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和问答题猜测

合集下载

神经病学名词解释及问答题重点

神经病学名词解释及问答题重点

神经结构损伤症状:缺损症状、刺激症状、释放症状和断联休克症状脊髓由含有神经细胞的灰质和含有上、下传导束的白质组成运动性语言中枢位于优势半球外侧裂上方和额下回后部交界的三角区水平切面上,内囊形成尖端向内的钝角形分为前肢、后肢和膝部三偏综合征:完全性内囊损害,对侧病灶出现偏瘫、偏盲和偏身感觉障碍丘脑综合征:对侧感觉缺失和(或)刺激症状,对侧不自主运动,并可有情感与记忆障碍闭锁综合征locked-in syndrome又称去传出状态,双侧中枢性瘫痪,双侧面瘫舌、咽、构音及吞咽运动障碍,不能转颈耸肩,可有双侧病理反射大脑脚综合征weber syndrome患侧除外直肌和上斜肌外所有眼肌麻痹瞳孔散大;对侧中枢性面舌瘫和上下肢瘫痪脊髓前脚主要参与躯干和四肢的运动支配;后脚参与感觉信息的中转Horner征:眼裂缩小、眼球轻微内陷、瞳孔缩小或伴同侧面部少汗或无汗脊髓半切综合征brown-sequard syndrome病变节段以下同侧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深感觉障碍、精细触觉障碍及血管舒缩功能障碍,对侧痛温觉障碍Willis环:由两侧大脑前动脉起始段、两侧颈内动脉末端、两侧大脑后动脉借前后交通支连通形成动眼神经麻痹:上睑下垂、眼球向外下斜视,不能向上、向内、向下转动,复视,瞳孔散大,光反射及调节反射均消失一个半综合征one and a half syndrome一侧脑桥背盖部病变,引起脑桥侧视中枢和对侧已交叉过来的联络同侧动眼神经内直肌核的内侧纵束同时受累动眼危象:上丘上半刺激性病变可出现发作性双眼转向上方亨特综合征hunt syndrome膝状神经节损害,表现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舌前2/3味觉障碍及泪腺、唾液腺分泌障碍,可伴听觉过敏,耳后部剧烈疼痛,骨膜和外耳道疱疹延髓麻痹/球麻痹:舌咽、迷走神经同时受损,表现为声音嘶哑、吞咽困难,饮水呛咳及咽反射消失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出现病理反射,无肌肉萎缩;部位分为皮质型、内囊型、脑干型、脊髓型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肌张力降低,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无病理反射,肌肉萎缩;部位分为脊髓前脚细胞、前根、神经丛、周围神经一般感觉分为浅感觉、深感觉和复合感觉意识Consciousness个体对周围环境及自身状态的感知能力失语Aphasia神志清楚、意识正常,发音和构音没有障碍的情况下,大脑皮质语言功能区病变导致的言语交流功能障碍Broca失语/运动性失语:优势侧额下回后部病变引起。

重点!!《系统解剖学》问答题、名词解释及参考答案

重点!!《系统解剖学》问答题、名词解释及参考答案

重点!!《系统解剖学》问答题、名词解释及参考答案《系统解剖学》问答题、名词解释及参考答案问答题1、列表说明鼻旁窦的名称、位置及开口部位。

2、列表说明口腔的三对大唾液腺的名称、位置和开口部位。

3、胃由哪些动脉供血?这些动脉来源于何处?4、肝细胞分泌的胆汁依次经哪些途径最后排入十二指肠腔?5、试述各心腔的出入口名称、心内瓣膜的名称及附着部位。

6、在哪些部位可摸到动脉的博动?摸到的分离是哪些动脉?7、试说明胸导管的起止、主要走行、收纳的淋巴干和收纳淋巴液的范围。

8、房水由何处产生?依次经哪些途径回流至静脉?9、试述躯干、上、下肢的意识性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传导路(三级神经元的胞体位置、三级纤维的名称和大致的走行、交错的名称和位置、投射的部位)10、试述脑脊液的产生及循环途径。

11、试述胸神经前支的皮支在胸、腹部的分布逻辑。

12、膈位于何处?其上有哪些孔裂?它们分离平对何处?有何结构通过?13、试说明腹股沟管的位置、构成、通过的结构及临床意义?参考答案:1、2、3略4、肝细胞分泌的胆汁依次经哪些途径最后排入十二指肠腔?肝细胞分泌的胆汁入毛细胆管经肝内的各级胆管流入肝左、右管,出肝门后流入肝总管,未进食时则经胆囊管流入胆囊储存浓缩,当进食时,Oddi…s括约肌舒张,胆囊平滑肌收缩,胆汁从胆囊经胆囊管流入胆总管,经肝胰壶腹、十二指肠大乳头流入十二指肠腔。

5、试述各心腔的出入口名称、心内瓣膜的名称及附着部位。

右心房的入口为上、下腔静脉口和冠状窦口;出口为右房室口。

右心室的入口为右房室口;出口为肺动脉口。

左心房的入口为左肺上、下静脉口,右肺上、下静脉口;出口为左房室口。

左心室的入口为左房室口;出口为主动脉口。

三尖瓣附于右房室口;二尖瓣附于左房室口;肺动脉瓣附于肺动脉口;主动脉瓣附于主动脉口。

(下腔静脉瓣附于下腔静脉口;冠状窦瓣附于冠状窦口)6、在哪些部位可摸到动脉的博动?摸到的分离是哪些动脉?外耳门前方可摸到颞浅动脉;下颌底、咬肌前缘可摸到面动脉;环状软骨弓后外侧、胸锁乳突肌前缘或摸到颈总动脉;锁骨上大窝可摸到锁骨下动脉;股二头肌内侧沟或摸到肱动脉;肘窝内、股二头肌腱内侧可摸到肱动脉;肱桡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可摸到桡动脉;腹股沟韧带中点稍下方可摸到股动脉;内、外踝经足背连线的中点处可摸到足背动脉。

动物学名词解释与部分问答题

动物学名词解释与部分问答题

3.外套膜:是软体动物、腕足动物以及尾索动物覆盖体外地膜状物,有辅助摄食、呼吸、生殖和游泳等功能。

4.完全变态:完全变态发育是昆虫变态地两种类型之一。

昆虫在个体发育中,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等4个时期地叫完全变态。

完全变态的幼虫与成虫在形态构造和生活习性上明显不同。

蜻蜓的发育过程是不完全变态过程,蝶、蚊则是经过完全变态而长成的昆虫。

蟾蜍,蝾螈,娃娃鱼等也是。

注意:两栖动物的发育只能说是变态发育,不能叫完全变态发育。

完全还是不完全只能适用于昆虫类。

完全变态:幼体与成体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差异很大,发育过程经历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

不完全变态:幼体与成体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非常相似,但各方面未发育成熟,发育经历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

5.混合体腔:节肢动物胚胎发育过程中,体腔囊并不扩大,囊壁的中胚层细胞也不形成体腔膜,而分别发育成有关的组织和器官,囊内的真体腔和囊外的原体腔合并,形成混合体腔。

