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交线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相交线第一课时人教版学案公开课

相交线第一课时人教版学案公开课

相交线第一课时人教版学案公开课相交线第一课时人教版学案公开课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相交线的概念及性质。

2.会判断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3.掌握判别平面图形内外点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
1.相交线的概念及性质。

2.判别平面图形内外点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
1.两条直线位置关系的判断。

2.如何判断平面图形内外点。

四、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课件讲解相交线的概念及性质,以及判别平面图形内外点的方法。

2.实例演练法:通过示范判断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和判别平面图形内外点的方法,让学生学会运用知识。

五、教学步骤:
1.导入(5分钟):请学生对相交线的概念进行解释,并举例阐述相交线的性质。

2.讲解(15分钟):通过课件讲解相交线的概念和性质,以及判别平面图形内外点的方法。

3.实例演练(20分钟):示范判断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和判别平面图形内外点的方法,让学生学会运用知识。

4.练习(15分钟):布置练习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并检查答案。

5.作业(5分钟):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在下节课前完成。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采用了讲授法和实例演练法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通过示范和练习的方式让学生学会了如何判断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和判别平面图
形内外点的方法。

在实例演练环节,为了避免学生理解能力有限导致
的理解错误,引导学生多思考、多讨论,并及时纠正学生错误的认识。

在下一节课中将继续巩固和拓展这些知识,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
解相交线的概念及性质,掌握位置关系判断的方法,提高判断平面图
形内外点的能力。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5.1.1 相交线教案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5.1.1 相交线教案

课题:5.1.1相交线(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邻补角,会在图形中识别邻补角.2.知道什么是对顶角,会在图形中识别对顶角.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2.难点:在图形中识别邻补角、对顶角.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出示下图)师:(指第一个图)这个图画的是什么?生:两条直线相交.师:(指第二个图)这个图画的是什么?生:两条直线平行.师:(指图)两条直线在同一平面内有两种位置关系:相交或者平行.从今天起我们学习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板书: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我们先学习相交线.(擦掉平行线图,并板书课题:5.1.1相交线)(二)尝试指导,讲授新课师:(边讲边标上字母)直线AB、CD相交于点O,(指准图)这两条直线相交,形成了四个角,是哪四个角?生:∠AOC、∠AOD、∠BOD、∠BOC(师标上∠1、∠2、∠3、∠4,如下图).师:(指图)∠1、∠2、∠3、∠4之间有什么位置关系呢?(遮住∠3、∠4)我们首先来看∠1与∠2的位置关系.请大家认真观察,说说∠1与∠2有什么样的位置关系?生:……(多让几位同学说)师:(指准图)∠1与∠2有一条公共边OA,换句话说,∠1与∠2是相邻的(板书:相邻).师:∠1加∠2等于多少度?生:180°.师:∠1加∠2等于180°,说明∠1与∠2互为补角(板书:互为补角).师:(指图)像∠1、∠2这样既相邻又互为补角的两个角叫做邻补角.(板书:∠1与∠2是邻补角)邻补角说的是两个角相互的关系,(指图)∠1是∠2的邻补角,反过来说,∠2也是∠1的邻补角. 师:(揭开∠3与∠4)∠2还与哪个角是邻补角? 生:∠2与∠3是邻补角.(师板书:∠2与∠3是邻补角)师:为什么说∠2与∠3是邻补角呢? 生:……(多让几位同学说) 师:(指准图)∠2与∠3有公共边OD ,它们是相邻的,同时∠2与∠3互为补角,所以∠2与∠3是邻补角.师:图中还有哪两个角是邻补角?生:∠3与∠4是邻补角,∠1与∠4是邻补角.(师板书:∠3与∠4是邻补角,∠1与∠4是邻补角) (三)试探练习,回授调节1.判断正误:对的画“√”,错的画“×”.(1)如图,∠1与∠2是邻补角; ( ) (2)如图,∠1与∠2是邻补角; ( ) (3)如图,∠1与∠2是邻补角; ( )第(1)题图 第(2)题图 第(3)题图(4)两个角有一条公共边,这两个角一定是邻补角; ( ) (5)两个角互为补角,这两个角一定是邻补角;( )(6)两个角有一条公共边并且互为补角,这两个角一定是邻补角.( )2.如图,填空:(1)∠AOC 的邻补角是∠ , ∠BOC 的邻补角是∠ ;(2)∠AOD 邻补角是∠ , ∠BOD 的邻补角是∠ . 3.如图,填空:(1)∠1与∠ 是邻补角, ∠1又与∠ 是邻补角;(2)∠2与∠ 是邻补角,∠2又与∠ 是邻补角;(3)如果∠1=40°,那么∠2= °,∠4= °,∠3= °. (四)尝试指导,讲授新课121212DC OB A 4321师:(指准图)我们已经知道,∠1与∠2是邻补角,∠1与∠4也是邻补角,那么∠1与∠3是什么关系的角呢?∠1与∠3是对顶角(板书:∠1与∠3是对顶角).和邻补角一样,对顶角说的也是两个角相互之间的关系,(指图)∠1是∠3的对顶角,反过来说,∠3也是∠1的对顶角.师:请大家仔细观察∠1与∠3,你认为什么样的两个角才是对顶角呢? 生:……(多让几位同学发表看法) 师:(指准图)∠1与∠3是对顶角,从图中可以看出,首先,∠1与∠3是两条直线相交形成的(板书:两直线相交);第二,∠1与∠3是相对的两个角(板书:相对).像∠1与∠3这样由两直线相交形成且相对的两个角叫对顶角. 师:图中还有哪两个角是对顶角?生:∠2与∠4是对顶角.(师板书:∠2与∠4是对顶角) (五)试探练习,回授调节4.判断正误:对的画“√”,错的画“×”. (1)如图,∠1与∠2是对顶角; ( ) (2)如图,∠1与∠2是对顶角; ( ) (3)如图,∠1与∠2是对顶角; ( ) (4)如图,∠1与∠2是对顶角;( )第(1)题图 第(2)题图 第(3)题图 第(4)题图(5)有同一顶点并且相对的两个角是对顶角; ( )(6)由两直线相交形成并且相对的两个角是对顶角. ( )5.如图,填空:(1)∠AOB 与∠ 是对顶角; (2)∠COD 与∠ 是对顶角; (3)∠BOC 的对顶角是∠ ; (4)∠AOE 的对顶角是∠ . 6.如图,填空:(1)∠AOE 的对顶角是∠ , ∠AOE 的邻补角是∠ 、∠ ;(2)∠DOE 的对顶角是∠ ,∠DOE 的邻补角是∠ 、∠ . (六)归纳小结,布置作业师:本节课我们学习了邻补角和对顶角的概念.(指准图)像∠1与∠2这样既相邻又互补的两个角叫做邻补角,像∠1与∠3这样由两条直线相交形成并且相对 的两个角叫做对顶角.12121212F E O A B CD O A BCD E师:邻补角、对顶角说的都是两个角之间的关系.如果老师说∠1是邻补角,或者说∠1是对顶角,你觉得教师这样说对吗?为什么?生:……(多让几位同学发表看法)师:说到邻补角、对顶角指的一定是两个角是邻补角或对顶角,这就好比我们不能说扎西是兄弟,卓玛是姐妹,我们一定需要说清扎西与谁是兄弟,卓玛与谁是姐妹.兄弟、姐妹说的是两个人之间的关系,同样邻补角、对顶角说的是两个角之间的关系.(作业:P习题1.2.(1)(2))7。

