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梗死影像诊断-读片

合集下载

骨梗死X线、CT及低场强MRI影像学表现(附11例分析)

骨梗死X线、CT及低场强MRI影像学表现(附11例分析)

骨梗死X线、CT及低场强MRI影像学表现(附11例分析)左东红;周涛;张军【摘要】目的:探讨骨梗死的影像学表现及各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对骨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1例累及20个骨骼的骨梗死患者行X线、CT和MRI检查.结果:11例共累及20个部位,股骨下端10个,股骨上端1个,胫骨上端7个,胫骨下端1个,肱骨上段1例.X线片及CT表现为骨质疏松或环形、斑片状高密度影.MRI依据病变发病时间,不同分期病灶特点和信号不同,地图样和双线样改变是特征性改变.结论:X线平片可以满足中晚期骨梗死的诊断,CT检查可以进一步明确诊断,MRI检查对早期骨梗死的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期刊名称】《陕西医学杂志》【年(卷),期】2012(041)010【总页数】2页(P1375-1376)【关键词】骨坏死/诊断;放射摄影术/方法;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方法;磁共振成像/方法【作者】左东红;周涛;张军【作者单位】陕西省第四人民医院影像科,西安710043;陕西省第四人民医院影像科,西安710043;陕西省第四人民医院影像科,西安71004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81.8骨梗死又称骨髓梗死、骨脂肪梗死,指发生于干骺端和骨干的骨性坏死,好发于四肢长骨,单发或数个病灶同时发生,呈多发性和对称或不对称性改变,于股骨上下段最多见,其次为肱骨上端、胫腓骨骨干及肱骨和桡骨下端,临床比较少见[1]。

本文对11例经穿刺或手术病理证实的骨梗死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探讨影像学检查在骨梗死中的诊断价值,现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1 一般资料 2001~2010年经穿刺或手术病理证实的11例骨梗死病例,其中男5例,女6例,年龄35~70岁,中位年龄55岁。

局部疼痛肿胀3例,肌肉关节剧痛、活动障碍并局部软组织肿胀的3例,患肢软弱无力、隐痛、轻度活动受限4例,1例无明显表现因查体发现。

病史1周至13年,平均病史2年。

均没有潜水工作史,其中4例有服用过激素和免疫抑制剂药物史,2例有酗酒的习惯,外伤2例,其他无明确原因。

骨梗死的影像学表现

骨梗死的影像学表现

骨梗死的影像学表现作者:李秋莉等来源:《中国社区医师》2014年第33期资料与方法2012年4月-2013年12月收治经手术、活检及临床随访证实的骨梗死患者12例,男9例,女3例,年龄20~45岁;临床表现:双膝疼痛伴一侧较重5例,一侧肢体隐痛不适3例,无明显症状偶然发现4例;女性类风湿患者长期服用激素史4例,长期饮酒史3例,外伤史2例,有长期站立史2例,外伤史1例。

全部患者均无潜水史。

检查方法:12例患者均拍X线平片、CT扫描检查及MRI检查,X线为DR机,CT采用美国GE单排螺旋机,层厚4mm,层距3mm,骨窗800~1500Hz,窗位300~400Hz,MR检查采用美国GE Signa profile 0.2T型,采用SET1WI(TR400/TE20ms),FSET2WI(TR3500/TE99ms),STIR(TR3 200/TE28ms),层厚4mm,层距4mm。

结果12例患者中,同时累及双侧股骨下段、胫骨上段6例,累及一侧股骨下段、胫骨上段3例,伴有股骨头坏死1例,累及一侧胫骨上段1例,累及一侧股骨下段1例,累及肱骨干1例。

符合急性期4例,x线平片显示为正常或干骺端骨质疏松,CT表现为骨质疏松或小片状虫蚀样改变,MRI表现病灶中心呈等或稍短T1、稍长T2信号,周围绕以明显片状长T1、长T2信号。

符合亚急性期6例,x线平片可见斑片状、条状钙化,CT断层图像主要表现为圆形或斑片状高密度钙化。

MRI表现为病变中心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等或稍高信号,病灶边缘T1WI呈花边状低信号带,地图样改变。

