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务人员职业卫生安全防护制度.doc
医务人员职业防护制度范文(3篇)
医务人员职业防护制度范文一、标准预防的概念:1.认定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须进行隔离,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粘膜,接触上述物质者,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2.既要防止血源性疾病的传播,也要防止非血源性疾病的传播;强调双向防护,既防止疾病从病人传至医务人员,又防止疾病从医务人员传至病人;根据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包括接触隔离、空气隔离和微粒隔离。
二、标准预防的隔离措施包括:1.接触隔离:预防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而传播的疾病。
如痢疾、甲肝、轮状病毒感染、副流感病毒、婴儿的肠道病毒感染等。
2.空气隔离:预防因空气(微粒或漂浮的尘埃)而传播的疾病。
如水痘、麻疹、肺结核等。
3.微粒隔离(飞沫隔离):预防经气溶胶微粒而传播的疾病。
微粒可通过咳嗽、打喷嚏、近距离讲话、某些医疗操作如支气管镜检查、吸引、使用通气设备等。
因其颗粒直径大,传播距离近,所以不需通风,许多细菌性疾病可通过微粒传播,如B型流感杆菌、脑膜炎双球菌、链球菌、腺病毒感染;流感、百日咳、小儿腥红热等。
三、具体措施包括:1.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以及被污染的物品时应当戴手套;2.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3.一旦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以及被污染的物品后应当立即洗手;4.医务人员的工作服、脸部及眼睛有可能被血液、体液、分泌物等物质喷溅到时,应当戴一次性外科口罩、防护眼镜或者面罩,穿隔离衣或围裙;5.处理所有的锐器时应当特别注意,防止被刺伤;6.对病人使用后的医疗器械、器具应当采取正确的消毒措施。
四、职业暴露后处置方案(一)现场处理:职业暴露一旦发生,应做好暴露部位紧急处理。
完整的或有破损的皮肤被病人的血液或血性体液溅到,应立即用肥皂和流动清水充分清洗;粘膜暴露用大量流动水冲洗;扎伤或割伤,应及时挤出污血,同时在流动水下清洗伤口后,涂上消毒药水如____%碘伏或____%酒精。
医务人员职业卫生安全防护制度范文(三篇)
医务人员职业卫生安全防护制度范文近年来,随着卫生安全意识的提高和社会的发展,医务人员职业卫生安全防护制度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医疗行业作为一个特殊的职业领域,其卫生安全防护需要建立起严格的制度,以确保医务人员在工作中的身体健康和安全。
本文将就医务人员职业卫生安全防护制度的相关要点进行阐述,以期提供一份范本供参考。
一、制度目的医务人员职业卫生安全防护制度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医务人员的身体健康和安全,降低工作环境对医务人员的健康危害,减少职业病的发生率,提高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医疗机构中从事临床、护理、医技、后勤等各个岗位的医务人员。
三、主要内容1. 职业卫生安全教育和培训医务人员应接受职业卫生安全教育和培训,包括职业病的预防知识、安全操作规程、个人防护装备的使用方法等。
医疗机构应定期组织相关培训,确保医务人员了解和掌握职业卫生安全知识。
2. 工作环境卫生保障医疗机构应对工作环境进行定期的卫生检查和评估,确保工作环境符合卫生安全要求。
同时,医务人员也应积极参与卫生保洁工作,保持良好的工作环境。
3. 个人防护措施医务人员在工作中应根据职业特点选择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如口罩、手套、防护眼镜等,并正确佩戴和使用。
医疗机构应提供相应的个人防护装备,并定期检查其有效性。
4. 事故和紧急情况的预防和处理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事故和紧急情况的预防和处理制度,明确医务人员在遇到事故和紧急情况时的处理流程和应急措施。
医务人员应接受相关培训,掌握应急处理技巧。
5. 职业病防治医疗机构应定期开展职业病防治工作,包括职业病的检测和诊断、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监测和评估、职业病防治方案的制定等。
医务人员应配合相关工作,定期接受职业病的体检和检测。
6. 职业卫生安全监督医疗机构应建立职业卫生安全监督制度,定期对医务人员的工作环境和卫生状况进行检查和评估,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
医务人员也有义务积极配合监督工作。
7. 管理和评估医疗机构应建立医务人员职业卫生安全的管理和评估制度,对医务人员的职业卫生安全工作进行定期评估,并将评估结果作为绩效考核的一项指标。
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制度
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制度一、背景及意义医疗卫生事业是关系到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重要事业,医务人员是医疗卫生事业的主体,他们的安全和健康同样关系到患者的利益和社会的稳定。
在医疗工作中,医务人员常常面临着各种职业安全的威胁,如生物、化学、物理、心理等方面的危害。
为了保障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制定和完善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二、职业安全防护制度的目标1. 建立完善的职业安全防护体系,提高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意识。
2. 减少和消除职业危害因素,保障医务人员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3. 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保障患者的利益和社会的稳定。
4. 促进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
三、职业安全防护制度的主要内容1. 生物安全防护制度(1)加强生物安全意识,掌握生物安全知识和防护技能。
(2)严格执行生物实验室安全操作规程,防止生物污染和交叉感染。
