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概念学习”案例分析与教学设计策略

合集下载

高中化学教学案例分析3篇

高中化学教学案例分析3篇

高中化学教学案例分析3篇1.化学实验室的安全教育案例分析案例描述:某高中化学课程安排了一次实验室实践活动,学生将进行酸碱溶液的中和反应实验。

实验室老师在实验开始之前对学生进行了安全教育,包括实验室的基本规则、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和实验常见的安全问题。

分析:在这个案例中,实验室老师重视实验室安全教育,通过提供基本规则、注意事项和安全问题的指导,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实验操作的安全要求。

通过这次实验室实践活动的安全教育,学生了解到化学实验室中存在的潜在危险,增强了对安全操作的意识和能力。

同时,实验室老师也对学生进行了实验中可能遇到的安全问题进行了预警,使学生能够在实验中及时应对和解决。

教学建议: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安全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教师应该重视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实验室安全教育。

在实验之前,要向学生详细介绍实验室规则,告诉学生需要注意的事项,并提前预警可能遇到的安全问题。

同时,要引导学生在实验操作中严格按照安全要求进行,加强对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危险的警觉性,培养学生的安全问题解决能力。

2.化学概念教学案例分析案例描述:某高中化学课程的某个单元是关于化学反应速率的教学。

教师通过使用丰富的教学资源,如实验、模型、多媒体等,引导学生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包括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和反应速率与反应机理的关系。

分析:在这个案例中,教师充分利用了多种教学资源,使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和模型等具体操作,以及多媒体展示等视听效果,直观地感受到化学反应速率这个抽象的概念。

通过这种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教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应用化学反应速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建议:在化学概念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引导学生理解和应用概念的能力。

可以通过多种教学资源,如实验、模型、多媒体等,使学生能够以实际操作和直观感受的方式理解抽象的化学概念。

同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将概念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中化学教案案例分析

高中化学教案案例分析

高中化学教案案例分析
教学内容:化学元素的周期性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本课内容,学生将能够理解化学元素周期表的构成及规律,并能够应用这些知识进行化学反应的预测和解释。

教学重点:学习化学元素周期表的排列方式及周期性规律,掌握主要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和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理解元素周期表的构成及周期性规律,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进行相关问题的解答。

教学内容分解及教学步骤:
1.引入:通过简单介绍化学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和排列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元素周期性规律存在的原因。

2.概念学习:详细解释元素周期表中各元素的排列方式和周期性规律,并通过实例分析展示元素周期性规律的应用。

3.实践活动:设计一个实验或者模拟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验证元素周期性规律的存在,并用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

4.讨论和应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元素周期性规律在实际化学反应中的应用,引导学生运用这些知识解答相关问题。

5.总结和评价: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强调元素周期性规律的重要性,并对学生在本节课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和反馈。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通过巩固和应用所学知识,进一步加深对元素周期性规律的理解。

教学资源:教科书、教学PPT、实验器材、练习题等。

通过以上教案范本的设计,可以有效引导学生理解元素周期性规律的存在和应用,提高学生对化学元素周期表的认识和理解。

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案例分析简介本文档旨在分析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的案例,探讨案例的有效性和教学策略。

案例一:实验室安全教育案例描述:在化学课实验室中,教师通过展示一系列实验室事故的案例,向学生传授实验室安全知识。

分析:- 有效性:这种案例教学有效,因为通过真实的案例能够引发学生的兴趣和警觉性,并提醒他们实验过程中的安全问题。

- 教学策略:教师可以结合案例向学生介绍实验室安全规范和操作技巧,并让学生参与讨论,加深他们对安全知识的理解。

案例二:化学反应探究案例描述:教师设计了一个化学反应的探究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与记录实验现象,推断出反应的类型和原理。

分析:- 有效性:这种探究性的案例教学有效,因为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主动参与到研究过程中,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化学反应。

- 教学策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实验结果,帮助他们理解反应原理,并扩展到其他相关知识点的研究。

案例三:化学现象的生活应用案例描述:教师通过展示一些与学生日常生活相关的化学现象,引导他们发现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分析:- 有效性:这种案例教学有效,因为通过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案例,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研究动力,提高研究效果。

- 教学策略:教师可以结合案例进行讲解和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化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培养他们对化学科学的兴趣和热爱。

结论通过分析以上案例,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真实案例能够激发学生兴趣和警觉性,提高研究效果。

- 探究性案例教学能够激发学生主动研究和深入思考的能力。

- 与学生生活相关的案例能够增加学生研究的动力和兴趣。

以上是对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案例的简要分析,希望能够为教学提供一些参考和启示。

高一化学教学中的案例分析与教学策略

高一化学教学中的案例分析与教学策略

高一化学教学中的案例分析与教学策略案例一:溶解度曲线分析在酸碱中的应用在高一化学教学中,案例学习是一种重要的教学策略,可以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本文将深入分析溶解度曲线在酸碱反应中的应用,并探讨如何有效利用案例分析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1. 案例背景与分析学生在学习酸碱溶解度时,经常会遇到溶解度曲线的图表。

然而,他们通常难以理解曲线的含义及其在实际中的应用。

通过案例分析,我们将学生引入一个实际情境:假设学生作为一名实验室助手,需要根据溶解度曲线预测不同温度下溶液的饱和度。

2. 教学目标通过本案例分析,我们的教学目标是:(1) 帮助学生理解溶解度曲线的含义及其影响因素;(2) 让学生学会利用溶解度曲线来预测溶液的饱和度;(3) 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教学步骤(1) 引入案例:讲述实验室助手的情境,并呈现溶解度曲线图表。

