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_21《古诗两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能借助注释,结合相关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
3、能依据古诗描写的意境,仿写一篇文包诗,能从文章字里行间感受到童年生活的情趣,体会到作者对儿童的赞赏、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
理解古诗意思,想象诗中意境,感受小童形象,体会诗中情感,有感情地诵读。
【教学难点】
能依据古诗描写的意境,在平板上用“讯飞语记”软件,仿写一篇文包诗。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今天王老师给大家带来一篇文章。
二、明确文包诗的特点:
出示《黄鹤楼送别》
1、速读文章,你发现了什么?
文末有一首古诗
这篇文章是根据《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写的。
读了这篇文章不用老师讲也能知道诗的意思。
2、出示问题,自主学习。
(阅读《黄鹤楼送别》思考以下问题:)
A李白和孟浩然什么关系?(兄长老师朋友)相差12岁
(适当的背景)
B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时间地点人物干什么)
(古诗的诗意)
C 从文中哪些词句可以感受到他们此时的心情?用“--”线划出;(用人物的动作体现“依依惜别”用人物的对话体现“依依惜别”用景色的描写体现“依依惜别”)
(古诗的情感)
D文中哪几处场景是古诗中没有写到的?(2 3 自然段)
(合理的想象)
3、回顾小结文包诗的特点:像这样将了解到的作品适当的背景,依据古诗的诗意、古诗的情感,展开合理的想象,文末再加上古诗,整合创作出来的文章,就叫“文包诗”。
4、接下来我们将学习两首古诗,然后我会请同学们将自己最感兴趣的那首古诗模仿《黄鹤楼送别》,写成属于自己的文包诗。
三、学习《牧童》《舟过安仁》
按照“了解作品适当的背景、依据古诗的诗意、古诗的情感、展开合理的想象”这样的步骤学习两首古诗。
1、全班交流,学习《牧童》。
A、适当的背景
吕岩,字洞宾,就是传说中八仙之一,早年中过秀才做过官,晚年隐居山中,人们不知其去向,于是大家都说吕岩得道成仙了。
你说,神仙一般的吕洞宾为什么偏偏为牧童赋诗一首?
B、古诗的诗意:
学生发言,重点指导“铺”“六七里”“弄”“三四声”
师生共同归纳诗意:辽阔的草原像被铺在地上一样,四处都是草地。
晚风中隐约传来牧童断断续续悠扬的笛声。
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晚霞时分。
他连蓑衣都没脱,就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圆月。
C古诗的情感:读了这首诗,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牧童?你能读出诗人什么心情?(舒适自由悠闲无忧无虑自由自在)对,这也正是作者的内心追求。
D合理的想象:抓住“铺”想象画面,品味“弄”感受情趣。
想象“卧月明”,感悟诗中情。
他为什么不脱蓑衣?他躺在一个怎样的地方?怎样躺?把“卧”换成“坐”或者“立”,行吗?
2、小组合作,学习《舟过安仁》
A适当的背景:创作《舟过安仁》的杨万里已是66岁的高龄,此时的他早已厌倦了官场的勾心斗角,面对这天真无邪的孩子,他的心灵怎能不感到宁静与舒畅?写完这首诗没过几个月,他就辞官不做,归隐田园。
B古诗的诗意:一只渔船上,有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竹竿,
停下了船桨,坐在船中。
怪不得没下雨他们就张开了伞,原来他们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
C古诗的情感读了古诗你觉得这是两个怎样的小童?作者看到两小童时什么感受?
D合理的想象:如果你就是杨万里,看到了这一幕,你会怎样想?
四、学生创作文包诗。
1、我们理解了诗的意思,仅仅是知道了字面义,如果我们能将“古诗的诗意、古诗的情感、适当的背景、合理的想象”这些方面合理整合,再写成一篇文章,那就是掌握了古诗的字内义。
2、请同学们开动脑筋,开始创作属于自己的文包诗。
五、全班交流作品:
1、先读自己的作品,然后阐述自己文章最大的特色(哪个地方是展开的想象,哪个地方体现了古诗表达的情感?)