(3)加强医疗废弃物管理,严格执行废弃物分类、包装、标记和处置规定。
(4)做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加强疫苗接种和健康体检。
2. 化学安全防护制度(1)加强化学安全意识,掌握化学危险品知识和防护技能。
(2)合理使用化学药品和消毒剂,避免不必要的暴露。
(3)加强化学药品储存和管理,严格执行化学药品使用和处置规定。
(4)定期进行化学中毒事故应急预案演练,提高应对能力。
3. 物理安全防护制度(1)加强物理安全意识,掌握物理危害因素知识和防护技能。
(2)加强医疗设备维护和检测,确保设备安全运行。
(3)严格执行放射性同位素和放射性设备使用规定,加强放射防护。
(4)做好噪声、振动、温度等物理因素的防护工作。
4. 心理安全防护制度(1)加强心理安全意识,关注医务人员心理健康。
(2)建立心理支持系统,提供心理辅导和心理治疗。
(3)加强工作压力管理,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和休息时间。
(4)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加强团队合作和沟通。
四、职业安全防护制度的实施与监督1. 制定职业安全防护制度,明确责任和分工。
医务人员职业卫生安全分级防护制度
医务人员职业卫生安全分级防护制度1.开展职业卫生防护知识的培训,使医务人员掌握相关防范措施、标准预防原则等,有效预防医院感染。
2.严格执行医务人员职业卫生安全防护措施,认定所有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不包括汗液)及被上述物质污染的物品均视为有传染性,医务人员接触这些物品,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2.1工作人员上岗着装符合要求(工作衣、帽、必要时戴口罩、手套、护目镜、防护面屏、穿隔离衣等)。
2.2工作人员发生医院感染以及锐器等伤应立即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
2.3严格执行《医务人员手卫生制度》,医务人员的手被患者体液、血液污染时,应及时用流动水洗手后进行手消毒。
进行可能接触患者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手套,操作前后应洗手或手消毒;手部皮肤发生破损时,必须戴双层手套。
2.4诊疗和护理操作中,有可能发生患者的血液、体液喷溅到医务人员面部及工作服时,要使用必要的防护用品:手套、隔离衣、护目镜或防护面屏等。
2.5在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时,要保证充足的光线,防止被锐器刺伤。
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帽,禁止裸手接触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利器具。
处理锐利器械和用具时,采用有效防护措施,以避免可能对人体的刺、割等伤害,使用后的锐利器械的处置与管理按医院《医疗废物管理制度》执行,必须放入利器盒中。
2.6对所有患者使用过的可循环使用的器具严格消毒或灭菌,处理被污染的器械、器具时,需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3.各类人员均应当做好个人防护和公共环境的保护,完成操作或离开工作区域时应当及时摘手套,严禁医务人员穿工作服进入食堂、宿舍和医院外环境。
4.实施分级防护的原则4.1基本防护适用对象:在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发热门(急)诊以外等常规诊疗环境中从事诊疗工作的医、护、技人员。
防护配备:医用职业服装、工作衣、工作裤、工作鞋、戴工作帽和医用口罩。
防护要求:按照标准预防的原则。
4.2加强防护防护对象:进行接触血液、体液、排泄物、分泌物等可视污染物的操作时的医、护、技人员进入感染性疾病科、发热门(急)诊的医、护、技人员等。
医务人员职业卫生安全防护制度范本
医务人员职业卫生安全防护制度范本近年来,随着卫生安全意识的提高和社会的发展,医务人员职业卫生安全防护制度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医疗行业作为一个特殊的职业领域,其卫生安全防护需要建立起严格的制度,以确保医务人员在工作中的身体健康和安全。
本文将就医务人员职业卫生安全防护制度的相关要点进行阐述,以期提供一份范本供参考。
一、制度目的医务人员职业卫生安全防护制度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医务人员的身体健康和安全,降低工作环境对医务人员的健康危害,减少职业病的发生率,提高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医疗机构中从事临床、护理、医技、后勤等各个岗位的医务人员。
三、主要内容1. 职业卫生安全教育和培训医务人员应接受职业卫生安全教育和培训,包括职业病的预防知识、安全操作规程、个人防护装备的使用方法等。
医疗机构应定期组织相关培训,确保医务人员了解和掌握职业卫生安全知识。
2. 工作环境卫生保障医疗机构应对工作环境进行定期的卫生检查和评估,确保工作环境符合卫生安全要求。
同时,医务人员也应积极参与卫生保洁工作,保持良好的工作环境。
3. 个人防护措施医务人员在工作中应根据职业特点选择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如口罩、手套、防护眼镜等,并正确佩戴和使用。
医疗机构应提供相应的个人防护装备,并定期检查其有效性。
4. 事故和紧急情况的预防和处理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事故和紧急情况的预防和处理制度,明确医务人员在遇到事故和紧急情况时的处理流程和应急措施。
医务人员应接受相关培训,掌握应急处理技巧。
5. 职业病防治医疗机构应定期开展职业病防治工作,包括职业病的检测和诊断、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监测和评估、职业病防治方案的制定等。
医务人员应配合相关工作,定期接受职业病的体检和检测。
6. 职业卫生安全监督医疗机构应建立职业卫生安全监督制度,定期对医务人员的工作环境和卫生状况进行检查和评估,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
医务人员也有义务积极配合监督工作。
7. 管理和评估医疗机构应建立医务人员职业卫生安全的管理和评估制度,对医务人员的职业卫生安全工作进行定期评估,并将评估结果作为绩效考核的一项指标。
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制度