(2) 分析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曲线的趋势及其与温度的关系,让学生思考影响溶解度的因素。

(3) 讨论与解决问题:让学生根据曲线图表预测不同温度下的溶液饱和度,并进行小组讨论与解答。

(4) 案例扩展:引导学生思考其他因素对溶解度的影响,并让他们尝试将这些因素考虑到案例中。

4. 教学策略(1) 情景引入法:通过描述实验室助手的情境,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2) 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帮助他们互相学习与思考,并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

(3) 提问引导法: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与解决问题,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

(4) 多媒体辅助法: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溶解度曲线图表,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和记忆知识点。

通过以上教学策略和案例分析,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溶解度曲线的含义,学会利用曲线预测溶液的饱和度,培养实际应用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案例二: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在高一化学教学中,催化剂是一个重要的概念,但学生通常很难理解其作用机制及实际应用。

高中化学教学方法总结有机化学的概念讲解与案例分析

高中化学教学方法总结有机化学的概念讲解与案例分析

高中化学教学方法总结有机化学的概念讲解与案例分析有机化学是高中化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其涉及到许多知识点和实验操作。

在教学中,采用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还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有机化学的概念和知识。

本文将总结几种适合高中有机化学教学的方法,并以具体案例进行分析。

一、概念讲解的方法有机化学的概念非常丰富,如烷基、烯基、芳香族等,这些概念的理解对后续学习和实验操作都非常重要。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方法来进行概念讲解。

1.实物演示法通过物质的实际演示,使学生直观地了解有机化学的概念和特点。

比如,可以采用小汽车模型来讲解烷基、烯基、芳香族等概念,或者使用水果模型来讲解醇、酮、酸等化合物的结构和特性。

通过这种方法,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有机化学的概念和特点,加深对相关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2.图示法有机化学的化学式和反应方程式非常复杂,不易理解和记忆。

因此,我们可以采用图示法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比如,可以通过画枝状图、结构式等方式来讲解分子结构和反应机制,以图解代替语言,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概念。

二、案例分析的方法有机化学的知识点非常多,学生在学习中往往会感到枯燥乏味。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案例分析的方法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有机化学的知识点。

1.实验案例分析法在实验操作中,学生可以亲身参与,更深刻地了解反应机理和实验现象,掌握实验方法和技巧。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实验案例分析的方法。

比如,可以分析甲酚的还原反应,帮助学生理解羧酸的还原反应机理,或者分析乙酸酯的酸水解反应,帮助学生理解酯的结构和特点,以及酸、碱、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2.文献案例分析法有机化学是一个发展迅速的领域,涉及到众多前沿研究。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文献案例分析的方法,帮助学生了解有机化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

比如,可以选取一篇关于药物合成的研究论文,让学生详细了解该药物合成的反应机理、研究方法以及研究意义等方面的内容,从而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

高中化学“概念学习”案例分析与教学设计策略

高中化学“概念学习”案例分析与教学设计策略

高中化学“概念学习”案例分析与教学设计策略——“可逆反应与化学平衡”教学设计与剖析化学科组阮智芬摘要:从“可逆反应与化学平衡”教学设计入手,对教学设计进行剖析,提出了制造冲突,激发内需;精选习题,内化概念;比较学习,促进理解等高中化学概念学习的教学设计策略。

关键词:概念学习教学设计策略可逆反应化学平衡化学基本概念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从一定意义上讲,学生学习知识主要是掌握概念和由概念构建系统的知识网络,学生技能的形成是以掌握概念和规则为基础的,并且规则中包含了概念,一条规则总是由若干概念通过一定关系构成的。

因此,建立正确的化学概念,有助于学生在化学学习过程中,深入认识化学现象,正确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与规律。

然而学生在学习概念的过程中往往未能深入理解,甚至“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对概念“深层认识”不足,阻碍了他们对化学概念的理解,也阻碍了他们对相关知识的学习,从而未能学好化学。

本文试图以“可逆反应与化学平衡”的教学设计为例,探讨高中化学“概念学习”的教学策略。

1 “可逆反应与化学平衡”教学设计【投影】【思考与交流】1、以上两图所反映的化学反应是否可逆反应?2、根据上图归纳可逆反应的特征。

【知识梳理】请完成练习册上的基础自主梳理:一、可逆反应与不可逆反应1、可逆反应(1)概念在下,既能向方向进行又能向方向进行的反应。

(2)表示方法约定采用“”表示,把从左到右的反应称作,从右到左的反应称作。

(3)特征①正逆反应在相同条件下进行。

②反应进行到底,反应物实现完全转化。

③与化学反应有关的各种物质存在于同一体系中。

2、不可逆反应有些反应的逆反应进行程度太小因而可忽略,把的反应叫不可逆反应,用“”号表示。

例如:Ba2+ SO42- = BaSO4↓【板书】一、可逆反应与不可逆反应1、可逆反应(1)概念(2)表示方法(3)特征2、不可逆反应【同步练习】1、在一密闭容器中通入2mol SO2和1mol 18O2 ,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若隔一段时间后作同位素示踪检测18O原子,在哪些物质中存在18O原子?经过足够长的时间后,最终能否得到2mol SO3?2、298K时,发生反应:,生成2molNH3时可放出92.4kJ的热量。

高中化学教学案例分析

高中化学教学案例分析

高中化学教学案例分析介绍这份文档旨在分析一些高中化学教学案例,以提供对教学实例的深入理解和评估。

通过对不同教学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其优点和不足,并从中汲取经验教训,提高我们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案例分析案例一:实验教学案例描述:化学老师在教学中采用了大量的实验教学方法,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加深他们对实验过程和化学原理的理解。

