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直肠肛管疾病(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手术方式
• 结直肠切除、回肠储袋肛管吻合术 • 1947年,Ravitch和Sabiston推荐了经腹结肠切除、直肠
上中段切除、直肠下段粘膜剥除,回肠经直肠肌鞘拖出与 肛管吻合术。 • 切除了所有患病的粘膜,保留了膀胱和生殖器的副交感神 经,避免永久性回肠造口,保留肛管括约肌。
第五节:肠息肉及肠息肉病
常用检查体位:
左侧卧位、截石位 、胸膝位、俯卧位(肛门检查的时钟定位法)
肛门直肠指检
①右手戴手套涂以润滑液,首先进行肛门周围指诊,肛管有无肿块 压痛,皮肤有无疣状物等。
②测试肛管括约肌的松紧度,在肛管后方可触到肛管直肠环。 ③检查肛管直肠壁有无触痛、波动感、肿块及狭窄,触及肿块时要
确定大小、形状、位置、硬度及能否推动。
1、位置:盆腔后部,平骶岬,上 接乙状结肠,下与肛管相接。
2、长度:12-15cm.
3、毗邻:男性:前方与前列腺、 精囊腺相邻,上段直肠与膀胱构成 直肠膀胱陷凹。女性:前方与阴道 后壁相邻,上段直肠与子宫构成直 肠子宫陷凹。 4、特殊结构:
(二):直肠
特殊结构
(1)直肠瓣:直肠粘膜在直肠壶腹部形成的上、中、 下三条半月形的直肠皱襞。
临床表现:血性腹泻及粘液脓血便,腹部 痉挛性疼痛。
第四节:溃疡性结肠炎的外科治疗
外科适应症
溃疡性结肠炎的外科指征:中毒性巨结肠、穿孔、出血、 难以忍受的结肠外症状(坏疽性脓皮病、结节性红斑、肝 功能损害、眼并发症和关节炎)及癌变。
另外,因结、直肠切除是治愈性的治疗,当病人出现顽固 性的症状而内科治疗无效时也可考虑手术治疗。
肠系膜
上静脉



左结肠动脉
降结肠
肠系膜 乙结肠动脉
乙状结肠
肠系膜下
肠系膜
下动脉 痔上动脉
直肠近端
静脉
下静脉
直肠上动脉
直肠
直肠下动脉
腹主动脉 阴部内动脉
骶中动脉 肛门动脉
直肠下端后壁 肛管和括约肌
痔内静脉丛 痔外静脉丛
下腔静脉
(六):结肠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
结肠的淋巴引流
结肠的淋巴引流有 4 组淋巴结, 从结肠壁到肠系膜上(下动脉根部)
(三):肛管
上至齿状线、下至肛门缘,长约1.52cm,内上部为移行上皮,下部为复层 扁平上皮,为内外括约肌所环绕,平 时呈环状收缩封闭肛门。
齿线的临床意义
齿线以上
粘膜 直肠上动脉 直肠上静脉丛
内痔 淋巴引流向上 至腹主动脉周围 或髂内淋巴结 植物神经支配
齿线以下 皮肤
直肠下动脉 直肠下静脉丛
外痔 淋巴引流向下 至腹股沟及 髂外淋巴结 阴部内神经支配
视诊、肛门镜、指诊 、直肠镜
第三节:乙状结肠扭转
是乙状结肠以其系膜为中轴发生 扭转,导致肠管部分或完全梗阻, 多见于60岁以上老人。
第四节:溃疡性结肠炎的外科治疗
是指发生在结直肠粘膜的弥漫性炎性病变, 与克罗恩病并成为非特异性炎性肠病。
好发部位:直肠与乙状结肠
累及层次:粘膜及粘膜下层
病理表现:粘膜大片水肿、充血、糜烂和 溃疡形成。
手术方式
• 全结、直肠切除及回肠造口术 早在20世纪30年代便已采用 彻底切除了病变可能复发的部位 解除了癌变的危险 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手术的金标准 衡量其他手术的基础
手术方式