混合体腔内充满血液,又称血体腔。

6。

半变态:幼虫在生活习性、体形、取食器官、呼吸器官以及行为等与成虫有着明显的分化,这样的变态类型叫做半变态。

幼虫时期通常称做稚虫。

不经过蛹期。

蜻蜓目,襀(jī)翅目,蝗虫。

8.皮肌囊:低等三胚层动物的体壁是由单层上皮组织和肌肉组织构成的囊状体壁,称为皮肌囊。

外胚层形成的表皮和中胚层形成的肌肉紧贴在一起而形成的体壁,有保护作用,如扁形动物、原腔动物、环节动物的体壁。

12。

滋养体:滋养体,一般指原生动物摄取营养阶段,能活动、摄取养料、生长和繁殖,是寄生原虫的寄生阶段。

13.卵裂:受精卵进行的快速有丝分裂, 称为卵裂。

完全卵裂:卵裂面将受精卵完全分开,卵裂球大小相差不多,一般少黄卵(均黄卵)都为全裂。

不完全卵裂:多黄卵进行这种卵裂,由于卵含大量卵黄,卵裂面不能通过整个卵,卵裂仅在卵的细胞质部分进行。

17.裂体生殖:发生在原生动物的孢子纲动物内(间日疟原虫),即核首先分裂成很多个,称为裂殖体(schizont),然后细胞质随着核而分裂,包在每个核的外边,形成很多小个体,每个小个体就称为裂殖子或潜隐体。

药学综合考研之药物分析重点名词解释和问答题总结

药学综合考研之药物分析重点名词解释和问答题总结

药物分析重点名词解释和问答题总结名词解释:1、药物分析:是研究药品及其制剂的组成、理化性质、真伪鉴别、纯度检查及有效成分含量的测定等内容的一门学科。

2、杂质:指药物中存在的无治疗作用或影响药物的稳定性和疗效,甚至对机体健康有害的物质。

3、一般杂质:在自然界中分布较广泛,在多种药物的生产和贮存过程中易引入的杂质,如酸、碱、水分、Cl-、SO42- 、铁盐、重金属、砷盐、残渣等。

4、特殊杂质:根据药物的性质和一定的生产方法与工艺条件可引入的杂质,是某种药物所特有的。

5、杂质限量:指药物中所含杂质的最大允许量。

6、检测限:系指试样中被测物能被检出的最低量。

无需定量测定。

常用%、ppm、ppb表示。

(6和10一样)7、氧瓶燃烧法:将有机药物放入充满氧气的密闭燃烧瓶中进行燃烧,并将燃烧所产生的待测物质吸收于适当的吸收液中,然后根据待测物质的性质,采用适宜的分析方法进行鉴别、检查或含量测定。

8、准确度:制测得结果与真实值接近的程度。

通常采用回收率试验来表示。

9、精密度:系指在规定的测试条件下,同一个均匀试品,经多次取样测定所得结果之接近的程度。

通常用标准差(SD)或相对标准差(RSD)表示。

10、定量限:指在具有一定准确度和精密度的前提下,样品中被测物能被定量测定的最低浓度或量。

常用%、ppm、ppb表示。

11、专属性:指有其他成分(杂质、降解物、辅料等)可能存在情况下采用的方法能准确测定出被测的特性,能反映该方法在有共存物时对供试物准确而专属的测定能力。

是指该法用于复杂样品分析时相互干扰程度的度量。

12、耐用性:指在测定条件有小的变动时,测定结果不受影响的承受程度。

13、非水溶液滴定法:指有机碱在水溶液中碱性较弱,滴定突跃不明显,而在非水介质中,只要其pKb值<10,都能被冰醋酸均化到溶剂醋酸根(AcO-)水平,相对碱性增强,可使滴定顺利进行。

14、滴定度:规定浓度下,消耗1ml滴定液对应被测物质的量,用表T示。

名词解释与问答题

名词解释与问答题

名词解释翼点: 在颞窝的前部,由额、顶、颞、蝶四骨的连结处,多呈“H”形的缝,是颅骨的薄弱部位,其内面有脑膜中动脉的前支通过。

“腮腺床”:位于腮腺深面的茎突及茎突诸肌、颈内动、静脉以及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和舌下神经共同形成“腮腺床”。

颈动脉鞘:指颈筋膜向两侧包绕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内静脉和迷走神经形成的筋膜鞘。

颈动脉三角:由胸锁乳突肌前缘、肩胛舌骨肌上腹和二腹肌后腹围成。

其浅面为皮肤、浅筋膜、颈阔肌及颈筋膜浅层;深面为椎前筋膜。

其内容有颈内静脉及属支、颈总动脉及其分支、舌下神经及其降支、迷走神经及分支、副神经及颈耀淋巴结一部分。

内侧界为颈长肌,外侧界为前斜角肌,下界为锁骨下动脉第一段,尖为第6颈椎横突结节,三角内主要结构为椎动脉、椎静脉、甲状腺下动脉、颈交感干及颈胸神经节等。

胸骨角是胸骨柄与胸骨体连接处向前的突起,向后平对第4胸椎体下缘。

胸骨角是重要的体表标志:①胸骨角两侧平对第2肋-是计数胁的标志;②胸骨角平面是上、下纵隔的分界面;主动脉弓的起止平面;分气管为左、右主支气管平面;食管第二狭窄所在平面,胸导管由右转向左行平面等。

纵隔是胸腔内两侧纵隔胸膜之间所有器官、结构和结缔组织的总称。

位于胸腔正中偏左,呈矢状位,分隔左、右胸膜腔。

其边界是:前为胸骨和肋软骨内侧部,后为脊柱胸段,两侧为纵隔胸膜,上为胸廓上口,下为膈。

纵隔内的器官主要包括心包、心及出入心的大血管、气管、食管、胸导管、神经、胸腺和淋巴结等。

动脉导管三角位于主动脉弓左前方的一个三角区,前界为左膈神经,后界为左迷走神经,下界为左肺动脉,内有动脉韧带、左喉返神经和心浅丛,该三角为手术时寻找动脉导管的标志。

腹股沟镰又称联合腱,腹内斜肌与腹横肌的下缘均呈弓状,先越过精索的上内侧,在腹直肌外侧缘呈腱性融合而成。

腹股沟镰绕至腹股沟管内侧部精索的后方,止于耻骨梳韧带。

当腹壁肌肉收缩时,弓状下缘即接近腹股沟韧带,这种弓状结构有封闭腹股沟管的作用。

中国法制史名词解释(部分)和问答题

中国法制史名词解释(部分)和问答题

中国法制史名词解释(部分)和问答题1、昏墨贼杀:昏是指“恶而掠美”,即自己做了坏事而窃取他人的美名。

墨是指“贪以败官”,贪得无厌,败坏官纪。

贼是指“杀人无忌”,即肆无忌惮地杀人。

犯这三种罪之一的,就要被处以死刑。

2、圜土:周代监狱名称,一种用土墙围起来的圆形建筑物,用以关押劳役刑徒的监狱。

3、亲亲尊尊:亲亲尊尊是西周立法和司法的根本原则和指导思想,其意思是要亲近应该亲近的人,尊重应该尊重的人,实际是维护等级制。

“亲亲”要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互相爱护团结,“尊尊”不仅要求在家庭内部执行,贵族之间、贵族与平民之间、君臣之间都要讲尊卑关系,讲秩序和等级。