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制度一、总则为维护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有效预防医务人员在工作中发生职业暴露感染疾病,制定本制度。
本制度适用于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包括医院、卫生院、诊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
二、职业暴露的定义和分类1.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在从事诊疗、护理、实验室检测、放射性工作等过程中,意外接触或暴露于患者或病原体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组织器官、放射性物质等危险因素,可能引起的感染或健康损害。
2.职业暴露可分为以下几类:(1)血液暴露:接触或暴露于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等。
(2)呼吸道暴露:接触或暴露于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飞沫等。
(3)皮肤暴露:接触或暴露于患者的皮肤、粘膜等。
(4)消化道暴露:接触或暴露于患者的排泄物、食物等。
(5)注射器暴露:使用或接触被污染的注射器、输液器等医疗器具。
(6)放射性暴露:接触或暴露于放射性物质,如X 光、CT等。
三、职业安全防护措施1.加强职业安全防护教育,提高医务人员的防护意识和技能。
2.建立健全职业安全防护制度,制定职业安全防护规程和应急预案。
3.加强工作场所的通风和消毒,保持工作环境的清洁和卫生。
4.提供必要的防护设施和设备,如手套、口罩、防护服、防护眼镜、防护面屏、安全注射装置等。
5.对高风险科室和岗位实施严格的防护措施,如手术室、产房、ICU等。
6.对医务人员进行定期的健康检查,及时发现和处理职业暴露引起的健康问题。
7.对职业暴露事件进行及时的报告、调查和处理,保护医务人员的人身安全和合法权益。
四、职业安全防护培训1.对新入职的医务人员进行岗前职业安全防护培训,确保其掌握基本的防护知识和技能。
2.定期对在岗医务人员进行职业安全防护培训,更新其防护知识和技能。
3.对高风险科室和岗位的医务人员进行专项培训,提高其针对性的防护能力。
4.鼓励医务人员参加各类职业安全防护培训和继续教育,提升其防护意识和技能。
五、职业安全防护监督管理1.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职业安全防护监督管理制度,指定专人负责职业安全防护工作的监督和管理。
医务人员职业卫生安全防护制度 文档
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制度
(一)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措施应当遵照标准预防原则,对所有病人的血液、体液及被血液、体液污染的物品均视为具有传染性的病源物质,接触这些物质时,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二)医务人员接触病原物质时,应当采取以下措施。
1 .医务人员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手套,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2.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到医务人员的面部时,医务人员应当戴手套、具有防渗透性能的口罩、防护眼镜或防护面罩;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大面积飞溅或者有可能污染医务人员的身体时,还应当穿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或者围裙。
3. 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在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双层手套。
(三)医务人员在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并特别注意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者划伤。
(四)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套;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
的针头、刀片等锐器。
(五)使用紫外线消毒时,不得使紫外线光源照射到人,以免引起损伤。
(六)压力蒸汽灭菌设备的具体操作步骤、常规保养和检查措施应按厂方说明书的要求严格执行。
(七)接触戊二醛等消毒溶液时应戴橡胶手套、防止溅入眼内、吸入体内或皮肤粘膜上,一旦溅上,应及时用清水清洗。
医务人员职业卫生安全防护制度范文
医务人员职业卫生安全防护制度范文一、概述医务人员是卫生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天与大量的疾病患者接触,面临着较高的工作风险。
为了保障医务人员的身体健康和工作安全,制定和实施科学合理的职业卫生安全防护制度是至关重要的。
二、工作环境的卫生安全1. 医疗设施的卫生安全:医疗院所应定期进行场所的清洁消毒工作,保持干净整洁的工作环境。
严格按照医废分类管理要求,做好医疗废物的收集、运输和处理工作。
2. 病房的卫生安全:定期进行病房消毒,保持室内通风良好。
医务人员在接触病人前后,要做好手卫生,佩戴好口罩、手套等防护用品。
3. 患者隔离管理:对于传染性疾病患者,医务人员要按照相应的隔离标准进行管理,确保患者不会对他人造成传染风险。
医务人员要全程佩戴防护用品,并学会正确使用。
三、工作操作的安全防护1. 注射操作防护:医务人员在进行注射操作时,必须确保使用无菌注射器、针头等物品,避免交叉感染的风险。
同时,医务人员也要保护自己的安全,避免针刺伤等意外。
2. 化学品接触防护:医务人员在接触化学药品时,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佩戴好防护用品,避免药品对身体的伤害。
3. 放射性物质防护:医务人员在接触放射性物质时,必须佩戴防护用品,严格按照规定操作,避免受到放射性物质的辐射。
四、个人卫生健康管理1. 定期体检:医务人员要按照规定定期进行健康体检,及时发现和处理身体异常情况,确保自己的身体健康。
2. 饮食健康:医务人员要合理搭配饮食,避免过度饮食或饮食不均衡对身体产生不良影响。
3. 睡眠充足:医务人员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避免长时间疲劳工作导致身体亚健康。
