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急性期脑梗死,掌握这4个CT表现就够了!
超急性期脑梗死的早期CT表现(附30例回顾性分析)
组 1 患儿 因腹 痛 、呕 吐进行彩 色多普勒 超声检查 ,发现肠 套叠声像 例 的同时 ,在其 套叠的病变 区内发现椭圆形 的低 回声结节 ,脐周亦 发现 多个大小不等 的低回声结节 ,超 声诊断为肠套叠 并肠系膜淋 巴结炎 ,
经空气 灌肠治疗肠 套叠 消失 ,继 续消炎治疗 1d 2 后复查彩超 ,肠系膜 淋 巴结消失。
1资料 与方法 1 . 1一般资料 男性患) 3 例 ,女性患 儿2 例 ,年龄3 1 岁 ,平均6 ;本病 常 L9 1 -2 岁 继 发在 急性上呼吸道感 染或肠道炎症所 致的细菌和病 毒感染之后 ,临 床症状 为发热 、腹痛 ,部分 患儿 出现呕 吐 ,腹痛性质 不固定 ,多为 隐 痛 或痉挛性疼痛 ,疼痛部位 多位于右下腹或脐周 。
【 键 词】 小 儿;肠 系膜淋 巴结 炎 ;超 声 诊 断 关 中图分 类号 :R 7 . 5 23 文献标 识 码 :B 文章编 号 :1 7— 14 (0 )0— 11 0 6 1 89 2 1 1 7 02 — 1
小儿肠系膜 淋 巴结炎是/ J, lI , 腹痛的常见病 之一 。本 文研究分析 总
3讨 论
巴结肿大程度 较重 ,声像 图表现 为形态不规则 ,边缘 欠光滑 ,较多淋 巴结呈 串珠状表 现或融合成 巨大 的分叶状包块 ,淋 巴结门消失 ,内部
回声不均匀。
彩色 多普 勒超声诊 断由于它为无创性 检查方法 ,可以反复多次地 检 查,对 淋 巴结能定量评估 ,因此超声检查可作为理想 的诊疗手段 。
4 J 肠系膜淋 巴结沿肠系膜 的动脉及其动 脉 弓分布 ,十分丰 富 , ,b
超急性期脑梗 死的早期c 表现 ( O 回顾性分析 ) T 附3例
吴大勇 陈 芎豆
超急性期脑梗死CT扫描及临床诊断分析
[ 2 ] 熊立凡 , 李树仁 . 临床检 验基础[ M ] . 第3 版. 北京 : 人 民卫生 出版社 ,
2 0 0 3: 8 8 — 9 3 .
间 内发生意外 , 我们 医院就收住过这样 1 例产妇 , 由农 村一接 生婆接产 , 当然就没有做 产前凝血 四项的检测 , 接生 婆根本就 不懂晚期孕妇凝 血功能增强 , 抗凝及纤 溶功能减 弱 , 产 妇在分
为可疑脑缺血区 ; 3 8例 患者经 C T灌注检 查 ,发 现灌注 图中均
有对应于临床 症状 的脑缺血 区域 。 3 O 例在 头部 CT复查 中发现
程 度 不 同的 脑 梗 死 ,脑 梗 死 区域 中 r C B F 、 r C B V 明 显低 于 对 照
描与灌注成像检查 , 在发病 7 d后进行 复查 。
随着孕期的增加 而逐 渐增强 , 血液 中凝血 酶 、 凝血 因子 含量增
板, 并 激活 了纤溶系统 , 血液转 为低凝状 态[ 3 1 , 此产妇 发生 了大 出血 , 等到送到我院 , 还 没来得及输血 等治疗 , 产妇及胎儿就都 死亡 。 可见产后 出血和 D I C是危及产妇生命安全的严重产科并 发症 , 在我 国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均居产妇死亡原 因首位 。其
血, 减 少在分娩过程 中与产后的大量 出血 , 并 加速子 宫内膜 的
[ 1 ] 叶应妩 . 全 国临床检验 操作规 程【 M ] . 第2 版. 南京: 东 南 大学 出版
社, 1 9 9 7 : 3 1 .
