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当代文学史(完整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选择填空题

一届文代:全名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会,于1949年7月2日开幕,7月19日闭幕,会期共17天,中间有若干次休会,实际开会时间为11天左右。郭沫若作了题为《为建设新中国的人民文艺而奋斗》的总报告。这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文艺运动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文艺的开始。从此,中国文学揭开了崭新的篇章。

第四次文代会

1979年11月,第四次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召开,改选领导机构,主席周扬。大会期间邓小平代表党中央发表祝词。

1915年创办《新青年》杂志,举起民主与科学的旗帜。1916年任北京大学教授。1918年和李大钊创办《每周评论》,提倡新文化,宣传马克思主义,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领导

人之一。陈独秀

蔡元培中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者、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

二、文学革命的理论建设

1 、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1917年1月《新青年》2卷)提出了著名的“八事”:

2、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中提出了著名的“三大主义”:

3、周作人的《人的文学》、《平民文学》:

三、对复古派的斗争和新文学阵营的分化

1.与林纾的论争

2、对“甲寅派”的斗争。

3、对“学衡派”的斗争。

4、对鸳鸯蝴蝶派的批判

先倡导革命文学运动的是创造社和太阳社。

◆提倡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文章主要有:

麦克昂(郭沫若)的《英雄树》

成仿吾《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

冯乃超《艺术与社会生活》

蒋光慈《关于革命文学》

李初梨《怎样地建设革命文学?》等。

胡适(1891—1962)

安徽绩溪县上庄村人,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学家、文学家、哲学家。

1917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1920年出版第一部新诗集《尝试集》;1918年发表第一部现代话剧《终身大事》,创立《红楼梦》“自传说”,被称为“新红学”的创始人。

三、《日出》

◆作品主要描写了三类人物:

①受五四新文化影响而在社会上发生不同变化的青年学生,如堕落为交际花的陈白露、仍然向往光明的方达生;

②“有余者”的代表和附庸,如银行家潘月亭、富孀顾八奶奶、面首胡四、打手黑三、洋奴张乔治以及恶霸金八等;

③社会底层的“不足者”,如妓女翠喜、小职员黄省三、不幸落入黑社会之手的小东西等。

陈白露

是一位“娜拉式”的新女性,在没有走进社会之前,她是美丽而纯真的“竹均”,对未来充满理想;走进社会后,很快就变成了玩世不恭的“白露”。凭借着自己的聪明和美丽,在娱乐圈里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投入了银行家潘月亭的怀抱,完成了从“不足者”到“有余者”的变化。

陈白露仍然是一个富有同情心的女性,为了保护被人随意买卖的“小东西”,甚至不惜与金八作对

四、《原野》

3、人物形象:

仇虎:在仇虎的形象中,有一股原始的力,着反映出剧作家对社会抗争力量的一种憧憬。

曹禺描写的仇虎是一个属于"原野"的人,那种反抗的意志和威力、炽烈的性爱和粗野的激情(爱和恨)都染有一层原始蒙昧的

色彩。这在剧中是作为和封建主义精神统治重压下的腐朽空虚的精神面貌(如焦大星)相对立而出现的,它是被压迫者自发反抗黑暗势力的力量,是来自被压迫阶级底层的不可压制的生命力和抗争力,寄托了作者对黑暗社会的愤懑、对社会、对人类以及个人的苦闷和追求。

花金子:

满怀狂热的青春激情、风流、泼野、对焦大星的懦弱既同情又厌恶,以女性的诱惑力吸引仇虎,又把这种肉体的欲望升华为精神的爱恋。

这些都是和仇虎的原始激情互相呼应的,并且被表现得血肉丰满,富有魅力。

焦大星:

一个善良的懦弱无能的可怜虫,他的忧郁痛苦的灵魂是其父母的罪恶直接或间接地造成的,直接源于焦阎王夫妇的封建淫威和刚愎意志。这个形象和《雷雨》中的周萍、《北京人》中的曾文清属于同一个类型。

巴金

1“爱情三部曲”《雾》(1931)、《雨》(1933)、《电》(1935)反映了当时中国知识分子寻求革命的历程,长篇小说《春》、《秋》,

《家》完成了“激流三部曲”

名词解释(当代部分)

6.伤痕文学

1977年11月,刘心武的短篇小说《斑主任》在《人民文学》发表,立即引起轰动。《班主任》是新时期文学的开山之作,在当代文学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价值。不久,《文汇报》(1978年8月11日)发表了卢新华的短篇小说《伤痕》,“伤痕文学”和“伤痕小说”的得名便源于此。表现“伤痕”作品的主要内容,可以大致区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写知识分子、国家官员受到的迫害,他们的受辱和抗争。一是写“知青”的命运:以高昂的热情和献身的决心投人这场革命,却成为献身目标的“牺牲品”。如何看待这些作品,曾在1978—1979年发生过争论,不久,“伤痕文学”概念的贬斥含义逐渐消退,成为对一个时期文学思潮的概括。“伤痕文学”的主要作品:《班主任》(刘心武)、《伤痕》(卢新华)、《神圣的使命》(王亚平)、《高洁的青松》(王宗汉)、《灵魂的搏斗》(吴强)、《献身》(陆文夫)、《姻缘》(孔捷生)、《我应该怎么办》(陈国凯)、《从森林来的孩子》(张洁)。

8.寻根文学:

1985年前后形成潮涌的"寻根小说"创作, "超越社会政治层面,突入历史深处而对中国的民间生存和民族性格进行文化学和人类学的思考"。寻根小说最为显著的特点在于:以现代意识观照现实和历史,反思传统文化,重铸民族灵魂,探寻中国文化重建的可能性;作品题材和文化反思对象呈鲜明的地域特点;在表现手段上既有中国传统文学的手法,又运用现代派的象征、暗示、抽象等方法,丰富和加深了作品的文化意蕴。综览寻根小说,这一批作家对自己所寻的"根"究竞是什么,"文化"这一概念究竟是什么等并不甚了然,其对"根"或"文化"的态度也较矛盾,概括地说大致有这样三类:一是持肯定态度,代表作主要有阿城的《棋王》。二是持否定态度,代表作有韩少功的《爸爸爸》、《女女女》。三是持辩证态度,代表作有冯骥才的《神鞭》

9.朦胧诗:

朦胧诗,作为一个独特的诗学概念,它指称的是以舒婷、顾城、北岛、江河、杨炼、芒克、方台、食指、多多、梁小斌等为代表的一批“文革”中成长的青年诗人的具有探索性的新诗潮。朦胧诗孕育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地下文学”。食指(郭路生)、芒克(姜世伟)、多多(栗世征)等在“文革”中就已经开始了新的探索,其后有江河等诗人加入。他们的诗以手抄形式流传。1979年《诗刊》发表了舒婷的《致橡树》、《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等,198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