4. 心理健康:医务人员要注意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学会缓解压力,避免工作压力对身心健康的不良影响。
五、事故应急预案1. 医疗事故的预防与警示:医务人员要加强学习和培训,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避免医疗事故的发生。
同时,要及时向上级医院报告和汇报各类医疗事故情况。
2. 应急预案的建立与培训: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各类事故的应急预案,并定期进行培训和演练,确保医务人员能够熟练掌握各类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方法。
医务人员职业卫生安全防护制度
医务人员职业卫生安全防护制度一、总则1. 为保障医务人员职业卫生安全,预防职业暴露感染疾病,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维护医务人员身心健康,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卫生行业标准,制定本制度。
2. 本制度适用于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包括临床、医技、护理、药学、行政管理人员等。
3. 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健全职业卫生安全防护制度,制定并落实各项措施,确保医务人员职业卫生安全。
二、职业暴露风险评估与控制4. 医疗机构应当对医务人员面临的职业暴露风险进行评估,包括传染病传播风险、化学物质接触风险、物理损伤风险等。
5. 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医疗机构应当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包括隔离措施、消毒灭菌、个人防护装备使用、安全操作规程等。
6. 医疗机构应当定期对职业暴露风险进行再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调整控制措施。
三、个人防护装备使用7. 医务人员在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高风险物质时,应当穿戴个人防护装备,包括防护服、手套、口罩、护目镜或面罩等。
8. 医疗机构应当为医务人员提供符合国家标准的个人防护装备,并指导正确使用。
9. 医务人员在操作过程中,如防护装备破损或污染,应当立即更换。
四、手卫生与感染控制10. 医务人员应当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在接触患者前后、操作前后、处理患者用物前后等关键环节进行手卫生。
11. 医疗机构应当提供充足的洗手设施和消毒剂,并定期对洗手设施进行维护和检查。
12. 医疗机构应当开展感染控制培训,提高医务人员感染控制意识和能力。
五、职业健康监测与保健13. 医疗机构应当对医务人员进行定期的职业健康监测,包括血液学检查、免疫学检查、听力检查等。
14. 对职业暴露感染的医务人员,医疗机构应当及时进行治疗和跟踪观察。
15. 医疗机构应当为医务人员提供定期的职业健康教育和保健指导,提高医务人员自我防护意识。
六、职业卫生安全管理与培训16. 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健全职业卫生安全管理体系,明确各部门、各岗位的职责和权限。
医务人员职业卫生安全防护制度
医务人员职业卫生安全防护制度医务人员职业卫生安全防护制度是指为保护医务人员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规范医疗卫生机构内各环节的卫生安全措施和应急管理措施的一系列制度和规范。
医务人员在工作过程中经常接触到各种病原体和有害因素,例如细菌、病毒、放射线等,因此对医务人员的职业卫生安全进行规范和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一、医务人员职业卫生安全防护制度的目的和意义1.保护医务人员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2.预防职业病和事故的发生;3.规范医疗卫生机构内的卫生安全措施;4.加强医务人员的健康教育和风险意识。
二、医务人员职业卫生安全防护制度的内容1.医务人员职业健康监测:包括对医务人员的身体健康状况进行定期检查和评估,对可能影响其健康的危险因素进行评估和监测。
2.医疗机构环境卫生管理:对医疗机构内的环境卫生进行管理和监督,保证医务人员在清洁、无菌的环境中工作。
3.职业暴露防护:针对医务人员可能接触到的各种病原体和有害因素,制定相应的暴露防护措施,如佩戴口罩、手套、防护服等。
4.医疗废物管理:对医疗废物的收集、储存和处理进行规范,确保医务人员不会受到废物的污染和伤害。
5.职业安全教育和培训:对医务人员进行职业安全教育和培训,提高他们对危险因素和防护措施的认识和理解。
6.事故应急管理:制定医疗机构的事故应急预案,对事故发生后的应急处理进行规范和管理。
三、医务人员职业卫生安全防护制度的实施和管理为了确保医务人员职业卫生安全防护制度的有效实施,需要进行以下管理措施:1.医疗机构领导应重视并制定有关医务人员职业卫生安全防护的相关政策和制度。
2.医疗机构应设立职业卫生安全管理部门,负责对医务人员的职业卫生安全工作进行监督和管理。
3.针对每位医务人员,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康档案,定期对其进行健康检查和评估。
4.医疗机构应落实环境卫生管理责任制,确保医务人员工作环境的安全和卫生。
5.医务人员应接受职业安全教育和培训,提高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医务人员职业卫生安全防护制度
医务人员职业卫生安全防护制度一、职防业原则护1、基本防护防护象:对在医疗构机中从诊疗工作的事所医有、、技护员。
人着装求:要作服、工作工、医帽口用、工作鞋。
凡接触罩染病传时人要加穿离隔衣。
2、加强护防:防护对象:进行液或可体疑染物操作污的医人员;务传病流行期染发热门诊,的离隔病等区区的域工人作;员转运确诊疑或似传染为病患的者务医员和人司机。
着装求要在基本:防护的础上,可按危险程基加度以下用护用品:防隔离衣、科外口罩N/9口5罩鞋套、、套、防手眼罩护、面罩等。
3、严密护防:防护象:对进行有操创作,给特殊病人如进气行管管、插开吸痰等操切作作和传病染人尸解医务的人员。
防护要:在求加强护防的基上全方础防护,位使用应罩面、吸防护器呼。
二、本预防基制控措施1、医务员人严要遵格守作规操程,强增我保自意识护掌,常见握感染的传病播径、隔途离防技护术,少职业减危害。
2、遵照标准防的预则,在接触原病原质时,应当采物取以下防护措施:(1)在接病人血触、体液、液泌分、物泄物排时戴等手套,作完操毕,脱手去后套即洗立,必要手时进手消毒行。