4、质剂、傅别:西周时出现的买卖契约,分为两种,长的叫质,短的叫剂;大买卖,如买卖奴隶或牛马等用长券,即用质;小买卖,如买卖兵器或食品用短券,即用剂。

傅别,西周时出现的借贷契约。

称责指借贷,傅别即契约。

傅别的形式与质剂有所不同,傅别是在一片简犊上只写一份借贷的内容、然后从中央剖开,债权人和债务人各执一半,椟上的字为半文。

5、六礼:中国古代的六道结婚程序,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纳采指男家请媒人去女家提亲,女家答应议婚后,男家备礼前去求婚。

问名指男家请媒人问女方的名字和出生年月日。

纳吉指男家卜得吉兆之后,备礼通知女家,决定缔结婚姻。

纳征指男家向女家送聘礼,又叫纳币。

请期指男家选定婚期,备礼告诉女家,求其同意。

亲迎指新郎亲自去女家迎娶。

6、七出三不去:七出是:一是无子,二是淫,三是不顺父母,四是口多言,五是盗窃,六是妒忌,七上恶疾。

但是,无子是在妻子五十岁以后才有效,即过了生育期,而此时男方一般有妾生的子女,休妻很难出现,况且还有三不去的限制条件。

口多言指拨弄是非,离间亲属。

妒忌实际是指自己不生育又不许丈夫纳妾的那种妒忌。

恶疾是指耳聋、眼瞎、腿残疾等疾病。

三不去是对七出的限制,一是有所取无所归,二是与更三年丧,三是前贫贱后富贵。

第一是指结婚时女方父母健在,休妻时已去世,原来的大家庭已不存在,休妻等于是无家可归。

生化问答题和名词解释重点

生化问答题和名词解释重点

1.核酸杂交: 在DNA变性后的复性过程中,如果将不同种类的DNA单链分子或RNA分子放在同一溶液中,只要两种单链分子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碱基配对关系,在适宜的条件(温度及离子强度)下,就可以在不同的分子间形成杂化双链。

这种杂化双链可以在不同的DNA与DNA之间形成,也可以在DNA和RNA分子间或者RNA与RNA分子间形成。

这种现象称为核酸分子杂交。

(2分)2.P/O比值:每消耗1mol氧原子时 ADP磷酸化成ATP所需消耗的无机磷的mol数。

3.一碳单位:某些氨基酸在分解代谢过程中产生含有一个碳原子的基因,称为一碳单位。

体内的一碳单位有甲基(—CH3)、甲烯基(—CH2—)、甲炔基(—CH==)、甲酰基(—CHO)、亚氨甲基(—CH==NH)等。

(2分)4.外显子:在断裂基因及其初级转录产物上出现,并表达为成熟RNA的核酸序列。

(2分)5.遗传密码:mRNA分子上从5,至3,方向,由AUG开始,每3个核苷酸为一组,决定肽链上某一个氨基酸或蛋白质合成的起始、终止信号,称为三联体密码。

6.DNA变性: 在某些理化因素作用下,DNA分子互补碱基对之间的氢键断裂,使DNA双螺旋结构松散,变成单链,即为DNA变性。

(2分)7. 糖异生: 由非糖化合物 (乳酸、甘油、生糖氨基酸等)转变为葡萄糖或糖原的过程称为糖异生。

(2分)8. 底物水平磷酸化:ADP或其他核苷二磷酸的磷酸化作用与底物的脱氢作用直接相偶联的反应过程称为底物水平磷酸化。

(2分)9.氨基酸代谢库:食物蛋白质经消化而被吸收的氨基酸(外源性氨基酸)与体内组织蛋白质降解产生的氨基酸(内源性氨基酸)混在一起,分布于体内各处,参与代谢,称为氨基酸代谢库。

(2分)10. 不对称转录: 转录模板DNA双链中,只有一股链可作为模板指引转录,另一股链不能作为模板;模板链并非永远在同一条单链上,不同基因的模板链可交叉分布在两股链上,这种选择性转录方式称为不对称转录。

系统解剖学名词解释与问答题总结

系统解剖学名词解释与问答题总结

系统解剖学名词解释与问答题总结系统解剖学名词解释与问答题总结第⼀章:⾻学运动系统第⼆章:关节学第三章:肌学系统解剖学第五章:消化系统内脏学第六章:呼吸系统第⼀章:⾻学中轴⾻⼀.名词解释1椎孔:椎体的后⾯略凹陷,与椎⼸共同围成椎孔。

各椎孔上下贯通,构成容纳⾻髓的椎管。

2.椎间孔:上位椎⾻的椎下切迹和下位椎⾻的椎上切迹共同围成椎间孔。

3.钩椎关节:第3-7颈椎体上⾯側缘向上突起称椎体钩。

椎体钩与上位椎体的下⾯两侧唇缘相接,形成椎钩关节。

4.骶管:骶管是骶⾻的中空⾻性管腔上端与脊柱的椎管相延续下端终于骶管裂⼝纵贯骶⾻全长侧壁有四对椎间孔借此与骶前后孔相通内容纳脊髓的马尾与终丝骶管也常常⽤作⿇醉的⼀个部位5.脑颅:以眶上缘,外⽿门上缘,枕外隆凸的连线为界,颅的后上部为脑颅。

6.⾯颅:以眶上缘,外⽿门上缘,枕外隆凸的连线为界,颅的前下部为⾯颅。

7.翼点:翼点是额⾻、顶⾻、颞⾻和蝶⾻⼤翼4⾻相交处所形成的“H”形⾻缝的⼩环形区,位于颞窝内,颧⼸中点上⽅两横指(或3.5~4cm)处。

其内⾯有脑膜中动脉前⽀通过。

8.前囟:新⽣⼉位于⽮状缝与冠状缝相接处的间隙,呈菱形,较⼤,出⽣后1~2岁闭合。

⼆.问答题1.椎⾻的⼀般形态结构如何?答:椎⾻的⼀般形态与结构:每块椎⾻均由椎体和椎⼸两部分构成。

椎体位于前部,呈短圆柱状。

椎⼸为附在椎体后⾯的⼸状⾻板,它与椎体围成椎孔。

椎⼸与椎体相连的部分较细,称椎⼸根。

其上⽅有椎上切迹,其下⽅有椎下切迹。

相连椎⾻的椎上下切迹组成椎间孔。

两侧椎⼸根向后内侧扩展为宽阔的⾻板称椎⼸板。

每个椎⼸伸出七个突起,即向两侧伸出⼀对横突,向上伸出⼀对上关节突,向下伸出⼀对下关突,向后伸出单⼀的棘突。

2.颈、胸、腰椎在形态结构上各有什么特征?答:(1)颈椎:椎体较⼩,颈椎横突有孔,第2-6棘突短⽽分叉;第3-7椎体钩与上位椎体的两侧唇缘相关节。

(2)胸椎:肋凹-肋头相关节;横突肋凹-肋结节相关节。

棘突较长,向后⽅倾斜,成蝶⽡状排列。

免疫名词解释和问答题猜测

免疫名词解释和问答题猜测

表位:又称抗原决定簇,是指抗原分子存在的能与BCR/TCR或抗体Fab部分特异性结合的特殊化学基团,是免疫应答特异性的物质基础。

补体:是存在于人和脊椎动物血清与组织液中一组具有经活化后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

