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轮及其应用-教案
滑轮的作用教学设计及板书
滑轮的作用教学设计及板书一、教学目标:1. 理解滑轮的作用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 能够通过实践操作,掌握滑轮的使用方法。
3.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
二、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滑轮、绳子、小物体、物体升降装置模型等。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铅笔、试验记录表。
三、教学过程:Step 1:引入1. 在黑板上写下标题“滑轮的作用”并请学生们思考并讨论滑轮在生活中的应用。
2. 引导学生回答并汇总他们的答案,进一步展开讨论。
Step 2:概念讲解1. 通过展示滑轮示意图,解释滑轮是由固定在支架上的轮子和绕在轮子上的绳子构成的简单机械装置。
2. 说明滑轮的作用是可以改变力的方向和大小。
Step 3:实践操作1. 将滑轮模型放在桌子上,让学生们观察,并请他们描述滑轮的外观特征。
2. 将绳子穿过滑轮,一端系在固定物体上,另一端系上小物体,并请学生尝试用力抬起小物体。
3. 提问学生:抬起小物体需花费的力大还是小?为什么?4. 让学生组织1-2人小组进行实践操作,即制作一个物体升降装置模型(如将滑轮固定在小车上,绳子穿过滑轮一端系在固定物体上,另一端系上小物体),并记录他们的实践过程、结果和感受等。
Step 4:讨论与总结1. 邀请学生来分享他们的实践结果和感受。
引导他们发现滑轮的作用是减小力的大小,改变力的方向。
2. 梳理学生们的回答,总结出滑轮的作用:改变力的方向和大小。
3. 小结滑轮的能力不能创造出新的能量,而只是通过改变力的方向和大小来实现工作的。
四、板书设计:(在滑轮的示意图上书写以下内容)滑轮的作用:1. 改变力的方向。
2. 减小力的大小。
五、延伸活动:1. 邀请学生们观察周围环境,找出滑轮的应用场景,并记录下来。
2. 研究不同类型的滑轮,并进一步探索其作用原理。
六、作业布置:请学生撰写一份关于滑轮的实践报告,包括他们的实验过程、实验结果和对滑轮作用的理解等。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设计,学生们在实践操作中亲自体验了滑轮的作用并深入理解了它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滑轮及其应用-沪科版八年级全一册教案
滑轮及其应用-沪科版八年级全一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滑轮的定义与分类;2.熟悉利用滑轮组改变力的方向和大小的原理;3.学会计算滑轮组的力比。
二、教学重点1.滑轮的分类与定义;2.利用滑轮组改变力的原理;3.滑轮组的力比计算。
三、教学难点1.滑轮组力比卡片设计;2.图像与文字的结合。
四、教学准备1.教师备:滑轮及其组件样品、滑轮组力比卡片;2.学生备:学生手册。
五、教学步骤1. 引入引入滑轮的定义与分类,用生动的小故事或实际例子说明。
2. 学习1.介绍滑轮的分类:定滑轮、动滑轮、复合滑轮;2.简述利用滑轮组改变力的方向和大小的原理,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际例子理解滑轮的应用;3.根据教案设计,分发滑轮组力比卡片让学生课堂小组观察,利用滑轮组完成力比计算。
其中,滑轮组力比卡片上应包含:–实际建议配合扇形卡纸呈现滑轮组图片,方便学生利用图片计算;–引导学生寻找滑轮组所涉及的物理量及单位,列出计算公式完成力比计算;–物理量单位需有进一步解释,如力是牛,说明直接给出单位的物理量才是牛;–最外观所显示的计算公式、物理量、单位应相互独立分行呈现,语言简洁明了。
3. 总结针对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总结简单方法,了解滑轮在实际中的应用。
六、教学评估1.小组讨论及完成任务的情况;2.课后留学习总结及心得收集。
七、教学反思1.滑轮组力比卡片设计时,第一次制作出现板块信息不足或重复,分类及对计算公式的呈现不够清晰等问题,进行了多次修改;2.根据学生对滑轮概念认知程度的不同,需要对滑轮的分类进行详细的解释和解答学生疑惑;3.在教学课堂中需要督促学生注意文本的格式化,确保课前异样信息不影响课堂效率。
滑轮及其应用-沪科版八年级全一册教案
滑轮及其应用-沪科版八年级全一册教案1. 知识目标本节课的知识目标:•了解滑轮的定义与种类,了解滑轮的工作原理;•掌握使用滑轮组进行力的转换,计算滑轮组获得的力的大小;•了解滑轮组的应用,如电梯、手动吊车等。
2. 教学重点•滑轮的种类和工作原理;•滑轮组的力的转换规律;•滑轮组的应用。
3. 教学难点通过例题和练习,学生能更好地掌握滑轮组的力的转换规律和计算方法,并能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4. 教学方法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滑轮及其应用,教师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讲解法:通过讲解滑轮的基本原理,帮助学生了解其特点和工作原理;•举例法:通过实例讲解,帮助学生掌握滑轮组的力的转换规律;•实验法:通过实验,帮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滑轮组的力的转换规律。
5. 教学过程第一步:复习复习上一节课学过的力的定义,公式及单位,为本节课的内容做好铺垫。
第二步:引入介绍滑轮的定义及种类,并通过图片向学生展示滑轮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第三步:讲解滑轮组的力的转换规律•前置知识:力的合成、分解,单轮滑轮的工作原理。
•滑轮组的力的转换规律:滑轮组的力等于往滑轮组上绳子的力的倍数。
第四步:应用实例将学生分成小组,通过教师提供的材料,完成下列题目:例1:手动吊车如图所示,其中滑轮组有5个滑轮,重物质量为500牛。
求手动吊车绳子的拉力。
例2:电梯如图所示,滑轮组有3个轮,求电梯所受的力。
第五步:实验通过实验,观察滑轮组的工作原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滑轮组的力的转换规律。
实验步骤:•准备材料:滑轮、绳子、小轮车等;•组装滑轮组,重新观察滑轮组的结构及工作原理;•对不同的滑轮组,改变悬挂物的重量,观察绳子的受力情况,记录下所有实验数据;•计算力的大小,并验证滑轮组的力的转换规律。
第六步:总结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点,并帮助学生理解力的转换规律,以及滑轮组的力的大小计算方法。
6. 作业完成课后题,加深对滑轮及其应用的理解。
7. 教学反思本节课采取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法、举例法和实验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滑轮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第二节《滑轮的应用》教案(沪科版初二)
