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劳动和劳动价值论

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劳动和劳动价值论
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劳动和劳动价值论

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劳动和劳动价值

劳动的界定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有了人类社会就有了劳动,是劳动使人类得以产生,是劳动使人类得以发展。随着人类社会漫长历史的发展,劳动至今已经发生了许多质的飞跃。那么到底什么是劳动,劳动在哪些方面发生了飞跃,又在哪些方面依然规定着劳动之为劳动,这是人类社会实践永恒的课题,也是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问题必须回答的前提问题。

形成背景

马克思以唯物史观为指导,以劳动价值理论为基础,通过对资本主义发生、发展规律的研究,建立了剩余价值理论,从而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科学论断,且以此为核心构建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也正是在这一科学理论的指导下,社会主义从理想变为现实。迄今为止,马克思的剩余价值论已经创立一百多年了,社会主义实践也在曲曲折折中走过了八十多年。在这段历史长河中,人类社会的生存能力和生活水平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社会主义的建设实践和当代世界经济和科技发展的现实都出现了许许多多的新情况和新变化。这些新情况和新变化对传统的科学社会主义及其理论基石—剩余价值论提出了新的挑战。而马克思的剩余价值论又是以劳动价值论为前提的。建立高楼大厦要从地基开始,一种科学的理论如果没有一个科学的前提,犹如一座大厦没有了地基,必将倾倒。

理论渊源

1.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对劳动的研究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是劳动价值论的重要的理论来源。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三位代表人物分别是:威廉·配第、大卫·李嘉图、亚当·斯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奠基者同时也被称为“政治经济学之父”的威廉·配第提出“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威廉·配第的贡献在于他第一次提出了劳动决定价值的理论,然而他对于他提出的这一宝贵思想没有建立起一个详尽的理论系统。然而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集大成者亚当·斯密正是在这点上超越了威廉·配第的研究成果,他第一次把价值归结为一般劳动,并建立起了比较系统的劳动价值论。但他的价值论是二重的,这就导致了在有些问题的论证上出现了混乱。而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完成者大卫·李嘉图就澄清了亚当·斯密的这些混乱,并发展了其理论中的精华部分,正是李嘉图对亚当·斯密劳动理论的扬弃,才为以后的劳动价值论的形成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第一, 英国古典经济学家的集大成者亚当·斯密,在继承前人理论成果的基础上,又对劳动、分工、价值做了系统的论述,进而提出了劳动价值论。第二,大卫·李嘉图在亚当·斯密劳动理论的基础上得出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价值量的观点。

2.德国古典哲学中劳动的定位

1.康德的实践理性

康德认为纯粹的理性并不是人安身立命的所在,人的生活不限于认识世界这

一个方面,王帝、灵魂、自由等,比起形成理性所揭示的科学认识更为重要,但上帝、灵魂、自由等是形式理性所不能把握的,只有在实践理性的基础上才能通达。在这里康德认为以主客二分为前提的认识活动并不构成人类生活的真实内容,它只是人类生活的第二级存在,人的活动的意义才是更为重要的东西。他认为在人类生活中构成一切的基础是人的活动的自由,这个自由是以实践理性为保障的。在这里,伦理生活中,“应该”的价值尺度,构成了实践理性的本质规定。它企图从超越于人类生活之上的价值悬设出发对生活世界进行规定与裁决。因此,这种实践理性虽然标榜要把握人类生活的总体与本质,但旋即又陷入了道德的抽象直观中去了。

康德的重大贡献不在于他提出了具有价值悬设特征的“实践理性”的概念,而在于他敏锐的发现了近代哲学中蕴含的重大难题,即主体与客体、形式与内容、个体与社会、自由与必然的二律背反,在此基础上,当康德转向实践理性领域时,他实际上是在实现一种哲学观念的转换,即要从以前的认识主体转向行动主体,认为理性中的二律背反只能通过行动才能解决,康德的这一思考为后来德国古典哲学指出了一条道路。

2.黑格尔的劳动辩证法

黑格尔思辨地表达了一种劳动观: 人类是通过劳动不断生成的,劳动实质上是自我意识的异化活动,劳动是人的本质规定性。人和人的本质同自我意识是等同的。他指出,人是绝对精神的承担者,人的本质是自我意识,人正是由于有了这一本质,才具有追求自由的力量和潜在的无限的丰富性,人有了发展的动机,就会把这种追求自由的力量外化出来,也就是作为主体的自我意识将自己对象化到一个客体之中,进而通过认识这一客体,达到对自己的本质和内容的认识。在这一过程中,黑格尔指出,作为主体对象化的客体是主体的一种异化形式,是对主体一种否定,因此他把主体的对象化叫做异化。而这一异化过程就是黑格尔认为的劳动。也就是说,劳动是自我意识的异化和异化的不断扬弃的过程,是主体异化为客体再回复到主体的一系列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自我意识也是在不断的发展之中的,也正是由于这一系列的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人类的历史才是不断发展的。总之,黑格尔吸收了亚当·斯密劳动价值论中的合理成分,将劳动看作是人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创造的过程,是有一定科学性的。

3.马克思劳动观

马克思主要是从劳动的物质规定性和社会规定性出发,制定了科学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概念,并阐明了二者的辩证关系。从而奠定了唯物史观的基础。马克思认为,生产力是与劳动的物质规定性、与劳动中人和自然界的关系相联系的。他指出,劳动是人们“同生产力和自身存在还保持着的唯一联系”。而“生产力属于劳动的具体有用形式”,“是有用的具体的劳动的生产力”。

形成过程

社会主义社会也实行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 也存在商品经济的一般矛盾, 如个别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及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等。这使社会主义生产劳动的价值也具有商品生产劳动价值的一般特性, 也包括具体劳动创造商品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商品价值两方面, 这两方面之间仍存在矛盾, 因此, 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劳动价值的实现, 也要通过商

品交换迂回曲折地实现。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劳动不仅要创造使用价值和价值, 而且要创造出剩余产品价值, 这表明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劳动的价值, 也要通

过社会总产品的各个构成部分在价值上得到补偿, 在实物上得到替换, 才得以实现。

然而, 社会主义的社会劳动不同于以往存在剥削阶级社会的劳动, 从而使社会主义社会劳动的价值也就有了新内涵、新内容及新实现形式。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为满足人民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从根本上说是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社会主义劳动的价值, 不仅体现在其对商品价值决定的意义和对资本追求剩余价值的意义上, 而且体现在其与人民生活需要和人的全面发展直接相

