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土地利用的新建道路交通需求预测研究

基于土地利用的新建道路交通需求预测研究
基于土地利用的新建道路交通需求预测研究

土地利用规划-耕地需求量预测 实验报告

贵州大学实验报告 实验 4 :耕地需求量预测 学院:农学院 专业:农业资源与环境 班级: 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周焱 时间: 2014 年 06 月 11 日

第一部分实验目的 通过本实验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耕地需求量预测的具体过程。 第二部分实验原理 本实验以兴义市,根据兴义市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和发展趋势,预测2010年和2020年兴义市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 第三部分实验步骤 1、搜集兴义市自然经济条件等相关资料; 2、根据人口历史资料和兴义市相关发展规划,对2010年和2020年人口规模进行预测; 3、根据人口预测和相关粮食标准对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进行预测; 第四部分报告正文 根据表1中1997年——2005年年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得出年平均人口增长率为0.82%,年平均人口机械增长率为0.38%,以2004年作为参考依据,预测出2010年与2020年的人口规模: P t = P o ×(1+K+P)(t-to)+(c-d) 式中:P t ——规划年人口数 P t0 ——基期年人口数 t-t ——预测年期 K——人口自然增长率 c——规划期内迁入人数 d——规划期内迁出人数 P t2010 = P t2004 ×(1+K+P)(t-to)+(c-d) =73.42×(1+0.82%+0.38%) 6+4.3 =83.17 (万人) P t2020 = P t2004 ×(1+K+P)(t-to) =73.42×(1+0.82%+0.38%) 16+4.3 = 93.16(万人) 根据年平均增长率法计算出年均粮食单产,其中r为2000年——2005年的年平均增长率的平均值1.03%: a n = a o ×(1+r)n

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关系

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关系

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关系: 相同之处:1、都有相关的法律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依据的是《土地管理法》城市规划依据的是《城乡规划法》 2、组织领导,都由各级人民政府负责组织 3、规划审批,都是分级审批 4、两规关系的法律规定,两规法律均规定 规划的不同之处: 1、规划的范围不同《土地管理法》第四条规定,国家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定土地用途,将土地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说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范围是相应行政级别辖区内全部土地资源,是从整体上把握区域内全部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开发和整治。《城乡规划法》第三条规定,城市规划区是指城市市区、近郊区以及城市行政区域内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城市规划区的具体范围,由城市人民政府在编制的城市 总体规划中划定。 2、关于规划思路。两规的规划思路是不同的,这两规之间重要的相异之处。《土地管理法》第十八条明确规定,下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当依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总体规划(以下简称“两规”)同为指导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空间性规划,两规的充分衔接对城乡建设顺利进行和可持续发展都有巨大的促进作用。然而在两规的编制过程中,由于出发点、规划对象、范围等方面存在不同,导致两规无法充分衔接,如城镇用地规模和布局难以协调一致、城镇形态难以保持一致及基础设施规划布局不同等。两规内容的不一致使部分建设项目无法同时符合两个规划,从而不能实现用地。这样不仅降低了土地利用效率、浪费了两规的建设用地指标,而且让土地使用者无所适从,损害了政府职能部门的公信力。两规不能充分衔接与目前规划编制实施的制度方法有很大关系,系统地分析两规编制中存在的问题,并从制度的角度研究解决方案,是促使两规协调的关键。 一、两规协调的基础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总体规划都是地方政

土地利用教案

第三章交通与土地利用 交通与土地利用互为因果关系,交通设施的建设拉动沿线的土地利用,相反土地利用变化带来人们出行活动的变化,从而诱发交通的生成,促进交通设施的建设。本章作为交通规划的基础,主要讲述交通与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土地的用途决定分析、预测交通小区住宅开发户数的汉森模型、预测交通小区土地利用模式所需的住户及就业者的分布模型—劳瑞模型以及最优化城市开发模型等。 此部分包含以下各节: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城市土地利用的分类 ?第三节土地利用模型 ?复习思考题 第一节概述 交通设施与土地利用(Land Uses) 之间的关系可以用系统中的不同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来描述。Peter Hall 与Fagen(1956) 将系统定义为“相互之间存在关联的一系列组成部分的集合”。因此,土地利用( 批发市场、工业、商业、住宅、娱乐设施等) 与交通设施( 交通网络、枢纽、港口、站场等) 都是我们所研究的该特定系统的组成部分,而连接它们的媒体就是交通。 城市土地利用的研究始于20 世纪30 年代。1930 年,瑞利(Reilly) 通过对来自于城市周边地区的小商品流通调查,进行了若干重要研究。Christaller 和L?sch 等于20 世纪30 ~40 年代,进行了理论研究。推动空间影响力模型在城市规划研究中的应用并取得重要进展的是最大熵(Wilson, 1967, 1970) 理论与效用最大化理论(Neidercorn and Bechdolt, 1969) 。它们为空间影响力模型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70 与80 年代的理论研究将这两种方法联系起来,进一步提出了Logit 形式的影响力模型(Anas,1983) 。目前大多数应用中的交通与土地利用模型是20 世纪60 与70 年代各种文献中提出的思想和模型。 20 世纪60 年代以来,对土地利用与交通的理论研究以美国为中心展开。由于道路交通量的持续增长产生了大量不必要的交通拥挤和严重的空气污染问题。交通污染增长的明显结果是城市污染,仅来自公路汽车运输的排放一项即占碳氧化物总量的70% ,占氮氧化物的39% ,VOCs 的30% ,PM-10 的28%(Curran 等, 1992) 。1970 ~1990 年间,道路车公里数年增长率为 3.2% ,美国道路运输能耗在全部能耗中达22% ,其中94% 为石油。它直接导致了1990 年净化空气修正法案(CAAA) 和地面联运效率法案(ISTEA) 的出台。城市机动交通出行量增长的直接效果是石油进口的增加,因此,在城市交通规划中促进出行数量的减少已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人们讨论最多的政策措施包括鼓励减少出行,缩短出行距离,使出行向利用率高的车辆或非机动出行方面转移,将出行安排在非拥挤时段等。 英国最早对交通与土地利用模型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进行探讨的是利兹大学的Wilson 和他的同事(Wilson and et al ,1977) 以及后来伦敦大学的Mackett 。Mackett 在构造及标定利兹

