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历史阶段特征解析

合集下载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1讲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1讲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

(3)措施 ①在中央设置主管边疆民族事务的理藩院,其职能是管理蒙古、新疆、西 藏等少数民族事务。 ②在西南地区大规模地施行“改土归流”。 (4)历史作用 ①近代中国的版图在康熙、雍正、乾隆时期基本奠定。 ②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大大加强了中央政府的统治。 4.平定三藩之乱:三藩是指平西王(云南)吴三桂、平南王(广东)尚可喜、 靖南王(福建)耿精忠. 1673年康熙帝决定撤三藩。这次平叛战争的胜利, 清除了地方割据势力,避免了一次国家大分裂,有利于多民族统一国家 的巩固和发展。同时中央集权制力量得到加强,提高了抗御外敌的能力。
【试题分析】 明朝初年,为加强皇权,废丞相、设内阁,皇帝直管六部。到 中后期,内阁权力上升,文官集团制约了皇权。为加强皇权,皇帝开始用宦 官集团来制约文官集团。材料中由严禁宦官读书识字到宦官读书识字逐 渐制度化正是这种斗争的表现,故A项正确;宦官的权力全都来自于皇帝,他 们只不过是皇帝跟大臣争权的工具而已,故B、D两项错误;到明朝中后期, 内阁权力上升,议政功能并未丧失,故C项错误。 答案:A
备考分析
1.高频考点:明清君主专制加强的内容、特点、 影响。 2.备考策略:(1)明代的内阁制和清朝的军机处,将 学习的重点放在这两个机构的权力和发挥的作 用上,在此基础上认识其本质。可以用“权力范 围无限大,决策权力无限小”来理解明代内阁和 清代军机处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两者不过是君主 专制强化的工具。(2)关注地理、建筑等与古代 政治制度的关系。(3)注意中西政治制度的比较, 如明、英的内阁等。
4.地方行政制度:朱元璋认为行省制度不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有碍于皇 权的集中。改行省为承宣布政使司。布政司掌管民政、财政;按察司,掌刑 法;都指挥司,掌军事。三者合为三司,原来行省的权力一分为三,三者各司 其责,互不统属,互相牵制,各自直属中央。 5.靖难之役,又称靖难之变,是建文元年(1399年)到建文四年(1402年)明 朝统治阶级内部争夺帝位的战争。 6.迁都北京:1421,明成祖(永乐帝)

14届明清时期复习课件

14届明清时期复习课件

小结
(三)历代选官、用官制度的演变历程: 1、秦朝(皇帝任免) 2、汉代(察举制) 选官标准--孝、廉 3、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选官标准--门第高低,出身贵贱
4、隋朝(分科考试开科举) 选官标准--文化素质,能力高低
5、唐宋至清(1905年) -------(完善科举制,明清时期八股取士)
小结
【典型例题】某部历史著作中有这样的叙述:“在万历的 祖父嘉靖皇帝以前,大学士为三至六人,皇帝可能对其中 的一人咨询较频繁,但从名义上说,他和另外的几位大学 士仍处于平等的地位。这以后的情况发生了变化,张居正 名为首辅或称元辅,其他大学士的任命则出于他的推 荐……”文中所指的制度是( ) A.汉代内外朝 B.唐代三省六部制 C.明代内阁制 D.清代设军机处
【网络特征】
【阶段特征】 1、政治: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封建社会由盛转衰 的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强化,封建制度走 向衰落。 2、经济:农耕经济高度繁荣,农业、手工业、发展超 过前代水平,商品经济空前活跃;资本主义萌芽并缓慢 发展,经济总量仍处于世界前列。与西方相比,已落后 于历史潮流。 3、对外:由较为开放走向闭关锁国;中国与外来侵略 势力矛盾尖锐,发展为侵略与反侵略斗争。 4、文化:出现反封建色彩的民主启蒙思想。传统科技 进入总结停滞阶段;文艺空前繁荣,反映封建制度的衰 落。教育、科举、文化政策都体现出君主专制制度强化 的色彩。
解析:选C。从材料中“嘉靖皇帝”可以判断出应是明 朝,然后结合材料中“大学士”等信息可以看出指的 是明代内阁制。
宰相制与内阁制比较
不同点 宰相 宰相制度赋予 一级决策者 要经皇帝及 大臣商议 制约皇权 内阁首辅 皇帝个人信仸 非法定侍从咨询 直接由皇帝 意愿决定 君主专制强化的 产物,不能制约

