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论道德修养方法
孟子的思想名言:仁政、修身与处世智慧

孟子的思想名言:仁政、修身与处世智慧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思想深邃且影响深远,以下是一些孟子的名言及其解释:1.仁者无敌:奉行仁政的人是无敌于天下的。
孟子反对用刑杀来治理国家,他认为仁政是最好的治理方式。
2.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穷困时照管自己,努力修养好本身的品德;通达时就兼及众人,让天下人都能修养好其品德。
这是做人的一种境界,也是对人生的一种态度。
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尊敬自己家里的老人,从而推广到尊敬别人家的长辈;爱护自己家里的子女,从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的孩子。
这是孟子关于仁政的具体体现,也是尊老爱幼这一传统美德的理论渊源。
4.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他的人就少。
这句话强调了道义的重要性,以及它在人心中的力量。
5.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忧患使人成长,安逸却可能导致灭亡。
这句话是孟子对于人生境遇的深刻洞察,也是对于人生奋斗的鞭策。
6.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身在富贵之中要不迷乱本性,身在贫贱之中要不改变志向,身在威势武力之下也绝不卑躬屈膝,有违道义,这样才可算作大丈夫。
这句话是对大丈夫气节的赞美,也是对坚守原则、不屈不挠精神的颂扬。
7.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过度相信书本,可能不如不读。
这句话提醒人们,在读书学习的过程中要保持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不能盲目迷信书本知识。
8.养心莫善于寡欲:要想修身养性,涵养内心,最好的办法,就是减少自己的物质欲望。
这句话是孟子对于修身养性的建议,强调了寡欲对于内心平静和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9.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作践自己的人,没必要跟他谈什么有价值的言论;抛弃自己的人,不能跟他一起干什么有价值的事业。
这句话是对自暴自弃行为的批判,也是对积极向上人生态度的倡导。
10.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上天要降大任于某人,必先让其经历磨难。
浅析孟子的人性论与道德修养论

浅析孟子的人性论与道德修养论孟子(Mencius),名轲,字子车,春秋时期思想家,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思想深刻而且影响深远,尤其在人性论和道德修养论方面,有着独特的见解。
本文将从这两个方面对孟子的思想进行浅析。
一、人性论在孟子看来,人性本善。
他提出说:“人之性善,同也,性恶,异也。
”这句话意味着人性天生就是善良的。
孟子认为,人性的善良表现在对人性的道德情感和行为的本能反映上。
他举例说,一个看到别人掉下井里的孩子,会自然而然地惊惶失措,这是因为人性使然,人们天生就有同情心和善良的本能。
孟子还强调了人的心性。
他认为,人的心性是人性的本质,也是善的源泉。
孟子说:“心之善则善,心之不善则不善,犹火之热燥也。
”他认为,人心是可以改变的,只要心性得到正确的引导和培养,就能实现自身的善良本性。
孟子的人性论正是将人的本性和心性结合起来,强调了人的天生善良,同时也强调了人心的改造和调教。
二、道德修养论在孟子看来,人性固然是本善的,但要将这种本善发挥到最大,就需要进行道德修养。
孟子在《孟子·尽心上》中说:“君子修己以敬。
”他认为,人应该懂得在修养自己的道德品质时,要以敬为前提。
敬即是对他人的尊重,对自己的规范,对圣贤的崇敬。
只有以敬为重,才能找到人的道德自觉和悟性。
孟子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在他看来,这是从个人到国家的一种道德修养。
他认为,先要修身,使自己纯粹无瑕;其次要齐家,做到家庭和睦,关系和谐;再次是治国,以仁德治理国家;最后是平天下,让天下百姓皆安居乐业。
这种思想不仅是一种对社会道德的指导,更是一种对人格修养的倡导。
孟子还提出过“立身以立言,立言以立志,立志以立道”的观点。
这句名言可以理解为,一个人要有自己的思想和信念,要有正确的志向和目标,这样才能建立属于自己的人生道路。
在孟子看来,人的道德修养离不开自己的立志和立道。
孟子的人性论和道德修养论是相互关联的。
他通过人性论来阐述人的善良本性和心性改造的可能性,然后通过道德修养论来谈论人的良好品德的培养和发展。
浅析孟子的人性论与道德修养论

浅析孟子的人性论与道德修养论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对于人性论和道德修养论的贡献是不可忽视的。
在孟子看来,人性是善的,而且每个人都有潜在的善良本性,同时他也提出了关于如何修养自己的道德观念。
本文将浅析孟子的人性论和道德修养论,探讨他的思想对于当代社会的启示和指导。
我们来谈谈孟子的人性论。
在孟子看来,人的本性是善的,他在《孟子.尽心上》中说:“人之初性本善。
” 换句话说,每个人都有着内在的善良天性,这是与孔子的思想相同的地方。
孔子曾经说过:“人之初,性本善。
” 孟子在他的思想中发展了这一观点,并进一步阐述了人性善的深层含义。
他认为人的本能是向善的,正如水自然向下流一样,人的本性也是自然流向善的方向。
对于人性善的观点,孟子并不是一味地简单地肯定人的善良本性,而是在后续的思考中对于人性和修养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和警示。
他认为,虽然人的本性是善的,但是如果不加以修养和教育,人也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而偏离本性,产生邪恶的行为。
在《孟子.告子上》中,他举了一个例子,比喻人性善如水,如果把水引向良田,它就能使作物生长,如果引向污浊之地,它就会使土地泥泞。
这就是说,善良的人性如果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和教育,也会变得浑浊不清。
孟子关于人性的观点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需要不断修养和培育的。
他在《孟子.离娄下》中提出了“四端”的观念,包括仁、义、礼、智。
他认为,通过不断修养和培养这四种品质,就可以使人的善良本性得以发扬光大,使每个人都成为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
我们来谈谈孟子的道德修养论。
孟子认为,人之所以要修养自己,是为了实现自己的善良本性,成为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
他在《孟子.告子上》中强调了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他说:“故仁者之于人也,犹水之就下也。
” 他认为,只有通过修养和培育,才能使人的善良本性得以发扬光大,使每个人都成为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
孟子提出了“立天理,明道德”的思想,这就是指引人们进行道德修养的方向。
孟子的德育思想和德育方法

