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概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兴观群怨:
是孔子对艺术欣赏的美感和心理特点的分析,孔子在《论语》中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兴:指的是对人的精神具有感发、激励、净化、升华的作用,需要诉诸想象、联想。
兴,可以使欣赏着的精神为之焕发。
(如:《蒹葭》中,“伊人”的形象,除了是对美好爱情,美好婚姻的向往外,还指生命中一切可望而不可即的事情,有些事情貌似近在咫尺却无法得到。
)
观:第一指的是通过欣赏诗,可以了解社会生活,政治风俗的盛衰得失。
(如:《左传》中记载的“季札观周乐”故事,季札出使鲁国,鲁国人为其表演周王室的音乐,他对周乐发表评论,但同时也在评论“诗”,诗在当时是入乐的,他听到的《郑风》繁琐过分,百姓忍受不了,会先亡国);第二指的是观诗人之志。
群:指的是可以促进人群之间的交流思想,保持社会和谐。
怨:值得是诗歌欣赏可以引起人们对生活的态度。
诗歌可以批判反思现实,(如:《硕鼠》反映了农夫对于沉重的剥削的怨恨和控诉。
)
兴观群怨是结合在一起的,艺术欣赏应该有被动接受转为主动抒发,不止是纯粹的个人行为,也是一种社会活动,艺术欣赏不仅仅是一种感性活动,也包括理性联想的内容,艺术欣赏对人的情感有提升作用,能兴者谓之豪杰。
2.“心斋”“坐忘”:“心斋”出自《庄子》的“人间世”篇,“唯道集虚,虚者,
心斋也”指的是人的一种虚淡空明的心境。
“坐忘”出自《庄子》的“大宗师”篇,“堕肢体,黔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道,此谓坐忘”,一方面指的是人从各种欲望中解脱出来,另一种指的是从各种是非得失的计较中解放出来。
“心斋”“坐忘”是和道联系在一起的,是对道的把握,其终极状态是追求一种高度,绝对的自由。
“道”是老庄哲学之中最高的哲学范畴。
庄子认为在“心斋”“坐忘”下可以实现对道的直观,从而达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即达到至乐的人生境界,超脱功利的人生计较。
在《庄子,内篇》的《大宗师》中
“心斋”“坐忘”强调了审美观照和审美创作的主体,超越功名利禄的束缚,达到虚淡空明的境界,进而直观道。
3.“象罔”:出自《庄子.天地》篇:黄帝在赤水北岸游玩,失落了玄珠,派智、离朱、
喫诟和去寻找均没有找到。
最后派象罔去找,终于找到了玄珠。
在故事中,玄珠隐喻道;智指的是思虑、理智;离朱指的是无和虚幻;喫诟指的是言辩;均是实,无法得道。
换而言之,庄子所说的“象罔”也就是指的道。
“象罔”既是道,虚实结合谓之道,道是有限和无限的统一,混沌和差别的统一,道之唯物,惟恍惟惚,既是“象罔”虚实结合的状态。
由象罔引申出中国美学中的意境,意境包含三个方面:意象;象外之象,蕴外之旨。
意境之美既是虚实结合。
如:中国国画中的转虚为实,于无画中皆而意境进而大量留白。
4.得意忘象:是为国人王弼提出的,意靠象显现,象靠言说明,为得象而忘言。
文
学的语言塑造形象,通过形象表达作者对世界的理解,不执着于孤立的象。
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审美观照体现在对有限物象的超越。
深入物象又不能为所困,即象+罔=道。
(如:《蒹葭》中的伊人引申为美好而可望不可即的事物);@:审美观照体现对概念的超越(“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则体现得意忘言);@:艺术上的形式美,只有否