土地耕地需求量预测

《土地利用规划学》 耕地需求量预测 -----------基于回归分析法 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 班级:2013009 姓名:x 学号:201300926 指导老师:x

目录 一、趋势外推预测法: (2) 1. 绘制时间序列散点图: (2) 2. 由最小二乘法求参数: (3) 3.进行耕地预测: (5) 二、回归预测法: (5) (一)回归分析概述: (5) (二)一元线性回归: (5) 1.绘制散点图: (5) 2.最小二乘法估计参数: (6) 3.回归方程及回归系数的检验: (8) 1)拟合优度检验(R2) (8) 2)相关系数显著性检验: (9) 3)回归方程的显著性检验(F 检验) (10) 4. 利用回归模型进行预测: (11) (三)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12) 1.建立回归模型: (12) 2.最小二乘法估计参数: (13) 3.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统计检验 (16) (1)拟合优度检验(可决系数与调整的可决系数) (16) (2) 方程的显著性检验(F检验) (17)

(3) 变量的显著性检验(t检验) (18) 三、总结: (20)

耕地需求量预测 根据下表进行该地2016年耕地需求量预测 方法一:仅根据耕地面积变化趋势进行分析 方法二:对耕地面积和人口做回归分析 方法三:将耕地面积与人口、粮食产量及化肥施用量做回归分析(本方法不用计算耕地需求量,只列出方程并检验即可) 以上三种方法在EXCEL或MATLAB软件中完成,要求步骤完整,排版清晰。 表1:基本资料

一、趋势外推预测法: 概念:规划区域或单位的耕地面积或建设用地面积的变化是在时间序列上展开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可以得到一系列依赖于时间的数据Y t=f(t)。已时间为参数的数列称之为时间序列。若假定变量的过去变动趋势外延到未来,从而得到预测值期的变量数值,这就是趋势预测法。 1.绘制时间序列散点图:

3土地利用与交通模型

第三节 土地利用与交通模型 土地利用模型是描述地区内部经济活动的选址行为及其作用结果的土地利用空间分布的数学模型。分预测模型和优化模型。其中,预测模型是指在一定的制约条件下,对各种经济主体的选址行动结果的土地利用形态的跟踪模型;优化模型是指在一定的制约条件下,社会效益目标最大化所对应的土地利用情况。 一、汉森模型 此模型的日的是预测城市地域内各交通小区的住宅选址户数。即此模型是用该分区至其它分区城市设施的可达性和该分区所具有的能够作为住宅用地进行开发的土地面积作为自变量,将城市地域内由新增人口产生的新需住宅向该地域的各交通小区分配的模型。 “可达性”定义为某交通小区所具有的与其它交通小区发生某种联系的可 能性的大小。即/A S T i j j ij γ= 式中: j i A 为分区i 对于位于分区j 中某一类活动主体的相对可达性值;S j 为分区j 中活动主体的规模,如职工人数等;T ij 为分区i 、j 间的时间距离;γ为参数。分区i 的总可达性值为/,,A A S T i i j j ij j j i j j i γ ==∑∑≠≠ 城市地域内某个小区作为住宅地进行开发时,其可达性对将要进行住宅选址的户数有何影响?首先我们定义任意时点小区间住宅开发可能比为各小区所具有的可作为住宅地开发利用的土地面积之比。此外,从这一时刻经过一定时间至下一时刻的时间段内,城市地域全体中由于人口增加产生的新需住宅户数按这一比例分配各小区。而实际各小区间的住宅开发现状值的比与这一比值的差值,反映了各小区可达性的差别。 例如关于雇用的可达性与 2.7D KA i i = 式中,D i 为住宅开发率,且D i =住宅开发现状比/住宅开发可能比 这种情况下,若将每户居住面积设为定值,则可通过下式预测出住宅开发现状比。即: 2.72.7P D O A O i i i i i P D O A O t j j j j j j ==∑∑ 式中,P i 为小区i 新增户数;P t 为城市地域全体在时间段t 过程中由于人口 增加而产生的新增户数;O i 为小区的住宅开发可能比。 此模型的持征如下: ①小区的可达性不考虑该区自身; ②时间距离不明确; ②适用于短期预测。 二、劳瑞模型 该模型是在假定研究对象地域为与外界不存在人员流动的封闭的城市地域

城市土地利用与交通规划

城市土地利用与交通规划 【摘要】研究交通与土地利用的关系是交通规划的重要一环,解决城市交通最上层面的对策是调整城市结构和土地利用的形态。(1)城市土地利用对未来交通状况起导向作用,一旦土地利用形态确定了,交通需求的总量、时间空间分布特性、强度特性就基本确定了。(2)交通量的大小也会给未来土地分配一定反馈。交通与土地利用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协调交通与土地利用的关系,注重土地利用规划和交通规划的综合化对城市城市发展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土地利用交通规划反馈相互作用城市发展在城市规划建设中,最好的选择是较小的资源投入,较小的环境代价,最大程度的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所产生的交通需求,这就是要求我们向着可持续交通系统的方向研究探讨。研究交通规划涉及到很多方面的内容,比如交通的产生与吸引,交通分配,交通方式的划分,是一项综合内容的系统性工程。而在这项工程的最开始也是最重要的是交通的产生与吸引。影响交通产生与吸引的因素有很多,土地利用则是最主要的因素,本文通过对城市土地与交通需求特性和交通供求关系的分析,提出了土地利用和交通一体化的方法与思路。一、交通与土地利用的关系 关于土地利用与交通规划的关系,土地利用会引导交通分布,交通状况又会反作用于土地利用,这就好比是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问题。 从土地利用的角度来说,发达到交通改变了城市的结构和利用形态,使城市中心过密人口向周围疏散,是土地功能划分的更为明显,同事交通的规划和建设对土地利用城市发展具有导向作用,交通设施沿线的土地开发利用异常活跃,各种社会基础设施都会集中在地铁和干道周围。

