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教案1

合集下载

2022年秋高中历史专题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一社会主义建设

2022年秋高中历史专题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一社会主义建设

2022年秋高中历史专题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一社会主义建设一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学习目标]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1.重点:过渡时期总路线;中共八大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方面的理论战果;“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的经济建设失误;“文化大革命”造成的国民经济遭受严重损失。

2.难点:理解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用生产关系变革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政治原理,理解“一化”与“三改”之间的内在关系。

[自主预习·探新知]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奠定基础(1)人民政府领导开展土地改革运动和国民经济恢复工作。

(2)建立在没收官僚资本基础上的国营企业和新建国营企业迅速发展。

2.指导方针——过渡时期总路线(1)制定:1953年,中共中央制定。

(2)方针: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3.建设起步——第一个五年计划(1)基本任务①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②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2)工业化成就:到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各项指标大都大幅度超额完成。

(3)意义:新中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4.制度确立——三大改造(1)措施①农业:广大农民组织起来,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

②手工业:手工业者纷纷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③资本主义工商业:在农业合作化高潮的推动下,掀起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

(2)结果①进步性: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②局限性:改造后期,存在要求过急、改变过快、形式过于简单划一等缺点。

[易错警示]过渡时期指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所谓“过渡”是指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

此时中国的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而不是社会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教案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教案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教案一、前言社会主义建设是我国经济发展和政治制度建设的重要方面。

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我们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多少困难和挫折,但是我们坚持不懈地探索和总结,最终实现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

本教案旨在通过对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的介绍,促进学生对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解和反思。

二、教学内容1. 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篇章。

当时,国内经济基础薄弱,生产力水平低下,再加上战争的摧残和封闭政策的影响,社会主义建设面临严峻的挑战。

然而,毛泽东主席率领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开展了一系列号召全民参与的社会主义建设。

2. 长征开始的社会主义建设在1949年后的一段时间里,全国人民面对艰难险阻,把工业、农业和交通运输等方面的建设摆在了各级政府和解放军的中心工作中。

1952年内蒙古建设了第一家大型钢铁厂,实现了从工业落后省份到一流制造业的转变。

长征开始后,毛泽东积极推进农业改革,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主义经济。

在这个过程中,我国实现了农村的初步社会主义改造。

3. 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在1960年代初,我国经历了曲折的发展。

首先,在大跃进时期,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重点放在了工业方面,农业和轻工业建设受到了忽略,导致了粮食短缺和生产能力下降。

其次,文化大革命使得全国思想文化受到了冲击,出现了许多危机和混乱。

最终,这些问题导致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中断和停滞。

4. 探索中的社会主义建设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

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领导层开始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

在这个新时期,我国逐渐恢复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势头,逐步建立了市场经济体系,同时积极参与国际交流和合作。

三、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以下方法:•讲授教材:通过讲解教材内容,让学生了解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背景和重要事件。

•讨论与互动:通过让学生自我组织、自我表达等方式,鼓励学生形成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并与同学进行交流和互动。

概论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教案

概论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教案

“苏联经济文化及其他各项重要的建设经验,将成为新中国建设的榜样。

”――毛泽东【案例】毛泽东向斯大林70寿辰拜寿的伟大纪实1950年2月14日,中苏两国在莫斯科签定《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资料】《条约》规疋,苏联同意放弃在中国的特权、在1952年之前将中国长春铁路的一切权利和财产无偿移交中国政府。

苏联军队从旅顺口撤退,中国政府偿付苏联自1945年在此处的建设费用。

大连的行政归还中国管辖,苏联在大连临时代管和租用的财产于1950年内由中国政府接收。

苏联政府贷款3亿美元给中国政府(年利1%。

【资料】我国建国初期照抄苏联模式,在恢复国民经济、保证重点建设和保障人民生活等方面的确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五” 期间,正是运用这种体制,初步奠定了工业化的基础。

“一五计戈『期间苏联提供156个工业项目的援助;50年代苏联和东欧向中国派出12000多名专家;6000多名中国留学生赴苏联学习。

1953年斯大林逝世。

1956年赫鲁晓夫在苏共20大上作了秘密报告,揭露了斯大林在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严重错误以及对他的个人崇拜所造成的严重后果。

