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思想品德教育课程改革揭秘
浅谈新课改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
浅谈新课改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新课程改革下,初中的道德与法治教育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道德与法治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法律意识的重要途径,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内容和方式都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
一、教学内容的更新在新课程改革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内容更加贴合学生实际生活,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和情感体验。
在道德方面,除了传统的道德理论和道德规范外,还加入了一些新的内容,比如生命教育、情感教育等。
这些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成长需求,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和思考。
在法治方面,除了法律知识的传授外,还加入了一些案例分析和实际操作的内容,以帮助学生将法律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
二、教学方法的创新在新课程改革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教学方法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传统的道德与法治教育注重灌输性教学,容易让学生感到乏味和枯燥。
而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更加注重启发式教学和体验式教学,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实践中探索。
比如在道德教育中,可以通过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道德冲突和道德选择的过程,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道德规范和道德价值。
在法治教育中,可以通过模拟法庭、法律知识竞赛等方式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法律知识,提高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
三、教学理念的转变在新课程改革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教学理念也发生了转变。
传统的道德与法治教育注重传授知识,忽略了学生的思维和情感体验,容易导致学生对道德与法治教育产生抵触情绪。
而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参与学习。
在道德教育中,教师更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道德品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法治教育中,教师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法治精神和法治意识,引导学生成为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在新课程改革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中,教师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初中思想政治课如何进行课堂改革
浅谈初中思想政治课如何进行课堂改革目前,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教学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同行们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已经发生巨大变化。
但是在教学中也存在不少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提高,现结合实际情况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更新观念,准确把握课程标准的内涵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初中思想品德课程, 是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
它具有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四大特点。
思想品德课教学应遵循四个原则: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强调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
同时新课程标准确立了思想品德课以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为首,兼顾能力目标、知识目标三位一体的课程教学目标。
但是,通过听课活动发现广大教师对教育改革紧迫性、必要性的认识不足,缺乏新的教育理念。
不少教师甚至于对新课程三维目标的关系都不能准确把握。
新课程改革同样如此完全没有模板可仿,只有靠每一位教师“摸着石头过河”。
因此我认为广大教师应认真学习和吸取最新的教育理念,特别是要认真学习《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在教学中树立以下观点: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在尊重学生个性和独特发展需要的基础上,着眼于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不断开发学生的潜能,帮助他们形成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鼓励大胆合理的想象,提倡探索富有挑战性的问题,通过讨论、调查、查阅资料、访谈等。
浅谈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
浅谈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湖北省恩施市芭蕉侗族乡初级中学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大体分为以下四个环节: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二、启发激励、自主学习;三、自学汇报、释疑明理;四、课堂小结、强化践行。
教学过程的优化,就是在各个环节中教者的指导思想和操作要求上的新的变化。
教学实践中我是从以下三个方面努力的:第一、强调基础知识的系统传授;素质教育是现代教育所倡导的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与思想,是对以往“应试教育”的改革与创新;它不是“反应试教育”,也不是“非考试教育”。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的具体目标,其第一条就是“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这里“过于”注重知识传授不等于忽略知识传授,我们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不能把知识的系统传授当作应试教育的特征而弃之不顾;没有知识和技能作基础的教学过程必然是空洞的,没有知识和技能作基础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也必然是不稳固的。
课程改革走到今天,对于本学科来说,强调知识的系统传授显得尤其重要。
