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文化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满族妇女不缠足,所著鞋子绣有漂亮花饰,鞋 底中央垫有10公分高的木质鞋跟,满族妇女穿着这 样的鞋走起路来,可保持昂首挺胸的身姿和腰肢摇 曳的步态。满族妇女的发式变化很大,姑娘时代, 只简单地把头发在脑后挽一下。长到快出嫁时,就 要把头发梳成辫子并挽成单发髻,结婚后的发式有 双髻式、单髻式等多种,双髻式发型把头发从头顶 分梳为前后两部分。前髻梳成平顶状,以便戴冠, 颈后髻梳成燕尾状,在胫后伸展开来,它使得颈子 总要保持挺直的状态,因此,满族妇女走起路来就 更显得高贵、尊严。
语言文字
满族的语言是金代女真语的延续和发展,清 朝入关后称做“清语”通常称为满语。按照现代 的语言分类方法,属于阿尔泰语系、满 — 通古 斯语族、满语支。
清代中叶以后,由于与汉族广泛、长期的 接触和吸收汉文化的影响,很多满洲八旗人都以 汉语做为社会生活中的主要交流工具,能够熟练 运用满语的人越来越少,清末民国以后,这种趋 势进一步发展,及至当代,除黑龙江地区某些村 屯中尚有人使用满语外,满族人都已通用汉语。
二、太阳日(满族人称太阳为“日头”) 农历二月初一。满族人认为这一天是“太阳的生日”。用面做糕上放用粘米面掐成各色的花小鸡。 予喻金鸡报晓,迎日出。
三、龙抬头 农历二月初二。这一天要“引龙回家”,即用草木灰从水缸旁一直撒到井旁或河边。灰道弯曲如龙, 以示请龙到家,祈求龙王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一天给男孩理发,是“龙抬头”的日子,希 望男孩变得聪明、学业进步。这一天还要接出嫁的“姑奶奶”回娘家,好吃好喝招待。这天吃饽饽 (饺子)叫吃龙鳞,吃烙饼叫吃龙皮,吃元宵叫吃龙眼,吃米饭叫吃龙粪,吃锅贴叫吃龙爪。
原始信仰: 满族人原始信仰敬狗,不杀狗,不吃狗肉,到满族
家中做客,不能把狗皮帽子放在西炕上,因为满族人多 用西炕供奉祖先,有北炕为夫,西炕为贵之俗。
萨满教:主张万物有灵,以萨满作为人灵交通的使者。崇拜的神灵 包括自然神(如山神)、动物神(如马王)、祖先神以及人间神 (如关帝)。后来满族虽崇信佛教,然萨满祭祀未废,而且佛教神 祗也被纳入萨满祭祀中。
六、虫王节 农历六月初六。过去,每逢此日,每户出一人去谒虫王庙,并杀猪以祈虫王,祈求虫王管住虫害。 后来深知虫害靠防治而不靠祈神。农村改为“晒衣节”,城市改为“爆书节”,以凉晒衣物图书防 止虫咬。
七、马王节 农历六月二十三日。满族祖先狩猎征战,多靠骑马射箭。就是出门远行也多骑马,故多敬重马王。 供马王爷时,用烧羊肉一方、鲤鱼一尾、雄鸡一只、还有白酒,行三叩首礼。供后全家饱餐一顿。
云南民族大学
教育学院 应用心理学(1)班
张馨月 201004403110