分析:实验教学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通过实际操作,学生可以直观地感受到化学实验的过程,并且更容易理解相关的化学原理。

然而,实验教学需要充分的准备工作和实验设备,同时也需要老师的引导和监督,以确保学生的安全和正确理解。

案例二:互动讨论案例描述:化学老师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互动讨论,分享对化学概念和实验的理解和观点。

分析:互动讨论是一种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和批判性思考的重要方式。

通过互动讨论,学生可以彼此交流和分享各自的观点和理解,从而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同时,互动讨论也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三:应用实例案例描述:化学老师在课堂上运用大量的实际应用实例,将化学知识与实际生活和工作场景进行结合,增加学生的兴趣和研究动力。

分析:将化学知识与实际应用结合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式。

通过实际应用实例,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相关的化学知识,并且能够看到化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和重要性。

这种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动力,提高他们的研究效果和能力。

结论综合以上案例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实验教学、互动讨论和应用实例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重要性和有效性。

这些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作为化学教师,我们应该不断探索和发展更多创新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学生的学习体验和能力。

完整高中化学教学分析案例

完整高中化学教学分析案例

完整高中化学教学分析案例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掌握基本的化学知识和技能;2.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实验技能,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动性;4.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科学素养,为学生的高考和未来的科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内容:1.掌握化学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如元素周期表、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等;2.学习元素周期表的分类和性质,了解元素周期表的发展和应用;3.学习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平衡,掌握化学反应的基本过程和条件;4.学习离子方程式的写法和应用,理解酸碱反应和沉淀反应;5.进行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思维能力。

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课堂讲解、板书和示范实验等方式,向学生传授化学知识;2.实践法:让学生亲自进行实验操作,提高他们的实验技能和实验设计能力;3.讨论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促进学生的思维碰撞和合作学习;4.问题解决法: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5.创新教学法: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实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手段:1.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视频等辅助教学工具,生动形象地呈现化学现象和实验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2.实验室教学:开展化学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培养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科学精神;3.小组合作学习:组织学生小组合作进行实验,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4.问题解决学习:引导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学习化学知识,提高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学习自主性;5.信息技术教学:利用互联网、电子课件和电子教材等信息技术手段,丰富化学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

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如提问、回答问题、讨论参与等,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活动;2.作业评价:通过批改学生的作业,如习题、实验报告等,来评价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3.实验评价:通过评估学生的实验操作和实验数据分析能力,来评价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思维能力;4.考试评价:通过学生的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以及对化学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5.综合评价:通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科学素养的评价,如学科竞赛成绩、学术报告、实践成果等,来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学科发展潜力。

高中化学教学案例分析(通用6篇)

高中化学教学案例分析(通用6篇)

高中化学教学案例分析(通用6篇)高中化学教学案例分析1第一单元第3课时氧化还原反应一、学习目标学会从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角度来分析、理解氧化还原反应。

学会用“双线桥”法分析化合价升降、电子得失,并判断反应中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辨析氧化还原反应和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之间的关系,并用韦恩图表示之,培养比较、类比、归纳和演绎的能力。

理解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得电子和失电子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对立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氧化还原反应。

难点:氧化还原反应中化合价变化与电子得失的关系,氧化剂、还原剂的判断。

三、设计思路由复习氯气主要化学性质所涉及的化学反应引入,结合1中的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对这些反应进行判断,从而分析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区别,并从电子转移等角度进行系统分析,再升华到构建氧化还原反应和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之间关系的概念。

四、教学过程[情景引入]由复习上节课氯气有关反应引入本节课的研究主题。

先由学生书写氯气与钠、铁、氢气和水,次氯酸分解、此氯酸钙和二氧化碳、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练习]学生自己书写方程式,并留待后面的学习继续使用。

[过渡]我们结合在第一章中学过的氧化还原反应的定义,来判断一下这些化学反应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还是非氧化还原反应。

[媒体]2Na+Cl2=2NaCl2Fe+3Cl22FeCl3H2+Cl22HClCl2+H2OHCl+HClOCa(ClO)2+CO2+H2O=CaCl2+2HClO2HClOO2↑+2HCl[练习]学生自己进行判断,或可小组讨论、分析。

[叙述]现在请大家在氯气与钠反应的方程式上,标出化合价发生改变的元素,在反应前后的化合价。

[思考与讨论]学生解决下列问题:1.元素的化合价是由什么决定的呢?元素的化合价在何种情况下会发生变化?在同一个化学反应中,元素化合价升高和降低的数目有何关系?在同一个化学反应中,元素得电子数和失电子数有何关系?[叙述]讲述如何用“双线桥”法表示上面所得到的信息。

高中化学教学方法总结案例分析教学法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高中化学教学方法总结案例分析教学法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高中化学教学方法总结案例分析教学法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化学作为一门综合性科学,对于高中学生来说,往往是一门较为抽象和难以理解的学科。

因此,在化学教学中采用一种恰当的教学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通过案例分析教学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来探讨化学教学的有效性和有效的教学方法。

案例一:“化学反应速率的实验研究”一、教学要求:通过实验了解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理解激活能的概念,掌握速率方程的建立方法。

二、教学过程:1.引入案例:通过实验介绍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和实验方法,引发学生的兴趣。

