可为国内外兄弟城市和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借鉴与样本。
2.杭州生态文明建设的阶段划分
杭州生态文明建设,具体可分三个阶段推进:第一阶段,2010年的目标,以生态市建设为载体,以环境整治、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文明理念宣传为抓手,加快生态市建设,全面启动生态文明建设细胞工程,确保全市省级以上生态乡镇(街道)比例达到70%以上、省级生态区(县、市)的比例达到60%以上,城乡生态环境质量特别是大气和地表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各城区生态市建设初见成效,形成全民共建共享生态文明的社会氛围。第二阶段,从
2011至2012年,以生态文明细胞工程建设为载体,以落实长效管理为重点,发展壮大生态经济,持续改善生态环境,大力弘扬生态文化,省级以上生态乡镇(街道)比例达80%以上,省级生态区(县、市)的比例达80%以上,生态市初现雏形。第三阶段,从2013至2015年,以各级各类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细胞工程创建为载体,总结生态市建设经验,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成果,达到国家级生态市建设标准,成为名副其实的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
二、杭州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与不足
迈入新世纪以来,杭州始终坚持“环境立市”战略,实施了西湖综合保护、西溪湿地综合保护、运河综合保护与利用、三堡和珊瑚沙引水等一系列重大生态环保工程,开展了国际花园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绿化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健康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生态城市等一系列生态文明创建活动,同时扎实推进生态市建设和打造“国内最清洁城市”,先后获得了“国际花园城市”“联合国人居奖”“国家卫生城市”“全国环保模范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中国环境奖城镇环境大奖”等国家级、世界级“桂冠”,被列为全国第二批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市,并在2005年通过了第一轮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复检。
(一)杭州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主要成效
目前,杭州生态文明建设已全面完成第一阶段任务,转入了第二阶段,先后建成了“全球500佳村”1个、国际生物圈保护点2个、全国生态示范区4个、全国环境优美乡镇33个、省级生态乡
7
镇78个、市级生态乡镇(街道)130个、市级生态村40个,临安、淳安、桐庐等县(市)成功创建省级生态县(市)。近年来杭州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四方面:第一,生态工程快速推进。杭州市农业面源污染初步控制,生态恢复与治理成效明显,环境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第二,生态安全有效保障。杭州市在生态文明建设上高度重视饮用水源保护,医疗废弃物、有害废弃物得到安全处置,松材线虫、水葫芦、一枝黄花等外来物种入侵得到有效控制。第三,生态经济雏形初现。全市生态工业发展势头良好,生态农业建设成效明显,生态旅游规范发展。第四,生态理念广泛传播。先后获得“中华环境奖”“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等国家级桂冠,是全省唯一连续6年获生态省建设考核优秀奖的单位,在全国省会城市、副省级城市中唯一一个被国家确定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市的城市。
实践证明,通过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杭州走上了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促进了人与自然和谐共赢,提升了杭州城市环境优势和综合竞争力,提高了杭州老百姓环境生活品质。
(二)杭州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不足之处
通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杭州市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与生态市建设特别是生态文明的总体要求还有较大差距,与新修订的“创模”指标也有距离。主要表现在:第一,生态文明思想认识相对落后。少数地方重发展轻保护,对生态环保工作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