变应原:是指能够选择性地激活CD4+Th2细胞及B细胞,诱导产生特异性IgE抗体的免疫应答,引起速发型变态反应的抗原性物质。

免疫佐剂:是一些先于抗原或同时与抗原混合注入机体,可增强抗原的免疫原性或改变免疫应答类型,即起辅佐抗原作用的物质。

MHC:即为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是位于脊椎动物某一条染色体上一组紧密连锁的基因群,其产物能提呈抗原其产物能提呈抗原,启动和调控特异性免疫应答。

免疫:是指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的功能,从而维持机体的生理平衡和稳定。

正常情况下,对机体是有利的;但在某些情况下,则对机体是有害的。

免疫防御(immunological defence)正常的免疫应答可阻止和清除入侵的病原体及其毒素等,即具有抗感染免疫的作用。

免疫自稳(immunological homeostasis)指机体对自身成份的耐受、对自身衰老和损伤细胞的清除、阻止外来异物入侵并通过免疫调节达到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的功能。

免疫监视(immunological surveillance)免疫系统可识别、杀伤并及时清除体内突变的细胞,防止肿瘤的发生。

抗原:指能启动机体的免疫应答,且能与其免疫应答产物结合,并发生一系列生物效应的物质。

完全抗原:指同时具备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性(抗原性)的抗原。

抗体:B淋巴细胞在有效的抗原刺激下分化为浆细胞,产生具有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功能的免疫球蛋白,这类免疫球蛋白称为抗体。

免疫球蛋白: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统称为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

细胞因子:由活化的免疫细胞和某些基质细胞(如骨髓基质细胞)分泌的具有高活性、多功能的小分子蛋白质。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脊椎动物某一染色体上编码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控制细胞间相互识别、调节免疫应答的一组紧密连锁基因群。

流行病学名词解释、问答题及答案

流行病学名词解释、问答题及答案

流行病学名词解释、问答题及答案绪论一、名词解释:1、流行病学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防制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二、问答题:1、试述流行病学的学科特点。

答:流行病学作为医学科学的一门根底学科,具有如下的特点:首先,流行病学着眼于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人群的健康状况,它所关心的常常是人群中的大多数,而不仅仅关注个体的发病情况,也即是流行病学研究对象具有群体性。

第二,流行病学是以疾病的分布为起点来认识疾病的,即通过收集、整理并考察有关疾病在时间、空间和人群中的分布特征,以揭示疾病发生和开展的规律,为进一步研究提供线索。

表现为以分布为起点的特点。

第三,在流行病学研究中自始至终贯穿着比照的思想,比照是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的核心。

只有通过比照调查、比照分析,才能从中发现疾病发生的原因或线索。

即流行病学具有比照的特点。

第四,在流行病学的调查、分析和评价过程中利用了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学的分布、抽样、推断、参数、指标、模型等原理和方法,目的在于科学、高效地揭示疾病和健康的本质,评价各项研究的效果。

即流行病学具有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学的特点。

第五,人群健康同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疾病的发生不仅仅同人体的内环境有关,还必然受到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在研究疾病的病因和流行因素时,我们应该全面考察研究对象的生物、心理和社会生活状况。

流行病学表现为社会医学的特点。

第六,作为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的一门主干学科,流行病学始终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并以此作为学科的研究内容之一。

与临床医学不同的是,它面向整个人群,着眼于疾病的预防,特别是一级预防,保护人群健康。

流行病学表达以预防为主的特点。

2、简述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答: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可分为观察性研究、实验性研究、理论性研究三大类。

观察性研究主要有横断面研究、比例死亡比研究、生态学研究、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实验性研究主要有临床试验、现场试验、社区干预试验和整群随机试验;理论性研究主要有理论流行病学和流行病学方法学研究。

遗传学名词解释及问答题

遗传学名词解释及问答题

医学遗传学一名词解释1、遗传:是指生物繁殖过程中,子代与亲代相似的现象,不仅形态外貌上相似,而且在生物体的结构生理和生化特征等方面都相似一保持世代间的延续,保证物种的相对稳定。

