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规模渐进更新模式中“城中村”规划的特点及问题

合集下载

乡村规划特点与难点

乡村规划特点与难点

乡村规划特点与难点乡村规划的特点与难点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乡村地区的规划和发展逐渐成为人们的焦点。

乡村规划不仅有助于提升农村地区的生产和生活水平,还有助于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实现乡村振兴战略。

本文将从乡村规划的特点和难点两个方面,探讨如何撰写一篇相关文章。

乡村规划的特点与城市规划不同,乡村规划有其独特的特点。

首先,乡村规划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随着城市化的加速,许多乡村地区面临着衰落和空心化的问题。

合理的乡村规划有助于保护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振兴农村经济,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其次,乡村规划的设计原则具有重要意义。

因地制宜是乡村规划的核心原则,即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和社会经济状况制定相应的规划方案。

同时,统筹安排也十分关键,包括整合各类资源、优化产业结构、完善基础设施等。

此外,保障实施也是乡村规划的原则之一,以确保规划方案的落地和实施效果。

最后,成功的乡村规划案例值得借鉴。

一些地方通过科学规划和有效实施,成功打造出具有特色的美丽乡村。

这些成功案例往往能够彰显出乡村规划的重要性,并激发其他地区学习和仿效的兴趣。

通过分析这些案例,可以总结出一些成功的经验和做法,为今后的乡村规划提供参考。

乡村规划的难点尽管乡村规划具有诸多特点,但其所面临的挑战也不容忽视。

首先,基础条件较差是乡村规划的一大难题。

相比城市,许多乡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如交通不便、通讯网络覆盖不全等。

这些因素制约了乡村规划的实施效果和农村地区的发展潜力。

其次,缺乏人才和资金也是乡村规划的瓶颈之一。

由于人才和资金流向城市的现象较为普遍,乡村地区往往缺乏专业技术和资金支持。

这导致乡村规划在实施过程中难以得到有效的技术支持和资金保障,影响了规划方案的落地效果。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有必要分析乡村规划的实施路径。

政策引导是推动乡村规划的关键措施之一,政府应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加大资金投入等方式,鼓励和支持农村地区的规划与发展。

同时,产业扶持也是乡村规划的重要手段,通过培育特色产业、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等措施,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促进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

当今“城中村”改造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思考

当今“城中村”改造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思考

当今“城中村”改造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思考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当前我国“城中村”改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然后提出了基于协力制思维的对我国“城中村”进行全面系统改造的新思路。

关键词:“城中村”;更新改造;协力制;中国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1)08-0050-01前言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来,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城市化速度不断加快,且以城市建设用地以前所未有的规模与速度扩张为主要特征。

在城市建设用地的急速扩张过程中,由于城乡管理体制的差异和投资等诸多原因,许多被城市建设用地包围的村庄并没有被及时改制和改造,这就形成了所谓的“城中村”现象。

近十年来,中国的“城中村”改造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导致了诸多严重的社会、经济、文化和环境等方面的问题,既面临着发展的良机,也面临着许多困境、问题和挑战。

一、“城中村”改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城中村”改造的模式较单一,规模偏大,速度偏快在我国当前的“城中村”改造中,模式单一,以商业房地产开发模式为主。

在急功近利思想的指导下,各地“城中村”改造纷纷追求规模和速度,大规模拆迁大规模建设武汉市“城中村”土地总面积和建设用地面积分别为22459.1公顷和6763.1公顷,其中建设用地面积占主城区建成区面积21622.0公顷的31.3%[1]。

2.城市中心区“城中村”改造开发强度过大,带来新的环境问题随着近十几年的房地产开发的热潮,我国大部分大城市的中心区可供出让的土地已经不多,所以位于各城市中心区的“城中村”成为房地产商们“围猎”的对象。

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房地产开发公司常常在这些区位价值很高的“城中村”的改造中,进行不当的高建筑容量和高建筑密度的开发,从而导致新的环境恶化,给城市的整体社会效益和环境质量带来严重损害。

3.“村改居”人员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村改居”人员系指在“城中村”改造中由村民农业户口改登记为城市居民户口的人员。

城中村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城中村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城中村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摘要分析了推进城中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引发的原因,并从强化规划引导,推进城中村物质形态城市化;消除城乡差别,促进城中村社会管理形态城市化;加强教育培训,实现城中村完全城市化等方面提出发展对策,以供参考。

关键词城中村;发展;存在的问题;原因;对策城中村是我国城市建设进程中的一种特有现象,是城市化快速发展中出现的一种新的社会问题,也是城市发展面临的难题。

在城市化、工业化快速推进的背景下,深入研究探讨城中村如何发展的问题,打破目前这样一个盲目、被动、低速发展的格局,增加抢抓机遇的意识,树立大气魄,提升大境界,统一思想认识,调整产业结构,创新工作机制,找准发展路径,充分发掘发展空间,推进城中村经济跨越发展;加快实现城中村从农村向融入城市转变、从农民向居民转变,真正将城中村管理完全纳入城市政治、社会管理体系中,纳入城市福利与公共产品分配体系中,从而加快实现农业向二、三产业转变的历史性跨越[1-4]。

1存在的问题1.1文化素质问题城中村村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由于农民科技知识低下,对新事物、新技术缺乏认识,从而阻断了接受新事物、学习使用新科技的能力,存在严重的“等、要、靠”思想。

