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白内障致病基因研究进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致力于打造高品质文档先天性白内障致病基因研究进展

【摘要】先天性白内障是儿童常见的致盲性眼病,具有遗传异质性,每10000个新生儿中就有1~6例先天性白内障,其中1/3患者与遗传有关,先天性白内障有三种不同的遗传方式: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染色体连锁遗传。而其中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是先天性白内障最常见的遗传方式。现如今报道,与先天性白内障相关的基因分为4类:晶状体蛋白、膜蛋白、细胞骨架蛋白、生长发育调节因子。本文就对先天性白内障的致病基因以及分子发病机制进行综述。

【关键词】先天性白内障; 基因突变; 晶状体蛋白

先天性白内障是儿童常见的致盲疾病,发病机制复杂,有家族遗传性和异质性[1]。患儿的临床表型与致病基因关系复杂,发病机制有待深入研究。先天性白内障有三种遗传方式,即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染色体遗传。其中以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最为常见。先天性白内障发病可以是散发性,也可以是单眼或者双眼发病,并伴随综合征的发生。随着分子技术的发展,已发现三十多种致病基因和百个基因突变位点与先天性白内障相关。

1 晶状体蛋白基因

晶状体的透明度依赖于晶状体蛋白的结构和功能,晶状体蛋白可以分为α晶状体蛋白、β晶状体蛋白、γ晶状体蛋白3个家族。分别由不同晶状体蛋白基因编码,是白内障重要的候选致病基因[2]。如今,发现与白内障相关的突变位点大部分都与晶状体蛋白基因有关。

1. 3 γ-晶状体蛋白γ-晶状体蛋白是一种高度稳定的蛋白,分为γA、B、C、D、

E、F和γS两组,第一组基因表达在最初的纤维细胞,并在发育早期继续表达,是晶状体核的主要构成部分。分别由CRYGA-F基因编码,其中CRYGA、CRYGB、CRYGE、CRYF编码框内存在终止密码子,被称为假基因,只有CRYGC和CRYGD在人类晶状体中表达。CRYGD基因突变引起多种类型白内障:核性金珠样白内障和珊瑚状白内障等。γ-S在晶状体发育晚期才开始表达,编码基因为CRYGS。

2 细胞骨架蛋白基因

3 膜蛋白

晶状体不存在血管组织,晶状体为了维持其功能,需要晶状体细胞表面的膜蛋白,以保证细胞间信号传导和晶状体透明度。膜蛋白不仅在维持细胞代谢,且在离子平衡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其中研究报道,缝隙连接蛋白基因(CJA)和主要内源蛋白基因(MIP)的基因突变,能导致白内障形成。

4 缝隙连接蛋白

MIP是跨膜水通道蛋白家族成员之一,普遍存在细胞膜表明,实现水分子的主动跨膜运输。在细胞膜上,MIP形成1个四聚体,构成水通道,减少晶状体纤维蛋白间空隙来维持晶状体透明状态。最新研究发现,MIP基因在跨膜区外的基因突变也能导致白内障形成,该方面研究有待深入。

6 发育调节因子

7 小结

先天性白内障无论在临床表现还是基因遗传特性都呈复杂性,具有高度遗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