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讲+腕足动物+软体动物
腕足动物门
幼虫约有几天至几周的浮游期,其后产生胚壳并以肉 茎附着于海底生活。
37
古生物学与地层学
生活方式
由一个肉茎固着在基质表面或基质内; 由一个贝壳胶结在基质表面(岩底或碎砾);
掘穴:生活在洞穴中或生活在砂质沉积物空隙的动 物群中(沙质底);
自由躺卧在海底上:营这种生活的是一些最大个体 类型,但现在已不存在(泥质海底)。
腕足动物背腹壳的外形有圆 形,近三角形、近五角形、长 卵形、舌形、半椭圆形等。
8
古生物学与地层学
9
古生物学与地层学
2、侧视:
从侧面观察,腕足动物两壳凸凹程度亦变化很大,按 两壳凸隆程度可分出以下几种类型:
双凸型、平凸型、凹凸型、背凸型、凸凹和双曲(双 凹型)
前一字指背壳,后一字指腹壳。 幼年期背壳凹而腹壳凸,成年期在壳体前部变为背壳 凸而腹壳凹,称为双曲
无腕骨类:只有腕基 具腕骨类:腕棒、腕环、腕螺
36
古生物学与地层学
四、生态和地史分布
一)生态 现代具铰纲大多生活在潮间带以下比较稳定的环境中, 正常盐度、避光、安定的环境中,少数种类能忍受不 正常的盐度; 古生代的腕足类大多数生活在温暖浅海、盐度正常的 环境,但中生代以来发现其与某些深水生物共生;
有性生殖,幼虫约有几天至几周的浮游期,其后产生 胚壳并以肉茎附着于海底生活;也有的肉茎退化以次 生胶结物或壳刺固着于海底,或自由躺卧
3
古生物学与地层学
腕足动物软体一般模式图,示软体各部分
4
古生物学与地层学
二、硬体的基本特征 (一)、壳的外形及定向
一)、壳体定向和度量: A、壳的定向:
壳体是由大小不等的两壳组成, 一般茎孔所在的壳较大,称为腹 壳,另一个称背壳 最早分泌的硬体部分成鸟喙状, 称壳喙,壳喙的一方为后方,喙 旁边缘称后缘。相对的一方为前 方,其边缘称前缘
古生物学-腕足动物
齒、齒板、
匙形臺、
中板
• 背殼:鉸
窩
腹 殼
背 殼
腕足動物門
內部構造--鉸合構造
• 腹殼:鉸齒、
齒板、匙形
腹腔
臺、中板
• 背殼:鉸窩
鉸齒
鉸窩
背腔
腕足動物門
內部構造--主突起
• 背殼中央的突
起,為閉殼肌
附著點
腕足動物門
內部構造--支腕構造
支持捲曲腕
的骨骼為支腕
構造,發育在
背殼上。分為
腕基、腕棒、腕
• 軟體由外套膜包裹(外套腔):內臟腔、腕腔
一、腕足動物門的一般特徵
• 現生約100屬300餘種。地史時期相當繁盛,
己描述的有3500屬33000種。在確定地質時
代方面有重要意義
化
石
代
表
二、腕足動物門的軟體特徵
•
軟體最外部是外套膜,緊貼在兩硬殼的內面,圍成外
套腔,被中間的橫隔膜分成內臟腔和腕腔兩部分。
• 新生代,腕足動物面貌己接近現代
腕足動物門
• 一般兩瓣大小不等:背瓣較小,腹瓣較大
• 殼喙:殼體最早分泌的硬體部分,呈鳥喙狀
• 莖孔:殼喙附近的一個圓形小孔(肉莖伸出處)
• 殼喙及莖孔的一方為後方,殼體張開的一方為
前方
• 殼喙旁邊緣為後緣,相對的殼體增長方向為前
緣,兩側邊為側緣
• 把殼體分為左右對稱兩部分的假想平面為對稱
面
腕足動物門
腕足動物背、腹殼的區別
• 腹殼、腹喙、腹鉸合面大於背殼、背喙、背鉸
合面
• 腹中槽,背中隆
• 腹鉸齒,背鉸窩
• 背殼有支腕構造
• 主基在背殼上
七年级上册生物软体动物知识点
七年级上册生物软体动物知识点生物指的是一门关于生命的科学。
生命的形式很多,其中软体动物是其中的一种。
软体动物是一大类生活在水中或陆地上的动物。
在七年级上册的生物教材中,有关软体动物的知识点如下:一、软体动物的分类软体动物又称软体动壳动物,与硬壳动物相对应。
软体动物主要分为五大类:1. 腕足动物类:主要指海星、海胆、海参等。
2. 软体动物类:主要包括蜗牛、蛞蝓、蚌类、蛤蜊等。
3. 颗粒背腔动物类:主要包括水母、螃蟹等。
4. 棘皮动物类:主要包括海参、海星等。
5. 脊索动物类:主要包括鱼、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和哺乳动物等。
二、软体动物的特征软体动物具有以下特征:1. 软体动物的体表没有明显的分节,而是由一个或多个部分组成。
2. 大部分软体动物的体内都有一个柔软的体壁。
3. 软体动物的内脏没有体腔分隔,肠道、生殖器官等都混杂在一起。
4. 软体动物的呼吸和排泄通过一个共同的器官完成。
5. 软体动物的运动方式多种多样,有足、鳃和翅膀等。
三、软体动物的生活习性软体动物的生活习性各不相同,但有些基本规律:1. 多属于底栖动物,依附在水生或海生生物体表面或藏在海底或河床中。
2. 跟硬壳动物相比,它们的寿命较短。
3. 大部分软体动物没有骨、甲或板等坚硬的保护物,因此在生存环境中更为脆弱。
四、人类对软体动物的利用价值软体动物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 药用:海螺、盐驴蹄等都是中药材。