改变后的土地利用增加出行产生较大的交通需求 增加了土地利用价值增加可达性改善交通需求 在这个环型关系中,任何一个环节的改变都将给其它环节带来影响。在一个城市中,从土地开发利用出发,总是希望土地利用效率越高越好,尤其是黄金地带,更是投资者们的众矢之的。这样的开发,必然导致出行生成的增加,从而提出对交通设施的更高要求,使交通设施得以改善,然而,随着可达性的增加,又会吸引人们对该地区在人力和物力方面继续投入。于是就形成一个正反馈过程,但是这个正反馈过程不可能无限进行下去,因为城市的某些交通设施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是难以改建以增加其通行能力的,从而当土地的开发超过一定强度后,其所吸引的大量交通量将导致某些路段出现拥挤现象,导致已开发区域由于其可达性下降,随之土地使用的边际效益也下降以致于整个城市运转效率的下降。因而二者之间应是相互协调的关系。在城市交通规划与城市土地利用规划乃至更有指导建设意义的详细规划中都应该遵循这一原则,它是控制城市用地与城市交通容量、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的根本原则。 二、交通和区位理论 区位理论产生于19世纪20-30年代,其标志是1826年德国经济学家屠能发表的《孤立国同农业和农民经济的关系》。区位理论是关于人类经济活动空间组织优化的理论,它是从空间和地域方面定量的研究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尤其是社会向现象中的经济现象理论。 1、交通与商业区位理论 商业区位的主要特征是通达性高,保证购物者能顺利的到达商业区。在不同的商业区,交通条件越好,则其服务对象在数量上越高。在一定的交通条件下,商业区的发展规模是有上限的,存在均衡的商业规模。随着商业区的功能的加强,吸引的人流规模不断增加,人流对交通

城市轨道交通对土地利用的影响分析

城市轨道交通对土地利用的影响分析 摘要结合国内外有关案例,从城市土地的利用强度、利用类型以及沿线地区活力等三个角度,重点剖析了城市轨道交通对土地利用的影响,以探索城市轨道交通对沿线土地利用的 影响规律。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城市用地,城市规划 城市土地利用与城市交通运输是形成城市空间结构的两种基本活动,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动。城市土地利用活动刺激了人和货物交通需求的产生,并不断增加交通系统的负荷,从而导致城市交通功能和效率的下降。而城市交通系统不仅用以实现人和物的流动,同时会影响用地的可达性,从而改变和调整城市空间布局结构。因此,在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开发中,不可能单纯以土地利用或交通系统为本位主义,而需要注重二者的互动关系和整合 效应,协调其间的空间和时序关系,以促进良性循环的实现。 1 城轨交通对城市土地利用强度的影响 城市中的交通形式同土地开发模式紧密相联。密集的城市结构促使公共交通的发展,而分散的住宅布局促使小汽车的普及,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线路的逐渐增多以及城市地 下空间的形成和完善,城市轨道交通将成为城市土地开发和旧城改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如法国里昂市政府规划部门曾在旧城东侧开辟了一个新区,由于第一条地铁只通过新区,于是出现了新区健康发展、旧城日渐萧条的局面;而当经过旧城的第二条地铁建成后,旧城又焕发了生机,恢复了往日的繁荣。 城市交通设施与城市土地利用形态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城市主要交通方式的 运量越大,所形成的城市内聚力就越强,城市常常呈紧凑的形态。城市轨道交通可以促进沿线土地的高密度开发。 2 城轨交通对城市土地利用类型的影响 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将为人们提供快速出入市中心的交通手段,从而能使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在地域上分开,使居住地疏散出市中心。这样,住宅和商业等设施更容易向轨道交通沿线影响区域范围内高度集聚,从而导致城市轨道交通沿线住宅和商业等设 施的用地需求量增加。因此,城市轨道交通沿线区域土地的使用类型,也将按照市场规律发生改变,不仅可以强化市中心的金融、贸易、服务业等功能,而且也将为城市新城的形成提供强 有力的交通支持。 以东京武藏野线新浦安站对周边地区土地利用的影响为案例进行分析:图1?3分别列出了新浦安站周边(0. 5 km 圈、1 km圈、2 km圈)范围内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情况[3 ]。从图1可以看出,在新浦安站周边0. 5 km 圈范围内,1974年仅仅完成土地平整性质的用地(相当于熟地)占了总用地的80 %以上,随后这些用地渐渐被开发成住宅用地和道路等公共设

如何认识城市土地利用与城市交通的相互关系

如何认识城市土地利用与城市交通的相互关系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城市交通也得到了迅速发展,而城市土地利用与城市交通规划的相互影响关系是发展好城市交通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通过对当前我国城市土地利用与城市交通规划现状的分析,进而对城市土地利用与城市交通之间的相互关系作进一步阐述。笔者也希望通过分析阐述为城市土地利用以及城市交通规划过程中提供相关资料。 关键词:城市土地;城市交通;现状;关系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our country city traffic also have developed rapidly, and urban land use and urban traffic planning interrelation of urban transportation development is an important content. This article through to the current urban land use and the urban traffic planning the analysis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urban land use and urban traffic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is further. The author also hope that through the analysis for the urban land use and this urban traffic planning process provide related information. Keywords: urban land; The urban traffic; The present situation; relationship 一、城市土地利用与城市交通规划现状 对于城市土地按照其功能可以分为商业用地、工业用地以及居住用地等。而对于大多数城市来说,也对以上三种用地进行了详细的划分,像对于商业用地,其根据所在城市的地理位置分为中心商业区,城郊商业区以及小区商业区等;像居民用地根据城市的收入分为高收入、中收入以及低收入居民用地。 在我国大多数城市中都是结构单一的中心结构模式,即就是只有一个城市中心,且一般都位于城市的中心地带。由此就造成了城市土地的不合理利用,以及交通压力大和环境压力大的现象。对于这种问题则对整个城市进行多中心布局即可,将城市中心均匀分布在城市的各个位置,从而避免过于集中。在当前中国城市土地利用中还存在城市土地利用不合理,城市规模过大以及基础设施发展滞后于城市规模,城市土地利用的强度不合理等问题。如今,各大城市都开始在郊区建立新型工业园以及居住用地。同时,在当前城市发展以及城市中心土地价格急速上涨的情况下,城市中心的居住用地会越来越少,而城市中心的居民以及消费者等也呈上升趋势,则城市交通规划以城市中心为重点成为必要。 二、城市土地利用与城市交通的相互关系 城市土地利用与城市交通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一种循环的作用与反馈的关系。