孟子德育思想和德育方法:孟子的道德教育理论是以自然之善理论为基础的。
在与告子,的辩论中,告子主张人性是男人和女人的自然本能,不存在善与恶的问题。
孟子和对驳斥了忽视人与动物本质区别的观点,认为动物“不同于我”,人性是人的本质。
"仁、义、礼、智不是我的,也是我的."人们认为“四心”是天赋的,是道德的萌芽,是区分人与兽的标准。
因此,孟子从其他角度提出了他的人性观,认为道德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根据对的“小人”和“穷人”的情况,他认为首先,人性中只有善良的萌芽。
“慈悲之心,仁的终结;羞耻和邪恶的心,正义的终结;顺从的心,仪式的结束;是非之心,智慧的终结。
”如果“四个目的”不扩大,就不能发展成良好的道德。
其次,人的唯物主义本性会影响人的善良。
“嘴是为了味道,眼睛是为了颜色,耳朵是为了声音,鼻子是为了气味,四肢是为了舒适,还有性。
”如果人们有这些天性和爱好,他们可能会被物质欲望所诱惑,他们的善良自然会受到侵犯。
同时,客观环境的不利影响也会影响人的善良。
因此,孟子认为,人们要想获得真正的善,成为有道德的人,就必须努力拓展内心的善,防范物质欲望的诱惑,防范不利环境的影响,接受他人的劝诫和教育。
第二,论道德教育的作用:提出的把放在首位的主张出现在身上。
他说:“道是治政的,它受刑罚的惩罚,而人是无耻的;有德有礼,是可耻的,也是体面的。
”。
虽然依靠惩罚可以使老白害怕而不犯法,但这不能使他们感到羞耻。
只有通过德教,普通人才能真正满足社会规范的要求。
孟子继承并充分发挥了孔子的思想:“仁不如仁,善不如教。
”善治,人们害怕它,良好的教育,人们热爱它。
良好的治理赢得人民的财富,良好的教育赢得人民的心。
”孟子一方面主张人性本善,同时又强调人只有仁、义、礼、智四个目的。
事实上,人和动物之间没有太大的区别。
要真正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人们必须接受“教育”。
他认为道德教育在人类发展中的作用是“寻求心灵的安宁”。
根据孟子,的说法,人类的善良是上天赋予的。
孟子的道德修养思想

孟子的道德修养思想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之一,他对道德修养的思考和理论贡献深远。
通过对孟子的研究,我深刻认识到他的道德修养思想在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一、人性善恶论孟子的道德修养思想的核心是他的人性善恶论。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每个人都具备了天赋的良善本性。
他强调人的本性具备了良知和道德感,能够区分善恶,并倾向于追求善良。
这一观点与孟子同时代的荀子的人性恶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孟子认为,人性的善良本性是可以通过后天的教育和修养来发展和完善的。
二、修身治国平天下孟子的道德修养思想强调了个人修身与社会治理的紧密联系。
他认为,个人修养是为了达到治国平天下的目标。
个人修养首先要注重道德修养,培养自己的良知和道德感。
孟子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强调个人修养的目的是为了家庭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只有个人修养好了,才能够对家庭起到良好的榜样作用,进而影响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三、仁义和中庸孟子对于道德修养的核心要素是仁义和中庸。
仁义是孟子道德思想的核心概念,他认为仁是人与人之间的亲和力和关爱之情,是一种关怀他人、尊重他人的道德情感。
孟子认为,仁义是人的本性和道德之根源,只有通过仁义的实践,才能够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
而中庸则是孟子对于道德行为的指导原则,他认为人应该追求的是适度、平衡的状态,避免极端和偏激的行为。
四、教育的重要性孟子非常重视教育的作用和意义。
他认为,教育是培养人的良知和道德感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的关键。
孟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主张每个人都应该接受教育,不论贫富、贵贱。
他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道德品质和能力,使人能够明辨是非,追求善良。
孟子认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够实现个人和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五、修身与天命孟子的道德修养思想中,还强调了个人修身与天命的关系。
他认为,个人修养是为了顺应天命,实现自己的使命和价值。
孟子提出了“天命之谓性”的观点,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天命和使命,而个人修养的目的就是要实现自己的天命。
孟子的道德修养论述评

孟子的道德修养论述评《孟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孟子的研究成果,大体上反映了中国当时的文化遗产,也宣扬和普及“仁义礼智”的伦理道德思想。
孟子用以仁义31章、礼仪25章、智慧13章来探讨“道德修养”这一重要课题。
一、“仁”是指人们营造和谐和睦的境界,表达出一种崇高的风尚。
论仁,《孟子》强调要效法道义,崇高家庭道德,尊敬长辈,注重礼教,尊重兄弟的“仁道”;及强调要拒绝自私,关爱他人,向他人传播仁义礼智的“仁爱”。
二、“义”是指大道宇宙的内在法则,将人的节律规定在道意的立法内。
论义,《孟子》阐述了“人之共义”,重视道德规范、公正正义,反对封建剥削,反对黑暗欺侮,反对妄加压力。
孟子强调,行义去奸恶,实行共社以健全社会,用温和无私的人格力量捍卫正义,以智勇双全抵抗贪婪、罪恶和毁灭。
三、“礼”是指一种自觉遵守社会公共秩序的道德行为。
论礼,《孟子》呼唤“礼仪天下”,将礼分为礼节、礼貌、礼礼法。
孟子指出,所有人必须遵守“礼”,尊重长辈,尊重权威,拒绝粗俗贪婪,增强凝聚力等。
四、“智”是呼唤人们懂得哲理的力量,推动和谐的社会秩序。
论智,《孟子》指出要培养正确的观念,求知若渴,智慧指导人们与自己、家庭和社会之间关系的和谐。
孟子要求,要学习古书以学习智识,知行合一。
当聪明、谨慎地处理人际关系时,可以真正理解伦理原则,增强智慧,促进社会的和谐,从而运用智慧参与社会的改革。
总之,孟子为我们沾染了茁壮的道德修养,要追求“仁义礼智”,有利于唤醒人们对正义、公正价值观以及道德价值观的意识,以身作则,行动正义,推动社会秩序的发展,推动真正的正义情操和正义气质的传承。
孟子的道德修养思想

