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高中地理教学案(鲁教版必修一)

合集下载

鲁教版高一地理教案

鲁教版高一地理教案

鲁教版高一地理教案教案标题:鲁教版高一地理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2. 掌握地球的基本结构和地理环境的特点;3. 理解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4. 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地理观察分析能力;5. 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地理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内容:1. 地理学科的定义和研究方法;2. 地球的基本结构和地理环境的特点;3. 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4. 地理思维能力和地理观察分析能力的培养;5. 地理实践能力和地理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1.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地球的美丽景观,引起学生的兴趣,并引发对地理学科的思考。

2. 提出问题:“你们对地理学科有什么了解?地理学科的研究内容有哪些?”步骤二:知识讲解1. 介绍地理学科的定义和研究方法,让学生了解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

2. 详细讲解地球的基本结构和地理环境的特点,包括地球的层次结构、地球的运动和地球的自然环境等内容。

步骤三:讨论与交流1. 分组讨论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例如地理学科与历史学科、生物学科等的联系和区别。

2. 学生展示自己的观点,并进行交流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步骤四:实践活动1. 安排地理实践活动,例如组织学生进行地理考察、地图阅读等,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2. 学生根据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地理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培养学生的地理问题解决能力。

步骤五:总结与评价1. 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并进行思考和提问。

2.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反馈,鼓励学生继续深入学习地理学科。

教学资源:1. 图片或视频展示地球的美丽景观;2. 教材《鲁教版高一地理》;3. 地理实践活动所需的地图、测量工具等。

教学评估:1. 课堂讨论和交流的参与度和质量;2. 学生在地理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和成果;3. 学生对地理学科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的展示;4. 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的总结和提问能力。

鲁教版地理必修一教案

鲁教版地理必修一教案

鲁教版地理必修一教案鲁教版地理必修一教案第一节课:地理学的基本概念•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并能够正确使用相关术语。

•教学内容:–地理学的定义与研究内容–地理学的学科分类–地理学的发展历程•教学重点:地理学的定义与研究内容•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与小组讨论相结合•教学准备:–PowerPoint课件:地理学的基本概念–黑板、粉笔、教案、学案第二节课:地球的形成和演化•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形成和演化过程,并能够理解地球上的动态变化。

•教学内容:–地球的形成–地壳构造与板块运动–地球的内部结构和地壳演化•教学重点:地壳构造与板块运动•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与实物展示相结合•教学准备:–PowerPoint课件:地球的形成和演化–地表地质实物模型–黑板、粉笔、教案、学案第三节课:地球的界面和层序•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地球的界面和层序,掌握地球界面的特征和层序的划分方法。

•教学内容:–地球的大气层和水圈–地球的地壳和地幔–地球的外核和内核•教学重点:地球的大气层和水圈•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与小组练习相结合•教学准备:–PowerPoint课件:地球的界面和层序–平面示意图:地球的层序–黑板、粉笔、教案、学案第四节课:地球的大运动•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地球的自转、公转和倾斜运动,并能够解释地球上季节的变化原因。

•教学内容:–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地球的倾斜运动和季节变化•教学重点:地球的倾斜运动和季节变化•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与实验演示相结合•教学准备:–PowerPoint课件:地球的大运动–倾斜模型和灯具–黑板、粉笔、教案、学案第五节课:地理信息技术•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地理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应用,并能够简单运用地理信息系统进行空间数据的分析。

•教学内容:–地理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分析方法•教学重点: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教学准备:–PowerPoint课件:地理信息技术–电脑实验室预约–黑板、粉笔、教案、学案第六节课:地理图谱与地图制作•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地理图谱和地图制作的基本知识,并能够制作简单的地图。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地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2. 了解地球的形状和结构,并能够用适当的语言和图形进行表达;3. 掌握地球经纬度的概念及其在地理位置确定中的应用;4. 了解地球的运动规律,并能够运用地球运动规律解释一些地理现象;5. 了解地图的基本知识,包括地图的分类、制图方法和使用方法。

二、教学重点1.掌握地球的形状和结构;2.理解地球经纬度的概念及其应用;3.了解地球的运动规律。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地球的运动规律;2. 理解地图的制图方法。

四、教学过程1.引入活动通过给学生展示一张地球仪,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的形状和结构,由此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知识讲解(1)地球形状和结构通过讲解地球的形状和结构,包括地球的球形和其内部结构的层次性,让学生对地球的基本特征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2)地球经纬度讲解地球经纬度的概念和作用,包括地理位置的确定、经纬度的表达方式等,并通过实例和练习让学生掌握经纬度的运用。

(3)地球运动规律讲解地球的自转、公转等运动规律,以及由此引起的季节变化、昼夜交替等地理现象,让学生了解地球运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知识运用(1)地球仪的使用通过给学生演示地球仪的使用方法,让学生学会使用地球仪查找地球各个地区,并进行地理位置的确定。

(2)地图的制图方法讲解地图的制图方法,包括比例尺、图例、指北针等要素的介绍,让学生了解地图的基本构成和使用方法。

4.练习与巩固(1)解答问题通过给学生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和回答,及时纠正和巩固所学内容。

(2)练习题提供一些与所学知识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进行练习和巩固,检验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地球仪和实例展示的方式,使学生对地球的形状、结构和运动规律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通过以问题和练习为主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同时,通过课堂练习和巩固,可以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的问题,巩固所学内容。

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2019版)教案

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2019版)教案

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2019版)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在宇宙中的地位及其宇宙环境。

2.掌握地球的形状、大小、重力、自转、公转等基本知识。

3.了解地球上的自然现象与宇宙环境的关系。

二、教学内容1.地球在宇宙中的地位2.地球的形状3.地球的大小4.地球的重力5.地球的自转和公转6.地球在宇宙环境中的自然现象三、教学重点1.地球在宇宙中的地位2.地球的形状3.地球的大小4.地球的重力四、教学难点1.地球在宇宙环境中的自然现象2.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五、教学方法1.问题导入法2.归纳法3.讲解法六、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向学生提出问题:“地球是宇宙中的一颗行星,那么地球在整个宇宙中的位置是什么?”•学生踊跃发言,介绍地球在整个宇宙中的地位。