这些认识制约了社区文化的快速健康发展,导致城中村城市化进程的被动和激进化,使传统农村文化尚未转变为现代城市文化,物质财富急速增长并未带来村民素质迅速提高;加之本地文化与外来人口带来的外地文化的冲突,使村民城乡二元性和社会边缘性凸显[5]。

1.2现实生活问题城中村村民土地被征用后,要将村民转变为居民,村委会改为居委会困难众多。

目前的现状是大多数城中村的村委与居委会合并为社区委员会,村民仍保留农业户籍,没有转变为居民,形成二元结构,给城市管理及社区建设带来困难。

根据国家和省的现行政策,村民能享受到计生、建房、殡葬、参军、子女教育等优惠政策,而转变成居民后就不能继续享受,村民不愿转变为居民。

村民担心身份转变后,原有的集体财产、集体经济等利益分配受到影响。

《2024年城中村问题_形成、存续与改造的经济学分析》范文

《2024年城中村问题_形成、存续与改造的经济学分析》范文

《城中村问题_形成、存续与改造的经济学分析》篇一城中村问题_形成、存续与改造的经济学分析一、引言城中村,作为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特殊现象,普遍存在于我国各大城市中。

这些区域往往保留着传统的农村风貌,与周边现代化的城市环境形成鲜明对比。

城中村的形成、存续及改造,不仅涉及到城市规划、土地利用等空间问题,更涉及到经济学的诸多方面。

本文将从经济学的角度,对城中村问题进行深入分析。

二、城中村的形成城中村的形成,主要源于城市发展过程中土地利用、政策导向、经济利益等多方面的因素。

一方面,由于城市扩张,原本属于农村的土地被纳入城市范围,但土地权属、管理方式并未随之改变,形成了城乡二元结构;另一方面,由于城市房价高涨,部分低收入人群选择在城中村聚居,形成了独特的社区形态。

三、城中村存续的经济学分析城中村的存续,从经济学角度来看,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1. 土地利用效率:城中村土地利用效率相对较低,但具有一定的自给自足性。

在城中村内,往往形成了以低收入人群为主的生活圈,满足了他们的基本生活需求。

2. 空间集聚效应:城中村内聚集了大量的人口和产业,形成了独特的空间集聚效应。

这种集聚效应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城中村的经济发展。

3. 政策影响:政府在城中村改造过程中,往往面临政策制定与执行的难题。

由于涉及到土地权属、拆迁补偿等问题,政策制定需要充分考虑各方利益,导致改造进程缓慢。

四、城中村改造的经济学分析城中村改造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改善居民生活环境的重要举措。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城中村改造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提高土地利用效率:通过改造,将低效的土地利用方式转变为高效的土地利用方式,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

2. 促进经济发展:改造过程中,会带来大量的投资和就业机会,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推动经济增长。

3. 改善居民生活环境:改造后的城中村,将拥有更好的基础设施、更优美的环境,从而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探索“城中村”现象及改造对策

探索“城中村”现象及改造对策

探索“城中村”现象及改造对策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在一些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由于城市建设速度加快,导致城市用地紧张,把以前围绕城市周边的部分村落及其耕地纳入城市建设用地的范围,在这些用地上原来的行政村被“卷入”城市,形成现在许多的城中村现象。

本文参照深圳城中村改造的成功经验进一步探讨“城中村”改造的可实施性。

关键词:“城中村”现象;透视分析;城市化;改造对策Abstract: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in some economic development faster areas, because the city construction speed, the urban land in tension, the former around the suburbs of the city of cultivated land into villages and their urban construction land area, in the land of the original administrative villages were on “involved in” city, form now many villages of the phenomenon. This article refer to the shenzhen city village reconstruction further explores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of the village inside city “can be implemented in the reconstruction of sex.Key words: “village inside city” phenomenon; Perspective analysis; Urbanization; Reform countermeasures一、“城中村”的特征分析城中村是城市化推进过速的产物。

浅谈城市规划中城中村改造的问题分析

浅谈城市规划中城中村改造的问题分析

浅谈城市规划中城中村改造的问题分析发布时间:2021-06-23T16:35:41.573Z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8期作者:钟正[导读] 摘要:城中村改造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点,其改造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实现政府、开发商和村民各方面的利益,改造的过程也是三方利益博弈纠结的过程。

广州市城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510030摘要:城中村改造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点,其改造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实现政府、开发商和村民各方面的利益,改造的过程也是三方利益博弈纠结的过程。

本文主要探究了城中村改造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城中村改造的问题分析以及优化对策。

关键词:城市规划;城中村;改造问题引言“城中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种现象,城中村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城市建设和发展,从而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当前专家学者关于城中村的定义存在着很大的不同,综合专家学者的观念,认为“城中村”指的是在我国快速化的城市进程中,城郊的广大农村耕地也纳入城市建设体系中,但是这一部分区域仍旧保留着农村文化以及农村管理制度和农村经济等,使得其区别于传统的乡村和传统的城市。

一、城中村改造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城中村改造对城市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城市土地高效利用的需要。

对城市的宏观发展而言,城中村的存在导致作为城市宝贵资源的土地未能实现其效用、效益的良性循环,未能发挥土地的最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

很多城中村占据了城市比较优越的区位,但是在开发上却远远落后于其他区位条件差的城市地区。

第二,加快城市化进程的需要。

城中村的改造不同于城市中的旧城改造,被认为是城市化进程中最大的难题。

宅基地、自留地以及工业用地,祖屋、新房、出租房,合法产权以及违章、违法建筑,形成复杂纷繁的土地、房屋关系;村民、集体、开发商以及全社会的利益,村民的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多方利益交织在一起。

