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概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兴观群怨:

是孔子对艺术欣赏的美感和心理特点的分析,孔子在《论语》中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兴:指的是对人的精神具有感发、激励、净化、升华的作用,需要诉诸想象、联想。兴,可以使欣赏着的精神为之焕发。(如:《蒹葭》中,“伊人”的形象,除了是对美好爱情,美好婚姻的向往外,还指生命中一切可望而不可即的事情,有些事情貌似近在咫尺却无法得到。)

观:第一指的是通过欣赏诗,可以了解社会生活,政治风俗的盛衰得失。(如:《左传》中记载的“季札观周乐”故事,季札出使鲁国,鲁国人为其表演周王室的音乐,他对周乐发表评论,但同时也在评论“诗”,诗在当时是入乐的,他听到的《郑风》繁琐过分,百姓忍受不了,会先亡国);第二指的是观诗人之志。

群:指的是可以促进人群之间的交流思想,保持社会和谐。

怨:值得是诗歌欣赏可以引起人们对生活的态度。诗歌可以批判反思现实,(如:《硕鼠》反映了农夫对于沉重的剥削的怨恨和控诉。)

兴观群怨是结合在一起的,艺术欣赏应该有被动接受转为主动抒发,不止是纯粹的个人行为,也是一种社会活动,艺术欣赏不仅仅是一种感性活动,也包括理性联想的内容,艺术欣赏对人的情感有提升作用,能兴者谓之豪杰。

2.“心斋”“坐忘”:“心斋”出自《庄子》的“人间世”篇,“唯道集虚,虚者,

心斋也”指的是人的一种虚淡空明的心境。“坐忘”出自《庄子》的“大宗师”篇,“堕肢体,黔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道,此谓坐忘”,一方面指的是人从各种欲望中解脱出来,另一种指的是从各种是非得失的计较中解放出来。

“心斋”“坐忘”是和道联系在一起的,是对道的把握,其终极状态是追求一种高度,绝对的自由。“道”是老庄哲学之中最高的哲学范畴。庄子认为在“心斋”“坐忘”下可以实现对道的直观,从而达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即达到至乐的人生境界,超脱功利的人生计较。

在《庄子,内篇》的《大宗师》中

“心斋”“坐忘”强调了审美观照和审美创作的主体,超越功名利禄的束缚,达到虚淡空明的境界,进而直观道。

3.“象罔”:出自《庄子.天地》篇:黄帝在赤水北岸游玩,失落了玄珠,派智、离朱、

喫诟和去寻找均没有找到。最后派象罔去找,终于找到了玄珠。在故事中,玄珠隐喻道;智指的是思虑、理智;离朱指的是无和虚幻;喫诟指的是言辩;均是实,无法得道。换而言之,庄子所说的“象罔”也就是指的道。“象罔”既是道,虚实结合谓之道,道是有限和无限的统一,混沌和差别的统一,道之唯物,惟恍惟惚,既是“象罔”虚实结合的状态。

由象罔引申出中国美学中的意境,意境包含三个方面:意象;象外之象,蕴外之旨。意境之美既是虚实结合。如:中国国画中的转虚为实,于无画中皆而意境进而大量留白。

4.得意忘象:是为国人王弼提出的,意靠象显现,象靠言说明,为得象而忘言。文

学的语言塑造形象,通过形象表达作者对世界的理解,不执着于孤立的象。

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审美观照体现在对有限物象的超越。深入物象又不能为所困,即象+罔=道。(如:《蒹葭》中的伊人引申为美好而可望不可即的事物);@:审美观照体现对概念的超越(“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则体现得意忘言);@:艺术上的形式美,只有否

定自己才能够实现自己。与西方美学中提出的形式的陌生化如出一辙。(如:中国国画中讲述的“以一管之笔,拟太空之体”;陶渊明的诗在形式上质朴,他的诗古朴冲淡,但意境高远)。

5.声无哀乐:是由嵇康提出的,嵇康字叔夜,写作《声如哀乐论》,提出“声无哀乐”

的观点。包括两个方面的涵义:一是音乐是自然产生的声音,不包括哀乐等感情。二是音乐不能使得听着产生哀乐等感情。所以,音乐知识具有形式美,没有感情产生的内容。喜怒哀乐的情感是由于人的际遇变化,沉淀在人的心中,听音乐时被触发而表现出来的,而不是指音乐本身所具有喜怒哀乐的情感。这一观点体现了嵇康对音乐的禁锢观点。

其来源是:东汉初年,横潭在《新论》中记载雍门因为孟尝君鼓琴的故事,雍门因为擅长弹奏哀伤的音乐,但是孟尝君并无哀伤之事,所以雍门一位自己的音乐不能使得孟尝君哀伤。使得欣赏者哀伤的不是音乐本身,而是音乐触发积淀在人们心中的情感。

后继:《贞观政要.礼乐》中记载着李世民和杜淹的对话。杜淹认为:前朝兴亡,源于礼乐,因此禁锢“玉树后庭花”等音乐,而李世民则认为唐朝的兴亡和音乐无关。

6.传神写照:

“传神写照”和“迁想妙得”相联系,是由画家顾恺之提出。“传神写照”主要包括两层含义:一是神:符合玄学特征的个性和生活情调;(如画人,要抓住人物的个性特征,凸显人的典型特征画出来,要做到形神兼备。)二是:要将人物置于最能表现其个性和生活情调的环境中去加以展现。(如:顾恺之画谢琨,使其站在山石的背景中去,突显其纵情山水的隐士气质。)“迁想”指的是发挥艺术家的想象力。“妙得”指的是突破有限的形体而把握于道。“迁想妙得”既是指艺术家要发挥想象力,使其合于道。

这一命题的提出主要是有两个原因:一是:这个命题和魏晋玄学和魏晋风度的影响有关,魏晋时期任性方达,风神萧朗,不拘于礼法,不拘于行迹的精神,以及对人物“神韵”的欣赏,对其产生影响。二是老子美学有关一种形而上的美学追求。

7.“澄怀味象”又称作“澄怀观道”,甴宗炳提出,宗炳字少文,南朝宋山水画家,佛

教徒,思想受老庄哲学的影响比较深。“澄怀”指虚淡空明的心境,受老子“涤除”,庄子“心斋”“坐忘”的影响,指排除功利之心,世俗纷扰、以出世之心,为入世之事。“味”:来源于老子,指审美享受和审美愉悦,使“万趣融于神思”“象”指的是自然山水的审美形象,自然本比人深邃,其本身同于道。

“澄怀味象”仅是审美主体以清澄纯净、无物无欲的情怀,在非功利超理智的审美心态中,品味、体验、感悟审美对象内部深层的情趣意蕴,生命精神。宗炳想遍游名川大山,但是却因病回到湘陵,将所游玩之山画下来陈于室中,以“澄怀观道”并欲“对图操琴,欲令众山皆响。”

8.气韵生动:南朝梁画家谢赫,在其《古画品录》中提到绘画六大法:气韵生动、骨

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气韵生动位于首位,一幅画必须有气韵,有了气韵才能生动。“气”包括三层含义:@:概括艺术本源的范畴;@:概括艺术家生命力和创造力的一个范畴;@:概括艺术生命的一个范畴。“韵”是指人的内在个性和生活情调,符合玄学空灵、超拔之意。其来源于人物品藻,用来形容人的内在气质。

气韵的关系是:气是韵的本质和生命,气决定韵。同时有了气韵画面才能生动,生动是对气韵的一种形容,有虚实结合的意思。(如:画面的留白“以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