为了这一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学中要求学生先泛读教材,对本框题有一个整体印象;框题是什么?有几个目题?有几处黑体字?有哪些概念?大字段、小字段及其逻辑顺序等情况;在此基础上精细研读,弄清概念,注意教材中黑体字的解释和事例的列举,对教材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鼓励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
第二、强化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素质教育是以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目的的基础性教育,而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形成良好的学习、竞争氛围;就必须尊重学生的人格,倡导师生平等、生生交流,使师生间真正成为互动、交往的动态关系;就必须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强化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并以此推动基础知识的系统传授;就必须探讨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努力实现教学过程零缺陷。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改革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改革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改革给学生和教师带来了新的体验和挑战。
但是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落实在实际教学中的一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的评价等因素又会对改革的推进造成一定的影响。
所以,为了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必须针对这些问题加以改善。
一、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1.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在教学性质上的改革。
思想品德课程的名称发生了改变,以前的课程名称叫思想政治课程,现在改成思想品德课程,这一名称的改变可以看出课程教育性质的变化,这一学科性质的定位对学科教育教学的方向和整个教学体系有重要作用。
2.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育理念的改变。
(1)注重思想品德在生活中的体现。
改革前的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方式是片面灌输、机械授受,改革后的思想品德课程教育理念更加注重实际生活的参与。
(2)更加注重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以往的教育理念下,学校比较信奉以学科为本,注重精英教育观念,造成了高分低能、偏重于书本知识、心理素质偏弱、做事欠缺自我掌控能力等问题。
在思想品德课程改革后,学校更加重视对学生品德的培养和心理素质的提升,鼓励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在教育观念上发生了很大改变。
3.思想品德课程教育目标的改变。
目前,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主要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世界观、价值观,引导和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进取心。
4.对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评价的改革。
在课程评价的目的上,改变了侧重点,尊重学生的发展,由单项性评价转为相互性评价,从以往上级评价下级发展为相互评价,更加注重学生的意见,评价的内容和形式趋于多样化。
5.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内容的更新。
在对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内容的改革中,摒弃了一些偏难、繁琐、老旧的东西,教学内容更加人性化、生活化,科学理论联系生活实际,增加了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和灵活性。
二、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改革中的问题和原因1.思想品德课程教学的内容与课时有冲突。
在改革过程中,课程内容的改进增加了知识容量,虽然在改革后删除了一些不必要的繁琐、老旧、偏难的内容,但是新增的贴近学生生活的知识容量大,如果按照课时来学习,很难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
新课改下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方法探究
新课改下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方法探究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
传统的思想品德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因此探究合适的教学方法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就新课改下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方法进行探究。
一、批判式思维教学法批判式思维教学法是一种开放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它可以帮助学生借鉴各种观点,审查任何问题的逻辑和证据,并在解决一个难题时,运用最适合的方法。
这种教学法能够在课堂上创造初中生思考的好氛围,使他们能够积极地思考,以致能够更好地进行协作学习。
具体的应用方法包括小组讨论、问题解答和辩论等。
例如,课堂讲解时,教师可以提供一些案例和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和讨论,通过发现和揭示问题的根源,促使学生对思想品德问题产生更深刻的理解。
二、启发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是一种基于学生自主发现的教学方法,其核心是突出概念或现象的重要性,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中发现、总结规律和方法。
这种教学法在思想品德教育中尤其重要,因为“启蒙”是思想品德教育的核心之一。
例如,一节性别平等的思想品德课程,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案例解析等方式,让学生了解性别差异,引导学生更加关注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并鼓励他们参与到实际社会事务中去,通过自主和反思,发现和纠正各种性别歧视现象。
三、情境模拟教学法情境模拟教学法是一种通过模拟真实场景,使学生在特定情境下进行互动,锻炼特定技能和能力的教学方法。
这种教学法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活力,还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自我学习和协作学习能力。
例如,在探讨如何应对假新闻的课堂教学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模拟媒体采访、信息核实和辟谣的过程,并针对不同情境的假新闻进行分析和解答,从而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和应对假新闻的挑战。
综上所述,新课改下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创新能力和创造精神,教学方法也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教学目标和实际情况进行现实情况进行选择。
探究新课改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新思路