再生和修 复。但这一变 化又使母 亲血液黏稠 , 发生血栓性疾病
的风险明显增 高。分娩 过程 瞬息万变难以预料 , 往往在很短 时
1 . 2 方法 利用 西 门子 1 6排 螺旋 C T扫描机进 行扫描 。 首先 进行头部 C T平扫 , 间 隔与层 厚均为 5 m m; 将 脑出血患者
超急性期脑梗死CT征象及诊断价值
质低密度征 , 表现病变 区脑实 质密度低 于对侧或周 围 脑实质 ;8 (6 3 % ) 4 例 3 . 6 出现 岛带 征 , 表现 为脑 岛、 外 囊 和屏状核灰 白质界限模糊 。
3 讨 论
1 1 一般 资料 收集 2 0 . 0 9年 6月 ~2 1 0 1年 6月我 院收治 的 12例 超急性 期脑梗 死患 者 , 3 均为 发病 6h 内行 C T检查 , 8 男 2例 , 5 女 0例 , 年龄 3 8 6~ 3岁 , 平均 (0 6 7 5 ) 。临床表现主要为 突发一侧肢 体麻 6 .5± .6 岁 木、 无论 , 言语不清 , 头晕 , 意识 不清 , 单侧 鼻唇 沟变浅 等; 除外脑 出血 、 脑干梗死 、 旧性脑梗死者 。 陈 12 方法 使 用德 国西 门子 S MA O e stn1 . O T M Sna o 6 i 层螺旋 C T扫描 仪 , z d后 处 理工 作 站 , Wi r a 软件 版 本 V 7 。患者取 仰 卧位 , 描基线 平行 于 O A一 0 扫 M线 , 行 轴位螺旋扫描 ; 电压 10k 管 电流 2 0m s 准值 管 2 V, 0 A , 15m 图像重建层厚 9nn层距 9m 对可疑区域行 . m; l , l m, 45m . m薄层重建 。发病 6h内做第 1 次扫描 , ~1 2 h 0 4 d 进行复查 。由两位 高年资的影像 医师在不知道诊 断 结果的情况下对病例 C T征象独立进行判定 。
段脑 动脉密度高于替他部 分 ;4例 ( 0 9 % ) 5 4 . 1 出现组 织 肿胀征 , 表现 为相邻脑 回增厚变平 , 脑池及 脑沟 变
作者单位 :10 0广东珠海 , 590 中山大学附属第9例 4 .0 为发病 6 h内初诊 时 明确 C T阳性征象 , 7 另 3例 ( 5 3 % ) 5 . 0 是在 回顾 分析 时于 首次 C T片上发现 阳性征象 , 说明在早期 由于 C T扫描 征象不明显 , 易发 生误 诊 、 诊 。随着病 情 的发展 较 漏 进入血管性水肿期 , 脑组织开始 明显肿胀 , 时 C 此 T征 象可明显见到组 织肿 胀征 、 大脑 中动 脉高 密度 征 、 脑 实质低 密度征 、 岛带 征等 。当病变 限 于灰质 区时 , 由 于细胞代谢旺盛 , 血敏感 , 对缺 组织 肿胀征象 明显 , 脑 回由于水肿而饱满 , 脑沟及裂 隙变窄甚 至消失 。当 致 病变位于 白质 区时 , C 则 T阳性征 象不 明显 。当同时 累及灰质 和 白质 区 时 , 由于灰 质 密 度 降低 较 白质 明 显, 两区的正常密度差减 少 , 从而呈 现灰 、 白质分 界模 糊 的岛带征 。在血管性脑水 肿期 , 持续 出现特征性 脑 实质低 密度征 ,T值 相应显 著 降低 。本组 中有 5 C 4例 ( 09 % ) 4 . 1 出现组 织 肿胀 征 ,8例 ( 6 3 % ) 4 3 . 6 出现 岛 带征 ,1 ( 10 % ) 4 例 3 .6 出现脑实质低密度征 , 与文献报 道相似 。 梗 死部位供 血血 管也 会 由于管 腔 的梗 塞 或血栓 形成 出现病变 特征 , 由于血流 阻断 , 部红 细胞 聚集 局 而呈现 高密 度征 象 , 大脑 中动 脉可 出现 高密 度征 , 几 乎与脑梗死 出现 的时 间同步 , 一征 象可 作为 C 这 T诊