相交线第一课时(教案)

相交线第一课时(教案)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5.1.1 相交线【一.学习目标】1.了解两条直线相交所构成的角,理解并掌握对顶角、邻补角的概念和性质。

2.理解对顶角性质的推导过程,并会用这个性质进行简单的计算。

【二.自学指导】1.学习内容:阅读课本P2-P3。

2.填空:①邻补角:(1)形成条件:两直线(2)定义:有一条,且另一边互为的两个角互为邻补角。

(3)性质:如果两个角互为邻补角,那么这两个角一定,即和为。

(4)数量关系:(5)位置关系:②对顶角:(1)形成条件:两直线(2)定义:如果两个角有一个公共,并且一个角的两边分别是另一个角的两边的,那么这两个角叫做对顶角。

(3)性质:对顶角。

*如图,直线AB、CD交于O点,则∠1与∠2 ,∠2与∠3 ,由可知∠1=∠3,类似的,∠2=∠4.于是可得。

【三.自学检测】1. 邻补角是()A.和为180°的两个角B.有公共顶点且互补的两个角C.有一条公共边且相等的两个角D.有公共顶点且有一条公共边,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的两个角2.在下列图形中,∠1和∠2是对顶角的有()A. B. C. D.3.如图,直线AB、CD、EF相交于点O,则(1)∠AOC的对顶角是(2)∠AOD的对顶角是(3)∠BOC的邻补角是和(4)∠BOE的邻补角是和4.如图,直线AB 、CD 、EF 都经过点O ,则∠1+∠2+∠3等于 ( ) A. 90° B. 120° C. 180° D. 360°5.如图,直线AB 、CD 相交于O,∠BOE 为直角,OF 平分∠AOC,∠EOC=72∠AOC ,求∠DOF 的度数。

【四.归纳小结】1.正确理解邻补角的概念和性质(1)邻补角的本质特征是:① ② (2)如果∠α和∠β互为邻补角,则一定有∠α+∠β= °;但如果∠α+∠β=180°,∠α和∠β 互补, 是邻补角。

(填“一定”或“不一定”)(3)邻补角是有 的两个互补的角。

相交线(第一课时)优秀教案

相交线(第一课时)优秀教案

沪科版数学学科七年级下册第十章第一节“10.1相交线”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并掌握对顶角的概念。

2、通过探索活动,使学生感知并理解对顶角的性质。

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操作、合作探索,培养学生尝试能力、观察思考能力和创造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意识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并渗透一些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对顶角的性质。

【教学难点】对顶角性质的探索。

【教学准备】多媒体、三角板、量角器。

【教学过程】 一、畅所欲言师:我们周围见到的许多图形中,纵横交错的直线条都给我们相交直线与平行直线的形象。

请同学们找出其中的相交线。

师:我们在小学已经初步学习了平行线,本节课将要和同学们一起进一步研究相交线。

师板书:“10.1相交线”。

师:为了能有效的进行学习,请大家分成学习小组,并准备好直尺或三角板、练习本。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图片,激发学生兴趣,同时使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现象。

通过教师的引导,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二、学习探究1、观察并讨论:(1)、请你画出两条相交直线,并标出字母,我们说直线AB 与直线CD 相交于点O 。

2OA BCD)( 1 3 (3)、两两相配共组成几对角?生:∠1与∠2,∠1与∠3,∠1与∠4...... (4)、各对角存在怎样的位置关系?存在怎样的数量关系?生:∠1与∠2相邻,∠1与∠3相对......)4(2)、两条相交直线形成的小于平角的角有几个? 生:有四个,∠1,∠2,∠3,∠4。

【设计意图】在这一活动中教师关注:学生能否从位置上对这些角进行分类,能否主动参与,勇于探究。

2、探究邻补角与对顶角的概念。

学生分组讨论在具体图形中得出的两条相交线构成的四个角,根据图形进行分类,然后描述邻补角和对顶角的概念及特征。

师生共同归纳得出邻补角和对顶角的概念。

邻补角:如果两个角有一个公共顶点,有一条公共边,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这样的两个角叫做邻补角。