二、孟子的道德修养思想在道德修养所要达到的人格境界上,孟子的认识与孔子不同,孟子认为圣人之境并非高不可攀,每一个凡夫俗子都具有成为圣人的资质,关键在于愿不愿意去追求,去实践。
所以,孟子指出:“圣人之于民,亦类也。
”(《孟子•公孙丑上》)只要愿意并付诸努力,那么“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告子下》)。
孟子的认识与他的人性论密不可分,他认为“人之初,性本善”,人人都具有与生俱来的四个“善端”,据此,人人都能够成善达仁,成为圣人。
所以,成就圣人之境关键要“存心保善”,“寡欲养心”,通过“反求诸己”实现自己的梦想。
在孟子看来,现实社会中之所以很多人不能成为圣人,关键就在于他们为外在的名利所惑,不注重心性修养,从而使得四心皆失,而不能成为圣人。
孟子从其性善论的思想出发,认为道德修养的“成仁之道”有以下六个方面。
一是“存心保善”。
孟子认为“人之初,性本善”,任何人都具有成圣达仁的潜能,因为“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孟子•告子上》)。
既然每个人都先天地具有“仁义礼智”四个善端,那么,人人就都应当具有成圣达仁的可能性。
孟子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
”(《孟子•公孙丑上》)因此,道德修养的首要任务是要“存心”,即保持自己“善端”的本性不变。
在孟子看来人人都可以成尧舜,其关键就在于能否做到“存心保善”。
他说:“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
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
”(《孟子•离娄下》)所以,圣人“何以异于人哉,尧舜与人同耳”(《孟子•离娄下》)。
二是“寡欲养心”。
孟子认为许多人之所以不能保持自己的“善端”,就是因为受到各种欲望的引诱,因此,要做到“存心养心”保持本色就必须寡欲,尽可能地减少乃至杜绝各种杂念、欲望、诱惑对自己心灵的侵扰,所以,孟子说:“养心莫善于寡欲”(《孟子•尽心下》),唯有清心寡欲才能做到操守自洁,不为物役。
《孟子》中的道德修养

《孟子》认为君 主应以身作则, 通过自身的道德 修养来引领社会 的道德风尚,从 而改善社会风气。
《孟子》提倡教
育的重要性,认 为教育可以帮助 人们树立正确的 道德观念,从而 促进社会风气的 改善。
个人与社会的和谐
孟子主张仁爱, 认为个人应该 以仁爱之心对 待他人,以实 现人际关系和
谐。
孟子提倡义, 认为个人应该 遵循道义,以 维护社会秩序 和公共利益。
感谢观看
汇报人:稻小壳
孟子认为道德评价的标准应该是 以天道为依据,天道是客观存在 的规律,人的道德行为应该符合 天道的法则。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孟子认为道德评价的标准应该是 以仁义为核心,以孝悌为根本, 以忠诚为主要内容,以礼仪为规 范。
孟子认为道德评价的标准应该是 以社会关系为基础,人的道德行 为应该符合社会关系的规范和要 求。
通过教育,人们可以获得知识和技能,增强自身的能力和竞争力,为个人和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教育对于国家的发展和强盛也具有重要意义,能够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为国家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和人才保障。
教育的内容与方法
仁义礼智信:孟 子认为这是人之 为人的基本道德 要求。
强调内心修炼: 孟子认为道德修 养主要靠内心的 自觉和自我反省。
道德评价与人格完善
《孟子》中强调 道德评价的重要 性,认为道德品 质是人格完善的 基础。
《孟子》提倡仁、 义、礼、智等传 统美德,认为这 些品德的修养有 助于提升个人道 德水平。
《孟子》认为人 格完善是一个长 期的过程,需要 不断学习、实践 和反思。
《孟子》强调自 我反省和自我完 善,认为这是实 现人格完善的关 键途径。
孟子认为,只 有通过深刻反 省自己的言行,
孟子三章的论证方法

孟子三章的论证方法
孟子三章的论证方法是他在《孟子》一书中使用的一种推理方法。
孟子三章分别是“性善篇”、“性恶篇”和“天命篇”,通过探讨人性、道德和天命等问题,孟子展示了他独特的论证方法。
首先,在“性善篇”中,孟子通过论述人类本性的善良和慈爱来支持他的论点。
他认为人性本善,人天生具备了自爱、爱亲、礼义等道德感知和行为。
通过实例和比喻,孟子试图传达一种积极向上的人性观念,并以此来支持他的道德观点。
然后,在“性恶篇”中,孟子讨论了人性的恶劣倾向。
他认为人的本性也会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可能产生贪婪、嫉妒等消极情绪和行为。
孟子通过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和追求真善美的道德修养来驳斥人性恶劣的观点。
他认为良好的环境和教育可以引导人性朝向善良的方向发展。
最后,在“天命篇”中,孟子探讨了天命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他认为人类与天地万物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和相互作用。
孟子通过讲述圣人和君王如何根据天命行事,强调个体应该顺应天命,追求道德的正确道路。
他的论证方法通过展示道德的重要性以及与天命和谐的关系,来支持他的道德观点。
总的来说,孟子三章的论证方法主要通过探讨人性、道德教育、天命等议题,以及通过实例和比喻的方式来支持他的观点。
他的论证方法既注重理论分析,又融入了实际生活的情景,以引导人们追求道德和个人成长。
孟子的道德修养方法

孟子的道德修养方法首先,孟子强调了“性善论”,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
他认为,人天生具备了一种善良的本性,即所谓的“良知”。
良知使人能够分辨善恶,感受到他人的苦乐,并倾向于善行。
因此,孟子的道德修养方法首先是要认识到自己的本性是善良的,要相信自己内在的善良。
其次,孟子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
他认为,个人的修养是从自身做起的,要先修身。
修身包括修炼自己的品德和道德,培养自己的良知和道德感。
只有通过修身,个人才能达到内心的平衡和和谐,才能正确地对待他人和社会。
同时,孟子还强调了家庭的重要性,认为个人的修养也要体现在家庭生活中,要尽到作为家庭成员的责任和义务。
此外,孟子还提出了治国平天下的思想,他认为,个人的修养和家庭的和谐是国家治理和社会和平的基础。
另外,孟子注重教育的重要性。
他认为,教育是培养人的品德和道德的关键。
孟子提出了“养气、养心、养性、养命”的教育方法。
养气是指通过修炼身体,保持健康的身体状态;养心是指培养良好的情感和心态,使心境平和;养性是指培养良好的品德和道德,使个人的行为符合道德准则;养命则是指保护生命,尊重生命。
孟子认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使人的天性得到发展和完善,才能使人成为有道德修养的人。
此外,孟子还提出了“仁爱”思想。
他认为,仁爱是道德修养的核心,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该建立在互相尊重、关心和帮助的基础上。
孟子强调了人的社会责任和义务,认为人应该关心他人的困苦,并积极帮助他人。
他认为,只有通过仁爱的行为,才能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
综上所述,孟子的道德修养方法包括认识自己的本性善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注重教育和培养人的品德和道德,以及强调仁爱和关心他人。
这些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全面地指导了人们如何达到道德上的完善和和谐。
孟子中的修身养性

