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学第一课高中语文学法指导
高中语文开学第一课(完整版实用)

介绍教材
解释教材内容和学习重点。
开场热身活动
通过小组游戏和讨论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知识点讲解
古诗词 修辞技巧
散文文章 写作技巧
小说阅读 文学鉴赏
练习与巩固
阅读理解
学生将阅读文学作品并回答 相关问题。
写作练习
学生将通过写作来表达自己 的观点和理解。
小组讨论
学生将分组进行文学作品的 讨论和分析。
课堂反馈
1
问答环节
学生将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学生互评
2
学生将彼此评估和提供反馈。
3
个人总结
学生将总结本堂课的学习收获和心得 体会。
作业布置
布置相关阅读、写作或小组讨论的作业,以巩固今天所学的知识。
高中语文开学第一课(完 整版实用)
在这节令人期待的高中语文开学第一课中,我们将探索教学目标、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并通过介绍教师、学生、教材以及进行一系列开场热身活动来激 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
1 深入理解课程
2 发展阅读与写作能力 3 培养批判思维
帮助学生理解课程目标, 明确知识点和技能。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 写作表达能力。
教导学生分析和评估文 学作品,培养批和阅读材料。
多媒体工具
使用投影仪和电子白板等多媒体工具。
互动活动
准备互动游戏和小组讨论以促进学生的参与。
评估工具
准备测验和评估表来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教学过程
介绍教师
向学生介绍教师背景和教学风格。
介绍学生
让学生介绍自己并分享学习目标。
2023秋高中语文学科开学第一课:高中语文学法指导

从根本上掌握学习方法。这样,才能达
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听”
学
习
“说”
方
法
“读”
“写”
“思”
“行”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1、认真听课
(1)要动笔。
随时在课本上记下重点、难点、疑点,对以后 的复习是个极好的提示。
(2)记笔记。
记下板书和老师反复强调的内容,这些往往是 必考之处;记下老师启发下偶然闪现的一些想法, 这些是你知识迁移的表现。
练好语文基本功, 优秀作品勤记诵。 报纸杂志常翻阅, 买书看书做书虫。 语文笔记贵坚持, 课外练笔不放松。 生活处处皆学问, 他山之石把玉攻。
“Hale Waihona Puke 一”居士①一手好字、 ②一张铁嘴、 ③一肚子名篇佳作、 ④一笔好文章、 ⑤一颗永远进取的心。
姓名
高143班小组竞赛周汇总表 上课表现 作业情况 听写、默写 总得分 小组总分 小组排名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1、读出声。可以更好的体会文章情感;有 利于理解和记忆;也可以帮助你“出口成 章”。(早自习多读)
2、背书。培养扎实的文学功底;使作文更 加“出彩”。
3、读报、读杂志,拓宽你的视野,丰富你 的情感。
——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1、写好每个字,注意书面整洁。 2、整理笔记。将所学知识分门别类,日后好复习。 (尤其是文言文、古代诗词中的知识点) 3、准备摘抄本(或积累本)。记下精彩的文章词句、段落,或典
一老者在海边垂钓,已经钓了满满一篓 鱼。一个孩子在旁边看了很久。老者准备 离开的时候,温和地冲孩子笑笑,送给他 一条活蹦乱跳的大鱼,可孩子却一口拒绝 了。老者很奇怪,问孩子:“那你想要什 么呢?”孩子说:“我想要你的鱼竿。”
高中语文学法指导(高一开学第一课)

——开学第一课
语文是什么?
语文就是从口语、书面语 上表达自我,并且要流畅 的、富有文采的表达自己!
高中语文与初中语文 有何不同?
初 中
高 中
积 累
零散单薄
有广度 有深度
阅 读
以篇章为主
学 习 方 法
重识记
学学 习习 策态 略度
答案标准统一 教师统一指挥
以整本书为主 重分析与理解 重具体分析
操千曲而后晓声 观千剑而后识器
——刘勰《文心雕龙·知音》
推荐书目
《论语》 《孟子》
《边城》 《儒林外史》
《欧也尼 葛朗台 》 《大卫科波菲尔》 《1984》
《古文观止》
《文化苦旅》 《哈姆莱特》
《史记》
《雷雨》
《未来简史》
《三国演义》
《平凡的世界》 《人类简史》
《人生》
《飘》
《红楼梦》 《西游记》
为何 要学习语文?