第二节《滑轮的应用》教案(沪科版初二)
9.2 滑轮的应用
1.教学目标
(1) 明白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的作用。
(2) 能识不生活和生产中常见的滑轮。
(3) 会依照要求使用和组装滑轮组。
2.教材分析
本节重点为明白得定滑轮、动滑轮和滑轮纽的作用。
用杠杆的平稳条件分析动滑轮省一半力时, 〝支点位置〞的分析是一个难点。
本节编写思路是:第一通过实验探究的方法, 分不获得定滑轮在使用过程中, 其作用方面的规律性结论。
然后再引导学生应用杠杆平稳的条件, 进行分析论证实验探究的结论。
接着引导学生对滑轮组进行实验探究, 让他们去查找提重物所用的拉力与承担物重的绳子股数的关系。
最后通过几种升降机介绍, 让学生明白复杂的机械中有许多差不多上由杠杆和滑轮等简单机械组成的。
教材还利用信息窗介绍机器人, 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让学生明白任何先进的机械都可分机械操纵系统和机械传动系统, 其中的机械传动系统实质确实是简单机械的组合, 简单机械在高科技领域内也是不可缺少的。
这也是简单机械的价值所在。
在探究滑轮组的作用实验中, 由于轮重和磨擦力的阻碍, 实验误差较大, 学生得出的结论可能不统一, 因此要正确引导学生分析得出如下结论:滑轮组用几段绳子吊物体, 将物体提升的力等于物重的几分之一;物体上升的距离等于手拉绳子通过的距离的几分之一。
这一结论将在第三节机械功的概念建立时起重要作用。
3.课时安排 1课时
4.教学预备
滑轮弹簧测力计铁架台细线投影仪
6.板书设计
§9.2 滑轮的应用。
《滑轮及其应用》教案
9.2 滑轮及其应用(第一课时)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物理》(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八年级物理《9.2 滑轮及其应用》第一课时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杠杆的平衡条件的基础上对滑轮的学习。
本节既是旧知识的延伸又是第二课时“滑轮组”的基础。
本节的实验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滑轮在生产生活中应用广泛,提高了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验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无论在知识的学习还是学生的能力的培养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认识定滑轮、动滑轮,并能识别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滑轮,以及掌握定滑轮、定滑轮的结构、特点。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初二的学生经过一段的学习,对物理课的特点比较熟悉,对物理有一定兴趣及强烈的求知欲,有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初步养成了良好的实验习惯。
《滑轮及其应用》是在学生有初步杠杆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的,有一定的知识基础。
但是滑轮的特点、实质较难理解,通过实验使知识化抽象为具体使初中学生易于掌握。
三、设计思想1、本节课从上节课的知识出发,由生活中的滑轮引入,从生活走进物理。
2、在学习过程中,以自主、协作的实验探究为主线,充分培养学生实验探究的能力。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通过动手实验、交流、讨论等方式参与到教学中,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4、学以致用,将所学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从物理走向生活。
四、教学目标1、认识定滑轮、动滑轮,能识别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滑轮。
2、掌握定滑轮、定滑轮的结构、特点。
3、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结构。
4、通过探究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
5、通过了解滑轮的应用,进一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动滑轮、定滑轮的作用及特点难点:动滑轮和定滑轮的实质六、教具1. 演示实验器材:滑轮模型1个,铁架台2个,米尺2把,绳子2根,钩码2个,单滑轮2个。
2. 学生实验器材:每组有:铁架台1个,米尺1个,钩码3只,绳子1根,单滑轮1个,弹簧测力计1个。
10.2《滑轮及其应用》教案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
1.定滑轮实质上是等臂杠杆。
2.动滑轮实质上是动力臂是阻力臂2倍的杠杆。
听讲
进行实验
听讲、讨论
记录
思考、讨论
记录
通过实验探究和分析实验数据,思考和总结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
培养学生理性分析能力,体现知识的应用和联系
【ppt8】定滑轮可以改变力的方向,但不能省力。动滑轮可以省力,但不能改变力的方向。能否得到这样一种机械,它既可以省力,又可以改变力的方向呢?
2.使用动滑轮可以省力,但不能改变力的方向。
三、使用滑轮的理论分析
1.定滑轮实质上是等臂杠杆。
2.动滑轮实质上是动力臂是阻力臂2倍的杠杆。
四、滑轮组
1.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组合叫做滑轮组。
2.F=(G+G动)/n
s=nh
(n是承担总重的绳子段数)
边演示边总结定滑轮和动滑轮在工作时的特点。
板书:一、定滑轮和动滑轮
1.工作时,轴不随物体移动的滑轮叫定滑轮。
2.工作时,轴随着物体移动的滑轮叫动滑轮。
观察图片,认识滑轮
记录
思考后回答:有2种方法
观察、听讲
记录
引入新课,认识滑轮
通过完成任务,拉近物理与生活的关系,反映出物理是有用的
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
【演示ppt5、6】组织学生实验:研究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
介绍实验操作步骤和主要研究问题。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及时解决问题。
组织学生分析实验数据,总结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滑轮不省力,但可以改变力的方向。
2.使用动滑轮可以省力,但不能改变力的方向。
【ppt7】提问:为什么定滑轮和动滑轮在使用时会有上述的特点呢?