2019年高三历史三轮冲刺明清时期阶段特征(共21

2019年高三历史三轮冲刺明清时期阶段特征(共21

十四、十五世纪,东西方不少国家进 入封建社会晚期,新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正在封建母体中孕育。在欧洲……在中国, 自宋元以来商品经济迅速发展,到明代中 叶,东南沿海一些城市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这表明世界历史正在开始由农业社会向工 业社会过渡。
——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 新知识》
长期以来,关于中国在明清之际是否产 生了资本主义萌芽,一直都是学术界争论的 焦点。结合明清时期的社会特征及资本主义 萌芽发展的条件,提出你的观点并作论证。
• A.官府废止明初以来“海禁” • B.官府有条件地开放“海禁” • C.巡抚掌握对外贸易决策权 • D.官方朝贡贸易体系已瓦解
4.清帝雍正朱批谕旨说: “山右(今山西) 大约商贾居首, 其次者犹肯力农, 再次者谋入营伍, 最下者方令读书。朕 所悉知, 习俗殊可笑。”这反映出当地
A.传统观念因追求财富而改变 B.学而优则仕 的传统已被抛弃
C.重农抑商政策并没有得到实施 D.商人的政治 地位已经跃居首位
• 5.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渐 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
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与这一
论述的精神实质最为接近的是
• 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B.民为邦本
• C.天下为公
D.民贵君轻
重要时期的阶段特征在高考中一直都是高频考点。 尤其41题的原因、背景类问题往往都要结合阶段特征 作答。其中明清时期(明清之际、17-18世纪的中 国)、中国近代史、世界近代史(16-20世纪初)的 阶段特征更是41、42题的常考内容。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明清时期江南众多丝织业市镇、棉布生产
——摘编自邹炤华《原始工业化时期乡村工业 的发展与英国早期近代化》、李鹊《从英国圈地运动的真相和实质 看资本的原始积累》

明清时期的阶段特征

明清时期的阶段特征

思想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化上
出现反封建色彩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传统科技逐渐总结停滞,近代 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明显落后于西方;文艺空前繁荣,反映出封建制 度的衰落
明清时期的阶段特征
总体
明清时期(鸦片战争以前)是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封建社会 由盛转衰的时期,是中国近代社会的前夜
君主专制空前强化,严重阻碍了新经济、新思想的出现和发展,封 政治上 建制度走向衰落
经济上 表现
农耕经济高度繁荣,农业、手工业发展超过前代水平,商品经济空 前活跃,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并缓慢发展,经济总量仍然处于世界 前列;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相比,重农抑商政策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 萌芽的发展,中国发展缓慢,已经开始落后于世界发展的潮流

第六单元 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

第六单元  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

2、在处理民族关系上清朝比明朝进步(见探究) 3、 其它(见全品)
明 清 ( 鸦 片 战 争 以 前
明 朝 的 统 治
特点及原因:承古萌新 (见课本、见全品)
成就:( 见全品)
思考: 1、明清时期中西科技本质上的差异、原因 答:差异:中国古代传统科技是建立在传统的农业、手工业等生 产发展的基础上的,主要是应用科学,科学研究主要是采取传统 的整理典籍和总结经验的方法;西方主要是理论研究,大多数科 学家的研究采用观察和实验的方法,以及数理逻辑推导的方法, 且形成较完整的学科体系和理论体系。 (1)社会经济方面:西方在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下,资本主义 产生并得到发展,为科技的发展提供了经济条件;而中国封 建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障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原 因 (2)政治方面:中国的封建专制极力限制和阻挠资本主义 发展。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制政策,不利于科技成果的诞生、 推广和应用,闭关政策障碍了中西方文化的正常交流。而西 方的专制王权则是站在了资本主义势力一边,奉行重商主义, 从而推动了近代文化的发展。
中央机构的演变 明 清 ( 鸦 片 战 争 以 前
(加大皇权)
清 朝 的 统 治 (
设内阁 置六部 强 化 君 主 专 制 君主权力 逐步加强 保留议政王 大臣会议 (实权) (清初) 设立南书房 (康熙) 设军机处(顶峰) (雍正)
AD1644-----AD1840
AD1368----AD1840
AD1368----AD1840
年 )
年 ) 时 期
经过:陕北起义:1627年 王二首义
张献忠先后起义
明 清 ( 鸦 片 战 争 以 前
原因 明 朝 的 统 治 ( 进军河南:1640年 提出“均田免粮”口号 农 民 灭亡 战 争 攻占襄阳:1643年 建立政权 、结束流动作战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教学课件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复习课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教学课件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复习课