2. 食用:各种贝类是各国餐桌上常见的美食。
3. 工业:海胆外壳可以用于制备磨具,珠母能制成各种高档首饰。
4. 珍藏:某些珍贵的软体动物如珍珠、海螺、斑节虾等都是人们收藏的珍品。
综上,软体动物是生命的一种形式。
所谓“物之本在”,我们需要更多地了解和研究不同的生物形式,才能更好地认识和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地球。
2012腕足动物
(1)深度(续)
围岩:∈、O纪的腕足动物常见于滨海相的沙、页岩中 形态功能分析:一般深海腕足类的壳较脆薄,原因是深海 水压大,流速缓慢,薄壳便于开闭。而大多数的腕足动 物的壳都较厚,壳饰较发育,便于抵挡潮浪冲击及外来 敌手的侵犯。由此推测它们生活于浅海
20
27
(2)温度
大多数生活在热带及温带海中,少数生活在寒带
20
43
20
44
13
5、壳的外形
腕足动物壳体形态的观察描述: 正视: 从腹壳或背壳方向观察壳体轮廓 圆形 长卵形 横椭圆形 三角形 五角形 方形等
20
14
壳的外形(续)
腕足动物壳体形态的观察描述:
侧视: 从侧缘方向观察壳体凸度,名称的 前一个字指背壳,后一个字指腹壳。 如双凸型—两壳都凸
20
15
壳的外形(续)
Oldhamina
化石描述:Oldhamina Waagen,1884(欧姆贝) 壳体牡蛎状,附着生活; 长卵形;腹壳内中脊纵 贯壳全长,两侧有一系 列横脊,横脊顶尖锐并 向前倾斜;背瓣特化, 为一狭长的中脊,脊两 侧 斜伸出横板,覆盖 在腹瓣沟上。二叠纪。
20 41
Atrypa
化石描述:Atrypa Dalman,1828(无洞贝) 壳近 圆形,不等双凸,腹壳近乎或微凸,背瓣高凸; 铰合线弯短;壳面具放射线或放射褶,有显著 的同心层;腕螺顶指向背中部,无洞贝型腕螺。 志留纪 -早石炭世。 20 42
24
两侧对称 大小不等 分背、腹 垂直两壳接合面 肉茎孔 分别在不同壳
8、腕足动物生态
1)生活环境
(1)深度 现代腕足动物一般生活在正常盐度、避光、安定的浅 海环境中;各种水深均能生存,但在水深200m左右 最多 化石腕足类大多已灭绝,它们的水深主要根据共生生 物、围岩及形态功能分析来推测
软体动物知识点总结
软体动物知识点总结软体动物的特点软体动物的主要特点是其身体柔软而胀大,没有内部骨骼。
它们的身体通常被一层软的外壳覆盖,以保护自己免受外界的伤害。
软体动物的头部通常具有触角、眼睛和口器,能够感知周围的环境并取食。
许多软体动物还具有足和触手,用以行走、捕食或夺取食物。
软体动物的呼吸方式也多样,有些通过鳃呼吸,有些通过皮肤呼吸,还有一些通过肺呼吸。
软体动物繁殖方式也多样,有的是卵生,有的是胚胎发育在体内后再产出。
软体动物的分类软体动物的分类十分复杂,目前已知的软体动物总约有8.7万种,其中绝大多数属于双壳纲软体动物。
软体动物的分类基于其生物形态和遗传特征,通常分为以下几大类:1. 双壳纲软体动物:包括蛤、扇贝、蛎、蚌等,它们具有外壳,外壳两侧是对称的。
2. 腕足纲软体动物:包括蜗牛、蛞蝓等,它们的足有一个或多个柔软的扁平面,可以离开地面爬行。
3. 腹足纲软体动物:包括海蛳、海兔、海蛞蝓等,它们通常有一个柔软的扁平足,用以行走或游泳。
4. 头足纲软体动物:包括章鱼、乌贼、枪乌贼等,它们的足位于头部周围,通常具有触手和喷射器官。
5. 多壳类软体动物:包括鳃亚纲、鳃足类等,它们以薄壳或无壳的方式生活在海洋中。
软体动物的生活习性软体动物的生活习性十分丰富多样,不同种类的软体动物具有不同的生活习性适应其所生活的环境。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栖息地:软体动物的栖息地包括海洋、淡水、陆地等,不同种类的软体动物适应不同的生活环境。
比如,蜗牛、蛞蝓等一些种类适应陆地生活,而海蛎、扇贝、海螺等则生活在海洋中。
2. 食性:软体动物的食性也十分广泛,有的是草食动物,有的是食腐动物,有的是肉食动物,有的是浮游动物。
腕足纲软体动物大多是草食动物,主要以植物为食;而头足纲软体动物大多是肉食动物,以其他动物为食。
3. 捕食方式:软体动物的捕食方式也多种多样,一些软体动物利用足部的肌肉来行走或游泳,找寻食物;一些软体动物则利用触手或喷射器官来夺取食物。
古生物学-9-腕足动物门(Brachiopoda)
有铰纲: 具铰合构造,有各种支腕构 造,钙质壳。
2024/7/11
腕足动物门
38
六、演化方向
❖ 铰合: 无铰合构造 有铰合构造
❖ 支腕构造: 逐步复杂化
❖ 从腕棒
腕环 腕螺
❖ 壳质成分: 从几丁磷灰质
钙质
2024/7/11
腕足动物门
腕足动物门 腕足动物门
45 45
测验3:侧视外形的类型?
1
2
3
4
5
2024/7/11
腕足动物门
46
测验4:前视外形的类型?
1
前视
背壳 腹壳
2
3
4
5
6
7Hale Waihona Puke 2024/7/11腕足动物门
47
测验5:定向?