对顶角:如果两个角有一个公共顶点,并且它们的两边互为反向延长线,这样的两个角叫做对顶角。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 教学设计5.1.1 第1课时《相交线》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 教学设计5.1.1 第1课时《相交线》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5.1.1 第1课时《相交线》一. 教材分析《相交线》是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五章的第一节内容,主要介绍了相交线的定义、性质及应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相交线的概念,掌握相交线的性质,并能够运用相交线解决一些简单的几何问题。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直线、射线等基本几何概念,具备一定的几何基础。

但是,对于相交线的理解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需要通过实例和操作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交线的性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相交线的定义,掌握相交线的性质,并能够运用相交线解决一些简单的几何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几何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积极的学习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相交线的定义和性质。

2.难点:相交线的性质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和几何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和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3.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几何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素材:相交线的图片、模型等。

2.教学工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相交线的图片和生活实例,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示例:展示一张道路交叉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相交线的特点。

2.呈现(10分钟)介绍相交线的定义和性质,引导学生理解相交线的基本概念。

示例:通过多媒体动画展示相交线的定义和性质,引导学生理解和记忆。

3.操练(10分钟)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操作,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加深对相交线性质的理解。

示例:每组发放一些几何模型,让学生观察和操作,找出相交线的性质。

4.巩固(10分钟)通过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相交线的性质来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相交线与平行线《相交线(第1课时)》示范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相交线与平行线《相交线(第1课时)》示范教学设计

相交线(第1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邻补角和对顶角的概念.2.掌握“对顶角相等”的性质.教学重点“对顶角相等”的性质.教学难点能正确辨认两条相交直线所形成的邻补角和对顶角,能推出“对顶角相等”的性质.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如图,观察剪刀剪开布片过程中有关角的变化.可以发现,握紧剪刀的把手时,随着两个把手之间的角逐渐变小,剪刀刃之间的角也相应变小,直到剪开布片.如果把剪刀的构造看作两条相交的直线,这就关系到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的问题.【设计意图】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同时为得出两条直线相交所成角的关系提供生活背景.新知探究一、探究学习【问题】如图,任意画两条相交的直线,形成四个角,∠1和∠2有怎样的位置关系?∠l和∠3呢?【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从角的定义出发,分别说出∠1与∠2,∠1与∠3的位置关系.在学生直观地感知到两个角有“相邻”“相对”的关系时,引导学生用几何语言准确表达,进而得到“邻补角”“对顶角”的定义.【答案】∠1和∠2有一条公共边OC,它们的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1和∠3有一个公共顶点O,并且∠1的两边分别是∠3的两边的反向延长线.【追问】分别量一下各个角的度数,∠1和∠2的度数有什么关系?∠1和∠3呢?【师生活动】学生用量角器量出各个角的度数,从而发现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答案】∠1=50°,∠2=130°,∠3=50°,∠4=130°.∠1+∠2=180°,∠1=∠3.还可以得到:∠3+∠4=180°,∠2=∠4.【追问】在剪刀把手之间的角变化的过程中,各个角之间的关系还保持吗?为什么?【答案】各个角之间的关系仍保持.理由:由图知∠1+∠2=∠2+∠3=180°,所以∠1=∠3.同理可得∠2=∠4.【设计意图】让学生充分经历动手操作、独立思考的探究过程,并且在这一过程中,渗透由特殊到一般的研究问题的方法,使学生经历从实验几何到论证几何的过渡.二、新知精讲【新知】两个角有公共顶点和一条公共边,它们的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具有这种关系的两个角,互为邻补角.如下图中的∠1和∠2,∠2和∠3,∠3和∠4,∠4和∠1都互为邻补角.【特别提醒】1.邻补角互补.2.互为邻补角的两个角满足:(1)有公共顶点和一条公共边;(2)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3.邻补角是成对出现的,单独一个角或两个以上的角不能互为邻补角.4.邻补角的两种类型:(1)由两条直线相交形成;(2)由一条直线和一条端点在该直线上的射线形成,如图中的∠1和∠2.【新知】两个角有公共顶点,且它们的两边分别互为反向延长线,具有这种位置关系的两个角,互为对顶角.如下图中的∠1和∠3,∠2和∠4都互为对顶角.【思考】如图,可以得到对顶角的什么性质?【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对图形进行观察分析,可以得到:∠1与∠2互补,∠3与∠2互补,由“同角的补角相等”,可以得出∠1=∠3.类似地,∠2=∠4.【答案】对顶角的性质:对顶角相等.【特别提醒】1.两条直线相交是形成对顶角的前提条件.2.两直线相交,对顶角有2对.【动图】观察动图,直观地感受“对顶角相等”.三、典例精讲【例1】如图,直线AB,CD,EF相交于一点O,请找出∠COF的邻补角.【师生活动】学生组内讨论,解答本题,教师提问.【答案】解:∠COF的邻补角有∠DOF和∠COE.【归纳】两步寻找邻补角:第1步:固定角的一边;第2步:将另一边反向延长.由固定边和另一边的反向延长线组成的角就是原角的邻补角.【设计意图】通过寻找邻补角,考查学生对邻补角定义的掌握情况,同时总结出寻找邻补角的步骤.【例2】下列四个图形中,∠1与∠2互为对顶角的是().A.B.C.D.【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对各选项进行分析:选项A,D,均有一边不互为反向延长线,故不是对顶角;选项B,有一边不互为反向延长线,且两角没有公共顶点,故不是对顶角;选项C,符合对顶角的概念.【答案】C【归纳】抓住两特征,判断两角是否互为对顶角:(1)两角有公共顶点;(2)两角的两边分别互为反向延长线.同时具有以上两个特征的角互为对顶角,二者缺一不可.【方法总结】反向延长法:找一个角的对顶角时,分别反向延长这个角的两边,以这两条反向延长线为边的角即原角的对顶角.【设计意图】考查学生对对顶角定义的掌握情况,知道在判断是否为对顶角的时候可以使用反向延长法.【例3】如图,直线a,b相交,∠1=40°,求∠2,∠3,∠4的度数.【师生活动】学生独立完成计算,组内交流对计算结果进行纠错.【答案】解:由邻补角的定义,得∠2=180°-∠1=180°-40°=140°;由对顶角相等,得∠3=∠1=40°,∠4=∠2=140°.【例4】如图,直线AB,CD,EF两两相交,∠1=2∠3,∠2=80°,求∠4的度数.【师生活动】学生对图形中的各角进行分析:∠1与∠2互为对顶角,∠3与∠4互为邻补角.先根据∠1与∠2的关系及∠1与∠3的关系,∠2=80°,求出∠1及∠3的度数,再根据∠3与∠4的关系求出∠4的度数.【答案】解:因为∠1和∠2互为对顶角,所以∠1=∠2=80°.又因为∠1=2∠3,所以∠3=12∠1=40°.因为∠3和∠4互为邻补角,所以∠4=180°-∠3=140°.【归纳】在运用邻补角及对顶角的概念和性质解决问题时,要牢记邻补角互补,对顶角相等.【设计意图】例3和例4考查学生使用邻补角和对顶角的性质对角度进行计算,巩固学生对这两种角的性质的掌握.课堂小结板书设计一、邻补角的概念及性质二、对顶角的概念及性质课后任务完成教材第3页练习.。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5.1相交线第1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5.1相交线第1课时教学设计
2.通过提问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你们在生活中还见过哪些相交线的例子?这些相交线有什么特点?”
3.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发现,教师适时总结,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相交线的性质。
(二)讲授新知,500字
1.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两条直线相交的图形,引导学生观察相交线形成的四个角,并介绍对顶角、邻补角的概念。
4.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相交线的例子,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提高数学素养。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关于相交线的知识,确保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深刻理解和灵活运用,特布置以下作业:
1.基础巩固题:完成课本第56页的练习题1、2、3,通过这些题目,使学生进一步熟悉相交线的性质,加强对顶角、邻补角的认识。
2.应用提高题:选取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校园内的相交道路、建筑物的角度设计等,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4.应用拓展:将相交线的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设想:设计一些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实际问题,如房屋建筑、园林设计等,让学生运用相交线的知识解决这些问题。
5.课堂小结:通过师生互动,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重点知识。
设想: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教师进行总结评价。
(二)过程与方法
1.观察力: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相交线现象,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思维能力:在探究相交线性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逻辑推理、抽象概括的能力。
3.解决问题能力: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合作交流能力: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1.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相交线的性质。