急性脑梗死诊断标准
急性脑梗死诊断标准
急性脑梗死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临床上常见的症状包括突发性的神经系统缺血症状,如肢体无力、言语不清、面部畸形等。
因此,及时准确地诊断急性脑梗死对于患者的治疗和康复至关重要。
下面将介绍急性脑梗死的诊断标准。
一、临床表现。
1. 突发性神经系统缺血症状,如肢体无力、言语不清、面部畸形等。
2. 突发性头痛、头晕、恶心、呕吐。
3. 意识障碍、昏迷。
二、影像学检查。
1. 脑CT或MRI检查显示脑梗死灶。
2. 血管造影显示脑血管狭窄或闭塞。
三、实验室检查。
1. 血常规、凝血功能、血脂等相关指标异常。
2. 心电图检查显示心脏病变。
四、病史。
1. 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脑血管疾病的病史。
2. 有吸烟、饮酒、高盐高脂饮食等不良生活习惯的病史。
五、其他辅助检查。
1. 脑脊液检查。
综上所述,急性脑梗死的诊断需要综合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病史以及其他辅助检查,全面评估患者的病情,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
希望医护人员能够熟练掌握急性脑梗死的诊断标准,提高对该疾病的识别和诊断水平,为患者争取更多的治疗时间,减少不必要的后果。
超急性期脑梗死MRI弥散加权成像、CT表现及临床意义
3 1 超 急 性 期 脑 梗 死 的 C 征 象 及 临 床 意 义 脑 动 . T
脉 高 密 度 征 显 示 于 大 脑 中 动 脉 侧 裂 段 , 称 大 脑 中 又
动 脉 征 , 征 一 般 认 为 是 动 脉 内血 栓 的反 映 。本 组 中 此
本 组 病 例 在 D IS W 、 ET。 IF T W IFL R 上 W 、 S 、 AI 信 号 比较 见 表 1 。本 组 中超 急 性 期 脑 梗 死 在 D I W 上 显示 率 为 1O , 规 S O% 常 ET。 I F T WI F AI 对 W 、S 、L R 超 急性期脑梗 死均不显示 。
征 是 诊 断 超 急 性 期 脑 梗 死 的 最 重 要 征 象 , 脑 基 底 丘 节 层 面 灰 白质 密 度 对 比 明显 , 易 发 现 。本 组 中 6例 较
出 现 局 部 脑 肿 胀 征 , 阳 性 病 例 的 3 . O , 非 占 占 7 5 除
TR9 9 ms TE9 ms 层 厚 8 0 99 , 5 , . mm , 隔 2 0 m , 间 .r a 扫
大 范 围 的单 发 病 灶 , 发 病 部 位 与 患 者 的 症 状 、 征 其 体
基本相符 。
本 组 病 例 均 在 发 病 3 ~ 7 h 内 ( 性 期 ) 查 6 2 急 复 CT 及 MRI C 显 示 脑 实 质 密 度 减 低 更 加 明 显 , ,T 较
超 急 性 期 脑 梗 死 是 指 发病 6 h内的 脑 梗 死 。1 9 9 9
年 5月  ̄2 0 0 1年 6月 , 院 对 5 我 1例 超 急 性 期 脑 梗 死