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随即发生了动荡。

如何对待斯大林、如何对待苏联经验的问题,尖锐地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

【资料】赫鲁晓夫秘密报告对斯大林的批判1、斯大林破坏法制;2、斯大林搞个人崇拜;3、斯大林肃反扩大化,性格暴躁,杀人如麻;4、斯大林对战争毫无准备,靠地球仪指挥战争;5、斯大林对农民剥夺过多;6、斯大林在南斯拉夫问题上有错误。

【案例】波兹南事件【案例】匈牙利十月事件毛泽东指出,苏共20大反对斯大林,我们自己要从中得到教训。

毛泽东认为最重要的教训就是独立自主,调查研究,摸清本国国情,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制定我们的路线、方针、政策。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特征:经济上: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政治上:高度集权的行政体制社会领域内:政党咼度控制国豕,国豕咼度控制社会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弊端:经济上:各种比例关系失调,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政治上:缺乏民主破坏法制党内:民主集中制原则被破坏,形成个人专断。

高中历史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8课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教案

高中历史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8课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教案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内容标准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识记国民经济的恢复,“一五”计划,社会主义改造,中共八大,“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国民经济的调整,“文化大革命”中国民经济的损失,周恩来恢复调整国民经济,邓小平进行全面整顿。

能够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分析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的经验和教训。

能有条理地表达对社会和历史现象的想法与观点,以及解释一般社会现象和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史料、图片,培养概括、分析、总结能力。

通过设置小组讨论,培养合作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确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培养实事求是的精神和关注国情的意识。

认识到社会主义建设不论遇到什么困难,终将不断前进,建立对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

教学策略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难点:分析20世纪50—70年代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图片显示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并出示材料: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曾预言:中国永远摆脱不了一个不堪负担的压力,即庞大的人口,没有一个政府解决了人民的吃饭问题,中共也无能为力,中国将永远天下大乱。

请学生思考:新中国成立之初面临怎样的经济状况?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新课讲授一、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初步建立1. 国民经济的恢复首先,请看一段资料:1949年,我国有5亿多人口,人均收入才66元,人均有粮食209千克,钢0.29千克。

那时,工业技术水平低下,农业生产落后,物资紧缺,物价飞涨,市场混乱,人民生活痛苦不堪。

这就是解放初期国民党遗留下来的基本国情。

教师提问:造成国民经济严峻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归纳:造成经济位于崩溃边缘的原因有:第一,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第二,国民政府和官僚资本的大肆搜刮;第三,长期战争的严重破坏。

面对这种局面,出示材料:上海的一个资本家说:共产党军事上,可以打一百分(100分);政治上,可以打八十分(80分);经济上,只能是零分。

第8课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学案(含答案)

第8课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学案(含答案)

第8课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学案(含答案)时空坐标主要线索1三大改造的胜利完成,标志中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由此开始探索出一条适应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伟大实践,既取得了重大成就,也有过曲折和失误。

2中共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历史上的伟大的历史性转折,从此农村建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进行国企改革,并逐步在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了通过市场配置资源,促进了经济的迅速发展。

3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四大把改革开放伟业向前大大地推进了一步,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第第8课课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目标导航课程标准学习目标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1.掌握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初步建立的史实,认识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特点。

2.掌握中共八大.“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八字方针”“文革”等史实,分别总结其经验教训。

一.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初步建立1背景由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长期掠夺.压迫和国民政府的搜刮.多年战争的破坏,国民经济处于全面崩溃状态。

2过程1新中国成立后用三年时间恢复了国民经济。

2进行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土地制度,使农村生产力获得解放,为国家的工业化准备了条件。

3实施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建成了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程.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等,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

4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改造实现了从生产资料私有制到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体系。

深化理解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1历史因素我国重工业基础尤其薄弱,亟待发展。

2现实需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处于帝国主义的军事包围之中,发展重工业有助于增强国防实力.巩固新生政权。