T2WI上分2层,内层为高信号带,外侧为高信号带,形成“双轨征”。

符合慢性期2例,x线平片或CT病灶中央可见斑片状钙化影,周围或骨化包绕,典型病变呈地图样钙化,MRI表现为病灶边缘可见清楚锐利的低信号带。

讨论骨梗死是指骨干和干骺端的骨性坏死,常为多发,且对称,偶尔也会出现单发,好发部位是股骨下段和胫骨上段,骨梗死通常缺乏典型的临床表现,常常因出现局部的关节疼痛或行走困难来医院就诊,并没有典型的症状体征。

骨梗死影像学诊断

骨梗死影像学诊断

6邓俊骨梗死又可称为骨脂肪梗死或者是骨髓梗死,是一种在干骺端出现的骨缺血坏死,而常见的骨梗死病因包括血红蛋白S-C病、链状细胞贫血以及减压病等等,且骨骼病变情况可能会在任何部位出现,特别是在骨松质以及长骨两端较为常见,且大多为多发对称性分布,而骨梗死在临床当中较为少见,与之相关的报道也相对较少,因此,对于骨梗死影像学方面的诊断还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

对于骨梗死,其影像学诊断一般会用到X线检查、CT检查、MR检查等。

其中,采用X线以及CT 检查会有以下表现:早期阶段,应用X线检查一般不会有明显的改变,或者仅能发现轻微的骨质疏松区。

而在骨梗死进入中期以后,通过X线影像,能够发现斑点状骨质硬化影和骨干骨质疏松区;进入晚期以后在梗死区中央会表现出骨质稀疏吸收,且在影像当中能够看到斑片状钙化影,同时周围会有骨化或者是钙化影包绕的情况,与周围骨质具有清晰的界线划分,典型病变会表现出地图样钙化的情况。

而采用CT检查,早期阶段的骨梗死能够发现骨质疏松;病情进入中期以后,除了骨质疏松以外,还会有斑点状钙化影出现,晚期以后,能够将梗死区清楚地显示出来,且其中可见斑片状钙化影及骨化影,还可发现骨质稀疏吸收的情况。

使用MR检查,运用快速自回旋波序列,T1WI、T2WI以及脂肪抑制序列PDWI,根据病变位置进行矢状面、冠状面以及横断面扫描,在骨梗死的早期阶段,可以发现T1WI梗死区中央与周围骨髓组织相比存在略低信号或者是中等信号,且梗死区边缘会表现出具有清楚边界和迂曲匐行的低信号带,而在T2WI梗死区中央会表现出中等信号或者是略高信号,在边缘区域则会表现出迂曲的高信号带。

对于中期骨梗死,其中央与边缘会表现出不均匀的信号。

同时中央会呈现长T1以及长T2信号,但信号具有不均匀的状态,且边缘会有低信号环出现,与正常骨髓交接处能够见到长T1、T2信号环。

在脂肪抑制序列的PDWI上,梗死区中央和周围健康的骨髓腔会表现出等信号,而在边缘部位还会表现出线样低信号环,和健康骨髓之间会有明显的线样高信号环。

骨梗死的影像诊断

骨梗死的影像诊断

骨梗死的影像诊断
刘艳;韩旭
【期刊名称】《中外医学研究》
【年(卷),期】2009(007)008
【摘要】骨梗死是由于血供不足所致的弥散性灶性骨质坏死,好发于四肢长骨的
骨干和干骺端,通常为多发,且对称,但偶尔单发,多见于股骨下段、胫骨上段。

本病较少见,病因也复杂,表现不典型,诊断较困难。

但近年来其发病率有上升的趋势,常无明显的临床症状,多在摄片中偶然发现。

为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减少漏诊、误诊,笔者对其影像诊断加以综述。

【总页数】3页(P189-191)
【作者】刘艳;韩旭
【作者单位】吴江市第一人民医院放射科,江苏,吴江215200;吴江市第一人民医院放射科,江苏,吴江2152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45
【相关文献】
1.骨梗死的影像诊断 [J], 蔡庆虎;邱乾德
2.骨促结缔组织增生性纤维瘤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J], 钟志伟; 马洁琳; 王勇; 郭哲; 陈伟; 吴文娟
3.骨良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 [J], 杨朝红
4.继发性骨淋巴瘤的18F-FDG PET/CT影像诊断及与骨髓活检诊断效能的比较 [J],
陈香;乔文礼;宋建华;刘长存;韩磊;赵晋华
5.脊柱骨母细胞瘤的影像诊断——2021年读片窗(7) [J], 王龙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晚期骨梗死的影像学表现