本 组 中 C 检查 阳性 1 T 6例 , 可 见 脑 实 质 密 度 均 减 低征 , 现 为 局 限性 边 界不 清 脑 实质 减 低 区 , T 表 C 值 较健 侧 低 3 8 ~ HU; 动 脉 高 密 度 征 7例 , T 值 脑 C 6 HU 左 右 ; 部 脑 肿 胀 征 6例 ; 种 征 象 同 时 存 在 5 局 三 2例 ; 部 脑 肿 胀 合 并 脑 实 质 密 度 减 低 征 1例 。 病 灶 局 分 布 于 大 脑 前 动 脉 及 其 分 支 区 3例 , 脑 中 动 脉 及 大 其 分支 区 1 0例 , 脑 前 、 动 脉 及 其 分 支 区 共 同 梗 大 中 死 2例 , 脑 后 动 脉 及 其 分 支 区 1例 。 中 2 大 其 5例 为 较
快速识别大面积脑梗死
超急性大面积脑梗死 5 大征象
2)岛带消失征
岛带区(脑岛、最外囊和屏状 核)由大脑中动脉岛段供应, 对缺血最为敏感,大脑中动脉 闭塞早期可出现岛带区灰白质 界限消失。 岛带征是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急 性梗死的早期征象。 CT 表现为界限清楚的斑片状 低密度灶或可疑低密度灶。
右侧岛带区灰白质界限消失,左侧正常。
病例 患者CT 如图: CT 示右侧大脑中动脉密度增高,右侧岛带消失、豆状核模糊,考虑超急性期脑梗死。
次日头颅 MRI 如下: T2WI
DWI T2WI、T1WI、FLAIR
MRI 提示右侧大脑半球大面积脑梗死,右侧大脑中动脉闭塞。
MRA
病例 患者 63 岁男性,突发不能言语伴右侧肢体无力入院。急诊 CT 如图:
与左侧比较,右侧脑实质密度减低
5)局部脑肿胀、脑沟裂变浅、 消失
多数学者认为这与细胞毒性水肿 有关,由于局部脑肿胀,可以分 别或同时出现以下征象: ➢ 基底池两侧不对称; ➢ 局部脑沟消失; ➢ 脑室受压变形(当病变位置靠
近脑室时,相邻的脑室受压)。
表现为脑室某个角或体部受压变 小、侧裂池变窄、脑沟变浅或消 失,大面积梗死时可见中线结构 稍偏移。
超急性大面积脑梗死 5 大征象
1)动脉致密征(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 大脑中动脉或颈内动脉等主干动脉某一段,由于栓塞或血栓形成而密度增高,以大脑中动脉 多见。而相应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域脑组织密度变化不明显(梗死 24 h 内),相应大脑中动 脉供血区域脑组织密度减低、脑沟变浅(梗死 24 h 后)。
大脑中动脉区域早期脑梗死(梗死 24 h 内)的敏感征象,也是提示预后不良的征象 (梗死 24 h 后存在)。
如何早期识别大脑半球大面积脑梗死(LHI)
脑梗死CT表现影像诊断
脑动脉的构成
大脑前 动脉
大脑中动 脉
大脑后动 脉
脑主要动脉的分布
中央支 (内侧 豆纹动
脉)
皮质支
中央支 (外侧豆 纹动脉级 脉络丛前
动脉)
皮质支
中央支 (丘纹动 脉及脉络 丛后动脉)
皮质支
纹状体 前部、 内囊前
肢
额顶叶 内侧面 及外侧 面上缘
纹状体后 部、内囊后肢源自大脑半球 外侧面大 部和岛叶
动脉闭塞性脑梗死
分水岭性脑梗死
腔隙性脑梗死
出血性脑梗死
缺血性脑梗死的早期CT征象
●动脉致密征 ●豆状核模糊征 ●岛带征 ●脑实质低密度及灰白质分界模糊或消失
动脉致密征
豆状核模糊征
岛带征
灰白质分界模糊或消失
鉴别诊断
●动脉闭塞性脑梗死与胶质瘤、脑炎等鉴别,根据年龄、病变的形 状和强化特点可鉴别