2.实验探究:设计实验,调整不同因素(如温度、浓度等)对反应速率的影响,记录实验数据。

3.数据分析:根据实验数据,让学生观察和发现不同因素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并引导学生探究速率方程的建立方法。

4.案例分析: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分析反应速率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并引导学生讨论如何提高反应速率。

案例二:“化学平衡的解释和应用”一、教学要求:通过案例学习,理解化学平衡的基本概念,掌握平衡常数的计算和应用。

二、教学过程:1.引入案例:通过具体案例引入化学平衡的概念,例如氧化还原反应、酸碱中和反应等。

2.理论学习:教师介绍平衡化学方程式的概念和表示方法,引导学生理解正反应和逆反应的过程。

3.计算练习:通过计算实例,让学生掌握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并引导学生分析平衡常数对反应方向和反应条件的影响。

4.案例分析:结合实际案例,例如工业生产中的平衡反应,引导学生分析反应物浓度、温度等因素对平衡位置的影响,以及如何利用平衡常数控制反应过程。

案例三:“化学反应机理的探究”一、教学要求:通过案例学习,了解化学反应机理的概念,掌握反应速率与反应机理的关系。

二、教学过程:1.引入案例:通过引入具体的反应过程,启发学生思考反应机理的内涵。

2.实验探究:设计实验,通过测量反应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让学生观察和推测反应机理。

3.数据分析:根据实验数据,让学生分析不同反应机理下反应速率的特点,引导学生理解反应速率与反应机理的关系。

高中化学教案实用案例解析5篇

高中化学教案实用案例解析5篇

化学作为一门重要的自然科学,对于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生活生产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而制定一份好的高中化学教案,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还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结合实用案例,深入分析高中化学教案的制定和实施。

下面就来看看五个实用案例解析吧。

实用案例一:《物态变化》教案本案例为高中化学教师张老师所创作的《物态变化》教案。

在教案的制定过程中,张老师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特点,主要采用了以下三种教学方法:1.实验展示法通过展示实际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过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2.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的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加强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互动讨论法通过提出问题、互相讨论、分享经验等方式,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增强课堂互动性。

实用案例二:《化学式和化合价》教案本案例为高中化学教师李老师所创作的《化学式和化合价》教案。

在教案的制定过程中,李老师采用了以下三种教学策略:1.形象化教学法通过化学式的图形化展示与呈现,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化学式的含义和功能。

2.认知导引法通过引导学生先行了解化合价的概念以及相应的规则和方法,然后引导学生进行练习,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成绩。

3.反复强化法在教师讲解的过程中,李老师经常与学生互动,加强对化学式和化合价方面的理解和记忆。

实用案例三:《反应热和化学平衡》教案本案例为高中化学教师王老师所创作的《反应热和化学平衡》教案。

在教案的制定过程中,王老师主要采用了以下三种教学方法:1.归纳演绎法通过理论的学习,并引导学生从实际化学反应中进分析和归纳,加深对反应热和化学平衡的认识和理解。

2.模拟演练法通过小组合作等方式,模拟实际化学实验的过程,让学生体验到实验的操作过程和结果,从而加深对反应热和化学平衡的理解和记忆。

3.问答互动法通过提问和互动的方式,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度和理解状况,及时纠正学习的错误和不足,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高中化学教学案例分析

高中化学教学案例分析

高中化学教学案例分析
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学科,是高中阶段学生必修的一门学科。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生动的案例分析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化学知识,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高中化学教学中的案例分析。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生活中的实际案例来引导学生学习化学知识。

比如,我们
可以通过空气污染的案例来引导学生学习有关大气污染物的成分、来源、危害以及减少大气污染的方法等知识。

通过这样的案例分析,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化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

其次,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案例来引导学生学习化学知识。

比如,我们可以设计
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化学反应过程,从而深入理解化学知识。

通过实验案例的分析,学生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还可以更加直观地理解化学知识,加深对化学知识的印象。

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历史案例来引导学生学习化学知识。

比如,我们可以通
过化学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或者发现来引导学生学习化学知识。

通过历史案例的分析,学生可以了解到化学知识的发展历程,了解到一些重要的化学理论和实验成果的产生过程,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化学知识。

总的来说,高中化学教学中的案例分析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帮助学生更加直
观地理解化学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灵活运用各种案例分析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化学知识,培养他们的化学思维能力和实验能力。

希望通过不断的努力,可以让更多的学生爱上化学,掌握化学知识,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高中化学教学案例分析

高中化学教学案例分析

高中化学教学案例分析标题:高中化学教学案例分析:以“溶液的酸碱性”为例一、引言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溶液的酸碱性是一个重要的基础知识点,它不仅是对化学反应的深入理解,更是为后续学习化学平衡、电化学等奠定基础。

本文以“溶液的酸碱性”教学为例,分析高中化学教学的策略、方法以及可能遇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以期为提高高中化学教学质量提供参考。

二、案例描述某高中化学教师在教授“溶液的酸碱性”一课时,首先通过实验演示了酸性溶液中加入紫色石蕊试纸,试纸变红,而碱性溶液中加入紫色石蕊试纸,试纸变蓝。

然后,教师对酸、碱的定义和性质进行了简单介绍,接着讲解了pH值的概念及其与酸碱性的关系。

最后,教师列举了一些生活中常见的酸性和碱性物质,并让学生进行实验,用紫色石蕊试纸检测不同物质的酸碱性。

三、教学方法分析本案例中教师采用了实验演示、讲解和探究性学习等多种教学方法。

实验演示法能够直观地展示酸碱性的概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讲解法能够让学生从理论上理解知识点;探究性学习法可以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深入思考,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然而,本案例中教学方法的运用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教师对酸碱性的实验演示虽然能够让学生直观地理解概念,但实验过程中未能充分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导致实验的教育价值未能充分发挥。