2. 讲解(20分钟)2.1 地球在宇宙中的地位•讲解地球在宇宙中的地位,介绍银河系、太阳系、地球的位置。

2.2 地球的形状•讲解地球的形状,介绍为什么地球是椭球形的。

2.3 地球的大小•讲解地球的大小,介绍地球的直径、质量等。

2.4 地球的重力•讲解地球的重力,介绍引力和万有引力定律。

2.5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讲解地球的自转,介绍地球的自转轴、自转周期等。

•讲解地球的公转,介绍地球的公转轨道、公转周期等。

3. 归纳(10分钟)•归纳总结地球的基本知识,包括形状、大小、重力、自转、公转等。

4. 拓展(20分钟)•介绍地球上的自然现象与宇宙环境的关系,例如日月潮汐、日食、月食等现象。

•探讨地球在宇宙中孕育了生命的原因。

七、教学评价1.通过导入引发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地球基本知识的动力。

2.讲解地球的基本知识,加深学生的理解。

3.拓展知识,提高学生对地球的认识。

八、教学反思•教学方法以问题导入法和讲解法为主,能够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快速了解地球的基础知识。

•下一步需要在教学中加入更多的互动环节,提高学生参与度。

鲁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 2.2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 (55张PPT)教案

鲁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 2.2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 (55张PPT)教案

水循环过程及其地理意义教学设计【课程标准】运用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及其地理意义。

【教学目标】1、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分析人类活动对水循环各环节的影响. (重点)2、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增强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难点)【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教学过程】导入展示图片,面对滔滔黄河水,李白曾感叹道:“黄河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黄河的水真的奔流到海不复回吗?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共同探究水循环及其地理意义。

一、水循环的过程[自主学习检查]1、水循环的概念。

2、水循环的划分依据?分为哪些类型?[学生回答]3、水循环的过程和环节[观视频]播放水循环的过程和环节视频,了解水循环的过程,理解水循环的主要环节。

[说形成]让学生用准确的语言描述三种类型水循环的形成过程,并说明主要环节。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海上内循环参与水循环的水量最多,但不能补给陆地水体。

陆上内循环中的蒸发环节主要包括陆地水面的蒸发及土壤水的蒸发,补充陆地水量很少,但对干旱地区意义重大。

海陆间大循环中的水汽输送主要是通过风来进行的,地表径流是在地球表面的所有的水流,下渗增加,地表径流减少,地下径流增加,使陆地水得到补充和更新,水资源得以再生,对人类影响最大。

[绘环节]绘制水循环简图(要求:画出不同类型水循环环节的箭头,标注环节的名称)。

学生黑板绘图:[理方法]比较不同类型的水循环思考:水循环的主要能量来源是什么?内因:水的三态变化外因:太阳辐射和重力能[析联系]分析下列案例与水循环的哪些环节有关黄土高原地表形态、长江三角洲的形成我国的夏季风、台风植物河流、地下水学生回答:教师点拨:水循环联系地球表层环境的四大圈层。

4、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活动探究1]教材活动题人类活动会对水循环哪些环节造成影响?活动要求:学生先自主完成,小组内讨论,最后展示探究成果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修建水库调节地表径流(时间变化)、增加蒸发量人工降雨增加降水量植树造林增加下渗和地下径流,地表径流减少、增加蒸腾量跨流域调水调节地表径流(空间变化)铺透水砖增加下渗和地下径流,地表径流减少学生回答:师生共同总结:目前人类活动对水汽输送几乎没有影响,人类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地表径流的影响上.承转:下面让我们带着所学的知识,走进宁夏,看一下宁夏的瓜农是如何利用水循环的原理来改善当地的生产条件的。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全册教案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全册教案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全册教案第一章中国自然环境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的基本构造和内部运动;2.了解中国境内重要地貌类型和地理环境特点;3.了解中国大气、水、土的环境特点和影响。

教学内容1.地球的基本构造和内部运动2.中国的地形地貌及地理环境特点3.中国的大气、水、土和环境问题备课提纲知识讲解地球基本构造和内部运动1.讲解地球的三层结构和特点;2.讲解地球的内部运动:地幔对流、板块漂移;3.指导学生学习地球的内部结构图和板块运动图。

中国的地形地貌及地理环境特点1.讲解中国的地形地貌特点:高原、盆地、山地、平原等;2.讲解不同地貌类型的形成过程和周期;3.指导学生认识中国大地构造的形态和地理位置。

中国的大气、水、土和环境问题1.讲解中国大气环境特点和污染现状;2.讲解中国水资源的特点和问题;3.讲解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环境问题。

组织课堂活动1:讨论地球的内部结构和运动1.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地球的内部结构有哪些?内部运动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2.学生分组讨论并汇报结果。

活动2:制作地貌模型1.学生自行整理材料,制作所学地貌的模型;2.学生使用PPT展示自己的作品,介绍地貌的形成过程和地理位置。

活动3:课外实地考察1.学生自行课外调研一个本地区的环境问题;2.学生汇报结果并探讨可行的解决方案。

课堂作业1.阅读教科书第一章内容,完成课后习题;2.搜集本地区的空气、水质、土地污染情况及处理措施。

总结反思1.在地表与地下的结构与运动方面,学生有了更深入的认识;2.学生对中国自然环境的地貌类型和地理环境特点有了清晰的认识;3.学生了解了中国大气、水、土的环境特点和问题,对未来环保方向也有了一定的预期。

鲁教版地理必修一教案

鲁教版地理必修一教案

鲁教版地理必修一教案1.3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教案】《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教案【教学要求】1.知识与能力( 1 )理解昼夜长短的纬度变化和季节变化规律( 2)理解四季变化的天文含义、四季变化的纬度差异以及四季的划分2.过程与方法通过生活中的现象来体会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如:一年中太阳的升落时间;冬、夏季昼夜长短的变化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读图分析能力【重点难点】昼夜长短的纬度和季节变化点击关键词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自学评价】1.地球自转产生昼夜,地球公转产生了昼夜。