●腔隙性脑梗死与软化灶、血管周围间隙等鉴别,需结合临床,必 要时可行增强扫描
●出血性脑梗死与静脉性脑出血鉴别,后者静脉窦可见血栓,多位 于皮层、皮层下,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
背侧丘脑
颞叶底面、 内侧面、 枕叶
小脑动脉
小脑下后动 脉
小脑下前动 脉
小脑上动脉
小脑下面后部 小脑下面前部
小脑上面
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
●脑血管壁病变、血液成分异常、心脏病和血流动力学改变等导致 脑血液供应障碍引起缺血/缺氧,导致脑组织局限性缺血缺氧性坏 死与脑软化
● 机 制 : 缺 血 达 一 定 程 度 后 , 神 经 细 胞 会 发 生 N a + - K + - AT P 酶 功 能 丧 失,细胞水肿、缺血、坏死,血脑屏障破坏等
14页脑梗死的CT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判断是否存在复发或进展的风险。
慢性期脑梗死CT影像诊断有助于指导康复治疗和评
03
估预后,为患者制定合适的生活和工作计划提供依据
。
05 脑梗死CT影像诊断的局 限性
CT影像诊断的局限性
对早期脑梗死的敏感性不足
CT在脑梗死早期可能无法清晰显示病灶,尤其 是小面积梗死。
对后循环梗死诊断的限制
后循环梗死在CT上的显示可能不清晰,易漏诊 。
晚期脑梗死
出血性脑梗死
出血性脑梗死在CT影像上表现为低密 度影内出现高密度影,即梗死区内出 现点状或片状出血灶。
在较晚期脑梗死,CT影像上可见脑组 织液化坏死,形成脑软化灶,局部脑 组织萎缩和脑沟增宽。
脑梗死CT影像诊断流程
初步观察
首先观察CT影像上是否有异常 密度影,如低密度或高密度影
,并注意其部位和范围。
辐射剂量问题
CT检查存在一定的辐射剂量,可能对患者的健康产生影响。
临床应用的局限性
依赖医生经验
CT影像诊断脑梗死的结果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医生的经验和判断。
鉴别诊断的困难
对于某些与脑梗死相似的疾病,如脑出血、脑肿瘤等,CT影像诊断存在一定的困难。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02
通过观察亚急性期脑梗死病灶的密度变化,可以判断治疗效果
和病情进展情况。
亚急性期脑梗死CT影像诊断有助于发现并发症,如脑水肿、出
03
血转化等,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脑梗死CT影像诊断在慢性期的作用
01
慢性期脑梗死CT影像诊断可以评估梗死病灶的稳定
性和后遗症情况。
02
通过观察慢性期脑梗死病灶的形态和密度变化,可以
细致分析
对异常密度影进行细致分析, 结合患者病史和临床表现,判 断是否为脑梗死。
超急性期脑梗死CT扫描及诊断(附81例分析)
次扫 描 时 间均 在 发病 后 6 h内 第 2次 复查 时 间 为
2 h ̄ 1 4 0d。
采 用 南 京倍 宁 医疗 器 械有 限公 司 生产 的 C T图
像 工作 站 . 由两 位 高 年资 C T医生 在 不 明确 第 2次
C T扫 描结 果 的情 况 下 。 第 1 C 扫描 图像 分别 对 次 T
失 。本组 常规 C T读 片发现 2 7例 , 阳性 率 为3.3 , 33%
应用 C T影像 工 作 站 图像 反 转 功能 读 片发 现 3 5例 .
