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课件》PPT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死亡原因。
h
22
治疗要点
1、一般治疗:按肠道传染病隔离;卧床 休息,进流质或半流质食物等。
2、对症治疗: 3、病因治疗:氯霉素为首选,还可用复
方新诺明、氨苄青霉素、痢特灵、黄连 素等。 4、并发症处理:
h
23
起穿孔。 临床表现与坏死期大致相同。
h
14
肠伤寒(溃疡期)
h
15
h
16
伤寒溃疡
结核溃疡
h
17
h
18
愈合期
坏死的组织完全脱落干净,溃疡底部及 边缘长出肉芽组织将溃疡填平,周围的 肠黏膜上皮再生而愈合。
临床上体温下降,伴有出汗。
h
19
2、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其他组 织病变
(1)肠系膜淋巴结病变:肿大 (2)脾脏:肿大 (3)肝脏:肿大 (4)骨髓:出现伤寒肉芽肿和局灶性坏
死。
h
20
(二)其他脏器病变
胆囊:可在此大量繁殖。 心脏:心肌纤维高度水样变性,严重者
可发生坏死;毒素使迷走神经兴奋性增 高,出现相对缓脉。 中枢神经系统:脑神经细胞变性、坏死 以及胶质细胞增生。
h
21
并发症
1、肠穿孔:是最严重的并发症。 2、肠出血:是常见的并发症。
3、支气管肺炎;以小儿患者为多。 败血症、肠穿孔和肠出血是本病的主要
h
11
坏死期
镜下见坏死组织呈一片红染无结构物质, 而周边底部仍可见典型的伤寒肉芽肿。
临床表现:中毒症状更加明显,体温可 持续在39-40之间,多呈稽留热。皮肤出
现玫瑰疹,肥达反应阳性。
h
12
肠伤寒(坏死期)
h
13
溃疡期
溃疡灶呈圆形或椭圆形,溃疡长径与肠 管纵轴平行,溃疡深浅不一,重者可引
病因及传染途径
病原:伤寒杆菌为G-(内毒素),存在病 人或带菌者的粪,尿中.
传染途径:经口感染,苍蝇为传播媒介。 辅助临床诊断:血清凝集试验(肥达反应)
发病机制
伤寒杆菌
胃
肠腔
肠壁淋巴组织
肠系膜淋巴结
血液
菌血症
败血症
回肠下段淋巴组织明显肿胀
坏死脱落形成溃疡
h
5
病理变化与临床联系
属急性增生性炎,累及全身单核 巨噬细胞系统。
h
9
髓样肿胀期
肉眼观:肠壁充血水肿,淋巴组织明显 增生、肿胀,状似脑回。
镜下观:肠壁淋巴组织内伤寒肉芽肿形 成,周围肠壁组织充血、水肿、淋巴细 胞、浆细胞浸润。
临床表现:体温梯形上升,伴有头痛、 食欲减退、乏力、肝脾肿大及相对缓脉 等。
h
10
髓样肿胀期
肠壁淋巴组织明显肿胀,凸出于 粘膜表面,质软,似脑的沟回
伤寒
概述
1.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 2.多发生于夏秋季,潜伏期约10天,病
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 3.病变特点:全身网状内皮细胞增生。 4.临床表现:持续高热、相对缓脉、脾
大、皮肤玫瑰疹、WBC减少
伤寒杆菌属沙门菌属,D族, G(-)。 菌体“O”抗原、鞭毛“H”抗原及表面 “Vi”抗原使人产生抗体 肥达氏反应(Widal reaction)测定血清中 的抗体 ,作为诊断依据 致病主要因素:菌体裂解时释放的内毒素
伤寒细胞:胞浆中含有被吞噬的
伤寒杆菌、淋巴细胞、红细胞及 坏死细胞碎屑的巨噬细胞。
伤寒小结:具有诊断价值。
h
6
h
ຫໍສະໝຸດ Baidu
7
伤寒肉芽肿
h
8
(一)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病变
1、肠道病变:以回肠下段集合淋巴小结 和孤立淋巴小结的病变最为严重。
