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网络舆论的社会影响_杨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业务研究
NEWS RESEARCH
论网络舆论的社会影响
【摘 要】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舆论对于社会进程正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它也有不可避免的负面效应。通过加强引导和规避,采取积极措施将其消极影响控制在最小程度,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潜在优势。
【关键词】网络舆论;正面功能;负面功能;控制引导
□ 杨 华
随着信息和通讯技术的不断进步,互联网已走入普通民众家中,人们获取、传递信息更加快捷方便。而网络舆论作为一种新的舆论形式,也越来越深刻地介入人们的生活,对社会发展变迁起着重要作用,成为近年来传播学研究的一个热门课题。
网络舆论,顾名思义,就是公众以网络媒体为载体,“对自己所关心的问题(包括公共事务、公众人物、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和历史评价等),公开表达的具有强烈冲击力和影响力的意见。”网络舆论的形成原因,首先是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和普及,网民数量激增,其次,互联网的快捷性、多样性、时间上的自由性、空间上的无限性、沟通上的交互性等优势更有助于民意的表达,此外,政府管理部门、网络从业者重视并加强网媒的交互性建设,也是其形成的一个重要不可或缺的因素。
网络舆论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其强势表现对社会影响力之大不容忽视,研究网络舆论的社会影响,有助于媒体对网络舆论导向的引导与把握,从而使其更好地为社会发展服务。
网络舆论为公众表达意见提供了更为便捷的通道。网络上的任何人都可以成为舆论的主体,既是受者,也是传者,在网络中自由交流、发表意见。网民们对于社会特定事件集中地及时地表达自己的看法,畅所欲言,实现了前所
未有的“言论自由”,从论坛、博客、
微博、贴吧等网络公共空间就能看出公
众对于某一事物的态度,听到民众的呼
声。据有关部门统计,2015年7月网络
舆情正能量最高的事件为非洲东海岸发
现波音777残骸,初步确认是MH370;
北京张家口成功申办冬奥会和NASA新
视野号拍下史上最清晰冥王星照片。马
航失联已过去一年多,这次疑似残骸的
发现引起网民极大关注,说明网络社会
具有较大爱心善心;北京申奥成功,则
激发了网民的自豪感和对冬奥的期待。
同时,网络舆论也是政府发布信息、获
得反馈的重要途径。中国社科院网络研
究者闵大洪认为,今天,网友言论之活
跃已达到前所未有之程度,不论国内国
际重大事件,均能马上形成网上舆论,
甚至进而产生巨大的舆论压力。如此,
网络舆论充分发挥了其监督作用,有力
地推动了政府管理部门的体制改革和决
策的公正、科学。
当然,网络舆论也有着不可避免
的负功能,在网络世界里,传统媒体的
“把关人”的权限被弱化,任何人都能
成为舆论的主体,但由于网民崇尚自
由,追求个性,网民素质也是良莠不
齐,常常会出现造谣、起哄、攻击等宣
泄型或者是情绪型舆论,使网络舆论被
扭曲,从而严重扰乱社会的正常秩序,
阻碍社会发展。
首先,网络因其门槛较低,新闻把
关环节弱化,任何人都可以在上面发布
消息,打开一个网站,可以看到各色各
样的信息广告,充斥整个空间,让人眼
花缭乱,一时难辨真假。又因网络身份
具有虚拟性,我国相关网络法规的建设
尚不完善,无法对一些恶意散布谣言者
进行量刑处罚,因此,网络新闻的权威
性和可信度大大不足,网络的传播速度
又是相当快速,一条新闻可以在几秒钟
内被大量复制转载,传遍世界各地。一
旦不实新闻发布,尤其是关系国计民生
的重大新闻,网民们不假思索,盲目跟
风,形成错误的舆论浪潮,以讹传讹,
引起社会恐慌,扰乱社会秩序,进而引
发集体性的媒体公关危机,给社会造成
不良的影响。
第二,网络话语平等权备受争议。
尽管网络媒体打破了传统传播者占有绝
对的话语主导权和控制权的现象,大家
可以在网络上不受限制地发表言论,拥
有相对宽泛的言论自由,但这种平等不
是人人都可以享有的。由于条件、技
术、兴趣爱好等各方面原因,并不是所
有的人都会在网络上参与讨论,表达见
解。网民数量虽不断增长,但相对中国
庞大的人口基数,仍只占一定比例。而
网络舆论主体中,城市网民占有绝对
优势比重,网络舆论的(下转第40页)
107
2015年第09期
探索与争鸣NEWS RESEARCH
题的主持人,他们通过与博友的积极互动扩大了该事件的影响力,引导着舆论的走向,代表着社会主流意见;而个体微博主则在其关注之下,即便是有不同意见,但碍于主流意见的压力而产生高度的遵从。并且个体微博主在微博中社会地位越高,他(或她)的社会压力感越明显。如在2015年2月4日该话题图片被疯转后,众明星纷纷发出呼吁,某主持人微博发言称“很多人发这张图@我,我懂的,让我也发出来让更多人看到对吗?”,某明星则称“朋友圈被该图刷屏”。
第三,还是在中观层次,根据确认互动仪式链总体参与者及是否属于同一群人和人员变动的情况而确定的维度是社会多样性的维度。较低的多样性应该会产生局部团结、对具体符号的强烈依恋、直观具体思维,以及局内人与局外人之间的坚固障碍;群体内部有较高的一致性,相伴随的是对局外人与外来符号强烈的不信任;在这一子维度的另一端,是在由于多种不同的群体和情境所构成的松散网络中的参与。