才如江海文始壮,腹有诗书气自华
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
优秀文化的积淀,工具性和人文 性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征,学好 语文是我们从事任何工作学习的基 础。
广告中的文学
一 热水器广告词:随心所浴——(随心所欲)
二
消炎药广告词:快治人口——(脍炙人口) 摩托车广告词:骑乐无穷——(其乐无穷)
《围城》 《呐喊》
《小妇人》 《简爱》 《巴黎圣母院》
《家》 《唐诗宋词鉴赏辞典》
《牛虻》
叁 注重积累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观书有感》
语文知识点 诗词名句 名人名言 美文佳作 灵思妙语
肆 勤于练笔
一日不作诗,心源如废井
——贾岛《戏赠友人》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开学第一课:学法指导

但是如果写作中过于依赖这种阅读的积累,很容易受到他 人思想的干扰,造成写作立意上的千篇一律;或造成“标签式” 写作,动不动就要有匠心,为生民立命;又或者生搬硬套禅语 佛偈,故弄玄虚,实际上论证空虚,缺乏实质内容。
教师必须要把变式训练当做作业认真批改,带领学生共同验证解题思路 ,形成答题的基本思路。四是落实“作业自助餐”。对学生要进行分类 指导,不能一刀切,尤其是对于清北临界生和一本临界生,学校应高度 重视临界生转化工作。要把握好临界生的学科短板,制定好辅导、转化 和提升的具体措施,要实行面批面改,落实“作业自助餐”。针对不同 的高频错题,由教师分别独立设置变式训练题,也就是A错题出至少5道 变式训练,独立印刷;B错题再出5道变式训练,独立印刷;C错题也出5 道变式训练,独立印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错题,自主领取对应的变 式训练题,通过针对性训练补齐学科或知识短板,提升整体备考效益。 五是强化精神激励。高三学生学习任务重,压力大,师生缺乏必要交流 ,学生容易出现心理焦虑、缺乏归属感等心理问题。为此,要对高三年 级学生多鼓励,多表扬。大人总想听好听话,学生也是如此,越是鼓励 越有劲,因老师的一句话、一个眼神而改变一生命运的事例不胜枚举。 教师要不吝赞美,从情绪上、从情感上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距离高考还有一个月的时间了,不少有经验的老师都会提醒考生,愈是临近高考,
能否咬紧牙关、学会自我调节,态度是否主动积极,安排是否科学合理,能不能保持 良好的心态、以饱满的情绪迎接挑战,其效果往往大不一样。临近高考的冲刺阶段应 当如何合理安排?最后关头要注意哪些小环节可以为考生再赢得宝贵的几分?本人特 别为考生精心准备了一份“考前30天备考指南”。
高中语文第一课:高中语文学法指导 PPT课件 1 通用

•
30、经验是由痛苦中粹取出来的。
•
31、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
32、肯承认错误则错已改了一半。
•
33、快乐不是因为拥有的多而是计较的少。
•
34、好方法事半功倍,好习惯受益终身。
•
35、生命可以不轰轰烈烈,但应掷地有声。
•
36、每临大事,心必静心,静则神明,豁然冰释。
•
37、别人认识你是你的面容和躯体,人们定义你是你的头脑和心灵。
•
44、仁慈是一种聋子能听到、哑巴能了解的语言。
•
45、不可能!只存在于蠢人的字典里。
•
46、在浩瀚的宇宙里,每天都只是一瞬,活在今天,忘掉昨天。
•
47、小事成就大事,细节成就完美。
•
48、凡真心尝试助人者,没有不帮到自己的。
•
49、人往往会这样,顺风顺水,人的智力就会下降一些;如果突遇挫折,智力就会应激增长。
•
54、最伟大的思想和行动往往需要最微不足道的开始。
•
55、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
56、远大抱负始于高中,辉煌人生起于今日。
•
57、理想的路总是为有信心的人预备着。
•
58、抱最大的希望,为最9、世上除了生死,都是小事。从今天开始,每天微笑吧。
•
60、一勤天下无难事,一懒天下皆难事。
诗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时节雨, 行人欲断魂。 酒家何处有? 遥指杏花村。
清明时节雨, 纷纷路上行人。 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 有牧童遥指, 杏花村。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 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高中高三语文开学第一课教案