中晚期骨梗死的影像学表现
及部分双低信号,边缘与正常骨髓间见
蜿蜒迂曲长 T 低信号、长 T 高信号,于


STIR 序列呈异常高信号。 结论 中晚
期骨梗死的 X 线平片、CT 和 MRI 均具有
特征性表现,以 MRI 检查为最优。
【关键词】骨梗死;X 线摄影;磁共振 成像;体层摄影术,X 线计算机;病理学
【中图分类号】R445.2;R749.1 【文献标识码】B
中国 CT 和 MRI 杂志 2006 年 1 月 第4 卷 第 1期
短篇论著
骨梗死是指发生于骨干和干骺端的骨性坏死,常见病因是潜水减压所 致,故通常又称潜水减压病, 非潜水性骨梗死少见。 我们收集了近 3 年 5 例 中晚期骨梗死患者的 X 线 平片、C T 及 M R I 影像资料和病理结果,对照分析, 并复习相关文献,旨在提高对其影像学的认识。
梗死灶周围反应带呈典型蜿蜒迂曲长 T 1
低信号、长T 高信号,于S T I R 序列呈 2
异常高信号。 ④ 骨 端 单 发 病 灶 合 并
骨性关节炎。骨性关节炎关节软骨
下骨质囊性变,X 线平片和 C T 病灶
呈均匀低密度,其中无钙化,M R 呈
均匀长 T 、长 T 信号。而骨梗死一


般无关节软骨的改变。
为 3 个月、5 个月及间断服用激素 1 年以上。2 例单个骨受累患者的年龄较大,
分别为 5 8 岁和 6 3 岁,均有骨性关节炎史。5 例均做 X 线平片、C T 和 M R 检查。
2 . 影像学方法 X 线机为东芝 8 0 0 m A 。C T 机为S i e m e n s E m o t i o n - 6 。M R
CT 冠状位重建、矢状位重建
及 CT 轴位扫描,可见病灶处

骨梗死MRI影像学表现

骨梗死MRI影像学表现

且螺钉拧得过紧、造成关节面再次移位;(4)未清除胫骨平台骨折间夹有的碎骨块;(5)骨折整体复位垫起不足;(6)术中摄X线片投照角度不佳,造成复位良好的假象;(7)骨折端过多的填塞植骨造成骨折分离移位。

我们认为骨折要获得满意的复位主要依靠骨折的临床分型,选择合适膝内侧或膝外侧入路,显露好平台关节面及骨折线走向再复位,对于平台粉碎骨折伴嵌压、塌陷骨折,应骨断端或在平台下开骨窗,通过撬拔复位边顶压边活动关节,使关节面复位平整,然后充分植骨填充,临时用复位钳或克氏针将内外髁固定后透视了解复位情况。

对于部分内后方移位骨块影响骨折复位可通过小切口辅助或从切口向内侧皮下分离,牵引后间接复位。

对于骨折严重粉碎骨折片多时,大骨块用螺钉先行固定,小骨片采用“胶布原理”,进行间接技术复位,即利用骨折间及周围的连接复位,不要试图将骨块逐块复位,应以恢复力线为主,避免局部血运进一步破坏[3]。

术中C型臂X线机反复多角度透视是关键,既要观察整个关节面,又要观察下肢轴线,避免复位良好的假象。

对合并有韧带、半月板损伤的骨折,除对骨折治疗外,要尽可能早期进行修复提高疗效。

3.2手术时机主要根据病人全身情况及骨折类型而定,开放骨折在全身状况许可的情况下争取急诊手术,尤其伴神经血管损伤。

伴有多发伤需待其他危及生命伤处理好再行骨折固定,闭合性骨折可先行石膏托暂时固定,如骨折粉碎移位严重,最好行跟骨骨牵引,根据局部软组织情况,待局部肿胀消退后尽早手术。