城市交通需求分析的基本框架

城市交通需求分析的基本框架 — 以《天津市中心城区综合交通规划》为例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全波杨忠华 北京工业大学毛海虓 【摘要】本文结合《天津市中心城区综合交通规划》编制实践,从城市土地利用、交通需求总量及分布、道路交通系统分析与评价、停车等方面系统总结城市交通需求分析的基本框架,简要概述各部分基本内容及分析要点。 【关键词】交通需求分析 一. 概述 图1:城市交通需求分析在城市综合交通规划中的地位城市交通需求分析是城市综合交通规划中的重要工作内容,它以相关交通调查和交通模型构建为基础,贯穿城市交通发展战略制定、城市交通综合网络规划、近期交通改善等规划全过程,在如下方面发挥有效作用:①系统分析土地利用与交通的内在关系,剖析城市交通出行特性;②深入分析城市交通发展趋势,预估可能出现的交通问题,有效支撑交通规划方案的构建;

③分析、论证、评价城市交通规划方案,指导方案的优化和完善,保障交通规划编制成果的合理性。 城市交通需求分析贯彻系统分析与典型分析相结合,以城市交通特性和供需问题解决为导向的分析方法,包括城市土地利用分析、交通需求总量及分布分析、道路交通系统分析与评价、停车分析等四部分内容,并通过“源与流”、“供与需”、“行与停”等辩证关系的统一,将几部分内容融为一体。其中以道路交通系统分析与评价为重点,突出城市交通出行特性与交通系统方案(“供与需”)的协调,涵盖了对机动车、公交(含常规公交、轨道)、自行车等交通子系统的诠释。 城市交通需求分析是城市综合交通规划工作中的难点,目前存在的问题是:⑴城市布局特性、交通出行特性、交通网络特性及相互间的内在关系分析不够,由此交通症结的把握不准,规划方案的制定缺乏有的放矢;⑵交通分析的系统性不足,很多规划只关注交通系统的论证,忽视交通“源与流”的辨证诠释;或只关注道路系统的评价,而缺乏对公交、停车、交通服务水平、交通发展战略及策略的系统分析。上述缺陷均直接影响并限制了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的实用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为有效发挥城市交通需求分析在城市综合交通规划中的解释、说明、论证、指导作用,本文结合《天津市中心城区综合交通规划》的编制,系统总结城市交通需求分析的基本框架,概要说明主要分析内容和分析要点,以期为相关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编制工作提供借鉴作用。 二. 城市土地利用分析的基本框架 图2:城市交通需求分析中土地利用分析的基本框架

浅谈城市交通规划与土地利用

浅谈城市交通规划与土地利用 摘要:城市交通与土地使用的关系一直是城市规划研究的热点之一。城市土地利用和交通规划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循环与反馈关系。因此,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同时进行,互为反馈,才能做到彼此协调,有利于解决城市交通问题。 关键词:交通规划;土地利用;路网结构;纠错能力 0引言 传统城市规划是以土地使用规划为核心, 城市交通规划和道路系统规划往往作为一种配套性的规划依附与土地使用规划。单纯的土地使用规划难以保证交通的合理性, 而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又难以理解规划布局的意图, 致使土地使用与交通组织和道路系统脱节,现在城市中许多交通困境正是因此而产生的。 1交通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的关系与现状 城市是什么?从形态上讲,是道路与房屋的某种组合。城市交通形态的形成是社会经济活动系统产生的交通需求与城市交通系统产生的交通供给共同作用的产物,而土地利用是社会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表现。许多年来,我国的各大城市路没少修,钱没少投,车子普遍率并不高,到处都是交通拥堵,频发交通瘫痪,一个极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建的路的结构不合理,导致交通运行效率低下。城市土地利用形态与交通系统的协调,是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特别是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关键。城市土地利用和交通运输系统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循环与反馈关系。将两者结合起来,同时进行,互为反馈,才能做到彼此协调,有利于解决城市交通问题。 传统交通规划的指导思想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应该满足日益增长的交通需求。但是,传统交通规划理论体系没有建立从供求两个方面解决交通问题的交通需求管理理念; 未考虑环境、能源和满足交通需求之间的协调关系;也无法捕捉交通基础设施改善之后引起的交通需求的全面变化。一般来说,城市道路系统是交通规划的核心内容,而在规划过程中对资源—环境—交通需求之间的关系研究相对落后。目前,我国城市总体规划中的交通系统规划多局限于道路网络规划和交通设施的用地规划,不是全面系统的交通运输规划,通常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很少考虑交通规划。 2城市交通规划与土地利用问题日益严重原因分析 2.1土地利用规划与交通规划分离 从交通规划的角度来说,不同的土地利用形态决定了不同的交通发生量、交通吸引量和交通分布形态。土地利用形态的不合理或者土地开发强度过高,将会导致交通容量无法满足的交通需求。由于历史原因,我国一些城市在城市规划建设中缺乏交通意识,使得土地利用规划与交通规划持续分离,加之未能深刻认识