性 期脑梗 死 的有效 方 法
21阴性 表 现 :指 首次 C . T扫描 未 发现 与 复查 C T证
实 的本 次脑 梗 死有关 的 阳性 征 象 本组 中用 常 规 C T
1材料 与方 法 收 集 本 院 20 0 4年 1月 ~ 2 0 0 8年 4月 发 病 6 h 内C T平 扫及 C T复 查 证 实 确有 相 应 部 位 脑 梗 死 的
图 1发病 5 C h T平扫示 : 左大脑 中动脉 高密度征 , 颞顶 叶脑肿胀征 。 左 脑实质低密度征
图2 3 d后 复查 : 颞 顶 叶大 片 状缺 血 梗 塞 区 左
维普20 年 第 4 08 3卷 第 8 期
阳性 率 为 4 . 3 0%。 ( ) 实质 低 密度 征 : 2 3脑 既病 变 区
出现 隐 约或 较 明确低 密 度灶 .常规 C T方 法 读 片发
急性 期脑 梗塞 的诊 断治疗 和预后 有一 定 的帮助 如 何 最好 地应 用 C T平 扫及 图像 工作 站 的图像 反转 功 能读 片 。 达到早 期诊 断脑梗 塞 的存在 . 值 得我们 探 是
超急性期大面积脑梗死的CT平扫分析
Ju a f rci l dcl o r l Pata i T n o c Me a
V Il , o 3 oJ 5 N . 4
・
2 ・ 9
・
医学影像 ・
超急性期大面积脑梗死的 C T平扫分析
广 东省 乐 昌 市人 民 医院 ( 1 2 0 5 20 ) 吕敏 文
生轻度血管源性脑水肿 ,T检查表现为皮髓质交 界处脑质密 C 度降低 , 呈现较均匀 的低密度模糊影 , 并有轻度 占位征象 , 表 现为患侧大脑沟回变浅 或消失之脑肿胀征 。④在超急性期大 面积脑梗死的诊断中 , 我们常根据脑动脉高密度征 , 基底节轮 廓低 密度模糊 征及 皮髓 质交界模糊征 、 脑肿胀征来作为诊断 依据 , 但需要注意 的是 , 在实际工作 中, 脑动脉高密度征 出现 率并 不高 , 脑肿胀征 出现时间又较晚 , 一般出现在血管堵塞后 3 6h 而 对缺血 4h之内 出现的脑 质低 密度改变光凭肉眼有  ̄ ,
1 扫描技术 : . 2 使用美国 M roi e C / acn Sl Ts e p螺旋 C T机 , 常规
头 颅 扫 描 . 距 l m, 厚 l m, 电 压 10k 管 电 流 层 Om 层 0m 管 2 V,
20 mA 。 0
细胞毒性水肿所致。 ③发病后 3 6h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 , - 产
时 又 不易 察 觉 , 易造 成 漏 诊 。笔 者 认 为 , 临 床 怀疑 大 面 积 容 在
2 结
果
21 脑 动脉高密度征 :表现 为患侧大脑某一段 动脉密度增 . 高, 主要见于大脑中动脉 及其主要 分支。本组 3例出现此征
象。
2 脑肿胀征 : . 2 表现 为患侧大脑半球脑沟 、 回较对侧变窄 脑
超急性期大面积脑梗死的CT诊断
超急性期大面积脑梗死的CT诊断张文昌,邱丹红(龙岩市第二医院,福建龙岩364000)[摘 要]目的:通过对超急性期大面积脑梗死早期征像的认识提高超急性期大面积脑梗死的CT诊断水平。
方法:对12例经CT复查确诊,其中1例还有MR I证实,发病在6h内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超急性期大面积脑梗死的CT征象有:病变区周围脑沟、脑池变窄或闭塞、消失;大脑中动脉密度增高(或称为动脉致密征);灰白质分界不清(或称岛带征);病变区密度略减低;病变部位、范围与闭塞血管供血区一致。
结论:平扫CT可发现超急性期大面积脑梗死的一些早期征像,同时CT可排除脑出血,对超急性期大面积脑梗死具有重要的诊断作用。
[关键词]超急性期;大面积脑梗死;CT[中图分类号]R445.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5098(2007)0921121201 脑梗死是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超早期大面积脑梗死是指颈内动脉主干、大脑中动脉主干或皮层支阻塞、发病6h以内的超早期脑梗死,其发病率、致残率、复发率及病死率均高,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在超急性期内进行溶栓治疗,因此,对脑梗死,尤其是大面积脑梗死作出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现将我院2003年至2005年临床资料完整、发病6h内进行CT检查的12例病例分析如下。