3苏联经验苏联的五年计划同样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4经济关系重工业的发展有助于推动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

历史教案:《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成功与困境》

历史教案:《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成功与困境》

历史教案:《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成功与困境》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成功与困境一、引言社会主义建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全民族事业,经历了辉煌的成功和艰难的困境。

本文将围绕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展开讨论,深入分析成功之处与困境,并探索启示与教训。

二、初步探索的成功1.经济发展的成功社会主义建设在中国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成就。

首先,在计划经济的基础上,实行了农业集体化和大规模的工业化进程,成功推动了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

此外,通过改革开放的探索,中国逐渐引入市场经济机制,吸引外资并发展出强大的私营经济,进一步推动了经济的增长。

这些成功不仅提升了人民的生活水平,而且为国家的综合实力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2.扶贫与社会进步的成功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取得了显著的扶贫成就。

中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的扶贫政策,重点关注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的生活改善,通过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农业技术培训、提供教育和医疗保障等措施,成功帮助大量贫困人口摆脱了贫困。

同时,中国在社会福利、教育和医疗方面也取得了重要的进步,提高了人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三、初步探索的困境1.政治制度的困境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面临的重要困境是政治制度的问题。

集中力量办大事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也是在特定历史时期、特定条件下对于快速推动建设的必然选择。

然而,在推动现代化的进程中,过度集中的政治权力也带来了一些问题,比如官僚主义、腐败和权力滥用等。

这些问题对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威胁。

2.环境与资源的困境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在快速发展经济的同时,也面临着环境与资源的严峻挑战。

长期以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导致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

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土壤退化等问题严重影响了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并给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压力。

四、启示与教训1.坚持改革开放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时也为解决一些困境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高中历史 专题三第1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教案(含解析)人民版必修2

高中历史 专题三第1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教案(含解析)人民版必修2

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一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课程标准: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背景(1)政治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2)经济上: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基础。

2.指导方针过渡时期总路线。

(1)提出时间:1953年。

(2)方针: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3.第一个五年计划(1)执行时间:1953-1957年。

(2)基本任务:①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

②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3)工业化成就:①到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大都超额完成。

②建立起飞机制造、汽车制造、重型机器制造等重要工业部门。

③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建成投产。

(4)意义:新中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4.三大改造的完成(1)改造时间:1953-1956年底。

(2)措施:(3)实质:变革生产资料所有制。

(4)意义: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上建立起来。

(5)局限:后期的改革存在要求过急、改变过快、形式过于简单划一等缺点,给社会经济发展遗留下了许多问题。

二、曲折发展的十年1.初期成功探索2.探索失误(1)表现:1958年,“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展开。

(2)特征: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

(3)危害:“左”倾错误严重泛滥,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

3.国民经济的调整(1)开始:1960年冬,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左”的错误。

(2)方针:对国民经济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3)结果:到1965年,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4.十年建设的成就(1)工业方面:建成武汉、包头等钢铁基地;形成冶金、采矿、电站和石化等工业设备制造及飞机、汽车、工程机械制造等十几个基础行业。

专题七第一课: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教案人民版

专题七第一课: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教案人民版
经验主要包括:1)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社会生产力;2)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确保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稳定性;3)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发展;4)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保障和改善民生;5)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维护社会公平正义;6)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确保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正确方向。
最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期探索坚持了独立自主,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而其他一些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可能过于依赖外部力量,没有形成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4.案例题:让学生结合课文中的案例,说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期探索的意义。
答案:以大跃进为例,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期探索在这一时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压力。在党的领导下,全国人民积极响应号召,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大潮中。虽然在这一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和失误,但通过及时调整和纠正,我们取得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5.论述题: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论述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期探索对我国发展的意义。
答案: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期探索对我国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首先,它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后来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其次,它激发了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培养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人才,为国家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人力资源。再次,它让我们深刻认识到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增强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信心。最后,它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教训,使我们更加明确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正确方向,为我国的发展避免了不必要的弯路和挫折。
(四)巩固练习(预计用时:5分钟)
随堂练习:
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检查学生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期探索知识的掌握情况。
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互相帮助,共同解决随堂练习中的问题。