联系的性质和意义上。江泽民在“ 七一”讲话中指出:“ 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 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 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 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 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段话实际上概括了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和一切工作中的劳动所具有的新的价值内涵和意义, 即社会主义一切劳动的价值, 都在于为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服务。从社会主义劳动价值的这一新内涵看, 社会主义劳动价值不应局限于狭义的抽象劳动价值和剩余劳动价值, 而应基本涵盖广义劳动价值的范围。从社会主义广义劳动价值的范畴出发, 社会主义劳动价值不仅包含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和抽象劳动节约劳动时间两方面的内容, 而且以这两方面内容的统一, 即以最少的劳动时间, 创造出最丰富的使用价值作为自己最根本的价值追求。这必然使社会主义劳动价值的实现不仅可采取商品交换形式, 而且在一定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 可通过国家调节和分配社会劳动的形式进行。

主要内容

相对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有了新的内涵,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的新变化

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的生产力状况,经济制度、资源配置方式、以及劳动阶层都发生了新的变化,这就需要新的理论来指导新的实践。

1.劳动制度基础的变化

现阶段我国实行的是公有制为主,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这一经济制度,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社会历史的发展中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原理。邓小平同志将该原理进一步具体化为“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即“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2.劳动主体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劳动主体发生了新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的劳动阶层的出现,是伴随我国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的调整而来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所有制形式由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向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基本经济制度的转变,这就为我国新的劳动阶层的出现提供了制度基础;我国实行了市场化改革,市场经济在我国不断的发展和完善,使得市场和价值规律在经济运行中发挥了主导的作用,这就导致了社会劳动分工日益精细化,从而为新的劳动阶层的出现提供了新的社会条件;改革开放以来三大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第二三产业比重上升,第一产业比重下降,这种产业结构调整,也催化了新的劳动阶层的产生。

(1)个体户。个体户往往是以家庭为单位,拥有一定资金,能够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又名个体工商户,它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最早出现的一个新的劳动阶层。它的性质是个体所有制。

(2)私营企业主。私营企业是指企业财产归私人所有,以雇佣经济为主的营利性经济组织。改革开放以来,私营企业遍地开花,私营企业主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影响力不断提高,也是一个不断发展壮大的阶层。它也属于私有制性质。

(3)管理人员。那些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人员,通常学历高,专业知识水平高,经验足,也比较熟悉国外企业的运行机制,是从事复杂劳动的劳动阶层,这对我国吸收他国经验长处有很大的作用。

(4)创新型技术人才。这主要指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民营科技企业,从广义上来说,是指以科技研发人员为主体,自愿结合、自筹资金、自主经营、主要从事技术开发咨询转让业务的经济组织。这一新的劳动阶层往往具有较高的创新性。

(5)中介人员。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中介组织应运而生。广义上来说中介组织是指介于企业、个人之间,并为其服务、沟通、协调以及对其监督的社会组织。它主要由三类组成:行业性中介组织;公证性中介组织;服务性中介组织。这些组织的从业人员大多受过专门训练,专业化程度比较高。这一劳动阶层在我国市场资源的合理配置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6)自由职业人员。主要是指那些不固定供职于任何经济组织、事业单位或政府部门,凭借自己的知识技能或专长为社会提供某种服务并获取报酬的人员3.劳动成果分配方式的变化

马克思主义认为所有制结构决定了分配结构,那么今天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所有制结构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制度,相应的我国现阶段的分配结构就是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相结合。这里的“按劳分配为主体”并不是“按劳分配为全体”。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与马克思所预测的社会主义下的生产力水平还有很大差异,在公有制之外其他的所有制形式,因此不可能实行马克思所设想的按劳分配为全体的分配制度。

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生产过程日益复杂化,信息化和技术化,那么在原来资本主义条件下的三大生产要素资本、土地、及劳动力之外又产生了技术、信息、管理才能等新的生要素。这些生产要素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改革开放后我国实行了的市场化改革,市场经济的发展必然要求,这些新的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我国实行市场化改革,市场是资源配置的有效方式,这已经成为了共识,这就必然要求新的生产要素参与分配,这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坚持的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比不相违背,相反正是对他的坚持和发展,劳动分为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任何复杂劳动都和以用简单劳动的加乘表示,当下的技术和管理就是复杂劳动,因此这些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是合理的。

此外,我国还实行了,初次分配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的原则。初次分配应该强调“效率”或者“效率优先”的原则。初次分配要充分发挥市场和价值规律的作用,调动各个生产要素所有者的积极性,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推动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让他们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领头羊。再分配应注重公平,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制度,我们的目标是共同富裕,这充分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的本质,也划清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界限。再分配过程中要加强国家宏观调控手段,发挥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职能,通过一些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来有效

调控人民的收入差距,加强对弱势群体的保障力度,防止两极分化和贫富差距过大的问题,来保证社会的稳定。

历史地位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只有从广义劳动价值的内涵和内容出发, 结合实际, 才能深化对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和认识。具体分析, 有以下几方面意义:

首先, 从一百多年来发展了的经济现实出发, 拓宽劳动范畴的内涵和

外延, 考察金融、保险、科技、信息等服务业和文化产业的劳动, 对国

民经济发展和人的发展所具有的价值和意义;考察随着科技革命和经济发展, 不同生产要素在生产中重要程度的变化, 尤其是考察新生产要素, 如

科学技术、经营管理、知识、信息等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日益重要的作用, 从而使理论研究的对象从物质生产部门拓展到非物质生产部门;从劳动创

造商品价值拓展到多种生产要素共同创造使用价值。

其次, 可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实践出发, 揭示社会主义劳动的新特点、新形态、新构成和新变化, 研究社会主义劳动价值的新内涵、新内

容和新的实现形式, 研究民营、私营企业的企业主和劳动者的劳动价值等, 从而深化对社会主义劳动和劳动价值的认识。

再次, 可为创立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新体系提供新的理论基础。

以广义劳动价值论为基础, 才能扩展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不

仅研究物质生产领域的劳动价值问题, 而且研究非物质生产领域的劳动

价值问题;不仅研究社会主义生产关系, 而且研究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问题;不仅研究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而且研究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和市场

经济运行的问题。

第四, 可澄清、纠正对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种种误解和曲解, 摆

脱传统劳动价值论面临的理论困境, 深化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

总之,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是开放的、不断发展的, 具有与时俱进的

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在当代社会主义条件下的运用和发展, 必将超越传统的抽象劳动价值论, 确立广义劳动价值论, 从而更加适应

当代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和实践发展的需要, 显现出更强的生命力和活力。目前研究现状

正处在需要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今天的社会经济环境已经和一百多年前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创立科学的劳动价值论时的情况有了很大的不同。今天面临的任务和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初期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著作的理解和把握也有了一定的差距, 因而, 部分传统的观点正在受到挑战, 部分观点需要我们重新研读和理解。

参考文献

论文/期刊

1社会主义劳动及其产品的内容与形式_K_波帕久克

2社会主义经济中劳动的性质问题_张寄涛

3关于社会主义劳动价值理论的思考_李继樊

4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到社会主义条件下的人力资源开发_刘刚5对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时代思考_王维平