2、变异:是指生物世代间延续的过程中子代与亲代,子代个体之间的差异。

3、单基因病:主要受一对基因所控制的疾病,即由一对染色体(同源染色体)上单个基因或一对等位基因发生突变所引起的疾病。

呈孟德尔式遗传。

4、多基因病:由两对以上(多对或若干对)基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所致的疾病。

5、染色体病:或称染色体异常综合征,是指因为染色体数目异常或结构异常所导致的疾病。

6、基因:基因是特定的DNA片段,带有遗传信息,可通过控制细胞内RNA和蛋白质(酶)的合成,进而决定生物的遗传性状。

7、调空基因:调控基因指可调节控制结构基因表达的基因。

8、结构基因:结构基因指可控制结构基因表达的基因。

9、断裂基因:指编码序列不连续,被非编码序列分隔嵌合排列的断裂形式的基因。

如人类的结构基因。

10、基因组:指生物承受生殖细胞(单倍体细胞)DNA分子的全部基因总和。

11、基因表达:指储存在基因中的遗传信息通过转录和翻译,转变成蛋白质或酶分子,形成生物特定性状的过程。

12、转录:转录指以DNA为膜板,在RNA聚合酶作用下合成RNA的过程,13、翻译:翻译指mRNA指导下的蛋白质生物合成过程。

14:基因突变:基因突变指基因的核苷酸序列或数目发生改变。

15:移码突变:是指DNA链上插入或丢失一、两个或多个碱基时,引起变化点下游的碱基发生位移,密码子重新组合,导致变化点以后多肽的氨基酸种类和序列发生改变。

16:整码突变:指DNA链上密码子之间插入或丢失一个或几个密码子,导致多肽链增加或减少了一个或几个氨基酸,但变化点前后的氨基酸不便。

17:染色质:是一种核蛋白复合体。

呈细丝状。

为细胞间期和中解旋染色体的形态表现。

18:染色体:呈棒状,是有丝分裂期的螺旋化、浓缩了的染色质。

社区常见健康问题名词解释问答题答案

社区常见健康问题名词解释问答题答案

社区常见健康问题名词解释问答题答案社区常见健康问题名词解释、问答题答案名词解释长期咳嗽就是指咳嗽持续2周以上,其热型多以弛张冷及圆形冷多见到。

成人咳嗽成人腋下、口腔或直肠内温度分别少于37℃、37.3℃或37.6℃,昼夜波动少于1℃,除外各种生理性因素。

稽留热体温持续在39-40℃或更高,达数天或1周以上,24小时体温波动不超过1℃。

见于大叶性肺炎,伤寒,副伤寒等急性传染病的极期。

弛张热体温持续在39度以上,波动幅度小,24小时内体温差超过2度以上,最高体温仍少于正常水平。

常见于轻微肺结核,脓毒性败血症,风湿热,恶性肿瘤等。

直腿压低试验患者双下肢抬起站立,膝部并使其膝关节抬起,逐渐压低,在未达至70°以上前引发腰部及下肢放射治疗疼痛者为阳性。

弹响指又叫扳机指,是由于狭窄性腱鞘炎所引起的。

牵涉痛某些内脏器官炎症时,在体表一定区域产生感觉过敏或疼痛感觉的现象,称作牵涉痛。

比如阑尾炎的早期,疼痛常出现在上腹部或脐周围;心肌缺血或阻塞,常深感心前区、左肩、左臂尺侧或左颈部体表出现疼痛;胆囊疾患时,常在右肩体表出现疼痛等等。

肠易激综合征指的是一组包括腹痛、腹胀、排便习惯改变和大便性状异常、粘液便等表现的临床综合征,持续存在或反复发作,经检查排除可以引起这些症状的器质性疾病。

食欲异常是指食欲缺乏、食欲亢进、食欲反常的总称。

食欲不振就是指排便的性欲减少,以致排便显著增加,体重减轻。

全然的清静无为排便则表示嗜睡。

黄疸是一种由于血清中胆红素升高致使皮肤、黏膜和巩膜发黄的症状和体征。

失眠指患者自觉心中悸动,甚至无法独立自主的一类症状,感觉心脏跳动恐惧,常诱发疲倦的整体表现。

高血压危象指高血压患者在短期内,血压明显升高,并出现头痛、头晕、视物不清或失明;恶心、呕吐、心慌、气短、面色苍白或潮红;两手抖动、烦躁不安等现象。

咯血是指喉部以下的呼吸器官出血经咳嗽动作从口腔咯出。

癫痫持续状态所指凡一次癫痫发作持续30分钟以上。

病理学 肿瘤-名词解释及问答题(带答案)

病理学 肿瘤-名词解释及问答题(带答案)

病理学肿瘤名词解释1 肿瘤(tumor)2 间变(anaplasia)3 转移(metastasis)4 异型性(atypia)5 癌前疾病或癌前病变(precancerous disease or precancerous lesion)6 不典型增生(atypical hyperplasia)7 原位癌(carcinoma in situ)8 癌珠(carcinoma pearl or keratin pearl)9 癌基因(oncogene)10 肿瘤抑制基因(tumor suppressor gene)问答题1 简述异型性、分化程度及与肿瘤良恶性的关系。

2 试比较肿瘤性增生与炎性或修复性增生的区别。

3 简述肿瘤的命名原则。

4 试比较良性瘤与恶性瘤的区别。

5 试比较癌与肉瘤的区别。

6 简述恶性瘤对机体的影响。

7 简述食管癌、胃癌、大肠癌的共同点(或相似点)。

8 简述肿瘤的分级、分期及与肿瘤发生发展的关系。

指出其在肿瘤防治中的意义。

9 何谓癌前病变,请列举5种癌前病变或癌前疾病,并说明应如何正确对待癌前病变。

10 患者男,48岁,因发热、咳嗽、咳黏液脓痰5天,痰中带血2天入院。

既往患者有吸烟、饮洒史。

曾于五年前被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胃炎”等,自述“心窝”、腹上区(上腹部)经常性疼痛,近来咳嗽时加重。

体格检查:体温38.30C,脉搏82次/分,呼吸21次/分,血压17.3/10.1kPa(130/76mmHg),消瘦,左锁骨上淋巴结肿大,质稍硬,动度差。

实验室检查:外周血白细胞0.85×109/L,血红蛋白90g/L。

X线胸片:左下肺近肺门处见一3cm×2.5cm边缘不整之阴影。

纤维胃镜:胃窦小弯侧有2cm×1.8cm的糜烂面伴灶性出血,余无特殊。

请拟定诊断的步骤和方法,并作出可能的诊断。

11 患者女,41岁,右乳腺乳头外上方皮下有肿块,你准备采取哪些方法来确定肿块的性质(包括采集病史,物理检查和病理检查)?12 患者女,37岁,腹上区不适伴明显消瘦3月,大便次数增多二周,食欲缺乏,最近10天内3次大便检查潜血阳性。

微生物学第1-4章名词解释及问答题

微生物学第1-4章名词解释及问答题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简答及问答题绪论一、微生物有哪五大共性?其中最基本的是哪一个?为什么?答:①.体积小,面积大;②.吸收多,转化快;③.生长旺,繁殖快;④.适应强,易变异;⑤.分布广,种类多。

其中,体积小面积大最基本,因为一个小体积大面积系统,必然有一个巨大的营养物质吸收面、代谢废物的排泄面和环境信息的交换面,并由此而产生其余4 个共性。

第一章原核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一、名词解释1. 细菌:细菌是指一类细胞细短、结构简单、多以二分裂方式繁殖和水生性较强的原核微生物。

2. 细胞质:是被细胞膜包围着的除核区以外的一切半透明、胶体状、颗粒状物质的总称。

3. PHB(聚-β-羟丁酸):是一种存在于许多细菌细胞质内属于类脂性质的碳源类贮藏物。

4. 伴孢晶体:是少数芽孢杆菌(如苏云金芽孢杆菌)在形成芽孢的同时,会在芽孢旁形成一颗菱形、方形或不规则形的碱溶性蛋白质晶体。

5. 芽孢:是某些细菌在其生长发育后期,在细胞内形成的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厚壁、含水量低、抗逆性强的休眠体。

6. 菌落:菌落即单个微生物在适宜的固体培养基表面或内部生长、繁殖到一定程度可以形成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结构的子细胞生长群体。

7. 放线菌:是一类主要呈菌丝状生长和以孢子繁殖的陆生性较强的革兰氏阳性原核微生物。

二、简答问答题1. 细胞壁的主要功能有哪些?(1)固定细胞外形和提高机械强度,免受渗透压等外力的损伤;(2)为细胞生长分裂和鞭毛运动所必需;(3)阻拦大分子有害物质进入细胞;(4)赋予细菌特定的抗原性及对抗生素和噬菌体的敏感性。

2. G+和G-细菌的细胞壁有什么区别?G+细菌细胞壁厚度大,化学组分简单,主要由肽聚糖和磷壁酸构成;而G-细菌细胞壁较薄,层次较多,成分复杂,肽聚糖层很薄,含有类脂和脂多糖,机械强度较差。

3.什么是L-型细菌?有什么特点?在某些环境条件下(实验室或宿主体内)通过自发突变而形成的遗传性稳定的细胞壁缺陷变异型细菌。

病理学知识点(名词解释问答题)