播放动画,讲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实质。
沪科版八年级全册物理教案:10.2滑轮及其应用
沪科版八年级全册物理教案:10.2滑轮及其应用我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幼儿园教师,我深刻理解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因此,我设计了一节以滑轮及其应用为主题的物理教案,旨在通过实践活动,让孩子们能够理解和掌握滑轮的原理和应用。
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实践操作和观察相结合的方式,让孩子们在动手操作中感受滑轮的原理和应用。
活动的目的是让孩子们能够理解和掌握滑轮的原理和应用,提高他们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孩子们能够理解滑轮的原理和应用,能够正确使用滑轮,提高他们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是让孩子们理解滑轮的原理和应用,教学重点是让孩子们能够正确使用滑轮。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包括滑轮组、绳子、重物等。
学具包括笔记本、彩笔等。
五、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一个滑轮组,让孩子们观察滑轮的构造和作用,引导孩子们对滑轮产生兴趣。
2. 讲解:向孩子们讲解滑轮的原理和应用,通过示例让孩子们理解滑轮的作用。
3. 实践:让孩子们分组进行实践操作,使用滑轮组进行重物的提升,观察滑轮的作用。
六、活动重难点活动重点是让孩子们能够正确使用滑轮,活动难点是让孩子们理解滑轮的原理和应用。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孩子们对滑轮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他们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在课后,我可以让孩子们进一步探索滑轮的其他应用,例如滑轮组的使用等,让孩子们在探索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物理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实践操作的引导我意识到对于幼儿园的孩子们来说,实践操作是理解滑轮原理的关键。
因此,我精心设计了实践活动,让孩子们亲自动手操作,感受滑轮的作用。
在引入环节,我通过展示一个滑轮组,让孩子们直观地观察到滑轮的构造和作用,激发他们的兴趣。
我以第一人称解释道:“孩子们,你们看,这个滑轮组是如何工作的呢?它可以帮助我们轻松地提升重物,让我们一起来探索一下吧!”二、讲解滑轮原理在讲解环节,我力求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向孩子们解释滑轮的原理。
滑轮及其应用 (教学设计)
第十章《人与机械》第2节滑轮及其应用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会组装和使用定滑轮、动滑轮;(2)通过实验探究定滑轮、动滑轮的特点;(3)能通过演示实验结合理论分析理解定滑轮、动滑轮的实质。
(二)过程与方法(1)进行学生实验,通过实践探究,分析、概括滑轮的组装、探究滑轮的特点;(2)通过模型演示和理论分析“看到”定滑轮、动滑轮的实质;(3)从杠杆—滑轮—滑轮组的演变,初步掌握加一加、组合等发明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模型演示“杠杆—滑轮的发明”,到学生自主“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的创造,结合教师亲历的发明案例,使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科技创新的热情和学习物理知识的内动力。
(2)通过分组实践探究,使学生体会到物理来自于实验,通过实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协作能力。
二、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知道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学会组装滑轮以及滑轮组。
教学难点:使用和组装滑轮,理解定、动滑轮的实质。
三、教学准备:分组器材、自制可拆卸滑轮模型、自制智能塔吊模型、本人辅导学生的发明作品视频。
四、教学过程活动一:【导入】滑轮1.回顾三种杠杆的特点2.模型演示“滑轮的发明”,体会加一加的发明方法。
a.实验:杠杆提升重物: 由于杠杆转动范围有限,重物不能被提升到足够的高度b.增加杠杆持续提高。
c.继续增加杠杆满足连贯性,杠杆越多越好—无数个杠杆组合—轮(滑轮),引出课题。
d.引导学生观察滑轮的结构,研究各部分的用途,总结:滑轮:边缘有凹槽,能绕轴转动的小轮。
活动二:【体验】滑轮分类1.实践活动:如何用两种方法将重物从地面提升到三楼?2.学生展示两种方法,师生讨论两种方法的特点,并根据特点将滑轮分类:定滑轮、动滑轮。
初步体验两种滑轮特点:定滑轮:轴固定不动,能改变拉力的方向。
动滑轮:轴随物体移动,不能改变拉力方向。
展示日常生活滑轮的应用并区分定滑轮、动滑轮,渗透发明意义:“杠杆—滑轮,发明一小步,发展一大步”。
初中物理滑轮及其应用教案
初中物理滑轮及其应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滑轮的定义、种类和特点。
2. 使学生掌握滑轮组的省力特点及应用。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滑轮的定义、种类和特点2. 滑轮组的省力特点及应用3. 滑轮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案例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滑轮的定义、种类和特点;滑轮组的省力特点及应用。
2. 教学难点:滑轮组的省力特点的推导和理解。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滑轮的定义、种类和特点。
2. 利用实验演示法,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滑轮组的省力特点。
3. 运用案例分析法,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滑轮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滑轮的定义、种类和特点。
3. 实验演示:展示滑轮组实验,让学生观察和体验滑轮组的省力特点。
4. 知识讲解:讲解滑轮组的省力特点及应用。
5. 案例分析:分析生活中常见的滑轮应用案例,让学生理解滑轮在实际中的应用。
6. 练习与讨论: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进行小组讨论。
7. 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反思滑轮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8.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滑轮及其应用的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滑轮定义、种类和特点的掌握情况。
2. 实验观察:评估学生在实验中对滑轮组省力特点的观察和理解。