6论_三个代表_与社会主义社会劳动价值_邢亚莉

7社会主义劳动价值论的新内涵和新内容_武巧珍

8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劳动和劳动价值论_于澄

9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和劳动价值探析_张佑法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 1)商品的二因素与劳动的二重性原理 使用价值--------具体劳动价值----------------抽象劳动 2)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商品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3)货币的产生与发展 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是价值形式发展的完结阶段。 4)价值规律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实行等价交换。 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在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中的逻辑线索和基础地位:(1)与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派比较,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最大贡献是证明了“劳动的二重性”;(2)在劳动二重性的基础上,马克思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3)在剩余价值学说的基础上,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并由此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概括地说,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揭示资本主义从产生到灭亡的历史规律的基础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个理论基石,是具有鲜明的阶级立场、为工人阶级争取经济和政治主体地位的学说。马克思从“劳动是唯一的价值源泉”入手,无情地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的异化和资本家榨取剩余价值的罪恶,并由此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结论。

劳动价值论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ww.360docs.net/doc/9918878656.html,/) 劳动价值论(Labor theory of value) [编辑] 劳动价值论 劳动价值论是关于商品价值由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抽象劳动所创造的理论。劳动决定价值这一思想最初由英国经济学家配第提出。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也对劳动价值论做出了巨大贡献。 资产阶级古典学派的代表亚当·斯密特别是李嘉图对劳动形成价值的理论和价值量的分析已经取得了很大成绩,还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中的资本家、雇佣工人、土地所有者这一阶级结构,并阐述了三者之间的阶级矛盾。由于他们是把资本主义这一制度和阶级结构看作是当时最能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制度,所以他们在这方面的研究是无所顾忌的,从而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资本主义社会的内部结构。但是随着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尖锐,他们的学生则越来越丢弃他们老师的科学性,把为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剥削关系作辩护当成自己的唯一任务了。政治经济学日益走向庸俗化。否定劳动价值理论是其主要内容之一。 马克思继承了亚当·斯密、李嘉图理论的科学成分,用辩证法和历史唯物论从根本上改造了劳动价值论,论证了它的历史性质,并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科学地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以及后来的利润、平均利润理论,指出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和这种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展的阻碍作用,从而揭示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暂时性。 [编辑] 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的内容 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创立并完成的,包括以下内容: (1)商品具有二重性,即价值和使用价值。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具有不可比较性。价值是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构成商品交换的基础。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等范畴,是马克思用来说明商品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概念,深刻地揭示了商品的本质。

论析对劳动价值论的认识(一)

论析对劳动价值论的认识(一) 【论文关键词】劳动;劳动价值论;知识;知识经济;价值;商品价值;商品效用 【论文摘要】通过认识劳动和劳动价值关系,认识劳动的内涵和外延,认识知识与商品价值的关系,认识知识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认识知识经济的作用,认识商品价值与商品效用的关系来深化对劳动价值论的认识。0引言 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石。它首当其冲面临知识经济的挑战。因此,我们利用马克思这一理论基石需要联系当代的实际,加以深化和发展,与时俱进,才能继续保持和发挥它的理论生命力。才能深化对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和认识。 1正确认识劳动的内涵和外延 劳动价值理论的核心问题是创造商品价值的源泉问题。马克思一再明确指出,劳动(指抽象劳动)是创造商品价值的源泉和实体。现在的问题是如何认识这个“劳动”。按照传统的政治经济学观点,只有物质生产部门的体力为主的劳动才是创造价值的劳动。然而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一个以知识创新为特征的新经济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以信息技术和知识为核心的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经营管理成了除资本、劳动力和土地之外的另两项重要的生产要素,而且在生产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显而易见,现代社会劳动的形式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劳动支出由体力为主变成了脑力为主。脑力劳动又可分为理论研究型、知识应用型、技术创新型和经营管理型等。在新世纪里,现代劳动的知识含量空前增大,劳动的创造性日益提高,脑力劳动的主导作用日益增强。我们对当代社会劳动形式这一新特点,在分析、研究劳动创造价值时必须给予充分的考虑。 总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造价值的劳动作为一个整体,其内涵主要由科学技术劳动、经营管理劳动和熟练操作劳动三部分复杂劳动构成。不同层次的复杂劳动,在创造价值中各自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在外延上,随着科技发展和生产分工的细化,间接生产劳动将会越来越多地从直接生产劳动中分离出来,它在生产劳动整体中的比重会越来越大。过去只把直接生产劳动看作价值源泉已不符合实际了,现在应该明确:不论是直接劳动还是间接劳动(包括服务性劳动),都是劳动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2深化认识知识与商品价值的关系 马克思早就肯定了生产力包含着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则是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新发展。随着现代劳动中的知识含量比重越来越高,知识在商品价值的形成中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可见,在知识经济日益发展的条件下,知识与商品价值的关系也就越来越密切。 知识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劳动力培养(主体化)和产品生产(客体化)两个方面。一方面,作为劳动力,知识越丰富,受教育程度越高,劳动力的价值水平也就越高。形成劳动力价值的劳动,主要来源于教育部门,此外也部分地来源于劳动者家庭及其本人。在市场经济的社会里,劳动力价值应该是整个社会价值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知识转化为活劳动以后,形成更复杂、更高效率的劳动,它所生产的产品(包括硬件、软件和服务等),也就包含着比简单劳动创造出高得多的倍加的价值。正因如此,社会收人的分配应该向从事复杂劳动的脑力劳动者倾斜,真正体现按劳分配的原则现实经济活动中的知识有两种存在形态,即活劳动形态和物化劳动形态。前者主要表现为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知识分子的劳动,后者主要表现为有较高知识含量的机器设备、原材料和辅助性用品等。两种不同形态的劳动在商品价值创造中的作用是不同的。活劳动形态的知识直接创造了商品的价值,而物化劳动形态的知识虽为商品价值的增殖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前提和条件,但其本身价值则不能增殖,只能转移到活劳动所创造的商品价值中。活劳动的知识是创造科技含量高的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但这种价值创造必须与物化劳动的知识相结合,才能变成现实。 3知识经济的作用