土地利用规划中耕地需求量预测方法探讨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第8卷第2期朱小利等:土地利用规划中耕地需求量预测方法探讨9-I——l…IIII——I_●lIl●___如上所述,则有 (1)白化方程譬+酊㈣-----'b(1)的解或称时 间响应函数为: 主㈣(f):(z㈨(o)~鱼)∥+鱼(2) (2)GM(1.1)灰微分方程z∞’(志)+azn’(志)= b的时间响应序列为: 主(1’(忌+1):(∥1’(o)一鱼)一+鱼,k一1,2’...,咒 (3)取z“’(0)=z∞’(1),则 奎m强+1)一(z(。’(1)一鱼)∥+鱼,k:1,2’...,行 4.还原值 ;‘o’(忌+1)=三‘1’(五+1)一主‘1’(是),k=1,2,…,行 (3) 对于上述预测模型是否达到精度要求,还须进 行精度检验。 2.实例分析一河北省景县耕地面积预测GM (1.1)模型的建立 (1)建模基础数据及数据的一次累加处理 建模原始数据见表1,对原始数据作一次累加 处理,处理结果见表3。 表3原始数据一次累加结果 序号一次累加数据序号一次累加数据 z(1’(1)5.893z(I’(6)34.047 z‘l’(2)11.579z(1’(7)39.585 z(1’(3)17.219X(D(8)45.118 o(1’(4)22.891z(1’(9)50.627 z(1’(5)28.490z(1’(10)56.134 (2)建立耕地面积预测GM(1.1)模型 公式(1)为GM(1.1)模型的一阶微分形式,a 和U可通过最小二乘法拟合得到。 [三]2c酽盯协tYM㈤ 公式(4)中B=二知∥)(1)+∥(2)]1 一虿1[一17(2)+z㈣(3)]1 一号[∥1’(M—1)+≯1’(加]1 yM=[z(o’(1),z‘o’(2),…Ⅵ‘0)(AID]丁=E5.686,5.640,5.672,5.599,5.557,5.538,5.533,5.509,5.507]T 挣B,‰代人公式(4)中可得{三冀搿 将口,“值代人公式(2)中可得: x(t+1)=一1323.7矿o?0043‘+1329.6(5) 对x(t+1)进行还原可得: 主(f)=5.73e-o?oo恤(6)式中(6)即为景县耕地面积预测的数学模型。 (3)预测模型的精度检验 1)上式计算完之后进行误差检验,检测公式: 计算如下参数: ≯0’2击蚤∥∞o) st2_击善P∽一;∞’]2 ∥2万1、Z。:e(o’(£)式中e㈤(£)2z㈨(£)一主‘o’(£) szk击暑[£(o)0∞-12 计算方差比f=争及小误差概率Pfe‘o’(t)一p(f)<0.6745s1} 模型的后验差检验结果如表4。 表4灰色模型的后验差检验结果 2)对还原模型的检验 笔者根据验差公式计算了原始数据的还原值与其实际值之间的残差值£‘0’(f)和相对误差值q(£),模型的最大相对误差值没有超过1%,也说明这个数列模型具有很高的准确度。 三、耕地需求量的确定 (一)回归预测法与灰色模型法的比较 通过以上对回归分析法和灰色模型法理论的阐述以及建模分析,现将两者的预测结果加以比较,如表5: I二)比较分析结论 由以上的计算得知,两种预测方法既有其合理性又有其缺陷性,像基础数据选择的不一样性、预测结果的时间性等等,主要形式如下: (1)从适用范围来看,回归分析要求大样本、样本有较大的分布规律,计算工作量大,可能出现量化的结果与定性分析的结果不符。灰色模型法是通过 万方数据

交通规划课程设计21424

一、实验目的及要求 (1)掌握交通规划四阶段交通需求预测的原理方法。 包括出行生成、出行分布、方式划分和出行分配的基本原理方法。(2)学习交通规划软件TransCAD的操作方法 了解交通规划软件的作用;了解TransCAD的软件结果与主要功能;熟悉TransCAD的工作模式。 学习使用TransCAD进行交通网络编辑的基本方法,主要包括节点、路段和小区等的处理方法、属性数据描述等。 掌握使用TransCAD进行交通生成、交通分布预测和交通流分配的方法,了解使用TransCAD进行交通方式划分预测的方法。 掌握对交通需求结果进行分析的基本方法,以及TransCAD数据保存与转换方法等。 (3)对研究区域提出交通改善策略 从道路网、交通设施、交通管理、静态交通、公共交通、慢行交通等方面进行调查,初步提出交通规划改善方案策略。 二、交通规划原理 交通规划的四阶段:交通发生与吸引、交通分布、交通方式划分和交通分配。 交通生成预测的目的主要是:未来年各小区的发生和吸引交通量,需要的基础数据有:现状的各小区的发生于吸引交通量,社会经济与土地利用基础资料,常用的方法有:原单位法,交叉分类法,回

归分析法。 交通分布预测主要是为了预测未来年各小区之间的出行分布量,需要准备的基础数据:现状年各小区之间的出行分布量,小区间的费用矩阵,常用的方法:增长系数法和重力模型。 交通方式划分主要运用概率模型与将各小区间的全方式的分布量划分为方式的分布量。需要准备的基础数据:未来年各小区的全方式交通分布量,小区各种交通方式的距离,方式选择的样本数据。 交通分配,将各种方式的分布量分配到交通网络上,求出个路段上的交通流量,使用用户平衡模型。 三、实验主要内容 3.1基础资料

土地利用需求预测

1、已知庞村2014年人口数为15843,人口自然增长率为7‰,假设城镇化率为50%,则 Pt(规划年人口数)=p t0(1+K)(t-t0)=15843*(1+7‰)(2020-2004)≈17714人所以,规划期城镇人口=规划年人口数*城镇化率=17714人*50%=8857人 规划期农村人口=规划年人口数*(1-城镇化率)=17714人*(1-50%)=8857人 2、居民点用地需求量预测 (1).城镇用地需求量预测 U=P*A/10000 U规划期城镇建设用地面积(公顷) P规划期城镇人口 A规划期人均建设用地指标. 根据《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现有城市和县城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应符合表1的规定。