3.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生活中滑轮应用案例的分析能力。
七、教学拓展1. 邀请工程师或相关专家进行讲座,分享滑轮在工程中的应用案例。
2. 组织学生进行滑轮制作比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八、教学资源1. 滑轮组实验器材:滑轮、绳子、支架等。
2. 教学图片:滑轮在不同场景中的应用图片。
3. 教学视频:滑轮组实验操作视频。
九、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方法的有效性,根据学生反馈调整教学策略。
初中物理滑轮及其应用教案
初中物理滑轮及其应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滑轮的定义、种类及工作原理。
2. 使学生掌握滑轮组的省力特点和应用。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滑轮的定义:滑轮是一个能够绕轴线旋转的圆轮,边缘上有凹槽,用于固定绳索或链条。
2. 滑轮的种类:固定滑轮、动滑轮、组合滑轮。
3. 滑轮的工作原理:利用凹槽边缘与绳索或链条的摩擦力,实现力的传递和方向的改变。
4. 滑轮组的省力特点:当滑轮组中承担相同力的绳索段数增加时,所需的力将减小。
5. 滑轮组在实际中的应用:如吊车、电梯、滑轮背包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滑轮的定义、种类及工作原理;滑轮组的省力特点和应用。
2. 教学难点:滑轮组中承担相同力的绳索段数与所需力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滑轮的定义和作用。
2. 利用实验演示滑轮的工作原理和滑轮组的省力特点。
3. 案例分析法,分析滑轮组在实际中的应用。
4. 小组讨论法,让学生探讨滑轮组的设计和优化。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滑轮的定义和作用。
2. 讲解滑轮的定义、种类及工作原理。
3. 演示滑轮组实验,让学生观察滑轮组的工作过程,总结省力特点。
4. 分析滑轮组在实际中的应用,如吊车、电梯等。
5. 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7. 课后作业:设计一个滑轮组,优化其性能。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学生,检查他们对滑轮定义、种类和工作原理的理解。
2. 实验观察:评估学生在实验中观察滑轮组工作过程的仔细程度以及他们对省力特点的总结。
3. 练习题解答:检查学生对课堂练习题的完成情况,以确保他们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4.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设计的滑轮组及其优化性能,考察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应用物理知识的能力。
七、教学拓展:1. 探讨滑轮组的历史应用,如古代的绞盘和现代的起重机。
滑轮及其应用(教案)5篇
滑轮及其应用(教案)5篇第一篇:滑轮及其应用(教案)$9.2 滑轮及其应用教案一、学习目标⒈知道什么是定滑轮、动滑轮,并能识别;⒉理解定滑轮、动滑轮的作用.⒊认识滑轮的实质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定滑轮、动滑轮的作用难点:滑轮的实质三、教学准备:学生实验器材8组、滑轮、铁架台、钩码、细线多媒体课件四、教学过程:(一)引入:多媒体课件播放天安门广场每天的升旗仪式。
师:同学们刚刚看到的是每天太阳刚从地平线上升起时,在天安门广场上举行升旗仪式。
国歌在奏完3遍后,国旗升到旗杆顶端。
国旗能够平稳地升起,到旗顶部有一个简单机械功不可没,那就是滑轮(多媒体展示)。
今天我们就来探究滑轮。
(展示课题)(二)展标、导标多媒体课件展示,说明重难点(三)教标、学标一、认识滑轮师:各组同学桌面上都有一个滑轮,观察后说出其结构特征。
生:有一个带凹槽的轮、转轴等。
教师补补充出:外框师:现在各组桌面上有一个钩码,你能用滑轮把钩码提升到一定高度吗?试一试学生动手实验,先叫一位同学到台上组装,教师巡视,如发现下面有与台上那位同学组装不一样者再叫上台同时组装。
师:你们可以用几种方法?生:一种(或两种)师:(指着台上组装好的滑轮):我们把这种组装的滑轮叫定滑轮,把这种方法组装的滑轮叫动滑轮。
它们在提升重物时相同吗?生答。
师:使用滑轮时,轴固定不动的滑轮叫定滑轮,使用时,轴随物体一起运动的滑轮叫动滑轮。
平时的生产生活中很多地方都要用到滑轮,升旗时,旗杆顶端的滑轮是什么滑轮?(生答:定滑轮)教室外塔钩处的滑轮又是什么滑轮?(生答:动滑轮)那它们各自有什么作用呢?下面我们就来探究它们各自的作用。
二、定滑轮的作用师:我们先来探究定滑轮的作用。
请同学们按导学案上的说明做实验,并记录数据。
(教师巡视指导)师:做完实验分析数据,各组得出了什么结论?1-2个小组回答,得出结论:略。
(多媒体展示)师:升旗的时候,向下用力,红旗反而向上运动,所以说定滑轮能改变拉力的方向。
初中物理滑轮及应用教案
教案:初中物理滑轮及应用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理解它们的作用;学会根据要求使用和组装滑轮组。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工作特点;通过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分析观察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将学过的科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理解滑轮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学重难点:1. 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及特点。
2. 滑轮组的装配及省力情况。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利用自制教具展示神奇的盒子,通过盒子用一个钩码提起两个钩码,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2. 打开盒子,展示内部构造,引导学生思考滑轮的作用。
二、新课讲授1. 滑轮的概念:介绍滑轮的定义,即能够绕轴转动的、边缘有槽的轮子。
2. 认识两种滑轮:演示实验,展示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使用过程,让学生观察滑轮的轮轴,总结归纳出两种滑轮的概念,并辨析。
3. 定滑轮的工作特点:分析定滑轮的工作原理,引导学生理解定滑轮可以改变力的方向,但不省力。
4. 动滑轮的工作特点:分析动滑轮的工作原理,引导学生理解动滑轮可以省力,但费距离。
三、实验操作1. 安排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滑轮,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
2.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数据分析滑轮的工作特点,加深对滑轮的理解。
四、滑轮组的应用1. 介绍滑轮组的装配方法,让学生学会如何组装滑轮组。
2.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滑轮组的省力情况,了解滑轮组在实际中的应用。
五、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及特点。