处理好以上问题能够加快城市化进程。

第三,城市社区建设发展的需要。

城中村作为城市一类独特社区,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如果能够积极对待、扬长避短,加快促进其向社区居委会转变,这样不仅可以促进这些城中村的社区建设,而且会大大促进整个城市的社区建设。

《2024年城中村问题_形成、存续与改造的经济学分析》范文

《2024年城中村问题_形成、存续与改造的经济学分析》范文

《城中村问题_形成、存续与改造的经济学分析》篇一城中村问题_形成、存续与改造的经济学分析一、引言城中村,作为城市化进程中的一种特殊现象,在我国许多大中城市中普遍存在。

这些区域通常位于城市中心或近郊,但由于历史、政策、经济等多种原因,其发展水平与城市其他区域存在明显差异。

本文将从经济学角度,对城中村的形成、存续及改造进行深入分析。

二、城中村的形成1. 历史原因: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部分地区出现了农村向城市过渡的现象。

由于当时政策、土地使用等制度不健全,许多农民涌入城市,而城市周边的农村则成为他们居住的首选地点。

这些地方在经过多年发展后形成了独特的城中村。

2. 政策因素:过去,我国部分地区的城市规划未能充分考虑到农村的融入问题,导致农村与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出现脱节。

此外,一些地方为追求经济发展速度,忽视了农村土地的合理利用和农民的权益保障。

三、城中村的存续问题1. 经济结构问题:城中村往往存在产业结构单一、经济活力不足等问题。

同时,由于房屋租售市场的火爆,一些居民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过度开发和违规加建建筑,导致安全隐患增加。

2. 资源分配不均:城中村在教育、医疗、交通等公共资源方面往往得不到有效保障。

这不仅影响了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也不利于吸引人才和产业发展。

3. 社会管理问题:城中村的管理主体不明确,治安环境相对较差。

一些外来人口聚集地存在违法犯罪活动,给当地居民带来安全隐患。

四、城中村的改造1. 政策支持:政府应加大对城中村的改造力度,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如土地利用政策、税收优惠政策等,以支持城中村的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

2. 完善经济结构:引导城中村发展多元化的经济结构,吸引更多的企业和人才入驻。

同时,加强产业升级和科技创新,提高城中村的产业竞争力。

3. 优化资源配置:政府应加大对城中村的教育、医疗、交通等公共资源的投入力度,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

4. 加强社会管理:明确城中村的管理主体和管理责任,加强治安管理力度,保障当地居民的合法权益和生命财产安全。

“城中村”旧城改造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城中村”旧城改造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城中村”旧城改造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摘要:简要介绍了城中村改造升级的现状,总结了城中村改造升级实施中存在的几个典型问题,并根据对这些问题的综合分析,就如何加快城中村改造升级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更好地推动城市化进程。

关键词:城中村;转型升级;问题;对策1、导言城中村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有其长期的历史和社会原因。

城中村改造升级是改善市民生活环境、改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形象、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产业布局的综合民生工程。

将城中村改造成为经济繁荣、生活富裕、环境优美、城乡协调、社会文明、管理科学的新型城市社区,是加快提升城市质量和综合竞争力的迫切需要,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是改善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内在要求。

鉴于上述目标,笔者对城中村的推广改造进行了深入研究。

本文总结了城中村改造升级实施中存在的几个典型问题,并根据对这些问题的综合分析,提出了加快城中村改造升级的相应对策,从而对城市化进程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2城中村改造实施中的几个问题城中村改造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作。

除部分村民积极性低、意见难以统一、城中村房屋密度过大、改造成本高、改造项目融资渠道相对单一、资金筹措不足等共同突出问题外,在城市地区的主导实施层面,仍然存在以下问题。

2.1缺乏专项规划和总体指导改造项目涉及土地利用强度、公共配套设施的重新配置、交通承载力的重新评估等,规划中对此类项目的总体规划不足,在教育、医疗、交通等方面与该区域的衔接,交通和其他需求不足。

单个项目的人口增长导致教育和医疗资源供需矛盾突出。

2.2城中村改造项目前期工作缺乏联动机制,进展缓慢目前,影响工作进度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前期,其中土地利用和规划调整方面存在诸多问题。

涉及的主要部门,如自然资源、住房和建设、领土政府等,在政策制定、审查和核实、管理协调等方面,更多地考虑到部门本身的管理范围和权限。

缺乏多部门联动机制,协调力度和效率低下。

其次,领土政府、村庄团体和土地熟人之间也缺乏联系机制保障。

浅析城中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范本模板】

浅析城中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范本模板】

浅析城中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城中村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较普遍现象,撤村建居社区在近几年中因周边土地大量征用开发,成为四周都是被城市居民住宅所包围的“城中村”,通过撤村建居已从村变为社区,村民变为居民,在组织形式上初步完成了城市化接轨。

目前撤村建居社区从行政关系讲是隶属于街道,但其财政基本独立,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公用设施管理等方面,仍有赖于原村经济合作社,因而在建设管理、基础设施、环境卫生等方面出现了与城市建设脱节,严重影响城市形象,阻碍了城市的发展。

定海目前共有小石契、洞桥、长岗山、胜利、义桥、茅岭、庆丰等七个城中村和沈岭、甬兴、洋岙、东湾、城北五个农村社区(每个社区由两个城中村组成),面积约31.2平方公里,总人口大概42000多人,其中流动人口与外来人口约3万。