2023中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一课社会主义在中国的确立和探索教案

2023中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一课社会主义在中国的确立和探索教案

2023中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一课社会主义在中国的确立和探索教案教案主题:2023中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一课——社会主义在中国的确立和探索教案目标:1. 了解社会主义在中国的确立和探索的历史背景和重要事件;2. 掌握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基本原则和特点;3. 分析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过程和取得的成就;4. 培养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教案内容和步骤:一、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主题和目标;2. 引导学生回顾社会主义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教师介绍社会主义在中国的确立和探索的历史背景,包括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艰苦历程;2. 教师讲解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基本原则和特点,如人民当家作主、共同富裕、社会公平正义等;3. 教师讲解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过程和取得的成就,如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等。

三、案例分析(20分钟)1. 教师给学生分发一些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案例,如乡村振兴、扶贫攻坚、科技创新等;2. 学生小组讨论并分析这些案例,总结其中的成功经验和启示;3. 学生代表分享小组讨论结果,进行全班讨论。

四、思考和反思(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和困难;2. 学生就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前景和自己的责任发表个人观点;3. 教师总结学生观点,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做出贡献。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强调社会主义在中国的确立和探索的重要性;2. 教师布置下节课的预习任务。

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向学生介绍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历史背景、基本原则和特点。

2. 案例分析法: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深入了解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过程和取得的成就。

3. 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在小组中进行案例分析和讨论,培养合作能力和思考能力。

4. 思考和反思法:通过思考和反思,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前景和自身的责任。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教案】【统编版】 (1)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教案】【统编版】 (1)

年级班科备课教师备课时间【单元内容】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课标要求】1、了解“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知道中国1956年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会议制度,知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

3、知道“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失误,了解这一时期以王进喜、雷锋、邓稼先、焦裕禄等为代表的广大干部群众艰苦奋斗的精神。

4、了解“文化大革命”的严重危害及主要教训。

【学习内容分析】第二单元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随着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中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开始起步,并取得了巨大成就。

民主政治建设也顺利进行,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956年,我国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得以建立,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中国取得了重大成就,但也出现了“大跃进”“文化大革命”那样的失误和曲折。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学情分析】学生历史基础知识不扎实,学生基础知识不过关,阅读理解能力差,深层次的文本意蕴无法自我探究,口头表达能力和分析问题水平都很薄弱。

因为要实现课标的要求,课堂行为和教学设计要始终围绕课标来展开。

在教学方式上,与学生共同进行研究性学习,让学生参与进来,避免满堂灌,让学生对历史资料进行分析,得出自己想要的结论,形成自己的观点,进而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

【学习目标】了解“一五计划”原因、时间、基本任务、成就和影响;了解1954年颁布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及性质;比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会议制度;了解“三大改造”的时间、内容、方式、实质、影响;知道中国1956年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了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严重失误及失误原因;知道“文化大革命”中民主法制和国民经济遭受严重破坏的主要史实,理解“文化大革命”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严重灾难。

高一历史教案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教案

高一历史教案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教案

高一历史教案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特点和发展变化。

2.了解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面对的挑战和困难。

3.掌握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些代表性事件和人物。

4.研究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和启示。

【教学重点】1.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特点和主要阶段。

2.社会主义建设的困难和挑战。

3.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代表性事件和人物。

【教学难点】1.研究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和教训。

2.从历史的角度探究当前的国情和问题。

【教学方法】1.讲授法2.分组研讨法3.讨论法4.案例分析法【教学过程】一、导入1.引发学生兴趣老师展示上世纪五十年代的社会主义建设图集,鼓励学生讨论其中的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变化,并提出他们自己的看法。

2.预告教学内容老师提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并阐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点。

二、知识讲授1.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特点和主要阶段(1)基本特点①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②推进文化建设和思想阵地建设。