2、其他人评价。
3、教师点评:古诗是文章的提炼和浓缩,文章是古诗的诠释与发展。
改写古诗时一定要注意:
领会诗意,抓住中心。
忠于原诗,扩展诗意。
头尾两全,结构完美。
六、作业:
修改并誊抄自己的作品。
《古诗两首》学情分析
童年在人们的心目中是美好的,孩子们的生活更是丰富多彩,这就有了学习本课的感情基础。
《牧童》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体现古代儿童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
诗中文字浅显易懂,不难理解。
因为学生生活实际与诗中描写的生活画面截然相反,学生阅读面宽,所以要让学生知道这是远离喧闹城市的孩子生活,感受到诗人所向往的宁静生活。
没有困难。
《舟过安仁》这首古诗浅白如话,充满情趣,展示了无忧无虑的两个小渔童的充满童稚的行为和行为中透出的只有孩童才有的奇思
妙想。
1.识字写字方面,四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自主识字的能力,养成了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工整、规范、端正。
2.阅读方面,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
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3.口语表达方面,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讲述故事力求具体生动。
4.习作方面,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像,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
通过学习,对于诗中的重点词,学生能展开想象,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得比较到位。
而且能将两首诗改写成充满诗情画意的小短文,整节课学习氛围浓厚,学习效果很好。
《古诗两首》效果分析
《古诗两首》浅白如话,充满情趣,字里行间充满了童真童趣,是很好的阅读、写作的素材,这是也教学的重点。
在教学后对本课教学效果作如下分析:
一、教学目标达成度
本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体现以下三个理念:
1、试图对“文包诗”这一特殊文体的教法作出大胆尝试。
“文包诗”是苏教版教材特有的文体,对于这一文体的教材该怎么教,曾经引起过争议:有人认为“诗重于文”,有人认为“文重于诗”,也有人认为“诗文并重”。
本课教学避开如天平秤一般精确称量诗文孰重孰轻的问题,而是力求做到“诗文交融”,即通过对文的感悟,达到对诗的理解水到渠成的境界。
2、试图体现“简简单单教语文”的“简约语文”教学理念。
主要追求3点:目标简明,过程简洁,方法简便。
(1)目标简明
本课教学目标简明,体现了教学目标和教学设计的整体性。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能借助注释,结合相关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
3、能依据古诗描写的意境,仿写一篇文包诗,能从文章字里行间感受到童年生活的情趣,体会到作者对儿童的赞赏、喜爱之情。
(2)过程简洁
本课教学力争内容集中、精要,依据教学目标作大胆取舍,做到“过程简洁”。
和学生一起学《黄鹤楼送别》,归纳文包诗特点,为下文写作奠定基础。
“扶放结合”和学生学习《古诗两首》,为下文写作扫清障碍。
在平板上用“讯飞语记”软件口述作文,提高效率。
(3)方法简便
本课教学使用的大多是家常传统手段,一些媒体的使用主要用于突破教学重点、难点处以及拓展延伸处,方法简单,但追求高效。
3、试图体现“使语文教学以‘语文’的方式走在‘语文’的路上”这一理念。
(1)首先,注重关键词语的解读
如巧妙引导学生咀嚼、玩味“铺、弄、卧”等词语,赋予这些词语以具体、丰富的内涵,使这些词语不再静止地“躺”在书上,而是“立”了起来;甚至,立起来的不仅仅是文字,更有鲜活的人物和真挚的情感,正所谓“字立而情立”。
(2)其次,渗透表达方法的指导
本课教学不仅引导学生探究写了什么,还注重引导学生领悟是怎么写的,即进行了对话描写和借景抒情写法的渗透,引导学生学写文包诗,进行读写迁移的语文实践活动。