最好在伤后1 2周内手术,以免影响骨折复位。

病人的全身情况术前也要准确评估(如心脏疾病和糖尿病等),防止术后出现并发症以及骨折以外的意外。

膝关节MRI检查可以了解膝关节软组织损伤情况,确定术时是否同时修复。

3.3内固定物的选择骨折复位后坚固而有恰当的内固定是术后关节稳定的保证。

单纯劈裂型骨折拉力螺钉可以起到固定作用,但如骨折块累及关节面较大时单纯应用拉力螺钉难以对抗剪切应力,可以先用数枚拉力螺钉固定大骨块,再加用钢板固定。

骨梗死影像诊断读片

骨梗死影像诊断读片
线敏感。早期即使有坏死骨发生,但CT上可无异 常表现;今后骨质稀疏逐步显著,CT上呈在骨髓 腔内见片状异常低密度,边界含糊不清,死骨密 度逐步增高;晚期病变骨质内出现坏死囊变、硬 化和骨质稀疏共存,表现为多个圆形或椭圆形低 密度影,边缘可见斑点状、条状或环形异常高密 度,CT值可达1000Hu,边界清楚,中央呈软组 织样等密度。
年10月24日早读片
骨梗死影像诊断读片
四五五医院影像科
第1页
CASE 1
• 男 43岁 MRI-144263 • 门诊患者,“骨梗死”来捡
骨梗死影像诊断读片
第2页
骨梗死影像诊断读片
第3页
骨梗死影像诊断读片
第4页
骨梗死影像诊断读片
第5页
无病理
• 影像诊疗:骨梗死
骨梗死影像诊断读片
第6页
骨梗死(bone infarction)
第32页
• 内生性骨软骨瘤:MRI显示软骨瘤多为低信号钙化影,而
中晚期骨梗死病灶周围CT见匍行迂曲硬化带,病灶周围 反应带MRI呈经典蜿蜒迂曲,T1WI低信号,T2WI和 STIR上呈高信号。
骨梗死影像诊断读片
第33页
骨梗死影像诊断读片
第34页
• 慢性期:T1WI和T2WI均呈低信号
骨梗死影像诊断读片
第18页
杜玉清等将骨梗死分为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慢性期。其X 线平片和CT表现以下:
• 急性期X线平片和CT仅出现骨质疏松或没有 任何发觉
• 亚急性期骨梗死X线平片和 CT主要表现为斑 片状、条索状钙化和虫蚀样改变
• 慢性期骨梗死X线平片和CT表现为干骺端或 骨干散在分布圆形或不规则斑片状钙化
第23页
Eg5:
• CT表现:双侧股骨髁及右侧髌骨内片状异常高密

骨梗死3例病因临床影像学表现

骨梗死3例病因临床影像学表现

骨梗死3例病因临床影像学表现骨梗死又称骨髓梗死、脂肪梗死,其病理基础主要是骨髓局部持续性缺血而坏死,逐渐被肉芽组织和纤维组织替代,最终发生钙化和骨化。

多发生在股骨下端、胫骨上端和肱骨、股骨上端,呈多发性和对称性改变。

引起骨梗死的病因较多,有老龄(多数由于动脉粥样硬化)、镰状细胞贫血、Gaucher's 病、潜水病、感染、激素、辐射、胰腺炎、血管炎、饮酒及化学治疗等。

骨梗死临床上比较少见,笔者遇到3例,因其影像表现比较特殊,并结合文献资料,详细报道骨梗死的病因、临床、影像学表现,以便和广大基层工作者共享,并望各位同仁读后能有所收获。

病例报告例1:患者,男,54岁,农民,双髋痛,双膝关节痛,来院就诊,因平时经常好腰酸背痛,所以经常间断性服用激素药,大约服用了2年多。

无潜水作业史。

X线片显示:双侧股骨头坏死改变,双侧股骨下段骨髓腔内可见密度较高的斑片状钙化影,其密度不均匀,其中右侧斑块影呈楔形,靠近关节处基底部宽,越往上越窄,其边缘弯弯曲曲,左侧呈不规则形,在其斑块影的上方可见小的斑点状钙化影。

印象诊断:双侧股骨慢性骨梗死。

例2:患者,男,68岁,偶尔腿痛,不明显,最近几天加重,遂来院就诊,主诉饮酒20多年,每天2次,总量约300ml,无潜水作业史。

X线片显示:双侧股骨下段及双胫骨上段均见有硬化的斑块状阴影,有的呈小辫状,有的呈圆形,有的呈不规则形,右侧股骨在其斑块影的上方,还有相对小的斑块状钙化影,右侧胫骨斑块影的下方见2个小斑点状钙化影,诊断:慢性骨梗死。