相交线教案教学设计

相交线教案教学设计

相交线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相交线的概念介绍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相交线的定义和特征。

能够识别和绘制相交线。

理解相交线在几何图形中的重要性。

1.2 教学内容相交线的定义和特征。

相交线的性质和定理。

相交线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相交线的定义和特征。

利用图形和实物展示相交线,帮助学生直观理解。

提供练习题,让学生通过实践巩固知识点。

1.4 教学步骤1.4.1 引入通过展示一些实际生活中的相交线例子,如交叉的道路、铁路等,引起学生对相交线的兴趣。

1.4.2 讲解讲解相交线的定义和特征,如两条直线相交形成的交点、相互垂直的直线等。

通过图形和实物展示相交线,帮助学生直观理解。

1.4.3 练习提供一些练习题,让学生通过实践绘制和识别相交线。

引导学生运用相交线的性质和定理解决问题。

1.4.4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相交线的重要性和应用。

第二章:相交线的性质和定理2.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相交线的性质和定理。

能够运用性质和定理解决相关问题。

2.2 教学内容相交线的性质,如交点的性质、对顶角的性质等。

相交线的定理,如平行线与相交线的关系、同位角和内错角的性质等。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相交线的性质和定理。

通过图形和实物展示相交线的性质和定理,帮助学生直观理解。

提供练习题,让学生通过实践巩固知识点。

2.4 教学步骤2.4.1 引入通过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对相交线的性质和定理产生兴趣。

2.4.2 讲解讲解相交线的性质和定理,如交点的性质、平行线与相交线的关系等。

通过图形和实物展示相交线的性质和定理,帮助学生直观理解。

2.4.3 练习提供一些练习题,让学生通过实践运用性质和定理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运用相交线的性质和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2.4.4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相交线性质和定理的重要性。

第三章:相交线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相交线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 教案5.1.1 第1课时《相交线》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 教案5.1.1 第1课时《相交线》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5.1.1 第1课时《相交线》一. 教材分析《相交线》是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五章第一节的内容,主要介绍了相交线的定义、性质和应用。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学习几何知识的基础,对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动手能力,对于基本的几何概念和性质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相交线的定义和性质可能还比较模糊,需要通过实例和操作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了解相交线的定义和性质。

2.能够识别和判断相交线。

3.能够运用相交线的性质解决简单的问题。

四. 教学重难点1.相交线的定义和性质。

2.运用相交线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来发现相交线的性质。

2.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动画和图片来形象地展示相交线的性质。

3.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讨论和交流中加深对相交线性质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教学设备。

2.相交线的图片和实例。

3.练习题和作业。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实例,如铁路交叉、道路交汇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这些实例中的共同特点。

学生可能会发现这些实例都有两条线段或直线相交的情况。

教师进而提问:“什么是相交线?相交线有哪些性质?”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相交线的定义和性质,引导学生观察和理解相交线的概念。