以参与该话题传播的群体来划分,可以分为专业媒体组织及公共组织机构、微博明星(或者是网络大V)、草根民众这三大类。前两类属于微博话题的积极参与者,跟随他们言论展开互动交流的人比较稳定,如跟随专业媒体组织及网络大V的分别是他们的忠实受众和粉丝,这类追随者之间基于共同的关注点,而组成一个稳定的群体,群体内部通过互动完成着交流;在某主持人转发了该话题之后,其粉丝关注点便立刻聚焦,围绕放鞭炮这一传统习俗与清洁工繁重压力的矛盾问题展开讨论。但随着讨论的继续,该话题细化为更多子话题,分别是鞭炮与习俗、调侃该主持人及其所在单位、赞扬其传递正能量并表示支持,还有些微博主从卖鞭炮老人立场出发,表明不放鞭炮会影响这一部分群体;由此可见,群体内部可能会因为彼此的意见不一致等诸多情境的变化而失去了认同感,变成一个松散的网络群体。
此次微博话题是基于单一互动话题之下的众多互动仪式组合,主要是微博主之间、微博大V之间的一对一的互动沟通模式所构成统一完整的互动仪式
链。微博主之间及微博大V之间展开在
线交流互动,这代表的是诸多不同境遇
中的单一互动仪式;随着互动的持续,
前一次互动所获得的符号资源和情感能
量,继续投入到下一次的互动当中,甚
至已经互动过的双方在随后甚至日后的
互动当中再次重逢。
三、结语
通过对话题“少放鞭炮,让环卫
工人回家”的微博互动仪式链模型的构
建,可以看出微博话题完全具备构成一
个完整且成功的互动仪式所应有的三个
组成部分:关注焦点、个体的情感能量
和代表群体的符号。
话题的专一性使得共同的关注点得
以聚焦,微博主之间针对话题本身及子
话题的持续讨论,催生了群体符号,而
不管是普通微博主的一般化符号,还是
个人网络的特殊化符号,从本质讲,都
是参与者在情感能量驱动下的一种社交
性互动,与此同时,延续了互动仪式
链中的情感负荷与积聚。
在众多互动仪式的紧密联结下,
该话题的互动仪式链条得以形成,每个
链条不仅有效果显著的互动,也有成效
不甚理想的交流,但无论如何,个人的
情感能量在单一互动仪式中总是举足轻
重的,同时也是建筑起整个互动仪式链
的关键。然而,在这方面微博话题的互
动潜能优势未能充分体现出来,就目前
而言,只有微博主之间一对一的单一互
动仪式,缺乏以新闻媒体为主的微博大
V对广大微博主的一对多的互动仪式,
使得微博主之间的情感能量未能及时予
以引导,以至于情感能量产生了负向积
聚。因此,多角度呈现微话题的互动内
容,提升意见领袖的舆论引导力,增强
传播正能量的媒体话语权是提升微博话
题的互动质量,全面发挥微博平台优势
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①②④⑤⑥⑦⑧⑨⑩兰德尔・柯林
斯.互动仪式链[M].林聚任,王鹏,宋丽君译.北京:商务印书
馆,2009:85,86,93,106,112,86,160,161,161,165,170,170,171,171,
171,134
③ 陈权.互动仪式链理论在传播研究中的应用[J].新闻世
界,2012(10):183-184
韩璐.基于互动仪式链理论的移动社交媒体互动传播
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14
冯启俊.基于互动仪式链理论的微电台互动研究[D].长
春:东北师范大学,2014
诸葛达维.互联网时代的弹幕电影分析——基于互动
仪式链视角[J].东南传播,2015(2):28-31
(作者郭倩:山西工商学院传媒学
院教师,硕士)
(上接第107页)议题更集中于城市。
因此,网络舆论在一定程度上仅代表了
网民的意见却不能代表全中国的民意。
而且,在网民中,也有一部分人上网仅
仅是为了休闲娱乐,并没有参与舆论讨
论,技术上的不平衡造成信息摄取的
“不平衡”,这就使得网络舆论的理性
深度和可信度大打折扣。
网络舆论是一把双刃剑,它为民众
提供了相对宽泛的言论空间,但网络的
虚拟性、隐藏性使人处在没有社会约束
力的匿名状态之中,把网络当作宣泄个
人情绪的窗口,这种非理性宣泄经网络
传播被无限放大,并走向极端,逐渐演
化成言论暴力,甚至威胁到他人的生命
财产安全等。网络舆论群体极化现象亟
须引导规避,避免其负面效应危害社会
稳定。如果放任网络舆论自由发展,使
得其负面功能放大扭曲,势必严重扰乱
社会发展。因而,要使互联网真正成为
引导和洞察社会民意的重要窗口,必须
对网络舆论加以有效地控制与引导。对
此,首先,要“以法治网”,加强对网
络信息传播的法律监管,如北京规定微
博用户须实名注册;其次,要重视“意
见领袖”的作用,加强主流媒体网站
建设,用理性认识引导网络舆论;此
外,也是不容忽视的一点,就是要加
强网络新闻的伦理建设,提高网络从
业者的素质和行业自律,培养文明的
网络文化。总之,网络舆论一定要加
强引导,采取积极措施将其消极影响
控制在最小程度,最大限度地发挥其
潜在优势,这样才会有力推进政治民
主化进程和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① 邵培仁等.媒介舆论学——通向和谐社会的舆论传播
研究[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
② 吴风.网络传播学——一种形而上的透视[M].中国广
播电视出版社,2004
③ 加布里埃尔・塔尔德.传播与社会影响[M].何道宽
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作者杨华:陕西日报财经新闻部
记者)
40
2015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