如何正确认识马克思的科学的劳动价值观

如何正确认识马克思的科学的劳动价值观 劳动价值论最初是由古典经济学派创立的,但是由于他们的方法论上的错误,导致了古典经济学的两个难题:即价值规律同资本与劳动相交换的矛盾;价值规律同有机构成不同的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的矛盾。马克思通过对这两个矛盾的研究与揭示,从而最终地完成了劳动价值论的深刻变革过程。 一、方法论变革 马克思对劳动价值论理论的变革,同他特殊的研究方法是分不开的。与以往的经济学家不同,马克思从社会、历史的角度出发,对政治经济学的全部范畴赋予了新的内容。马克思转移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视角,其劳动价值论乃至整个经济学的创立,都是在社会性这一研究视角内进行和完成的,他在经济学上的成功,也是由于他这种立足于社会现实的研究方法的结果。马克思是以科学的社会视觉来构造劳动价值论的。从商品的物质属性中抽象出内在的社会关系来,把商品的使用价值理解成自然关系,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马克思还用社会性视角分析了劳动生产率与使用价值、价值的变动关系,分析了价值形式在历史上的演化历程,证明了商品的交换是卖者让渡使用价值获得价值,买者让渡价值获得使用价值的过程。在物与物的交换的外壳下,隐藏着人与人交换劳动的关系。马克思从社会性视角出发,构建了劳动价值论。 二、“人本”立场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以人为本”建立的。马克思认为,价值的实体是劳动,在商品价值决定和价值的计量问题上,马克思“以人为本”,分析了人的劳动过程的二重性,找到了商品价值的真正源泉,从而把劳动价值论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马克思的“人本主义”思想是“劳动者”为本的思想,在劳动价值论中他充分肯定活劳动创造价值的同时,以劳动力商品作为分析的钥匙,通过分析劳动力成为商品条件的论述,和劳动与资本买卖关系的表面上平等,实际上不平等,指出了劳动力商品特殊效用价值,寻找到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充分赞扬了劳动的意义和劳动者的意义。 三、价值观变革 劳动价值论的价值目标。劳动是人为满足自身需要而进行的活动,又是人类自身发展的必要条件和手段。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的基本的、有目的活动,是人创造社会财富,不断完善和发展自身机能的过程。马克思提出了人自身发展的三个阶段,从而揭示人的自身发展的过程是与劳动分不开的。因而,劳动的意义不仅在于创造财富,满足人生存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在于它是人自身发展的必要条件和手段。马克思贯彻其“人本”的思想,在其经济学中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批判。所以,资本主义是对人性的压抑,它在物的价值不断增值的同时使人的价值不断贬值。而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建立,消灭了人剥削人的制度,劳动者成为生产资料的主人,社会的主人,自己的主人。资本家将消灭,作为生物的人,他们将被改造成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人被称作为社会的、生物体的人被当作目的和被重视。社会主义建立“以人为本”的经济运行体制,这个机制运行的必然结果就是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巨大进步、财富的极大丰富,为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

浅谈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再认识

【论文关键词】深化;劳动价值论;活劳动;价值源泉认识 【论文摘要】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是建立在劳动价值基础之上的。劳动创 造价值的理论是由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家提出的,经历了威廉?配第、亚当? 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等多位古典政治经济学家的发展,最终由马克思创造了劳动价值论科学的体系。新时期,对于劳动价值论的深化认识在于坚持价值来源于 活劳动的一元论,确立生产精神性产品的的劳动和第三产业的服务性劳动也是 生产性劳动的观念,并且做好一、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避免因为各个产业 发展的不协调导致经济危机的发生。 马克思创立的科学的劳动价值论至今已有150多年的历史,它是马克 思剩余价值论的基础,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础。马克思有关于政治 经济学的所有理论都是构建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的。对于劳动价值论,在新 时期有必要对其进行更深人的认识。 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由来与演进 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基础是由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所奠定的。 (一)英国学者威廉?配第最先提出劳动价值论 1,配第在价值理论方面的成绩 配第在价值理论方面的成绩主要表现为在政治经济学发展史上第一个 考察了商品价值问题,第一次有意识地把商品价值的源泉归因为劳动,从而确 立了劳动价值理论;揭示了价值量和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商品价值量与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时间成反比;认识到劳动分工会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不仅认识到商品价值量取决于劳动,也意识到货币的价值量也是由劳动决定的。 2,配第在价值理论方面的缺陷 配第在价值理论方面的缺陷主要表现为混同了价值和交换价值这两个 不同的范畴;其价值和价格概念也含混不清;没有把创造价值的抽象劳动和创造 使用价值的具体劳动区分开来;把使用价值及价值混为一谈。 (二)亚当?斯密对劳动价值理论有所发展 斯密是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建立者。斯密明确提 出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他区分了使用价值和价值,而且 还对价值规律及其作用做了一定的分析。但是斯密的劳动价值论也有不彻底性,他认为:(1)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决定的;(2)商品的价值是由 交换时所购买到的物品中所包含的劳动量决定的;(3)商品的价值是由“多种收人”,即工资、利润和地租决定的。斯密的第三种价值决定论被后人称为“斯 密教条”。 (三)大卫?李嘉图提出了在资产阶级限度内最彻底的劳动价值论.是英国古 典经济学完成者 大卫?李嘉图对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关系有了更正确的认识,实际上他是把使用价值看作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着,并且他始终坚持商品价值是由劳 动时间决定的观点,对斯密劳动价值论中的错误观点进行了批判。他同意斯密 的商品价值分解为“三种收人”,但不同意“三种收人”决定价值。但李嘉图 无法从价值规律的范畴内说明价值规律同利润规律之间的关系,同时也无法解 决价值规律同平均利润之间的矛盾。所以说,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劳动 价值论不能完整的解释价值规律。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逻辑和科学内涵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逻辑和科学内涵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包括两个有机联系的组成部分。其一,是指劳动价值论一般,体现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商品和货比三章内容。这部分内容本身也是以劳动价值论一般为中心展开的,具有其相对独立的意义。因此,有人认为这部分内容(甚至仅指其中的第一章)就是劳动价值论。具体来说,第一章分析了价值实体,价值量,价值形式,价值的本质;第二章,第三章,货比作为价值形式来分析,阐述了其逻辑奇缘,本质和职能。其二,是指劳动价值论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具体运用和展开,体现在第一篇以后的诸如剩余价值理论,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等相关内容。 这两部分内容是理论一般与具体运用的关系,纯粹形式与特殊形式的关系,而这互相融合,不可分割。其中,第一部分内容作为“灵魂”的纯粹形式寓于第二部分的各具体内容的特殊形式之中。那种只见对立不见同意,主观地将两部分内容直接,甚至对立起来,进行互相否定是无视其作为有机整体的形而上的做法。也只是存在于毫无内容和意义的抽象思维上。萨缪尔森等人所说的“逻辑矛盾”,并不是马克思理论逻辑上不一贯的表现,相反,马克思在纯粹的形态上科学把握劳动价值论一般厚,就由抽象上升到具体,对抽象形态的理论做进一步的发挥与应用,从而更接近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认识不到这一点,就是对马克思的科学抽象法的不理解和对劳动价值论内容的无知。 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的“实际方法”是“辩证方法”,认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难哦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开宗明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财富,变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的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因此,我们的研究就从分析商品开始。” 马克思从“商品的二重性”出发,揭示出创造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商品的价值。价值的实体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凝结,是物化在商品中的社会劳动的表现,而价值量又是由劳动时间所决定的。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逻辑体系被肖荒殿概括为两个前提(A和B和一个结论C):A、商品规定为用来交换,且具有使用价值的劳动产品;B、价值定义为一切商品的共同属性或共同尺度;C、抽象人类劳动创造商品的价值。该文着重分析了这一体系的严密逻辑连续性,主要结论是:从前提A和B出发必然导出结论C,对两个前提的任何背离往往会陷入非劳动价值论。简明地说,两个前提是结论的充分必要条件。 在价值形式或交换价值发展过程的考察中,马克思成果的揭示了货比是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这位接下来揭示资本剥削的本质做了很好的理论铺垫。在接下来讨论的价值实现问题中,马克思又分析了商品拜物教的实质,揭示了价值的本质是掩盖在物与物关系下的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生产关系。在《资本论》第