孟子中的修身养性孟子被誉为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代表,他的思想强调个人修身养性的重要性。
在《孟子·尽心上》一章中,他提出了一系列关于个人修身养性的观点,对我们的日常生活和人际关系有着重要的启示。
本文将围绕孟子的思想展开论述,探究如何通过修身养性实现自我完善和和谐发展。
1. 温故知新:修身的基石孟子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努力追求真理和道德的境界,而实现这一目标的第一步就是“温故知新”。
我们需要不断学习和反思自己的过去经验,总结其中的教训,并从中汲取智慧。
通过对过去的回顾和思考,我们可以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和错误,更好地指导自己的行为。
只有通过不断地反省和自我调整,我们才能不断进步。
2. 养性为善:修身的目标孟子提出“养性”是修身的关键。
他认为人的性情本有善性,但在外界的影响下容易受到扭曲。
因此,我们需要通过养性来培养和回归内在的善性。
养性包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四个方面,其中修身是最基本和关键的一步。
通过修身,我们能够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终极目标。
3. “有教无类”:教育的重要性孟子非常强调教育的重要性。
他认为人的道德修养来自于良好的教育,而教育又应该是无差别的,“有教无类”。
孟子提出了“四壁皆学堂,曲肱而枕之”的观点,他主张教育的普及和平等,不论贫富贵贱,每个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
通过良好的教育,每个人都能够接受正确的道德教育,培养自己的品德和修养。
4. 力行仁义:修身的实践修身养性并不仅仅是停留在理论层面,更需要通过实践来体现。
孟子主张通过“力行仁义”来实践修身的目标。
仁义是儒家思想中核心的价值理念,意味着关心他人,尽力帮助他人,遵循道义。
通过将仁义贯彻到日常生活中的点滴行为中,我们才能真正实现修身养性的目标。
5. 维系和谐关系:修身的社会意义修身养性不仅仅对个人自身有意义,同时也对社会有重要的作用。
孟子认为,通过个人的修身,可以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他认为每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去维系和谐的人际关系,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孟子关于道德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孟子关于道德教育的原则和方法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对于道德教育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方法。
下面将从孟子的道德教育原则和方法两方面进行探讨。
一、道德教育的原则1. 人性本善:孟子认为,人性本善,每个人天生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
因此,教育的目的是要引导和培养人们天性中的善良品质,使之得以发扬光大。
2. 培养仁爱之心:孟子提倡培养仁爱之心,即以仁爱为核心的道德情感。
他认为,仁爱是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道德关系,只有通过仁爱之心的培养,人们才能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
3. 培养人的感性认知:孟子强调感性认知在道德教育中的重要性。
他认为,人们通过感知和感受来认识事物,只有真正理解了善恶的差别,才能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
二、道德教育的方法1. 父母的榜样作用:孟子认为,父母是孩子道德教育的第一任教师,他们的言行举止对孩子的道德养成有着深远的影响。
因此,父母应该注重自身修养,做孩子的良好榜样。
2. 教育的重点是培养情感:孟子主张情感教育,通过培养孩子的仁爱之心,引导他们关心他人、帮助他人,从而形成自觉的道德行为。
3. 以经典教育为基础:孟子认为,通过学习经典著作可以培养人的道德品质。
他主张以经典教育为基础,通过阅读经典著作,领悟其中的道德智慧,引导人们的道德行为。
4. 激发人的自觉性:孟子认为,道德教育要激发人的自觉性,让人们内心深处明白何为善恶,自觉遵循道德准则,而不是简单地依赖外在的规范和约束。
5. 培养人的意志力:孟子强调培养人的意志力,他认为只有具备坚强的意志力,才能克服困难,坚守道德原则。
6. 教育与修身合一:孟子主张教育与修身合一,他认为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人的品德和修养,使之成为一个真正有道德素养的人。
孟子关于道德教育的原则和方法,强调人性本善、培养仁爱之心,注重感性认知和情感教育,以父母榜样作用为基础,以经典教育为依托,激发人的自觉性和意志力,并将教育与修身相结合。
这些原则和方法不仅在古代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也对今天的道德教育具有启示作用。
浅析孟子的人性论与道德修养论

浅析孟子的人性论与道德修养论孟子是我国古代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人性论和道德修养论深刻地影响了我国的文化传统。
本文将从以下两个方面分析孟子的人性论和道德修养论:一、人性论孟子认为,人之初就带有良好的本性,这种本性就是“仁”的素质。
他说:“人性之善,如水之就下,偏必东西南北,民性亦然。
”意思是说,人的本性善良,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必定东西南北皆可。
这样的本性就意味着,在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种心灵之光,能够感受到人际之间的爱和互助。
这就是孟子所谓的“心灵之明”,是孟子人性论的重要基础。
孟子强调,“仁”是人的本性,但同时他也指出,“仁”并不是一种天生的东西,它需要通过教育和修养才能够真正发挥出来。
他把人性分为五种不同的层次:良知、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是非之心、好恶之心。
这些层次逐渐从浅到深,显示了人性的层次和进化过程。
孟子认为,在不断地培养和修养中,人的本性会越来越往高层次发展。
二、道德修养论孟子认为,人性中的“仁”需要通过道德修养才能够得以发扬光大,他提出了“四端”“四德”等概念,进一步展开了道德修养的具体内容。
1. 四端孟子提出的四端是:仁、义、礼、智。
其中,“仁”是最高的道德境界,也是人性的本质特征;“义”则是社会公义、道德责任的表现;“礼”是社会习俗、仪式、规范的集合体,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基石;“智”指的是思考、分析和判断力,是实现“仁”和“义”的必备条件。
2. 四德孟子又提出了四德,包括:仁德、义德、智德、信德。
这四种德行是道德修养的具体实践,代表了人的不同方面,而孟子认为这四种德行应该是有机地结合起来的,其中“仁德”是最重要也是最高尚的。
3.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孟子提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是他强调道德教育的一个方面。
他认为,个人的道德修养不仅能够提升个人的素质,还能够带动家庭和国家的道德提升,最终达到治国平天下的目的。
总结来讲,孟子的人性论和道德修养论强调了人本性的善良和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浅析孟子的人性论与道德修养论