(2 有)能可生发血液、体喷液时溅应,防戴护眼镜防护面罩,或穿隔离或衣水围裙防等。
(3)行进侵性诊袭疗护理、作过程中操要保,证充的足光线,尽量减少口创出,并特血注别意防被针止头、缝针合刀、等锐片刺器伤者或划伤。
(4 )理针头处时不要太匆忙手,针头和持器时利不,让要器面锐对着他,人为不合在作的病注射时,应取得他人的人作,协用的针头使不可再套原回针帽,内如一果定套回,要采用单则复帽手技术,不要将锐利具器接传直给递他人,用使的后锐器直接放利器盒,入要不折锐利毁器具。
等(5)医人务员手皮肤部发生破损在,进行有能可触病人接血、液体液的疗诊护和理作操须时双戴手层套。
3、在标预防准基础的,上根据疾病主要传播途径,采取相的的应隔离措,包括施触隔接、离气空隔离和飞沫离。
隔4、严执格行手卫规生范。
5、对手术前输血及患前者须必格严行“感进筛查染”。
医务人员职业卫生安全防护制度
一、总则第一条为了保障医务人员的职业健康,预防和控制职业危害,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医疗机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本医疗机构所有医务人员,包括医生、护士、医技人员、管理人员等。
第三条医务人员职业卫生安全防护工作应当遵循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分类管理、综合治理的原则。
二、组织管理第四条成立医疗机构职业卫生安全防护领导小组,负责全院职业卫生安全防护工作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
第五条职业卫生安全防护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包括职业卫生安全防护宣传教育、培训、检查、监督、考核等。
第六条各科室设立职业卫生安全防护负责人,负责本科室职业卫生安全防护工作的具体实施。
三、职业卫生安全防护措施第七条医务人员上岗前必须进行职业健康检查,符合健康要求后方可上岗。
第八条医务人员应当掌握职业卫生安全防护知识,包括传染病防治、生物安全、化学安全、放射防护等。
第九条医务人员应当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正确使用防护用品,包括个人防护用品、防护服、防护口罩、手套、护目镜等。
第十条医务人员应当遵守消毒隔离制度,定期进行手卫生,防止交叉感染。
第十一条医务人员在操作过程中,应当注意个人防护,避免直接接触血液、体液、排泄物等可能含有病原体的物质。
第十二条医务人员在操作过程中,应当保持工作场所通风良好,降低空气中污染物浓度。
第十三条医务人员在操作放射性设备时,应当严格遵守放射防护规定,防止辐射危害。
第十四条医务人员在接触化学药品时,应当佩戴相应的防护用品,防止化学药品对人体的危害。
第十五条医务人员在接触生物制品时,应当严格遵守生物安全规定,防止生物危害。
四、职业卫生安全防护培训第十六条医务人员应当定期参加职业卫生安全防护培训,提高职业卫生安全防护意识和技能。
第十七条医务人员培训内容包括:职业卫生安全防护知识、操作规程、防护用品的使用、事故应急处理等。
医务人员职业卫生安全防护制度范本(二篇)
医务人员职业卫生安全防护制度范本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保护医务人员的身心健康,维护医疗秩序和患者权益,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所有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
第三条医务人员应遵守本制度,并且接受健康检查和卫生培训。
第四条医务人员的卫生健康责任由医院和个人共同承担。
第五条医务人员在工作中必须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规范。
第六条医务人员的职业卫生安全防护工作由卫生管理部门负责监督和落实。
第七条医务人员有权利向卫生管理部门报告违反职业卫生安全防护制度的行为。
第二章健康检查第八条医务人员应按照规定的时限进行健康检查,包括身体检查、血液检查、传染病检查等。
第九条医务人员的健康检查结果应保存并向卫生管理部门备案。
第十条健康检查应由卫生管理部门安排,医务人员应积极配合。
第十一条医务人员如果患有严重传染性疾病,应停止从事与患病有关的工作,并按照卫生管理部门的要求进行治疗和隔离。
第十二条医务人员在健康检查中发现有传染病风险的情况,应立即采取措施进行隔离和防控。
第三章卫生培训第十三条医务人员应定期参加卫生培训,学习职业卫生安全防护知识。
第十四条卫生培训内容包括职业卫生知识、疫情防控措施、个人防护用品的正确使用方法等。
第十五条卫生培训应由卫生管理部门组织和实施,医务人员应积极参与。
第十六条医务人员应按照卫生管理部门要求的时限完成卫生培训,并通过考试合格。
第十七条医务人员应将所学的卫生防护知识应用于工作实践,并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
第四章防护装备与设施第十八条医务人员在接触患病或疑似患病者时,应佩戴符合标准的个人防护装备。
第十九条个人防护装备包括口罩、手套、防护服、护目镜等。
第二十条医务人员应了解不同病种的防护要求,并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和使用合适的个人防护装备。
第二十一条医院应提供充足的防护装备和设施,保证医务人员的个人卫生安全。
第二十二条防护装备和设施应定期检查和维护,保证其功能正常。
第五章行为规范第二十三条医务人员在工作中应遵守医疗机构的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医务人员职业卫生安全防护制度(5篇)
医务人员职业卫生安全防护制度一、职业防护原则1、基本防护防护对象:在医疗机构中从事诊疗工作的所有医、护、技人员。
着装要求:工作服、工作帽、医用口罩、工作鞋。
凡接触传染病人时要加穿隔离衣。
2、加强防护:防护对象:进行体液或可疑污染物操作的医务人员;传染病流行期的发热门诊,隔离病区等区域的工作人员;转运确诊或疑似为传染病患者的医务人员和司机。
着装要求:在基本防护的基础上,可按危险程度加用以下防护用品:隔离衣、外科口罩/N95口罩、鞋套、手套、防护眼罩、面罩等。
3、严密防护:防护对象:进行有创操作,如给特殊病人进行气管插管、切开吸痰等操作和作传染病人尸解的医务人员。
防护要求:在加强防护的基础上全方位防护,应使用面罩、呼吸防护器。
二、基本预防控制措施1、医务人员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掌握常见感染病的传播途径、隔离防护技术,减少职业危害。
2、遵照标准预防的原则,在接触病原物质时,应当采取以下防护措施:(1)在接触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时戴手套,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2)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喷溅时,应戴防护眼镜或防护面罩,穿隔离衣或防水围裙等。