高中高三语文开学第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高三语文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明确学习目标;3.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强文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回顾高中语文知识点,梳理重点、难点;2.分析高三语文学习策略,指导学习方法;3.介绍文学名著,拓展课外阅读。
三、教学过程1.导入(1)询问学生暑假期间阅读的文学作品,了解学生的阅读兴趣;(2)简要介绍高三语文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引发学生思考。
2.回顾高中语文知识点(1)文学常识:古诗词、文言文、现代文阅读;(2)作文技巧:议论文、记叙文、小说;(3)语言表达:成语、病句、修辞。
3.分析高三语文学习策略(1)制定学习计划:合理安排时间,确保各部分知识点掌握;(2)注重基础知识:加强对古诗词、文言文、现代文阅读的基础知识的学习;(4)加强作文训练:多写作文,积累素材,提高写作水平。
4.指导学习方法(1)做好笔记:及时记录课堂重点,便于复习;(2)多做题:通过做题,检验学习效果,查漏补缺;(3)合作学习:与同学互相讨论,共同进步;(4)主动求助:遇到问题,主动请教老师或同学。
5.介绍文学名著(1)推荐读物:《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等;(2)分析名著特点:故事情节、人物塑造、艺术手法等;(3)分享阅读心得: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欣赏名著,提高文学素养。
6.课堂小结(2)强调高三语文学习的方法和策略;(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提高学习效果。
四、课后作业1.根据课堂笔记,整理高三语文学习重点和难点;2.制定个人学习计划,确保各部分知识点掌握;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回顾高中语文知识点、分析高三语文学习策略、指导学习方法、介绍文学名著等环节,使学生明确了高三语文学习的目标,激发了学习兴趣。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继续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同时,要加强学生的阅读训练,培养文学素养,为高考做好充分准备。
重难点补充:1.导入环节教师提问:“同学们,暑假期间你们有没有读过什么特别的书?分享一下你们的阅读体验。
高中语文开学第一课的教案

高中语文开学第一课的教案高中语文开学第一课的教案(通用11篇)高中语文开学第一课的教案篇11、了解——高中语文学习与初中语文学习的联系和区别2、了解——学科的特点和高考的要求3、了解——语文学习的习惯和老师的学习要求4、明确——语文学习的意义和应有的态度讲授要点:一、开场白和自我介绍二、理解"语文"1、语文——语言、文字(1)听(会听课,听懂别人的话,别人说话自己能够专心听)(2)说(大胆说话,大声说话,说得条理明白)(3)读(表情朗读,理解阅读)(4)写(会写各种文体的文章,达到表达的目的)2、初中语文和高中语文的联系与区别高中语文学习需要初中语文学习的基础;高中语文学习比初中语文学习要求更高:(1)初中固定一块教材,高中不固定教材,高中教材分为固定部分叫"必修",不固定部分叫"选修",还有校本教材叫"自修",共三块构成;(2)初中学习只要阅读理解,会写600字作文,高中是"阅读赏析,表达与交流,会写不少于800字或1000字的文章";(3)初中学的文体不完全系统,高中完全系统——小说与戏剧,诗歌与散文,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4)高中实行学分式学习。
三、语文学科的特点1、最难学好,因为主要靠自学,老师的作用小;2、积累要求高,记忆的东西要求多,了解的东西要求多,要记性;3、语言文字的领悟力难以形成,要悟性;4、好作文难写,要灵性;5、个人成绩会时高时低,进步缓慢,不能迅速达成;6、高考三桩之一,成绩160——200分。
四、学好语文需要好的学习习惯语文学习的习惯你养成了吗?语文学科的特点是:知识信息量大,自修实践性强。
这就告诉我们:第一学好它不容易,第二依赖于学习者自身努力。
语文考试在五个层级上考学生——识记,理解,分析综合,表达运用,赏析评价。
中考也好,高考也好,说到底,就是考学生的记性和悟性。
高中语文开学第一课教案