浅析孟子的人性论与道德修养论
孟子的人性论与道德修养论是孟子对自然主义思想的一种重要总结,是中国儒家中审
慎性的重要观点。
孟子的人性论认为,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本身具备了智慧、勇气、仁和义。
他认为,人要想发挥最大的潜力,就需要把握三个原则:仁义与礼仪、真实与善心,这才能发挥人
的本性。
孟子称之为“本性”,它也称之为“本心”,是一种超越个人意识的至高境界,
指的是一种完全纯净的人性理念,表现为仁义智慧。
孟子的道德修养论认为,人的道德修养不可以少,他认为,道德修养是培养“本心”
的一种有机统一,只要有了这种机制,人的伦理意识就会根植于智慧,形成有序的伦理行为,从而与良知形成和谐统一。
孟子认为,道德修养要通过两个关键环节:内在修养和外
在修养来实现。
内在修养,指的是个人的内心灌养,即要求心有灵犀,心清气定,目标明确,道德深刻,实现“本心”;外在修养就是与外界接触,学习传统的文化手段,通过学习,锻炼人的智慧,形成“本心”。
在孟子的人性论和道德修养论中,他认为,“仁义”,“道德”和“本心”是发挥最
大潜能,实现最大效益的基本原则。
孟子强调,只有将“本心”和“仁义”无缝结合,才
能形成有序的理论意识和行动,实现自身、家庭、国家和世界各个领域的发展。
他还认为,人们要在实践中发挥本性,靠学习、沉思和内心修养来加深认识,最终实现自己的潜能。
总之,孟子的人性论和道德修养论,他深刻地把握了人的本性,认为人的道德可以通
过内心的修养和外界的接触来实现。
他认为,坚持仁义,发挥本性,才能扬长而避短,自
修自强,最终达到和谐之境。
孟子论道德修养方法

孟子论道德修养方法〔内容提要〕“养气”说与“寡欲”说为孟子道德修养方法论的重要内容,学术界对二说的理解认识向有分歧作者认为,孟子所谓“养气”的过程,实即使人的感性行为化为由理性支配的过程,其“养气”说的实质意义是在强调理性在人类道德生活中的意义孟子关于“养心”与“寡欲”关系的认识,实包含了如何对待义利关系的观点,故引发了后世的理欲之辨。
从孟子到宋需及清儒戴震关于义利、理欲关系之思想发展的经验来看,人们必须正视人欲与道德原则既矛盾又统一这一事实,依据客观实际寻找正确摆布两者关系的合理的度,任何脱离社会实际片面地强调满足人欲或片面地强调维护“理’的做法,都将导致不良的后果关于孟子道德修养方法论中的“存心”说与“尽心”“知性”“知天”等说法,作者于有关孟子的认识论与夭命观的文章中已有所论述。
①这里主要谈一下孟子的“养气”说与“寡欲”说。
孟子“养气”说的内容主要反映于《孟子・公孙丑上》所记孟子与其学生公孙丑的问答对话中。
问题是由所谓“不动心”的修养境界谈起的。
公孙丑问孟子说“夫子加齐之卿相,得行道焉,虽由此,霸王不异矣。
如此,则动心否乎孟子回答说“否,我四十不动心。
”公孙丑说“若是则夫子过孟责远矣”孟子说“是不难,告子先我不动心。
”这里说的“不动心”,赵岐注说“丑问孟子,如使孟子得居齐卿相之位,行其道德,虽用此臣位辅君行之,一亦不异于古王霸之君矣。
如是宁动心畏难,自恐不能行否耶丑以此为大道不易,人当畏之,不敢却行也。
”朱熹《语录》中说“公孙丑问孟子动心否乎,非谓以卿相富贵动其心谓霸王大事,恐孟子提当不过,有所疑惧而动其心也。
”是以孟子所谓“不动心”为无所疑惑恐惧而动摇之义。
所谓无所疑惑恐惧而动摇之义,与孔子所谓“四十而不惑”同义,实际是说思想已经成熟,处理事情已经有了坚定的信念和原则在重大问题来临时这种信念和原则不会动摇,也不会因个人的利害得失而动摇自己立身行事的原则与道德信念。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不动心”,或者说达到这种修养境界呢坚守一定的信念和原则要有勇气,所以孟子与公孙丑接下去论及养勇之道。
孟子提出的修养方法

孟子提出的修养方法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他提出了一套修养方法,旨在帮助人们成为更好的人。
这些方法包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四个方面,每个方面都有其独特的意义和方法。
孟子强调修身的重要性。
他认为,一个人首先要修养自己的品德和修养,才能成为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
他提出了“止于至善”的观点,即追求至善的境界。
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只要通过修养,就能达到至善的境界。
他强调要修养自己的心性,保持内心的宁静和平静,避免贪婪、嫉妒等不良情绪的侵袭。
此外,孟子还提出了“性善论”,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只要通过修养,就能发挥人的善良本性。
孟子强调齐家的重要性。
他认为,一个人首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才能管理好社会。
他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观点,强调家庭的和谐和稳定对于社会的稳定和和谐至关重要。
孟子主张要培养良好的家庭关系,注重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尊重和关爱。
他认为,只有家庭成员之间和睦相处,才能在社会上展现出良好的品德和修养。
第三,孟子强调治国的重要性。
他认为,一个人首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才能治理好社会。
他提出了“仁政”和“君子政治”的观点,强调要以仁爱之心治理国家,以君子之道治理政治。
孟子主张要培养良好的政治品德,注重公正和公平,关心民众的福祉。
他认为,只有政府以仁爱之心来治理国家,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孟子强调平天下的重要性。
他认为,一个人首先要平衡好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他提出了“仁者爱人”的观点,强调要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关心他人的利益和福祉。
孟子认为,只有人们彼此关心和帮助,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孟子提出的修养方法包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四个方面,旨在帮助人们成为更好的人和更好的社会成员。
这些方法强调了个人修养和社会责任的重要性,具有深刻的哲学思想和实践意义。
我们应该学习和借鉴孟子的修养方法,将其融入到日常生活中,以成为更好的人,为社会的和谐和稳定做出自己的贡献。
孟子 以师礼相待 说明品德修养法