探究新课改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新思路新课程改革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要探索新的教学思路和方法,以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求。
下面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和价值观。
在新课程改革下,道德与法治教育要从简单的知识传授转变为以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正确价值观为目标的教育。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讨论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开展道德实践活动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道德标准,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并将其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注重法治教育的实践性教学。
法治教育不仅仅是学习法律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
要通过实践性教学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法律的权威和约束力。
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法庭、模拟法庭辩论、开展法制教育实践活动等,让学生了解法律的运行机制,学会依法行事,并培养自己的法律意识。
注重教育与生活的结合。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不应仅仅局限于课堂内,应将其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结合。
可以通过生活化的教育活动,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会判断是非曲直,遵守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
可以组织学生成立课后服务社团,积极参与社区服务活动,培养学生的公民责任感和社会参与意识。
注重跨学科的融合教学。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不应仅仅依靠道德与法治课程,还应将其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形成跨学科的综合教学。
在历史课上,可以通过学习历史上的法律制度和案例,培养学生对法律的理解和感知;在文学课上,可以通过分析文学作品中的道德冲突和法律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讨论。
新课改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需要探索新的思路和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和价值观,注重实践性教学,注重教育与生活的结合,注重跨学科的融合教学。
只有如此,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他们的法治意识,为他们健康成长和未来的社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新课改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新思路探讨
新课改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新思路探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也面临着新的思考和挑战。
传统的道德与法治教学缺乏互动性和实践性,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为了更好地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我们需要探讨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新思路。
我们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传统的道德与法治教育过于强调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思考和探究能力。
在新课程改革中,我们应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深入思考,并通过学习实际案例来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入一些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困境案例,让学生自己分析问题、提出解决办法,扩展他们的思维边界。
我们需要加强实践教学。
传统的道德与法治教育更多地停留在理论层面,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
而在新课程改革中,我们可以借助实践活动来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我们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法治实践活动,让他们参观法庭、了解司法程序,并通过模拟法庭的方式来锻炼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们需要注重情感教育。
道德与法治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对学生情感价值观的塑造和培养。
在新课程改革中,我们可以通过培养学生的情感意识和情感能力,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平。
我们可以鼓励学生参与公益活动,让他们感受到帮助他人的快乐和满足,从而培养出良好的道德情感。
我们需要构建良好的课程评价体系。
传统的道德与法治教育评价主要以考试成绩为导向,强调对知识的记忆和应用。
而在新课程改革中,我们可以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观察记录、小组讨论、作品展示等,综合评价学生的道德与法治素养的发展情况。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为他们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帮助和指导。
新课改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需要探索新思路。
我们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加强实践教学,注重情感教育,并构建良好的课程评价体系。
通过这些努力,我们可以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法治意识,培养他们成为具有良好道德品质的公民。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中的德育课程改革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中的德育课程改革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初中阶段的道德与法治教育开始受到更多的关注和重视。
德育课程改革成为了当下教育界的热点话题之一。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增强他们的法治意识,为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公民打下坚实基础。
本文旨在探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中的德育课程改革,深入剖析其意义和挑战。
初中阶段是学生性格形成和世界观塑造的关键时期。
正是在这个阶段,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道德判断力开始迅速发展。
因此,德育课程在初中阶段显得尤为重要。