长白山东北布库里山下,有一布库里湖,湖水澄碧,清波荡漾, 湖光山色,风景如画。有一天,从天上飘然而下三位仙女,大姐 叫恩古伦,二姐叫正古伦,三妹叫佛古伦。他们在湖中尽情沐浴, 欢笑玩耍。上岸时,有一只喜鹊飞来,嘴里衔着一颗红果,放在 三妹佛古伦的衣服上。佛古伦拾起红果,爱不释手,便放入口中。 待她穿衣服时,一不小心把红果咽到肚子里,因此怀孕。当两个 姐姐穿好衣服,准备回天宫时,她却离不开地面了。大姐和二姐 仔细给三妹检查后说:“这是天授妊娠于你,等你生产以后,身 子轻了再回去罢。”说完便告别了三妹,飘然升天而去。不久, 佛古伦生下一个男孩,叫布库里雍顺。她对儿子说:“你是奉天 之命生在人间的,让你去平息暴乱,安邦定国。”说完,她做了 一只小木船,让儿子坐在上边,顺流而下。然后自己凌空而起, 返回天庭。
简介
满族(满文: 拉丁转写:Manju), 旧称满洲族,之前亦称为满民、满人、 满人等,满族旧称女真,后改名满洲族。 目前满族人口超过一千万(据2000年统 计满族人口为1,068万),满族主要分 布在东北三省,以居住在辽宁的为最多, 其他散居在吉林、黑龙江、河北、内蒙 古、新疆、甘肃、山东等省区和北京、 天津、福州、成都、西安、广州、银川 等大、中城市。形成大分散之中有小聚 居的特点。现在的主要聚居区已建立新 宾、清原、伊通、岫岩、青龙、丰宁、 宽城满族自治县及滦平、隆化等民族县, 和若干个满族乡。清代以来,由于满汉 长期杂居,满族与汉族差异逐渐缩小。 满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满族属阿尔 泰语系。
清代另一个非常著名的菜肴是满汉全席,又名“满 汉燕翅烤全席”。满汉全席产生于清代官府,因而菜肴 繁多精美,场面豪华,礼仪讲究,其中满族肴馐起着主 导作用。在满汉全席中,熊掌、飞龙、猴头、人参、鹿 尾等满族故土的特产是席上的珍肴,其做法是满族传统 的烧、烤、煮、蒸。在满汉全席中,火锅类和砂锅类菜 肴也占突出地位,这类菜肴都和满族风味有关。
八、颁金节 农历十月十三日。公元 1635 年农历十月十三日,清太宗皇太极在沈阳发布一道谕旨,就是用“满 洲”这个新族名代替“诸申(女真)”的旧族名,所以,人们便将这一天视为满族族称的诞生日。 而“颁金”一词是满语音译,为诞生、出生之意。满族人愿意接受它是因为这两个汉字有吉祥尊贵 之意。因此约定俗成,各地满族同胞就都称这一盛大节日为 “颁金节”。
糕、馒头、饽饽、水团子之类,做干饭也多用小米、高粱、玉米。满族人习惯养 猪,每年春节杀的年猪,把一部分肉腌在坛子里,以备一年的食用。其余的用来 改善生活,款待来客。最习惯的吃法是白肉血肠,猪肉炖酸菜粉条。逢节庆日, 都吃饺子,阴历除夕年饭必吃手扒肉。
满族先民时期主要从事渔猎业,居无定所,食 不定时,有时一家人举行宴会,大家都无拘无束, 载歌载舞。进入辽沈地区以后,从事农耕生活,传 统的聚餐已不多见,但满族人好客的习俗经久不衰。 一般的客人或老人从外边进来,年轻的媳妇马上出 来施礼迎接,到屋后,先敬烟,后倒茶。满族人以 烟待客,是因为吸烟是其民族的嗜好,不仅成年男 女吸烟,十七八岁的姑娘也吸烟,故民谚东北三大 怪,其中有一条是"十七八岁的姑娘叼着大烟袋"之 说。以前客人来进餐,由族中长辈来陪同,晚辈人 不同席,年轻媳妇在旁伺候。平时,家中人就餐, 上辈人不动筷,晚辈人绝不动筷。满族人有红白喜 事时,设肉食宴,无论认识与否,都可以参加,吃 的越多,主人越高兴。至今满族人仍有杀猪时,把 亲友、邻里请来吃白片肉、血肠的习惯。