2.上全年昼夜等长,全球日、日昼夜等长。

3.北半球夏半年,北半球各地,且纬度越高,昼,北极附近出现现象,夏至日时出现极夜的范围是4.四季变化最明显的地区是,原因是。

【精典范例】读“不同地点昼长随季节变化统计曲线图”,完成下列各题。

(1)判断a、c、d 三地的地理纬度:。

(2)昼夜长短因季节而变化,但(3)从a 到d 的四幅图中可以发现,昼夜长短变化幅度的规律是(4)判断a、c 两地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幅度值:,跟踪训练:1.在下列各纬度处,一年之中既没有太阳直射,又没有极昼极夜现象的是( )2.下列节日中,我国各地白昼最短的是( )a .元旦b .劳动节c .教师节d .国庆节3 .关于四季的说法正确的是()a .温带一些国家常将3、4、5 三月划为春季b .西欧中高纬度国家以立夏为春、夏季的分界点c .中高纬度四季更替最为明显d .一般认为夏季是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白昼最长、黑夜最短的季节【拓展与提高】读“6 月22 日太阳光照图”,回答下列问题:(1 )在图中画出晨昏线,并用阴影表示黑夜。

(2)此日太阳直射点的经纬度位置是、。

(3)此日上海最有可能的日出时间是()a.5 时b.6 时c.7时d.8时(4)此日a 点夜长小时, b 点昼长小时, c 点正午太阳高度为 a 点正午太阳高度为(5)此日a、b、c 三地正午太阳高度从大到参考答案跟踪训练:1.c 2.b 3.dc a b【篇二: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2.2《大气圈与天气、气候》教案】《大气圈与天气、气候》教案(第 1 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大气圈的物质组成与垂直分层;2、认识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3、理解大气运动的形成原因;4、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和分布;理解海陆分布的影响;掌握季风环流的形成和分布;5掌握锋面、气旋、反气旋等天气系统的影响。

高一地理鲁教版必修1教学教案第二章第三节水圈与水循环

高一地理鲁教版必修1教学教案第二章第三节水圈与水循环

第三节水圈和水循环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鲁教版必修一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第三节《水圈和水循环》,本节课是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第一课时的内容,本节内容首先介绍水圈的构成及其特点,水循环的的过程和意义两个知识点。

第一个知识点浅显易懂,是学生学习的基础知识,是为第二个知识点的学习作铺垫;第二个知识点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通过图文和活动设置介绍了水循环发生的领域、水循环的类型、环节和意义。

二、学情分析高一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在前面的教学中已经了解了组成地球的四大圈层,本章内容的前两节已经介绍了岩石圈、水圈和大气圈,本节课的内容为水圈可自然而然的进入。

同时水是人类生存得必要条件之一,学生可以从生活中的现象来进行对本节课的学习,效果会比较好。

三、课程标准1.知道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2.理解河流补给的主要类型。

3.结合实例说明水循环的主要意义。

四、教学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陆地水体的组成及主要类型,能够分析掌握陆地各种水体之间相互运动和相互转化的关系,掌握陆地水体的运动更新规律,明确水循环对整个地理环境的作用和意义。

通过对地球上水圈的组成的饼图的分析和水循环示意图的分析与绘制,培养学生从图中提取、认定、加工处理各种信息的能力和绘图能力。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陆地水体对人类生存得重要性,从而使学生明确在人类生产生活中应合理利用水资源,使之能够可持续利用下去,使学生树立节约用水的意识,逐步树立人地协调的观点。

五、教学重点1.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2.陆地水体的补给关系。

六、教学难点水循环的地理意义、陆地水体之间相互补给关系。

七、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探究式学习、小组讨论合作八、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水循环教具九、课时安排1课时十、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播放云南山泉宣传片视频,水是生命之源,生活中常常听到很多水的广告,农夫山泉——有点甜,娃哈哈——我的眼里只有你,云南人自己的水——水回味甜。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全册教案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全册教案

必修1全套教案第一单元从宇宙看地球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宇宙中的天体、天体系统的概念,绘图说明天体系统的级别大小,确定地球在天体系统中所处的位置。

2.认识太阳系的成员,确定地球在太阳系中所处的位置。

运用资料说出九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和结构特征。

3.利用资料证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理解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1.阅读知识窗“多样的天体”等图文信息,认识各类天体的主要特征;通过观察实践、利用网络等媒体,收集天文科普材料,增强对宇宙环境的感性认识。

2.通过阅读“天体系统示意图”,设计相应的简明框图,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3.阅读“太阳系模式图”,归纳九大行星绕日公转的共同特点;利用资料证明太阳活动对地球产生的影响。

4.运用相关学科知识,从温度、水、大气等方面,分析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逆推地球上能形成生命的原因。

并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提出在宇宙中寻找外星人的依据。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树立宇宙是物质的科学宇宙观。

破除迷信,反对邪教。

2.通过寻找外星人的探讨活动,一方面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体验自主、合作、创新探究过程和团队意识。

另一方面,培育珍惜、爱护人类共同的家园――“只有一个地球”的意识,增强关注人类未来生存空间的责任感。

3.通过认识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确立任何事物发展都有其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观点;4.通过观赏天体照片等相关视频信息,激发地理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天体、天体系统的概念;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