按其病变的发展过程可分为四期,每期 约一周。
髓样肿胀期 坏死期 溃疡期 愈合期
h
22
治疗要点
1、一般治疗:按肠道传染病隔离;卧床 休息,进流质或半流质食物等。
2、对症治疗: 3、病因治疗:氯霉素为首选,还可用复
方新诺明、氨苄青霉素、痢特灵、黄连 素等。 4、并发症处理:
h
23
起穿孔。 临床表现与坏死期大致相同。
h
14
肠伤寒(溃疡期)
h
15
h
16
伤寒溃疡
结核溃疡
h
17
h
18
愈合期
坏死的组织完全脱落干净,溃疡底部及 边缘长出肉芽组织将溃疡填平,周围的 肠黏膜上皮再生而愈合。
临床上体温下降,伴有出汗。
h
19
2、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其他组 织病变
(1)肠系膜淋巴结病变:肿大 (2)脾脏:肿大 (3)肝脏:肿大 (4)骨髓:出现伤寒肉芽肿和局灶性坏
死。
h
20
(二)其他脏器病变
胆囊:可在此大量繁殖。 心脏:心肌纤维高度水样变性,严重者
可发生坏死;毒素使迷走神经兴奋性增 高,出现相对缓脉。 中枢神经系统:脑神经细胞变性、坏死 以及胶质细胞增生。
h
21
并发症
1、肠穿孔:是最严重的并发症。 2、肠出血:是常见的并发症。
3、支气管肺炎;以小儿患者为多。 败血症、肠穿孔和肠出血是本病的主要
h
11
坏死期
镜下见坏死组织呈一片红染无结构物质, 而周边底部仍可见典型的伤寒肉芽肿。
临床表现:中毒症状更加明显,体温可 持续在39-40之间,多呈稽留热。皮肤出
现玫瑰疹,肥达反应阳性。
h
12
肠伤寒(坏死期)
h
13
溃疡期
溃疡灶呈圆形或椭圆形,溃疡长径与肠 管纵轴平行,溃疡深浅不一,重者可引
病因及传染途径
病原:伤寒杆菌为G-(内毒素),存在病 人或带菌者的粪,尿中.
传染途径:经口感染,苍蝇为传播媒介。 辅助临床诊断:血清凝集试验(肥达反应)
发病机制
伤寒杆菌
胃
肠腔
肠壁淋巴组织
肠系膜淋巴结
血液
菌血症
败血症
回肠下段淋巴组织明显肿胀
坏死脱落形成溃疡
h
5
病理变化与临床联系
属急性增生性炎,累及全身单核 巨噬细胞系统。
h
9
髓样肿胀期
肉眼观:肠壁充血水肿,淋巴组织明显 增生、肿胀,状似脑回。
镜下观:肠壁淋巴组织内伤寒肉芽肿形 成,周围肠壁组织充血、水肿、淋巴细 胞、浆细胞浸润。
临床表现:体温梯形上升,伴有头痛、 食欲减退、乏力、肝脾肿大及相对缓脉 等。
h
10
髓样肿胀期
肠壁淋巴组织明显肿胀,凸出于 粘膜表面,质软,似脑的沟回
伤寒
概述
1.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 2.多发生于夏秋季,潜伏期约10天,病
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 3.病变特点:全身网状内皮细胞增生。 4.临床表现:持续高热、相对缓脉、脾
大、皮肤玫瑰疹、WBC减少
伤寒杆菌属沙门菌属,D族, G(-)。 菌体“O”抗原、鞭毛“H”抗原及表面 “Vi”抗原使人产生抗体 肥达氏反应(Widal reaction)测定血清中 的抗体 ,作为诊断依据 致病主要因素:菌体裂解时释放的内毒素
伤寒细胞:胞浆中含有被吞噬的
伤寒杆菌、淋巴细胞、红细胞及 坏死细胞碎屑的巨噬细胞。
伤寒小结:具有诊断价值。
h
6
h
ຫໍສະໝຸດ Baidu
7
伤寒肉芽肿
h
8
(一)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病变
1、肠道病变:以回肠下段集合淋巴小结 和孤立淋巴小结的病变最为严重。
按其病变的发展过程可分为四期,每期 约一周。
髓样肿胀期 坏死期 溃疡期 愈合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