其次,教师在讲解酸碱性和pH值的关系时,过于抽象和理论化,对于初学者来说难以理解。

最后,虽然教师安排了学生实验探究,但实验的设计和安排未能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导致部分学生缺乏积极参与性。

四、教学建议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以下教学建议:1、加强实验的引导性:教师在实验演示过程中,应注重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启发学生思考实验结果与酸碱性的关系。

例如,在演示酸性溶液使紫色石蕊试纸变红时,可以提问:“为什么紫色石蕊试纸在酸性溶液中会变红?”引导学生思考pH值与酸碱性的关系。

2、讲解通俗易懂:教师在讲解酸碱性和pH值的关系时,可以结合生活实例和形象化的比喻,让学生更容易理解。

高中化学教学案例及其分析

高中化学教学案例及其分析

高中化学教学案例及其分析简介本文档旨在提供高中化学教学案例及其分析。

通过对真实教学案例的观察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教学实践中的挑战和解决方案。

案例一:化学实验教学案例描述在一节高中化学课上,老师决定进行一项有趣的化学实验,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酸碱反应。

实验步骤包括将酸溶液倒入碱溶液中,并观察生成的气体。

然而,当老师执行实验时,未按照正确的比例加入酸溶液,导致实验结果不太理想。

分析这个案例展示了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教学中的实验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实验设备的质量、实验步骤的准备和执行等。

在这个案例中,老师没有正确准备实验,导致实验结果不符合预期。

这提醒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要认真准备实验步骤,并且确认实验条件是否合适。

案例二:化学概念的理解案例描述在一堂高中化学课上,老师讲解了一个相对复杂的化学概念,涉及一些抽象的概念和公式。

学生对该概念的理解程度参差不齐,一些学生感到困惑,而另一些学生则表现出了较好的理解。

分析这个案例凸显了在教学中可能出现的学生理解程度不一致的问题。

学生的理解程度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个人研究能力、背景知识等。

老师需要在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满足不同学生的研究需求。

这也提示着老师们要密切关注学生的研究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结论通过对高中化学教学案例的观察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教学实践中的挑战和解决方案。

教师应该重视实验准备和执行过程,确保实验结果符合预期。

同时,教师应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满足不同学生的研究需求。

这样,我们可以提高化学教学的效果,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化学知识。

以上是关于高中化学教学案例及其分析的内容。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高中化学教学中的案例分析与教学策略

高中化学教学中的案例分析与教学策略

高中化学教学中的案例分析与教学策略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常常运用案例分析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化学知识。

本文将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探讨一些典型案例,并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旨在帮助教师在化学教学中更加有效地运用案例分析。

案例一:电化学反应的实际应用对于高中化学学生来说,电化学反应常常是一个难以理解和应用的概念。

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教师可以引入一个实际应用的案例来进行分析。

例如,教师可以介绍铝电解和金属腐蚀等案例,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了解电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和影响因素。

针对这一案例,教师可以采用以下教学策略:1.激发兴趣:引入案例时,教师可以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他们的思考。

2.提出问题:教师可以提出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的化学反应过程,并考虑其中的关键因素。

3.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分析案例中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参与度和创造力。

4.实验操作:结合案例中的化学反应,教师可以设计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加深对电化学反应的理解。

案例二:化学平衡的应用化学平衡是高中化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对学生来说常常是一个难点。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平衡的应用,并将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中,教师可以引入酸碱中和反应的案例。

教师可以采用以下教学策略:1.案例导入:教师可以通过一个具体的案例,如白醋和小苏打中和反应,引起学生的兴趣,并让学生思考化学平衡在其中的作用。

2.概念解释:教师需要对化学平衡的概念进行详细解释,包括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平衡常数等内容,让学生掌握基本概念。

3.数学计算:通过案例中的化学方程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数学计算,计算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平衡常数等相关参数。

4.实际应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酸碱中和反应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家庭清洁等领域。

通过以上案例分析和相应的教学策略,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化学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注重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引导学生通过案例分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化学教学案例分析

化学教学案例分析

化学教学案例分析一、案例背景学生:高中生,化学课程学习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化学原理,培养实验技能,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案例分析在化学教学中,实验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可以帮助学生巩固理论知识,培养实验技能和观察能力。

以下是一堂应用化学原理进行实验的教学案例分析。

1.教学准备老师需要提前准备好相关实验器材、试剂和实验步骤。

确保实验安全,并且适合学生的年龄和能力水平。

在介绍实验前,可以先通过讨论和问答等方式,引导学生对实验中涉及的化学原理进行初步了解。

2.实验介绍老师可以先向学生介绍实验的目的和意义,以及实验的步骤和所用到的物质。

可以使用图片、实物或者PPT等多种形式进行展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在介绍实验步骤时,可以提醒学生注意安全事项,并解答学生可能出现的疑问。

3.实验操作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时,老师可以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合作,每个小组进行一次实验,分工合作。

老师需要进行实验现场的指导和监督,确保学生按照正确的步骤进行操作,同时注意安全。

在学生操作过程中,老师可以及时检查和评价学生的实验技能,并提供指导和帮助。

4.实验结果观察与记录学生完成实验后,需要观察实验结果,并及时记录下来。

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数据记录和分析,帮助学生从实验结果中得出结论,进一步理解化学原理。