定自己才能够实现自己。
与西方美学中提出的形式的陌生化如出一辙。
(如:中国国画中讲述的“以一管之笔,拟太空之体”;陶渊明的诗在形式上质朴,他的诗古朴冲淡,但意境高远)。
5.声无哀乐:是由嵇康提出的,嵇康字叔夜,写作《声如哀乐论》,提出“声无哀乐”
的观点。
包括两个方面的涵义:一是音乐是自然产生的声音,不包括哀乐等感情。
二是音乐不能使得听着产生哀乐等感情。
所以,音乐知识具有形式美,没有感情产生的内容。
喜怒哀乐的情感是由于人的际遇变化,沉淀在人的心中,听音乐时被触发而表现出来的,而不是指音乐本身所具有喜怒哀乐的情感。
这一观点体现了嵇康对音乐的禁锢观点。
其来源是:东汉初年,横潭在《新论》中记载雍门因为孟尝君鼓琴的故事,雍门因为擅长弹奏哀伤的音乐,但是孟尝君并无哀伤之事,所以雍门一位自己的音乐不能使得孟尝君哀伤。
使得欣赏者哀伤的不是音乐本身,而是音乐触发积淀在人们心中的情感。
后继:《贞观政要.礼乐》中记载着李世民和杜淹的对话。
杜淹认为:前朝兴亡,源于礼乐,因此禁锢“玉树后庭花”等音乐,而李世民则认为唐朝的兴亡和音乐无关。
6.传神写照:
“传神写照”和“迁想妙得”相联系,是由画家顾恺之提出。
“传神写照”主要包括两层含义:一是神:符合玄学特征的个性和生活情调;(如画人,要抓住人物的个性特征,凸显人的典型特征画出来,要做到形神兼备。
)二是:要将人物置于最能表现其个性和生活情调的环境中去加以展现。
(如:顾恺之画谢琨,使其站在山石的背景中去,突显其纵情山水的隐士气质。
)“迁想”指的是发挥艺术家的想象力。
“妙得”指的是突破有限的形体而把握于道。
“迁想妙得”既是指艺术家要发挥想象力,使其合于道。
这一命题的提出主要是有两个原因:一是:这个命题和魏晋玄学和魏晋风度的影响有关,魏晋时期任性方达,风神萧朗,不拘于礼法,不拘于行迹的精神,以及对人物“神韵”的欣赏,对其产生影响。
二是老子美学有关一种形而上的美学追求。
7.“澄怀味象”又称作“澄怀观道”,甴宗炳提出,宗炳字少文,南朝宋山水画家,佛
教徒,思想受老庄哲学的影响比较深。
“澄怀”指虚淡空明的心境,受老子“涤除”,庄子“心斋”“坐忘”的影响,指排除功利之心,世俗纷扰、以出世之心,为入世之事。
“味”:来源于老子,指审美享受和审美愉悦,使“万趣融于神思”“象”指的是自然山水的审美形象,自然本比人深邃,其本身同于道。
“澄怀味象”仅是审美主体以清澄纯净、无物无欲的情怀,在非功利超理智的审美心态中,品味、体验、感悟审美对象内部深层的情趣意蕴,生命精神。
宗炳想遍游名川大山,但是却因病回到湘陵,将所游玩之山画下来陈于室中,以“澄怀观道”并欲“对图操琴,欲令众山皆响。
”
8.气韵生动:南朝梁画家谢赫,在其《古画品录》中提到绘画六大法:气韵生动、骨
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
气韵生动位于首位,一幅画必须有气韵,有了气韵才能生动。
“气”包括三层含义:@:概括艺术本源的范畴;@:概括艺术家生命力和创造力的一个范畴;@:概括艺术生命的一个范畴。
“韵”是指人的内在个性和生活情调,符合玄学空灵、超拔之意。
其来源于人物品藻,用来形容人的内在气质。
气韵的关系是:气是韵的本质和生命,气决定韵。
同时有了气韵画面才能生动,生动是对气韵的一种形容,有虚实结合的意思。
(如:画面的留白“以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
9.隐秀:刘勰在《文心雕龙.隐秀》篇中提出:“情在词外曰隐,状溢目前曰秀。
”隐秀用
来解释意象。
“秀”指的是审美意象鲜明生动,直接可感的性质。
体现了文学具有鲜明的祝党想象力。
“隐”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作家的思想、感情不以逻辑判断的方式表达出来。