例3:患者,男,51岁,商人,经常饮酒,无潜水作业史,有风湿病,偶尔服抗风湿药,如炎痛喜康等,多次到医院拍X线片,均未发现有异常改变,近来双膝关节疼痛加剧,医生建议做CT检查。

CT片发现双股骨下段有小的破坏样改变和小斑点状钙化影,边缘模糊不清。

CT诊断:不除外恶性骨肿瘤或化脓性骨感染。

建议做MRI检查,MRI所见病变部位呈典型的“地图板块样改变”。

骨梗死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骨梗死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骨梗死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01 骨梗死概述骨梗死是指骨和骨髓细胞结构缺血坏死引起的病理改变,常发生于骨干和干骺端,本病是骨科最为常见的疾病之一。

通常,临床上也将骨梗死视为骨坏死。

导致骨梗死的病因复杂,因四肢长管状骨的骨髓具有丰富的脂肪组织,髓腔内的营养血管细小、分支走行长而稀少,易引起脂肪栓塞导致骨髓缺血坏死。

崔光彬等认为,骨梗死与外伤、酗酒、胰腺炎、脂肪代谢紊乱、减压病、胶原病、激素治疗等多种原因所致血管壁完整性受损、骨内血管受压或梗阻有关。

也有应用大量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等所致骨梗死的报道。

周山等研究认为,骨梗死致病原因可能与微小脂肪栓子、镰状细胞、氮气泡以及凝血机制异常有关。

发病机制为局部骨组织血供中断,骨髓内造血细胞及骨细胞先后死亡,即以细胞坏死为特征的骨死亡阶段和以血管再生、死亡骨小梁被吸收为特征的骨修复阶段。

骨髓造血组织对缺氧非常敏感,最早是骨髓细胞成分死亡( 6 ~ 12 h) ,进而是骨细胞、破骨细胞及骨母细胞( 12 ~ 48 h) ,最后是骨髓脂肪细胞坏死( 2 ~ 5 d) ,并发生胶样化和液化。

梗死边缘的健骨生成血管和肉芽组织迂曲包绕梗死区,并逐渐纤维化。

胶样物钙化并进一步骨化形成新生骨组织。

梗死区逐渐被纤维组织、胶样物及新生骨组织充填,死骨逐渐被吸收,骨髓腔可由瘢痕组织代替。

骨梗死偶尔亦可恶变为成骨肉瘤、纤维肉瘤和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

02 影像表现一、早期(急性期)骨梗死。

以细胞坏死为特征的骨死亡阶段即为骨梗死早期。

X 线片上骨密度及骨小梁尚无异常改变,CT扫描也难以发现病变,或仅轻度骨质疏松区。

本组1例X线片、CT 上无明显异常,属早期骨梗死。

MRI是诊断早期骨梗死的金标准,对早、中期骨梗死引起的骨髓水肿极为敏感,故可较早发现病变; 典型MRI表现为病变中央区呈T1WI等或稍低信号、T2WI等或稍高信号,而边缘环以宽窄不等的T1WI 低信号、T2WI高信号带,这与病灶边缘的充血水肿的病理相符合。

非潜水性下肢骨梗死的影像学诊断

非潜水性下肢骨梗死的影像学诊断

非潜水性下肢骨梗死的影像学诊断目的探讨骨梗死的影像学表现特征,提高影像学诊断水平。

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随访和病理证实的8例骨梗死患者的DR、CT及MRI影像学资料,将骨梗死分为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慢性期,并与病理相对照。

结果骨梗死急性期DR、CT扫描仅表现为局部的骨质疏松,MR 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 呈等或稍高信号,STIR呈不均匀斑片高信号;亚急性期骨梗死DR及CT表现为虫噬样骨质破坏及斑点状硬化,MR T1WI中央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中央为等或高信号,边缘呈典型的地图样改变;慢性期DR及CT表现为髄腔内不规则蜿蜒状硬化斑块,伴结节状低密度区。

