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战守策教案(终审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战守策教案
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
组:任课教师:
教战守策
教学目标
1、理解重点语句,梳理并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2、理解作者居安思危、心忧天下、关心国事的襟怀
3、把握文章要旨,学习从多角度论证的说理方法
一、专题解说
奏议是古代臣吏进言、进谏和政论类文章的总称,这种文体可远推至《尚书》中记载的君臣言论。秦汉以后所谓的奏、奏议、奏疏、奏对、奏状、奏札、对策、上书等皆可归入奏议的范围。唐宋八大家都富有政治抱负,有的还是朝廷重臣,提出了影响深远的政治主张或变革方案。他们的奏议能够清晰地分析形势,借鉴历史,陈述利害,提出对策,而其文字之中又充满了忠爱诚恳之心和淑世拯民之情,其为文务去陈言,直抒己见。
《教战守策》全文围绕“教战守”这个中心,援引史实,浅近设喻,正反论证。文章姿态翩跹,引人入胜,论析时文笔纵横,处处照应,层层深入,舒卷流畅,语意精警,文采斐然,笔意充沛,说理透辟。用古代策文既要明于治道,能提出高明的政治见解,又要文章写得好的标准衡量,此文堪称是一篇“志足文远”的对策。
组:任课教师:
学习奏议专题的文章,我们不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八大家的文学主张,更全面地了解他们的散文风格,而且可以看到他们身上极为可贵的勇于担当的责任意识。
二、知识点指津
【考纲聚焦】
《考试大纲》规定:考生须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其能力层级为B 级。
【考点阐释】
文言文翻译是考查考生文言文阅读能力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一直以来是高考文言阅读的重点。近年文言文段落或句子的翻译一直保持在10分。因而,我们有必要加强文言文翻译能力的培养,掌握一些基本的文言文翻译技巧,以便更好地应对这一题型。
通常文言文翻译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逐字逐句落实到译文中去,尽量译出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尽可能保持一致。所谓“意译”,就是根据原文表达的基本意思来进行翻译,不拘泥于字字句句的落实,甚至可以采用与原文差别较大的表达方式。多年来,高考翻译题均要求考生采用直译的方式,只有在确实难以直译的情况下才酌情采用意译。
三、读书指导
(一)A级:一读文本,扫除字词障碍
组:任课教师:
导学提示:结合工具书、课后注释与同步导学练自主完成
1、作者背景
苏轼(1037-1101),北宋着名散文家、书画家、文学家、词人、诗人,是豪放派词人的主要代表。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他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词有《东坡乐府》。
北宋中叶以后,辽和西夏成为宋朝西北边境的严重威胁,随时可能发动侵扰。但北宋统治者却依旧是醉生梦死、歌舞升平。苏轼心忧天下,指出“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的危险性,从而论述教民战守的意义,提出了教民习武、能战能守、以备外患的主张。本文在分析形势的基础上,见解精辟,表现了苏轼辅君治国、经世济民的政治远见,对维护宋王朝的长治久安,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2、文体介绍及解题:
策是一种文体,可分为三类:(1)应诏陈言,称为对策
(2)探视献说,称为进策
组:任课教师:
(3)朝廷选进士时所出的考题,称为制策(策问)
本文原为苏轼于宋仁宗朝,上时务策二十五篇之一。选自《经进东坡文集事略》,原题是《教战守》。作者苏轼针对腐败的宋王朝面临来自辽、夏的严重威胁,指出“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的危险性,从而论述教民战守的意义,并提出具体措施。
3、初读文章,做好圈点勾画,并整理字音(可自行添加生字)
斩刈yì讹é 豢huàn顿眊mào痿蹶 wěi jué浸渍zì狎xiá重屋chóng舆yú狃 niǔ
(二)B级:再读文章,整理文言文现象,并尝试翻译全文
导学提示:结合工具书和课文注释,注意实词词义推敲的方法(引申、句式、语法等)
1、通假字
数十年之后,甲兵顿弊(钝)
卒有盗贼之警(猝)
奉之者有限,而求之者无厌(餍)
组:任课教师:
2、词类活用
在于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用作动词,享受安乐
四方之民,兽.奔鸟.窜:名词作状语,像兽一样,像鸟一样
天下之势,譬如一.身:数词作形容词,整个
农夫小民,盛夏力
...作,而穷冬暴露:名词作状语,在盛夏名词;作状语,用力
轻.霜露而狎风雨:形容词作动词,轻视
然后可以刚健强力,涉险.而不伤:形容词用作名词,危险之境
今国家所以奉西北二虏者,岁.以百万计:名词作状语,每年
所不可知者,有迟速远近
....:用作名词,快慢远近的可能
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名词作状语,每天
风.则袭裘,雨.则御盖:名词作动词,刮风下雨
岂不亦甚明.欤:形容词用作动词,明白
3、古今异义
(1)一旦
..出身而蹈死地,则其为患必有不测。
古:投入、献身;挺身而出
今:个人早期的经历或由家庭经济情况所决定的身份或阶层
(2)不战而走.
古:逃跑
今:步行
组:任课教师:
(3)盖尝试论之
古:曾经试着
今:试一试,试验
(4)步趋动作,使其四体狃于寒暑之变;
古:活动操作
今:行为举动
4、特殊句式
此其患不见于今(状语后置)
又挠以军法,则民将不安(状语后置)
教之以进退坐作之方(状语后置)
此臣所谓大患也(判断句)
夫风雨、霜露、寒暑之变,此疾之所由生也。(判断句)战者,必然之势也(判断句)
夫当今生民之患,果安在哉(宾语前置)
庶人之在官者,教以行阵之节(定语后置)
役民之司盗者,授以击刺之术。(定语后置)
5、质疑疑难词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