由于城中村的特殊性,目前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各类问题。

一、基础设施陈旧、落后、不完善。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城中村的排污管道、垃圾箱、公共厕所等各种环卫基础设施的规划及配套建设都未列入城建统一规划,加之各村财政投入不均,各城中村环卫基础建设标准不一致,投入不平衡,总体基础设施普遍落后。

造成目前公厕建造布局不合理、路灯亮化率未达标、垃圾箱破损严重、道路坑洼不平、市政管网不到位、绿化覆盖率明显不足等现状。

据不完全统计,上述城中村当前急需新造公厕22座、安装路灯646盏、道路硬化修补面积达50000平方米、明沟污水管道铺设近30000平方米、绿化补种20000平方米.特别是因为市政管线不配套,城中村很大部分地区排水设施不全,居民生活污水很多往房前屋后一倒了之,一到雨天,污水横溢,或者截污纳管不到位,雨污合流,社区的生活污水和化粪池粪水直排就近河道、溪沟,造成环境污染。

二、环境卫生治理不尽如人意。

城中村的整治工作年年开展,但年年需要整治,反潮现象明显.租住在城中村的众多外来务工人员多是低收入者,卫生意识较差,乱扔、乱倒垃圾和随地大小便现象比比皆是;当地居民虽已从村民转变成居民,但思想上仍保留着农村环境意识,往往只注意自家保洁而忽视公共卫生,因而城中村的卫生死角仍随处可见,农村尤其城区周边水库溢洪道附近居住的市民及部分店铺垃圾不按规定投放垃圾,习惯倒入溢洪道,至此产生死角垃圾.一旦遇到下雨天垃圾随着水流顺势而下,污染了城区河道,给河道整治工作带来影响。

试论“城中村“改造中的小规模更新

试论“城中村“改造中的小规模更新
维普资讯
浙 江建 筑 , 2 第 5卷 , 5期 ,0 8年 5月 第 20
Z ein o srcin,Vo. 5,No 5,Ma . 0 8 h j gC nt t a u o 12 . y2 0
试 论 “ 中 村 " 造 中 的 小 规 模 更 新 城 改
的 社 会 经 济 意 义 及 其 可 行 性 , 出 了“ 府 引 导 、 区合 作 、 民参 与 ” “ 规 模 更 新 ” 策 框 架 , 针 对 小 规 模 更 新 模 式 存 在 的 提 政 社 村 的 小 政 并 问题 , 出规范和完善的一些构想 。 提 关 键 词 :城 中 村 ” “ 改造 ; 规 模 更 新 ; 府 引 导 ; 区 合 作 ; 民 参 与 小 政 社 村 中 图 分 类 号 :U 8 . 1 4 T 9 4 1 文 献 标 识 码 : B 文 章 编 号 :0 8—3 0 (0 8 0 10 7 7 20 ) 5—0 1 0 0 3— 3
“ 中村 ” 城 是城 市 中的农 村 各级 居 民点 。 “ 中 城 村” 的小 规 模 更 新 , 是 以小 规 模 整 治 和 渐 进 的 改 就
收 稿 日期 :0 8—0 20 2—1 9
作者简介 : 叶
军 ( 9 O ) 女 , 江 新 昌人 , 筑 师 , 家 注册 规 划 师 , 事 建 筑 规 划 设 计 工 作 。 17 一 , 浙 建 国 从
显 的 “ 中村 ” 以保 留和 整 治 。这 就 是 本 文所 提 城 予
出的小规 模更 新模 式 。
1 1 小 规 模 更 新 的 内涵 .
其优 点 和现实 意 义可 以从 以下 四个 方 面来分 析 :
12 1 有 利 于经 济 适 用 地 满 足村 民 的需 求 由于 . .

浅谈城中村的特征及规划改造策略

浅谈城中村的特征及规划改造策略

浅谈城中村的特征及规划改造策略摘要:在社会发展进程的不断推动下,我国城市化水平提升速度也在逐渐加快,城市迎来了井喷式的发展,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但是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城中村的问题却越来越严重。

现代的城市建设关乎到城市中的经济、社会、人口以及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关注现代城市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因此,相关部门应该及时的采取一定的措施,改造城中村的现状,从而更好地促进城市的发展。

关键词:城中村;特征;规划;改造1城中村的概念、表现特征狭义来讲,城中村是城市化化进程中原有的农村村落耕地大部分被国家征用,留有少部分的村落未被开发建设,村民仍旧生活在原来的地方叫做城中村;也就是我们经常所讲的都市村庄;广义来讲,城中村是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进程中,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脱离现代城市管理范围,生活质量水平较低的居民区。

1.1城中村具有的城市特征①城中村的地理位置在城市建设规划范围内,城中村居民仍居住在城市中甚至是城市的繁华地段;②城中村居民同城市居民一样,从事第二、三产生活动,过着朝九晚五的工作生活;③城中村居民的生活方式逐渐演变为城市化生活方式。

1.2城中村具有的村落特征①城中村是生产和生活资料的土地,城中村的土地产权归城中村村委会集体所有;②城中村的各个社区行政管理由村委会进行统一管理;③在户籍保留方面,城中村的原有居民仍旧沿用原来的户籍,在国家政策支持下,城中村原有居民享有资金补助等扶植,生活收入水平要高于外来务工人口的收入和一般城市居民收入。