同时,教师可以给出一些实例,让学生判断哪些是相交线,并解释原因。

操练(10分钟)教师给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这些练习题可以包括判断相交线、找出相交线的性质等。

教师可以在学生完成后进行讲解和解析。

巩固(10分钟)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实际问题来巩固学生对相交线的理解和掌握。

例如,给出一个几何图形,让学生找出其中的相交线,并解释其性质。

拓展(10分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相交线的应用,例如在建筑设计、交通规划等领域中的应用。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5.1.1相交线教案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5.1.1相交线教案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对顶角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总的来说,今天的课堂让我看到了学生的积极性和潜力,但也看到了教学中需要改进的地方。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我也会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尽可能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有所收获。通过不断的反思和改进,我希望能够带给学生更生动、更有效的数学课堂。
实践活动环节,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让学生们动了起来,积极性明显提高。不过,我也注意到,在小组讨论中,有些学生参与度不高,可能是对问题不够理解或者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在未来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意引导学生的讨论,鼓励他们大胆发言,提高他们的交流能力。
学生小组讨论的环节,我尝试作为一个引导者,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我发现这样做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有些学生在面对开放性问题时,显得有些无所适从。我反思,可能是我提出的问题还不够具体,或者没有给出足够的思考空间。在以后的教学中,我需要在这个方面做出调整。
3.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掌握对顶角在计算过程中的应用,提高运算的准确性和效率;
4.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在小组讨论和分享中,提高学生倾听、表达、沟通的能力,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理解相交线的概念及特点,掌握对顶角的定义和性质;

相交线教案教学设计

相交线教案教学设计

相交线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相交线的概念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相交线的定义和特征。

学生能够识别和绘制相交线。

1.2 教学内容相交线的定义:两条直线在同一平面内,且在某个点处相互交叉。

相交线的特征:相交线形成四个角,对角相等,相邻角互补。

1.3 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图片,如交叉的道路、网格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能找出这些图片中的相交线吗?”2. 讲解相交线的定义和特征,用图形和实物模型进行演示。

3. 练习:让学生绘制一些相交线,并测量形成的角的度数,验证对角相等和相邻角互补的性质。

1.4 作业让学生回家后,观察生活中的物品或场景,找出相交线并拍照或画图,明天分享给大家。

第二章:相交线的性质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相交线的性质,并能够运用性质解决问题。

2.2 教学内容相交线的性质:相交线将平面分成四个区域,且每个区域由两条相交线和两条平行线围成。

2.3 教学步骤1. 回顾上一节课所学的相交线的定义和特征。

2. 引入新课:讲解相交线的性质,并用图形和实物模型进行演示。

3. 练习:让学生运用相交线的性质,解决一些几何问题。

2.4 作业让学生回家后,运用相交线的性质,解决一些几何问题,并写在作业本上。

第三章:相交线的应用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相交线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2 教学内容相交线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道路交叉、网格设计等。

3.3 教学步骤1. 回顾前两节课所学的相交线的定义、特征和性质。

2. 引入新课:讲解相交线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展示一些图片和案例。

3. 练习:让学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道路交叉的设计、网格图形的制作等。

3.4 作业让学生回家后,运用相交线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并写在作业本上。

第四章:相交线的绘制4.1 教学目标让学生学会使用工具和方法绘制相交线。

4.2 教学内容相交线的绘制方法:使用直尺、圆规等工具,以及一些绘图技巧。

4.3 教学步骤1. 回顾前几节课所学的相交线的定义、特征、性质和应用。

七下数学相交线教案(3篇)

七下数学相交线教案(3篇)

第1篇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相交线的概念,掌握相交线所形成的角的性质。

2. 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活动,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和几何推理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数学应用能力。

教学重点:1. 相交线的概念和性质。

2. 对顶角、邻补角的性质和应用。

教学难点:1. 理解对顶角相等的性质。

2. 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师:多媒体课件、剪刀、布片、木条等。

2. 学生:三角尺、量角器。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播放汕头大桥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桥的两端斜拉的平行线和侧面相交线段组成的图案。

2. 提问:两条直线相交能形成哪些角?这些角有什么特征?3. 引出课题:相交线。

二、探究新知1. 教师动手操作:用剪刀剪开布片。

在操作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剪刀把手之间的角和剪刀刃之间的角的变化,从而引出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

2. 学生动手操作:取两根木条a、b,将它们钉在一起,形成一条直线。

然后,再取一根木条c,将其钉在a、b之间,形成一条直线。

引导学生观察两条直线所形成的角。

3. 教师讲解对顶角、邻补角的概念,并举例说明。

4. 学生观察具体图形,分析对顶角、邻补角的位置关系,得出对顶角相等的性质。

三、巩固练习1. 学生独立完成课本中的例题,巩固对顶角、邻补角的性质。

2.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四、拓展延伸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证明对顶角相等的性质?2. 学生分组讨论,尝试证明对顶角相等的性质。

五、总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相交线的概念、性质以及对顶角、邻补角的性质。

2. 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活动,让学生理解相交线的概念和性质,掌握对顶角、邻补角的性质。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推理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同时,通过拓展延伸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相交线(第1课时)》教学设计

《相交线(第1课时)》教学设计

《相交线(第1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任务分析
同过说明对顶角相等的理由,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特点。