2. 强调滑轮组在实际中的应用,引导学生理解滑轮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讲解和实验操作,评价学生对定滑轮和动滑轮的认识程度。
2. 通过实验报告和课堂讨论,评价学生对滑轮组应用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实验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了解了滑轮的作用及应用。
在实验环节,学生动手操作,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沪科版八年级10.2滑轮及其应用教案
教案:沪科版八年级10.2 滑轮及其应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沪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材的第10.2节,主要讲述了滑轮的定义、分类、原理及其应用。
具体内容包括:1. 滑轮的定义:滑轮是一种简单机械,用于改变力的方向和大小。
2. 滑轮的分类:根据滑轮的形状和数量,可分为单滑轮、双滑轮和滑轮组。
3. 滑轮的原理:滑轮的工作原理基于力的分解和传递,遵循杠杆原理。
4. 滑轮的应用:滑轮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广泛应用,如吊车、绞车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滑轮的定义、分类和原理,掌握滑轮的基本知识。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
3.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沟通与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滑轮组的工作原理及其应用。
2. 教学重点:滑轮的分类、原理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滑轮组、杠杆模型、多媒体教学设备。
2. 学具:笔记本、三角板、直尺。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一段关于滑轮吊车的视频,让学生了解滑轮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知识讲解:介绍滑轮的定义、分类和原理,通过模型演示滑轮的工作过程。
3. 例题讲解:分析滑轮组的工作原理,讲解如何利用滑轮组提高力的作用效果。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设计一个滑轮组,用以提高力的作用效果,并解释其原理。
5. 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设计的滑轮组,讨论其优缺点,互相学习。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滑轮及其应用1. 定义:滑轮是一种简单机械,用于改变力的方向和大小。
2. 分类:单滑轮双滑轮滑轮组3. 原理:滑轮的工作原理基于力的分解和传递,遵循杠杆原理。
4. 应用:吊车绞车其他领域七、作业设计1. 题目:设计一个滑轮组,用以提高力的作用效果,并解释其原理。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际情景引入,让学生了解滑轮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通过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使学生掌握滑轮的原理和应用。
《滑轮及作用教案》word版
《滑轮及作用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滑轮的定义、分类和特点;(2)掌握滑轮的工作原理和作用;(3)能够运用滑轮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2)学会使用滑轮组,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2)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动手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滑轮的定义、分类和特点;(2)滑轮的工作原理和作用;(3)滑轮组的使用方法。
2. 教学难点:(1)滑轮的分类和特点;(2)滑轮的工作原理和作用;(3)滑轮组的精确计算。
三、教学准备1. 教具:(1)滑轮模型;(2)实验器材:绳子、重物、测量工具等;(3)PPT课件。
2. 学具:(1)滑轮图示;(2)实验报告表格;(3)练习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PPT课件展示滑轮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滑轮的作用;(2)讲述古代滑轮的运用实例,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探究滑轮的定义、分类和特点:(1)学生分组讨论,总结滑轮的定义、分类和特点;(2)各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3. 实验演示:(1)演示滑轮的工作原理,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2)学生动手实验,观察滑轮组的作用;(3)教师讲解滑轮组的使用方法,指导学生进行实验。
4. 知识巩固:(1)学生完成实验报告表格,总结滑轮的作用;(2)教师点评实验报告,巩固知识点。
5. 课堂练习:(1)学生完成练习题,运用滑轮知识解决实际问题;(2)教师批改练习题,及时了解学生掌握情况。
五、课后作业1. 学生绘制滑轮图示,巩固滑轮的分类和特点;2. 家庭实验:制作简易滑轮组,观察其作用;3.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了解滑轮组的精确计算方法。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实验操作准确性等,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练习题评价:通过批改课后作业和课堂练习题,评估学生对滑轮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教案) 10.2滑轮及其应用
课前指导及培训:(各个老师按实际情况手写)
新课环节:(各个老师按实际情况手写,可从以下角度着手)
分配展示任务:(各个老师按实际情况手写)
教学目标:
1.知道定滑轮、动滑轮和滑轮组的作用,能识别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滑轮。
2.通过观察实验,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会组装简单的滑轮组。
补充知识点或习题:(各个老师按实际情况手写)
【板书设计】10.2滑轮及其应用
一、定动滑轮的认识
1.(1)定滑轮:
(2)特点:
(3)实质:
(4)作用
2.(1)动滑轮:
(2)特点:
(3)实质:
(4)作用
二Hale Waihona Puke 滑轮组1.定义:2.组装方法:
3.省力情况:
【作业布置】
【课后记】各个老师课后手写
说明:左边是共案,右边是各教师视各班学生情况,或添加习题,或自行添加有创意的设计,或分配任务……总之,正式上课时的安排,均自行手写。
11.教师讲解滑轮组的定义,并指导学生对滑轮组进行组装。
12.学生组装并展示自己的结果,得出滑轮组的两种正确组装方式。