孟子以师礼相待说明品德修养法孟子是先秦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在继承发扬孔子道德学说的基础上,对道德修养的思考更具有理性思辨的色彩。
他以“人之初,性本善”的人性论为理论起点,将“浩然正气”的养成作为道德修养的中心议题,提出高尚的道德修养要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三不能”独立人格,要有“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要有“以先知觉后知”的社会责任感以及“严于律己”的自觉意识。
儒家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尤其重视知识分子的道德修养。
孔子曰:“士志于道。
”(《论语里仁》)“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论语泰伯》)“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论语宪问》)“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
”(《论语子张》)孟子在继承孔子道德修养的基础上,对道德修养的思考具有更加浓烈的理性思辨色彩。
他的道德修养学说以“人之初,性本善”的人性论为理论起点,将“浩然正气”的养成作为道德修养的中心议题,提出高尚的道德修养要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三不能”独立人格;要有“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要有“以先知觉后知”的社会责任感以及“严于律己”的自觉意识。
一、孟子道德修养的人性论基础——“人之初,性本善”人性善恶是思想史上争论不休的话题,对人性作出的不同论断建构出不同的道德修养理论。
性善论者认为人具有先验善性,人的道德修养就是要继续发扬这种善性。
性恶论者认为,人不具有先验善性,人们具有总结经验的能力,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改造先验的恶性,培育德性。
孟子从性善论出发来构建理想的道德体系,确立了儒家道德学说的主流传统。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孟子告子上》)孟子认为,人性先天就是善的,人性先天含有仁义礼智这些美德的萌芽。
(P41)人天生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是非之心,恭敬之心,但人性是会改变的,人们所具有的本性是“善”的萌芽。
孟子的道德修养与自我完善观点

孟子的道德修养与自我完善观点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为一位传统文化学者,我对孟子的研究让我深刻认识到他关于道德修养与自我完善的观点的独特性和重要性。
首先,孟子强调人的道德修养是一种自觉的努力。
他认为人性本善,每个人都具备了天赋的良知和道德感。
然而,这种善良的本性需要通过教育和修养来发展和完善。
孟子提出了“四端”和“六经”的理念,即仁、义、礼、智以及孝、悌、忠、信、礼、义。
他强调通过学习和实践这些美德,人们可以逐步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达到自我完善的目标。
其次,孟子强调人与天地万物的关系。
他认为人是天地间最重要的存在,具有独特的道德责任和使命。
孟子主张“天命之谓性”,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命和使命,应该根据自己的性格和才能去发展和实现。
他提出了“仁政”和“王道”等概念,强调君主应该以仁爱之心治国,推行道德政治。
这种道德政治的理念体现了人与天地万物的和谐共生,以及人类社会的和平与稳定。
此外,孟子还强调人的自我完善需要通过实践和自我反省来实现。
他认为人的心灵是可以塑造和改变的,通过不断地修养和实践,人们可以改善自己的品格和行为,达到道德的境界。
孟子提出了“格物致知”的观点,主张通过观察和思考事物的本质来获得智慧和道德认识。
他还提出了“反躬自省”的概念,强调人们应该经常反思自己的言行,及时纠正错误,以实现自我完善。
通过对孟子的研究,我深刻认识到他关于道德修养与自我完善的观点的重要性。
在现代社会,道德危机和个人主义盛行的背景下,孟子的思想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他的道德观念和修养方法可以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良好的品德,实现自我完善。
此外,孟子的思想也提供了一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思路,为现代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和谐共生提供了借鉴。
总之,孟子的道德修养与自我完善观点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通过强调人的自觉努力、人与天地万物的关系以及实践和自我反省等方面的观点,提出了一种独特的道德修养和自我完善的方法。
浅析孟子的人性论与道德修养论

浅析孟子的人性论与道德修养论孟子(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车,鲁国(今山东省曲阜市)人。
孟子是中国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也是儒家学说的发展者和宣扬者之一。
他在《孟子》一书中阐述了丰富的人性与道德修养的观点,对中国古代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孟子的人性论与道德修养论进行浅析。
我们来看看孟子的人性论。
孟子认为,“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千里,不辍其志”,这句话表达了孟子对人的本性的看法。
他认为,人性本善,出发点是“人之初不由己而由人也”,人生下来就有天赋的良善本性。
这和孟子的老师孔子的观点是相似的,他们都认为人性本善。
而在《尽心下》一章中,孟子提出了人性的养成过程:“故人有不善之心者,非其性也;其所以失之者犹衢也,居易也。
”孟子认为,人的不善行为是因为环境的影响,而不是本性的问题。
人的本性是善的,是由天赋的因素决定的。
这就是孟子的人性论的核心观点。
我们来看看孟子的道德修养论。
孟子强调,人性本善需要通过道德修养来培养和发展。
他指出,“教使之善,不使之恶”,强调教育的重要性。
孟子认为,道德修养需要通过教育和修身来实现。
在《公孙丑上》中,孟子指出:“吾未见好德如好色也。
”这句话强调了修养的重要性,他认为修养就像是端午节挂在门前的艾草,不断地浇灌才能养得好。
通过教育和修养,人才能达到善的境界。
孟子还提出了“性善”、“心正”、“道达”、“明达”、“公平”和“德修”等道德修养的要素。
他认为,这些要素是构成道德人格的基础,是实现道德境界的必备条件。
他还强调了“道”、“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规范,并且认为这些规范是实现道德修养的重要指导。
孟子的人性论和道德修养论是相互关联的。
他认为人性本善,但是需要通过道德修养来实现。
他强调了教育和修养的重要性,认为这是实现人的善的关键。
他提出了道德修养的要素和规范,指导人们如何实现道德境界。
孟子论道德修养方法