然而,目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也凸显了德育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首先,现行的德育课程教学内容相对陈旧,缺乏时代性和个性化。
目前德育课程还停留在简单的道德规范传达上,没有真正涉及到生活实际和现实问题。
与此同时,学生们的兴趣日益增长,对待德育课程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
单调枯燥的传统教学方法已经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热情。
其次,师资和教材问题也是制约德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因素。
教师在德育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缺乏相关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
现行的德育教材也没有很好地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兴趣点。
因此,德育课程改革需要建设一支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并且更新优化教材内容,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
面对这些问题,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德育课程改革亟待实施。
首先,必须加强课程内容的更新和优化。
新的德育教材应该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和成长环境,切实解决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引导他们从中进行道德判断和价值选择。
同时,德育课程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使他们能够独立思考和分析复杂的道德问题。
其次,德育课程改革还需要注重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
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已经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积极参与。
因此,教师应积极引入互动式教学、案例分析和角色扮演等方法,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的道德知识和法治观念。
此外,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如多媒体教学和网络资源,也能够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探究新课改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新思路
探究新课改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新思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使道德与法治教育更加符合时代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
一、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
在新课程改革下,我们要从学生的身心发展出发,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
我们可以通过情感教育的方式,帮助学生培养正义感、友善感和责任感等道德情感;通过观察、体验和思考的方式,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认识;通过实践活动的方式,培养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二、强化现代法制教育。
新课程改革强调了法治教育的重要性,我们应重视对学生的现代法制教育。
我们可以通过案例教学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和分析真实的法律案件,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通过模拟法庭的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法律的公正和司法的程序;通过法制游戏的方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法律知识和法律常识。
三、注重道德与法治教育的融合。
在新课程改革下,我们要注重道德与法治教育的融合,让学生在学习中既能够掌握道德规范和道德行为,又能够了解法律法规和法律的约束力。
我们可以通过情景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探讨道德和法律的关系;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在不同的角色中思考道德和法律的权衡;通过辩论竞赛的方式,让学生通过辩论的对话来思考道德与法治的问题。
新课程改革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新的思路,为我们探究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新思路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我们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强化现代法制教育,注重道德与法治教育的融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道德与法治教育更加贴近学生的需求和社会的发展。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既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又具备法律素养的新时代公民。
浅谈新课改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
浅谈新课改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国教育体制也在不断变革和完善。
新课程改革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学习,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法治意识。
新课程改革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注重学生的人格培养。
道德与法治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让学生具备正确的行为规范和法治意识。
新课改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将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融为一体,通过教育活动和案例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
通过互动式的教学形式,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学习并体验道德与法治的价值,逐渐形成正确的人格品质。
新课程改革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
新课改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主动参与者和实践者。
教师在教学中充当引导者和组织者的角色,让学生通过讨论与合作的方式,主动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新课程改革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是一次系统而全面的教育改革。
通过注重学生的人格培养、创新能力培养、实践能力培养和综合素养培养,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和法治意识,帮助学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和法治社会的建设者。
