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研究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研究设计
研究设计指在研究开始之前对研究项目的一个初步设想,包括:在文献评述的基础上提出研究问题是什么,研究应于何时何地开展,收集哪些资料,这些资料最好向哪些人收集或收集什么,资料应该如何组织与分析,研究的具体步骤与进程是什么,检验研究结果的方式如何,以及研究结果应该如何发表等。
第一节质性研究设计的主要模式
以研究范式看有三种研究设计模式:阶梯式、循环式建构主义、批判式/生态式研究设计模式。而最好的质性研究应该是架设在一个明确的认识论架构中。
线性结构(传统研究设计模式采取的范式):按照一定的前后步骤逐步地进行研究,
这是大部分“实证主义”、“生物医学”研究模式;研究者相信“进步”和“单一真相”,有个固定的阶梯式步骤。
图1:阶梯式研究设计模式
一、循环式建构主义研究设计的模式
研究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循环往返、不断演进的过程,表现为一个建构主义的探究循环(见下图2)。
没有所谓的“绝对真相”,一切知识与情境脉络相联结,并扎根在情境中;在这个循环中,所有的组成部分都处在流动之中,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
图2:循环式建构主义研究设计模式
来源:Miller & Crabtree,1992
二、批判理论/生态式研究设计的模式
强调研究应采取一种批判态度,即批判地检视阶梯式与循环式建构主义研究设计模式的系统效果,希望经由历史检视及两种范式的互相对照,除去虚假意识,达到弱势者群体获得力量、解放及赋权的效果。如图3。
模式中,“经验”被认为是一种受社会、文化与历史压抑的“虚假意识”,研究者与被研究者通过对其进行历史的回顾和批判性研究而达到“真意识”,而整个研究过程是一个由经验到发明、发现与理解的循环。
图3:批判式/生态式研究设计模式
来源:Miller & Crabtree,1992
三、各种互动模式
质性研究中各个部分间是同时发生、相互作用的关系。
垃圾桶模式:四个成分(理论、方法、资源、解决方法)像在处理垃圾时那样同时在桶中一起滚动。它们处于相互平等地位,相互依赖/融合,没有时间先后序列之分。
橡皮圈模式:Maxwell认为,上述模式没有完全反映质性研究中各部分相互互动
关系,提出了“橡皮圈”模式,包括研究的目的、情境、研究的问题、方法、效度(见下图4)。模式中,各个部分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任何一个部分的运动都受到其它部分的牵引与拉扯。上三角形代表的是研究设计的外部成分(即研究者的目的、经验、知识、假设和理论);下三角形表示的是研究设计的内部成分(即研究者的具体研究活动、检验研究结果的步骤与手段)。
图6:互动研究设计模式
来源:Maxwell,1996
第二节选择研究主题
社会工作及心理咨询实务的特殊领域似乎是适合做质性研究的。介绍从事质性研究的理由以及相关的研究主题的选择。
一、从事质性研究的理由
(1)研究者想要探索一项少有人知的主题。开创性的研究:祖母照顾已变成孤儿的艾滋病孙女的经验;更年期妇女服用荷尔蒙治疗药物的经验;领养国外遭受情绪及身体虐待儿童的父母;因为目睹暴力及虐待而产生创伤后压力症候群的少女;单亲爸爸独力扶养子女的适应情况;自杀者家人的丧亲之痛苦,等等。这些主题不必是全新的、未被研究过的,重要的是我们所知太少,希望能更深入的了解。
(2)研究者探讨的是敏感与深度情绪的主题。社会工作及辅导专业经验,可以提供研究的丰富来源:社会禁忌行为的研究(海洛因吸食者、帮派成员、犯罪青少年、性工作者、偷车人、易装癖等)。
(3)研究者希望从当地人的观点捕捉“活生生的经验”,并且从中创造意义。当研究者寻求“设身处地的了解”、捕捉受访者观点,从“科学家文化”转变到“脉络
意义”的描写。比如,研究一位老年的流浪妇女的生命过程。