主要是靠向形象、意象表达思想感情。
(如:钟嵘所说的“言在耳目之外,情寄八荒之表”)@指“隐以复议为工”即审美对象的多义性。
(如:不会用笔者,一比只能一笔用;会用笔者,一笔能当多笔用。
李商隐的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即可以表达对爱情的忠贞,又可以指友情的珍贵、长久;现在又可以引申为无私奉献的精神)隐和秀是相统一的,“或晦涩卫生,虽奥非隐;雕削取巧,虽美非秀。
”隐秀值得是一种创作方式,要通过隐秀塑造形象,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要以象表意,不能直接的用文辞说出来,要合其道,形成忘象。
10.“神思”指的是艺术构想和艺术想象,出自刘勰的《文心雕龙.神思》篇。
“神思”主要有四个含义:@:艺术想象是一种突破直接经验的心理活动。
(艺术构思想象可以打破时空的界限,突破现实生活和直接生活经验对人的自由的限制,补偿现实的缺憾)@:艺术想象需要人生理、心理方面全部力量的支持。
(可以理解为“气”,要养气,要达到一种虚静的心态,即药澡雪精神。
要注意力高度集中,精神饱满,这样有利于灵感的到来。
)@:艺术想象是一种创造性想象,其结果是产生审美意象。
(如李煜后期的诗词,正是由于亡国之恨,他才能写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
@:艺术想象是一种创造性想法,其结果是产生审美意象。
(如中国古诗中对月亮的描写,将月亮比作玉盘,像、向月亮寄托相思、怀人、思乡之情,寄托“千里共婵娟”的美好愿望)@:培养艺术想象力的途径:“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指的是要善于培养自己的艺术形象力,要努力学习知识,认真的研究事理以发展自己的才能,反腐观察,锻炼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从而提高艺术想象力。
)
11.风骨:是对意象中的意进行分析;“风”曾中情感,强调作家的主观情怀,形成是情
感活动和形象思维的结果。
“骨”侧重理,强调充实的思想内容和严密的逻辑思维。
总的来说,风骨有三个层面的意思:@:针对文章的教化:风骨是一个儒学命题,但是带有老庄的痕迹。
@:一篇文章中,情感和思想的关系。
@:“情和气谐”,情感要充沛,不能孤立于自己的狭小圈子,要和天地的气相结合,即风骨与气和道相结合,情感指的不是一己之私的感情,而是一种形而上的追求,对审美意象理解的深入,是一种宇宙感和人生感。
12.知音:指的是审美鉴赏;
知音:从字面上的意思看指的是知道音乐、欣赏音乐,即对音乐的鉴赏,引申为对一切艺术作品的鉴赏,即审美鉴赏。
但是,“知音其难哉!音实难知,知时难逢,逢其之音,千载其一乎!”道出了知音难觅,即审美鉴赏的困难。
审美鉴赏困难的原因:从外部原因来看:受骗间的蒙蔽;主要包括:1.贵古贱今的倾向。
2.崇己抑人,文人相倾。
3.信伪迷真:受教育程度和学识的限制。
从内在原因来看:1.艺术作品价值的发掘需要较高的鉴赏能力;2.审美趣味的差异影响人们对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做出全面的判断。
(作品诞生年代与后代对其的评价不同;《唐吉可德》在17世纪诞生的时候,年轻人捧腹大笑,而到了20世纪加缪看了泪流满面,为这个理想主义者在人间的遭遇感到同情。
)
虽然审美鉴赏很有难度,但是依旧可以鉴赏。
提高审美鉴赏能力的途径在于:A:观体位:文章结构,体制的安排;B:观置辞:辞藻的运用;C:观奇止:赏规和变化的关系;
D:观通变:继承和革新;E:观事义:用典,事实材料;F:观官商、音调。