2 城中村的负面影响(1)居住条件差,居住混乱,治安不好,影响市容市貌。

城中村里的房屋一般建筑等级比较低,房屋质量较差,由于发展受到限制,其在空间的利用上也不合理。

如房屋建筑距离不能满足日照要求,有的地方甚至是连排建筑,加之其中居民对土地的不合理占有,随意扩建,延伸建筑体量。

使其间道路更加拥挤,严重影响交通环境。

同时也影响了城市的市容市貌。

因此,容易导致治安混乱,从而引发刑事案件,如偷盗、抢劫等。

北京旧城传统居住街区小规模渐进式有机更新模式研究——以什刹海历史文化保护区烟袋斜街试点起步区为例

北京旧城传统居住街区小规模渐进式有机更新模式研究——以什刹海历史文化保护区烟袋斜街试点起步区为例

北京旧城传统居住街区小规模渐进式有机更新模式研究——以什刹海历史文化保护区烟袋斜街试点起步区为例北京旧城传统居住街区小规模渐进式有机更新模式研究——以什刹海历史文化保护区烟袋斜街试点起步区为例一、引言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北京旧城的改造问题备受关注。

作为中国古都的心脏之一,北京旧城的传统居住街区代表了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传承的宝贵财富。

然而,旧城的老旧房屋、老旧设施以及居住条件的相对落后,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居住需求,也制约了旧城区域的发展。

因此,如何对北京旧城进行有机更新,不仅保护了历史文化传承,也提高了居住环境,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问题。

二、背景北京旧城区域的更新一直以来都备受困扰,大规模拆除重建带来的经济成本、社会成本,以及对历史环境的破坏,已经受到了越来越多的质疑。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提出了小规模渐进式有机更新模式的观点。

本文将以北京旧城区域的典型代表——什刹海历史文化保护区烟袋斜街试点起步区为例,探讨小规模渐进式有机更新模式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三、小规模渐进式有机更新模式的理论基础小规模渐进式有机更新模式是指在旧城区域选择一小块区域作为试点,通过逐步改造和更新,最终实现整个区域的有机更新。

该模式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历史文化保护:小规模更新能够更好地保护旧城的历史文化底蕴,避免大规模拆除对传统建筑和历史遗迹的破坏。

2. 环境保护:小规模更新减少了工地对环境的破坏,降低了施工环境对周边居民的影响。

同时,通过科学规划和设计,能够更好地保护自然和人文环境。

3. 社会稳定:小规模更新可以减少居民的迁徙成本,保证他们的生活和工作不受过大的干扰。

同时,通过与居民的广泛沟通,可以更好地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意见,提高居民参与度,增加社区凝聚力。

4. 经济可行性:小规模更新相比大规模拆除重建,具有更低的经济成本。

通过循序渐进的改造和更新,能够使资金的利用更加合理,减少浪费。

四、什刹海历史文化保护区烟袋斜街试点起步区的实际操作通过对什刹海历史文化保护区烟袋斜街试点起步区的实际操作研究,我们发现以下几个关键点:1. 保护与利用并重:在更新过程中,我们坚持保护和利用并重的原则。

《2024年城中村问题_形成、存续与改造的经济学分析》范文

《2024年城中村问题_形成、存续与改造的经济学分析》范文

《城中村问题_形成、存续与改造的经济学分析》篇一城中村问题_形成、存续与改造的经济学分析一、引言城中村,作为城市发展过程中一种独特的存在,已经成为许多大中城市无法回避的社会经济问题。

它既是城市化进程中的产物,又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城市化的健康发展。

本文将从经济学角度出发,对城中村的形成、存续以及改造进行深入分析。

二、城中村的形成城中村的形成,主要源于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土地政策和城乡二元结构。

一方面,由于土地资源的有限性,城市在扩张过程中往往采取低成本的方式,通过征收农村土地来扩大城市面积。

另一方面,城乡二元结构导致农村与城市在经济发展、社会福利等方面存在巨大差距,使得部分农村居民在土地被征收后,无法融入城市生活。

三、城中村的存续城中村的存续,从经济学角度来看,主要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1. 土地利用效率:城中村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

由于历史原因,城中村内的建筑多为低矮、密集的住宅,使得土地得以充分利用。

然而,这种利用方式往往忽视了城市规划、环境卫生等方面的需求。

2. 经济效益:城中村内的居民往往以低收入为主,他们选择居住在城中村,主要是因为这里的房租相对较低。

对于房东来说,通过出租房屋可以获得一定的经济收益。

此外,城中村内还存在着一些小商铺、小作坊等非正规经济活动,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就业机会。

3. 社会网络:城中村内的居民大多来自同一地区或同一社会群体,他们之间形成了较为紧密的社会网络。

这种社会网络为居民提供了相互支持、相互帮助的机会,使得他们在城市生活中具有一定的归属感和安全感。

四、城中村的改造针对城中村存在的问题,改造势在必行。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城中村改造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完善土地政策:政府应制定更加科学的土地政策,确保土地征收和使用的公平性和合理性。

同时,应加大对农村土地的投入,提高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缩小城乡差距。

2. 提升城市规划水平:城市规划应注重长远发展,充分考虑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

实施城中村改造的优势、困难及对策-精选范文

实施城中村改造的优势、困难及对策-精选范文

实施城中村改造的优势、困难及对策“城中村”改造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一项利国利民的重大民生工程。