③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和政治建设。

④增强国防实力和军事建设。

(2)主要阶段①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探索阶段(1949-1952年)。

②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1953-1957年)。

③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时期(1958-1965年)。

④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年)。

⑤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阶段(1978年至今)。

2.社会主义建设的困难和挑战(1)经济困难由于以往的战争和动荡局面,国家建设面临的困难难以想象。

(2)思想文化问题开展批判思想中的错误观点和借口,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建设发展到了一个危险的阶段,其后果极其严重。

(3)政治体制的重建面对各种新问题和突破口,需要改变原有的政治体制和构成。

(4)国防的建设和发展囿于历史的因素,军事领域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和挑战。

三、案例分析1.林彪事件批判林彪反革命集团,是哪个时期做的?①文革前。

②文革中。

③文革后。

④改革开放初期。

2.就业问题关于就业问题,你觉得2008年金融危机而今感到的困难和社会紧张,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困难有何区别?①社会主义困难是受制于许多复杂的历史和国际因素,而此时面临的问题主要是由于经济环境和市场环境的影响。

浙江省衢州市高一历史《一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教案

浙江省衢州市高一历史《一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教案

一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1课时)教材分析本专题主要叙述了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50多年来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发展的基本历程。

专题内容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是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从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和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是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实行改革开放和建设有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的新时期。

前一时期的内容,包括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七年、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以及“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动乱三个时期,其中前7年是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后20年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集体领导下开始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这20年既取得过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也发生过严重的失误和挫折。

后一时期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以邓小平和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二代、第三代领导人,根据“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实行了改革开放,逐步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终于找到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20年来,我国国民经济高速、健康、稳定发展,已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并明确了新的奋斗目标。

学情分析普通高中进入新课改后,历史学科的教材变化是比较大的,浙江省选用的是“人民版”新教材。

以往的历史教材是按通史体系编排,而新教材则按专题体系,把历史归纳成若干专题,以专题为线索展现历史发展脉络。

每个专题包括古今中外的历史内容,打破了时空的界限。

这就要求教师能够深入浅出地把历史知识在有限的时间里向学生讲述清楚,并引导他们通过学习活动有所收获,这无疑是一个重大挑战。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制订及实施背景、内容;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内容、特点、实质、意义及问题;列举社会主义曲折发展十年的正确和失误的决策,分析其经验教训;了解“十年文革”时期的经济发展的状况,总结其历史教训。

培养学生有条理地表达对社会和历史现象的想法与观点,以及解释一般社会现象和历史问题的能力。

新教材(学习指导)第27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教案1含解析

新教材(学习指导)第27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教案1含解析

第九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第27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本课是必修上册《中外历史纲要》第九单元第27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本课通过三个子目(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大革命”、伟大的建设成就)讲述了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的历程。

【唯物史观】通过学习,运用唯物史观的及辩证分析看待历史的有关理论,概括20世纪50-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的重大成就及失误,分析认识其经验教训,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时空观念】通过《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教科书和配套课件,认识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史料实证】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归纳“文化大革命”的原因、表现、过程和影响,归纳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贡献,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历史解释】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概括归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政治、经济、外交、国防等领域的成就,分析评价其重大意义,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家国情怀】通过教学让学生理解感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形成的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精神内涵及影响,培养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

1.重点:20世纪50-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的重大成就及失误2.难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政治、经济、外交、国防等领域的成就1.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前期课前准备,提出问题请教师有目的性地准备课程资料。

2.学生课前预习,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资料。

【课堂导入】通过相关图片,导入本课学习。

请同学们观察上面两幅图片,左图是主要国家领导人在中共八大会议上;右图是大跃进时期的水稻产量宣传。

大家思考一下,两幅图片各自反映了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什么事件?社会主义建设又是如何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的?这些正是我们这节课所要探讨的主题。

社会主义建设初步探索理论成果教案:发展革命思想

社会主义建设初步探索理论成果教案:发展革命思想

社会主义建设初步探索理论成果教案:发展革命思想一、教学目标1.了解社会主义建设初步探索的背景和历史条件,理解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向。

2.了解社会主义建设初步探索的主要理论成果,掌握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内涵。

3.掌握社会主义建设初步探索的主要实践经验,认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4.培养学生舍我其谁的革命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理解社会主义建设初步探索的基本方向。