但是“六观法”会产生缺陷,有肢解对象的嫌疑。
虽如此,但也有利于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结合《论语》,谈一谈你如何理解孔子的美学思想;876
1.孔子认为审美和艺术在社会生活中可以起到积极作用。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
乐”。
孔子艺术潜移默化的转移人的心境,欣赏艺术要诉诸感情。
孔子关注艺术对现实的介入性。
通过审美和艺术达到“仁”)
2.孔子主张“美”和善的统一。
(并不是每一种艺术都对人有益,艺术中包含着道德内容
的艺术才会对君子产生影响,艺术的形式美和内容美要达到统一。
如: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矣;谓武,尽美矣,未尽善矣;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美,强调艺术形式的美,善指的是要合于礼,音乐中要包含积极地道德因素。
孔子不喜欢郑声,因为“郑声淫”,要放郑声。
)
3.孔子主张文和质的统一。
(是对美和善统一的延续,在强调艺术,然而更倾向于对人的
审美。
“文”指的是外在的装饰,“质指的是内在的道德修养。
)
4.孔子提出对艺术的审美标准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
而不伤。
这体现孔子提倡中庸的美学观念。
同时,如家认为音乐的好坏关乎国家的命运)5.对艺术欣赏的美感、心理特点的分析,即“兴、观、群、怨。
”(子曰:“诗,可以观兴、
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兴:指的是对人的精神具有感发、激励、净化、升华的作用,需要诉诸想象、联想。
观:第一指的是通过欣赏诗,可以了解社会生活,政治风俗的盛衰得失。
第二指的是观诗人之志。
群:指的是可以促进人群之间的交流思想,保持社会和谐。
怨:值得是诗歌欣赏可以引起人们对生活的态度。
四者相结合,艺术的欣赏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主动地抒发;不只是纯粹的个人行为,也是一种社会活动,不是单纯的感性活动,也包含理性的思想活动,对人的情感有提升作用。
)
6.对自然美的欣赏,即“智者乐山,仁者乐水”。
(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
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自然山水的欣赏,是道德品质的外化”)
总之,孔子的美学思想之中,艺术和政治教化相结合;美学要注重情理结合,以理节情的平衡,推崇中庸之美,追求一种社会性,伦理性的心理感受和满足;同时注重学院的孝文化,以家庭为本位,以宗族为中枢,以国家为指挥。
结合《庄子》,谈谈你如何理解庄子的美学思想?750
1.庄子思想中的“心斋”“坐忘”。
“心斋”出自《庄子》的“人间世”篇,“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指的是人的一种虚淡空明的心境。
“坐忘”出自《庄子》的“大宗师”篇,“堕肢体,黔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道,此谓坐忘”,一方面指的是人从各种欲望中解脱出来,另一种指的是从各种是非得失的计较中解放出来。
“心斋”和“坐忘”是对道的把握,强调了审美观照和审美创造的主体,超越功名利禄的束缚,达到与淡空明的澄澈境界,从而直观道,达到逍遥游中高度自由的生命状态。