【教学难点】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

【教学方法】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协作探究、交流互评。

充分利用教科书搭建的平台,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构建新知。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设置问题,引入课堂情景:凭着你的认识,你怎样向别人描述宇宙或地球?(学生交流,尽情畅谈,插入读图1-1-1“人类信息图”,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将答案分类汇总引入到:第一单元从宇宙看地球的内容安排、知识结构:宇宙——太阳——地球)[图1-1-1解析]1972~73年美国“先驱者”10号、11号探测器携带的镀金铝板镌刻的图案,图中表达的含义:◆太阳系及其九大行星◆地球在九大行星中的位置◆航天器发射路径◆根据地球上人类特征绘制的一对男女裸体人像◆人像背后是按比例绘制的航天器外形,表明人体大小◆地球相对于14颗脉冲星的位置关系◆氢分子结构图[讨论]如果请你画一幅图画与“外星人”对话,你最想告诉他们有关人类与地球的哪些信息?[拓展资料]美国“旅行者”1号、2号探测器携带的镀金铜板刻录的唱片“地球之声”,长120分钟◆ 115幅照片、图表(含中国长城、家宴)◆ 60种语言的问候语(含中国普通话、粤、厦门和江浙方言) ◆ 地球上自然界的各种声音◆ 人类的音乐(包括贝多芬等西方经典名曲、各国民族乐曲、中国古乐“高山流水”说明新课标对本节的具体要求,媒体展示:二.新知学习 1、宇宙客观、准确的说宇宙到底是怎样的呢?我们一直想知道,也一直在探索。

鲁科版高一地理教案新课标鲁教版高一地理必修全部教案

鲁科版高一地理教案新课标鲁教版高一地理必修全部教案

鲁科版高一地理教案新课标鲁教版高一地
理必修全部教案
概述
本文档提供了鲁科版高一地理新课标鲁教版高一地理必修全部教案,旨在帮助教师进行教学准备和课堂教学。

目标
- 提供高一地理教学准备和教案
- 和新课标鲁教版高一地理必修课程对接
内容
本文档包含了高一地理必修课程的所有教案,以满足教师教学需求。

每个教案都按照教学顺序组织,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重难点等。

使用方法
教师可以根据需要选择相应的教案,根据教案提供的教学指导进行课堂教学。

教案中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理知识和提高研究效果。

注意事项
- 本文档提供的教案仅供参考,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调整和修改。

- 在使用教案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课堂调整,确保教学效果。

- 教师应遵循学校和教育局的教学要求,确保教学质量。

总结
本文档为鲁科版高一地理教师提供了新课标鲁教版高一地理必修全部教案,旨在帮助教师进行教学准备和课堂教学。

教师可以根据需要选择相应的教案,并根据教案提供的教学指导进行教学。

同时,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和修改,确保教学质量。

1.1.1地球的宇宙环境优秀教学案例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1.1.1地球的宇宙环境优秀教学案例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2.强调重点知识:告诉学生地球的特殊性、地球与其他行星的距离等是本节课的重点知识,需要好好掌握。
3.联系生活实际:再次强调地球的宇宙环境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如日出日落、四季变化等。
(五)作业小结
1.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课堂所学,完成一道关于地球的宇宙环境的选择题,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2.鼓励学生提问:告诉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遇到的任何问题都可以提问,老师会及时解答。
3.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4.鼓励学生相互评价,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同时,培养学生尊重他人、欣赏他人的品质。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激发学生兴趣:以一颗“丢失的行星”为情境,展示观测数据,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
2.鼓励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充分交流,培养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
3.教师在小组合作过程中进行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引导学生正确思考。
(四)反思与评价
1.让学生在课后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总结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和不足,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
2.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思考问题的方式和方法,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
1.通过观察、分析天文观测数据,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天文软件、星空图等,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
3.创设情境,以“丢失的行星”为线索,引导学生进行推理分析,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4.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举例说明地球的宇宙环境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5.联系生活实际:本案例多次强调地球的宇宙环境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如日出日落、四季变化等。这种联系生活实际的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感受到地理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篇一:鲁教版必修一高中地理教学案全套必修一第一单元从宇宙看地球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知识摘要1.天体和天体系统2.天体类型及特征3.太阳辐射的能量来源及太阳对地球的影响4.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及其对地球的影响5.地球的普通性与特殊性以及地球拥有生命的条件知识结构天体:概念和类型天体系统:概念和级别光球层:太阳黑子太阳太阳大气的分层及活动色球层:耀斑和日饵日冕层:太阳风地球干扰地球上的无线电短波通信的对地球的影响磁暴和极光宇宙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环九大行星共有同向性、近圆性、共面性特征境普通性按结构分类,属于类地行星地球有生命存在生命存在的条件巩固练习一、单项选择题1.最近国际天文学界投票决定不再把太阳系中的哪颗星列为行星?( )A.天王星 B.冥王星 C.海王星 D.土星2.宇宙中最基本的天体是( )A.恒星、卫星 B.恒星、星云 C.行星、彗星 D.流星、恒星3.下列天体系统等级由低级向高级排列正确的是( )A.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B.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C.地月系-河外星系-银河系-太阳系D.地月系-银河系-河外星系-总星系4.太阳系除地球之外的七大行星中,与地球相邻的是( )A.金星、水星B.火星、木星 C.金星、火星 D.土星、水星5.太阳的巨大能量来源是( )A.太阳黑子 B.太阳耀斑 C.太阳中心核裂变 D.太阳中心的核聚变6.下列的叙述正确的是( )A.火星属于远日行星B.水星是距离太阳最近的行星C.太阳系和银河系是同级别的天体系统D.太阳系的主体是九大行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和星际物质7.太阳的主要成分是( )A.氢和氧 B.氢和氦 C.氧和氮 D.氢和氮8.小行星带位于( )A.木星和土星轨道之间 B.水星和金星轨道之间C.金星和地球轨道之间 D.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9.1986年,当时一个14岁的中学曾观测到哈雷彗星的回归,如果它再次观测到这颗彗星时年龄应该是( )A.20岁 B.25岁 C.30岁 D.90岁10.2001年4月15日,太阳出现特大耀斑爆发,其影响是( )A.爆发后两三天内,短波通迅受到强烈干扰B.使到达地球的可光增强,紫外线有所减少C.爆发几分钟后,极光变得格外绚丽多彩D.对人造卫星运动没有影响二、综合题11.按照因果关系把下列数字填在适当的方格中。

【新教材】2022年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一全册分课时教学案(共24课时)

【新教材】2022年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一全册分课时教学案(共24课时)

第一单元从宇宙看地球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一、宇宙1.天体的类型:(1)天体: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