按照“先行试点、稳妥进行”的原则,街道城中村改造试点的马家路村已进入住户签约阶段;我们周边的新华、新塘等村,也在积极筹备之中。

本村围绕“城中村”改造也做了一些先期工作,并计划在下阶段开展实质性工作。

城中村改造将借鉴马家路村的做法,遵循八大原则:1、实行分步改造原则。

2、实行区块改造自求平衡原则。

3、尊重绝大多数被改造户意愿的原则。

4、实行补偿价格与市场接轨原则。

5、实行政策平衡原则。

6、实行产权调换安置与货币安置自由选择原则。

7、实施以高层带电梯公寓楼建设为主原则8、实行产权调换拆迁户本区块安置原则。

下面围绕本村推进城中村改造工作,从“改造优势”、“面临的问题”和“对策建议”三方面作一分析。

(一)实施城中村改造的优势周塘东村实施城中村改造具备三方面的优势:一是区位优势,二是思想优势,三是政策优势。

一、良好的区位优势1、优越的地理位置。

周塘东村居住区东靠赵家河江,紧临兴园路工业区和浒崇公路,与古塘街道接壤;北靠市教育园区、曙光社区、星光家园;西、南与新华、新塘村交接。

宗兴路、周塘路横贯东西,新江路、东小路、三灶江纵穿南北,把村庄分割成八个大块。

地形规划,易于设计规划。

2、良好的商业价值。

新江路本村域长达0.89公里,除协和医院、新华村外,两边共可建造临街店铺650米左右。

宗兴路本村区域长0.55公里,除已建设开发的区域外,两边共可建造临街店铺500米左右。

如与新塘、新华、古塘街道充分合作,可建设新江路、宗兴路特色商业街。

本村周边已有曙光社区、玲珑小区、香溢美墅等居住小区,容易形成连片居住小区,具有较高商业价值。

二、逐步转变的群众观念1、村民对拆迁具有一定接纳性:本村从宗兴路建设、东小路拓宽、教育园区建设、新江路北延,大大小小的拆迁已有四次,群众从拆迁中得到了实惠。

又由于本村新村规划面积较小,老居住区规划长期控制,房屋陈旧、密度高,居家交通很不便利,村民有改善居住条件的迫切愿望。

城中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城中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城中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总5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城中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摘要]“城中村”是城市化发展过程的产物,是城市建设过程中遇到的新事物。

“城中村”问题的存在影响了社会的和谐,制约了城市经济的发展,阻滞了现代化建设的进程,鉴于此,引起社会各方面的关注,特别是政府的高度重视。

文章在分析“城中村”产生的原因、现状、主要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可行的解决举措。

只有把“城中村”纳入城市的管理范围,以人为本,维护弱势群体利益,才能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

[关键词]城中村;秀灵村;改造“城中村”在中国城市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而又具有中国特色,是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时期的一个新事物,与中国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密切相关。

其不仅是个社会问题,更是个政治问题,如果处理不好,会危及社会正常秩序,会导致社会矛盾的激化。

我国正处在改革开放的深化阶段和关键时期,此时也是各种矛盾凸显的多发期,为创造一个和谐稳定的环境,缓解并解决各种社会矛盾,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以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

一、“城中村”的定义对于“城中村”的定义,众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作出了不同的阐述。

吕宏芬、王积瑾认为:“城中村”是指在城镇中仍然保留和实行农村集体所有制和农村经营体制的农村社区,它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化进程的产物,是城镇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特殊现象。

高迎伏、黄仕伟和董平指出:“城中村”就是指原来是农村,由于城市的扩张成为社区,现已基本没有耕地,没有农业,也没有农民,但仍按村的行政管理体制来管理的城市中的特殊社区。

笔者认为“城中村”是城市发展过程中,将城市周边的村庄列入城市规划管理范围,而又在特定的时期内存留城乡二元体制的状况。

城市的飞速发展,需要通过征用周边农村耕地获得扩展的空间,提升城市的容量,不断蚕食周边的耕地,这就形成了“城市—农村一城市—农村”环形衍射的空间布局,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农村包围着城市,城市又包围着农村,城村交替出现的现象。

浅谈城中村的特征及其规划改造措施

浅谈城中村的特征及其规划改造措施


B e i j i n g 1 0 0 0 8 3 ,C h i n a ;2 . R e c o n n a i s s a n c e a n d Ma p p i n g R e —
伐 、游离于现代城市管理之外 、生活水平低下的居 民区。 ( 1 )城 中村所具 有的城市 特征表 现在 :① 城 中村 的居 民居住在市 区 , 乃 至 中心市 区 ; ② 与城 市居 民一样 ,其居 民主要从事第 二、第三 产业 ;③城 中村 居 民的生活 方式逐 步城市化 。 ( 2 )城 中村所 具有的村落 特征表 现在 :① 作为 生产资 料或生活资料 的土地 ,其产权 归村 落集体所 有 ;②其 所属 社区 由作为村 民 自治组织 的村 民委员 会管理 ;③城 中村 的 村民保留 比城 市户籍 更为 重要 的村籍 。由于拥有 村籍 ,他
( 1 . L a n d s c a p e A r c h i t e c t u r e S c h o o l ,B e i j i n g F o r e s t r y
s e a r c h I n s t i t u t e ,T i a n m e n 4 3 1 7 O 0 ,C h i n a )
( 3 )城 中村 的负面影 响表 现在 : ① 居住 条件 差 ,居住
混乱 ,治安不好 ,影 响市容 市貌 。城 中村 里的房 屋一般 建 筑等级 比较低 ,房屋质 量较差 ,由于发 展受 到 限制 ,其 在 空间的利用上也不合 理 。如 房屋建 筑距 离不能 满足 日照要 求 ,有的地方甚至 是连排 建筑 ,加 之其 中居 民对土地 的不 合理 占有 ,随意扩 建 ,延伸 建筑体 量。使其 问道 路更加 拥 挤 ,严 重影响 交通 环境 。同时 也影 响 了城市 的市 容 市 貌。