2.95
君主专制的加强对社会经济发展的 在这种阻仕碍途如市的政治环境之下,几乎所有的山
西商人,无论是财雄势大的茶帮票号,还是略有家资 的殷实商户,他们或迫于政府的催逼被迫认捐输纳, 或主动出钱捞取一官半职,都为自己或者家族中人捐 有大小不等的职衔。
——王帅《晋商兴衰的政治学分析 --以政商关系为视角》
三司之间互不统属,直接向皇帝负责,加强了君主的权 力。
内容
措施
1.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 2. 设置五军都督府,军队
中央 六部职权,并使六部直接向皇帝 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
负责Βιβλιοθήκη 兵部政 治地方1.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 司”
2.分封诸子驻守各地, 监控地方,巩固皇室
特务机

内容
措施
1.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 2. 设置五军都督府,军队
1757年,再次平定准噶尔的叛乱。 平定回疆的大、小和卓叛乱。这样,经过康、雍、 乾三代皇帝的长期努力,对稳定国家版图的意义非常重 大。 1771年,生活在伏尔加河下游的蒙古土尔扈特部不 堪沙俄压迫,万里东行,回归中国,体现清朝治蒙政策 的成功。
1791年,取消议政大臣会议。内阁大学士“必充军 机始得预政事”,平时工作仅是“秉成例而行,如邮传 耳”。乾隆帝曾总结说:“皇祖、皇考至朕躬百余年 来,皆亲揽庶务,大权在握,威福之柄皆不下移,实无 大臣敢于操窃”“本朝纪纲整肃,无名臣,亦无奸 臣”。
内容: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民族关
系…… 辩证性:积极性、消极性
明清两朝,专制集权空前强化,统一多民族国家更趋稳固, 现代中国的版图逐渐定型,经济、文化、对外关系都有新的发 展。这一时期,世界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统治者故步自 封,拒绝扩大对外交往,进一步扼杀了中国跟上世界潮流的机 会,埋下了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伏笔。

明清阶段特征范文

明清阶段特征范文

明清阶段特征范文明清阶段是中国历史上较长的一个时期,涵盖了明朝(1368年-1644年)和清朝(1644年-1912年),这个时期有许多特征和重要的历史事件。

以下是对明清阶段的特征的详细分析:一、政治体制的变化:1.明朝初期以皇帝为中心的专制体制,独尊儒学,并在一定程度上实行了科举制度,推行了明确的官僚体系和地方行政制度。

2.明朝中期开始出现诸多问题,如宦官专权、官僚腐败、地方割据等,导致政治不稳定、国力衰退。

3.清朝建立后,采用了旗人统治、满洲与汉族分治的政策,政治权力高度集中于少数满洲人手中,以皇帝为中心的专制体制更趋严密。

二、经济的发展和变革:1.明朝初期实行农本经济政策,广泛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2.明朝中期开始进行经济,提倡商业和工艺业的发展,推行海禁政策限制民间贸易,以保护本国工商业。

3.清朝初期积极推行农业发展政策,开发边境地区,提倡移民,加强农业生产力。

4.清朝中期采取了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商业和工业的发展,导致经济相对衰退。

三、社会结构的变化:1.明朝初期社会分为士农工商四民等级制度,地主阶级占据社会上层。

2.明朝中期社会地位流动逐渐凝固,地主世袭制度加剧社会不公平。

3.清朝初期继续保留民族分层制度,满人为上,汉人为下,社会地位固化。

4.清朝后期,社会出现了较大规模的民众起义和农民战争,如太平天国、白莲教起义等,对社会结构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四、文化思想的变迁:1.明朝初期重视儒家文化,实行了国子监教育制度,提倡经世致用。

2.明朝中期士人开始关注和吸收外来文化,形成了以汉文化为基础的文艺复兴。

3.清朝初期通过完成了中国的统一,推行儒学思想,加强思想控制,严厉打击异端思想。

4.清朝中期,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接触,形成科举制度逐渐没落,新思想文化浪潮兴起,如“洋务运动”。

五、外交关系的变化:1.明朝时期,国力相对强盛,发展了与东南亚、南亚、非洲、西亚等地的商贸和外交关系。

专题04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口袋书】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知识清单

专题04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口袋书】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知识清单

专题04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阶段特征】中国古代文明走向衰落并逐渐向近代文明转型的时期。

1、政治上:君主集权空前强化。

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增设军机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空前加强,严重阻碍了新经济、新思想的出现和发展,反映了封建制度正在走向衰落。

2、经济上:发展与迟滞。

一方面,农耕经济继续发展,并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手工工场,经济总量仍然处于世界前列;另一方面,重农抑商政策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相比,中国发展缓慢,已经开始落后于时代发展的潮流。

3、文化上:承古萌新。

一方面,传统文化仍然占据着统治地位;另一方面,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文化兴起,文学、绘画、戏剧等领域出项了新的成就,明清之际的批判思想对君主专制进行了猛烈地抨击。