2024/7/11
腕足动物门
48
一 概述 二 外部构造 三 壳内构造 四 生态 五 双壳类与腕足类的区别 六 地史分布
2024/7/11
腕足动物门
15
2024/7/11
腕足动物门
16
2024/7/11
腕足动物门
17
2024/7/11
腕足类代表化石
18
腕足动物门
(四)壳饰
外 壳 壳 饰
2024/7/11
同心饰
同心纹 细弱的线纹 同心线 较粗线状 同心层 明显且呈叠瓦状 同心褶 粗而波状起伏
放射饰
放射纹 细线且多分叉 放射线 粗线 放射褶 粗大, 已影响到内部
腕棒
2024/7/11
腕足动物门
32
(二)腕骨构造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PPT教学课件
阅读教材
双壳类
注:以上均有两个贝壳,因此归属为双壳类。
其它软体动物
石鳖-多板
石鳖-多板类,是一种原始海洋软体动物
课堂互动
甲鱼
原来它就是我们俗称的甲鱼、团鱼、王八!那它是石鳖吗? 答案自行脑补!
其它软体动物
腹足类
蜗牛-腹足类
钉螺-腹足类
鲍鱼-腹足类
课堂互动
头足类
请问你们能区分这三种动物吗?
头足类-大多为内壳或无壳
较硬
身体是否分节, 分节 体节是否有差别 有差异
分节 有差异
分节 有差异
分节 有差异
分节 有差异
有无触角, 触角是否分节
有触角 分节
有触角 分节
无触角
有触角 分节
有触角 分节
有无翅
有几对足, 足是否分节
有翅
3对 分节
有翅
3对 分节
无翅
4对 分节
无翅
多对 分节
无翅
多对 分节
试着说说它们的共同特征
比较
2、头部有哪些结构,分别起什么作用?
有一对触角,三个单眼和一对复眼,一个口器
触觉作用
感光作用
摄食
头部负责感觉和摄食
3、胸部有哪些结构,分别起什么作用?
胸部有三对足,善于跳跃, 两对翅,适于飞行。
胸部是运动中心。
4、腹部有什么结构,起什么作用?
腹部主要容纳内脏器官,体表有气门完成呼吸 腹部主要完成呼吸。
课堂活动
资料介绍
缢蛏一般指蛏子,又称蛏子皇、圣子、竹蝗、蜻。贝壳长,近柱状或卵圆形,两壳相等。中 国盛产蛏子,南北沿海多有分布。
阅读教材
河蚌
河蚌,在一些地方称为蚌壳、歪儿,生活在淡水湖泊、池沼、河流等水底,半埋在泥沙中。 肉可食用,也可作鱼类、禽类的饵料和家禽、家畜的饲料。
腕足动物门
简介
简介
腕足动物门全部生活在海洋中,多数分布在浅海。体外具背腹两壳,很像软体动物,故以前将其归为拟软体 动物门,但这两类动物差异极大。腕足类的背壳小、腹壳大,腹壳后端常具一肉质柄,以固着外物。背腹二壳内 面各具一片外套膜。体腔发达,充满体腔液;开管式循环,血液即体腔液。总担具有摄食、呼吸功能,也是幼体 孵化袋。雌雄异体。现存300多种,已描述的化石种在种以上。早寒武纪出现,奥陶纪至二叠纪最繁盛,中生代 时大为减少,到新生代时大部分绝灭。可分为2纲:无铰纲Ecardines背腹两壳几乎相等,壳多为几丁质,二壳由 闭壳肌连在一起,有肛门,如海豆芽Lingula anatina、大海豆芽L. murphiana;有铰纲Testicardines背壳小, 腹壳大,多为钙质;二壳由齿和槽绞合,无肛门,如酿酱贝Terebratella coreanina。
形态构造
形态构造
腕足动物门包裹躯体的外壳由腹壳和背壳组成。腹壳一般大于背壳。腹壳与动物固着有关,背壳与触手冠有 关。壳表光滑,但通常有生长线、放射沟、刺等装饰构造。壳内有若干肌痕。背腹两壳或以动物体的柔软组织粘 合一起,或借两壳的齿槽装置铰合在一起。背壳内面有一钙质腕骨,用以支持触手冠。肉茎系由两壳后端或由肉 茎孔伸出的圆柱形构造,是腕足动物露出体外的唯一器官,固着在腹壳上。肉茎伸出的一端或有肉茎孔的一端为 前端,相应的一端为后端,有腕骨的一面为腹面,故背壳又叫茎壳(见图)。
2023年,国际科研团队在英国威尔士中奥陶世地层中发现的“布尔吉斯页岩型”特异埋藏化石库--城堡滩 生物群,发现有 170多种生物,其中包括腕足动物等多个动物门类。
分类
最早出现于 5亿年以前古生代的寒武纪、志留纪和泥盆纪达到高峰,以 后便衰落下来。
腕足动物门分为两个纲:①无铰纲,壳内后部无铰合装置,壳质为磷酸盐和几丁质,无腕骨,消化管终于肛 门向外开口,幼虫期长,消化管、触手冠和成体肌肉(至少大部分)在动物附着以前就已出现,幼虫不经变态或 外套倒转;②具铰纲,壳内后部有铰合构造,壳质为碳酸钙,有腕骨,消化管终于盲囊,开口于体腔内,幼虫期短, 附着后即行变态,外套发生倒转、前移。幼虫附着后才出现消化管、触手冠和成体肌肉。
软体动物PPT讲稿
--动物界中第二大类群
河蚌
生活习性:水中生活 贝壳:瓣状,有保护作用
形态结构:
外套膜:保护、能分泌物质形成贝壳,能分泌珍珠质 形成珍珠
斧足:运动器官
软
体
动 物
蜗牛
生活习性:陆地
形态结构
螺旋形的贝壳:保护 腹足:运动器官,有足腺
乌贼生活习性:海水源自形态结构海螵蛸 腕足:捕食
与人类的关系:
河蚌:生活在江河湖泊、池沼的水底,以水中的微小生物 为食河蚌柔软身体的外面,包有两片厚厚的瓣状的贝壳; 紧贴两片贝壳的内面是一片柔软的膜叫外套膜,包裹着河 蚌柔软的身体,能分泌珍珠质形成珍珠层;斧足是河蚌的 运动器官,它的肌肉收缩时,可使身体缓慢的移动位置, 斧足还能挖掘泥沙,将身体钻进泥沙里
食用 药用 观赏
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
• 柔软的身体表面有外套膜,大多具有贝壳 • 运动器官是足
人 工 珍 珠
比较河蚌、蜗牛、乌贼的主要区别
动物名称 比较项目
河蚌
蜗牛
乌贼
贝壳
2片、瓣状、保 1片、螺旋形、 1片、已退化为海螵
护
保护
蛸、支持
斧足,用于
腹足,用于运
腕足,主要用于捕
足
运动
动
食
扇贝
蜗牛:生活在陆地上,有一螺旋形的贝壳,内贴 外套膜,里面有柔软的身体,头部有两对触角, 腹足是它的运动器官,内有足腺,能分泌黏液。 在它爬地过的地方常有一道黏液的痕迹。
古生代的腕足动物
古生代的腕足动物古生代是地球历史上一个重要时期,这个时期持续了约5亿年,涵盖了从地球形成到2.5亿年前的漫长时光。
在这个时期,地球上生命的演化经历了许多重要的变化和创新,而腕足动物就是其中一个引人瞩目的群体。
一、腕足动物的起源和特征在古生代,腕足动物是海洋中的主要生物之一。
它们最早出现在寒武纪早期,是一类以腕骨结构为特征的无脊椎动物。
腕足动物的身体由一个弯曲的躯干和多枝分叉的触鬚组成,触鬚的结构使得它们能够精确地触摸和捕食周围的食物。
此外,腕足动物具有一对具有月状构造的侧眼,使得它们能够感知周围的光线和运动。
二、古生代腕足动物的多样性古生代的腕足动物非常丰富多样,适应了不同的生活环境和生态位。
其中,海洋中最早出现的腕足动物分为“真足动物”和“不足动物”两大类。
真足动物形态较为复杂,包括了腕条、手掌、指骨等结构,且身体具有明显的对称性。
而不足动物则形态简单,没有手掌和指骨,其腕足骨构造也更为原始。
三、腕足动物的生态角色腕足动物在古生代的海洋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角色。
它们以底栖动物为主要食物来源,通过触鬚捕食沉积物中的有机物。
同时,腕足动物也是底栖动物的重要宿主和栖息地,它们的躯干和触鬚提供了庇护和保护。
此外,腕足动物还对海底沉积物的再分配和混合起着重要的作用,促进了海洋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转。
四、腕足动物的演化和灭绝尽管腕足动物在古生代的海洋中独树一帜,然而随着时间推移,这个群体逐渐走向衰落和灭绝。
在古生代末期的二叠纪,腕足动物的多样性和数量开始锐减,最终仅有少数物种幸存下来。
这一灭绝事件的原因至今仍不完全明确,可能与环境变化、海洋酸化等因素密切相关。
五、腕足动物对现代生命的影响虽然古生代的腕足动物早已灭绝,但它们对现代生命的影响却是深远的。
腕足动物的演化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特征,如躯干结构、触鬚等,成为了后来脊椎动物的重要演化基础。
此外,腕足动物的灭绝也为其他生命形式的演化提供了机会和空间。
六、总结古生代的腕足动物以其独特的形态和生态角色,留下了丰富而神秘的化石记录。
第六章苔藓动物门
图6-5 腕足动物的代表:
图6-6 骨贝整体纵剖面。
A.酸酱贝;B.海豆芽。
3.消化系为“V”形,肛门或有或缺。 4.循环系有心脏和血管,血管通体腔, 其血液即体腔液,因此是开管循环。 5.肾管1个或1对,一端通外套腔,一 端通体腔,司排泄和 生殖两种功能。 6.在食道周围有1 神经环。
7.雌雄异体,生殖腺在体腔上皮产生, 精卵排出在水中受精。发育过程中有1自 由生活的具纤毛的幼虫时期,没有无性生 殖。
①出芽:和腔肠动物的出芽是相似的,不 过所形成的个员,没有共同的消化腔,而 只是用骨胳相联络罢了。
②休眠芽:除出芽外,淡水的种类,在体 腔中联系体壁和胃壁的胃绪上,还会形成 盘状的休眠芽。
休眠芽有几丁质的外壳包围,当母体在 寒冷或干燥环境下死亡后,休眠芽逸出, 到适合的环境时再发育而成新的群体。因 此,这种休眠芽的作用和淡水海绵的芽球 是相同的。
一、基本特征
1.每一个员在1小室中,称虫室,前端伸出 虫室之外的叫翻吻,其上有口,为触手冠所
包围。触手上纤毛摆动,可收集食物。
2.肛门开口在触手冠的侧旁,因
此消化管是“V”形的。
3.构成虫室的骨胳有角质的或石
灰质的,都是外胚层分泌而成。
4.神经系统很简单,有1个神经节,在口和 肛门之间。 5.无循环系统和排泄器官或呼吸器官。触手 冠具感觉和呼吸功能。 6.体腔很发达。肌肉退化,在体壁上有肌肉, 收缩时可使翻吻伸出;此外还有收缩肌,由 总担或肠直达虫室底部,收缩时可将整个翻 吻拉入虫室中。 7.虫室之下还有一个小室,称卵室,是卵孵 化的地方。
某些相同的特点,如有触手冠的构造,又
都具真体腔,故又称触手冠体腔动物。
第二节 苔藓动物门
图6-1 羽苔虫的构造