(3)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尽量减少创口出血,并特别注意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者划伤。
(4)处理针头时不要太匆忙,手持针头和利器时,不要让锐器面对着他人,在为不合作的病人注射时,应取得他人的协作,使用的针头不可再套回原针帽内,如果一定要套回,则采用单手复帽技术,不要将锐利器具直接传递给他人,使用后的锐器直接放入利器盒,不要折毁锐利器具等。
(5)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在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须戴双层手套。
3、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根据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包括接触隔离、空气隔离和飞沫隔离。
4、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
5、对手术前及输血前患者必须严格进行“感染筛查”。
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制度范本
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制度范本一、总则为了保障医务人员的安全健康,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危害防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医院各级各类医务人员,包括医生、护士、药剂师等。
三、安全防护责任1. 医院负责人应当将医务人员的安全防护工作纳入医院管理范围,保障医务人员的安全权益。
2. 各科室负责人应当组织开展医务人员安全防护培训,并定期检查、评估和改进工作。
3. 医务人员应当严格遵守本制度规定,保护自己的安全健康,积极参与安全防护工作。
四、职业危害辨识评价1. 医院应当委托专业机构对医务人员的工作环境、工作内容、工作特点等进行职业危害辨识评价,定期更新评估报告。
2. 根据评估结果,医院应当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制定安全作业规程。
五、工作环境安全1. 医院应当配备合格的安全设施和装备,确保医务人员的工作环境符合安全标准。
2. 医务人员应当定期检查安全设施和装备,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并配合维修人员进行处理。
3. 医务人员应当注意保持工作环境的整洁卫生,防止意外伤害的发生。
六、个人防护措施1. 医务人员应当佩戴符合规定的工作服、口罩、手套等个人防护用品,严格按照工作流程操作,防止受伤感染。
2. 医务人员应当注意个人卫生,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增强自身抵抗力。
3. 医务人员应当定期进行健康体检,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七、紧急救援措施1. 医院应当建立紧急救援机制,确保医务人员在发生意外伤害时能够及时得到救治。
2. 医务人员应当掌握基本的急救知识和技能,能够有效地应对突发事件。
3. 医务人员在发生伤害后,应当第一时间报警并求助,同时配合救援人员进行处理。
八、应急预案和演练1. 医院应当制定各类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明确工作流程和责任分工。
2. 医院应当定期组织应急演练,提高医务人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和反应速度。
3. 医务人员应当定期参加应急演练,熟悉应急预案和工作流程。
九、责任追究1. 对违反本制度规定,导致医务人员伤害事故的责任人员,将依法承担相应的责任。
医务人员职业卫生安全防护制度
医务人员职业卫生安全防护制度一、总则第一条为了保障医务人员的职业卫生安全,预防职业病和职业伤害,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我国境内的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
第三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健全职业卫生安全防护制度,配备必要的职业卫生防护设施和器材,提供符合职业卫生要求的劳动保护条件和环境。
第四条医务人员应当遵守职业卫生安全防护制度,正确使用职业卫生防护设施和器材,提高自我防护意识和能力。
第五条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应当依法参加职业病防治和职业伤害保险。
第六条医疗机构应当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职业卫生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职业卫生知识和技能。
第七条医疗机构应当依法接受卫生行政部门的监督和检查,如实提供有关职业卫生安全的资料和信息。
二、职业卫生防护措施第八条医疗机构应当根据医疗活动的特点和风险,制定具体的职业卫生防护措施,并向医务人员进行培训和宣传。
第九条医务人员在执业活动中,应当遵守以下职业卫生防护措施:(一)按照医疗操作规程和卫生要求进行医疗活动,防止交叉感染和职业病的发生;(二)正确使用医疗设备和器材,防止因操作不当造成的伤害;(三)正确处理医疗废弃物,防止环境污染和职业病的发生;(四)参加职业健康检查,及时发现和治疗职业病;(五)在接触传染病患者、放射性物质等特殊情况下,按照规定采取防护措施;(六)参加职业卫生培训,提高职业卫生知识和技能。
第十条医疗机构应当为医务人员提供以下职业卫生防护设施和器材:(一)符合卫生要求的医疗设备和器材;(二)防护用品和防护器材,如防护口罩、手套、护目镜、防护服等;(三)职业病诊断和治疗设施;(四)职业健康检查和体检设施;(五)职业卫生培训和教育设施。
三、职业卫生安全管理第十一条医疗机构应当设立职业卫生安全管理机构或者指定职业卫生安全管理人员,负责本机构的职业卫生安全管理工作。
第十二条职业卫生安全管理机构或者职业卫生安全管理人员的职责包括:(一)组织制定和实施职业卫生安全防护制度;(二)组织职业卫生培训和宣传;(三)组织职业健康检查和体检;(四)组织职业病防治和职业伤害保险工作;(五)组织处理职业病和职业伤害事故;(六)组织职业卫生安全检查和评估。
医务人员职业卫生安全防护制度模版