4、对外上:实行闭关锁国,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使中国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知识点01】明清时的政治制度(专制集权的空前强化)【重点】明清专制集权的强化【难点】明清专制集权强化的特点一、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1、宰相制度的废除:明太祖废除了自秦以来一直实行的宰相制度,并且严令子孙永远不许设立宰相。

这一举措对以后500余年的政治体制产生了深远影响。

【思考】朱元璋为什么要废除丞相制度,并严令不得重新设立?影响有哪些?原因:吸取前朝教训;朱元璋认为元代丞相权势过重,以致皇权不稳、政局动荡。

影响(1)秦朝以来的宰相制度宣告废除(2)皇帝集皇权与相权于一身,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3)皇帝压力倍增,行政效率降低;(4)导致宦官专权(5)对以后五百余年的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2、内阁制的建立(1)背景:废除宰相后,皇帝需要直接领导六部等具体职能部门,工作压力成倍增加。

(2)设立:明成祖选拔一些文官到皇宫内的文渊阁值班,充当秘书。

从此,一个常设的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机构形成,称“内阁”,其官员称为某殿或某阁大学士。

历史阶段特征

历史阶段特征
①政治:美苏“冷战”的两极对峙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和 发展; ②经济:确立以美国为中以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经济 区域集团化的出现与发展,经济全球化。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 折发展; ③科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和发展 2.20世纪90年代后我(苏联解体后) ①政治:政治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 主题; ②经济: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③科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进一步发展
6. 15世纪到19世纪中期,西方的崛起 (中国处于明清时期,封 建社会走向衰落) 政治: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反封建专制,通过立法确立资产阶级代 议制民主政治制度; 经济:资本主义的萌芽与发展,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与掠夺, 工业革命,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与发展; 思想: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人文主义的传播; 科技: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和发展,经典力学创立、生物进化论 的创立。
1.春秋战国时期:奴隶社会崩溃,封建社会形成时期,社会大变革,是社会的转 型时期。 政治:分封制的瓦解,中央集权制的形成、郡县制的建立; 经济:井田制的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小农经济的形成; 思想:礼乐制的崩溃,百家争鸣的局面出现; 教育:由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兴起。 2.明清时期:封建社会走向衰落时期,近代文明的前奏,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①政治:君主专制的强化; ②经济:自然经济占主导、重农抑商的政策,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的萌 芽; ③思想:理学的僵化、思想的束缚、文化的专制,早期民主启蒙思想的出现; ④对外:海禁、闭关锁国; ⑤科技:总结性的科技巨著,但没产生近代科技。
1.建国初期 ①政治:新中国的成立、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社会主义民主法 制的确立、“一边倒”外交政策; ②经济:一五计划奠定工业化基础、三大改造确立社会主义公有 制; ③国际:美苏冷战,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的封锁。 2.新时期(改革开放时期) ①政治: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的完善、“一国两制”祖国统一大业、 多边外交; ②经济:十一届三中全会实行改革开放,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 会主义道路、 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确立和完 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融入经济全球化; ③思想:邓小平理论; ④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经济的全球化、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 界的主题

明清阶段特征

明清阶段特征
四、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强调制度革新和全面繁荣
五、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和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宋元,强 调政治、经济、思想继续发展和民族融合
六、统一的多民族进一步巩固和封建制度渐趋衰落-明清, 强调明清农耕经济繁盛和政治、思想、外交衰落
17—18世纪东西方社会状况比较(夕阳与曙光)
中国
西方
政治 经济
封建专制制度达 到顶峰
封建自然经济占 主导,资本主义 萌芽缓慢发展
西方开始资产阶级革命,建 立近代的民主政治
工场手工业时期,资本主义 经济发展,重商主义,政府 鼓励对外扩张,18世纪中后 期开始工业革命,资本主义 迅速发展。
对外 “海禁”“闭关 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 关系 锁国”
7、改造:宋明时期,形成以“理”和“天理”为核心的新儒学
8、批判 继承:
明清时期,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 色的新思想体系。
知识整合
聚焦重点
对接高考
重难点古代科技成就发达的原因、地位、特点、 影响及明清科技落后于西方的原因
1.古代科技成就发达的原因 (1)政治:国家长期统一,社会稳定,中央集权 制度为科技稳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2)经济: 封建农耕经济的高度繁荣,为科技的发展提供了 物质条件(3)政策:中央集权国家和政府对科技 的支持和重视。(4)文化: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 为科技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5)对外:民族交 往与对外交流频繁,促进科技进步。(6)源泉: 继承前代科技文明成果。(7)主观:劳动人民的 辛勤劳动和创造;科学家的个人努力与不懈的探 索精神。地位:中国古代科技曾经走在世界前列, 但到明清时期逐渐走向停滞。
四大发明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转型,加速了近代社会的 到来,为人类文明做出重要贡献,是我国成为世界文 明古国的重要标志。