(2)天体的类型:主要包括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等。

最基本的天体是恒星和星云。

2.天体系统:(1)天体系统:运动中的天体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2)天体系统的层次。

二、太阳1.太阳系示意图:(1)太阳系中心天体是太阳。

(2)图中按离太阳由近及远的顺序依次是:a水星、b金星、c地球、d火星、e木星、f土星、g天王星、h海王星。

(3)小行星带位置:d火星和e木星之间。

2.太阳辐射:(1)能量来源:太阳核心物质的核聚变反应。

(2)对地球的影响:①直接为地表提供光能和热能,维持地表温度,为生物繁衍生长、大气和水体运动等提供能量。

②煤炭和石油常规能源的能量也是来自太阳能。

③太阳能本身也是一种丰富、廉价、清洁的新能源。

3.太阳活动:(1)太阳大气层的结构:A日冕层,B色球层,C光球层。

(2)太阳活动的类型。

类型位置形态周期黑子光球层暗黑斑点约为11年局部区域突然增耀斑色球层亮(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①导致电离层的扰动,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

②影响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

③对地球上天气、气候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三、地球1.地球的普通性:(1)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

(2)八颗行星公转方向具有同向性,公转轨道面具有共面性,公转轨道形状具有近圆性。

2.地球的特殊性:(1)地球的特殊性体现在是太阳系中唯一存在生命的天体。

(2)地球适宜高级智慧生命存在的条件:①地球外部条件有安全的宇宙环境;②内部条件是有适宜的温度、液态水、适合生命存在的大气。

1.结合天体系统层次示意填图。

(1)填出天体系统名称。

提示: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依次是:银河系、河外星系、恒星、地月系。

(2)按从低到高的顺序写出地球所在的天体系统。

提示: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

2.结合太阳系结构示意画图。

(1)填出八大行星名称。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课题:地球的形状和参考系统学科:地理年级:高中一年级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的形状和参考系统,包括地球的几何形状、地球的坐标系统和地球的划分。

2.掌握地球的基本测量方法,包括经纬度的测量和使用。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1.理解地球的形状是椭球体,掌握地球的横截面、赤道半径和极半径的概念。

2.理解地球的坐标系统是经纬度,掌握经纬度的测量方法和使用。

3.掌握地球的划分方法,例如纬度带和经度带的划分。

4.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例如通过经纬度确定位置、计算距离等。

教学准备:1.教材: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材。

2.多媒体教学设备。

3.地球仪和经纬度测量仪器。

4.学生练习册。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10分钟)教师利用地球仪向学生展示地球的形状,并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的形状和参考系统的重要性。

然后引入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地球的形状和参考系统,并与学生讨论为什么地球的形状是椭球体。

Step 2:地球的形状(15分钟)1.教师向学生解释地球的几何形状是椭球体,并用简单的图示进行说明。

引导学生了解地球的横截面、赤道半径和极半径的概念。

2.借助地球仪和实物模型,教师让学生进行观察和实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球的形状。

3.教师设计一些小组或个人活动,让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

Step 3:地球的参考系统(20分钟)1.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地球的坐标系统——经纬度,并向学生解释经纬度的定义和作用。

引导学生理解经度和纬度的概念,以及它们在地理位置表示中的重要性。

2.教师给学生进行经纬度的测量实践。

学生可以通过使用经纬度测量仪器或根据教师提供的实际测量数据进行测量。

3.教师设计一些小组练习,让学生相互测量和验证测量结果,加深学生对经纬度测量的理解。

Step 4:地球的划分(15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地球的划分方法,例如纬度带和经度带的划分。

2.教师设计一些练习,让学生根据已学知识进行位置划分和计算。

高一地理教案鲁教版5篇

高一地理教案鲁教版5篇

高一地理教案鲁教版5篇时间如白驹过隙般流逝,我们又将学习新的知识,有新的感受,何不为即将开展的教学工作做一个计划呢?教师应该怎么开展地理教学计划呢?感谢您的阅读,以下是小编带来的高一地理教案鲁教版内容,希望能帮助到您!高一地理教案鲁教版1教案示例——“哈萨克斯坦”【教学重点】哈萨克斯坦深居内陆的自然环境与其工农业分布的关系【教学难点】哈萨克斯坦的工农业分布特征【教学用具】哈萨克斯坦政区图、哈萨克斯坦农业分布和矿产分布图、哈萨克斯坦的草原、荒漠景观图、哈萨克斯坦地形图【教学过程】(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中亚是世界13个区域中一个深居内陆的地区,地理位置极其重要,但由于距海远,地形封闭,该地区的气候以干旱、半干旱为主,这对它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使得人类在生产生活的过程中必须合理地利用自然而不是凌驾于自然之上,这在中亚表现得十分明显,今天我们就利用学习本地区的代表性国家——哈萨克斯坦来更进一步地了解中亚的地域特征。

(展示地图)哈萨克斯坦的位置与范围引导学生找出哈萨克斯坦相邻的国家。

(提问)有没有与哈萨克斯坦相邻的海洋?里海呢?(讲解)里海不是海,是湖,而且是世界的内流湖中亚五国都是内陆国,没有出海口岸。

哈萨克斯坦是中亚的国家,也是世界的内陆国。

(展示地图)哈萨克斯坦地形图引导学生找出哈萨克斯坦境内的几条河流:乌拉尔河、锡尔河、伊犁河、额尔齐斯河(提问)这些河流中哪些是内流河,哪些是外流河?为什么内流区域面积大?(总结)哈萨克斯坦深居内陆,水源不足,加之地形封闭,大部分河流为内流河。

引导学生找出哈萨克斯坦主要的地形区(图兰平原、里海沿岸平原、哈萨克丘陵、天山、阿尔泰山),并强调观察图例。

(提问)哈萨克斯坦主要以什么地形为主?地势有何特征?(学生活动)(总结)哈萨克斯坦地势西高东低,地形复杂,大部分为平原。

(展示图片)中亚气候图(提问)哈萨克斯坦以什么气候为主?气候有什么特点?这样的气候特点对生长的植被有什么影响?(学生活动)引导学生分析“卡萨林斯克各月气温降水量图”,总结哈萨克斯坦的气候特征。