教学流程安排
认识相交线、平行线。

课前准备
教学过程设计
⑴两条直线有一个公共点——相交;。

①具有公共顶点;②两边互为师生共同总结对顶角的特
点。

总结对顶角的特点。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加深对对顶角
的认识。

和∠32和∠4的大小。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并给予
鼓励。

感知对顶角相等。

∠2=_______°。

_,谁能说一下∠学生完成,教师给予鼓励。

理解对顶角相
等。

3的度数吗?学生回答,教师鼓励。

应用对顶角相
等。

b内的角是;
_;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体会两条直线
被第三条直线
所截得的位置
关系。

a,b之内,又在截线a,b之内,但在截线学生回答,教师点评并给予
鼓励。

感受同位角、内
错角、同旁内
角。

总结同位角、内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
请完成下面。

沪科版数学七年级下册10.1《相交线》教学设计1

沪科版数学七年级下册10.1《相交线》教学设计1

沪科版数学七年级下册10.1《相交线》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相交线》是沪科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10.1节的内容,主要介绍了相交线的定义、性质及运用。

本节内容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几何知识的基础,对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探索相交线的性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几何基础,对线段、直线等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空间想象方面仍有待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运用生动形象的例子,帮助学生建立直观的空间观念。

此外,学生对于探究几何问题的方法还不够熟练,教师需引导学生运用观察、操作、猜想、验证等方法,逐步提高学生的几何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相交线的定义、性质及运用,能运用相交线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操作、猜想、验证等探究几何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几何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相交线的定义、性质及运用。

2.难点:相交线性质的证明及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动形象的例子,引导学生直观地理解相交线的概念。

2.探究教学法:引导学生运用观察、操作、猜想、验证等方法,探究相交线的性质。

3.小组合作教学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4.反馈教学法:教师及时给予学生反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 教学准备1.教学素材:准备相关的图片、实例、PPT等教学素材。

2.学具:为学生准备直线、线段等学具,以便于操作和探究。

3.课堂练习题:准备一些有关相交线的问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相交线实例,如交叉的道路、铁路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现象有什么共同特点?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相交线。

5.1.1相交线(第1课时)教学设计

5.1.1相交线(第1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5.1.1相交线教学设计责任学校六街中学责任教师鲁长友一、教材分析1、地位作用:本节课研究的相交线是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位置关系中的其中一种情形,学生在上一学期已经学习了直线、射线、线段和角的有关知识,因此,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来进一步研究平面内两条直线相交的情形。

在本节课中首先探究了两直线相交所成的角的位置和大小关系,给出了邻补角和对顶角的概念,得出了“对顶角相等”的结论;为接下来研究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的情形,即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等概念的学习作了最基本的准备。

同时是后续学习垂直的基础,以及下一章“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直接基础。

在本节课中,除了让学生重点掌握以上的基础知识外,还应通过大量的识图和作图训练,来培养学生的图形感,同时,还应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注意学生推理语言和能力的培养,这也是教学的难点。

2、目标和目标解析:(1)、目标:(2)、目标解析:3、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对顶角的性质与应用。

教学难点:对顶角相等的性质的探索。

突破难点的方法:通过相关旧知的复习,按照猜想、推理的思维过程进行突破。

二、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导学案、剪刀,纸。

三、教学过程板书:对顶角性质:对顶角相等.数学符号:因为∠1与∠2互补,∠3 与∠2互补(邻补角定义),所以∠1=∠3(同角的补角相等).3、例题学习:第3页例1出示例题,选一生讲解,老师补充强调做题方法板演,然后师生共同订正规范。

一生讲解只要看到对顶角就应想到它们相等。

运用性质教学内容与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三、巩固训练(一)基础训练:1、若∠1与∠2是对顶角,∠1=160,则∠2=______0;若∠3与∠4是邻补角,则∠3+∠4 =______02、若∠1与∠2为对顶角,∠1与∠3互补,则∠2+∠3= 03、图中是对顶角量角器,你能说出用它测量角的原理吗4、如图,直线a、b相交。

相交线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相交线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5.1 相交线·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储备:掌握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及其性质;2.能力培养点:培养学生几何计算和逻辑思维能力,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做好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的相互转化工作;3.情感体验点:养成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教学重点难点1.对顶角的概念及性质;2.对顶角的识别.教学方法教师引导——从实际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发现规律——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准备学生准备铅笔、直尺;教师准备动态演示文稿.教学过程一、新章节引入.师:同学们,你们对相交线、平行线一定不陌生吧!你们看,大桥上的钢梁和钢索,棋盘上的横线和竖线,学校操场上的双杠,课桌面、黑板面相邻的两条边与相对的两条边……都给我们以相交线、平行线的形象,你们能从身边再找到一些相交线和平行线的实例吗?两条直线相交能形成哪些角?这些角有什么特征?什么样的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垂线有什么性质?什么样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互相平行的直线有什么特征?怎样平移一个图形?这些,都是本章要学习的内容.点评:从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入,自然顺畅.二、解读探究.观察:握紧剪子的把手,就能剪开物体,你能说出其中的道理吗?师:握紧把手时,随着两个把手之间的角逐渐变小,剪刀刃之间的角也相应变小,直到如果把剪子的构造看作两条相交的直线,这就关系到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的问题.学生讨论:任意画两条相交的直线,在形成的四个角中,两两相配共能组成几对角?各对角存在怎样的位置关系?根据这种位置关系将它们分类.师:分别量一下各个角的度数,各类角的度数有什么关系?为什么?在图5—1—1转动剪子把手的过程中,这个关系还能保持吗?点评:学生活动,度量探究,体验从实际中抽象出数学模型的过程.学生度量探究:如图5—1—2,AB、CD两直线相交所形成的角如何分类?位置关系怎样?大小关系呢?∠1和∠2有一条公共边OC,它们的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显然它们互相补充,具有这种关系的两个角,叫做互为邻补角,简称两角互补.∠1和∠3有一个公共顶点O,并且∠1的两边分别是∠3的两边的反向延长线,具有这种位置关系的两个角,叫做对顶角.练习1 5—1—3中的下列各图,∠1与∠2是不是对顶角?说明理由.答案:(2)是,理由略.在例题中的图5—1—2中,∠1与∠2互补,∠3也与∠2互补,由“同角的补角相等”,可以得出∠1=∠3.类似地,∠2=∠4.这样,我们得到:对顶角相等.点评:及时巩固所学概念.三、例题讲解.例如图5—1—4,直线a、b相交,∠1=40°,求∠2、∠3、∠4的度数.解:由邻补角的定义,可得∠2=180°-40°=140°.由“对顶角相等”,可得∠3=∠1=40°,∠4=∠2=140°.练习2 如图5—1—5,直线AB、CD、EF相交于点O.(1)写出∠AOC、∠BOE的邻补角;(2)写出∠DOA、∠EOC的邻补角;(3)如果∠AOC=50°,求∠BOD、∠COB的度数.练习3 动态演示如图5—1—6,取两根木条a、b,将它们定在一起,并把它们想象成两条直线,就得到一个相交线模型.你能说出其中的邻补角与对顶角吗?如果其中一个角是35°,其他三个角各是多少度?如果这个角是90°、115°、m°呢?师:你能利用这个性质解释本节开始时提出的现象吗?(握紧剪子的把手,就能剪开物体,你能说出其中的道理吗?)生:手握剪子的把手,把手的夹角和剪刀口的夹角是对顶角,根据对顶角相等,减刀口的夹角随把手的夹角而变化,把手夹角变小,刀口夹角也变小,锋利的刀刃就能剪开物体.点评:经历从实际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发现规律并反作用于实际生活的过程.四、课堂小结.1.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2.对顶角的性质:对顶角相等.五、课外练习.必做题:教材p10 7,8.。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交线第一课时教学设计§5.1.1相交线仙桃十中刘卫国教材分析本节课研究的相交线是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位置关系中的其中一种情形,这部分内容学生在前两个学段已有所接触,并且学生在上一学期已经学习了直线、射线、线段和角的有关知识,因此,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来进一步研究平面内两条直线相交的情形。