简述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

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 劳动价值论包括诸多范畴:商品的二因素、劳动的二重性、价值的本质、价值实体、价值量、价值载体、价值形式、价值构成、价值转形、价值规律、国际价值等。这里仅限于《资本论》第一篇第一章的内容,对商品的二因素、劳动的二重性、价值的表现形式和商品拜物教性质作概述。 ——题记[摘要]商品包含两个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价值由劳动决定,是人类无差别劳动的凝结;人类劳动包括两重性质:具体的生产使用价值的有用劳动,和创造价值的抽象劳动;商品价值形式经过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货币形式的发展,最终产生货币,确定了商品价格形式;由于商品社会的发展,人们被商品拜物教性质迷惑;商品拜物教性质来源于生产商品的劳动所特有的社会性质;本质上不过是人的社会经济关系被颠倒的表现为物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使用价值、价值、具体劳动、抽象劳动、相对价值形式、等价形式、一般等价物、货币、商品拜物教 [正文] 总论 劳动价值论强调的是价值由劳动决定,其区别于将商品效用看作价值形成的决定性要素的理论。其核心是商品的二因素和劳动的二重性。马克思创造了劳动二重性学说,认为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劳动是价值的实体,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从而完成了劳动价值论。 古典政治经济学把商品归结于二重形式的劳动,即把使用价值归结于实在劳动或合乎目的的生产活动,把交换价值归结于劳动时间或相同的社会劳动。 威廉·配弟第一个将劳动与价值结合在一起。他把使用价值归结于劳动;但他受了货币主义的束缚,把交换价值看作了货币,认为劳动生产的直接就是商品。

布阿吉尔贝尔用劳动时间在社会生产各部门间分配时所依据的正确比例来决定“真正价值”,“尽管他把物化在商品交换价值中并用时间来衡量的劳动同个人直接的自然活动混为一谈”。1[1] 亚当·斯密明确区分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而且不将使用价值或物品的效用看作交换价值的决定因素,认为商品价值等于该商品所能换得的劳动量。他力图说明私人交换以分工为前提,却错误地认为分工以私人交换为前提。 西斯蒙第强调指出了生产交换价值的劳动的特殊社会性质,还指出:“我们经济进步的特征”在于把价值量归结于必要劳动时间。2[2] 大卫·李嘉图则从分析和批判斯密的理论出发,特别接受并发展了斯密的生产中耗费的劳动决定价值的观点。他把劳动价值理论不仅用来说明价值、交换价值和价格等问题,而且用来说明工资、利润、地租以及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问题。虽然李嘉图纠正了斯密的一些错误,但他对商品价值的决定因素仍有很大误解。 最后,马克思完成了劳动价值论体系。“马克思不仅把劳动当作价值尺度,用它衡量一切商品的价值,而且把劳动当作构成价值的实体,认为价值就是凝结或物化的人类一般劳动。”3[3] 商品的两个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价值实体,价值量) 马克思分析资本主义经济是从分析商品开始的。这是因为,研究资本主义的重点是财富的特殊的社会形式,商品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最简单、最普遍也是最复杂的范畴,集中的体现了此特点;而且研究商品可以分析资本主义经济、社会制度的演进规律。 从商品开始分析,符合历史和逻辑的统一的要求。 “每个商品首先表现出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两个方面。”4[4] 商品首先是有用的,即具有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商品能够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的属性:它可以瞒住人们客观上和主观上的偏好;物是许多属性的总和,在不同方面有用,即使用价值具有多样性;使用价值必须在消费中才能实现。使用价值虽然是商品价值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条件,但其并不构成价值。它直接是表现一定的经济关系——交换价值——的物质基础。

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内容摘要:马克思关于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是整个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础,是马克思赖以揭示剩余价值来源、阐明剩余价值的本质。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的时代,是工业化初期的蒸汽机时代。现在人类进入了21世纪,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相比,社会经济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面对新的情况,必须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的认识,根据变化了的实践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有所前进。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深化认识 在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的新的实践过程中与新的国际环境中,随着我国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开放的继续扩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启动和发展,知识经济的到来与挑战,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创新,经济成份的调整与变化,第三产业的兴起与扩大,企业家阶层的产生和增加,生产要素的参与分配与智力劳动的收入增加,以及其他一些新的经济现象的不断出现,人们自然而然地提出了100多年以前曾经应运而生的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是否还能解释或指导当今中国的现实经济生活。因此,深化对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认识,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需要,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是时代赋予理论工作者的任务。 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就必须要正确把握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揭示了当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行特点和基本矛盾,因而成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矛盾及其规律、理解资本

主义经济运行及其基本特点的重要思想武器,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它不仅要运用于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研究,而且还要运用于现实的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研究。 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不同,当今时代是高新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随着经济的知识化,科学技术、知识、信息等要素在商品生产中的作用越发重要,因此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发展马克思劳动价值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科学的理论,就必定是发展和开放的理论。 第一,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对生产性劳动作出新的界定。在马克思的分析中,社会劳动有生产性劳动和非生产性劳动之分。生产性劳动即创造价值的劳动,非生产性劳动即不创造价值的劳动。在马克思生活的时代,生产性劳动只限于物质生产领域的劳动,因此,马克思当时将服务行业的劳动列为非生产性劳动的属性,尽管马克思也认为其中的许多劳动是社会必需的。高新技术本身有价值,而且可以转化为新的生产力,但不创造价值。如一项发明专利、一份研究报告、一个设计方案、一个电子软件等。都是人类劳动(主要原因是脑力劳动)的产物,而且往往是复杂程度很高的活劳动的结晶,高新技术一旦在生产中运用就可以转化为巨大的生产力,如生物技术运用于农业生产,既能够大大缩短生产周期,又能够极大地提高产量。但高新技术本身不会创造价值,价值只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单纯凝结,在商品的交换价值中不包含任何一个使用价值的原子。生产精神产品的劳动同样是生产劳动,同样要创造价值。产品有有形产品也有无形产品,精神产品是无形产品,随着社会进步,精神产品会越来越