病理学知识点(名词解释问答题)

病理学知识点(名词解释+问答题)一、名词解释萎缩(atrophy):正常发育的器官和组织,因其实质细胞的体积变小而导致的体积缩小称为萎缩。

器官的萎缩常伴有细胞数量的减少。

萎缩可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类。

化生(metaplasia):一种已分化成熟的细胞被另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所代替的过程称化生。

常见的化生有:上皮细胞的化生,间叶组织的化生。

坏疽(gangrene):是指大块组织坏死并继发腐败菌感染,常发生于肢体或与外界相通的内脏根据形态不同,坏疽可分为三种:干性坏疽,湿性坏疽,气性坏疽。

肉芽组织(granulation tissue):主要由新生的毛细血管和增生的成纤维细胞所组成,并伴有多少不等的炎症细胞浸润,肉眼观,表面呈颗粒状、鲜红色、柔软、湿润,触之易出血,形似鲜嫩的肉芽,故名为肉芽组织。

心力衰竭细胞:肺泡腔处有水肿液及出血,急性肺淤血时肺泡壁增厚,毛细血管和小静脉高度扩张淤血,肺泡腔中有较多漏出的水肿液和不等量红细胞、巨噬细胞,随着病变的进展,一些巨噬细胞吞噬红细胞,将其分解,胞浆内形成棕黄色的含铁血黄素,称为“心力衰竭细胞”。

槟榔肝(nutmeg-liver):在慢性肝淤血时,肉眼见肝脏体积肿大,包膜紧张,小叶中央淤血区呈暗红色,周边区因肝细胞脂肪变性呈黄色,以致切面上可见红(淤血)黄(脂肪变性)相间的网络状条纹,状如槟榔的切面,称“槟榔肝”。

血栓(Embolism)形成:在活体的心脏和血管内,血液凝固或血液中某些有形成分析出、凝集而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称为血栓形成,所形成的固体质块称为血栓。

趋化作用(chemotaxis):是指白细胞沿着浓度梯度向炎症组织的化学刺激物作定向移动。

肉芽肿性炎(granulomatous inflammation):炎症局部以巨噬细胞及其演化的细胞增生为主,形成境界清楚的结节状病灶,称为肉芽肿性炎。

肿瘤异型性(atypia):肿瘤组织在组织结构和细胞形态上与起源的正常组织之间的差异称为肿瘤异型性。

《护理教育学》名词解释简答题问答题汇总

《护理教育学》名词解释简答题问答题汇总

《护理教育学》名词解释简答题问答题汇总一.名词解释1.护理教育学:是护理学与教育学相结合而形成的一门交叉学科,是一门研究护理领域内教育活动及其规律的应用学科。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身心发展:是指人从胚胎、出生、成熟到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在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连续不断的变化过程。

这些变化是有顺序的,不可逆的,而且能保持相当长的时间。

3.最近发展区: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莰基认为个体有两个发展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个体能独立解决智力任务;一种是个体尚未完成的发展水平,表现为个体在指导下,借助他人帮助所能达到解决智力任务的水平,在这两个水平之间的过渡阶段称“最近发展区”。

4.继续护理学教育:是为正在从事实际工作的护理人员提供的教育,是以学习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为目标的、持续终身的在职教育。

1.教育机智:是对突发性教育情景做出迅速恰当处理的随机应变能力。

2.移情理解:是指教师应能够深入学生的内心,站在学生的位置上,觉察他们的知觉,体验他们的情感,从而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

3.教学认知能力:是指教师对所教学科的概念、定理、法则等的概括程度,以及对所教学生心理特点和自己所使用的教学策略的知觉程度。

1.人的全面发展:是指智力和体力、道德和审美情趣的高度统一的发展,是“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作为完整的人,占有自己全面的本质”。

2.教育目的:是指一定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

3.培养目标:是指各级各类学校、各专业培养人才的具体质量规格与培养要求。

4.教学目标:是指教学中师生预测达到的学习结果和标准,是教与学双方都应努力去实现的。

1.课程:从狭义来说,课程是指各级各类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开设的学科及其目的、内容、范围、活动、进程等的总和,它主要体现在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中。

2.必修课:指每个学生都必须修习的课程,通常包括公共课程、基础课程和基本专业课程。

名词解释和问答题1

名词解释和问答题1

1.细胞全能性指细胞经分裂和分化后仍具有形成完整有机体的潜能特性。

2.支原体:目前发现的最简单的细胞。

3.分辨率:显微镜能区分开两个质点间的最小距离。

4.单克隆抗体:通过克隆单个分泌抗体的B淋巴细胞获得的,只针对某一抗原决定簇的抗体,具有转一性,能大规模生产的特点。

5.胞间连丝:相邻植物细胞之间的联系通道,直接穿过两个相邻细胞的细胞壁。

6.细胞外基质:指分布于细胞外空间,由细胞分泌蛋白和多糖所构成的网路结构7. 信号肽:分泌蛋白的N端序列,指导分泌性蛋白到内质网膜上合成,在蛋白合成结束前信号胎被切除。

8.蛋白质分选:依靠蛋白质自身信号序列,从蛋白质起始合成部位转运其功能发挥部位的过程。

9. 多聚核糖体:具有特殊功能与形态结构的核糖体与mRNA的聚合体。

10.氧化磷酸化:电子从NADH或FADH,经呼吸链传递给氧形成水时,同时伴有ADP 磷酸化形成ATP,这个过程称为11.多线染色体:核内DNA多次复制而细胞不分裂,产生的子染色体并行排列,具体细胞内同源染色体配对,紧密结合在一起,从而阻止染色质纤维进一步聚缩,形成体积很大的多线染色体。

12.灯刷染色体:是卵细胞减数分裂双线期,由具有转录活性的染色体环形成类似灯刷的特殊巨大染色体。

13.周期蛋白框:各种周期蛋白之间有着共同的分子结构特点,但也各有特性,首先,它们均含有一段相当保守的氨基酸序列。

14. CDK激酶:可以与周期蛋白结合,并将周期蛋白作为CDK激酶。

15.细胞分化:细胞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产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16.干细胞:分化程度相对较低,具有不断增殖和分化能力的细胞。