孟子论道德修养方法孟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之一,他的学说强调人的道德修养方法。
在孟子的理论中,人的道德修养是通过具体的方法和途径实现的。
本文将探讨孟子论道德修养的方法,并对其进行详细的阐述。
首先,孟子强调了心性的培养。
在孟子看来,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具有良知的能力。
然而,由于社会环境和个人欲望的干扰,人们的本性容易受到损害。
因此,要实现道德修养,首先要培养自己的心性,保持良知的灵敏和纯正。
孟子提出了“格物致知”的方法,通过观察现实世界,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而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和道德观念。
他认为,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能真正了解和把握人与社会的关系,进而有所行动和改变。
其次,孟子强调修养的方法和途径。
他提出了“在权变通中修德”的思想,认为在日常生活和实际行动中,通过与人相处、处理各种事务,可以不断地修养和提高自己。
他认为,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要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克己奉公,尊重他人的权益和尊严。
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能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此外,孟子还强调修养的时间和过程。
他主张“有所为有所不为”,即在具体情境中,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不同的行为选择。
这种修养方法要求人具备灵活的思维和情绪控制能力,根据具体的情况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和态度。
此外,孟子还指出道德修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时间和坚持。
他提出了“日积月累”的观念,认为只有通过不断地实践和积累,才能逐渐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
因此,孟子认为,每一天都是道德修养的最佳时机,只要坚持修行,就能够逐渐实现道德的完善和卓越。
最后,孟子还特别强调了修养方法的目的和意义。
他认为,道德修养不仅仅是为了个人的幸福和成功,更重要的是为了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他提出了“天下为公”的思想,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把个人的利益和责任和社会的利益和责任统一起来,为实现共同的利益和目标而努力。
他认为,只有通过修养自身,发挥自己的潜力和能力,才能真正地为社会做出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子论道德修养方法〔内容提要〕“养气”说与“寡欲”说为孟子道德修养方法论的重要内容,学术界对二说的理解认识向有分歧作者认为,孟子所谓“养气”的过程,实即使人的感性行为化为由理性支配的过程,其“养气”说的实质意义是在强调理性在人类道德生活中的意义孟子关于“养心”与“寡欲”关系的认识,实包含了如何对待义利关系的观点,故引发了后世的理欲之辨。
从孟子到宋需及清儒戴震关于义利、理欲关系之思想发展的经验来看,人们必须正视人欲与道德原则既矛盾又统一这一事实,依据客观实际寻找正确摆布两者关系的合理的度,任何脱离社会实际片面地强调满足人欲或片面地强调维护“理’的做法,都将导致不良的后果关于孟子道德修养方法论中的“存心”说与“尽心”“知性”“知天”等说法,作者于有关孟子的认识论与夭命观的文章中已有所论述。
①这里主要谈一下孟子的“养气”说与“寡欲”说。
孟子“养气”说的内容主要反映于《孟子・公孙丑上》所记孟子与其学生公孙丑的问答对话中。
问题是由所谓“不动心”的修养境界谈起的。
公孙丑问孟子说“夫子加齐之卿相,得行道焉,虽由此,霸王不异矣。
如此,则动心否乎孟子回答说“否,我四十不动心。
”公孙丑说“若是则夫子过孟责远矣”孟子说“是不难,告子先我不动心。
”这里说的“不动心”,赵岐注说“丑问孟子,如使孟子得居齐卿相之位,行其道德,虽用此臣位辅君行之,一亦不异于古王霸之君矣。
如是宁动心畏难,自恐不能行否耶丑以此为大道不易,人当畏之,不敢却行也。
”朱熹《语录》中说“公孙丑问孟子动心否乎,非谓以卿相富贵动其心谓霸王大事,恐孟子提当不过,有所疑惧而动其心也。
”是以孟子所谓“不动心”为无所疑惑恐惧而动摇之义。
所谓无所疑惑恐惧而动摇之义,与孔子所谓“四十而不惑”同义,实际是说思想已经成熟,处理事情已经有了坚定的信念和原则在重大问题来临时这种信念和原则不会动摇,也不会因个人的利害得失而动摇自己立身行事的原则与道德信念。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不动心”,或者说达到这种修养境界呢坚守一定的信念和原则要有勇气,所以孟子与公孙丑接下去论及养勇之道。
公孙丑问“不动心有道乎”孟子回答说“有。
北宫黝之养勇也不肤挠,不目逃,思以一豪挫于人,若挞之于市朝。
不受于褐宽博亦不受于万乘之君。
视刺万乘之君若刺褐夫。
无严诸侯,恶声至,必反之。
孟施舍之所养勇也,曰视不胜犹胜也。
量敌而后进,虑胜而后会,是畏三军者也。
舍岂能必胜哉能无惧而已矣。
孟施舍似曾子,北宫黝似子夏。
夫二子之勇,未知熟贤,然而孟施舍守约也。
昔者曾子谓子襄子日子好勇乎吾一一尝闻大勇于夫子矣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孟施舍之守气,又不如曾子之守约也。
”从孟子对北宫黝之养勇、孟施舍之养勇、曾子闻于夫子之大勇这三种养勇方式的说法来看,北宫黝所养之勇,实际是所谓血气之勇或匹夫之勇,这种勇所凭籍的是不怕死的精神,其原则是“恶声至,必反之”,即以牙还牙,以眼还眼,没有什么别的考虑。
孟施舍之勇是不以必胜为勇,即“视不胜犹胜”,这种勇所凭籍的也是一种“无惧”的志气或精神。
曾子所闻于夫子的大勇,是正义之勇,是一种遵循理性的勇,这种勇所凭籍的不是生死不惧的血性或意气,而是“自反而缩”,即拥有道义。
据此看来,孟子认为达到“不动心”之境界的方法,应从培养坚持正义的勇敢精神做起。
同时,从孟子关于养勇的说法我们可知所谓“不动心”的含义实际即指具有坚守正义原则的坚定道德信念,也就是一切都坚定地按道义的原则来办,这样无论面对何种重大的责任和个人的利害得失都会不疑不惧。
要做到不动心,还涉及到如何对待“言”与,合”、“心”与“气”、“气”与“志”的关系问题“公孙丑曰‘敢问夫子之不动心与告子之不动心,可得闻与’‘告子曰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得于心,勿求于气。
不得于心,勿求于气,可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可。
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
’‘既曰志至焉,气次焉,又曰持其志,无暴其气者,何也’‘日志一则动气,气一则动志也。
今夫级者趋者,是气也,而反动其心。
”,古人误以为人的思虑器官是心脏,所以孟子说“心之官则思”。
“器官为心,思虑为志,心和志只是动、静的区别,有形和无形的不同,所以孟子有时用‘志’字,有时用‘心’字,原是一样东西”。