这样一种语言表达方式的习得,是真正促进语文能力成长的根系,也是把语文的工具性落实到位的纽带与桥梁,使语文教学以“语文”的方式走在“语文”的路上。
综观整堂课的教学,做到了教学设计的“简约而不简单”;教学过程的“字立而情立”;教学方法的灵活而细腻。
二、课堂表现活跃度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的主体意识被唤醒,学习热情高涨,学习兴趣浓厚。
整节课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课堂互动,并大胆的展示自我,敢于思考和发现,90%以上的学生掌握了有效的学习方法,获得了知识,发展了能力,有积极的情感体验。
三、测评练习满意度
通过测评练习检测,大部分孩子学习效果较好,取得成绩优异,完满完成了学习任务。
课堂教学,本身是缺憾的艺术,本节课教学效果与自己设想的效果还是有一定的差距,还应进一步加强课后反思。
《古诗两首》教材分析
《古诗两首》是四年级下册山东教育出版社第七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本单元围绕“永远的童年”这个主题编排了《古诗两首》《冬阳童年骆驼队》《童年的发现》和《儿童诗两首》四篇课文。
不仅篇目最多,而且体裁多样,有古诗,有现代诗,还有散文。
本组课文真实地再现了多彩的童年生活,讲的是别人的故事,却又好像发生在我们自己身上。
透过这一篇篇风格各异的课文,使我们看到了童年生活的多姿与精彩,令人留恋和难以忘怀。
整组教材无论是导语、课文,还是语文园地中的口语交际、习作、日积月累,都是紧紧围绕童年这个专题设计的,因此,教学中要使各部分的教学相互关联,紧密配合,使本组教学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透过课文,我们看到了童年生活的多姿多彩,一种难言的亲切感和温馨会久久的萦绕在我们心头。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要一边读,一边浮现画;要抓住重点句、段,读出作者当时的感受;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唤起相似的情感。
把理解内容和体会感情有机结合起来,以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上课伊始,我和孩子们一起学习《黄鹤楼送别》一文。
我让学生读文章思考四个问题:
A李白和孟浩然什么关系?(兄长老师朋友)相差12岁
(适当的背景)
B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时间地点人物干什么)
(古诗的诗意)
C 从文中哪些词句可以感受到他们此时的心情?用“--”线划出;(用人物的动作体现“依依惜别”用人物的对话体现“依依惜别”用景色的描写体现“依依惜别”)
(古诗的情感)
D文中哪几处场景是古诗中没有写到的?( 2 3 自然段)
(合理的想象)
这样,从而顺理成章归纳出文包诗里包含的方方面面:适当的背景、古诗的诗意、古诗的情感、合理的想象。
这两首古诗通俗易懂,充满情趣。
通过学习,对于诗中的重点词,学生能展开想象,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得比较到位。
很适合改写成“文包诗”:就是把一首古诗巧妙地包含在一个饶有趣味的小故事中,根
据古诗的内容,生动地介绍与这首古诗紧密相关的适当的背景、古诗的诗意、古诗的情感、合理的想象。
对古诗的重点内容、深远意境进行形象的再现,对古诗中个别比较生僻的词语和费解的诗句,也相机作出贴切自然的通俗解说。
它的核心应该是诗,由诗入文,最后还要回到诗。
1、了解适当的写作背景,理解诗意:“诗”是“文”的故事中心和思想升华,“文”是“诗”的背景材料和形象说明。
领悟诗的丰富内涵,“诗”“文”互照,寻找诗与文的内在联系,了解古诗的来龙去脉,感悟古诗的丰富内涵。
2、体会诗人的情感,边读边展开合理想象。
3、回到古诗,读出感情,体会意境。
4、动笔写作。
想像是理解诗意的翅膀,通过再现诗歌画面,有助于学生对诗歌意思的理解,充实诗歌的内涵。
《古诗两首》评测练习
一、读拼音,写词语。
suōyīzhú gāo pū kāi diàn pù
zhē yǔdòu nòn g wò dǎo piān zh ō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