说明: ①现有城市和县城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应同时符合表1中指标级别和允许调整幅度双因子的限制要求.调整幅度是指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比现状人均建设用地增加或减少的幅度. ②人均耕地面积小于1亩的地区,在现状人均建设用地水平允许采用的规划指标等级中只能采用最低一级. ③新建城市和县城的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宜在第3级内确定;人均耕地小于1亩的地区应在第2级内确定. ④首都和经济特区城市的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宜在第 4级内确定;经济特区城市人均耕地小于1亩的可在第3 级内确定. ⑤边远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中地多人少的城市和县城,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指标,但不得大于 150.0平方米/人. 已知城镇居民点现状建设用地为1028400平方米,现状城镇人口7288人,城镇化率则

城镇居民点现状人均建设用地=城镇居民点现状建设用地/城镇居民点现状人口数=1028400平方米/7288人≈141.1(平方米/人) 已知耕地面积为14896900平方米,人口数为15843,则 人均耕地面积=耕地面积/人口数为=14896900平方米/15843人≈940.28平方米/人=1.41亩>1亩 所以,设定规划年人均建设用地达到120平方米/人 U=P*A/10000=8857人*120平方米/人/10000=106.3公顷 (2)村镇用地需求量预测 村镇用地需求量预测方法与城镇用地需求量预测方法相同。根据《村镇规划标准》(GB50183-93),村镇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应符合下表。

土地利用规划学练习题

土地利用规划学 一、多项选择题(共21题,每题2分,共42分) 2.土地利用结构供选方案方法有 ( BCD ) A 断面法 B土宜法 C综合法 D模型法 3.土地供需平衡分析的基础是 ( ACD ) A土地利用现状分析评价 B土地资源利用分析 C土地质量评价 D土地需求量预测 4.土地利用分区可分为( AD ) A土地利用地域分区 B 土地需求量分区 D土地利用用地分区 C土地资源利用分区 5.区位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ABCD) A杜能 B 韦伯 C 克里斯塔勒 D 寥仕 6.目前国外比较适用的城镇布局理论有( ABC ) A反磁力吸引体系理论 B门槛理论 C带形城市理论 D气候理论7.居民点规模是指居民点的大小;一般地讲具有(ABCD) A人口规模 B用地规模 C活动规模 C辐射规模 8.交通运输方式有(ABCDE) A铁路运输 B水路运输 C公路运输 D航空运输 E管道运输 10.一般土地整治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ABCDE) A水土流失地的整治 B盐碱地的整治 C风沙地的整治 D沼泽化土地的整治 E红黄壤综合整治 11.编制土地利用详细规划须遵循那些原则(ABCD) A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B遵循自然科学规律和符合美学原理 C系统内动态平衡、系统外环境相协调

D因地制宜、以人为本 12.简述编制土地利用规划应遵那些原则(ABCD) A维护社会主义公有制原则 B因地制宜原则 C综合效益原则 D逐级控制原则 13.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有(BCD) A保护环境 B土地总供需综合平衡 C利用结构的优化 D利用的宏观布局和微观规划。 14.依据规划的对策、范围和任务的不同,土地利用规划的内容有所不同,但总体说来包括(ABCD) A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及其利用分析 B土地利用潜力分析;用地需求预测 C土地供需分析和结构优化 D规划方案实施 15.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原理(ABCDEF) A地租与地价理论 B土地区位理论 C持续利用理论 D生态经济理论 E人地协调理论 F系统工程理论 16.耕地生态经济动态检测预警机制的内容包括(ACD) A.警义 B.警魂 C.警兆 D.警度 17.遥感技术普遍运用于土地调查制图和检测中是由于他具有哪些优点(ABCD) A.覆盖广 B.宏观性强 C.快速、多时相 D.信息丰富 18.土地利用动态检测具有哪些特点(ABCD) A.检测成果多样性 B. 检测体系层次性 C.技术要求的区域性 D.技术手段的综合性 19.土地利用计划的编制方法有(ABCD) A.经济分析法 B.综合平衡法 C.因素分析法 D.计划演算法 21.规划方案实施计划的编制原则是(ABCD) A.全面安排,远近结合 B.集中力量,突出重点

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

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 关键词:都市交通,土地利用,互动关系 1.都市交通和土地利用关系的理论研究 1.1芝加哥学派的土地利用模式对交通的考虑 伯吉斯的同心环模式:假设都市所在地区为均质的平地,各种土地利用呈同心环布局。都市内的交通运输线呈放射式,同心环式的土地利用形式也将随之变形。 霍伊特的扇形模式:在同心环模式的基础上,按照线性易达性和定向惯性的阻碍,都市向外扩展呈不规则式。轻工业和批发商业对运输线路的易达性最为敏锐,因此呈楔形。贫民住在围绕工商业土地利用的地段,中产阶级和富人沿着交通大道或河道向外进展。因此都市土地利用功能区的布局呈扇形或楔形。 哈里斯和厄尔曼的多核心模式认为,都市内部结构中除cbd外,还有其它次要的中心生长点,次中心的形成由交通位置的优越性决定,交通是多核心形成的重要因素。 1.2古典经济学派的区位论中对交通与土地利用关系的探讨 古典经济学派在研究区位中将交通作为要紧因素的理论包括凡杜能的农业区位论、韦伯的工业区位论、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 农业区位论认为,农业进展是由市场谷价决定的,不同农作物距离市场的远近都有其相对的优势区位,即交通是区位优势的决定性因素。农业区位论是最早揭示交通对土地区位阻碍的理论之一。 工业区位论认为,决定区位的差不多因素是生产地、原料地、消费地三者之间的运费,在决定区位的诸多因素中,交通费用是首要的。 中心地理论认为市场原则、交通原则和行政原则共同支配中心地体系的形成。交通是都市中心地土地利用模式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2.都市土地利用模式是都市交通模式形成的基础 都市土地决定了都市的交通源、交通供需特点和交通方式,不同的都市土地利用模式,必定要求有相应特点的都市交通模式与之相习惯。 2.1单中心同心圆模式对都市交通的阻碍