翁孟子就言、心、志、气的关系说明了他的不动心与告子之不动心的不同。
告子做到不动心的方法有二一是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一是“不得于心,勿求于气”。
对这两句话的解释,古今学者各有心得,其说不一。
我认为对“不得其言,勿求于心”当与下文孟子所说的“我知言”联系起来看。
也就是说,孟子说告子的“不得于言勿求于心”是错误的是指告子对于诸如“该辞”片面的言辞、“淫辞”偏激过火的言辞、“邪辞”违离正道的言辞、’‘循辞”无理的穷辞,不加深入思考,不去分辨其目的是使自己的心志不受到这些言辞的影响,以求得不动心。
告子的这种不动心是消极的凭籍的不是孟子所说的那种理性,即经过内心自反的勇。
“不得于心,勿求于气”,我认为解释为自己感到不对即如孟子所说的“自反而不缩则不要再求助于气生气动怒是对的。
也就是说,当自己已经认识到错误的时候就应服从理智,而不可再感情用事,脑羞成怒,从而动摇其心。
孟子对告子的这一观点是赞成的并且做了进一步的论证他认为志是统帅气的,气是充实于人体之中的,志对气有引导与支配的作用要做到不动心应“持其志,无暴其气”。
如前所述,孟子的所谓志,是指思想、信念、意志之类。
这里的所谓的气,并不是很好理解的,我认为如有人仅仅将其理解为“体气”、“血气”是不够的。
从告子“不得于心勿求于气”与孟子“勿暴其气”及下文孟子讲的“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这些说法来看,这个气应兼指人体自然所具有的血气和直接借助于这种血气产生的感性或者说不自觉的自然反映,如忿怒、烦躁、恐惧之类。
也就是说,孟子说的“持其志,无暴其气”,是说要做到不动心,首要的是守其心志,即谨慎地保持思想信念的坚定性,因为人的理性主宰着人的血气和情感,但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对气不能放任,因为志与气是互相影响的,气对志也有反作用,这久已一是“志壹则动气,气壹则动志”。
显然,孟子的这种认识包含着辩证法的观点,是合理的。
这里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就道德修养方法的意义上说,孟子既注重理性的主宰作用,同时也看到了基于人的血气产生的情感会冲击人的理智,所以解决“无暴其气”的问题也是道德修养的一个内容。
这种认识表明孟子在谈人的道德修养问题时并没有把人的精神或者说理性夸大为唯一的起着万能作用的东西他承认气是体之充,实即承认人体的物质性他承认气壹则动志,实即承认人的精神状态与人的自然体质是有密切联系的。
因为孟子认为要达到不动心的境界需要持其志又不能暴其气,所以他与告子进一步讨论到“养气”的问题“公孙丑‘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
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二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行有不谦于心,则馁矣。
我故日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
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
无若宋人然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握之者,芒芒然归。
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
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搞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也。
助之长者,堰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关于孟子说的“浩然之气”指的是什么大家的说法也不尽一致。
我认为这个气与上文孟子所说的“志壹则动气,气壹则动志”的气就与心和志相对的意义上说指的实是一类但两者亦有区别。
说两者是一类即浩然之气的气也是属于基于血气产生的一种情感或者说是一种感性,它不同于心和志。
说两者不同,即这种浩然之气已不简单地是一种基于血气或自然本能产生的情感或感性而是经过人的自觉的理性活动“直养”与“集义”的产物,即其中已凝聚有理性的意志或情感。
也就是说,培养浩然之气的过程,实即使人的感性行为化为由理性支配的过程,所以孟子这种养气说在道德修养上的实质意义还是在强调人类道德生活的主观能动性。
毫无疑问,孟子所讲的道与义是有时代性和阶级性的,但孟子这种养气说注重做人的气节,提倡不为生死利害所动摇,坚信道义的力量,应该说是一种积极的人生观的反映所以它为培育后来中华民族历史上诸如文天祥之类的具有崇高气节的英雄人物提供了精神养料,对于建设我们民族的精神风貌确曾起过巨大的积极作用。
孟子这种养气说所讲的“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在人’功道德修养方法上也提供了可贵的认识。
所谓“必有事焉”,即孟子所谓的“集义”讲的并非仅是认识,而是必须通过行为、活动才能培育浩然之气。
所以孟子所谓“集义”实包括知与行二者在内。
另外孟子讲的“心勿忘”,“忽助长”是认为道德修养既不可掉以轻心也不可急于求成将道德修养视为一个持之以恒日积月累的过程这种认识是符合规律的。
关于孟子的养气说还涉及到这样一个问题,即孟子对于其所谓浩然之气的描述如“至大至刚”、“塞于天地之间”被许多人视为其唯心主义世界观的表现。
如何看这个问题显然孟子的这种说法具有夸大主观精神力量的倾向。
但应该注意的是孟子这种讲法所包含的真实意义在于高扬强烈的正义感、大无畏的精神、坚定不移的信念和气节。
后来文天祥《正气歌》中也讲“于人日浩气沛乎塞仓冥”我们今夭赞颂英烈时也讲“英灵不死,浩气长存”之类的话。
这些讲法有没有相通之处我看是有的。
夸大固为夸大但有没有上升到世界观的高度来认识的必要我看没有必要重要的倒是应从中吸取精一一神力量,受到正义感的熏陶与鼓舞。
孟子的道德修养方法论,还包括他提出的著名的“寡欲”说。
孟子讲“养心莫善于寡欲。
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
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孟子・尽心上》。
正如荀子所说,“人生而有欲”《荀子・礼论》,欲是人皆有之的,它主要是指基于人的本性的物质利益要求。
“存焉者”,指“存心”,即存仁义之心。
所以,孟子讲的养心与寡欲的关系实即道德原则与物质利益的关系问题,在后来的宋明理学’中称为理欲关系问题。
进行道德修养,就有一个如何对待个人欲望与道德原则的问题,这是没什么疑问的。
所以,孟子讲的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孟子的寡欲说在历史上产生了很大影响,宋儒借此发挥出一套理欲之辨的理论二这不是偶然的。
在过去很长的一个时期里,孟子的寡欲说曾被人们与宋儒“存天理灭人欲”的说法联系起来痛加批判,这种作法确有把问题简单化的错误。
这里实际主要涉及到如下两个问题。
第一,人欲与理或者说与道德原则的关系问题。
道德原则的确立,其意义本来就在于调整、制约人们的个人欲望,以维护相对合理的社会关系从而起到维护社会生活稳定有序的作用。
这也就是说,社会成员的个人欲望在许多情况下与道德原则是有矛盾的,因为这种个人的欲望有些是与社会公共关系的稳定或者说是与他人的利益相矛盾的。
所以,对社会成员的个人欲望加以节制、调整,从根本上说又是为了每个社会成员的个人基本利益得到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