• 结肠切除、回直肠吻合术 ➢ 在20世纪60年代采用 ➢ 保留直肠、肛管功能,避免回肠造口 ➢ 没有彻底切除疾病复发的部位 ➢ 存在复发和癌变的危险
(2)肛柱:直肠粘膜与肛管相连处形成的8-10个隆 起的纵行皱襞。
(3)肛瓣:肛柱基底之间形成的半月形皱襞。 (4)肛窦:肛瓣与肛柱共同形成的小隐窝。
(二):直肠
5、直肠系膜:于中下段直肠的后方和 两侧包裹直肠,厚度约2cm,内含淋巴 组织、动静脉及大量脂肪组织。
6、肛垫:直肠与肛管结合处,称为直 肠肛管移行区(痔区)。宽度约 1.5cm,海绵组织带,富含血管、结缔 组织及平滑肌纤维(Treitz肌)
右半结肠
左半结肠
结肠上淋巴结 结肠旁淋巴结 中间淋巴结 中央淋巴结
肠系膜上血管 根部淋巴结
肠系膜下血管 根部淋巴结
腹主动脉旁淋巴结
(六):结肠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
肛管直肠淋巴引流
以齿线为界,分为上下两组
上组
齿线
下组
向上 肠系膜下血管根部淋巴结 两侧 直肠下血管淋巴结 髂内淋巴结 向下 髂内淋巴结
腹股沟淋巴结 髂外淋巴结
病理分类: 1、腺瘤性息肉:包括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等 2、炎性息肉 3、错构瘤性
第五节:肠息肉及肠息肉病
① 直肠前壁距肛缘4~5 cm,男性可扪及直肠壁外的前列腺,女性 可扪及子宫颈,不要误诊为病理性肿块。
② 根据检查的具体要求,必要时作双合诊检查。 ③ 抽出手指后,观察指套有无血迹或粘液, ④ 若有血迹而未触及病变,应行乙状结肠镜检查。
不同类型的肛门镜
结肠检查
钡剂灌肠 结肠镜 CT/MR
直肠肛管检查
髂内淋巴结
(七):结直肠肛管的生理功能
右半结肠
左半结肠
• 吸收为主, 水份、无机 盐、气体、 少量糖;
来自百度文库• 粪便呈液体、 半液体
• 储存为主 • 粪便呈半固
体、固体状
肛管直肠
• 控制排便; 直肠下端 (肛管以上 3cm以内直 肠)是排便 反射的重要 部位
结直肠粘膜、 肛腺
• 分泌粘液
第二节:结直肠及肛管检查方法
(四):直肠肛管肌
随 意 肌 :肛门外括约肌
肛直肠环
肛管外括约肌肌环
肛提肌 不随意肌:肛门内括约肌
肛管外括约肌深部
上环-外括约 肌深部,向上
中间肌层:联合纵肌 肛管直肠环:有重要括约功能,切
肛管内括约肌
中环-外括约 肌浅部,向后
断可致肛门失禁
耻骨直肠肌
下环-外括约肌 皮下部,向前
直肠纵肌
直肠肛管肌
外科学教材
结直肠与肛管疾病 陆浩
目录:
第一节:解剖生理概要
(一):结肠
1、组成:盲肠(腹膜内位)、升 结肠(腹膜间位)、横结肠(腹膜 内位)、降结肠(腹膜间位)、乙 状结肠(腹膜内位)
2、长度:150cm
3、解剖标志:结肠带、结肠袋、 肠脂垂
5、组织结构: 浆膜层
肌层
粘膜下层
粘膜层
(二):直肠
肛门内括约 肌
Page 11
外括约肌皮下部
外括约肌浅部 耻直肌
(五):直肠肛管周围间隙
肛提肌上 • 骨盆直肠间隙 • 直肠后间隙
肛提肌下 • 坐骨肛管间隙 • 肛门周围间隙
(六):结肠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
结直肠血管
肠系膜 上动脉
回结肠动脉 右结肠动脉 中结肠动脉
盲肠 右结肠 横结肠
肠系膜 上静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