这对于我国社会的和谐稳定,以及学生自身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初中思想品德课改革探究4页word
初中思想品德课改革探究随着课改和新教材的广泛运用,对于我们教师的素质与教学理念的提高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不仅要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学基本功,而且还要改变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强调接受式学习和知识传授的教学模式。
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基本功扎实,解题能力强,但实践能力较差,缺少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缺少积极的情感体验与自尊自信。
而现在我们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的特点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为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和参与者,而不是权威的讲授者。
教师在教学中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发展。
教学,本质上成为一种“沟通”与“合作”的活动,是学习主体(学生)与教育主体(教师)交互作用的过程,课堂成为教师与学生“交互作用”而形成“学习共同体”的场所。
在这个学习共同体中,每个成员之间应该有更多的合作与关怀,通过人人参与、平等对话、真诚沟通,共享知识经验,实现自我超越。
在新的课堂教学组织中,如何构建师生平等、人人主动参与、平等对话、真诚沟通、共享知识经验的“学习共同体”已成为教师专业技能的重要方面,这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研究。
我认为,政治课教学目标除以上内容外,还应该至少包含以下两个方面,让学生把所学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观点、信念,转化成自己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培养学生养成符合共产主义思想和道德标准的良好行为习惯。
总括起来讲,不但要让学生学知识,还要教会学生用知识,让他们面对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能用自己目光去发现,用自己的头脑去思索,用自己的行动去改变。
下面结合我个人的一些实践经验,谈谈对政治课教改的一些想法。
一、政治课教学必须转变思想观念我们现在大力提倡教育现代化,而教育现代化具有多方面内涵,其中既包括教学设备,管理设备等物质条件的现代化,也包括教学思想和管理方法的现代化。
探究新课改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新思路
探究新课改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新思路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改变,教育也在不断更新,进入新的阶段。
近年来,我国对教育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其中包括新课程改革。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为他们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在这一大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将探讨新课改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新思路,希望能够为教师们提供一些建议和启发。
一、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新课程改革倡导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需要建立在健全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基础之上。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
教师可以通过讲解案例、引导讨论、开展角色扮演等方式,引导学生认识并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教师还应该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实践,帮助他们从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汲取道德养分,从而形成正确的行为习惯和道德意识。
这样,学生在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也能够不断提升自身的品德修养和道德素质。
二、注重实践和体验新课程改革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教学要贴近学生的实际需要,注重学生的实践和体验。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也应该借鉴这一理念,注重让学生参与并体验道德与法治知识。
教师可以通过案例分析、实地考察、社会实践等方式,让学生亲身感受和体验道德与法治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从而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懂得如何运用知识。
在讲解法律知识时,可以通过模拟法庭审理案件的方式,让学生扮演各种角色,亲身感受法律程序和法庭辩论的过程,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法律的作用和意义。
在道德教育中,可以组织学生观看纪录片或进行实地考察,让他们亲眼目睹一些社会现象,从而引发出对道德问题的思考和感悟。
三、跨学科融合,提升教学效果新课程改革倡导跨学科融合的教学模式,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进行整合和交叉,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能力。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也应该借鉴这一模式,将道德与法治知识与其他学科进行融合,提升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新时期初中思想品德课改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新时期初中思想品德课改的问题及改进策略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教育也在不断进行改革与创新。
思想品德课作为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在新时期初中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当前的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实践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行改革与提升。
本文将围绕新时期初中思想品德课改的问题及改进策略展开探讨。
一、问题分析1. 教材内容单一新时期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材内容大多围绕着传统的伦理道德知识,内容单一,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当下多元化、多样性的社会背景下,单一的教材内容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
2. 教学方法单一当前的思想品德课教学方法多采用讲授式,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难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跃和主动学习的兴趣。