古生物学-腕足动物
内部构造 Internal structure
(4) 膜 脉 痕 ( vascular marking)和肌痕(muscle mark or scar) 外套膜中常 有2—4对(腹壳和背完备一 对或二对)膜脉管,从体腔 伸出,向四周作多次分支。 膜脉管有输送体液和呼吸 的功能。膜脉管在化石内 表面留下的痕迹称为膜脉 痕.肌痕也是化石壳体内 表面常见的特征。
微细结构 Microstructure
表面装饰(ornamentation)
壳体表面有时很光滑,有时生长有各种 装饰。主要是以壳喙为中心的同心状纹 饰 concentric structure (按粗细不同分为 同心纹、同心线、同心层 lamella),还 有以壳喙为出发点向前缘及侧缘发散的 放射饰 radial structure(按粗细不同分为 放射纹costella、放射线costae、放射褶 plication)
内部构造 Internal structure
(3) 腕骨brachidium 与腕痕 纤毛腕的支 持骨架是腕骨,有三 种基本类型,腕棒、 腕环和腕螺。 腕棒crus 从腕基向 前延伸呈短棒状,称 腕棒,当呈钓状时又 称腕钓。
内部构造 Internal structure
腕环 loop 腕棒前伸并连 接成环带状的称腕环。 腕环初始部分叫初带或 降带(descending branch),降带向腹方转 折并向后延伸为升带 (ascending branch), 在末端连接两升带的称 横带,简单的腕环只有 降带和横带而无升带
(二)具铰纲 Articulata
5,长身贝目(Productida) 钙质假疹壳, 常为凹凸型,少数平凸。有的具膝折, 壳刺和腕痕。晚奥陶世至二叠纪。分两 亚目:戟贝亚目和长身贝亚目 6.小嘴贝目(Rhynchonellida) 壳无 疹,少数具疹,腕棒发育,喙部钩曲如 鸟喙。双凸,铰合线短,三角孔有时为 三角双板覆盖。中奥陶世至现代。
腕足动物的生活习性及地质意义
腕足动物的生活习性及地质意义作者:张世家蒋洪亮来源:《科技视界》 2013年第6期张世家蒋洪亮(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中国重庆 400037)【摘要】本文在介绍了腕足动物的名称由来,生活习性和演化历史的基础上,着重介绍了腕足动物在寻找沉积矿产,确定岩石形成时代方面的地质意义。
为了解腕足动物和应用腕足动物化石寻找沉积矿产,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腕足动物;卷曲腕;化石;沉积矿产;二叠纪;石灰岩1腕足动物名称的由来腕足动物是一类海生底栖,单体群生的无脊椎动物。
每个单体具有两瓣钙质或几丁磷灰质的外壳。
两壳后缘铰合,前缘自由启闭,软体位于两壳之中,其外形与常见的河蚌十分相似。
但是,腕足动物具有特殊的软体构造——肉茎和卷曲腕。
卷曲腕是腕足动物的一种捕食和呼吸器官,最初研究者误认为是运动器官,运动器官一般被称为足,故取名腕足,因而将这类动物称为腕足动物。
在古生物系统分类中,腕足动物是古动物界中的一个门。
腕足动物的大小相差很大,小者长宽仅1mm,最大者长约250mm,宽达380mm,但绝大多数的长宽约在50mm左右。
2 腕足动物的生活习性腕足动物为雌雄异体,精卵排出体外,在海水中受精形成幼虫。
幼虫经数天至两周的浮游生活后,沉落海底开始分泌两瓣外壳,从此在海底终生以固着的方式生活。
腕足动物绝大多数生活在水深20~50m的海底,少数生活在潮汐带,还有极少数生活在5500m的深海底。
腕足动物喜欢生活在温暖、清澈的海水中,在混浊海水或纯淤泥质海底不宜生存。
所以,腕足动物化石在灰岩、泥灰岩中数量最多,保存较好;而在同时代的泥岩、页岩中数量很少,保存较差。
由于腕足动物完全生活在海里,故腕足动物是一种很好的指相化石,如果在岩层中找到它,就知道该岩层是在海洋中形成的。
由于腕足动物化石数量众多,分布广泛,在地层剖面中常显示出清楚的演化系列,所以它又是确定地质时代的标准化石。
如果在岩层中找到蕉叶贝(Leptodus)化石,就知道该岩层是在二亿三千万年前的二叠纪形成的。
《腕足动物概述》(六组徐一帆)
《腕⾜动物概述》(六组徐⼀帆)贝壳,⼀直是软体动物的象征,但⾃然界不仅仅只有软体动物有贝壳,还有腕⾜动物。
腕⾜这词听起来好像是鞘亚纲的专属,但这“腕⾜”并不是乌贼、章鱼的触⼿,⽽是触⼿冠。
很像,但并不完全相同:动物是滤⾷性的,⽽头⾜动物却是是捕⾷性的。
但为什么腕⾜动物不属于软体动物哪?因为软体动物具有担轮幼⾍,⽽腕⾜动物的幼⾍却是具有触⼿冠的,长相千差万别。
再说说贝壳,腹⾜纲的是螺旋壳,双壳纲的是两瓣等⼤的贝壳,掘⾜纲的是尖⾓型……⽽腕⾜动物有两⽚⼤⼩不等的贝壳。
较⼤的那个在背部称为背壳。
⽽⼩的那⼀个,在腹⾯被称为腹壳。
现⽣种有100个属300余种,但却有33000个化⽯种。
全部营固着⽣活或叫底栖⽣活,曾经占据着成⽚成⽚的⽔域。
不管是海洋还是淡⽔都有他们的⾝影。