高中语文开学第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语文课程的性质、目标和要求;(2)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和技巧;(3)培养阅读、写作、口语表达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引导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运用讨论、分享、互动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3)注重实践,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语文、热爱母语的情怀;(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内容1. 课程导入:(1)教师自我介绍,了解学生基本情况;(2)介绍语文课程的性质、目标和要求;(3)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2. 语文学习方法指导:(1)阅读方法:精读、略读、速读;(2)写作方法:构思、草稿、修改;(3)口语表达方法:发音、语调、表达技巧。
3. 语文素养培养:(1)古诗文阅读与欣赏;(2)现代文阅读与理解;(3)作文创作与修改;(4)语文实践活动。
三、教学过程1. 课程导入:教师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或实例,引导学生认识语文的重要性,激发学习兴趣。
2. 语文学习方法指导:教师分别对阅读、写作、口语表达进行详细讲解,并结合实例进行分析,让学生掌握基本方法和技巧。
3. 语文素养培养:(1)古诗文阅读与欣赏:教师选取经典古诗文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感受古诗文的韵律美、意境美;(2)现代文阅读与理解:教师选取具有教育意义的文章,指导学生进行阅读分析,提高阅读理解能力;(3)作文创作与修改:教师布置相关作文题目,指导学生进行创作,并对作文进行修改、评价;(4)语文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各类语文竞赛、讲座等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教学评价1. 过程性评价: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2. 终结性评价:学期末进行语文综合素质测试,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3. 自我评价: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
五、教学建议1. 注重课堂互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2.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3. 加强课后辅导,提高学生语文素养;4. 定期组织语文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放声朗读、勤于背诵的习惯。
选入语文书的文章,一般都是立意深刻、语言优美、 富有哲理、结构精巧的作品。对于课文,一定要认真 朗读。大声朗读的作用有二,一是能随时发现读不准 的字音、不理解的词语,以便我们及时查字典纠正; 二是可以自觉不自觉地模仿那些精彩的句子或语段, 把它们编入自己的“词汇库”,固化在自己的语言中, 慢慢地让自己的表达变得丰富而漂亮。
才能提高听课效率,才能学得主动。
(三)记笔记的习惯。
首先做好课堂笔记,老师讲的要点,以及 一时还弄不懂的问题答案都要先记下,这将 有助于自己课后复习理解和总结积累。
其次做好读书的笔记,可以是抄录的词语 运用或美言警句,也可以是自己的赏析点评。 俗话说得好“好头脑子,不如懒笔头子”, 有时听过、看过,却不如“记过”。笔记可 以长自己的记性。
一年春节前夕,清代书画家、文学家郑板桥去郊外办事, 路过一家门前,看见门上贴着一副对联:
上联是:二三四五 下联是:六七八九 郑板桥读后,掉头就往自己家里跑。不一会儿,他扛来一 袋粮食,还拿着几件衣服和一块肉,急匆匆地走进那户人家。 只见屋里的人缺吃少穿,愁眉苦脸,送来的粮食、衣物正好 救了他们的急,一家老小十分感激郑板桥。 奇怪的是,郑板桥和这家人素不相识,却从门前的对联里 看出了这家人的贫困和急需。聪明的小读者,从这副对联里 你能看出什么?如果说这副对联是一个谜语,打一个成语, 你能猜出这个成语是什么吗?
1、把在团体中起主导的人喻为( 主心骨) 2、把足智多谋的人喻为(智多星 ) 3、把接待宾客的当地主人喻为(东道主 ) 4、把公堂台阶下受审的囚犯喻为(阶下囚 ) 5、把吝啬钱财、一毛不拔的人喻为( 铁公鸡) 6、把混混噩噩、不明事理的人喻为( 糊涂虫)
7、把世故圆滑的人喻为( 老油条) 8、把没有专业知识的外行人喻为(门外汉 ) 9、把技艺不精、勉强凑合的人喻为
缺一(衣)少 十(食)
下列对联各咏的是谁
1、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扬天下。 ( "三苏") 2、豪气压群雄,能使力士脱靴,贵妃捧 砚;仙才媲美,不让参军俊逸,开府清 新。( 李白)
3、玉帐深宵悲骏马,楚歌四面促红妆。 ( 项羽)
4、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 ( 范仲淹)
四、标点的丰富内涵
“比”对“北”说:夫妻一场,何必闹离婚呢!