2.掌握社会主义建设初步探索的主要理论成果。

3.认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三、教学过程1.教学导入引导学生对“社会主义建设初步探索”这一话题进行初步了解,并带入本节课的内容。

2.教学正文1)社会主义建设初步探索的背景和历史条件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殊历史条件下。

在解决民生问题的同时,国家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根本变革,包括对土地、资本和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历史转变。

而这一转变,需要一系列的理论武器和拓展身手的革命精神。

2)社会主义建设初步探索的主要理论成果社会主义建设初步探索主要的理论成果就是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是马列主义中国化的一个重要阶段,不仅是建立新中国像的理论基础,而且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初步深入发展阶段中起着指导作用。

毛泽东思想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认为只有通过长期的实践,在处理好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关系时,才能找到正确的发展道路。

同时,毛泽东思想也是一种革命理论体系,并将这种思想运用到具体实践中,实现了中国革命的转折性发展。

3)认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发展革命思想的主要途径,毛泽东思想之能够得以发展和深化,正是因为毛泽东坚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通过长期的实践积累,毛泽东认为中国必须实行经济发展为第一要务的原则,必须加强政治建设,实行积极国际战略。

3.教学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社会主义建设初步探索的背景和历史条件,了解了社会主义建设初步探索的主要理论成果,掌握了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内涵,认识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探索中国社会主义的历史教案

探索中国社会主义的历史教案

探索中国社会主义的历史教案一、教学背景和环境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在不同历史阶段,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和历史特点。

从领导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到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建设,再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历经磨难的中国人民始终不断地探索和创新。

但是,由于历史的局限和教育体制的落后,许多人对于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并不了解。

为了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中国社会主义的基本概念和历史发展,充分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个阶段的主要内容和值得思考的问题,我们需要深入探索中国社会主义的历史,开展相关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社会主义观念和民族意识。

二、教学目标1、深入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2、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个阶段的主要内容和重要事件。

3、通过发掘中国社会主义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趋势,提高学生的历史和社会意识。

4、激发学生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爱国热情和信仰观念。

三、教材内容和教学安排1、社会主义思想的诞生和发展。

(1)社会主义思想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2)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及其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

(3)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2、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过程。

(1)新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

(2)社会主义建设的阶段和特点。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及其意义。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创新。

(1)四项基本原则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理论创新。

(2)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及其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意义。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和发展。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过程和成就。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趋势和前景。

教学安排:第一节:社会主义思想的诞生和发展(2学时)1、社会主义思想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2、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及其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

第二节: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和发展(2学时)1、毛泽东思想的重要思想体系。

《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教案.doc

《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教案.doc

《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下)学习目标1、了解中共八大确定的主要任务,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远动,国民经济的全面调整,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邓稼先、焦裕禄等先进人物的卓越贡献。

2、总结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失误的原因和经济建设的成就。

3、认识探索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一个长期、曲折的过程,山于党和人民的艰苦努力,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仍然収得Ld大成就。

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重点:中共八大确定的主要任务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

难点: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出现严重失误的原因。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揭示学习目标多媒休演示:机床、喷气式飞机、红旗轿车、南京长江大桥多媒体演示:川藏公路、青藏公路、新藏公路(让学生进入情境,调动他们的兴趣,来更好的复习旧知识)。

提问:看到这些图片同学们能回想起我们学过的哪些知识?提问:1.三大改造都改造了哪三个方而?2.三大改造完成的时间及标志?学生冋答:三大改造是改造农业,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

三犬改造吋间是1959年底。

标志着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巩固学过的旧知识与新知识做到自然的链接)°教师总结: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那么党和人民是如何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呢?请同学翻书到第6课,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第6课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板书)学习目标投影——(二)自学指导:请同学们认真自读课文第24——28页,大字部分细读,小字部分快读,6分钟后,看谁能止确冋答下列思考题:1、中共为什么要召开八大?2、中共八大召开的时间?中共八大制定的主要任务是什么?3、为什么说中共八大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可讨论)4、当时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中出现严重失误的原因是什么呢?(讨论)5、面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失误,我党是如何纠正的呢?(讨论)6、结合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我党出现严重失谋的原因,谈谈在现阶段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我们应吸取哪些经验和教训?(讨论)7、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涌现的模范人物,我们应该学习他们什么精神呢?(三)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社会主义在中国的确立与探索教案