2.“道”和“技”,创造的自由。
技指的是一种以实用为目的的技术活动。
道指的是超越了功利目的的和超越了实用目的的审美境界。
(如《庖丁解牛》从全牛到目无全牛,再到凭心神,最后到持刀四立,为之四顾,为之踟躇满志,这体现了因创作而自我实现的喜悦感。
)
3.庄子的美学思想中的齐物论和相对论,即丑美之辩。
庄子在《秋水》中,万事万物相对相生,互相转化。
庄子认为万事万物的根源是道,只有道和气是永恒不变的。
道生一,一指的是气,一生二,二由气直接产生,指阴阳二气,二生三,三是阴阳的化合物,三生万物,万物是有阴阳的化合物产生。
庄子笔下的丑人和怪人,体现了庄子庄子认为美
丑是相对的,本质上没有差别,一个人长得美丑是由道成气,美丑和得失都是一样的,超出形骸之外,关注内在的精神风貌,从而激发崇高感。
4.庄子美学思想中的“象罔”象罔出自《庄子.天地》篇,象罔为皇帝找玄珠。
“象”指的是形象,具有有限性。
“罔”是指无和虚幻,具有无限性。
“道之唯物,惟恍,惟惚。
”即是象罔虚实结合的状态,庄子所说的“象罔”即是老子所说的“道”。
由“象罔”,引申出了中国美学中的意境,其中包括意象,象外之象和蕴外之旨三方面。
从道到象罔再到意境,是中国传统艺术的脉络。
结合《诗经.关雎篇》谈谈孔子的审美理解:孔子对《诗经.关雎》篇的评价是“《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而“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是孔子提出的对艺术审美的标准,体现了孔子奉行的中庸美学观。
720
1.体现了孔子要求审美和艺术在社会生活中其积极作用。
《关雎》中对有劳动场景
的真是描绘,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
同时,《关雎》是古老的民间恋歌,反映了人们对于爱情美好而深切的期盼,言切而意婉,表达了正确的恋爱观,对社会现实有积极的引导作用。
《关雎》含蓄委婉,而不像郑声放荡淫欲。
2.《关雎》体现了“美”和“善”的统一。
首先在形式美上,《关雎》是民间的歌词,具有一般歌词创作的特征,即重复回旋,音乐性强,读来朗朗上口,抑郁传送。
从内容上看,则体现了善,即合于礼,包含积极的思想内容。
“琴瑟友之”和“钟鼓乐之”反映的是亲密相持和婚礼场景,却是“乐而不淫”,“寤寐思服”和“辗转反侧”虽是相思之情,却“哀而不伤”,可以对君子在爱恋中的行为产生积极影响。
3.《关雎》体现了孔子主张的“文”与“质”的统一。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关雎》中的君子,虽对女子心存爱慕,但却不淫荡,既有内在修养,又有内在的装饰。
同时,孔子在《关雎》中,提出了对女子的审美标准,即“窈窕淑女”,这样是符合君子的审美标准的。
4.《关雎》体现了孔子对欣赏的美感的心理特点的分析,即“兴、观、群、怨”。
首先《诗经.关雎》采用了起兴的手法,含蓄的表达情感,并由自然物过渡到人,引发了人们的想象和联想,对人的精神有感发和升华的作用。
对劳动力的描写,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场景,即“观”。
通过《关雎》,表达男女思想感情的交流,爱情与生活的和谐,即“群”。
同时,《关雎》体现了君子对淑女的态度,即“好逑”,即是“怨”。
结合《世说新语》,谈谈你说理解的魏晋人士的精神风貌。
792
魏晋时期是精神上解放和人格上自由的时期。
表现了艺术和人的双重自觉,魏晋士人推崇老庄哲学中的简约玄淡,超然脱俗的老庄哲学之美。
围绕着人的觉醒,形成了魏晋士人特有的精神风貌和举止风采。
1.注重人的仪容和举止风度。
(《世说新语》中描写嵇康,“七尺八寸,风姿持秀”