“尺”对“尽”说:姐姐,结果出来了。你怀的是双 胞胎。
“臣”对“巨”说:和你一样的面积。我却有三室俩 厅。
“兵“”茜对”“对丘“”晒看说”看:说战:争出有太多阳残了酷,,咋两不条戴腿顶都草炸帽飞?了! “日”对“曰”该说减:肥了。 “人”对“从”你说怎:么还没去做分离手术? “土”对“丑”别说以:为披肩发就好看,其实骨子里还是老土。 “寸”对“过”老说爷:子,买躺椅了? “叉”对“又”什说么:时候整的容啊?脸上那颗痣呢?
( 三脚猫)
10、 数字猜成语 12345609( 七零八落) 1256789(丢三落四) 1+2+3( 接二连三) 333 555(三五成群) 3.5(不三不四 ) 5 10(一五一十) 9寸+1寸=1尺( 得寸进尺)
怎样学好语文
一是端正态度
我只强调的是语文学好了对个人人格魅力的提升有不
可比拟的作用。所谓“腹有书香气自华”。就《还珠
国语精华集荟萃, 沛雨春风润英才。 愿君努力多采撷, 三年磨剑展华彩!
朗读与默看比,更容易让人身心俱入,专注集 中,更容易背诵。多读多背才能培养语感,提高悟性。 提倡同学们大量背诵古诗词,背诵名家名篇 ,尤其 是教材没有的,能多背些古典诗词,受用师教新课前,学生一定要先预习,做到: 1、能流畅地读出课文,圈注生字词; 2、围绕课后练习,做出基本思考; 3、找出难懂的地方,准备质疑; 4、可以根据课文查阅有关参考资料。有了预习,
这一改果然奏效。奏章送上去以后,皇帝觉得曾国藩虽然 战败,但忠心可嘉,非但没有拿他问罪,反而赞扬了他。 你知道是怎样改写的吗?
答案:将“屡战屡败”改成“屡败屡战”。 屡战屡败,消极之至,多次打仗,从无胜利。 屡败屡战,积极之至,多次打仗,虽无胜利,继续战斗。 勇气可嘉,惨烈之至,惊天动地。
三、对联之趣
这是要求学生对自己学习的知识,或是课堂笔 记,又或是做错的题进行整理,形成自己的知 识库。比如,整理文言文“为”的读音: 1、wéi①当动词用, ②表被动,③句末语气词; 2、wèi当介词,表示“为了”或“替”讲。经过 总结整理,形成深刻的印象,形成知识和能力 的积累。
(九)总结得失的习惯。
一篇课文教学结束后,一个单元教学 结束后,一个专项训练结束后,一次作文评 讲后,一次考试后,都要总结自己学习过程 中的得失体会,这样可以巩固、强化自己已 经学到的知识和能力,也可以借此来改正自 己的错误,弥补其不足。
一个经常在公众场合说话的人,其口头表达 能力一定优于那些公众场合说话少的人,这也是 “用进废退”的道理。农村中学的学生多不爱讲 话,有的即使说话声音也小,语文课常处于沉闷 状态,这是一定要改变的。
(六)课外阅读的习惯。
要学好语文,仅靠《语文》书远远不够。像中 学《语文教学大纲》就规定了学生的课外阅读量, 比如规定一个高中生三年的阅读总量不少于300万 字,并开列了课外阅读的书目。高中语文教材还配 备了《语文读本》给学生课外阅读。几年下来,我 们发现不少学校、不少同学并未好好利用,基本上 是处于放任式、束之高搁式。可以说,缺少课外阅 读,很难形成语文的悟性。
(鲜)
(鲜)
赵明诚以为 能难倒娇妻,但 李清照很快“以 谜猜谜。”
1 孟姜无子女 2 岗位调整 3夫人已去 4二小二小,头上长草。
言对青山青又青,( ) 二人土上说原因。( ) 三人牵牛缺只角,( ) 草木之中有一人。( )
木目永同心,() 古人作反文,() 人尔总相随,() 凄惨无泪水。()
二、词趣
答案是“东坡吃草。” 这一次东坡未能占到便宜,
羞愧万分。
曾国藩带领他的湘军同太平军打仗,总是打一仗,败一仗, 伤亡很大,特别是鄱阳湖一战,自己的老命也险些送掉。皇帝 知道了,就下了一道斥责他的圣旨,并且要他把历次的战况据 实奏报。曾国藩把历次战役的惨败情况据实写上,并在奏章最 后用“臣屡战屡败,请求处分”这样一句话。奏章写好后,他 请一位幕友看看。那幕友看了奏章后说:“中堂大人,不能这 样写,这样写皇上是要加罪的。”曾国藩就向这位幕友请教该 怎样写。幕友沉吟了一会,提起笔来,把“屡战屡败”这个句 子改了一下。曾国藩一看,不禁暗暗叫绝。