17.奢多基因(特化基因):是在各种组织中进行不同的选择性表达的基因。

18.细胞坏死:细胞遇到意外损伤,如极端的物理,化学因素或严重的病理性刺激而发生的细胞被动死亡形式。

19.细胞骨架:是指存在于真核细胞质内的蛋白纤维网架体系。

20.中间纤维:存在于真核细胞质中的,由蛋白质构成的,其直径介于微管和微丝之间,在支持细胞形态、参与物质运输等方面起重要作用的纤维状结构。

生物化学名词解释和问答

生物化学名词解释和问答

11年一、名词解释1.双缩脲反应:指蛋白质或多肽(含两个以上肽键,且可溶于碱性水溶液)(1分),在碱性条件下与CuSO4反应生成蓝紫色或紫红色化合物的反应(2.5分),可用于蛋白质含量的检测(0.5分)2.酶原激活:某些酶类在最初合成出来的时候,为没有活性的形式称为酶原(1分),酶原在其他蛋白酶或外界环境作用下转变为有活性的酶的过程称为酶原激活(2.5分),酶原激活多数通过切去多余肽段的形式实现,为不可逆过程(0.5分)3.在真核生物或病毒的染色体中(0.5分),有一些DNA序列,对基因转录起增强作用,有时甚至是必不可少的,称为增强子(3分),增强子与效应基因之间可以有很远的距离,可以在效应基因的上游或下游,但一般只作用于同一条DNA分子上的启动子(0.5分)4.P/O比,是指一对电子经呼吸链传递至氧,能够合成的ATP数量(无机磷酸消耗量)(3.5分),常用于检测生物氧化磷酸化的效率(0.5分)5.别构效应:指蛋白质与配基结合改变蛋白质的构象,进而改变蛋白质的生物活性的现象(3.5分),具有别构效应的蛋白质,多为寡聚蛋白(0.5分)6.糖酵解:葡萄糖在无氧条件下分解产生丙酮酸,并产生ATP的过程(3.5分),是糖类无氧代谢的共同途径(0.5分)12年一、名词解释1.亲和层析是利用待分离蛋白质与固定相中相应配体的特异性结合(3分),将目标蛋白质与其他物质分开(1分)。

2.鸟氨酸循环:是机体合成尿素的代谢途径(1分),由氨与二氧化碳合成氨基甲酰磷酸(1分),再与鸟氨酸结合,经过循环后,生成尿素(1.5分),并再次形成鸟氨酸(0.5分),故称~~3.核酸杂交是指不同来源的的核酸分子,因存在互补的片段,经变性后,在复性过程中形成局部双链的现象(2.5分),常用于核酸的分离,特定核酸序列(基因)的分离和标记鉴别(1分),常见有DNA之间的杂交(SouthernBlotting),RNA之间的杂交(Northern Blotting)(0.5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健康:是指躯体、精神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

疾病:是在一定病因作用下,机体稳态发生紊乱而导致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亚健康:是指非健康、非患病的中间状态。

脑死亡:是指全脑功能(包括大脑、间脑和脑干)不可逆的永久性丧失以及机体作为一个整体功能的永久性停止。

详见判断脑死亡的标准。

低钾血症:血清钾浓度小于3.5 mmol/L即为低钾血症。

酸碱平衡:生理情况下,机体依靠体液和细胞的缓冲作用及肺、肾等组织器官的调节功能来自动处理酸碱物质的含量和比例,维持体液酸碱度相对稳定性的能力,即维持pH在恒定范围内的过程称为酸碱平衡。

酸碱平衡紊乱:病理情况下,机体出现酸或碱超量负荷、严重不足或(和)调节机制障碍,而导致机体内环境酸碱度的稳定性被破坏的过程,称为酸碱平衡紊乱或酸碱失衡。

各项酸碱指标的含义、正常值及其意义pH和H+浓度:pH 7.35~7.45,相当于H+=35~45 nmol/L,pH是反映血液酸碱度的指标。

PaCO2:是指血浆中程物理溶解状态的CO2分子所产生的张力,是反映呼吸因素的最佳指标。

正常值:33~46mmHg,平均值 40mmHg。

AB:是指隔绝空气的血液标本,在实际PaCO2、血氧饱和度及体温条件下,所测得的血浆HCO3-含量。

AB受代谢、呼吸因素影响。

SB:是指全血在标准条件下(PaCO2为40mmHg、血氧饱和度为100%、温度为38℃)所测得的血浆HCO3-含量。

反应代谢性因素的指标。

正常人AB = SB,22~27mmol/L,平均值为24 mmol/L 。

差值反映了呼吸性因素对酸碱平衡的影响。

AB>SB,说明PaCO2> 40mmHg,有CO2潴留,见于:呼吸性酸中毒或代偿后的代谢性碱中毒。

AB<SB,说明通气过度,PaCO2< 40mmHg,见于:呼吸性碱中毒或代偿后的代谢性酸中毒。

缓冲碱(BB):是指血液中一切具有缓冲作用的负离子缓冲碱的综合,包括血浆和红细胞内的HCO3-/HB-/HB02-/Pr-/HP042-等,通常以氧饱和的全血在标准条件下测定,正常值为45~52 mmol/L,平均值48 mmol/L。

它是反映代谢因素的指标。

BB<45,见于代酸;BB>52,见于代碱。

碱剩余(BE):标准条件下,用酸或碱滴定全血标本至pH等于7.40时,所需酸或碱的量。

0阴离子间隙(AG):是指血浆中未测定的阴离子与未测定的阳离子的差值。

12±2 mmol/L。

实际上是反映血浆中固定酸根含量的指标。

AG>16, AG增高型代酸.发绀:当毛细血管血液中脱氧血红蛋白浓度达到或超过5 g/dl时,可使皮肤和粘膜呈青紫色的现象。

1.血氧分压(PO2):指溶解于血浆中的氧分子所产生的张力(或压力)。

正常值:PAO280~110mmHg(100mmHg,13.3kPa)PVO237~40mmHg(40mmHg,5.33kPa)2.血氧容量(C-O2max):指100ml血液中的Hb为氧充分饱和时所能携带氧的最大值。

正常值:20ml/dl3.血氧含量(C-O2):指100ml血液中实际的带氧量。

包括两部分:与Hb结合的O2和物理溶解的O2正常值:CAO219ml/dl,CVO214ml/dl4.血氧饱和度(SO2):指Hb与O2结合的饱和程度。

正常值:SaO2:93-98% SVO2:70-75%6.动-静脉氧差(DA-VO2):CAO2与CVO2之间的差值,反映内呼吸状态。

正常值:DA-VO2=CAO2-CVO2=19-14=5 ml/dl--------发热:是指在发热激活物的作用下,产内生致热原细胞产生和释放内生致热原,由内生致热原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在中枢发热介质的介导下使体温调定点上移,进而引起机体产热增加、散热减少,最终引起体温升高超过正常值0.5℃以上的一种病理过程。

过热:是由于体温调节机构功能失调或调节障碍,使得机体不能将体温控制在与调定点相适应的水平而引起的非调节性的体温升高。

此时调定点并未发生变化。

发热激活物:凡能激活体内产内生致热原细胞产生和释放内生致热原,进而引起体温升高的物质称为发热激活物。

包括外致热原和某些体内产物。

内生致热原(EP):在发热激活物的作用下,体内某些细胞产生或释放的能引起体温升高的物质,称为内生致热原。

可以产生EP的细胞有单核巨噬细胞、内皮细胞、淋巴细胞、神经胶质细胞、肾小球膜细胞以及肿瘤细胞等。

主要有:IL-1, IL-6, TNF, IFN, MIP-1热限:发热(非过热时),体温升高很少超过41℃,通常达不到42℃,这种发热时体温上升的高度被限制在一定范围内的现象称为热限。