鲁教版地理必修一教案

鲁教版地理必修一教案

鲁教版地理必修一教案教案标题:探索地球的奥秘——鲁教版地理必修一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地球的基本知识,包括地球的形状、构造、运动等,并掌握地球的经纬度概念。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地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

教学重点:1. 地球的形状、构造和运动。

2. 地球的经纬度概念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1. 地球的形状、构造和运动的概念理解。

2. 经纬度的概念和应用。

教学准备:1. 教材:鲁教版地理必修一教材。

2. 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仪等。

3. 教学工具:地球仪、经纬仪等。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段关于地球的影片,引起学生对地球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思考。

Step 2:呈现与探究(15分钟)1. 通过地球仪和经纬仪等教学工具,向学生展示地球的形状、构造和运动。

让学生观察地球仪上的各个部分,引导学生发现地球的球形、地壳、地幔、地核等特征。

2. 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的运动方式,通过讨论和互动,帮助学生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Step 3:知识讲解(15分钟)1. 讲解地球的经纬度概念及其作用。

通过多媒体展示地球上的经线和纬线,并解释其作用,如确定地理位置、计算时区等。

2. 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让他们在地球仪上找到自己所在的经纬度位置,并解释其含义。

Step 4:巩固与拓展(15分钟)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分享自己对地球形状、构造和运动的理解,并提出问题。

2.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如为什么地球上的时间不是全球统一的等。

Step 5:归纳总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地球的形状、构造和运动的重要性,以及经纬度的作用。

Step 6: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相关作业,如完成课后习题、制作地球模型等,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媒体展示、实物观察和互动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地球的形状、构造和运动,掌握地球的经纬度概念及其应用。

鲁教版高中地理教案必修一鲁教版高一地理新教材

鲁教版高中地理教案必修一鲁教版高一地理新教材

鲁教版高中地理教案必修一鲁教版高一地理新教材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地球与宇宙的关系,以及地球的运动规律。

2.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自然现象的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地球的运动规律、地球与宇宙的关系。

2.教学难点: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及其影响。

三、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2.教学视频3.地球仪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利用教学课件展示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引导学生思考地球与宇宙的关系。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地球运动规律的了解。

二、新课讲解1.讲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引导学生掌握地球运动的基本规2.分析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交替、季节变化等。

3.利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让学生直观感受地球运动。

三、案例分析1.以我国为例,分析地球运动对气候、季节的影响。

2.让学生分组讨论,探讨地球运动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影响。

四、互动环节1.设计小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巩固地球运动的知识。

2.邀请学生代表分享他们的学习心得。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地球运动规律的理解。

2.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运动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二、新课讲解1.讲解地球运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如地球运动与气候变化、地球运动与生物多样性等。

2.分析地球运动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如地球运动与农业、交通、城市规划等。

三、实践环节1.让学生利用地球仪模拟地球运动,观察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2.邀请学生代表分享他们的实践心得。

2.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五、教学反思2.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评价1.课后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他们对本节课的满意度。

2.通过作业和测试,评价学生对地球运动知识的掌握程度。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够掌握地球运动的基本规律,了解地球运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及运用地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学设计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学设计

新课标《地理》(鲁教版·必修1)第三单元《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第1课时教学设计【内容分析】本节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了上一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为下一节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打下了基础,本节讲述的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内容归根结底讲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地理环境存在空间上的差异性;二是空间上的差异具有规律性。

空间上的差异性主要讲述了陆地自然带的形成原因、命名方法以及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其中自然带的分布是学习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的基础,是这一部分的重点。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包括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和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也是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想要尝试分析地域分异规律必须首先熟悉相对应自然带的分布和特点,再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分析得出影响因素和形成基础,进而归纳出两种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所以整节课内容具有很强的逻辑性,知识点的前后衔接紧凑,脉络清晰。

【教学设想】1.图以载文的学习思想和方法,为学生提供较为充分的学习材料,帮助学生理解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存在,熟悉掌握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和名称。

2.充分利用地图和景观图片,并结合身边的自然景观,把教材中抽象的地域分异规律,影响因素和形成基础等难点知识明朗化。

3.引入典故,提供一些小故事,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安排一些活动(讨论交流、记忆比赛等),拓展学习空间,为学生自主构建知识提供各种可能,力争让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地位。

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记住自然带的概念、名称和分布规律。

2.理解由赤道到两极、从沿海到内陆地域分异规律;自然带与世界气候类型的相关性。

3.提高读图与语言表达的能力。

4.分析陆地地域分异规律形成与表现。

过程与方法1.运用“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组织学生观察其分布规律,做到图文转换来表述其分布,通过小组比赛使学生加强对自然带分布的记忆。

2024年高一地理鲁教版必修一教案

2024年高一地理鲁教版必修一教案

2024年高一地理鲁教版必修一教案第一课走近地理学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地理学的定义、分支和应用领域。

2.培养学生运用地理学知识解释现实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3.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激发学习地理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地理学的定义、分支和应用领域。

2.难点:地理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地理现象的图片,如地球卫星图像、自然风光、城市景观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地理学知识。

2.地理学的定义讲解地理学的定义,即研究地球表层自然和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布、相互关系和变化规律的科学。

举例说明地理学研究的对象,如气候、地形、植被、人口、城市、交通等。

3.地理学的分支介绍地理学的两大分支: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

分别讲解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如自然地理学关注气候、地形、水文等自然现象,人文地理学关注人口、城市、经济、文化等人文现象。

4.地理学的应用领域讲解地理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城市规划、环境保护、资源开发、灾害防治等。

举例说明地理学应用的实际案例,如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规划等。

5.课堂互动请学生举例说明自己身边的地理现象,并尝试运用地理学知识进行解释。

分组讨论:地理学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

提醒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地理现象,运用地理学知识进行分析。

第二课地球与地图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结构和运动。

2.培养学生绘制和阅读地图的基本技能。

3.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地球的形状、结构和运动,地图的基本要素。

2.难点:地图的绘制和阅读技巧。

三、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地球仪和地球卫星图像,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的形状和结构。