第一部分 知识突破 专题训练 第3讲 明清时期(72张PPT)

第一部分   知识突破  专题训练  第3讲   明清时期(72张PPT)
高考调研
新课标二轮重点讲练·历史
第 3讲 明 清 时 期高考调研来自新课标二轮重点讲练·历史
阶段特征 1.总体特征:明清时期(1368~1840年)封建社会渐趋衰 落,中国逐渐落后于西方。 2.具体表现: (1)政治上:君主专制空前加强,丞相制度自明代废除, 随之出现了内阁、军机处,决策权集中到皇帝手中。
【解析】 题干内容反映出在礼乐和刑政两者之间,朱元 璋比较强调礼乐的作用。由此可见,A项不符合题意;B项正 确;C项与题干表述的内容无关;D项难以排除,如果引导语 为:这里他强调的是,则比较容易排除D项。这里只能通过 朱元璋这番话中强调的重点在于礼乐这个角度排除D项。 【答案】 B
高考调研
新课标二轮重点讲练·历史
高考调研
新课标二轮重点讲练·历史
【例题2】 (2013·江苏)光绪《大清会典》载:“谕 军机大臣行者,既述,则封寄焉。凡有旨存记者,皆书于册 而藏之,届时则提奏。议大政,谳(审)大狱,得旨则与。” 材料说明军机处 ( ) A.地处内廷,专管军务 B.参与政务,秉旨办事 C.设有官衙,机构完备 D.专理刑狱,职能单一 【解析】 AD项认为军机处专管军事或刑狱是以偏概全, C项与军机处无府衙无随吏的事实相违背。 【答案】 B
高考调研
新课标二轮重点讲练·历史
考点知识探究 1.基础概念 (1)资本主义萌芽:明中叶以后,社会经济繁荣,在一些 经济发达地区,出现了新的工场手工业经营形式。在这种手 工工场中,拥有资金、原料和机器的工场主雇佣具有自由身 份的雇工,为市场的需要进行生产,这种现象被学界称为 “资本主义萌芽”。
高考调研
高考调研
新课标二轮重点讲练·历史
【例题5】 (2013·北京)1985年,一艘荷兰东印度公 司的沉船被发现,船上载有景德镇生产的青花瓷。该船沉没 的时间最早应为 ( ) A.北宋中期 B.元末明初 C.明末清初 D.鸦片战争时期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制瓷业的发展和对外经济交 流。青花瓷是元代以来才有的产品而荷兰东印度公司建立于 十七世纪。故选C项。 【答案】 C

明清史 讲义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明清史 讲义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二轮复习——明清史(一)、阶段性特征说明:传统的政治、经济、文化分开的阶段性特征过于单一,学生无法形成整体得、相互关联得立体化认识。

因此笔者将知识点用小论文的方式写出来,既解决的知识点问题,又训练了小论文题,一举两得。

论题:明清社会鼎盛与危机并存论述:明清社会是我国古代社会的末期,各方面完善的同时,危机亦逐步显露。

从政治层面看,内阁、军机处的出现,是集权政治下皇权发展的顶峰,这是集权政治的鼎盛期。

但是由于废除宰相,使得皇权失去了法理下的制约,为中国社会在近代的转型造成了极大的障碍。

从经济层面看,玉米、番薯的引进改变了传统的粮食结构,为人口的增加提供了有力的物质基础;伴随着康熙皇帝“滋生人丁永不加赋”诏令的颁布进一步促进的农业、人口的发展,但是却使得小农经济社会的基础更加强化,亦为近代自然经济的解体带来了阻力。

从思想层面看,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一批冲破理学桎梏的思想家,如顾炎武、黄宗羲等人,但是处于理学、八股取士下的社会,这些思想家的呼声如同石沉大海,没有泛起一丝涟漪。

综上,从集权制度本身看,其自身已经发展趋于完备,但是从历史进步的眼光看,盛世和危机呈现出了一体两面的明清时代。

(二)、高频知识点一、内阁1:产生的根源:集权政治下,皇帝精力、能力无法分配、顾及所造成。

2:特点:始终不是宰相;不能统领六部;有建议无决策;后来权力有所增加。

3:司礼监:起初为制约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表现二、商业发展商业市镇的兴起;粮食结构发生变化;棉花、茶叶、甘蔗等经济作物普遍种植;农副产品也成为商品;白银成为主要的流通货币;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专业化市镇的出现);形成区域性大商帮、会馆;玉米等经济作物引进,促进了人口的增加;重农抑商程度不断松弛三、手工业发展私营手工业:明中期以来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四:理学VS进步思想1:明清时期,理学不断世俗化,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2:进步思想:反对专制、经世致用、主张工商皆本。