在本节课中首先探究了两直线相交所成的角的位置和大小关系,给出了邻补角和对顶角的概念,得出了“对顶角相等”的结论;垂直作为两直线相交的特殊情形,与他有关的概念和结论是学习下一章“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直接基础,本章对垂直的情形进行了专门的研究,探索得出了“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垂线段最短”的结论,并给出了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为学习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确定点的坐标打下基础。

接下来研究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的情形,给出了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等概念,为学习平行奠定基础。

在本章中,除了让学生重点掌握以上的基础知识外,还应通过大量的识图和作图训练,来培养学生的图形感,同时,还应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注意学生推理能力的培养,这也是教学的难点。

由于本节课的内容较易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尝试利用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自己观察,分析特征,猜想结论,然后推理论证。

§5.1.1相交线【教学目标】1、具体情境中了解邻补角、对顶角, 能找出图形中的一个角的邻补角和对顶角,理解对顶角相等,并能运用它解决一些问题2、过动手观察、操作、推断、交流等数学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培养识图能力、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能力.【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重点: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对顶角性质与应用.教学难点:理解对顶角相等的性质的探索【教学方法】通过创设情境,以问题为载体给学生提供探索的空间,引导学生积极探索。

教学环节的设计与展开,都以问题的解决为中心,使教学过程成为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的一种自主探索的学习活动过程,在探索中形成自己的观点。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设计说明:在现实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从而自然引入新课。

)问题:在我们的生活的世界中,蕴涵着大量的相交线和平行线,大家对它们也不陌生,(播放图片)请找出图片中的相交线、平行线,你能再找出一些身边的相交线、平行线的实例吗?比如:教室种黑板面相邻的两条边、相对的两条边,操场上的双杠,方格纸上的横线和竖线等等,都给人以相交线、平行线的形象。

由此引入本章的主要内容。

(教学说明:这样做,一方面可以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相交线、平行线等图形是我们生活中经常见到的,对今后的学习和工作都是有用的,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画面,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通过学生举例活动,启发学生广泛的联想,让学生知道,相交线、平行线的概念是从实物中抽象出来的,通过学生熟悉的事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探索新知解决问题1. 观察剪刀剪布的过程,引入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设计说明:由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初步感知相交线形成的角及特点,同时明确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学生观察、思考、回答问题问题1:张开地剪刀给人以什么形象?(出示一把张开的剪刀)张开的剪刀可看作两条相交直线。

(教师可以同时在黑板上画出几何图形)在用剪刀剪布的过程中,用力握紧把手引发了剪刀张角的变化,表演剪布过程,让学生仔细观察,提出问题问题2:两个把手之间的的角发生了什么变化?剪刀刀刃张开的口又怎么变化?学生观察、思考、回答,得出:握紧把手时,随着两个把手之间的角逐渐变小,剪刀刃之间的角边相应变小. 如果改变用力方向,随着两个把手之间的角逐渐变大,剪刀刃之间的角也相应变大.教师点评:如果把剪刀的构造看作两条相交的直线,以上就关系到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的问题,本节课就是探讨两条相交线所成的角及其特征.(教学说明:用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引出两线相交所成角的问题,自然而贴切,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对两线相交所成角的关系有了初步的认识,这就为研究对顶角相等作了铺垫。

)2.认识邻补角和对顶角,探索它们性质(设计说明:本环节分两步,层层设疑,不断激活学生思维;在引导学生思考、层层释疑的基础上,完成对邻补角和对顶角的位置及数量关系的探究。