1 材料与方法1.1 病例资料 收集2003年至2005年在我院急诊就诊并经随诊观察确定为超急性期大面积脑梗死的患者12例,其中1例还有MR I证实,临床资料完整,均在发病6h内行CT扫描,男性8例,女性4例,年龄52岁~78岁,平均年龄62岁,主要临床表现有偏瘫(5例)、偏身感觉障碍(3例)、剧烈头痛(2例)、头晕呕吐(5例)和言语不清、视物模糊(各1例)。
1.2 检查方法 用GE-syne rgy单排螺旋CT平扫,仰卧位,先常规行层厚、层距10mm扫描,再对病变部位行层厚、层距3mm或5mm薄层扫描,用窄窗宽、窄窗位技术(窗宽约35 Hu、窗位约10Hu),双侧图像对比。
核磁共振成像诊断脑梗死中的临床分析
核磁共振成像诊断脑梗死中的临床分析【摘要】核磁共振成像在诊断脑梗死中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首先介绍了脑梗死的定义和临床表现,然后详细探讨了核磁共振成像在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包括影像学表现、分类和危险因素。
文中还分析了核磁共振成像诊断脑梗死的优势以及临床分析中需要注意的事项。
展望了核磁共振成像在脑梗死诊断中的前景,并强调了临床分析的重要性。
通过本文的阐述,读者能够更深入了解核磁共振成像在诊断脑梗死中的临床应用,为提高诊断准确性和治疗效果提供参考。
【关键词】核磁共振成像、脑梗死、临床分析、诊断、影像学表现、分类、危险因素、优势、注意事项、前景、重要性1. 引言1.1 介绍核磁共振成像诊断脑梗死中的重要性核磁共振成像在脑梗死诊断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脑梗死是一种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疾病,其病变类型复杂多样,临床表现也千差万别。
传统影像学检查如CT和MRI等在脑梗死的诊断中存在很多局限性,而核磁共振成像具有其它影像学技术无法比拟的优势。
通过核磁共振成像可以直观地显示梗死灶的位置、大小和形态,帮助医生更准确地判断病变的程度和范围。
核磁共振成像还可以提供关于脑组织的代谢活动和微循环情况的信息,为临床治疗和预后评估提供重要依据。
在脑梗死的诊断和治疗过程中,核磁共振成像的应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不仅可以加快病情的诊断和处理,还可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精准度,有助于提升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1.2 脑梗死的定义和临床表现脑梗死是指由于脑血管疾病导致脑部血液供应不足,引起脑组织缺氧、缺血而发生的病变。
脑梗死是与急性缺血性卒中有关的一种常见疾病,通常表现为突发的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等症状。
患者还可能出现言语困难、偏瘫、感觉障碍等神经系统症状。
脑梗死的临床表现因患者的个体差异及病变严重程度而有所不同,一般可以分为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慢性期。
在急性期,患者常常表现为突发的神经功能缺损,如臂、腿偏瘫等;在亚急性期,症状可能逐渐加重或缓解;而在慢性期,患者可能出现长期残留的神经功能缺损。
--脑梗塞的各种影像表现
• 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域 的大面积急性缺血性 脑梗死,左上 T1WI, 右上 T2WI,左下 DWI,右下 ADC。