13.教师分析得出滑轮组的省力情况。
14.教师总结滑轮组省力的特点及判断方法。
15.学生完成对应的针对训练,并分组展示和讲解,教师给予相应的等级评价。
16.学生总结,完成网络图。
17.学生完成当堂检测,以巩固本节课内容。
3.激情参与,充分动脑,体会思维发展的乐趣。
教学重点:动滑轮、定滑轮的作用及特点。
教学难点:动滑轮和定滑轮的实质。
【教学流程】导学案反馈—引入新课—展示定滑轮和动滑轮—小组讨论展示—点评—教师升华补充归纳----教师演示定滑轮、动滑轮及滑轮组的使用,解析定动滑轮及滑轮组的省力情况。
滑轮及其应用教案
1 第二节滑轮及其应用教材分析与教学准备:定滑轮2个、动滑轮2个、弹簧测力计一个、钩码200g2个,50g4个、细绳约2米知识与技能:1.知道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的作用。
2.能识别生活和生产中常见的滑轮。
3.会根据要使用和组装滑轮组。
策略、过程、方法:通过实验探究过程认识定滑轮、动滑轮的点及滑轮组的作用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善于动脑,善于观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教学设计: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展示升国旗的情景或图片:国旗是怎样升到旗杆顶上的呢?展示滑轮介绍滑轮的构造:滑轮是一个周边有槽,能绕轴转动的小轮。
二、探究:认识定滑轮学生活动1:学生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是:使用定滑轮不省力,但可以改变力的方向。
教学设计学生探究:应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说说使用定滑轮不省力的道理。
学生分析后,教师归纳:学生分析后,教师归纳:定滑轮的实质是:等臂杠杆,既不省力,也不省距离。
定滑轮的实质是:等臂杠杆,既不省力,也不省距离。
三、探究:认识动滑轮三、探究:认识动滑轮学生活动2:学生实验,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学生实验,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1、轴随物体一起运动。
2、使用动滑轮能省一半力。
3、不能改变力的方向。
学生探究:应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说说使用动滑轮省一半力的道理。
学生分析后,教师归纳:学生分析后,教师归纳:动滑轮的实质是:动力臂为阻力臂两倍的杠杆,所以使用动滑轮能省一半力。
教学设计四、探究:认识滑轮组四、探究:认识滑轮组2 。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10.2滑轮及其应用教案
教案: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 10.2 滑轮及其应用一、教学内容1. 滑轮的定义和分类:介绍动滑轮和定滑轮的概念,以及它们的分类。
2. 滑轮的工作原理:讲解滑轮如何改变力的方向和大小。
3. 滑轮组的应用:介绍滑轮组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吊车、晾衣架等。
4. 滑轮组的工作效率:分析滑轮组在使用过程中能量的损失,以及如何提高工作效率。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滑轮的定义、分类和作用,理解滑轮的工作原理。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滑轮的定义、分类、工作原理和滑轮组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难点:滑轮组的工作效率计算和提高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滑轮组模型、吊车模型、实验器材等。
学具:笔记本、尺子、铅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吊车工作场景,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吊车是如何实现重物吊起的?2. 概念讲解:介绍滑轮的定义、分类和作用,解释滑轮的工作原理。
3. 实验演示:进行滑轮组实验,让学生观察滑轮组如何改变力的方向和大小。
4. 例题讲解:讲解滑轮组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晾衣架、吊车等。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遇到的滑轮问题。
6. 滑轮组工作效率:讲解滑轮组工作效率的概念,分析提高滑轮组工作效率的方法。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1. 滑轮的定义、分类和作用2. 滑轮的工作原理3. 滑轮组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4. 滑轮组工作效率的计算和提高方法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 简述滑轮的定义、分类和作用。
2. 解释滑轮的工作原理。
3. 分析滑轮组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举例说明。
4. 计算滑轮组工作效率,并提出提高方法。
答案:1. 滑轮是一种用来改变力的方向和大小的装置,分为动滑轮和定滑轮。
滑轮在实际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如吊车、晾衣架等。
2. 滑轮的工作原理是利用圆周上的摩擦力来减小或改变力的方向。
初中物理滑轮及其应用教学课件设计20230612
初中物理滑轮及其应用教学课件设计20230612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初中物理教材第八章《简单机械》的第三节“滑轮及其应用”。
具体内容包括滑轮的定义与分类、滑轮的原理与计算、滑轮组的特点与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学生理解滑轮的定义,掌握滑轮的分类、原理及计算方法,了解滑轮组的特点与应用。
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创新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滑轮的计算方法,滑轮组的特点与应用。
教学重点:滑轮的分类,滑轮的原理,滑轮的计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滑轮模型,滑轮组实物,演示用计算器。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用滑轮,测力计,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吊车、电梯等)引出滑轮,激发学生兴趣。
2. 知识讲解:(1)滑轮的定义与分类:介绍滑轮的概念,讲解固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的区别。
(2)滑轮的原理与计算:讲解滑轮的工作原理,引导学生理解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并介绍滑轮的计算方法。
3. 实践操作:(1)学生分组实验:使用滑轮进行力的合成与分解实验,测量力的大小,计算滑轮的效率。
(2)例题讲解:讲解滑轮计算方法,解答学生疑问。
4.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滑轮的定义、分类、原理。