清朝历史知识点总结

清朝历史知识点总结

清朝历史知识点总结明清时期,一般指明朝(1369-1644年)和清朝,那么同学们知道明清的历史知识吗?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清朝历史知识点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清朝历史知识点1一、时间:14世纪——19世纪前期二、历史阶段特征:总体特征: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封建社会由盛而衰。

1、政治方面:明清时期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封建制度由盛而衰;中央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祖国的辽阔版图最终奠定。

2、经济方面: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并缓慢发展。

3、思想文化方面: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承古萌新;西方传教士来华,中国开始了解先进的外来文化,出现了"西学东渐"的势头。

4、对外关系方面:明朝前期,中外关系和官方贸易出现盛况;明中后期的"海禁"和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在对外关系中处于被动地位,不利于中国发展;开始遭到外来侵略,中国人民进行反侵略斗争,有力地维护了国家主权。

三、明清时期的政治——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1、明朝废丞相设内阁(1)废除丞相:明太祖废除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君主专制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2)内阁制度的建立:明太祖设立殿阁大学士(仅备顾问兼协理奏章,不参与决策);明成祖正式在文渊阁设立内阁,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内阁制正式形成。

阁臣帮助皇帝起草对大臣的批复意见,称为"票拟";最后再由皇帝用朱笔批示、裁定,称为"批红"。

(3)影响:内阁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2、清朝设军机处(1)清朝建立后,承袭明制,设立内阁,负责处理日常事务。

重要的军国大事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来处理。

(2)设立:雍正为适应西北军务需要而设置的军机房。

(3)发展:由一个暂时的军事机构,发展成为位居内阁等中央机构之上、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常设中枢机构。

明清时期的阶段特征

明清时期的阶段特征

明清时期的阶段特征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两个重要时期,明朝从1368年到1644年,清朝从1644年到1912年。

这两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阶段特征,以下将分别详细介绍。

一、明朝阶段特征:1.红白土地问题:明初实行了"三世为一庄,三庄为一社"的土地制度,限制土地兼并和劳动力的流动,保证农民的土地权益。

然而到后期,由于世族地主增多,大量土地兼并,农民生活困苦,广泛发生农民起义。

2.社会流动性:明代取消世袭官制,实行科举制度,提倡以文化水平来选拔官员。

这使得社会流动性增强,不再完全依赖出身,而是更加注重个人能力。

3.经济繁荣:明朝时期经济繁荣,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有相应的发展。

明初实行了农田水利政策,改良农具,使农业生产大幅提高;手工业方面,明代发展了丝织、瓷器、铁器等产业,成为世界贸易的中心;商业方面,发展了市场经济,广州、苏州等地成为商业重镇。

4.海外贸易:明朝时期有着广泛的对外贸易。

明代郑和七下西洋,加强了中国和其他国家的交往,增加了中国的声望,扩大了中国的影响力。

5.文化繁荣:明代以文化繁荣闻名于世。

明朝皇帝重视文化事业,修建了故宫、万寿山等宏伟的建筑,并支持文人学士的活动。

明代出现了一批文化名人,如杨慎、万历,泛黄一族的李时中,思想家王阳明等。

二、清朝阶段特征:1.外族统治:清朝是满洲人建立的朝代,以清朝的清朝皇族统治。

清朝开始时,满洲人与中国汉族进行着冲突,后来通过统一和同化,确定了中国版图,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王朝。

2.国家管理机构:清初,清政府实行了剃发易服政策,将中国人与满洲人逐渐融合,建立了新的国家管理机构,如设立东三省、直隶总督等,提高了统治效能。

3.经济:清朝出现了一系列经济措施,如进行农田,鼓励移民。

清朝康熙、雍正时期实行徭役制,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同时,清朝积极开展农田开垦、运河疏浚、水利建设,发展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

4.文化互补与融合:清朝时期,满族与汉族的文化互补与融合逐渐加深。

统编版 2023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中国古代明清史复习 课件(共31张PPT)

统编版  2023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中国古代明清史复习  课件(共31张PPT)