结论MRI是诊断急性期骨梗死最有价值检查方法,能够发现早期病变,DR、CT对亚急性期和慢性期骨梗死病变有帮助,并可见特征性的影像表现。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imaging features of bone infarction and improve imaging diagnostic accuracy. Methods The imaging data of 8 cases bone infarction with DR,CT and MRI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proved by clinical manifestation and surgical pathology. The lisions were classified into acute,subacute and chronic stages. The imaging findings were compared with pathological results. Results Partial osteoporsion could be seen on DR and CT in the acute phase,which as iso—low signal on MR T1WI and iso—high signal on MR T2WI,showed high signal on MR STIR. In the subacute stage,the bone infarction was characterize by punctate sclerosis and bone destruction like insect bite,iso—low signal on MR T1WI and high signal on MR T2WI were visibled,the margin of the lisions shown rugged and rough low signal band on MR STIR. In the chronic stage,DR and CT showed irregular,map—shaped sclerotic rim in the bone marrow. Conclusion MRI is the best wy to examine and detect the acute bone infarction,DR and CTl has the imaging features in the chronic stage.[Key words] Non diver;Bone infarction;Digital radiography;Tomography;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骨梗死临床比较少见,病因隐蔽,急性期X线、CT检查表现无特异性,较易误诊或漏诊,大部分患者到了慢性期X线出现典型骨化才得以诊断。

骨梗死的影像诊断

骨梗死的影像诊断

骨梗死的影像诊断蔡庆虎;邱乾德【期刊名称】《现代医用影像学》【年(卷),期】2011(020)004【摘要】目的:探讨骨梗死的影像表现特点.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或临床证实的28例骨梗死的X线、CT和MRI的影像表现.结果:多发21例,单发7例,累及61个骨骼.X线检查8例,表现为散在的斑点状、斑片状、条纹状或呈蜿蜒状硬化的密度增高影;CT检查7例,CT表现为斑片状、条纹状、环状、磨玻璃样密度;MRI检查17例,其中急性期2例,表现为骨质内多发小斑片状的异常信号,呈长T1W1、长T2W1,脂肪抑制序列上呈高信号,边界尚清.亚急性期5例,表现梗死区中间环T1WI、T2WI加权像上均呈低信号,外围呈现长T1W1、长T2W1信号,脂肪抑制序列上呈等信号,边缘伴有线样低信号环;慢性期10例,在T1WI、T2WI上表现为梗死区中央和边缘均呈低信号,形态不规则,呈地图样.结论:X线和CT对早期骨梗死诊断价值有限,MRI对骨梗死各期表现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三者结合有助于诊断.【总页数】4页(P228-231)【作者】蔡庆虎;邱乾德【作者单位】浙江省温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影像科,325000;浙江省温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影像科,325000【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骨梗死的影像诊断 [J], 刘艳;韩旭2.骨促结缔组织增生性纤维瘤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J], 钟志伟; 马洁琳; 王勇; 郭哲; 陈伟; 吴文娟3.骨良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 [J], 杨朝红4.继发性骨淋巴瘤的18F-FDG PET/CT影像诊断及与骨髓活检诊断效能的比较 [J], 陈香;乔文礼;宋建华;刘长存;韩磊;赵晋华5.脊柱骨母细胞瘤的影像诊断——2021年读片窗(7) [J], 王龙胜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骨梗死的影像学诊断