在学生进行结果观察与记录的过程中,老师可以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和讨论,促进学生的学习合作和互动。

5.结论和讨论6.实验总结与延伸学生完成实验后,老师可以进行实验总结。

对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结果观察与记录能力、结论和讨论等进行评价。

同时,可以对学生提出一些延伸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和学习,拓展化学知识。

三、案例总结通过上述案例分析,可以看出,在化学教学中,实验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通过实验,学生可以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习的兴趣和参与度。

同时,实验也是培养学生实验技能、观察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机会。

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实验环节的设计和实施,并通过引导和指导,帮助学生充分理解化学原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人教版高二化学实验教学策略与案例分析

人教版高二化学实验教学策略与案例分析

人教版高二化学实验教学策略与案例分析高中化学实验是化学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验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和实验数据处理能力,培养科学态度和创新思维。

本文将从实验教学策略以及案例分析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实验教学策略1. 强调实验室安全在进行化学实验之前,教师应该首先向学生强调实验室安全意识,包括正确佩戴实验室服装和安全装备、正确使用实验室器材、注意实验室危险品的存放等。

教师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角色扮演等方式,培养学生对实验室安全的重视和正确的安全操作方法。

2. 引导学生提前预习在进行具体实验之前,教师应引导学生提前预习实验内容,并了解实验目的、原理和基本操作步骤。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在实验开始前有一定的准备,提高实验效率和学生的学习动力。

3. 探究式学习鼓励学生通过探究、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来主动探索化学实验的本质。

在实验中,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设计和数据处理,并及时进行指导和反馈。

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操作技能。

4. 强调实验与理论的结合化学实验与理论课程相互依存,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将实验与理论进行有机结合。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度增加相关理论知识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实验现象背后的化学原理,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二、案例分析以《酸碱中和反应的实验》为例,介绍实验教学策略与案例分析。

1. 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让学生了解酸碱中和反应的基本概念和特点,掌握酸碱中和反应的实验方法和操作步骤。

2. 实验材料和仪器试剂:稀盐酸、稀氢氧化钠溶液。

仪器:烧杯、滴管、试管、试管夹等。

3. 实验操作步骤(1)取一小块酸性物质(如柠檬块),放入烧杯中,用滴管滴加少量稀盐酸。

(2)观察酸性物质和盐酸反应的现象,记录实验现象。

(3)反复滴加稀氢氧化钠溶液至中和时,观察现象,记录实验现象。

4. 实验结果与讨论通过实验可以观察到酸性物质与盐酸反应产生了气体,并且滴加稀氢氧化钠溶液至中和时,酸性物质的酸味消失,产生了中性物质。

高中化学教育案例分析(2篇)

高中化学教育案例分析(2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化学反应速率是高中化学的重要知识点,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实验技能和探究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案例以“化学反应速率”的教学为例,分析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影响因素以及计算方法。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推理等科学探究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展示一系列化学反应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描述化学反应的快慢?从而引出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

2. 讲解概念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讲解化学反应速率的定义、单位、计算方法等,帮助学生建立概念。

3. 实验探究(1)分组实验: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实验探究,观察不同条件下化学反应速率的变化。

(2)实验操作:教师示范实验操作步骤,强调实验注意事项。

(3)数据分析:引导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总结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4.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影响因素以及计算方法。

5. 作业布置布置与化学反应速率相关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反思1. 教学方法多样化:本节课采用了多媒体课件、实验探究等多种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2. 注重学生主体地位:在实验探究环节,教师引导学生自主观察、分析数据,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探究能力。

3. 强化基础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讲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计算方法等基础知识,为学生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4. 激发学习兴趣:通过展示化学反应实例,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氛围。

五、改进措施1. 丰富实验内容:增加实验种类,提高实验的趣味性和挑战性。

2. 加强学生分组合作:在实验探究环节,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合作,提高实验效果。

3. 深入讲解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结合实际案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高中化学教学案例分析

高中化学教学案例分析

高中化学教学案例分析一、案例背景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通过实践案例的引入,能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的化学知识。

本文将通过分析一个化学教学案例,探讨如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有效运用案例教学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二、案例概述该案例是以化学实验为基础的教学案例,通过实验模拟铁的腐蚀过程,引发学生对于电化学反应的思考和探索。

在实验中,学生利用铁钉和铜片制作简易电池,通过观察铁钉的腐蚀速度,引导学生学习电化学反应的原理和相关知识。

三、教学目标1. 了解电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包括氧化、还原和电子转移;2. 掌握电池的概念和构成元素;3. 理解铁的腐蚀过程及其防护措施;4. 培养学生实验观察和实验设计能力。

四、教学步骤1. 实验准备:介绍实验器材和化学试剂,并提醒学生注意实验安全;2. 实验操作:指导学生按照实验步骤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和结果;3. 实验分析: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思考和解释,让学生发现铁钉腐蚀的原因;4. 理论知识讲解:结合实验结果,讲解电化学反应的基本理论知识;5. 组织讨论: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6. 教师点拨: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点拨和引导,解决学生对概念的理解问题;7. 拓展实验:鼓励学生自主设计相关实验,探究其他金属的腐蚀现象;8. 讲解防护措施:向学生介绍如何防止金属腐蚀的方法和原理;9. 引导学生总结:通过讨论和实验,帮助学生总结所学的知识和经验;10.小结:回顾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习成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评价1. 通过实验观察和实验记录评价学生对于实验操作的掌握程度;2. 通过讨论和问答评价学生对于电化学反应原理的理解程度;3. 评价学生对于相关概念的掌握和应用能力;4. 考察学生对于实验结果的分析和推理能力。