另外,满族姓氏已经融入汉姓,如“爱新觉罗”改为 “金”;“叶赫那拉”改为“叶”、“那”、“钱”等。
“满族”的满语写法(manju)wk.baidu.com
服 饰
满族先民生活在白山黑水之间,为长期适应 寒冷气候而选择了保暖性较好的袍装作为日常服 饰。在明朝中期满族吸收中原汉族的袄式服装, 改进成具有其民族特色的“旗装”。
满族由于生活环境的不同
以及与汉族频繁交流,饮食习 惯一方面与汉族有相似之处, 如吃大米、小米、面食等等。 另一方面仍有自己的特点,如 喜吃甜食、过节时吃“艾吉格 饽”(即饺子)等。还保留了 饽饽、酸汤子、萨其玛、火锅 等有民族特色的食品。
满族人一日三餐,习惯早晚吃干饭或稀饭,中午吃用黄米或高粱做成的饼、
四、结缘日 农历四月初八,这一天要“普结善缘”,用煮熟的一碟盐水豆,彼此互敬互吃对方两颗“结缘豆”, 表示“普结善缘,天下一家”。结缘都是先敬长辈长者,长者再从自己碟内掐两颗给晚辈吃,表示 不分长幼尊卑,团结友善。
五、民俗节 农历四月初八日之后的第一个周六,为满族同胞的除“颁金节”之外的另一个重要节日—民俗节。 是沈阳满族联谊会于二 OOO 年六月份邀请辽沈地区满族专家、学者进行考查论证后确定的。是日 在春光明媚的郊外举行民族庆祝活动。
满族是一勤劳勇敢的民族,它
对中华民族的发展有过重大贡献。它 也有自己的民族节日;还有些传统节 日虽然与汉族相一致,但满汉节日习 俗不同。
满族特有的节日习俗
一、添仓节 农历正月二十五日,是日煮一盆粘高梁米饭上插用高粱秸扎的“马”或“犁丈”放入粮仓内,后来 简化为用高梁秸扎成的“犁丈”直接插在粮仓上,以祈丰年。
满族人信仰佛教和萨满教。满族人的家中供奉着佛各匣、 祖宗架、木条等。在满族人家中院里,迎着大门立着一根六尺 高神等,竿顶是风磨铜顶,包一块红布,竿的根部故有三块石 头,俗称“神石”,传说,这些是为祭祀努尔哈赤的。满族人 以鸦为“神”,把它供为“神鸟,圣鸦”。祭祀时,要把杀下 的猪锁骨挂在神竿上让乌鸦吃,以示祭祀乌鸦。
族称来源
清太宗皇太极在位时修撰的《清太祖 武皇帝实录》说,努尔哈赤的始祖爱新觉 罗。布库里雍舜定国家之名为“满洲”。 布库里雍舜系天女佛库伦食神鹊所衔朱果 感孕而生。这是对满洲一词来源的最早的 官方解释。不难看出,布库里雍舜只是一 个虚无缥缈的史前人物,不仅我们以为荒 诞虚妄,就是努尔哈赤的后人乾隆帝也不 相信。1777年(乾隆四十二年)乾隆帝钦 定的《满洲源流考》认为,满洲源于佛号 “曼殊师利”。据说,当太祖努尔哈赤龙 兴东土之际,每年西藏献丹书开首便称 “曼殊师利大皇帝”,满洲一词的满文读 为“满珠”,即本于“曼殊”。