同时用“孤松”“玉山”来形容他的气质。
课件魏晋人士的审美特点是重视内在
气质,而不注重外在相貌,讲究超凡脱俗的风俗神韵。
)
2.崇尚谈玄,主张谈玄和析理。
(魏晋时期崇尚“三玄”《老子》《庄子》《周易》以
及部分佛经。
如友道林给王羲之谈玄,王羲之解开衣襟如沐春风;许询和王修析
理,双方各执己见后觉不尽兴有各持对方观点,体现魏晋人士对谈玄析理的热衷)
3.有一种任诞脱俗的气质。
(魏晋名士的倾向是“指礼法于流俗,目纵诞以清高”。
提倡“越名教而任自然”。
同时,酒成为魏晋风度的核心,酒和道相联。
如阮籍
因为山涛推荐其为官,而作《与山巨源绝交书》,同时,醉酒后驾车而行,路穷,
大哭而返。
)
4.重情和钟情。
(谈玄中有一个问题“人到底有没有情感”,魏晋士人皆是重情和钟
情之人。
如王济喜听孙楚学驴叫,王挤死后,孙楚对着他的陵学驴叫。
)
5.魏晋人士的性情。
性情率真。
(郗鉴择婿,王羲之不向他人正装仪容,他躺在东
床上,而被选中,体现了魏晋人士性情率真,不拘礼节)
6.崇尚归隐。
(魏晋士人以隐遁不仕和隐居赋闲为尚。
)
7.魏晋士人蔑视权贵。
(山涛推荐阮籍为官,阮籍认为这是对他的侮辱。
作《与山
巨源绝交书》)
8.魏晋士人崇尚人物品藻。
(魏晋士人品评人物注重人物的才情和才思,是对才智
和风度的鉴赏。
如评王羲之为“拔萃国粹”。
)
9.游玩山水,亲近自然。
(支道林养鹤,认为鹤有冲入云霄的本领,不受拘束、玩
弄,将其放归自然。
)
10.喜爱早慧儿童。
(王羲之在十岁时于叛军中就自己性命,被人欣赏。
)
11.魏晋时期妇女智慧贤能,飘逸清新的气质。
(《世说新语》中《贤媛》一章,来记
载妇女的贤德。
)
魏晋士人追求“越名教而任自然”,推崇“目送归鸿手挥五仙,俯仰自得,游心太玄,”
对人的关注转向审美角度,推崇自然美和关注自然山水,同时用虚淡空明的心境去关照自然山水,艺术创造和人物品藻,体现了一种形而上的追求,追求合于道的境界。
谈谈你对《红楼梦》中贾宝玉这一人物形象的理解:659
贾宝玉是大观园中的中心人物。
他是大观园中女儿最知己的朋友,是大观园外男性的叛逆者。
1.贾宝玉具有多重身份;A:它是一块石头,二十头华为通灵宝玉。
女娲炼石补天
的一块废石,是贾宝玉的前身,而通灵宝玉使他的灵魂,是其灵性的来源,一旦
失去,他就会变得痴傻。
B:贾宝玉是赤瑕宫的神王瑛侍者,他浇灌仙草,仙草
以泪相报,注定了宝黛之爱是先验。
C:他认为自己是须眉浊物,他说女儿是水
做的骨头,男儿是泥做的骨头。
D:他是一个矢志不渝的精神,他想做大观园女
儿的保护神。
2.贾宝玉处在以审美为特征的世界里,它具有豹子高贵的气质,却没有搏击的能力。
他对自己的性情相近之人,对聪明灵修,即使是地位低下的女子也有一种本能的
崇敬,而对薛宝钗等人,抱有本能的反感。
3.贾宝玉性情乖张,诗歌无为者的形象,拒绝对家庭承担责任,拒绝生产,具有很
强的叛逆性,拒绝世俗经济之路。
林黛玉进贾府时,用反讽的手法变现了贾宝玉
的性格。
因其前身是一块弃石,而女娲炼石补天隐喻历史的创造,即反映贾宝玉
不干涉历史创作,对祖国和家庭毫无用处。
4.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的爱情是一种知音之爱。
表面上贾宝玉因为情种的特点,情
感具有发散性,即使见到与自己无缘的人,也会自作多情。
但是对林黛玉执着,
他们是精神的共鸣、灵魂的相讫。
他们的爱是先验的,其爱情悲剧是命运的悲剧。
5.贾宝玉最后返璞归真,由色入空,林黛玉以泪洗石,泪尽石醒,他最后摆脱了蒙
尘的状态,摆脱了世俗的诱惑,最终彻悟。
他使得林黛玉收获了爱情,薛宝钗得
到了婚姻,而贾宝玉却拥有了自己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