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资本论的现实意义 摘要: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由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多元价值论演绎而来的一元价值论,其理论目标是特定历史条件所赋予的为暴力革命提供理论依据的任务。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本身就是继承与发展西方古典经济学家劳动价值论的结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也必然要有发展,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发展必须是继承基础上的发展,要结合新的现实,深化对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研究和认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发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关键词:劳动价值论基本内容当代意义 引言: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在批判吸收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劳动价值学说的基础上所创立的科学的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全部经济学说的理论基础,又是其经济分析的核心。所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必须坚持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若离开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就从根本上背离了马克思的经济学说;若否定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也就从根本上否定了马克思的经济学说。所以,应该从本质上坚持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即应该从作为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关系的科学概括的意义上坚持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的讲话中,江泽民同志再次强调:“现在,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当时所面对和研究的情况有很大不同。我们应该结合新的实际,深化对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和认识。”因此,在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进程中,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和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的今天,深入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劳动价值论问题既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本质 使用价值与价值是商品的两个因素 马克思严格区分使用价值与价值的不同概念。《资本论》正是从分析商品两因素,即分析使用价值与价值入手的。 使用价值是物的自然属性,是商品存在的物质基础,如衣服挡寒、食品充饥、车船代步、房屋供居、电灯照明等。 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是社会化分工条件下人们相互交换劳动的一种特有形式,即通过物与物或者说商品与商品的交换而间接反映的一种人与人的经济关系。 马克思认为,商品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统一体。两个因素对商品来说是缺一不可。使用价值是商品交换的物质基础,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谁也不会要它,谁也不会同它交换。同样,不经过劳动、如存在于自然界的空气,就没有价值,也不可能成为商品。使用价值与价值共存,构成为商品的实体。 价值是劳动的产物,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从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或者说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单位商品内所包含的价值量就会不断减少,或者说单位劳动所能提供的使用价值量就会不断增多,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单位商品所包含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力成反

浅谈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涵及其现实意义

浅谈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涵及其现实意义摘要:马克思关于劳动价值论的论述主要集中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中,由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基本立场、观点贯穿于其整个理论体系之中,所以应当从马克思的整个经济理论体系出发来把握劳动价值论的内容内涵。劳动价值论在当今时代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字:劳动价值论;经济改革;现实意义 劳动价值论,即劳动创造价值。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是在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过程中提出来的关于解释私有制主导下的工人工资大大低于工人创造的价值原因的理论,创造性地发现了剩余价值规律,找到了资本剥削劳动的根源,揭示了商品经济内在矛盾,它所揭示的市场经济规律是指导我们认识和解决现实经济问题的重要指针。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根基。经济现象往往能够带来政治与社会文化层面的变动,经济层面的矛盾往往容易激化为政治与社会文化层面的矛盾。当前我国正处于深化开革开放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期、机遇期、挑战期,深入研析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及其对现实的指导意义,对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入贯彻落

实科学发展观、保持经济平稳快速增长、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和研究指导。 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产生的历史背景 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社会发育成型,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日益成为占据主导地位的社会矛盾。一方面,为资本主义辩护的庸俗经济学逐渐取代古典经济学而居于统治地位;另一方面,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客观上要求从“自在阶级”向“自为阶级”转变,迫切需要无产阶级的科学理论作为指导。马克思、恩格斯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在批判继承前人优秀成果的基础上,运用辨证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和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动规律,论证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构建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劳动价值论是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重大理论贡献,但其性质上是为资产阶级统治作辩护,不可避免地存在理论上偏颇不足。他们不能正确区分价值和交换价值;在解释价值的转变形态上缺乏说服力,把剩余价值的特殊形式和它的纯粹形式混淆起来;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看作是自然的、永恒的。它的局限性决定了它的历史命运。马克思是在批判和继承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建立的科学劳动价值理论体系。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科学性及其发展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剩余价值论的理论基础,剩余价值 论是马克思主义两大理论基石之一,全面把握和深刻认识马 克思劳动价值论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前提和保障。当前,在 关于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认识的讨论过程中,有很多学 者发表了许多真知灼见的看法,提出了在新的历史时期发展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一些合理建议。但是,也存在很多片面 的认识,有的甚至借“深化认识”之名,行否定马克思劳动价 值论之实。为此,本文仅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科学性及其 发展方面谈点看法。 一、当前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一些片面认识 当前,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存在一些片面认识,甚至存 在一些错误说法。例如,有的说,不只是劳动创造价值,而是 劳动、资本、土地三种生产要素共同创造价值。有的说,也不 只是劳动、资本、土地三种生产要素创造价值,而是劳动、土 地、资本、企业家才能四种生产要素共同创造价值,而且科 学、技术、知识也创造价值。有的说,不仅是各种生产要素共 同创造价值,而且各种非生产要素、非经济因素也创造价值。 有的说,我们以前没有全面认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马克思 劳动价值论中,既包含劳动创造价值的观点,也包括物化劳 动创造价值的观点,否定物化劳动创造价值就等于否定马克 思的劳动价值论。有的甚至说,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 义发展前景的估计和判断之所以“失误”,最重要的原因就在 于劳动价值论的“偏颇”,我国的极左倾向和极左思潮的一个 深层次根源也在于劳动价值论的“偏颇”等等。 以上说法中的任何一种说法,实质都是对劳动价值论的 否定。否定了劳动价值论,就不可避免地直接否定马克思的 剩余价值论。恩格斯1883年3月17日《在马克思墓前的讲 话》指出,马克思一生有两大发现: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 律,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 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马克思的这两大发现,实际上就是马 克思创立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理论。劳动价值论是剩 余价值理论的基础,否定劳动价值论,就必然否定剩余价值 论。否定剩余价值论,也就必然否定马克思主义。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不合理 性、不公平性,对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一直起着重 要的指导作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 件下仍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然而,近年来,上述片面乃至 错误认识却常常出现。人们会问,原因究竟何在呢?如果具 体分析,对劳动价值论产生片面认识或出现错误说法的原因 至少有三个:一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和经济市场化, 西方社会的各种思潮包括西方经济理论思潮输入我国。西 方经济价值理论是从唯心主义观点出发分析现实经济现象 的,是为资本主义制度服务的,当然西方一些经济理论也在 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规

浅谈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再认识(一)