土地利用规划期末复习资料

第一章土地利用规划总论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土地概念由地球表面扩大至地球表层,由平面扩展至立体,形成了土地的立体观。 土地的特性:①土地物质的自然性;②土地数量(面积)的有限性;③土地沃度的差异性;④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⑤土地位置的空间性;⑥土地属性的两重性 土地利用:就是指由土地质量特性和社会土地需求协调所决定的土地功能过程。 土地利用途径:一是从土地利用广度扩展;二是向土地利用深度挖潜 土地利用规划定义: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土地利用规划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土地资源合理分配和土地利用合理组织这一特殊矛盾。 我国土地利用规划体系按等级层次分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详细规划和土地利用专项规划。 第二章土地利用规划理论和原则 地租和地价理论意义: 1、根据土地用途与地租之间的关系,①应把位于和接近城市中心区的土地规划用做高价用地,如商业用地、居住用地等,把其他类型用地,如工业用地、行政办公用地,规划于远离城市中心的地段上。②对于农用地而言,应把集约经营用地,如果品、蔬菜等产品生产用地,规划在城市近郊区,而将粗放经营用地,如大田作物生产用地等,规划在远离城市的地段上。 2、土地利用规划条件是影响土地价格形成的重要因素。土地使用种类与地价高低有密切的关系,通常商业用地的地价最高,农业用地的地价最低。 3、另外,不同用途对土地条件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在土地条件一定的情况下,规定土地用途对土地价格有着重大的影响。 区位理论包括杜能的农业区位论(孤立国)、韦伯的工业区位论、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廖什的市场区位论。 人地协调理论:人地关系即人类与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球环境之间的关系,是在人类出现以后地球上就已客观存在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 土地利用规划的原则——因地制宜原则具体体现为土地特性和用地要求的协调上。 第三章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概述 1、核心是确定或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用地布局,它的作用是宏观调控和均衡各业用地。 2、实质是对有限的土地资源在国民经济部门间的合理配置。 3、土地资源配置是指对土地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部门之间(用途之间)数量、质量、区位的分布状态。 4、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特点:P46 1)整体性—表现在规划对象、任务、内容、效果等方面都有整体性 2)长期性—主要表现在规划的时限具有长期性、规划的影响具有长期性、规划的实施具有长期性。3)战略性—主要在研究问题具有战略意义,对土地利用的战略调节控制、以及宏观指导性。 4)控制性—纵向讲上级规划对下级规划的指导控制;横向讲是总体规划对区域内国民经济 各部门用地的宏观控制作用。 5、任务有三方面:①土地利用的宏观调控;②土地利用的合理组织;③土地利用的规范监督 6、内容:①土地利用现状分析;②土地供给量预测;③土地需求量预测;P48(非常重要的内容) ④确定规划目标和任务;⑤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调整;⑥土地利用分区;⑦制定实施规划的措施 7、程序:(要掌握P49)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主要经过准备、编制和审批三个阶段。 8、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目标——衡量小康的指标体系由3个方面12项指标构成: ①宏观经济条件方面;②生活质量方面;③生活效果方面

交通规划课本知识整理剖析

绪论 1、交通定义 (1)广义:人、货物、信息的地点间,并伴随着人的思维意识的移动。Communication. (2)狭义:人或货物地点间,并且伴随着人的思维意识的移动。Transportation traffic 2、交通规划定义 交通规划:交通规划是有计划地引导交通的一系列行动,即规划者如何制定各种交通发展目标,又如何将提示的目标付诸实施的方法。 3、交通规划的前提 (1)规划主体的存在、公共性:政府等公共部门、民营单位 (2)对规划对象的期望状态、方向、认识的一致性 (3)规划主体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左右规划对象的可能性 (4)在特定时点,对规划的必要性的认识 (5)作业本身的可能性,即规划作业投入的资源(时间、资金、信息、人员等)的存在。 4、交通规划的构成要素 需求要素、供给要素、市场要素 5、交通规划的分类——按规划目标时期 (1)长期交通规划:通常为宏观性战略规划,是长期的方向性规划。规划期限一般在10-20年。 (2)中期交通规划:也称中观规划或网络规划。期限为5-10年。 (3)短期交通规划:又称近期规划或者微观规划。是指近期1-5年交通项目建设计划。6、交通规划的内容 交通调查、交通与土地利用、交通需求量的预测、交通网络规划与设计、交通网络分析评价7、交通调查 社会经济及人口调查、就业及就学岗位调查、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交通工具,道路及交通量现状调查、居民及流动人口出行调查、城市出入口机动车流向调查、城市道路交通量调查、公共交通线路运行现状调查、居民出行调查(Person Trip Survey)每10年一次、货物流动调查(distribution Survey)每5年一次、机动车OD调查(OD Census)每5年一次、断面交通量调查:每5年一次。 8、交通需求预测(四阶段预测法) (1)交通发生与吸引 (2)交通分布 (3)交通方式划分 (4)交通量分配 9、交通规划的过程 总体设计、数据调查、相关基本模型分析、交通需求预测、方案制定、方案评价、方案实施过程中的信息反馈和修改。