• DWI 显示早期缺血性 脑梗死的敏感性远高 于 T1 或 T2 呈像, 其可在梗死发生后16h 显示病灶,故其 最常见的临床应用价 值在于对早期及超急 性期脑梗死的诊断和 鉴别诊断,对指导下 一步的诊疗及改善病 人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 DWI 又称弥散加权呈像,是基于对组织间隙中水分 子的随机布朗运动的评价而获得的一种呈像。一般 来说,细胞致密的组织或者细胞水肿的组织弥散系 数会下降,在 DWI 上会呈现高信号,因此该技术 多用于肿瘤和脑缺血的呈像。然而 DWI 上的高信 号也可能由 T2 的穿透效应造成,为了避免这一假 象,往往要同时对比ADC(表观弥散系数)。DWI 图像的获得可通过测量 ADC 值来完成,其中 ADC =Ln(S2/S1)/(b1-b2)[S是不同弥散敏感系数 (b)条件下 DWI 的信号强度]。由公式知,DWI 的 信号与弥散系数(D)呈负指数关系。ADC 值增大, 水分子弥散系数增加,DWI 信号降低,反之亦然。
(2)动脉血质子自旋标记法 该法采用反转脉冲预先标记动脉血中质子而成像。 (3)血氧水平依赖对比增强技术(bloodoxygen level dependent.BOLD)
BOLD是以脱氧血红蛋白的磁敏感性为基础的成像技术。如大脑皮质某一 区域受刺激,局部血流量增加,对刺激前后分别成像,由于刺激前后局 部脱氧血红蛋白含量不同,通过减影方法即可得到该区域血流灌注情况 的图像。
•
SWI 最常பைடு நூலகம்的临床应用是寻找微出血(出血转化产
物)或者钙质沉积,这些在其他 MRI 序列中往往不能
明确显示。钙化成分除了最主要的磷酸钙,还会有极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超急性期脑梗死,掌握这4个CT表现就够了!
头颅 CT 诊断超急性期脑梗死,这是我最难的点!
根据发病时间,脑梗死分为超急性期、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慢性期,其中超急性期对患者的生存和预后意义尤为重大。
然而,3~6 小时内,临床上约40% 的梗死在头颅 CT 上难以被发现,而当 CT 上表现出明显低密度灶时,往往已提示不可逆梗死,发病时间超过 6 小时。
怎样结合临床,迅速预判可能病变部位?怎样提高早期发现病灶的能力?怎样根据隐匿的表征鉴别出超急性期脑梗死?
这是每位神经科和影像科医生工作的重点,也是痛点。
所以,今天,我想跟大家讨论下超急性期脑梗死的影像学表现!
1. 脑动脉高密度征
脑动脉高密度征在发病1 小时内即可有表现,为最早出现的征象,但出现率低,易被忽略。
主要表现为病变同侧 M1 段条状高密度影和 M2 或 M3 点状高密度点,可通过 CTA 证实相应动脉闭塞。
2. 局部脑沟变浅,灰白质分界模糊
脑梗死超急性期易表现出患侧脑肿胀,脑沟变浅。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年龄段患者脑沟深浅有别,判别时两侧对称性比较意义更为重大。
小技巧:阅片时,可适当调窄窗位和窗宽,提高组织密度对比度,便于更好地观察灰白质分界。
3. 豆状核模糊
正常情况下,可在 CT 上清晰观察到三角状的豆状核、内侧的内囊膝部和前后支、外侧低密度的外囊以及岛叶皮层。
脑梗死时,豆状核边缘模糊,内外囊与豆状核分界不清,岛叶皮层可出现肿胀低密度影。
4. 岛叶带征(岛带征)
正常情况下,岛叶皮层灰质和白质泾渭分明。
当发生岛叶皮层急性脑梗死时,CT 可见带状低密度影,称为岛叶带征。
这 4 条逐条分析下来,是不是顿觉清晰明了?
丁香公开课人气讲师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黄云海老师,总结临床经验,为大家分享:
「头颅 CT 急症:急性脑梗死」
解剖、病理、影像结合,教你快速掌握急性脑梗死影像表现!
题图来源:丁香公开课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