他们是⼀种古⽼的⽣物,⼤约在寒武纪时就已经出现,在泥盆纪时多样性达到顶峰,他们的各个结构都符合当时的⽓候与环境。
但后来在⽯炭纪时⽓候发⽣了改变,他们与当时的双壳纲争夺底栖海域时占了下风。
接着就是群体的灭绝。
整个中⽣代,多样性迅速锐减,最后只剩下以海⾖芽为代表的⽆绞类与以酸酱贝为代表的有绞类。
那么为什么称为有⽆绞类呢?原因是:⼈们把软体动物贝壳间的那条线这做绞线。
⽽原本腕⾜动物被误认为属于软体动物。
所以“绞线”这个词也就延续下来。
当然,他们有的也具有“绞线”。
⽐如像酸酱贝、骷髅贝之类的。
他们的触⼿冠藏在藏在壳中。
有时贝壳打开触⼿冠就出来了。
⽽⽆绞类就⽐较难堪了,他们的壳打不开太⼤,因为课内肌⾁互相牵连……有些⼈可能不懂触⼿冠是什么东西。
触⼿冠是⼀种像触⼿⼀样的冠状东西。
底栖⽣活的腕⾜动物可以运⽤出⼿冠来俘获⽔中的浮游⽣物。
所以说,触⼿冠是⼀种取⾷⼯具。
当然,不是捕⾷⽽是滤⾷,因为触⼿冠上有许多纤⽑,将它伸⼊⽔中,那些⽔蚤,⽔藻就会被挂在上⾯,然后腕⾜动物过⼀会⼉就将触⼿冠缩回,进⾏取⾷。
他们的贝壳上都有⼀个孔,那是柄所在的地⽅,柄的作⽤就是固着在岩⽯,沙滩上的。
6腕足动物
20
12
腕足动物门(Brachiopoda) 腕足动物门(Brachiopoda)
茎孔附近的构造
• 基面 : 壳肩与铰合线包围 基面: 的三角形壳面。 的三角形壳面 。 背基面较 小,腹基面较发育 • 三角孔 : 基面中央呈三角形的孔 三角孔: 在背壳的称背三角孔 背三角孔。 洞。在背壳的称背三角孔。 • 三角板 deltidial plates : 三角 三角板deltidial 孔上覆盖的三角形小板。 孔上覆盖的三角形小板 。 有时由 两块板胶合而成, 两块板胶合而成,称三角双板
20
2
腕足动物门(Brachiopoda) 腕足动物门(Brachiopoda)
• 现生约 现生约100属 300余种 。 地史时期相当繁 属 余种。 余种 己描述的有3500属33000种。在确定 盛,己描述的有 属 种 地质时代方面有重要意义
20
3
壳的形态及基本构造
20
4
壳体定向
• 壳喙及茎孔的一方为 后方, 壳体张开的一 壳喙及茎孔的一方为后方 , 后方 方为前方 方为前方 • 壳喙 : 壳体最早分泌的硬体部分 , 呈鸟喙 壳喙: 壳体最早分泌的硬体部分, 状 • 一般两瓣大小不等:背瓣较小,腹瓣较大 一般两瓣大小不等:背瓣较小 腹瓣较大 较小, • 茎孔:壳喙附近的一个圆形小孔 壳喙旁边 茎孔: 缘为后缘 相对的壳体增长方向为前缘 后缘, 前缘, 缘为 后缘 , 相对的壳体增长方向为 前缘 , 两侧边为侧缘 两侧边为侧缘 • 把壳体分为左右对称两部分的假想平面为 对称面
20 14
壳的内部构造 腕足动物腕支持构造
腕基: 腕基:在内铰板和外铰板之间各有一个伸向前方的突出 物,它是纤毛腕或腕骨的支撑点 腕骨:纤毛腕的支持骨架是腕骨,有三种基本类型: 腕骨:纤毛腕的支持骨架是腕骨,有三种基本类型: 腕棒:从腕基向前延伸呈短棒状,称腕棒, 腕棒:从腕基向前延伸呈短棒状,称腕棒,当呈钩状时 又称腕钩 腕环: 腕环:腕棒前伸并连接成环带状的 腕螺: 腕螺:自腕棒向前作螺旋状延伸
第七章 腕足动物
内部构造--铰合构造
• 腹壳:铰
齿、齿板、
匙形台、
中板 • 背壳:铰 窝
腹 壳 背 壳
腕足动物门
内部构造--铰合构造
• 腹壳:铰齿、
齿板、匙形
腹腔
台、中板
• 背壳:铰窝
铰窝
铰齿
背腔
腕足动物门
内部构造--主突起
• 背壳中央的突
起,为闭壳肌
附着点
腕足动物门
内部构造--支腕构造
支持卷曲腕
的骨骼为支腕 构造,发育在
• 以腹壳的刺支撑,如长身贝类
腕足动物的地史分布
• 始现于早寒武世
• 三次大繁盛:奥陶纪、泥盆纪、石炭-二叠纪
• 二叠纪末急剧衰退
• 进入中生代,数量虽然还较多,但己明显进入 衰退期,而软体动物却大发展 • 新生代,腕足动物面貌己接近现代
• ������ 壳喙:壳体最早分泌的硬体部分,呈鸟喙状
• ������ 茎孔:壳喙附近的一个圆形小孔(肉茎伸出处) • ������ 壳喙及茎孔的一方为后方,壳体张开的一方为 前方 • ������ 壳喙旁边缘为后缘,相对的壳体增长方向为前 缘,两侧边为侧缘 • ������ 把壳体分为左右对称两部分的假想平面为对称 面
2、壳体的定向
腕足动物门
3、壳体的外部构造及壳饰
同心纹 同心线 同心层 同心褶 细弱的线纹 较粗线状 明显且呈叠瓦状 粗而波状起伏
同心饰
外 壳 壳 饰
放射饰
放射纹 细线且多分叉 放射线 粗线 放射褶 粗大,已影响到内部
腕足动物门
4、壳喙附近构造--后部构造
壳喙(腹大背小)
绞合线(直弯长短 不一) 主端(翼状或浑圆) 三角面
背壳上。分为
第6讲+腕足动物+软体动物
切
软体动物门
三、双壳纲--(3)外部构造
• 壳分左右,两壳对称
• 壳喙:壳体最早形成的 部分,有正、前、后转 之分 • 壳顶:壳喙附近突起的 部分,多光滑。
• 壳顶所在一侧为背,开 口一侧为腹。另有前缘 和后缘之分
