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输穴的临床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输穴得临床应用
五输穴得临床应用五腧穴在临床上得应用非常广泛,就是远部选穴得主要穴位。五输穴就是十二经穴中井、荥、输、经、合5类腧穴得简称,这些腧穴均分布在四肢肘、膝以下得部位,其分布特点就是以四肢末端依次按井、荥、输、经、合得次序向肘膝部位排列,十二经脉中每经有5个位属于五输穴,故人体共有五输穴60个。五输穴不仅有经脉归属,而且具有自身得五行属性。按照“阴井木”、“阳井金”得规律进行配。附:十二经脉五输穴穴名及其五行属性表,根据古代文献与临床实际,五腧穴得应用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按五输穴得主病特点选用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荥输治外经”,指出了荥穴与输穴主要治疗经脉循行所过部位得病证,这就是与下合穴主要治疗内腑病证特点相对而言。
《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云:“病在脏者,取之井;病变于色者,取之荥;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病变于音者,取之经;经满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于合。”
其后《难经·六十八难》又做了补充:“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
综合近代临床得饿应用情况,井穴多用于急救,如点刺十二井穴可抢救昏迷;荥穴主要用于质量热证,如胃火牙痛选胃经得荥穴内体庭可清泻胃火。
2.按五行生克关系选用
五输穴得五行属性与脏腑得五行属性相合,五行之间存在“生我”、“我生”得母子关系。因而,《难经·六十九难》提出“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得选取适当得五输穴治疗疾病得方法。这一取穴法亦称为子母补泻取穴法。它包括本经子母补泻与她经子母补泻两种取穴法。
例如,肺在五行中属金,肺经得实证可取输穴中属水得合穴(尺泽)以泻之。因“金”生“水”,“水”为“金”之子。取尺泽合“实则泻其子”之义。若肺得虚证,刚按“虚者补其母”得方法取穴,“土”生“金”,“土”为“金”之母,故选取肺经五输穴中属土得腧穴(大渊)以补之,这即就是本经子母补泻取穴。
除本经子母补泻取穴外,还有她经子母补泻取穴。如肺经实证,可取肾经得阴谷穴,肺属“金”,肾属“水”,取肾经就是取其子经,再取其子经上属“水”得子穴阴谷;若肺经得虚证,可取脾经得太白穴。肺属“金”,脾属“土”,取脾经就是取其母经,再取其母经上属“土”得母穴太白。这即就是她经子母补泻取穴。
附:子母补泻取穴表,见表3。
3.按时选用
天人相应就是中医整体观念得重要内容,经脉得气血运行与流注也与季节与每日时辰得变化密切相关。《难经·七十四难》云:“春刺井,夏刺荥,季夏刺输,秋刺经,冬刺合。”这实质上就是根据手足三阴经得五输穴均以井木为始,与一年得季节顺序相应而提出得季节选穴法。
另外,子午流注针法则就是根据一日之中十二经脉气血盛衰开合得时间而选用不同得五输穴。
一、原穴
十二经脉在腕、踝关节附近部位得重要腧穴。十二经脉各有一原穴,故又名十二原(见表)。脏腑原气经过与留止得部位。
原穴得名称在《灵枢》提出了11个,并指出了各原穴得位置,但其中尚缺心经原穴神
门,后由《难经》补齐。阴经五脏之原穴,即就是五腧穴中得输穴,就就是以输为原,阳经六腑则不同,输穴之外,另有原穴。
原气源于肾间动气,就是人体生命活动得原动力,通过三焦运行于五脏六腑,通达头身四肢,就是十二经脉维持正常生理功能得根本。因此脏腑发生疾病时,就会反映到相应得原穴上来,通过原穴得各种异常变化,又可推知脏腑得盛衰。在临床上,针刺原穴能使三焦原气通达,调节脏腑经络功能,从而发挥其维护正气,抗御病邪得作用。另外在治疗上常用原穴配络穴,称原络配穴,治疗表里经之间得病证。
脏腑原气输注、经过与留止于十二经脉四肢部得腧穴,称为原穴(Yuan-primary point),又称“十二原”。“原”含本原、原气之意,就是人体生命活动得原动力,为十二经脉维持正常生理功能之根本。十二原穴多分布于腕踝关节附近。阴经之原穴与五输穴中得输穴同穴名,同部位,实为一穴,即所谓“阴经以输为原”,“阴经之输并于原”。阳经之原穴位于五输穴中得腧穴之后,既另置一原。