医务人员职业卫生安全防护制度模版第一章总则为保障医务人员的职业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医疗单位的正常运行,确保患者的安全与权益,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卫生部门的要求,制定本医务人员职业卫生安全防护制度。
第二章职业健康监测与评估第一节体检与监测1. 医务人员应定期进行健康体检,包括常规体检和职业健康检查,确保身体健康。
2. 医务人员在接触危险或有害物质时,应配戴个人防护装备,并遵守相关操作规程。
3. 医务人员应定期进行职业健康监测与评估,包括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和病情监测,及时发现职业健康问题。
第二节应急处理与报告1. 医务人员在接触职业危险事件后,应立即采取相应的应急处理措施,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安全。
2. 医务人员应及时向主管机构报告职业危险事件的发生和处置情况,确保信息畅通和处理及时。
第三章劳动保护第一节劳动环境1. 医务人员的劳动环境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无明显的职业危害因素,保证安全和舒适。
2. 医务人员在有害环境下工作时,应进行适当的防护措施,如戴口罩、手套等。
第二节劳动时间和强度1. 医务人员的工作时间应按法律法规的要求安排,保证充分的休息和睡眠时间,避免劳累导致职业病。
2. 医务人员在工作中应注意劳逸结合,避免长时间连续工作或过度劳累。
第三节灾害事故防护1. 医务人员应了解灾害事故防护知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2. 医务人员在灾害事故发生时,应按照应急预案和操作规程进行处置,确保自身和患者的安全。
第四章职业病防治第一节职业病防护1. 医务人员应进行职业病防护教育和培训,了解职业病的危害和防护措施。
2. 医务人员应正确使用个人防护装备,如口罩、手套等。
第二节职业病保健1. 医务人员应加强个人卫生和健康保健,定期进行职业病筛查。
2. 医务人员应积极参加工作单位组织的职业病保健活动,提高职业病防治意识。
第五章工作责任第一节责任分工1. 医务人员应按照岗位职责进行工作,确保工作内容的规范和安全。
2. 医务人员应按照工作责任进行工作,保障患者的权益和安全。
医务人员职业安全保护制度
医务人员职业安全保护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保障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维护医务人员的人身权利,防止医务人员在工作中遭受职业伤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包括医疗、护理、医技、药技、行政、后勤等所有工作人员。
第三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健全医务人员职业安全保护制度,制定职业安全防护措施,为医务人员提供安全的工作环境。
第二章职业安全防护措施第四条医疗机构应当加强对职业危害因素的监测、评估和控制,定期对工作场所进行职业危害因素检测,确保工作环境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
第五条医疗机构应当为医务人员提供必要的防护设施和个人防护用品,包括防护口罩、手套、防护服、防护眼镜、面罩、洗眼器等。
第六条医疗机构应当加强对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意识,培养良好的职业安全习惯。
第七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健全职业健康监护制度,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及时发现和处理职业病危害因素。
第八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职业伤害事故应急预案,对职业伤害事故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
第九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职业伤害事故报告制度,对职业伤害事故进行及时、准确的记录和报告。
第三章职业伤害事故处理第十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健全职业伤害事故处理机制,对职业伤害事故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
第十一条发生职业伤害事故后,医疗机构应当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采取措施防止事故扩大,并及时向上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第十二条医疗机构应当对职业伤害事故进行调查,查明事故原因,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第十三条医疗机构应当对职业伤害事故进行总结和分析,提出改进措施,防止类似事故再次发生。
第四章职业健康监护第十四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职业健康监护制度,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及时发现和处理职业病危害因素。
第十五条医疗机构应当为医务人员建立职业健康档案,记录医务人员的职业健康检查结果、职业病诊断和治疗情况。
医院医务人员职业卫生安全分级防护制度
医院医务人员职业卫生安全分级防护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障医院医务人员的职业卫生安全,预防职业病和职业伤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医疗机构职业健康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所称医院医务人员职业卫生安全分级防护制度,是指根据医院感染风险和职业暴露程度,将医院医务人员的工作环境分为不同级别,并对应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和操作规程。
第三条本制度适用于我国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中的医务人员,包括医疗、护理、医技、药剂、行政管理等工作人员。
第二章分级防护制度第四条医院感染风险分为一般感染风险、较高感染风险和高度感染风险三个等级。
第五条医院医务人员职业卫生安全分级防护措施分为一般防护、一级防护和二级防护三个等级。