缺血-再灌注损伤:缺血的组织、器官经回复血液灌注后不但不能使其功能和结构恢复,反而加重其功能障碍和结构损伤的现象称为缺血-再灌注损伤。

氧自由基:·OH 以氧为中心的自由基称氧自由基。

自由基是指外层轨道上含有单个不配对电子的各种原子、原子团或分子。

活性氧:是指化学性质活泼的含氧代谢物,包括氧自由基、单线态氧(1O2)、H2O2、NO、脂质过氧化物(LOOH)及其裂解产物(LO·)、LOO·等钙超载:各种原因引起的细胞内钙含量异常增多并导致细胞结构损伤和功能代谢障碍的现象,称为钙超载。

是组织再灌注损伤的一种机制。

细胞信号转导:细胞通过受体感受胞外信号分子的刺激,经复杂的细胞内信号转导系统的转换而影响其生物学功能,该过程称为细胞信号转导。

跨膜信号转导:水溶性信号分子及某些脂溶性信号分子不能穿过细胞膜,通过与膜表面受体相结合而激活细胞内信号分子,经信号转导的级联反应将细胞外信号传递至胞浆或核内,调节靶细胞功能,该过程称为跨膜信号转导。

受体:指能够识别和特异结合特定的信号(配体)并引起生物效应的蛋白质。

核受体:类固醇/ 甲状腺激素受体超家族等受体是通过核受体转导信号的。

核受体大多本身就是转录因子。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指在某些致病因子作用下凝血因子或血小板被激活,大量促凝物质入血,引起凝血功能失常为主要特征的病理过程。

【是一种由不同原因引起的以全身性血管内凝血系统激活为特征的获得性综合征,先发生广泛性微血栓形成,继而因大量凝血因子和血小板被消耗(有时伴有纤溶亢进),导致多部位出血、休克、器官功能障碍及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血栓形成:在活体心血管系统内血液成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称为血栓形成。

组织因子(TF):是一种跨膜糖蛋白,存在于大多数组织细胞内,是最重要的生理性凝血启动因子。

当其大量表达释放入血,激活FIX和FX,启动外源性凝血途径。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因子(TFPI):TFPI主要由VEC产生,是体内主要的生理性抗凝物质。

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MAHA)及裂体细胞:DIC时循环中红细胞流经纤维蛋白的网孔,或挤出微血管内皮细胞裂隙,使红细胞扭曲、变形和碎裂,外周血涂片中出现畸形红细胞,易发生溶血性贫血。

休克:是机体在严重失血失液、感染、创伤等强烈致病因素作用下,有效循环血量急剧减少,组织血液灌流量严重不足,以致机体细胞和各重要生命器官发生功能、代谢障碍及结构损害的病理过程。

无复流现象:休克晚期,即使血压回升,但毛细血管中淤滞停止的血流未能恢复,称为无复流现象,它与白细胞黏附填塞、血管内皮肿胀,及微血栓形成有关。

寒冷型休克:血流动力学特点为低排高阻型休克,由于皮肤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使皮肤温度降低,故称为寒冷型休克。

低血容量性休克:始发环节为血容量减少的休克,见于失血性、烧伤性、失液性休克。

高动力型休克:血流动力学特点为心脏排血量高、外周阻力低的休克,临床表现皮肤温暖干燥、少尿、血压下降、血中乳酸盐含量增高。

休克肺:休克时,肺血液灌流降低而且持续,引起肺淤血、水肿、出血、局限性肺不张、微血栓栓塞和肺泡内透明膜的形成的病理改变,称为休克肺。

--------心力衰竭:是指由于心脏泵功能障碍以致心输出量减少,不足以适应全身组织代谢需要的一种病理过程。

充血性心力衰竭:慢性心力衰竭时,常伴有血容量和组织间液的增多,并出现水肿,称之为充血性心力衰竭。

心肌改建:是指在持续心室机械负荷过重、神经-体液调节机制过度激活状态下,心肌组织在结构、功能、代谢、数量及基因表达等方面发生的适应性变化,又称为心室重塑。

变化包括:心肌细胞肥大、凋亡与坏死,基因表达发生改变,成纤维细胞增殖、分泌胶原并合成降解胶原的酶,使细胞外基质过度沉积及降解加快,心肌质量增加、心壁增厚、心室容积扩大和心室形状改变。

渐进性过程。

向心性肥大:心室受过度压力负荷时,心肌纤维中肌节的并联性增生,使心肌纤维变粗,室壁厚度增加,心腔不明显扩大,称之心肌的向心性肥大。

离心性肥大:心室受过度容量负荷时,心肌纤维中肌节的串联性增生,心肌纤维长度加大,心室腔扩大,称之为心肌离心性肥大。

高输出量性心力衰竭:继发于代谢增高或心脏后负荷降低的疾病,如甲亢、贫血、维生素B1缺乏、动静脉瘘等引起的心力衰竭,心输出量比心衰以前有所降低,但可稍高于正常水平。

--------呼吸功能不全:是指由于外呼吸功能的障碍,致使动脉血氧降低,或伴有动脉血二氧化碳升高的病理过程。

呼吸衰竭:当外呼吸功能严重障碍,以致机体在静息状态吸入空气时,PaO2低于60mmHg,或伴有PaCO2高于50mmHg,出现一系列临床表现,称为呼吸衰竭。

限制性通气不足:指的是因吸气时肺泡扩张受限制而引起的肺泡通气不足。

原因有:呼吸肌活动障碍、胸部和肺的顺应性降低、胸腔积液或气胸。

阻塞性通气不足:由于呼吸道狭窄或阻塞,使气道阻力增加引起的通气障碍。

根据气道阻塞的部位不同,分为中央性气道阻塞和外周性气道阻塞。

弥散障碍:肺泡与血经肺泡-毛细血管膜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是一物理性弥散过程,当肺泡膜面积减少,肺泡膜厚度增加或血液与肺泡接触时间过短时,单位时间内气体的弥散量减少,称为弥散障碍。

通气血流比例失调:正常时,肺泡每分通气量(V)约4L,肺血流量(Q)约为每分5L,V/Q 为0.8,在大多数呼吸系统疾病时,肺泡通气和血流量的改变多不平行,使部分肺泡V/Q比率降低或升高,V/Q比率的变动范围也扩大,因而使肺泡通气血流比例严重失调,不能保证有效的换气而导致呼吸衰竭。

静脉血掺杂(功能性分流):某些肺部疾患使肺泡通气严重不均,病变部位肺泡通气明显减少,而血流未相应减少,甚至还可因炎症充血使血流增多,V/Q显著降低,以致流经这部分肺泡的静脉血未经充分气体交换,便渗入动脉血中,因类似动静脉短路,故称为功能性分流。

死腔样通气:某些肺部疾患,如肺动脉压降低、肺动脉栓塞、肺血管受压扭曲和肺泡壁毛细血管床减少等时,V/Q比率增高,患部肺泡血流少而通气多,吸入的空气没有或很少参与气体交换,因而与气道的情况类似,即犹如增加了肺泡死腔量,称为死腔样通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