城市土地利用与城市交通规划的相互关系探讨

城市土地利用与城市交通规划的相互关系探讨 发表时间:2018-12-02T13:07:25.360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29期作者:翟建荣 [导读] 摘要: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土地利用与城市交通规划之间的关系也十分复杂,存在着许多的冲突和矛盾,也存在着许多的交互联系。 百色市综合规划设计院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 533000 摘要: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土地利用与城市交通规划之间的关系也十分复杂,存在着许多的冲突和矛盾,也存在着许多的交互联系。在社会学的分析中,城市土地利用和城市交通规划实际上是城市规划的土地问题。最主要的两种城市发展模式就是单中心和多中心的发展模式,这两种城市发展模式对应的城市交通规划也会有所不同。两者实际上是一种正向的反馈关系。在新形势下我国的城市土地利用与城市交通规划的关系也有了新的变化。本文针对城市土地利用与城市交通规划的相互关系展开了相关的论述,以供大家交流探讨。 关键词:城市化;土地利用;交通规划 引言 近些年来,我国的经济迅速发展,城市化的进程也在逐步加快。在城市化的进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许多的问题。比如最常见的城中村的问题,对于中国城市化的进程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同样的,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土地利用与城市交通规划之间的关系也十分复杂,存在着许多的冲突和矛盾,也存在着许多的交互联系。本文就是主要围绕着城市土地利用和城市交通规划之间的关系进行详细的介绍。 1城市土地的特征 城市土地,顾名思义,用来建设城市的用地,可以提供城市生活、交通、生产、休息等功能及功能相关性。城市土地包括两种类型,等待城市规划开发和已经投入使用的土地,城市土地按照土地开发程度可以划分三个层次:市区土地,即已经开发并投入使用的土地、行政区划土地、规划区的土地。城市的各种经济活动所在的面积由这三个层次的土地共同构成。城市土地的特征包括一般性和特殊性,其特殊性如下: 1.1区位重要性 城市土地的区位特征主要指的是土地聚集的经济效益、基础设施、交通便利程度等因素,该特征反映了土地的优势。土地所处的位置相对较好、对应的地价也会较高,这说明区位的重要性可以用地价的高低来反映。 1.2对交通运输,城市基础设施的依赖性 城市交通运输,基础设施是否完善直接影响土地区位的优劣,城市区位竞争越激烈,说明它的土地交通运输越顺畅、基础设施越完善,土地利用的集约化越明显,级差效益更高[1]。 1.3土地利用多样性 工业、商业、服务业、金融业、旅游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市政管理等城市经济部门被分配到不一样的区域,这些不同的土地利用功能区域促使了土地利用结构的形成。城市土地利用的多样性以及变更的困难性,要求人们在详细、周密的调研基础上进行规划和实施,进一步减少土地利用不合适造成的损失。 2城市土地利用和城市交通规划关系的理论分析 在社会学的分析中,城市土地利用和城市交通规划实际上是城市规划的土地问题。在城市化的进程中,需要对城市的土地进行合理的规划。为了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开发商需要尽可能的提高土地的开发度,提高城市土地的利用效率,进而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在土地的开发过程中,为了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一般是需要完善城市土地周围的公共设施建设的,从而进行土地的升值,更好的完成城市土地开发资金回收。在进行土地公共设施的建设中,必须要进行一定的交通规划[2]。同时,这种关系实际上是一种正向的反馈关系。随着该地交通运输的发展,人员的交通和物资的运输就会变得更为便利,又起到了一定的引流的作用,进一步促进了城市土地利用率的提高,促进了城市的进一步发展。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正向的反馈并不是一成不变,可以无限制的循环进行下去的。当城市交通规划布局过度集中时,反而会产生城市的交通拥堵,城市交通系统的运行能力不可避免的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引流的作用也会受到影响,人力物力的缺乏进而会影响整个城市的发展进程。城市土地的利用率也会随之下降,不利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规划。 3城市土地利用和城市交通规划关系的分析 因为地理、人文以及历史原因的影响,不同地区的城市发展模式是截然不同的。其中最主要的两种城市发展模式就是单中心和多中心的发展模式,这两种城市发展模式对应的城市交通规划也会有所不同。对于单中心的城市发展模式来说,由于城市规划开发的区域较为集中,交通运输也主要是集中在市中心。因此,进行城市交通规划中,需要重点做好城市中心的交通运输工作,加大市中心的交通通道的建设,进行城市土地的合理规划,避免出现交通拥堵的状况。对于多中心的城市发展模式而言,城市交通较为分散,城市的交通规划也没有明确的发展中心[3]。因此,由于城市交通的功能性,在进行城市土地的利用中,需要结合城市的交通规划进行合理的调控。此外,除了上述城市发展模式的影响,能体现两者关系的就是城市小区的规划。开发商为了取得更大的开发利益,在进行城市小区的开发中,往往是尽量的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加大楼房的建设密度。但是这种过度的土地开发会占用本应该用作小区交通的土地,从而造成小区的道路狭窄,随着小区居住人员的增多,交通拥堵的状况会变得越来越严重。产生小区交通规划无法与小区发展相适应的状况。城市交通对于城市土地利用的影响是方方面面的,在土地的开发中,需要进行多个区块的功能分区,比如CBD商业区、文化教育区以及工业生产区等,这些功能分区正是由城市的交通连接起来的。这种链接包括人员的通勤和物资的运输。城市的交通路线构成了城市的发展脉络,是城市发展的骨骼系统。而分布在交通线路周围土地利用的功能区就是城市发展的血肉组织,在交通系统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并做到两者的相互促进。总之,城市的土地利用和城市的交通规划是相辅相成的,两者相互促进,在我国城市化的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4新形势下城市土地利用与城市交通规划关系探讨 目前,我国进入了历史发展的新阶段,在新形势下我国的城市土地利用与城市交通规划的关系也有了新的变化。首先是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的规模日益扩大,城市土地的使用种类也变得多样化。在这种情况下,城市交通也发生了许多变化。由于城市规模的扩大,居民的通勤时间大幅度的增长,不同功能区之间的交通距离也在增大。同时,随着城市居民的日益增多,城市交通的压力也在逐渐的增加。同时,由于城市周边区域的发展,城市在郊区建立了大量的城市开发区。我国城市的“去中心化”逐渐加强,大型城市的中心发展区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