骨梗死的影像学诊断

骨梗死的影像学诊断
卢超;周旭峰;刘晓萍;白喜恩
【期刊名称】《中国现代医生》
【年(卷),期】2010(048)023
【摘要】目的探讨骨梗死的影像学诊断要点.方法对16例经临床及病理证实的骨梗死患者行X线、CT及MRI检查,分析其影像学表现,并将骨梗死分为早期和中晚期,总结其影像学特征,观察其病理改变.结果早期骨梗死,X线平片无明显异常,MRI 表现为典型的地图样表现.中晚期骨梗死,X线平片可见不规则的斑片状骨密度增高影,CT示病变呈不规则多发类圆形高密度病灶.MR T1WI和T2WI均呈低信号.结论MRI检查对早期骨梗死的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当怀疑骨梗死时,应常规行MRI 检查.
【总页数】2页(P85-86)
【作者】卢超;周旭峰;刘晓萍;白喜恩
【作者单位】河南省洛阳市中心医院磁共振室,河南洛阳,471009;河南省洛阳市中心医院磁共振室,河南洛阳,471009;河南省洛阳市中心医院磁共振室,河南洛
阳,471009;河南省洛阳市中心医院磁共振室,河南洛阳,47100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8;R817.4
【相关文献】
1.骨梗死的影像学诊断 [J], 潘朝霞;李洪生;
2.骨梗死的影像学诊断研究 [J], 卢明聪;周建国;孟云
3.骨梗死的影像学诊断价值比较 [J], 王丽华
4.骨髓骨梗死的影像学诊断 [J], 郭文梅;张强;李向东
5.骨梗死的影像学诊断分析 [J], 董晓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急性骨梗死临床主要表现为患侧肢体肌肉关节骤然剧 痛,活动障碍。 • 慢性骨梗死为患侧肢体酸痛、软弱无力,可伴有轻度 活动受限。
病因
1.多种病因均可导致长骨骨梗死,其发病是由骨局部的
血循环障碍而导致,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 机械性血管中断 ▫ 血栓形成和栓塞 ▫ 血管壁的损伤或受压 ▫ 静脉闭塞
• 慢性骨髓炎:在X线平片和CT上慢性骨髓炎可出 现窦道、瘘管、死骨和包壳形成,这些征象在骨 梗死不会出现 • 恶性骨肿瘤:骨梗死伴发骨肉瘤、纤维肉瘤、血 管肉瘤、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等恶性肿瘤时,早 期较难鉴别,局部出现软组织包块或其他恶性征 象时,则易区分
• 单纯性骨髓水肿:在MRI上为片状长T1、长T2 信号,与不典型早期骨梗死较难鉴别,但随访的 意义较大,单纯性骨髓水肿在随访的过程中消失
2014年10月24日早读片
四五五医院影像科
CASE 1
• 男 43岁 MRI-144263 • 门诊患者,“骨梗死”来捡
无病理
• 影像诊断:骨梗死
骨梗死(bone infarction)
• 定义:骨梗死又称骨髓梗死、骨脂肪梗死,骨梗 死是指发生于骨干和干骺端的骨细胞及骨髓细胞 因缺血而引起的骨组织坏死,最常见于潜水作业 人员,故以往称之为潜水减压病,但除潜水减压 致本病以外,还有其他许多因素亦可导致骨梗死 ,统称为非潜水性骨梗死。其中较常见的因素是 大最应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此外酗酒、外伤、 胰腺炎、脂肪代谢紊乱和接触一些特殊化学物质 (如溴)等亦可导致骨梗死。好发于股骨下段、 胫骨上段。常双侧发病,但以一侧较重而另一侧 相对较轻。
Eg2:
• X线表现:股 骨中下段骨 髓腔内条带 状钙化、骨 化影 ,边缘 较锐利。
Eg3:
慢性 期骨 梗死
Eg4:
慢性 期骨 梗死
Eg5:
• CT表现:双侧股骨髁及右侧髌骨内片状异常高密 度影,边缘硬化缘改变
Eg6:
• A.矢状位T1WI B.矢状位T2WI股骨远端、胫骨近 端及髌骨典型的广泛地图样异常信号区.
细胞及骨母细胞死亡(12~48h),最后是骨髓脂肪细胞
坏死(2~5d)
• 骨髓脂肪细胞坏死为骨梗死末期的改变
• 骨梗死发生后则进入骨修复阶段:包括血管再生、肉 芽组织生成、死骨吸收、新生骨形成 • 血管再生是骨修复的开始,死骨吸收,形成纤维结缔 组织和致密新生骨则是骨梗死的晚期阶段。 • 骨梗死在演变的过程中有3个基本病理改变,即:死 骨块、吸收带(充血、水肿带)、新生骨带,是骨梗死 X线、CT、MRI等影像学诊断的基础。