(4)研究者希望揭开方案与介入工作的“黑箱”。在有限的时间与资源下,方案评估比较强调的是结果的测量,而非过程。质性研究方法已被证实是适合进行结果的研究。评估心理卫生服务方案、居家家庭处置方案以及儿童福利方案。其优越性在于探索黑箱内情时的方案评估过程。
(5)研究者是一位量化研究者,并面临资料收集或是解释发现的僵局。比如,对心理卫生的求助民族的差异性量化研究,即经常需要依赖“文化”的解释,并且需要更深入研究不同民族如何看待心理疾病与心理卫生输送体系。
(6)研究者正寻求行动与研究的结合。质性与量化方法都可以用来追求行动主义的目标,但是行动研究的核心前提更适合质性研究中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的关系。
二、选择熟悉或不熟悉的研究主题
不仅研究国外陌生的领域,也研究自己所熟悉的环境。不管选择哪一方都必然有它的风险与好处,谨慎地下决定。
1、选择熟悉的研究主题
研究熟悉的人或事,具有很强的研究诱因:来自个人因素,;业上的兴趣与方便性;追求的知是以提升实务经验为目标。
优点:(1)容易切入与发展关系。接纳与合作的渠道将会非常顺畅。舒适度愈高。
(2)拥有研究主题的知识,是一个重要的开始。
缺点:(1)太过于亲密,会使我们盲目,致使我们丧失新的洞察力。
(2)补救方法是,必须找到一种方法使熟悉的研究主题变为不熟悉(旁观者)
2、选择不熟悉的研究主题
优点:以一个旁观者做研究,能客观的体察隐含的文化规范。
缺点:(1)有点冒险的。刻板化的想法。
(2)要获得被研究者的接纳。“守门人”
(3)需耐心与毅力才能达到。
第三节质性研究设计的组成部分
在研究者确定了认识论立场、研究主题之后,就要进行研究计设的策划。一般来说,质性研究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研究的现象(或称为研究主题)与问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研究的情境;研究方法的选择与运用;研究的评估与检测手段等。
一、研究现象的描述性定义
1、定义
“研究现象”是研究者在研究中将要涉及的领域范围。它事先为研究范围划定了一定的地域与边界。
2、边界
与研究问题相比较,研究现象更加宽泛一些、限定了研究问题的范围;研究问题是从后者中提升出来的一个比较具体、集中的焦点。
3、如何选择与确定自己的研究现象呢?
(1)认真、细致、安静地对如下问题进行思考:我的研究兴趣究竟在哪里?为什么我会对这些问题如此感兴趣?我提出这些问题是否与我的“终极关怀”有关系?有什么关系?在找到了自己的兴趣所在,可以着手对研究现象的范围进行界定了
(2)不断聚焦的过程。
二、界定研究问题
1、学术界或实践界尚有疑问,研究者本人确实希望探讨的有意义的问题
“有意义的问题”两重含义,一是研究者对该问题确实不了解,希望通过此项研究对其进行认真的探讨;二是该问题所涉及的地点、时间、人物、事件在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对被研究者来说具有实际意义,是他们真正关心的问题。
2、需要选择适合质性研究的问题类型
有学者(Maxwell,1996)认为,社会科学研究中的问题可以分成以下不同的类型:概括性问题与特殊性问题;差异性问题与过程性问题;意义类问题与情境类问题;描述性问题、解释性问题、理论性问题、推论性问题和评价性问题;比较性问题等。
在质性研究中,较多使用特殊性问题、过程性问题(又分为意义类问题与情境类问题)、描述性问题、解释性问题、理论性问题、比较性问题。
3、需更对“有意义的问题进行界定与表述
研究的问题应该限定在一定的范围之内,不能太宽,也不能大窄。什么是“窄”与“太窄”取决于其它方面的因素,比如研究的时间、地点、研究者人数、被研究者人数、研究事件的多寡、研究的方法类型等。
4、需要对问题表述中重要的概念进行定义
以使这些概念在研究中具有可操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