浅析“城中村”发展的困境及对策

浅析“城中村”发展的困境及对策

浅析“城中村”发展的困境及对策【摘要】“城中村”虽然在区域上已经成为城市的一部分,但在土地权属、户籍、行政管理体制上仍然保留着农村模式,这一特殊地位引发了诸多问题,成为制约城市化进程进而制约城市发展的重要障碍。

解决“城中村”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对于促进城乡融合、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城中村;城市化;农民城市化是近几年刺激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强大动力,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周边的村落逐渐被划入城市的版图中,形成“城中村”。

这些村落虽然在区域上已经成为城市的一部分,但其中的居民并没有被纳入到城市的政治、社会管理体系中,也没有被纳入到城市的福利与公共产品分配体系中。

由此引发的一系列的问题,直接影响了“城中村”的发展,进而影响到城市的现代化进程。

一、“城中村”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一)“寄生型、外生式”的经济增长方式成为“城中村”经济方面的主要问题“城中村”纳入城市体系是以丧失部分或全部土地为代价的,留给居民的仅有宅基地。

土地的丧失使得居民的收入来源发生了根本转变。

由于城市土地资源的日益短缺,地价的上涨提高了“城中村”居民将剩余土地保持农用的机会成本。

为追求利润最大化,剩余土地开始转向非农产业,进而经济结构也逐渐发生转变。

目前,绝大多数“城中村”的集体经济以第三产业尤其是纯土地出租、物业租赁为主业,经济收入依赖于出租屋租金和政府或开发商征地补偿金,为典型的“寄生型外生式经济”。

同时,村集体通过征地补偿金建立起一批集体出租物业,利用村留发展用地与开发商合作开发收取土地租金,这些为村民提供了大量的村集体分红,使得村民可以从中获取丰厚的收入及医疗、养老保障等,这样的经济形态导致了村民“寄生型”的生存状态和心理动态,脱离了生产发展的正常轨道。

(二)“城中村”居民物质文化生活贫乏,村民自身的发展问题突出由于历史原因,“城中村”的村民文化素质普遍不高,与现代市民的生活相差更远。

但由于“城中村”一般地理位置比较优越,与闹市区仅一墙之隔,很多村民有高额房租收入,致富容易,导致村民物质文化生产活动相当落后。

渐进式小规模城市更新规划实施机制困境分析

渐进式小规模城市更新规划实施机制困境分析

渐进式小规模城市更新规划实施机制困境分析一发展现状及研究意义在我国的城市发展中,小规模渐进式的城市更新方式更适合我国的国情,是未来城市更新的一个发展趋势,也逐渐成为当前城市更新的热门话题。

然而在现行的规划实施过程中却出现了很多与这种更新思想相违背的问题,使得城市更新建设脱离了原来的规划意图,从而引发更多的社会问题。

上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城市就开始了小规模渐进式城市更新时代,结合不同的城市特征,出现了各种新的形式和多样化的规划理论及方法,为小规模渐进式更新模式的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

研究欧洲成熟案例的实施经验,定会对国内相关问题有一定的启示。

通过分析我国现行更新方式的内在冲突,进而提出城市更新机制建议,对未来的相关保护与设计有一定的帮助和借鉴意义。

二我国城市更新实施过程中的问题目前我国在城市更新操作方面,政府往往沿用通常的土地市场化运作机制。

具体来说,就是授权一家政府背景的开发公司,专门更新地区的土地征收工作;并成立由开发公司、政府各有关部门共同参与的拆迁指挥部,负责统筹当地的房屋拆迁工作。

然而随着这种传统运作模式的展开,它日益暴露出大规模拆建现象,与原渐进式小规模规划更新意图相悖,目前实施状况与规划意图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2.1 大拆大建的方式重现除了少数在规划中被列为文物或保护类别的建筑外,大量建筑往往被一次性大面积地拆除。

这与当初规划中提出的小规模、渐进式的更新思路有着天壤之别。

这一现象的出现,根源于土地一级开发中所必经的土地整理环节。

它要求凡是准备进入土地市场交易的地块,必须拆除现有房屋进行土地平整,因而与城市规划的操作思路形成了冲突。

2.2 原居民被完全迁离所有居民不论住所属于公有还是私有产权,也不论是否属于真正的“危房”,往往均接到要求搬迁的通知,这就是俗称的“产光地净”(产权完全转移、土地完全平整)。

这与渐进式规划思路中所提出的采用多种适宜途径疏散人口、同时保留部分原居民的思路也是大相径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规模渐进更新模式中“城中村”规划的特点及问题
【摘要】国外虽然没有“城中村”改造的提法,但其旧城改造或是城市更新过程中的改造模式大致和国内的“城中村”改造模式基本相通。

目前国内外“城中村”改造,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推倒重建模式、混合更新模式和小规模渐进更新模式。

本文以温州沙河村为例,分析小规模渐进更新模式“城中村”的特点及问题,并结合规划提出相对有效地促进“城中村”有机更新的意见。

【关键词】“城中村”;小规模渐进更新;改造规划
0.前言
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用地急剧膨胀。

很多农村村落在城市化进程中,由于全部或大部分耕地被征用,农民转为居民后仍在原村落居住而演变成的居民区,便成为了“都市里的村庄”,简称“城中村”。

1.局部改造规模渐进更新模式
小规模渐进更新模式是指一系列与“城中村”改造相关的,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的小规模建设活动。