自然得出相关结论。

)(1)角的位置关系探究问题:画直线AB、CD相交于点O,并说出图中4个角,两两相配共能组成几对角? 各对角的位置关系如何?根据不同的位置怎么将它们分类?(完成表格中的前三项)两直线相交所形成的角分类位置关系数量关系学生思考并在小组内交流,全班交流.当学生直观地感知角有“相邻”、“对顶”关系时, 教师引导学生用几何语言准确地表达,如:∠AOC和∠BOC有一条公共边OC,它们的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AOC和∠BOD有公共的顶点O,而是∠AOC的两边分别是∠BOD两边的反向延长线.引导学生概括形成邻补角、对顶角概念.有一条公共边,而且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的两个角叫做邻补角.如果两个角有一个公共顶点, 而且一个角的两边分别是另一角两边的反向延长线,那么这两个角叫对顶角.(2)角的数量关系探究问题1:用量角器分别量一量各个角的度数,你发现各类角的度数有什么关系?(完成表格的第四项内容)学生得出互为邻补角的两角和为180º,互为对顶角的两角相等教师再提问:如果改变∠AOC的大小, 会改变它与其它角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吗?∠AOC的大小不影响它与其它角的位置及数量关系。

在前面的活动中,学生已通过观察、测量得出了邻补角、对顶角间的数量关系,在此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思考:问题2:能不能用所学知识说明为什么邻补角和为180º,为什么对顶角相等?对于说明邻补角和为180º这一结论对学生来并不困难,因此重点放在说明对顶角相等这一结论上,这一问题可以放手给学生,先独立思考写出推理过程后交流,可以同时找学生板演,然后师生共同订正规范。

在图1中,∠AOC的邻补角是∠BOC和∠AOD,所以∠AOC与∠BOC互补,∠AOC 与∠AOD互补,根据“同角的补角相等”,可以得出∠AOD=∠BOC,类似地有∠AOC=∠BOD.教师板书对顶角性质:对顶角相等.强调对顶角概念与对顶角性质不能混淆: 对顶角的概念是确定二角的位置关系,对顶角性质是确定为对顶角的两角的数量关系.并提醒学生今后只要看到对顶角就应想到它们相等。

(教学说明:本环节的内容既是这节课的重点又包含了这节课的难点,为此在本环节中设计了两大步,利用问题串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首先让学生根据文字叙述画出两线相交的图形,在此基础上研究分析图形中角与角之间的位置关系,并引导学生概括描述出了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经历了从文字到图形到符号再到文字的不同语言的转化过程,这不仅加深了学生对邻补角、对顶角概念的理解,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用不同几何语言表达问题的能力;由于学生年龄小,学习几何的时间较短,直接理论性的推理证明对学生老说还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探究角的数量关系时,先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探究出结论,然后再推理证明,这样不仅降低了问题的难度,同时让学生积累了一些研究图形的经验和方法。

而初步应用的设计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概念、性质的理解,还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这些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初步应用.(设计说明:通过形式不同的练习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训练学生灵活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下列图中∠1与∠2是对顶角的是()2.请画出图中∠1的对顶角和∠2的邻补角。

3.如图,直线AB、CD相交O,若∠1=40°,求∠2、∠3、∠4的度数。

变式1. 若∠1=90°,求各角的度数。

变式2. 若∠1=n°,求各角的度数。

4.如图,直线a、b相交。

∠1:∠2=2:7,求各角的度数。

5.要测量两堵墙所成的角AOB的度数,但人不能进入围墙,如何测量?(教学说明:练习1主要考察学生对对顶角的理解,其中只有第2个图中的∠1、∠2 21(A)(B)(C)(D)③b a1234④⑤是对顶角,在教学中,让学生对另外3个图进行分析,说出错误的理由,从而训练学生分解图形的能力,进一步巩固学生对邻补角、对顶角的认识和理解。

练习2让学生自己动手画∠AOB的对顶角和邻补角,锻炼学生实际动手画图的能力,为今后的几何画图做准备,也是让学生明白一个角的对顶角只有一个,而邻补角有2个,强化这个结论形成。

练习3是根据∠2、∠3、∠4与∠1的关系,利用“互为邻补角的两角和为180º,互为对顶角的两角相等”求出它们的度数,此问题可以先让学生分析题意,说明思路后,再独立写出解题过程,通过这一问题可再次强化对顶角、邻补角的概念与性质,并培养学生的说理能力,发展学生的符号感,逐步培养学生用几何语言交流的能力,而变式1又为下节课学习两线垂直作铺垫,变式2当∠1=n°时,让学生能找一般规律,同时也是巩固从数字到字母这个知识。

练习4是告诉了两个邻补角的比例,要求图中其它角的度数,可以由学生先说,学生可能会用算数方法求,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用方程做,培养学生的方程思想,为今后求角度类型的题目提供更简单的方法。

练习5是我们在实际生活中会碰到的问题,考查学生是否能活学活用,让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时也服务于生活,激励学生一定要学好数学,让生活变得更便捷。

)四、反思总结(设计说明:围绕二个问题,师生以谈话交流的形式,共同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

)问题一:本节课你学习了什么?问题二:本节课的学习运用到了哪些数学思想?(教学说明:以上设计再次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畅所欲言,加强反思、提炼知识,将其纳入自己的知识结构)五、拓展提高(设计说明: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拓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平面内两条直线相交,有几对对顶角?几对邻补角?2.三条直线相交于一点时,有几对对顶角?几对邻补角?3.n条直线相交于同一点时呢?(教学说明:教学时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调整,学生遇到困难时可以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评价与反思】本节课的设计遵循了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渐进认知规律,以启发探究式学习为主导,以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为情景引入课题,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让学生增强对相交线、平行线的生活原型的认识,从而建立直观形象的数学模型。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基本平面图形直线、射线、线段、角之后,进一步研究平面内两直线相交的情形,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索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以及性质的素材,给学生充分的合作交流、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感受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及性质形成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过程。

教学设计上,强调自主学习,注重交流合作,让学生与学生的交流合作在探究过程中进行,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性质,并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提高探究、发现和创新的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