软体动物门
三、双壳纲--(3)外部构造
基面:两壳之 间的平面或凹面,
• 分布时代:寒武纪至现代,但以新生代为主。
软体动物门
二、腹足纲--(2)外形
腹足类 外形多种多 样,有锥、 塔、盘、球、 陀螺状等。 • 176
软体动物门
二、腹足纲--(3)基本构造
• 胎壳:螺壳上最早形成 的部分,光滑 • 螺环:螺壳沿中轴旋转 3600 • 体螺环:最后一个螺环, 容纳头足之处
单肌痕:位置中央略后
软体动物门
三、双壳纲--(5)内部构造
铰合构造 双壳动物在其 每一个壳上均有铰 齿和铰窝。两壳相 间排列。分为主齿 和侧齿。主齿为三 角状,位于壳喙下 方。侧齿为板状, 多在两侧
侧 侧 齿 齿 窝
主 主 齿 齿 窝
软体动物门
三、双壳纲--(6)定向
• 首先确定前后
– 壳喙一般前转,壳前短后长 – 新月面在前,盾纹面在后
软体动物门
四、鹦鹉螺超目--(2)内部构造
体 管
住 室
角石类中切面示内 部构造 体管=隔壁颈+连接 环
缝合线 气 室
隔 壁 颈 隔 壁
连接环 胎 壳
软体动物门
四、鹦鹉螺超目--(2)内部构造
角石类 立体图 示内部 构造
软体动物门
四、鹦鹉螺超目--(2)内部构造
隔壁颈类型多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软体动物门
三、双壳纲--(5)内部构造
外套湾 由于水管的来 回移动,外套膜在 壳的后部呈游离状, 使外套线在后部形 成一凹陷。
软体动物门
三、双壳纲--(5)内部构造
肌痕:在壳上的肌很 较多,但明显的为 闭肌痕。
等柱肌:前后 肌痕一样大
前耳
主齿 后耳 弹体窝
足丝缺口
闭肌痕
双肌痕
闭 肌 痕
异柱肌:前肌 痕小于后肌痕
无洞贝型 腕螺的顶端指
向背侧
腕足动物门
四、分类方案
主要依据铰合构造的有无、壳质成 分、支腕构造,分为二纲:
• 无铰纲:无铰合构造,主要依靠肌 肉联接两壳,壳质大部分为几丁磷灰质。 • 有铰纲:具铰合构造,有各种支腕 构造,钙质壳。
腕足动物门
五、演化方向
• 铰合从无铰合构造 • 支腕构造逐步复杂化
– 足丝缺口在前,后耳大于前耳
– 外套湾在后部 – 不等柱肌痕大者为后,单柱肌痕靠后
• 确定了前后,将铰合面直立,前和观察者面向 一致,位于铰合面左侧者为左壳,另为右壳
软体动物门
四、头足纲--(1)一般特点
头足纲是软体动物 中最高等的类别,
海生食肉,底栖爬
行或游泳,现生代 表有章鱼、乌贼和 鹦鹉螺等
二、外壳形态及基本构造
腕足动物有双壳组成,两壳大小不一,
一般而言,腹壳较大,背壳较小。在腹壳 中部有一凹槽,称为腹中槽,在背壳中部
有一中隆,称为背中隆。偶尔也有相反的
情况。
腕足动物门
外壳形态--外形
正视 将绞合边向上,开口边向下,上部为后方, 下部为前方。形态多样。
腕足动物门
外壳形态--外形
侧视 从侧面观察,根据凹凸程度不同,有(先背后腹):
软体动物门
四、鹦鹉螺超目--(2)内部构造
体 管
住 室
角石类中切面示内 部构造 体管=隔壁颈+连接 环
缝合线 气 室
隔 壁 颈 隔 壁
连接环 胎 壳
软体动物门
四、鹦鹉螺超目--(2)内部构造
角石类 立体图 示内部 构造
软体动物门
四、鹦鹉螺超目--(2)内部构造
隔壁颈类型多样
无颈式
直颈式
弯颈式
软体动物门
腹足纲:
掘足纲: 头足纲: 双壳纲: 竹节石纲: 软舌螺纲:
软体动物门
二、腹足纲--(1)基本特点
• 此类动物因足生长在腹 部而得名。 • 腹足纲动物的头部两侧 对称 • 在生长发育中内脏囊发 生扭转,外套膜也随之 扭转,因此其外壳也成 旋转形。
软体动物门
二、腹足纲--(1)基本特点
• 腹足类是一类对各种环境都能适应的类型,海 洋、淡水及陆地都可见到腹足去动物,随环境 的不同,壳形、壳面装饰等变化很大。
• 外形多样, 外形与生活 环境关系密
切
软体动物门
三、双壳纲--(3)外部构造
• 壳分左右,两壳对称
• 壳喙:壳体最早形成的 部分,有正、前、后转 之分 • 壳顶:壳喙附近突起的 部分,多光滑。
• 壳顶所在一侧为背,开 口一侧为腹。另有前缘 和后缘之分
软体动物门
三、双壳纲--(3)外部构造
基面:两壳之 间的平面或凹面,
– 从腕棒 腕带 腕螺
有铰合构造
• 壳质成分,从几丁磷灰质
钙质
腕足动物门
六、腕 足动物 发展阶 段性
腕足动物门
七、腕足动物背、腹壳的区别
• 腹壳、腹喙、腹铰合面大于背壳、背喙、背铰 合面
• 腹中槽,背中隆
• 腹铰齿,背铰窝
• 背壳有支腕构造
• 主基在背壳上
八、腕足动物的生态
• 海生,固着底栖,对海底性质、海水深 度和盐度都有一定要求,与珊瑚等共生, 在各类沉积岩中都有出现,以灰岩,泥
多小齿状褶曲。
J、K
六、头足类的生态
泥 盆 纪 各 种 菊 石
六、头足类的生态
软体动物门
七、头足纲的演化趋势
• 缝合线:简单 • 壳形:直壳 • 体管:小 • 壳饰:光滑 • 个体:小 大 大 复杂 旋卷,由外卷 小 复杂 内卷
简单
为什么软体动物门双壳纲的外 形特别复杂,试举例说明。