【典例1】 (2016·全国Ⅰ卷·27)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
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
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有助于( B )
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C.削弱六部的权限
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探究角度一 明清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举措
(1)内容:设三司。承宣布政使司(行政)、都指挥使司(军事)、提刑按察使司 (司法)。 (2)影响: ①有利:行省一分为三,相互独立、牵制,加强中央集权 ②弊端:分化事权,相互制约,行政效率不高 (3)调整:明中叶后又设文官总督、巡抚,职权在三司之上,代表中央到该地区直 接节制三司,提高效率。
真题演练:
二轮复习:明清史
探究: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与迟滞
时空定位·阶段特征
明清时期·阶段特征
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文明继续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古代社 会由盛转衰,古代文明走向沉暮,开始落后于世界文明潮流的时期。 • 政治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强化并达到顶峰,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决策权归
考点 明朝内阁制 明清科举制度 明朝棉纺织业与区域经济 清朝农业租佃经济 明朝官营手工业的发展 明朝工商业市镇 明清宋明理学 明清宋明理学 明清文化的总结和传承
认识:1.明清史古代中国重要的社会变革时期,是高考考察的一个重点,全国高考基本固定在27题考察 ,但地方高考大量出现26、27题同考明清史的情况,值得思考?
真题演练:
【典例1】(2020·全国Ⅲ卷·27)明万历年间,神宗下令工部铸钱供内府用,内阁
首辅张居正“以利不胜费止之”。神宗向户部索求十万金,张居正面谏力争,“得

解读明清时期的社会转型

解读明清时期的社会转型

解读明清时期的社会转型湖北省荆州市西门中学杨枫434020一、阶段特征从中国自身看,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发展是中心内容;从世界历史的角度看,中国走向封闭,由领先转为落后,拉大了和世界的差距,开始脱离世界历史的主潮流。

明清时期中国封建制度渐趋衰落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政治上,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表明依靠正常的统治措施已难以维持统治了。

经济上,资本主义萌芽产生,资本主义萌芽虽然没有发展到危及封建统治的地步,但代表了新的生产方式,从经济基础上表明了封建制度的衰落。

从农民起义的口号看,“均田免粮”的提出,表明农民起义已发展到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水平。

从赋税制度看,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的实行,表明封建政府不得不放松对农民的人身控制,也有利于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从思想文化上看,反映商品经济发展的市民文学和反封建的民主启蒙思想产生,这是封建制度衰落在思想文化上的反映。

从对外关系上看,明朝中期以后,中国由开放到保守,实行海禁和闭关政策,拒绝任何新事物的传入。

二、知识归纳(一)农耕经济高度发展的表现明清两朝的鼎盛时期,出现了社会经济全面高涨的局面。

明清国力强盛,突出表现为耕地面积扩大和人口增长。

农业方面:(1)耕地面积扩大。

明初耕地面积为8.5亿亩,清代高达10亿亩。

(2)双季稻得到大面积扩种,南方的水稻亩产量提高。

(3)从国外引进了高产作物玉米、甘薯等,粮食总产量大幅度提高。

(4)棉花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促进了农业生产商品化。

(5)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的实施标志着农耕社会赋役制度的成熟。

手工业方面: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取代官办工厂、作坊,占据了主导地位。

生产工具进步和生产技术提高(纱绸机、双色套印技术、彩色印刷品),分工也日益细密。

商业和城市方面:(1)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商业资本异常活跃。

(2)在运河沿线、江南等地区出现了一批工商业市镇,明中后期有30多个,到清代增长到204个。

高考历史16个阶段特征6中国:明清时期含解析

高考历史16个阶段特征6中国:明清时期含解析

明清时期(1368年明朝建立~1840年鸦片战争)——古代中华文明的衰落【阶段特征】明清时期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时期。

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

农耕经济高度繁荣,手工业、商业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文化异彩纷呈,产生了进步思潮,科技缺乏理论规律的创新和探究。

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潮流。

【主要表现】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强化,领土版图的奠定与封建专制的发展1.中央官制(1)明朝:明太祖裁撤中书省,并废除丞相,权分六部,由皇帝直接管理,设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明成祖时内阁制度正式确立,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

(2)清朝:沿用内阁制,保留议政王大臣会议限制皇权,乾隆时撤销;康熙帝设南书房加强皇权;雍正帝时设立军机处,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专制皇权达到顶峰。

2.地方管理体制(1)明朝①地方行政机构改革:废行省,设三司。

在地方分设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别主管民政、刑法和军事,合称三司。

三司鼎立,互不隶属,各自听命于朝廷,以加强皇权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②明朝中期,为进一步提高地方行政效率,开始设立巡抚和总督。