2.地球的形状和结构讲解地球的形状,如地球椭球体、赤道半径、极半径等。

讲解地球的结构,如地壳、地幔、地核等。

3.地球的运动讲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如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产生的地理现象等。

讲解地球公转的轨道、周期、产生的地理现象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标高中地理教学案(鲁教版必修一)第一单元单元活动辨别地理方向扬州市新华中学薛美云李梅【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掌握利用地图判读方向的一般步骤和规律。

并且能在地图上判读方向。

2、熟悉罗盘的构造和原理,学会利用罗盘判定方向。

3、利用手表、太阳、北极星等生活中易见易得的事物,在野外大致判别方向。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阅读图1-4-2和图1-4-3,学会利用经纬网判定方向。

2、通过展示地质罗盘,介绍罗盘构造与原理,学会如何使用罗盘来测方位,通过矫正不正确的测量方法,掌握使用罗盘的注意事项,正确使用罗盘。

3、给学生介绍手表测方位法,先给学生展示12点之前测方位法,学生通过实际操作验证并探寻12点之后的测方位办法。

通过实践,探寻其他的利用手表辨别方向的方法,并验证其可行性。

4、通过实际观测,根据北斗星或仙后座寻找北极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探索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界奥秘的好奇心,增强学生的野外生存能力,并锻炼意志.【教材分析】该单元活动介绍了四大类在野外辨别地理方向的方法。

虽然在新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中,对本单元活动并无具体要求,但地理方向的辨别是具有地域性特点的地理学习中最基本的技能要求,也是现代公民必备的最基本的地理素养,可增强学生的野外生存能力。

因此,这一课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学会运用。

【教学重点】用地图和罗盘辨别方向【教学难点】1、罗盘测方位的步骤及注意事项2、实际观测,根据北斗星或仙后座寻找北极星【教学用具】罗盘、手表【教学方法】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协作探究,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手。

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和技能。

【教学过程】[设置问题,引入课堂情景]生活在城市里,我们可以根据路标、路牌辨识方向,但是,如果在莽莽的原始森林,在险峻的深山,在茫茫的沙漠,在没有路标和路牌的情况下,我们怎么来辨别方向呢?凭你自己的经验,这时你会有哪些办法让自己摆脱困境?[小组讨论,按以下程序进行]:1、让学生分组讨论2-3分钟,向大家介绍本小组的解决方法。

2、其他小组给汇报小组的方案找“漏洞”及不足之处。

3、教师在此同时简单对学生的方案加以指正。

(学生提供的野外辨别方向的方法可能有:1、用指南针2、积雪的融化速度(向阳面快而阴面慢);3、植物生长状况(向阳面枝叶茂盛而背阳面树干上常有苔藓;树干断面年轮向阳面年轮间距较大);4、房屋的朝向;5、石头的光滑程度(向阳面较光滑明亮);6、动物的巢穴(蚂蚁窝常朝阳,而蝎子窝常背阴);7、用北极星;8、用手表等等))[转承]刚才同学们提供了许多便捷的在野外辨别方向的方法,我们来对野外如何辨别地理方向进行归类,了解野外辨别方向的基本原理并重点掌握其方法。

一、利用直接指向工具辨别方向1、指南针(根据学生经验,以上讨论会涉及,可不详述)2、罗盘罗盘是野外考察不可缺少的工具,它可以用来测量方位。

1)罗盘的构造。

(如图,要用真罗盘让学生观察,老师简单介绍,才能达到教学目标)2)应用原理[问学生是否有人知道罗盘的原理,请他介绍,并说出与指南针的区别,老师补充] 罗盘是采用磁力原理,利用磁针与地磁场异极相吸,同极相斥的原理来测量地平方位角的。

磁场的异常、测量所在地有磁性物质、磁针的磁性够不够强、磁针是否与地磁场的磁力线平行,对测量精度均有影响。

用罗盘测量时,罗盘一定要端平,测量时应尽量避开磁性物质和能产生交变磁场的机器、家具、高压电线等。

避免受到干扰。

地球磁场在太阳黑子活动高峰期会处于不稳定的状态,磁力线可能会在数度范围内摆动,地磁场不稳定的象征是平放的罗盘在静止状态下磁针剧烈摆动,这时不能测量,应等到磁针完全静止后才能测量在磁针没有损害,罗盘的水准泡也准确的情况下,当端平罗盘时,磁针一边高,一边低,有两种可能:一是测量所在地存在较强的磁场源,如地下有磁铁矿或永磁物质。

磁针是用永磁材料制作的,使用时间太长,或受到高温、剧烈震动、放置的地方有较强的交变磁场等,磁性会变弱,此时,磁针显得很不灵敏。

3)罗盘测方位的步骤:[老师演示,学生模仿]校正磁偏角;地磁的南、北两极与地理上的南北两极位置不完全相符,即磁子午线与地理子午线不相重合,地球上任一点的磁北方向与该点的正北方向不一致,这两方向间的夹角叫磁偏角。

地球上某点磁针北端偏于正北方向的东边叫做东偏,偏于西边称西偏。

东偏为(+)西偏为(-)。

地球上各地的磁偏角都按期计算,公布以备查用。

若某点的磁偏角已知,则一测线的磁方位角A磁和正北方位角A的关系为A等于A磁加减磁偏角。

应用这一原理可进行磁偏角的校正,校正时可旋动罗盘的刻度螺旋,使水平刻度盘向左或向右转动,(磁偏角东偏则向右,西偏则向左),使罗盘底盘南北刻度线与水平刻度盘0--180度连线间夹角等于磁偏角。