浅谈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再认识(一) 【论文关键词】深化;劳动价值论;活劳动;价值源泉认识 【论文摘要】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是建立在劳动价值基础之上的。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是由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家提出的,经历了威廉·配第、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等多位古典政治经济学家的发展,最终由马克思创造了劳动价值论科学的体系。新时期,对于劳动价值论的深化认识在于坚持价值来源于活劳动的一元论,确立生产精神性产品的的劳动和第三产业的服务性劳动也是生产性劳动的观念,并且做好一、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避免因为各个产业发展的不协调导致经济危机的发生。马克思创立的科学的劳动价值论至今已有150多年的历史,它是马克思剩余价值论的基础,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础。马克思有关于政治经济学的所有理论都是构建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的。对于劳动价值论,在新时期有必要对其进行更深人的认识。 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由来与演进 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基础是由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所奠定的。 (一)英国学者威廉·配第最先提出劳动价值论 1,配第在价值理论方面的成绩 配第在价值理论方面的成绩主要表现为在政治经济学发展史上第一个考察了商品价值问题,第一次有意识地把商品价值的源泉归因为劳动,从而确立了劳动价值理论;揭示了价值量和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商品价值量与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时间成反比;认识到劳动分工会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不仅认识到商品价值量取决于劳动,也意识到货币的价值量也是由劳动决定的。 2,配第在价值理论方面的缺陷 配第在价值理论方面的缺陷主要表现为混同了价值和交换价值这两个不同的范畴;其价值和价格概念也含混不清;没有把创造价值的抽象劳动和创造使用价值的具体劳动区分开来;把使用价值及价值混为一谈。 (二)亚当·斯密对劳动价值理论有所发展 斯密是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建立者。斯密明确提出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他区分了使用价值和价值,而且还对价值规律及其作用做了一定的分析。但是斯密的劳动价值论也有不彻底性,他认为:(1)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决定的;(2)商品的价值是由交换时所购买到的物品中所包含的劳动量决定的;(3)商品的价值是由“多种收人”,即工资、利润和地租决定的。斯密的第三种价值决定论被后人称为“斯密教条”。 (三)大卫·李嘉图提出了在资产阶级限度内最彻底的劳动价值论.是英国古典经济学完成者 大卫·李嘉图对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关系有了更正确的认识,实际上他是把使用价值看作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着,并且他始终坚持商品价值是由劳动时间决定的观点,对斯密劳动价值论中的错误观点进行了批判。他同意斯密的商品价值分解为“三种收人”,但不同意“三种收人”决定价值。但李嘉图无法从价值规律的范畴内说明价值规律同利润规律之间的关系,同时也无法解决价值规律同平均利润之间的矛盾。所以说,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不能完整的解释价值规律。 (四)马克思的科学劳动价值论的创立过程 马克思在巴黎期间的笔记中否定了李嘉图的“劳动创造价值”理论,同时在方法论上反对李嘉图在价值理论中所用的抽象方法。在《哲学的贫困》和《雇佣劳动与资本》这两个著作又开始承认李嘉图的价值理论学说。随后在《1857一一1858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最终形成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并最终在《资本论》中完成了科学劳动价值理论体系建设工作。马克思创建的科学劳动价值理论的内容包括包括:商品二因素理论,劳动二重性理论,价值量决定

试论述劳动价值论由提出到科学化的过程

论文题目(试论述劳动价值论由提出到科学 化的过程) 学生游庆学 指导教师徐树林 专业经济学 班级 10经济 学号 2010484105 2012年11月12日

试论述劳动价值论由提出到科学化的过程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一个核心容,曾经对人类历史产生深刻影响,劳动价值论正是随着当时的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而产生的。 一、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思想 (一)威廉·配第与比埃尔·布阿吉尔贝尔 威廉,配第(1623-1687)作为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创始人于1662年出版了他的经济学名著《赋税论》。在该书中可以看到许多劳动价值论的思想,这些思想在书中现得比较分散,而且在一些论述中也比较浅尝则止。但是,劳动价值论的一些基本的概念己经产生,虽然在使用上还不是很严明。所以马克思称赞他为“现代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 下面一段文字是威廉·配第的劳动创造价值的思想的集中的体现: “假如一个人在能够生产一蒲式耳谷物的时间,将一盎斯从秘鲁的银矿采出来的运到伦敦来,那么,后者便是前者的自然价格。如果发现了新的更丰富的银矿,因而获得二盎斯和以前获得一盎斯同样容易,那么,在其它条件相等的情况下,现在谷物一蒲式耳售价十先令,和以前一蒲式耳售价五先令,同样低廉。” 很显然,在这段文字中威廉,配第将劳动作为物品的价值的来源,同时也将劳动作为了价值的尺度。文中的的贬值正是由于的生产效率的提高耳引起的。在这段文字中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中的关于单个物品生产率和价值量的关系的理论虽然没有明确提出来,但是已经隐约可见。 同时,在下面一段文字中我们可以感觉到剩余价值的概念。 “假定一个人能够用自己的双手在一块土地上面栽培谷物:即假定他能够做为耕种这块土地而需要的种种工作,如挖掘、犁、耙、除草、收割、将谷物搬运回家、打脱筛净等等;并假定他有播种这块土地所需的种子。我认为,这个人从他的收获之中,扣除了自己的种子,并扣除了自己的食用及为换取衣服和其他必需品而给予别人的部分之后,剩下的谷物就是这一年这块土地的当然的正当的地租;”这里威廉·配第的地租的概念和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中的剩余价值的概念十分相似.可以很明显的看到马点思的劳动价值论对这些咨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家的继承关系。 比埃尔·布阿吉尔贝尔(1646-1714)是法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创始人,是重农学

劳动价值论(精品)

的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创立并完成的,包括以下内容: (1)商品具有二重性,即价值和。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具有不可比较性。价值是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构成商品交换的基础。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等范畴,是马克思用来说明商品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概念,深刻地揭示了商品的本质。 资本论 以商品作为分析起点 关于以商品作为分析起点的原因,马克思这样写道:“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的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因此,我们的研究就从分析商品开始。”《》的逻辑固然要以资本作为中心范畴,但决不能把资本作为逻辑起点。因为资本本身就需要论证和说明。“资本,如果没有雇用劳动、价值、货币、价格等等,它就什么也不是。”资本就会成为不可理解的具体。因此,要揭示资本这个具体丰富的许多规定的全部内容,科学的方法就是按照商品—货币—资本这样的上升路线,从资本主义财富的元素形式商品出发,才能在后面的上升过程中把构成资本总体的各个环节和内部结构复制出来。 使用价值及其特点