布库里雍顺按照母亲旨意,乘船来到牡丹江和松花江交汇处的 斡朵里(今黑龙江依兰南)。城内住有三个姓氏,互争雄长,终 日厮杀。有一个人到河边取水,突然见到举止奇异、相貌异常的 布库里雍顺,折柳为椅,端端正正独坐其上。他返回城内告诉争 斗的人们。人们听到这个消息,停止争斗,一同到河边观看。大 家一见,果然是非常之人。男孩对大家说:“我是天女佛古伦所 生,姓爱新觉罗(爱新是金的意思,觉罗指姓,合起来意思是金 子一样的姓),名叫布库里雍顺,天降我是来平定大乱的,今后 你们再也不要互相残杀了。”大家听其所言,都很敬佩,共同推 举他为本城首领,并将一个叫百里的女子嫁给他为妻。从此,他 就变成了这个民族的首领,后来满族的先人称他为始祖。
虽然如此,在东北三省和北京等地的方言中,还保留着 许多满语词汇。
如名词中的萨其玛(糖缠饽饽)、哈拉巴(家畜肩胛骨)、嗄 拉哈(家畜胫骨)、吉林(江沿)、依兰(县名,满语三姓的简化)、 呼兰(县名,满语烟筒的简化)等等。
还有生活中常用的“拉呼”(办事不认真)、“哈拉”(油 类食物放久变质味)、“妈失”(用手抚平)、“勒特”(衣装不 整)、“掰扯”(争辩)、“格色”(特殊)“耷拉”(下垂)、 “率”(俊俏)等等,都是从满语演变而来,并融入汉语方言 之中。
旗装是满族男女老少一年四季都穿着的服饰, 它裁剪简单,园领,前后襟宽大,而袖子较窄, 四片裁制,衣衩较长,便于上马下马;窄窄的袖 子,便于射箭。图为满族妇女 在旗袍外套穿的马甲。绣有精致图 案。穿旗袍跳宫廷舞的满族妇女。 穿着传统满族旗袍的男子,包括带 箭袖的长装和一袭马甲,以及满族 男性的帽子。
满族男女非常讲究头饰,特别是女子的头饰,成年以后 即蓄发绾髻,盘髻的式样有架子头、叉子头和两把头,还缀 以金银簪饰和各色花卉。满族妇女日常戴平顶帽,帽子用绒 或皮制成,绣有云头花纹,并留有帽沿,后面拖着大飘带; 青年妇女则爱戴扇形冠,冠为黑色,用青绒、素缎或纱制成, 也称做“旗头”。满族男子平日戴小帽和毡帽:小帽也称便 帽,章炳麟称其为“瓜皮帽”,是用六瓣黑缎制成,帽顶缀 一丝结或珠子,六瓣合缝,象征着六合一统,有吉祥之意。
满族先民是游猎民族,在理发技术尚不发达的时代,为 了适应长期游猎跋涉的生活,满族男子选择了辫发作为发式。 其做法是先将额前部的头发剃光,以避免遮挡视线,便于射 箭或格斗。后部的头发不作发籍而是梳成发辫,以适应骑马 颠簸。这种发式曾在清国为统治者利用政治手段在全国强制 推行。
“旗头”满语称之为“答拉赤”它是满族妇女在一般礼 仪或婚礼场合佩带的头饰。具体做法是以铁丝或竹藤为帽架, 用青素缎、青绒或青纱为面,蒙裹成的长约三十多厘米、宽 约十多厘米的扇形头饰。佩戴时固定在发髻之上即可。上面 还常绣图案、镶珠宝或插饰各种花朵、缀挂长长的缨穗。此 头饰多为满族上层妇女所用,一般民家女子结婚、节日、或 祭祀祖先时方以为饰。戴上这种宽长的装饰品,限制了脖颈 的扭动,使之身体挺直,再加上长长的旗袍和高底旗鞋,使 她们走起路来纤纤碎步,分外稳重、文雅。
藏传佛教:满族还信仰佛教。由于历史的原因,蒙古族 在清朝的地位仅次于满族,且满蒙允许通婚。故而,蒙 古族信仰之藏传佛教(喇嘛教)很快传入满族中。另外 汉传佛教对满族也发生了影响。满族信仰佛教寺院并到 佛教寺院中礼佛烧香,还愿换锁。佛教神祗还被纳入萨 满祭祀中,甚至为孩子取名“观音保”、“菩萨保”, 可见其佛教信仰之深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