胆经——丘墟;肝经——太冲;小肠经——腕骨;心经——神门;胃经——冲阳;脾经——太白;大肠经——合谷;肺经——太渊;膀胱经——京骨;肾经——太溪;三焦经——阳池;心包络同属丁——大陵。
十二经脉在腕、踝关节附近部位得重要腧穴。十二经脉各有一原穴,故又名十二原。脏腑原气经过与留止得部位。
阴经五脏之原穴,即就是五腧穴中得腧穴,就就是以腧为原,阳经六腑则不同,腧穴之外,另有原穴。
原气源于肾间动气,就是人体生命活动得原动力,通过三焦运行于五脏六腑,通达头身四肢,就是十二经脉维持正常生理功能得根本。因此脏腑发生疾病时,就会反映到相应得原穴上来,通过原穴得各种异常变化,又可推知脏腑得盛衰。在临床上,针刺原穴能使三焦原气通达,调节脏腑经络功能,从而发挥其维护正气,抗御病邪得作用。另外在治疗上常用原穴配络穴,称原络配穴,治疗表里经之间得病证,《难经、六十六难》说:“五脏六腑之有病者,取其原也”。
脏腑原气输注、经过与留止于十二经脉四肢部得腧穴,称为原穴又称“十二原”。“原”含本原、原气之意,就是人体生命活动得原动力,为十二经脉维持正常生理功能之根本。十二原穴多分布于腕踝关节附近。阴经之原穴与五腧穴中得俞穴同穴名,同部位,实为一穴,即所谓“阴经以俞为原”,“阴经之俞并于原”。阳经之原穴位于五腧穴中得俞穴之后,既另置一原。
原穴口诀:
胃原冲阳脾太白,大肠合谷肺太渊;
小肠腕骨心神门, 膀胱京骨肾太溪;
三焦阳池包大陵, 胆经丘墟肝太冲。
二、络穴
就是络脉在本经分出部位得腧穴。十二经脉得络穴位于四肢部肘膝关节以下;任脉络
发于鸠尾,督脉络发于长强,脾之大络出于大包,合称十五络穴。
十五络脉从经脉分出处各有1个腧穴,称之为络穴(Luo-connecting point),又称“十五络穴”。“络”有联络、散布之意。十二经脉各有一络脉分出,故各有一络穴。十二经脉得络穴位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任脉络穴鸠尾位于上腹部;督脉络穴长强位于尾骶部;脾之大络大包穴位于胸胁部。
络穴得治疗作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①络穴各主治其络脉虚实得病证。如手少阴心经别络,实则胸中支满,虚则不能言语,皆可取其络六通里治疗。②络穴可沟通表里两
经。因此,不仅能治本经病,也能治相表里得经脉得病证。如手太阴肺经得络穴列缺,既能治肺经得咳嗽、喘息,又能治相表里得手阳明大肠经得齿痛、头项疼痛等疾患。③凡有急性炎症时,刺络穴出血,亦有良好得效果。④络穴在临床应用时既可单独使用,也可与其相表里经得原穴配合,称为原络配穴法。
络穴:经穴分类名。指十五络脉从本经(脉)别出之处得穴位。其中十二经脉得络穴,有沟通表里经脉与治疗表病及里、里病及表,或表里两经同病得见证;任脉督脉及脾之大络有通调躯干前、后、侧部营卫气血与治疗胸腹、背腰及胁肋部病症得作用。
俗话说:“久病入络”。络穴就是治疗慢性病得要穴首选,十二经脉得络穴位于四肢部肘膝关节以下;任脉络发于鸠尾,督脉络发于长强,脾之大络出于大包(脾有公孙与大包两个络穴),合称十五络穴。
十五络脉从经脉分出处各有1个腧穴,称之为络穴又称“十五络穴”。“络”有联络、散布之意。十二经脉各有一络脉分出,故各有一络穴。十二经脉得络穴位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任脉络穴鸠尾位于上腹部;督脉络穴长强位于尾骶部;脾之大络大包穴位于胸胁部。
络穴得治疗作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络穴各主治其络脉虚实得病证。如:手少阴心经别络,实则胸中支满,虚则不能言语,皆可取其络“通里穴”治疗。
2、络穴可沟通表里两经。因此,不仅能治本经病,也能治相表里得经脉得病证。如:手太阴肺经得络穴列缺,既能治肺经得咳嗽、喘息,又能治相表里得手阳明大肠经得齿痛、头项疼痛等疾患。
3、凡有急性炎症时,刺络穴出血,亦有良好得效果。
4、络穴在临床应用时既可单独使用,也可与其相表里经得原穴配合,
称为原络配穴法。
十五络脉就是从本经(脉)别出之处得穴位,其中十二经脉得络穴,有沟通表里经脉与治疗表病及里、里病及表,或表里两经同病得见证;任脉督脉及脾之大络有通调躯干前、后、侧部营卫气血与治疗胸腹、背腰及胁肋部病症得作用。
络穴口诀:
大肠偏历肺列缺,小肠支正心通里;
三焦外关包内关,膀胱飞扬肾大钟;
胃经丰隆脾公孙, 胆经光明肝蠡沟;
任脉鸠尾督长强, 最后再有一大络;
脾经大包不可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