软体动物门
四、鹦鹉螺超目--(1)外形
直壳型 外形多种多 样,有锥、柱、 陀螺等 个体变化大,小 者数毫米,大者 数米
软体动物门
四、鹦鹉螺超目--(1)外形
旋转壳 • 每旋一圈称一个旋环,最后旋环为外旋环,其余为内 旋环 • 由内外旋环的关系,旋转壳有四种类型外卷式、内卷 式、半外卷式和半内卷式
灰岩等为主。
软体动物门
第九章 软体动物门 (Mollusca)
软体动物门
一、软体动物一般特征与分类
• 三胚层,具体腔
• 身体柔软不分节
• 除腹足类外,其余两侧对称
• 生态多样,具有鳃或肺
• 有保护软体外壳,贝壳有1、2或多个
• 数量多。约占整个动物界的12%
软体动物门
软体动物的分类
单板纲:
双神经纲: 软 体 动 物 门 的 分 类 无板纲:
• 螺塔:除体螺环之外的 螺环总和
• 缝合线:螺环和螺环之 间的接触线
软体动物门
二、腹足纲--(3)基本构造
• 在螺环的中央垂直切面 上,螺环外廓如有棱,
称其为肩
• 螺环在旋转时,如其内
壁相互接触,形成实心
的部分,称轴;如不接 触则成一孔,称为脐孔
软体动物门
二、腹足纲--(3)基本构造
• 体螺环的开口处称为 壳口,形态多样 • 壳口和轴或体螺环相
软体动物门
四、头足纲--(2)分类
根据壳在身体中的位置,触手的多少等
鹦鹉螺超目
外壳亚纲
菊石超目 杆石超目
头 足 纲
内壳亚纲
八腕超目
十腕超目 乌贼目 箭石目
软体动物门
四、鹦鹉螺超目
• 鹦鹉螺类从寒武纪出 现到现代都有其代表, 其中以古生代居多,
直角石 Sinoceras O2 许多类型是标准化石。
单肌痕:位置中央略后
软体动物门
三、双壳纲--(5)内部构造
铰合构造 双壳动物在其 每一个壳上均有铰 齿和铰窝。两壳相 间排列。分为主齿 和侧齿。主齿为三 角状,位于壳喙下 方。侧齿为板状, 多在两侧
侧 侧 齿 齿 窝
主 主 齿 齿 窝
软体动物门
三、双壳纲--(6)定向
• 首先确定前后
– 壳喙一般前转,壳前短后长 – 新月面在前,盾纹面在后
接触的一面为内缘,
另一侧为外缘。
软体动物门
二、腹足纲--(4)壳饰
• 壳饰分为横向壳饰 (和缝合线垂直)和
纵向壳饰(和缝合线
平行)。
• 壳饰有纹、线、肋、
刺、网等
软体动物门
二、腹足纲--(5)定向
• 顶部向上,旋轴 直立
• 壳口向着鉴定者
• 壳口在旋轴的右
侧为右旋壳,在
左侧为左旋壳
软体动物门
软体动物门
五、菊石超目--(3)缝合线
无棱菊石型 鞍、叶数目少,
形态完整。
D1-2
软体动物门
五、菊石超目--(3)缝合线
棱菊石型 鞍、叶形态完整但
称尖棱状。
Pz-T
软体动物门
五、菊石超目--(3)缝合线
齿菊石型 鞍形态完整,叶
部称齿状。
P-T
软体动物门
五、菊石超目--(3)缝合线
菊石型 鞍、叶都有许
腕足动物门
支腕构造--腕带
• 腕棒前部伸展 的部分,在期 前端汇合成为 环状物。
腕足动物门
支腕构造--腕螺
自腕棒前端螺旋而出成的空锥状骨骼 构造。腕螺有三种类型,石燕贝型、无窗 贝型及无洞贝型。
支腕构造--腕螺
石燕型 腕螺的顶 端指向主 端
支腕构造--腕螺
无窗贝型 腕螺的顶端 指向两侧
支腕构造--腕螺
软体动物门
五、菊石超目--(3)缝合线
• 菊石的缝合线形 态变化大,是鉴 定菊石的重要依 据。 • 外壳风化以后, 缝合线才能露出。
菊石缝合线
软体动物门
五、菊石超目--(3)缝合线
壳口
腹 鞍 第一侧鞍
腹 叶 腹中线
第一侧叶
五、菊石超目--(3)缝合线
• 菊石的缝合线有四种类型
– 无棱菊石型 – 棱菊石型 – 齿菊石型 – 菊石型
五、菊石超目
菊石的基本构造和鹦 鹉螺类一样,如气室、
住室等,但在以下方面
有区别:
– 外形 – 体管 – 缝合线
软体动物门
五、菊石超目--(1)外形
• 菊石的外形 多为旋卷型, 少数形态奇
特。
软体动物门
五、菊石超目--(2)体管
• 体管细小、简单
软体动物门
五、菊石超目--(3)缝合线
• 隔壁和外壁的接触线。 • 菊石的缝合线多发生各种类型的褶皱。 • 向壳口凸起称鞍,向胎壳凸出称叶 • 早期的缝合线简单,晚期的缝合线复杂。
三、双壳纲--(1)基本特点
• 全部为水生,其中80%为海生
• 生活方式有底栖爬行、游泳、穴居等 • 身体扁平两侧对称,具双壳,名双壳纲 • 由于其头部退化有无头纲之称 • 足位于身体的腹部,斧状,又名斧足纲 • 在软体和外套膜之间的外套腔中有瓣状鳃,又 有名瓣鳃纲
软体动物门
三、双壳纲--(2)外形
讨论
• 在生物进化过程中,为什么其构造
有的向复杂化发展,而有的向简单
化发展。
腔肠动物门要点回顾
• 四射珊瑚的分类位置 • 四射珊瑚构造模式图 • 四射珊瑚的构造类型及时代分布
蠕虫动物
蠕虫动物
一、蠕形动物一般特点
18世纪林奈将身体呈长条状,缺少骨 骼,靠皮肤肌肉收缩进行运动的动物称为 蠕虫动物,实际上它们并不是单一类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