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问题生活化”的几点冷思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学问题生活化”的几点冷思考

发表时间:2018-11-07T15:35:10.403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9年第337期作者:龙江革[导读] 新课程赋予数学新的内涵:数学是人类生活的工具,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浙江省平阳县鳌江镇新纪元学校325401 摘要:“数学问题生活化”这一理念已经被广大教师广泛关注并积极实践。然而在实践的过程中,一些教师采取片面的做法,使数学在融入生活的过程中,跳出一些不和谐的音符。笔者结合教学实际,对数学课堂生活“热”的一些现象及原因展开分析,并从生活问题“真实化、经验化、数学化”三个方面谈谈自己对数学与生活关系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生活化真实化经验化数学化

新课程赋予数学新的内涵:数学是人类生活的工具,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数学问题生活化”这一理念得到教师们广泛关注并积极实践。然而我们发现,在数学融入生活的过程中,有时也跳出了一些不和谐的音符。由于一些教师认识上的绝对化,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便采取了一些片面化的做法,刻意追求形式,东施效颦,使生活问题并不能产生预想的效果,结果是画虎不成反类犬。

一、课堂生活“热”的几种现象及原因分析

1.忽视学生的知识起点。《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要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与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体验和理解数学知识”。于是,越来越多的教师重视“现实情境的创设”,但是一些教师在创设的过程中却没有找到“现实情境和已有知识”之间的平衡点,忽视了学生应具备的知识起点。

2.漠视学生的生活经验。《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要提供丰富的现实背景”。于是,越来越多的教师把丰富的现实背景运用到课堂中来,但一些教师却刻意追求原汁原味的生活情境,漠视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3.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于是,越来越多的教师注重联系生活,但一些教师却在创设生活情境的过程中生搬硬套、牵强附会,脱离了学生真实的生活实际。

4.淡化学生的数学思考。《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问题生活化”。但由于一些教师认识上的绝对化,在实际的教学中采取一些片面性的做法,时时强调实际、处处联系生活,甚至用“生活化”冲淡了数学教学中应具有的数学思考。

二、对“数学问题生活化”的几点思考

1.生活问题真实化:(1)充满真实的生活气息。“教育贵在求真”。既然数学来源于生活,那么就应该从“真实”入手、从“自然”切入,让学生情入生活、心入生活,在真实化的情境中真正体验、感悟数学知识。创设生活情境,应当尊重生活规律,符合实际。(2)符合学生的真实起点。教师围绕某一知识点创设生活情境时,应该关注学生对该知识的兴趣程度和知识储备情况,以及他们所关心的话题,深入琢磨学生的真实感受,努力把握学生心理的真实起点,及时进行教学调整,从而有机地结合素材进行创造,才能彻底改变从成人视角出发、将自认为生活化的素材予以大而统的强化创设,才能走出教师对情境真实起点和认知冲突临界点上准备不足而产生的系列误区。

2.生活问题经验化。《数学课程标准》在论述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时,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它强调从“生活经验”出发而非从“生活情境”出发,无疑是值得深思的。而这正是在教学实践中容易被混淆并带来困惑的地方。在日常生活中,其中的“生活经验”常常被一个个生动的生活情境所代替。其实,在数学课堂中,我们需要激活的是学生的生活经验,而不是充分再现原汁原味的生活情境。数学教学应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但绝不是所有的数学知识都必须从生活中找“原型”。因为每一位学生不是上学后才接触的数学,也不仅仅是在学校中才接触数学,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会碰到各种数学问题,从而逐步形成自己的数学认识。这些数学知识虽然是非正规的、不系统的,有的概念是模糊的、不清楚的,甚至是错误的,但对学生来说是生动有趣的、真实的,学生的这些生活经验就是我们数学课上很好的教学资源。

3.生活问题数学化:(1)明确创设目的。新课程改革强调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无疑是值得提倡的。但是一些教师为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而不惜偏离数学教学目标,任由学生的兴致“畅所欲言”,使课堂教学陷入“问题千个,离题万里”这种看起来很热闹、目标却达不到的局面。生活情境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无论选用哪种形式,都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作为教师,应力求体现目的性,明确创设的意向,从而在最短的时间内吊起学生的“胃口”,由经验走向数学,让学生以最佳的思维状态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2)赋予思考价值。数学问题固然需要生活化,但“生活味”显然不能冲淡数学课程本身的“数学味”。作为数学课更应关注的是学生的数学思考,生活问题应该具有一定的数学价值,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和富有挑战性的。我们要准确把握生活化和数学化的关系,不能被“生活化”喧宾夺主。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我们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在滚滚而来的改革浪潮中,一定要找准生活化与数学化的最佳结合点,寻求两者和谐的统一,防止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只有这样,才能在平衡中体会到生活的魅力、数学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斯苗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案例透视》[M].人民教育出版社。

[2]刘兼《数学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郑毓信《国际视角下的小学数学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

[4]宋淑持《松子评课》[M].上海教育出版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