第六条一般防护措施:(一)医务人员在普通门(急)诊、普通病房工作时,应遵守标准预防原则,穿工作服、戴外科口罩、认真执行手卫生。
(二)医务人员在操作过程中,如有可能发生疾病感染,应戴手套、具有防渗透性能的口罩、防护眼镜、面罩;如有可能发生污染医务人员的身体,还应当穿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或者围裙。
(三)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诊疗和护理时必须戴双层手套。
第七条一级防护措施:(一)医务人员在发热门(急)诊、传染病房工作时,应遵守标准预防原则,穿戴工作服、隔离衣、工作帽和外科口罩,必要时戴乳胶手套。
(二)医务人员在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并特别注意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者划伤。
(三)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也可以使用具有安全性能的注射器、输液器等医用锐器,以防刺伤。
第八条二级防护措施:(一)医务人员在高度感染风险的区域工作时,应穿戴防护服、N95口罩、护目镜、防护面罩、手套等防护用品。
(二)进入高度感染风险的区域,医务人员应先进行洗消处理,离开时应进行全身消毒。
(三)医务人员在处理感染性废物时,应穿戴防护用品,并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处理。
医务人员职业卫生安全防护制度
医务人员职业卫生安全防护制度一、引言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医疗需求的不断增加,医务人员在工作中承担的职业卫生安全风险也不断增加。
为确保医务人员的安全和健康,建立并完善医务人员职业卫生安全防护制度势在必行。
二、培训和宣传为提高医务人员对职业卫生安全的认识和意识,首先需要通过培训和宣传的方式向医务人员传达相关的知识和信息。
通过组织专题讲座、开展培训班、制作宣传资料等途径,向医务人员普及职业卫生安全的基本知识、预防措施和应急处理方法,提高他们的自我防护意识和能力。
三、设备和器材医务人员在工作中经常接触各种医疗设备和器材,因此,确保设备和器材的质量和安全性对于保护医务人员的职业卫生安全至关重要。
应对医疗设备和器材进行定期的检测和维修,及时更新和更换老化和损坏的设备,确保其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四、工作环境医务人员的工作环境直接关系到他们的职业卫生安全。
应采取一系列措施,改善医院和诊所的环境卫生条件。
包括加强空气净化设备的运行和维护,确保室内空气的质量;加强噪音和振动的防治措施,降低对医务人员的身体和心理健康的影响;加强对化学物品的管理和使用,防止对医务人员造成伤害;加强对放射线和电离辐射的安全管理,防止对医务人员的辐射伤害等。
五、个人防护医务人员在工作中需要进行各种操作和接触患者,因此,个人防护是保护医务人员职业卫生安全的重要手段。
医务人员应佩戴适当的防护装备,包括口罩、护目镜、手套、防护服等,防止病原体和有害物质对身体的损害。
同时,医务人员应合理使用这些防护装备,定期进行检查和更换,确保其防护功能的有效性。
六、事故应急处理即使在完善的职业卫生安全防护制度下,事故仍然是不可避免的。
因此,建立健全的事故应急处理机制至关重要。
应制定并完善事故应急预案,明确各级医务人员在事故发生时的分工和职责,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有效地做出应对措施,减少事故对医务人员的伤害。
七、监督和评估为保证医务人员职业卫生安全防护制度的有效执行,需要建立监督和评估机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务人员职业卫生安全防护制度
一、职业防护原则
1、基本防护
防护对象:在医疗机构中从事诊疗工作的所有医、护、技人员。
着装要求:工作服、工作帽、医用口罩、工作鞋。
凡接触传染病人时要加穿隔离衣。
2、加强防护:
防护对象:进行体液或可疑污染物操作的医务人员;传染病流行期的发热门诊,隔离病区等区域的工作人员;转运确诊或疑似为传染病患者的医务人员和司机。
着装要求:在基本防护的基础上,可按危险程度加用以下防护用品:隔离衣、外科口罩/N95口罩、鞋套、手套、防护眼罩、面罩等。
3、严密防护:
防护对象:进行有创操作,如给特殊病人进行气管插管、切开吸痰等操作和作传染病人尸解的医务人员。
防护要求:在加强防护的基础上全方位防护,应使用面罩、呼吸防护器。
二、基本预防控制措施
1、医务人员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掌握常见感染病的传播途径、隔离防护技术,减少职业危害。
2、遵照标准预防的原则,在接触病原物质时,应当采取以下防护措
施:
(1)在接触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时戴手套,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2)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喷溅时,应戴防护眼镜或防护面罩,穿隔离衣或防水围裙等。
(3)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尽量减少创口出血,并特别注意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者划伤。
(4)处理针头时不要太匆忙,手持针头和利器时,不要让锐器面对着他人,在为不合作的病人注射时,应取得他人的协作,使用的针头不可再套回原针帽内,如果一定要套回,则采用单手复帽技术,不要将锐利器具直接传递给他人,使用后的锐器直接放入利器盒,不要折毁锐利器具等。
(5)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在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须戴双层手套。
3、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根据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包括接触隔离、空气隔离和飞沫隔离。
4、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
5、对手术前及输血前患者必须严格进行“感染筛查”。
门诊小手术等有创操作前,应遵循患者知情同意和自愿原则下做“感染筛查”,如病人不同意做,应在“告知单上”签字,科室留存备查。
6、检验科接收到患者的血液标本后,应于24小时内报告“感染筛查”结果。
对于HIV抗体初筛实验阳性的标本,检验科应立即报告医院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