经校正后测量时的读数就为真方位角。

罗盘水平(圆形水准器的小气泡居中);刻度上0°指向目标;根据指北针在刻度盘上的读数,确定目标相对于观测者的方位角。

水平刻度盘上0°、90°、180°、270°分别代表北(N)、西(E)、南(S)、东(W)。

如:若指北针指向80°,记做NE80°,表明目标位于观测者的东北方向。

[学生归纳使用罗盘的注意事项]A、要校正磁偏角B、测方位时,罗盘要水平放置,远离磁性物质。

C、读数时,目光要垂直于刻度,斜视误差较大。

3、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让学生先畅所欲言,说说他们所知道的GPS,然后老师再简单小结]GPS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 GPS )是美国从上世纪70 年代开始研制,早期仅限于军方使用,由美国国防部所计划发展,目的针对军事用途,例如战机、船舰、车辆、人员、攻击标的物的精确度定位等。

时至今日,GPS 早已开放给民间作为定位使用,这项结合太空卫星与通讯技术的科技,在民间市场已正在蓬勃的展开,除了能提供精确的定位之外,对于速度、时间、方向及距离亦能准确的提供信息,运用的范围相当广泛。

并成功地应用于大地测量、工程测量、航空摄影测量、运载工具导航和管制、地壳运动监测、工程变形监测、资源勘察、地球动力学等多种学科,从而给测绘领域带来一场深刻的技术革命。

常见的有手持GPS 、车载GPS 。

[转承]地图是地理学的眼睛,地图上的方向是地图三要素之一,如何利用地图辨方向呢?二、利用地图辨别方向(一) 在地图上辨方向[准备三种地图,让学生直接在地图上用下列三种方法辨别方向。

]1、 一般定向法无指向标又无经纬网的地图,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判定方向。

2、 指向标定向法(读图1-4-1,问甲地在乙地的什么方向?)先将指向标的北方转为自己的上方,再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规则来判定方向,这样可以降低难度,避免错误的发生。

3、经纬网定向法1)两点在同一条经线上。

经线指示南北方向,同一条经线上只有正南和正北。

越靠近北极,位置越靠北;越靠近南极位置越往南。

南北方向是有限方向。

2)两点在同一纬线上。

纬线指示东西方向,在同一条纬线上只有正东和正西,东西方向只是一种相对方向,判定依据是两点之间的劣弧(即两点之间弧度小于180的那段弧),在劣弧上,顺着地球自转方向为东,逆着地球自转方向为西。

东西方向是无限方向。

3)两点既不在同一经线上也不在同一纬线上,可添加辅助线,或分别判断南北和东西方向后再合起来。

[这里介绍利用辅助线辨别方向的方法]结合下面的三幅图进行,让学生进行总结归纳。

(如图一、二、三)问图一中B 点在A 点的什么方向?问题中的A 点是参照点,方法是作过A 点(参照点)的经线和纬线,标上“东西南北”方向,(如图中虚线)看B 点在哪两个方向的所夹区域(就象平面坐标系中的象限),这样很简单地就判断出B 点在A 的“东南”方A B. . 200 400600 图一 300 150 00 图二 图三北南 西 东向。

问图二中A点在B点的什么方向?方法同上,问题中的B点是参照点,过B点作部分经线和纬线(取劣弧段),也标出“东西南北”方向(如图中虚线),同样可以在图中看出A点在B点“东”和“南”所夹的区域,即A点在B点的“东南”方向。

问图三中由A到B和由C到D的方向分别怎样变化?(答案:都是先向西北再向西南。

让学生分析判别思路,老师归纳)思考题[课后思考讨论]下图的四个区域中,甲地在乙地西北,丙地在丁地东南的是( B )(20XX年全国春季高考题)(二)在野外用地图辨方向[设置问题情景]同学们一定都旅游过,在占地较小的公园,如瘦西湖,我们很容易辨别方向。

但是,如果你在一个大风景区的某景点,对周围的环境不熟悉,身边只有一张该风景区的导游图,你是如何辨别方向的?[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来讲解操作方案,教师帮助梳理总结如下:]1、首先应在地图上找到表示与实地相应的地物符号和注记,然后在观测者站立点转动地图,使图上的地物方位与实地相吻合。

从而根据地图确定实地方向。

2、在地图上确定自己所在地的位置,以及目的地所在的方位,从而根据地图确定实地方向。

(注:“在野外用地图辨方向”最好是实地操作,可利用扬州市区地图代替一下。

还可设计大比例尺“寻宝图”来搞一次校园寻宝趣味活动,以训练学生运用地图辨别方向(或方位)的能力。

)[承上启下]在野外我们可以利用指南针、罗盘、GPS来相对精确地判定方向;也可以利用地图来辨别相对位置和方向。

如果我们身边什么可利用来辨方向的工具都没有,我们又如何来判别方向呢?在一开始的讨论中,同学们已经提供了一些利用地面物体辨别方向的小窍门。

其实天空中还有可用来辨方向的“向导”。

三、利用恒星辨别方向(一)根据太阳辨别方向[设置问题情景]在晴朗的白天,我们可以利用太阳来辨方向。

你会利用太阳辨别方向吗?怎么辨别?用这种方法有什么要注意的?小时候我们就知道了“太阳东升西落”的道理。

但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夏季的早上,朝北的窗户会射进第一屡阳光,落日的余辉又会在北边的窗户看到?什么原因呢?[读教材图1-4-7,学生根据图示比划讨论,理解图的含义,老师指导]地球上任何地方的太阳都是大致东升西落的,因此,不管你在何处,只要天气允许,都可以利用太阳来辨别方向。

1、立竿见影法[七嘴八舌,让学生畅所欲言后老师讲解]对于北半球的中高纬度地区来说,一天中绝大多数时间太阳位于南部天空,物体的影子总是朝向北方(上午西北、正午正北、下午东北),因此可以利用地面物体的影子来辨别方向。

在晴朗的白天,用一根细长的小竿垂直于地面插在地上,在太阳的照射下形成竿影,在竿影的顶点做一记号,过10—15分钟后,竿影的顶点移到另一处时,再做一记号,将两个记号连为一直线,该直线向太阳的一侧是南方,相反的方向是北方。

(在北半球温带地区适用)2、手表定向法[你知道怎么利用手表定方向?请阅读P23活动,下课后用这种方法试一试]在北半球温带地区,可用传统的刻度手表根据太阳辨方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