社会主义在中国的确立与探索教案

社会主义在中国的确立与探索教案教案主题:社会主义在中国的确立与探索教案目标:1. 了解社会主义在中国的确立过程和重要节点;2. 了解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经验;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教学重点:1. 社会主义在中国的确立过程;2. 社会主义探索的重要经验。

教学难点:1. 探讨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新探索;2. 分析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历史变革。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设备;2. 教学PPT。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社会主义的基本概念和主要特点;2. 提问:社会主义在中国是如何确立的?你知道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些重要探索经验吗?讲解(15分钟)1. 通过多媒体和PPT讲解社会主义在中国的确立过程,包括农业合作化、社会主义改造、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重要节点;2. 介绍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的探索经验,如计划经济、人民公社制度、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等。

讨论(15分钟)1. 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探讨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新探索,例如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等;2. 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引导他们分析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历史变革。

归纳总结(10分钟)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结,总结社会主义在中国的确立过程和重要节点;2. 总结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经验;3. 引导学生思考社会主义的发展与变革。

拓展延伸(10分钟)1. 提醒学生关注当前中国社会主义的重要举措和政策,如乡村振兴战略、脱贫攻坚等;2. 鼓励学生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和研究,探讨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未来发展方向。

板书设计:主题:社会主义在中国的确立与探索内容:- 社会主义在中国的确立过程- 农业合作化- 社会主义改造- 大跃进- 文化大革命- 社会主义探索的重要经验- 计划经济- 人民公社制度- 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社会主义在中国的确立过程和探索经验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科历史编号编写人刘小意审核人使用时间
班级:小组:姓名:小组评价:教师评价:
【专题总结】:一五计划的实行,成为新中国工业化建设的开端。

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基本确立,中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0世纪50,60年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破坏了中国的社会生产力,使“左”倾错误严重泛滥开来。

“十年文革”是建国以后党内“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的严重后果,给国民经济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失。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召开,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到新阶段。

【专题结构】:
1949-1952年底:国民经济的恢复时期
1953-1956年:过渡时期总路线“一化三改”
1956-1966年:曲折发展的十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中国经济建设的历程1956年:中共八大——正确指引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1958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9-1961年:三年严重困难时期
1960-1962年:“八字方针”调整时期
1962-1966年:好转时期
1966-1976年:十年“文革”——国民经济陷入瘫痪和全面混乱
1978年以来: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第1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学习目标】掌握三大改造实质和意义、中共八大的决策、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影响、“文革”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重难点】:总结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经验教训。

基础自测
1、三大改造的实质是()
A 引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
B 把私人生产纳入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轨道
C 在中国探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D 改革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革命
2、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实现标志着我国()
①过渡时期总任务提前完成②已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
③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④国内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②③D①②③④
3.20世纪60年代初,中共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其中“调整”
主要指
A.调整中央与地方的关系B.调整城市与农村的关系
C.调整积累与消费的关系D.调整国民经济比例关系
4.下列对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了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评述正确的是()
○1符合我国国情○2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愿望
○3忽视了客观经济发展规律○4有利社会主义建设
A.○1○2B.○3○4C.○1○4D.○2○3
课堂探究案
1.城市是文明的载体,是文明的产物。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在下列问题的指引下,深入探究中外城市化进程。

材料从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中叶……我国城市化的发展十分不均衡,有些地区,比如上海,城市迅速扩张,另一些地区则完全处在工业化的进程之外。

1953—1975年中国的人口迁移(估计)
——摘自薛风旋著《中国城市及其文明的演变》(1)分析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中叶,我国城市化发展不均衡的主要原因,简述城市化发展缓慢对民主革命产生的主要影响。

(2)简析1953—1975年我国城市化曲折发展的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