古时候,一个秀才办学招收学生,不收取穷人 家的钱财,却向富人索取很多报酬,一日,他 在学堂前贴了一张告示,上面写道:无米面也 可无鸡鸭也可无鱼肉也可无银钱也可。
富人:无米,面也可;无鸡,鸭也可;无鱼, 肉也可;无银,钱也可。
穷人:无米面也可,无鸡鸭也可,无鱼肉也可, 无银钱也可。
五、惯用语
摘抄原则:分类、记死、写准
三、1本单行本(听写生字词、纠错)
四、工具书:现代汉语词典 古代汉语词典 五、名著及课外杂志:《家》《大卫•科波菲尔》《论语》 《高老头》 《红楼梦》《 巴黎圣母院》《意林》、《读者》 、
《青年文摘》、《小小说》
爱好语文吧!同学们!
他能使你脑满诗书,出口成章; 他能使你洞察历史,志存高远; 他能使你心灵纯洁,感情丰富; 他能使你聪明智慧,善思善辩; 他能使你文思如泉,笔下生彩。
(十)书写规范、清楚的习惯。
凡是写给别人看的东西,都要养成书写规 范、清楚、文面整洁的习惯。让看的人一目 了然,不能让人家难辨认,看得烦躁。中考 阅卷、高考阅卷,书写马虎、文面不清的, 都是吃亏的。
语文学习必须工具和要求
一、1本大作文本,1本小作文本 二、1本读书摘抄本
摘抄(概括、提炼)内容:
易错语音、多音字、易错成语、典故、名人事例、 名言、精彩语句语段……
宋代赵明诚、李清照这一对夫妻,既是才子佳人,
又是才子才女,两人经常赏花猜谜,总是赵不敌李。 一次,两人赏花,赵明诚创作出一则字谜,他说出字 谜,要李清照猜:
(2)
(3)
我有一物生得巧, 我有一物分两旁,
半边鳞甲半边毛。 半边离水难活命,
一旁好吃一旁香。 一旁泰山去吃草, 一旁黄河把身藏。
半边入水命难保。
(四)勤用工具书的习惯。
《现代汉语辞典》、《古汉语常用字字 典》,作为中学生这两本工具书应必备, 条件好的还可以置办一些其他的工具书: 《成语词典》《唐诗鉴赏辞典》《宋词 鉴赏辞典》
(五)思考和说话的习惯。
课堂上,有的同学懒于思考,怕回答问题, 总是等老师最后“真情告白”。有的同学虽然对 答案有所知,却怕当众说话。口语训练本身就是 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现代社会离不开交际, 说话既可以训练自己的表达能力,又可以训练自 己的思维能力。
格格》而言,小燕子表达爱情就是“我好喜欢好喜欢你 哦!”语言是如此的苍白和肉麻,紫薇表达爱情就是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棱,江水为 竭,冬雷阵阵,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于君绝。”多么
有诗情画意啊。这都是学好语文的妙处。
二是了解高中语文与初中语文的区别, 了解高考
中考也好,高考也好,说到底,就是考学生的 记性和悟性。而记性和悟性绝不能在短时间内速 成,需要长时期的积累和良好习惯的养成。
高中语文第一堂课
语文学科的魅力在于语音的抑扬顿挫,文字 的象形意会,词语的丰富多彩,话语的妙趣横 生。
--朱学坤《语文的魅力》
一、字趣
汉字有很多意义联想的组成部分,不仅有趣,也 便于记忆。
安,屋顶之下,一个“女”。表现女性柔弱, 不宜在外,“宜室宜家”,才是安全的。家, 屋顶之下,豕表示猪,代表牲畜,说明农业社 会里一个家庭必须有一定的家畜。愁字表示生 产力低下的社会,秋天里人们为过冬而发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