2. 滑轮的计算方法。
3. 滑轮组的特点与应用。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解释固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的区别。
(2)计算给定滑轮组的效率。
(3)分析生活中滑轮的应用实例,说明滑轮的优点。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滑轮的兴趣较高,但在滑轮计算方面存在一定难度,需要在课后加强辅导。
2. 拓展延伸:(1)研究其他简单机械(如杠杆、斜面等)的原理与应用。
(2)了解现代科技中滑轮的应用,如航天、建筑等领域。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滑轮的计算方法2. 滑轮组的特点与应用3. 实践操作中的学生分组实验4. 作业设计中的题目与答案一、滑轮的计算方法1. 滑轮的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第10章第2节:滑轮及其应用教案
第九章第二节:滑轮及其应用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的作用。
2、能识别生活和生产中常见的滑轮。
【过程与方法】会根据要求使用和组装滑轮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简单机械的应用,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增强对科学的热爱,有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认识定滑轮、动滑轮的结构、特点及应用。
2、难点:会根据要求使用和组装滑轮组。
三、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实验法、讨论法、讲授法等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毎周一我们都要举行隆重的升旗仪式。
同学们一定注意过红旗在徐徐上升的过程中,旗手在缓缓地向下拉绳子,旗手向下拉绳子为什么会使红旗升上旗杆呢?本节为你揭开其中的秘密。
(二)新课过程1、定滑轮【观察】滑轮【点拨】滑轮是一个周边有槽,能绕轴转动的小轮。
使用时,滑轮的轴固定不动的叫做定滑轮。
【实验】用定滑轮匀速提升钩码,不断改变拉力的方向,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否变化?【小结】使用定滑轮不省力,但可以改变用力的方向。
【交流与讨论】为什么使用定滑轮不省力?【点拨】如黑板图所示,定滑轮可以看成事一个等臂杠杆。
2、动滑轮【实验】用动滑轮匀速提升钩码,比较拉力与钩码重力的大小。
【点拨】轴随物体一起运动的滑轮叫动滑轮。
使用动滑轮不能改变力的方向,但可以省一半力。
【想一想】为什么使用动滑轮可以省一半力?【点拨】如黑板图所示,动滑轮可以看成动力臂是阻力臂两倍的杠杆。
3、滑轮组【讨论交流】使用动滑轮能省力,但不能改变用力方向;定滑轮不省力,但可以改变用力的方向。
那么有既省力又能改变力的方向的装置吗?【点拨】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在一起叫滑轮组,具备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优点。
【实验】按课本172页图9--17(a)所示的方式装配好滑轮组,把匀速提起重物所用的拉力与物重相比较,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s和重物上升的高度h相比较。
【点拨】若承担物重的绳子的股数为n,不考虑动滑轮重和摩擦,那么拉力F与物重G之间的关系为G=nF,自由端移动的距离s和重物升高的距离h之间的关系为s=nh。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滑轮及其应用》教学设计厦门六中唐杰祥一、概述《滑轮及其应用》是沪科版物理八年级第十章第二节的内容。
本节内容包括两个部分:定滑轮、动滑轮的作用,特点和实质;滑轮组的选择,组装和应用。
完成本节课的学习需要1课时。
学生通过第一节杠杆的学习,对简单机械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本节课的滑轮其实本质也是杠杆,学生在学习本节课时要会融会变通,温故而知新。
本节课探究的滑轮组绳子段数与力和距离的大小关系的结论将在第三节机械功的概念建立时起重要作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还应该认识到定滑轮、动滑轮和滑轮组是生活中非常常见的简单机械,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工具。
二、教学目标分析1.通过观察分析和实验探究的方法,知道定滑轮、动滑轮和滑轮组的作用方面的规律性结论。
2.在利用杠杆平衡条件探究定滑轮、动滑轮实质的过程中,体会等效替代、类比、推理等研究方法的应用。
3.根据要求使用和组装滑轮组来解决生活问题,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发展的作用,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探索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分析重点:本节重点为理解定滑轮、动滑轮和滑轮组的作用。
难点:用杠杆平衡条件分析定滑轮、动滑轮的实质时,“支点位置”的分析是一个难点;根据要求组装滑轮组则是本节课的另一个难点。
四、学习者特征分析一般特征:学习者是初二年学生,接触物理已经接近两个学期的时间了,对物理的一些学习方法,思想已经有了初步了解。
但是初中生的思维处在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的过渡期,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对直观现象比较感兴趣,喜欢动手,欠缺对问题深入的思考及理性的思维。
初始能力:学生在学习本节之前,已经掌握了杠杆的定义、杠杆平衡条件等相关知识,对杠杆的特点、使用简单机械可以省力或者省距离有了初步了解。
生活中滑轮的应用其实并不少见,但学生缺乏对此类现象的深入认识,缺乏本质性的更深层次的思考,也罕有动手组装应用滑轮的生活经历。
信息素养:学生在之前学习中曾经历分小组合作完成实验探究,有交流互动,合作分享的经验。
对本节课探究过程与方法有一定的基础,有初步的数据分析能力。
但是学生接触物理的时间还不够长,动手实验有一定的模仿性,需要必要的演示。
五、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1.“少教多学”思想:即在课堂上更多地发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施启发式教学,确立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师生关系从直观现象入手,充分利用实验电教手段启发学生思维,以物理知识为载体,挖掘学生的潜在学力水平、实践能力的教学原则。
2.本节课立足“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思路上,以科学探究为主线,采用“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论证与评估交流—应用”的小组合作学习策略,鼓励学生参与互动,积极交流与合作。
3.PPT、投影仪展示:必要的演示实验,引导性的ppt课件,利用实验电教手段直观呈现探究过程,启发学生思维。