巡抚本为临时差遣,带有监察性质,后兼地方军政,也有了相对固定的治所,遂成为一级地方官员。

总督因军事需要而设,后成为一级地方官员,但巡抚与总督都属于中央系统。

③改土归流。

土司即原民族的首领,流官由中央委派。

改土归流就是把少数民族土司管理的方式改为政府官员管理方式。

(2)清朝:清承明制,在内地设18省;省以下机构大都承明制,但其长官称知府、知县。

清代边疆地区管理因地制宜,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格局。

二、明清时期经济的发展与局限2.市民阶层及其影响(1)市民阶层:主要是指平民等级中的商人与手工业者。

中国古代的市民阶层只是集权专制体系中被统治的对象,在政治上处于边缘地位。

(2)市民阶层壮大的影响①社会风气:明代“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不再是士人标榜的信条,仕途未明而弃儒经商者比比皆是,进一步导致传统地位等级的松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结合所学知识,比较郑和下西洋与达伽马、 哥伦布、麦哲伦远航在目的与性质、历史影响方 面的差异,分析明清时期我国远洋航海事业与西 方相比从先进转为落后的原因。
目的与性质:郑和下西洋是为了宣扬国威,加 强与海外诸国联系,满足统治阶级对异域珍宝的需 求,是封建制度下的政治行为和不计经济效益的贡 赐贸易;西方远航是为了开拓市场,攫取暴利,是 资本主义海外殖民性质。
二、分析解读
农耕文明的鼎盛与高度成熟、工业文明 的萌动倾向与近代危机的前夜
1、农耕文明的鼎盛与高度成熟 ①农业、手工业生产处于当时世界领先地位
农业发达:
大面积播种双季稻; 棉花种植由江南推向江北; 推广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 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专业生产区域形成。
手工业兴盛:
生产工具革新(“纱绸机”); 生产技术提高(双色套印技术、彩色印刷 品); 分工日益细密(江南“织造尚松江,浆染 尚芜湖”); 生产规模扩大,产量大幅提高(佛山一日 可出铁六七千斤)。
2、鸦片战争前夕,清政府实行的“闭关政策” 的含义是
A.禁绝中国对外贸易 B.严格限制对外交往 C.一概排斥西方事物 D.封闭边界固守疆域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3、据《明史》,明朝奉行“厚往薄来”政 策,对竭诚朝贡者“皆倍偿其价”;(郑和下西 洋)“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所取无名 宝物不可胜计,而中国耗废亦不赀(赀:计 算)。”
3、近代危机的前夜
①主要表现:
抑制商业、蔑视科学、政治高压与闭 关锁国;
16、17世纪西方国家的殖民侵略,18 世纪60年代工业革命的兴起。
②根本原因:
面对工业革命带来的世界性历史性大 变动、大转折,统治者茫然无知,毫无 准备,甚至采取错误对策。
三、能力训练
1、下列关于“地丁银”的解释,最准确的是 A.取消人头税,只征土地税 B.田赋和丁税均征收白银 C.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赋税 D.按人口和土地的多少统一征收白银
②商品流通扩大,对外贸易增长
国内市场扩大: 农产品和手工业品投放市场; 出现北京、南京等商贸城市; 商品经济向农村延伸。
中英贸易频繁: 中国出口茶叶、生丝和药材,英国出口
呢绒、棉布; 中国处于出超地位。
白银大量流通: 白银成为通用货币。
2、工业文明的萌动倾向
①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与缓慢发展; ②民主启蒙思潮的滋长与“经世致用” 主张的出现; ③科学巨匠的涌现与科技巨著的诞生。
对当前以及未来世界历史大变动、大发 展、大转折,要有清醒的认识;对我们的国 情以及走向,要有充分的把握;要以更加博 大的胸怀,面对世界,走向世界。
明清时期历史阶段特征解析
武汉市教科院教研室 童绥宝
一、阶段特征 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封建社
会由盛而衰
“由盛而衰”表现在: 1、政治: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2、经济: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得到缓慢发展; 3、思想:早期民主启蒙思潮滋长; 4、外交:推行“闭关锁国”政策; 5、科技:古典科学技术的总结。
4、清朝康熙至乾隆年间,经济迅速发展,国 力空前强盛,史称“康乾盛世”。
①如何评价“康乾盛世”?
“康乾盛世”是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顶 峰。但,与世界范围内的资产阶级革命与 工业革命潮流相比,“康乾盛世”又是中 国农耕文明盛极而衰的开始。
②清朝盛极而衰,给我们哪些启示?
无论是历史上,还是现实中,发展商业、 重视科学、政治民主与平等开放十分重要。
历史影响: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与亚非国家的友 好往来,但贡赐贸易无益于国计民生;西方远航为 新兴资产阶级开辟了新的活动场所,促进资本主义 迅猛发展,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
原因:明初贡赐贸易“倍偿其价”,造成重大 损耗,缺乏生命力;明清闭关自守、实行海禁,航 海业每况愈下;西方为资本原始积累所驱动,远洋 航海事业蒸蒸日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