关于使用价值,马克思是先从有用物的质和量的角度来讲的。他这样写道:“每一种有用物,如铁、纸等等,都可以从质和量两个角度来考察。每一种这样的物都是许多属性的总和,因 劳动价值论 此可以在不同的方面有用。发现这些不同的方面,从而发现物的多种使用方式,是历史的事情。为有用物的量找到社会尺度,也是这样。商品尺度之所以不同,部分是由于被计量的物的性质不同,部分是由于约定俗成。”然后他用到了“使用价值”这个词:“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 关于使用价值的特点,马克思这样写道:“但这种有用性不是悬在空中的。它决定于商品体的属性,离开了商品体就不存在。因此,商品体本身,例如铁、小麦、金刚石等等,就是使用价值,或财物。商品体的这种性质,同人取得它的使用属性所耗费的劳动的多少没有关系。在考察使用价值时,总是以它们的量的规定性为前提,如一打表,一码布,一吨铁等等。商品的使用价值为商品学这门学科提供材料。使用价值只是在使用或消费中得到实现。不论财富的社会的形式如何,使用价值总是构成财富的物质的内容。在我们所要考察的社会形式中,使用价值同时又是的物质承担者。[5]” 从这里,我们可以总结出使用价值的几个特点:首先,使用价值决定于商品本身的属性;其次,使用价值同人取得它所耗费的劳动的多少没有关系;第三,在考察使用价值时,总是以量的规定性为前提;第四,使用价值只是在使用或消费中得到实现;第五,使用价值是构成财富的物质内容。

资产评估基础-劳动价值论知识点

劳动价值论 导言:本章介绍资产评估的基础理论,包括:劳动价值论、效用价值论、供求理论、市场结构和有效市场理论。主要考查客观题,估计分值在8分左右。 考试大纲说明: 一、考试目的 考查考生对劳动价值论、效用价值论、供求理论、市场结构理论、有效市场理论等资产评估基础理论的掌握情况,以及对相关理论基本原理和主要知识点的应用能力。 二、考试内容及要求 (一)掌握的内容 1.劳动价值论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商品的价值规律。 2.效用价值论的效用和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3.需求及影响需求的因素。 4.供给及影响供给的因素。 5.均衡价格、供求定理。 6.市场结构的划分。 7.有效市场的形态。 (二)熟悉的内容 1.劳动的二重性原理、商品价值量的确定。 2.效用价值论中商品价值的来源、价值量的确定、价格形成的基本规律。 3.需求函数、需求表及需求曲线。 4.供给函数、供给表与供给曲线。 5.完全竞争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寡头垄断市场、完全垄断市场的特征及条件。 6.有效市场假说的前提条件及检验。 (三)了解的内容 1.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发展过程,对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2.效用价值论的理论产生过程,对效用价值论的认识。 3.需求关系的特殊情形。 4.市场均衡、局部均衡及一般均衡。

5.完全竞争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完全垄断市场需求与均衡。 6.寡头垄断市场和完全垄断市场的形成原因,寡头垄断市场的分类及典型模型。 7.有效市场理论的形成及主要作用,有效市场理论的局限。 8.资本市场的内在效率和外在效率。 考情分析: 教材变化情况: 修改“供求理论、供给、需求”的定义表述; 修改“替代效应、收入效应及总效应”的表述; 其他为细节表述变动。 第一节劳动价值论 劳动价值论是阐明商品价值决定于人类无差别的一般劳动的理论。劳动价值论认为价值实体是客观的,衡量价值的尺度也是客观的。因此劳动价值论又被称为客观价值论。 价值属于商品经济范畴。产品成为商品以交换为前提。商品具有二重性,即价值和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构成商品交换的基础。 商品的二重性取决于劳动的二重性,即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具体劳动创造了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了商品的价值。 价值是无差别的人类抽象劳动的凝结,商品价值量由凝结在商品中的劳动量决定,而劳动

浅谈知识经济时代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再认识(一)

浅谈知识经济时代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再认识(一) 【论文关键词】劳动价值理论;知识经济;挑战;再认识 【论文摘要】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一定时代的产物。对这一理论,需要结合现代条件给予再认识。在马克思理论中已包含的正确的东西需要继承,有些不足需要修正,有些则需要结合现代条件予以发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建立在“劳动”这个人类本质活动基础上的价值论研究的结果,是在科学区分和严格地定义了使用价值和价值、价值和价值形式、价值和价格、物化劳动和活劳动、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价值决定和价值实现、价值决定和价值分配等诸对范畴基础上达到了形式和内容、现象和本质的有机统一的宏大理论体系。然而,自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以来,在过去的100多年里,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的政治、经济格局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对人类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影响广泛而深远。所有这些,与马克思当时所面对的情况已有很大不同。这就需要我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结合新的实际,深化对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和认识。中央也曾提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的任务,问题的提出是有针讨性的。 1.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含义 1.1价值决定。商品的价值有质和量两个方面,价值的质(即价值实体)是由人们生产商品时简单的体力劳动决定的,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体力劳动。这种劳动又有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决定商品价值的只是劳动的量即抽象劳动,而不是劳动的质即具体劳动。价值的量(即价值大小)是由体现在商品中抽象劳动量决定的,劳动量的多少和大小则是以劳动时间来计算的。但是,商品的价值量并不决定于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而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在考察商品的价值量时,还必须了解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区别,并把各种劳动转化为平均的或简单的劳动,作为测量价值量的统一尺度。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简单体力劳动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1.2价值本质。商品的价值既然决定于人们生产商品时无差别的抽象劳动,而生产商品价值的抽象劳动又是可以互相比较的,这就决定了劳动量相等的商品之间可以相互交换,而商品与商品之间交换实际上就是等量劳动与等量劳动相交换。所以,价值并非商品的自然属性,而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比较劳动和交换劳动的经济或生产关系。可是这些关系总是同物结合着,并且作为物出现。 1.3价值形式。商品的价值只有在与其他商品交换时才能体现出来。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称之为交换价值,即价值形式。价值形式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最后一切商品的价值都以货币来表现。以货币来表现的交换价值就是商品的价格。 1.4价值实现。商品的价值不仅必须以价格的形式表现出来,而且一定要卖出去以后才能够实现;商品价值实现的基本原则是等价交换,即等量价值与等量价值的交换,这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也就是价值规律;但是,由于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价值规律总是在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的形式下发生作用的。 1.5价值转化。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但剩余价值却以利润的形式表现出来;由于不同生产部门之间资本家的竞争,资本主义利润转化成了平均利润,于是,商品的价值:c+v+m转化成了商品的生产价格:成本(c+v)十平均利润。这时,商品的价格不再围绕商品的价值上下波动,而是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了。 2.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在于解释资本家和劳动者的关系,在于说明社会的一切财富来源于劳动和劳动者,一切价值的来源在于劳动,就是资本也是来源于劳动,因为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也是一种价值形式,这一点,对劳动者的剥削在马克思看来就完全说明了资本家对工人关系。虽然马克思论述资本家(企业主)在生产中的作用,但这种论述总的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