六、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实验仪器:滑轮本质演示仪一套(自制教具),定滑轮、动滑轮若干,钩码一盒,细绳,弹簧测力计,铁架台。
信息技术应用:PPT课件、Flash动画、投影仪。
七、教学过程引入新课:师:大家看老师手上有一盒钩码,老师把钩码系在线上,现在它们处于静止状态。
如果老师要让钩码上升,应该怎么做呢?对。
手往上提。
如果老师希望手向下拉绳子,让物体上升,有没有什么方法?需要借助什么工具?生:使用杠杆/滑轮师:说一说你的理由?(学生刚接触杠杆,不难想到通过杠杆可以实现要求;结合生活经验,也不难得出进行升旗仪式时,旗杆顶部有一个定滑轮用以改变力的方向)师:借助杠杆/滑轮这类简单机械,的确可以实现手往下用力,物体上升。
既然杠杆和滑轮都能取得所需的效果,那么,二者之间有没有什么样的联系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进入今天课程的学习。
(板书滑轮及其应用)新课教学:师:大家知道我们可以用杠杆方便提起物体。
比如老师现在用一个等臂杠杆可以让一个重物从较深的水槽中向上运动。
为了让重物被提升出水槽,需要继续转动杠杆。
杠杆转动起来会变成一个什么图形?(圆形)另一方面,杠杆转过180度时就会开始绕线,圆形的绕线效果也比原来的方形更好。
既然圆形更方便,那我们不妨在杠杆上下各安装一个半圆。
这样一来,杠杆就变成了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滑轮。
探究活动1:学生观察桌面上的滑轮,归纳滑轮的构造特点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滑轮的特点:被框固定,绕轴转动,周边有槽,框上有挂钩的小轮。
师:滑轮上带有钩子,一方面可以吊起重物,另一方面可以让将滑轮悬挂起来。
教师演示1:用定滑轮提升重物师:大家可以看到老师手上拿着一个滑轮,现在老师要用这个滑轮提升一个重物。
请大家仔细看老师是怎么做的。
先把滑轮固定在杆上,将重物绑在绳子的一端,绳子的另一端穿过滑轮。
现在老师在绳子的另一端施加一个向下的作用力,大家看到了什么呢?对。
重物被举起来了。
探究活动2:有没有与老师演示的不一样的方法呢?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探究,教师巡视,请一组能够正确使用动滑轮提升重物的小组上台演示。
师:现在老师用两个滑轮来同时提升重物,请思考这两种方案在使用过程中有什么区别?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分析:定滑轮:滑轮位置不发生改变。
(针对学生极易出现的思维误区,教师提问:定滑轮是不是静止的?是不是每个点的位置都不发生改变?)教师演示2:在定滑轮轮轴和轮上其他位置个粘贴一个小标记,转动定滑轮。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得出结论:结论1:定滑轮在工作时整体位置不发生改变,圆心的位置不变,圆上的其它点绕圆心转动。
进一步观察思考,分析得出:结论2:动滑轮:滑轮随物体一起运动。
师:可见,定滑轮和动滑轮并不是构造上有什么不同,而是由它工作过程中轴是否随着物体运动而运动来区分的。
我们先来研究一下定滑轮。
定滑轮在工作的时候有什么特点呢?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由于人向下拉,物体就可以被向上提起,因此定滑轮的第一个特点:结论3:借助定滑轮提升重物,可以改变力的方向。
师:那么使用定滑轮能否省力呢?能或不能都让我们用实验来说话。
我们如何测量力的大小呢?弹簧测力计师:大家看到老师手上拿着一个弹簧测力计,测力计的量程为0-5N。
我们在使用测力计前先把它调零。
现在老师用弹簧测力计吊起一个钩码,请一位同学来进行读数。
0.5N。
然后老师用定滑轮来吊起钩码,请一位同学来读数。
观察记录数据,发现两个力大小并不相等。
为什么不相等呢?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引导得出结论:因为轮轴和滑轮之间存在摩擦。
(在黑板上画一个表格,记录三组以上实验数据,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师:如果这些摩擦力可以忽略,那么拉力和物体的重力大小应该是什么关系呢?师:大家都认为应该相等,这时候我们没办法通过实验来验证,我们通过理论来分析一下。
我们知道定滑轮转动时,位置不动,绕轴心转动。
能绕固定点转动说明它是一个杠杆,这个杠杆的支点在哪里呢?(圆心)我们对定滑轮绳端施加的力称为动力,物体由于受到自身重力的作用,它会通过绳子给杠杆施加一个拉力,称为阻力。
支点到动力作作用线的距离称为动力臂,长度为半径。
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称为阻力臂,大小也为半径。
可见定滑轮是一个等臂杠杆。
根据杠杆平衡条件可得F=G。
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结论4:定滑轮不能省力。
任务1:完成书P193课后作业.1Ppt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定滑轮师:定滑轮是一个等臂杠杆,我们根据定滑轮的相关结论,大胆猜测一下,动滑轮的工作有什么特点呢?动滑轮能不能改变力的方向?动滑轮也是杠杆吗?它能不能省力呢?能不能省距离呢?探究活动3:探究动滑轮能不能改变力的方向?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提出猜想,设计实验方案,进行试验并交流讨论分析论证,教师巡视,一段时间后请小组代表展示和发言。
结论5:动滑轮不能改变力的方向。
探究活动4:动滑轮也是杠杆吗?它能不能省力呢?教师演示3:动滑轮的支点位置如何确定?学生观察教师的自制教具,得出动滑轮的支点不是圆心,而是滑轮与绳端接触的点。
结论6:动滑轮相当于一个动力臂是阻力臂两倍的省力杠杆,在忽略滑轮重,摩擦的情况下,F=1/2G物,在忽略摩擦力而不忽略滑轮重的条件下,F=1/2G总=1/2(G物+G动)。
师:我们知道,简单机械往往并不能一举两得,能够省力的机械往往费距离,而能够省距离的机械往往费力。
动滑轮是不是也有这种情况呢?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已经掌握了动滑轮和定滑轮工作时的特点,我们通过两道练习来加深一下印象。
作业2:书P194课后作业3.4观看动画,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出有效信息:动滑轮和定滑轮单独工作时,不可能同时做到省力和改变力的方向。
如果老师想要既省力又能改变力的方向,该怎么做呢?对了把动滑轮和定滑轮组合起来。
称为滑轮组。
探究活动5:使用滑轮组把重物提升起来。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提出猜想,设计实验方案,进行试验并交流讨论分析论证,教师巡视,一段时间后请小组代表展示和发言。
师:使用不同的滑轮组到底能省多少力呢?归纳分析:分割法作业3:先完成ppt上一道纵向的滑轮组问题,在迁移到书P193 课后作业2,补充条件:(1)若摩擦力为10N,求F的大小;(2)若F为10N,求物体与地面之间摩擦力的大小(忽略滑轮和绳子间的摩擦)拓展和延伸师:那么定滑轮能不能省距离呢?我们通过实验来进行探究教师演示4:初略介绍实验做法,根据表格要求记录数据,讲解所需数据应该如何从实验中的具体获得方法。
探究活动6:猜想定滑轮工作时能否省距离,并进行实验,记录所需数据,小组交流得出结论,教师巡视指导,请完成效果较好的小组来进行汇报,从多组数据中得出结论。
结论7:定滑轮不省距离也不费距离。
探究活动7:动滑轮能否省距离?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提出猜想,设计实验方案,进行试验并交流讨论分析论证,教师巡视,一段时间后请小组代表展示和发言。
并引导学生对实验方案进行分析。
结论8:动滑轮工作时费距离。
小结、回顾:作业布置:校本练习八、板书设计。