由于思想品德课本身的特点,教学内容偏向理论性和抽象性,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无法适应学生的成长需求。
3. 缺乏实践性教学思想品德课缺乏实践性教学,缺乏对学生思维活跃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很多学生对于思想品德课的理论知识抽象,缺乏实践操作的机会,导致他们对于道德品质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升存在困难。
4.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足由于思想品德课目前教学方法单一,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足。
学生在思想品德课学习过程中缺乏主动探究和独立思考,更多的是被动接受和死记硬背,这不利于培养学生成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人才。
二、改进策略针对思想品德课的教材内容单一的问题,可以增加教材内容的多样性,引入当代社会中的伦理问题、道德困境,让学生在学习中了解到不同的道德选择和伦理思考,激发学生对于思想品德课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方法上,可以多元化教学手段。
可以采用故事、游戏、案例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建议教师更多地采用启发式教学、问题导向式教学,通过讨论和交流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思想品德课应该更加注重实践性教学,引入项目实践等方式,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知道德品质的意义,从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新课改下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新课改下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摘要:思想品德是一门社会学科,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
某些学生认为,思想品德课是放松课,可以随心所欲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原因在于枯燥无味的教学使得学生昏昏欲睡,对此门课程失去兴趣。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理念,教育工作者的教学方式有了改进,课堂气氛活跃了,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质量大大提高。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教育改革社会实践“幸福感”还有“幸福指数”是当今社会衡量生活水平的热门关键词,社会是否幸福离不开这个民族的素养,教育是一个民族的中坚力量,孩子的教育是重中之重。
如今社会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不良现象,譬如各种为自己国家抹黑的行为。
为了使当今中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不再失衡,我提出以下建议。
1.一切为了提高孩子的综合素养老师和家长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国家推崇素质教育而不是应试教育,不能一切只为成绩,素质是一个人最好的体现,一个人有没有素质关系到他今后的社会道路能否走得顺走得远。
“人之初,性本善”,任何一个孩子出生时都是纯洁的,恶劣的品行都是后天造成的,家长老师教育方式方法的不得当是造成那些“坏孩子”的导火索。
孩子们最需要的是耐心与沟通,家长和老师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扮演着最重要的角色,都会对孩子寄予很高的期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等如此强大的愿望会使孩子产生心理压力。
家庭、学校、社会及孩子自己的交际圈都是影响价值观的重要因素,综合素质的培养要从娃娃抓起,把成绩放在第一位很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感,并产生厌学情绪。
父母应该懂孩子会教育,认识到不管是过分的溺爱还是过分的苛刻和吹毛求疵都会激起孩子们的反面情绪,都会使家长和孩子间产生隔阂,当然孩子们的幸福感也是绝对不能缺失的。
[1]老师要因材施教,孩子之间必然会有差异,对不同的孩子要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
耐心是老师必备的教学素养,素质教育要真真正正地贯彻与落实,需要老师狠下工夫,从而使成绩好的学生通过老师进一步的传授会更上一层楼,成绩落后的学生通过老师耐心的开导和鼓励走向成功。
初中思想品德课改总结
初中思想品德课改总结经过一学期的思想品德课程的改革,我对于新教学模式有着深深的体会。
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我们班的思想品德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一变化为我们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探索和参与的机会,使我们的思想品德更好地得到了培养与发展。
首先,在教学内容方面,老师将传统的道德修养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道德的重要性。
我们不仅学习了孔子、墨子等经典思想家的思想,还学习了一些现实生活中的道德问题,例如真实故事、案例分析等。
这使我们对道德的理解更为全面和深入,我们能够更好地运用道德准则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其次,在教学方法方面,老师采用了互动式教学,让我们更加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
在课堂上,我们结合自己身边的事实,进行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进行道德思考。
通过互动式教学,我们不仅能够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还能够学会倾听他人的观点,培养自己的团队合作能力。
此外,老师还引入了游戏化教学,使课堂更具趣味性与互动性。
以往的思想品德课显得枯燥乏味,让我们很难集中注意力。
而通过游戏化教学,老师将学习和游戏巧妙地结合起来,让我们更加愿意参与到课堂中来。
例如,老师会设置一些小游戏,通过游戏的方式来教育我们道德观念。
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为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激发了我们对道德的兴趣与热爱。
经过这一学期的改革,我发现自己在思想品德方面有了显著的提升。
首先,我在道德意识方面得到了加强。
以往,我对道德问题的认识比较浅薄,只是机械地去遵守规则。
而现在,我明白了道德的内涵和价值,学会用道德准则来衡量自己的行为。
其次,我在道德实践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
通过课堂上的讨论和思考,我学会了如何将道德观念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变得更加善良和正直。
最重要的是,我发现自己的人际关系得到了改善。
以往,我常常与同学发生矛盾,容易与他人发生冲突。
而现在,我学会了始终保持友善和诚信的态度,与同学们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
总的来说,这一学期的思想品德课改革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思想品德教育课程改革揭秘
【摘要】学生只有对思想品德课教学具有浓厚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和富有创造性地去完成学习任务。