六、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实践案例的引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引入实验案例前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包括实验器材的安全检查和实验操作的演示等。

高中化学教学中的案例分析与解决方法研究

高中化学教学中的案例分析与解决方法研究

高中化学教学中的案例分析与解决方法研究化学作为一门实验性较强的学科,其教学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案例,这些案例既可以是实验操作中的问题,也可以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疑惑。

本文将从实验案例和学习案例两个方面,探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案例分析与解决方法。

一、实验案例的分析与解决在高中化学实验中,常常会出现实验结果与理论预期不符的情况。

例如,当进行酸碱中和反应实验时,发现实验结果的酸碱指示剂颜色变化与理论预期不一致。

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案例分析。

首先,学生需要回顾酸碱指示剂的工作原理,了解其颜色变化与酸碱溶液浓度的关系。

然后,学生可以回顾实验操作过程,检查是否有操作失误,例如加入的溶液量是否准确等。

最后,学生可以分析实验结果与预期不符的原因。

可能是实验中酸碱溶液的浓度与理论预期不一致,也可能是酸碱指示剂的质量存在问题。

通过案例分析,学生可以对实验操作和化学原理有更深入的理解,并且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调整实验条件或更换酸碱指示剂。

二、学习案例的分析与解决在高中化学学习中,学生常常会遇到一些难以理解的概念或问题。

例如,当学习化学键时,学生可能会困惑于为什么某些元素能够形成多种化学键。

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案例分析。

首先,学生需要回顾化学键的定义和分类,了解不同类型化学键的形成条件和特点。

然后,学生可以回顾相应元素的电子结构和化学性质,分析为什么该元素能够形成多种化学键。

最后,学生可以通过实例分析,例如氯气和氢气反应生成盐酸,而氯气和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来进一步理解多种化学键的形成原因。

通过学习案例分析,学生可以深入理解化学概念,解决学习中的困惑。

除了案例分析,教师还可以采用其他的解决方法来提高化学教学的效果。

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通过讨论和合作解决化学问题。

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

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探究,例如设计和进行小型实验,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和科学研究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化学“概念学习”案例分析与教学设计策略——“可逆反应与化学平衡”教学设计与剖析化学科组阮智芬摘要:从“可逆反应与化学平衡”教学设计入手,对教学设计进行剖析,提出了制造冲突,激发内需;精选习题,内化概念;比较学习,促进理解等高中化学概念学习的教学设计策略。

关键词:概念学习教学设计策略可逆反应化学平衡化学基本概念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从一定意义上讲,学生学习知识主要是掌握概念和由概念构建系统的知识网络,学生技能的形成是以掌握概念和规则为基础的,并且规则中包含了概念,一条规则总是由若干概念通过一定关系构成的。

因此,建立正确的化学概念,有助于学生在化学学习过程中,深入认识化学现象,正确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与规律。

然而学生在学习概念的过程中往往未能深入理解,甚至“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对概念“深层认识”不足,阻碍了他们对化学概念的理解,也阻碍了他们对相关知识的学习,从而未能学好化学。

本文试图以“可逆反应与化学平衡”的教学设计为例,探讨高中化学“概念学习”的教学策略。

1 “可逆反应与化学平衡”教学设计【投影】【思考与交流】1、以上两图所反映的化学反应是否可逆反应?2、根据上图归纳可逆反应的特征。

【知识梳理】请完成练习册上的基础自主梳理:一、可逆反应与不可逆反应1、可逆反应(1)概念在下,既能向方向进行又能向方向进行的反应。

(2)表示方法约定采用“”表示,把从左到右的反应称作,从右到左的反应称作。

(3)特征①正逆反应在相同条件下进行。

②反应进行到底,反应物实现完全转化。

③与化学反应有关的各种物质存在于同一体系中。

2、不可逆反应有些反应的逆反应进行程度太小因而可忽略,把的反应叫不可逆反应,用“”号表示。

例如:Ba2+ SO42- = BaSO4↓【板书】一、可逆反应与不可逆反应1、可逆反应(1)概念(2)表示方法(3)特征2、不可逆反应【同步练习】1、在一密闭容器中通入2mol SO2和1mol 18O2 ,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若隔一段时间后作同位素示踪检测18O原子,在哪些物质中存在18O原子?经过足够长的时间后,最终能否得到2mol SO3?2、298K时,发生反应:,生成2molNH3时可放出92.4kJ的热量。

该温度下取1mol N2、3molH2放在一密闭容器中,在催化剂存在时反应,测定放出的热量总是小于92.4kJ ,其原因是。

【师生共同分析】针对学生的回答做出评价。

【过渡】以上两图不仅体现了可逆反应的特点,同时也体现了化学平衡的特征。

【思考与交流】3、根据图中所示描述化学平衡的建立及其特征。

【知识梳理】请完成练习册上的基础自主梳理:二、化学平衡状态1、化学平衡的建立如果把某一可逆反应的反应物装入密闭容器,其反应过程如下:(1)反应开始时:ν(正) ,ν(逆)为。