影像学表现
(三)MRI表现 - MRI是诊断骨梗死早期改变最理 想的检查方法。 ①早期 骨梗死灶中央区呈斑点状或斑片状T1WI 等信号或略低信号、T2WI略高或高信号; ②中期 骨梗死灶边缘充血水肿表现为迂曲的线 带样长T1长、T2信号; ③后期 骨梗死灶边缘纤维化或钙化表现为迂曲 的线带样长T1、短T2信号; ④关节面下骨梗死,可造成关节面下骨质破坏 ,并出现关节腔积液。 ⑤骨外形结构一般无明显改变,周围软组织一 般不肿胀。
影像学表现 (一)X线表现 早期X线上无明显异常,难以 发现本病的早期变化,有时可见片 状低密度影,边界模糊不清,反应 骨组织的早期缺血性坏死;当病变 区钙化或骨化较明显时,X线上表 现为病变局部的骨密度增高或骨质 硬化。
影像学表现
(二)CT表现 CT的密度分辨率较X线高,反应骨质密度改 变较X线敏感。早期虽然有坏死骨发生,但CT上 可无异常表现;此后骨质稀疏逐渐明显,CT上呈 在骨髓腔内见片状异常低密度,边界模糊不清, 死骨密度逐渐增高;晚期病变骨质内出现坏死囊 变、硬化和骨质稀疏共存,表现为多个圆形或椭 圆形低密度影,边缘可见斑点状、条状或环形异 常高密度,CT值可达1000Hu,边界清楚,中央 呈软组织样等密度。
杜玉清等将骨梗死分为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慢性期。其X 线平片和CT表现如下:
• 急性期X线平片和CT仅出现骨质疏松或没有 任何发现
• 亚急性期骨梗死X线平片和 CT主要表现为斑
片状、条索状钙化和虫蚀样改变
• 慢性期骨梗死X线平片和CT表现为干骺端或
骨干散在分布的圆形或不规则斑片状钙化
Eg1:
斑片状、条索状 钙化夹杂囊状透 亮区
• 减压病是由于高压环境作业后减压不当,体内原 已溶解的气体超过了过饱和界限,在血管内外及 组织中形成气泡所致的全身性疾病。在减压后短 时间内或减压过程中发病者为急性减压病。主要 发生于股骨、肱骨和胫骨,缓慢演变的缺血性骨 或骨关节损害为减压性骨坏死。
临床表现
本病在临床上主要见于有应用激素、长期酗酒者,偶 尔也可发生在无任何诱因的患者,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以 20~60岁多见,平均发病年龄在40岁左右,男女发病率 无明显差别。病程几天到几年不等。主要临床表现为患部 疼痛,当病变累及关节时可有关节活动障碍。化验检查无 特殊
• 地图板块样病变被认为是骨梗死的典型MR
表现,而双边征被认为是骨梗死较特异性的
MRI表现 • 所谓双边征是指梗死区边缘在脂肪预饱和 T2WI序列上表现为内高外低两条并行迂曲 的信号带,对应于T1WI为一条低信号带。其
病理基础为外侧低信号带为增生硬化骨质所
致,内侧高信号带为纤维肉芽组织修复的结 果
• 内生性骨软骨瘤:MRI显示软骨瘤多为低信号钙化影,而 中晚期骨梗死病灶周围CT见匍行迂曲硬化带,病灶周围 反应带MRI呈典型蜿蜒迂曲,T1WI低信号,T2WI和 STIR上呈高信号。
Eg7:
Eg8:
Eg8:
Eg9:
Eg10:
鉴别诊断
• 急性骨髓炎
▫ 与早期骨梗死比较,二者在临床上均可表现为发热、 骨痛和局部红斑,早期骨梗死的临床症状相对较轻 ▫ 急性骨髓炎MRI主要表现为骨髓腔局限性的长T1、长 T2信号灶,骨皮质很少受累,周围软组织肿胀明显 ▫ 早期骨梗死周围软组织肿胀不明显,呈典型的地图板 块样改变 ▫ 增强扫描:急性骨髓炎表现为较厚的不规则的周边强 化,中央不强化;骨梗死表现为细线状的边缘强化或 素、胰腺炎等
2.因四肢长管状骨的骨髓具有丰富的脂肪组织,髓 腔内的营养血管细小,分支稀少,易引起脂肪栓 塞导致骨髓缺血坏死。
病理
• 骨梗死病理分为细胞性坏死阶段和骨修复阶段 • 骨髓造血组织对低氧非常敏感,最早出现的病理改变 是骨髓细胞成分死亡(6~12h),以后是骨细胞、破骨
附:杜玉清等将骨梗死分为急性期、亚急性期和
慢性期。其MRI的表现如下: • 急性期:病变中心T1WI呈与正常骨髓等或略 高信号,T2WI呈高信号,边缘呈长T1、长T2 信号 • 亚急性期:病变中心T1WI呈与正常骨髓相似 或略低信号,T2WI呈与正常骨髓相似或略高 信号,边缘呈长T1、长T2信号 • 慢性期:T1WI和T2WI均呈低信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