因此,培养兴趣是教师的一大任务。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疑、释疑、解惑,可极大地引发学生兴趣;以优美感人的语言激发兴趣;在教学中恰当运用漫画会使学生情趣盎然,学习兴趣倍增。
教师要根据学科特点创造创新环境,使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创新的潜能。
教师需要对学生赏识、鼓励,给予学生创新动力。
在教学中,教师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关键词】创新;兴趣;环境;动力;实践能力;创新精神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7-0069-01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可见,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作为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思想品德课,必须走在时代的前列,大胆对传统教育进行改革,在教学中注重创
新教育,并努力实施创新教育,这是思想品德课责无旁贷的神圣使命。
一、激发学生创新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在心理上对学习活动产生爱好、追求和向往的倾向,是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直接动力。
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有兴趣才会入迷,入迷才能钻得进去,学习才会卓有成效。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只有“好之”、“乐之”,方能有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方能以学为乐,欲罢不能。
学生只有对思想品德课教学具有浓厚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和富有创造性地去完成学习任务。
否则,就很困难了。
事实上,导致思想品德学业不良的重要原因就是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
爱因斯坦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并非仅仅从责任感产生,而是从人对客观事物的爱与热忱产生。
”教学的理论和实践昭示我们:培养兴趣是教师的一大重任。
1.设疑、解疑激发兴趣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疑问是思维的火种,思维以疑问为起点,有疑问才有思维,经过思维才能解疑,有所进取。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疑、释疑、解惑,可极大地引发学生兴趣,促使他们积极思考。
当他们苦于“山穷水尽疑无路”时,教师给予解惑,他们就能收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2.以优美感人的语言激发兴趣
“辞不可不修,说不可不善”。
闪耀着智慧光辉的语言具有丰富的表现力。
如果一个教师富有严谨、简洁、精炼、准确、抑扬顿挫的教学语言,就能拨动学生的心弦,促进记忆的持久,思维的活跃,想象的丰富,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思想品德课的实效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3.以形象的漫画激发学生的兴趣
漫画不仅生动、形象、幽默,而且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道理,发人深思,回味无穷。
在教学中恰当运用漫画会使学生情趣盎然,学习兴趣倍增,课堂气氛活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运用这种方法达到了既掌握知识,又用知识理解社会现象的目的,提高了学生获取知识的兴趣愿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了素质教育关于培养学生能力的要求。
二、根据学科特点创造创新环境
《课程标准》中指出:“可利用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进行教学活动,这类活动是为了让儿童获得某些难以身临其境去学习的体验、经验、知识等,而有目的地创设某种情景,令其经历的仿真性演习活动。
活动的关键是让儿童获得体验,演技好坏并不重要。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让学生带着一种高涨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在学习中意识和感受自己智慧的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
”为此,教师
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并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多方位、多角度思考、讨论,鼓励学生敢于提出独特见解,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思品课上,教师根据学科特点和教学内容,遵循从简到繁、循序渐进的原则,运用创造教学手段设置课堂结构,创设生动和谐的氛围,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处于积极主动、互相启发和交流的状态,让学生七嘴八舌,标新立异,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创新的潜能,点燃学生心灵中创新的火花。
心理学告诉我们:思维永远是由问题开始的。
《课程标准》中重点提出了思品课程的课堂教学要体现活动性。
它列举了讨论、资料调查、模拟情境和角色扮演、教学游戏等11种课堂教学活动形式。
它指出:“可根据学习内容的要求、儿童的兴趣和水平进行组织与指导,确定搜集的目标和范围,将得到的资料按要求或以儿童熟悉的方式进行整理、利用、交流。
通过组织儿童到现场观察或与当事人交流,使儿童对所关注的问题能通过亲身体验,获得直观的印象和更加深入的了解。
”
三、给予学生创新动力
思想品德课本身理论性强,知识抽象,趣味性不高,学生兴趣不大,加上受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学生学习时往往喜欢死记硬背。
学生不愿思考,要不就是机械地学习,这就不利于其能力的提高,更谈不上创新。
因此,教师除注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进外,还需要对学生赏识、鼓励。
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大脑积极主动的思维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一方面,要有安全舒适轻松的环境,另一方面要处于兴奋状态,注意力比较集中。
教师对学生的赏识、鼓励,既可以创造平等、宽松的教学氛围,又可以使学生树立自信心,使其思维处于积极、兴奋的状态,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在积极的思考、回答中,求新探奇,并有可能产生创造性的灵感。
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思想品德课的生命力所在,就是理论联系实际,如果就教材讲教材,一味地说大道理,就显得空洞、虚无,对学生没有亲近感,不利于学生学习。
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品德课基本理论的要求,也是教学的根本目的;是教师施教的根本指导方针和原则,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触发点,更是营造活跃课堂的关键。
在教学中,教师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与人们所关心的事情结合起来,与国际国内热点、焦点问题结合起来,加以必要的引导、启发,既能让学生在联系实际中理解、分析、把握教材,也能运用教材中所学的知识去分析、辨别、解释生活中、社会中的实际问题,在积极思考中创造性地掌握理论,进而将之内化成自己的觉悟和行动。
如能继续深化,不断思辨,就能根据理论做出带有“创造性”的行动,还能对实际问题提出带有强烈个性并闪烁着
智慧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