包括与社会经济条件相适应的适当规模的重建、补建、整治、保护和修缮及整体环境的整治和改善。

小规模渐进更新型“城中村”的特征与一般“城中村”既有相同之处,也有其独有特点,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1自我渐进式更新
“城中村”根据改造主体不同有村集体主导的非市场化模式、政府主导的半市场化模式和开发商主导的市场化模式。

小规模渐进更新型“城中村”多是由政府引导,村集体自发组织进行的非市场化改造。

这种模式是政府统一组织,完成市政管线和道路,居民组织进行住房改造,建成后房屋产权归居民所有,余房可另行租售,以减少矛盾和改造难度。

1.2环境改善为主要目标
渐进式更新的“城中村”主要以改造“脏乱差”为主要目的,但多数与正规居住小区或城区的指标相比还有差距,其恰恰处于两者之间,但小规模渐进更新后的“城中村”环境已不再是“城市毒瘤”,它为村民及流动人口提供更好的居住条件,使“城中村”用地不再混乱,形成了良好的生活环境。

1.3改造成本低
剖析各类“城中村”,力求寻找平衡政府、开发商和村民三方利益的经济及政策策略。

进行推倒重建的改造方式,为低收入居民建设新住所,会严重干预市场运作,且运作资金庞大。

相反,局部改造“城中村”的开发成本低,不会给当地政
府带来过大财政负担,在改造中,又可以降低改造成本,节约投资。

2.当前“城中村”规划及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规划思想缺乏对“城中村”合理性认识
人们往往只看到“城中村”环境脏乱差、治安恶化等问题所带来的与现代都市的不和谐,却没有理性地分析“城中村”的形成原因、思考“城中村”的存在价值,如它解决了低收入阶层的住房问题、降低了城市生活成本和营商成本,留住了城市发展所需的劳动力。

2.2规划处理手法过于简单化
对于相当一部分“城中村”来说,人口多、建筑密度大、开发成本高是其基本现状。

但规划师需要按城市规划建设的硬指标,容积率、绿化率、建筑退线、配套设施等较高要求来进行相应的改造规划,这就造成规划师在旧村改造中需要面对较多的城市建设现状与复杂的社会经济矛盾,而强调城市功能分区和用途纯化,采取单向思维方式简单地推倒重建,会造成“城中村”改造千篇一律,缺乏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使城市化仅仅是建筑形态的城市化。

2.3规划编制忽视经济分析
改造资金来源是“城中村”改造的瓶颈,无论是哪种改造主体,都存在一定改造难度。

现在,有些地区盲目选择大拆大建,耗费巨大的改造资金;有些改造缺乏资金预测,造成“城中村”改造停滞不前;有些没有寻找该地区今后经济发展的出路,使改造后的“城中村”无经济产业支撑,招商引资出现问题,这些都是在规划及实施中需要面对并解决的。

其中,最主要的是拆迁资金。

“城中村”拆迁补偿与现行法律法规界定的拆迁补偿存在较大差异,同时按照这一补偿标准,“城中村”新增劳动力及村民的养老保险将面临许多问题。

加上物权法的实施,造成被拆迁人对补偿期望值过高,各改造片区拆迁安置谈判工作进展不理想。

对此采取强制拆迁又无法律依据,加大了拆迁难度。

2.4规划对社会问题缺乏长远眼光
由于大规模改造涉及较多居民和单位的切身利益,而利益体之间又难以协调,缺乏公众参与会导致项目实施的推迟或停滞。

改造过程也不能吸取各方意见制定合理改造方案,不仅会损害原村民的利益,也不会让未来使用者满意。

对原村民来说,城市化的实质是人的现代化,物质的改造无法让村民真正融入城市,他们各方面的社会保障也存在问题。

对外来务工人员来说,市场没有建立相应的廉租房供应系统,“城中村”改造又让大量未能达到购房标准的流动人员被迫离开,双方面的问题,都成为社会隐患,加剧了社会矛盾。

2.5规划实施中监督机制不完善
改造前,没有成立统一的村民管理机构来组织拆迁改造,使改造难以进行;改造后,由于村民及外来务工人员的学历低,对改造后的环境等缺乏一定保护意识,造成部分村民继续私搭乱建,无人管理,破坏了改造成果。

此外,改造后村民失去村组织,使他们有困难无处寻求帮助,逐渐形成社会安全隐患。

3.小规模渐进更新型“城中村”改造模式
3.1工程案例:温州沙河村
三垟湿地公园位于温州市大绿心之中,紧邻温州市区,极具区位优势。

湿地水网密布面积约11平方公里。

该地区历经数百年的沧海桑田,形成了的湿地自然形态,其水陆面积比将近1:1。

自然水景十分秀丽,极富江南水乡特色。

沙河村是三垟湿地公园中的一个入口,位于三垟湿地北部,与温州市区隔河相望,直线距离仅2.5公里。

该村有大小岛屿17个,现状总人口1765人。

全村50%以上人口从事农业生产,以种植殴柑为主。

产品单一,产业结构不合理;村内从事第二产业的人口约30%,有小规模企业89家,大多为家庭式作坊以标准件和无纺布生产为主,造成废水、粉尘、噪音污染。

另有外出务工人口约200-300人。

据统计2003年村民人均年收入5200元,与温州市整体社会经济环境相比,较为贫困。

(图1,图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