(2)反应进行时:反应物浓度→ν(逆)逐渐。

生成物浓度由零逐渐增大→ν(逆)从开始逐渐。

(3)反应达到平衡时:,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

以上过程可用如图表示:2、化学平衡的概念在一定条件的可逆反应里,当正、逆两个方向的反应速率时,反应体系中所有参加反应的物质的或保持恒定的状态。

也就是在给定的条件下,反应达到了“限度”,这种状态称为化学平衡状态,简称化学平衡。

3、化学平衡的特征逆——研究对象必须是。

动——化学平衡是平衡,即当反应达到平衡时,正反应和逆反应都仍在继续进行。

等——ν(正)ν(逆)≠0,即当同一物质的消耗速率和生成速率。

定——在平衡体系中,反应混合物各组分的浓度或质量保持。

变——外界条件改变时,平衡可能被破坏,并在新的条件下,建立。

【板书】二、化学平衡状态1、化学平衡的建立2、化学平衡的概念3、化学平衡的特征:逆、动、等、定、变【同步练习】3、在一定温度下的定容密闭容器中,当下列物理量不再改变时,表明反应:A(s) + 2B(g) C(g)+ D(g)已达到平衡的是A、混合气体的压强B、混合气体的密度C、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D、气体的总物质的量4、充分说明在恒温下定容的密闭容器中,反应已经达到平衡状态的标志是A、容器中SO2、O2和SO3共存B、SO2和SO3的物质的量相等C、容器中SO2、O2、SO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1:2D、反应容器内压强不再变化【变式训练】第4题若还有以下选项,是否可作为达到平衡状态的标志?B、混合气体的密度C、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D、气体的总物质的量【思考与交流】你发现了用这些特征判断可逆反应是否达到平衡时的方法了吗?【归纳】用这些特征判断可逆反应是否达到平衡时最关键的是找出原来变化的因素,现在不变了(即“应变而不变”),那么这样的条件一般来说就可以判断是否达到平衡状态。

2 “可逆反应与化学平衡”教学设计剖析本教学设计的总体设计思路是:简单、精炼,同时要落实教学任务。

所以习题精选、少讲多练,以免累赘的表达阻碍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总体来说,设计时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2.1 制造认知“冲突”,激发学习内需学生在必修2已经接触过可逆反应与化学平衡两个概念,对其有一定的了解,但学生的遗忘率很高,对内容似曾相识,然而未能深入理解。

已有的认识可能让学生“不专心”,从而影响学习效果。

若像新课一样呈现,学生会有“炒冷饭”的感觉,兴趣提不上来。

所以安排以图像入手,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自己在思考与回答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在“我要学”的情景下进入新课的学习。

2.2 精选习题,发挥练习对学科知识的内化功能化学练习是促进学生理解和巩固所学化学知识的重要途径。

各知识的对应的习题成千上万,教师必须对习题进行精选,习题贵在精而不在多。

例如本节只选了4个习题,前两题充分体现了可逆反应的特征,而后两题则是另外一个重点知识——化学平衡特征的体现。

所选习题一个是反应前后气体系数和相等的反应,另一个则是反应前后气体系数和不相等的反应,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而且,通过变式训练,更加突出了两类反应的特点,使学生在比较中理解概念、巩固概念,实现知识的内化。

2.3 注重语言的表达训练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听到教师抱怨学生的表达能力差,那么,如何提高呢?关键在课堂上落实。

在课堂上落实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教师语言表达的示范作用;二是同伴在课堂上的回答。

在该设计中笔者特意设计了两个问题需要用文字表达的,从而使学生的表达能力得到发挥。

习题2学生的回答基本是“因为没有反应完全”。

对于这样的一种回答,错了吗?非也,只是表达不完整。

教师应引导学生得出这样的回答:“因为该反应是可逆反应,1mol N2和3molH2不能完全反应生成2molNH3,所以放出的热量总小于92.4kJ。

”为什么“反应不完全”?因为“该反应是可逆反应”;为什么“小于92.4kJ”?因为“没有生成2molNH3”。

可见,从定性与定量两个角度回答,答案更恰当。

学生是否已将知识“内化”?此时可马上给习题1的最后一空提出“为什么”,这样有利于学生对概念的深入理解,同时使表达得到提升。

3 高中化学“概念学习”教学设计策略3.1 制造冲突,激发内需“知识问题化”既避免了知识以枯燥、呆板的形式传授给学生,又可以使学生在观察、思考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发现与自己原有的认知有“冲突”,引发学生的认知需求,激发其学习动机,在不断地分析、比较的过程中理解概念。

3.2 精选习题,内化概念概念原理的学习需要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在初步形成概念之后,应该及时精选习题,然后结合习题的处理对概念进行了剖析,这样可以让学生在现有的知识上进行巩固,在练习的过程中进行深化,促进知识内化。

内化的知识应该是理解并能灵活运用的“有效知识”。

除了精选习题,还要精心评讲,并注意选择合适的变式练习,举一反三,不仅能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概念,而且通过对练习的分析探究过程,还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促进知识内化。

3.3 比较学习,促进理解比较法是通过观察、分析,找出研究对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它是认识事物的一种基本方法。

这里所说的比较法包括不同概念的比较,也包括对同一概念学习时从不同角度运用比较的方法来理解概念。

例如“同系物”与“同分异构体”的学习可通过比较两者的不同来学习,从而加深理解概念。

又如“可逆反应与化学平衡”教学设计中习题3、4也暗含了比较的方法,从反应前后气体系数和是否相等的两个方面比较来学习,从而得出物理量“应变而不变”的判断依据,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总之,化学概念的教学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从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着手,揭示概念的内在本质,使概念明晰化、系统化,以使学生深刻理解概念,并提高自己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1]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化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化学(选修4).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25-26[2] 王祖浩.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化学(化学反应原理选修).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43-44[3] 李详学,孔令海.世纪金榜—高中新课程全程学习方略(选修·化学).陕西出版集团未来出版社,2009:17-1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